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

一、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麦克尼尔

C.查特斯

D.波特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 )

A.相关化

B.专门化

C.融合化

D.广域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

A.“基础教养论”

B.“中间语言”

C.“最近发展区”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

A.明了阶段

B.联合阶段

C.系统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 )

A.赞科夫

B.皮亚杰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 )

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 )

A.探究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

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

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

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

A.微型课程

B.STS课程

C.轮形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 )

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杰克逊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 )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描述

B.心理建构

C.测验或测量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学校材料

B.学校文化

C.师生的经验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 )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

A.利益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二、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着作是( )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着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

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 )

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

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 )

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

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 )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

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先行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A.文化性

B.国际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A.理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四、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

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 )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

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2010年4月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参考答案

五、全国2009年7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 )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 )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 )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29.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 )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罗杰斯的一个学生所报告的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

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安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此种教学模式对现实教育的意义。

六、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

A.多尔

B.麦克尼尔

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 )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七、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

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A.如何设计课程 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 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

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 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A.斯金纳B.拉伊

C.格拉泽D.加涅

17.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编制》

1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理念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9.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 )

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

D.教师

20.以下不属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专家是( )

A.派纳 B.阿普尔

C.韦克斯勒 D.哈罗普

2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

A.博比特B.查特斯

C.哈里斯D.泰勒

22.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 )

A.艾斯纳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

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 )

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24.“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B.杜威

C.加涅 D.布拉梅尔德

25.“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首倡者是( )

A.威斯特迈 B.斯腾豪斯

C.奥利沃D.塞勒

2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 )

A.主学习B.副学习

C.相关学习 D.附带学习

28.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9.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

A.SBCD模式B.RD&D模式

C.兰德模式D.情境模式

30.“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八、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201307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塔巴B.惠勒 C.泰勒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A.知识、技能、技巧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A.课程目标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1.教学活动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课程研制中课程模式?目标模式和自然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1)自然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 (2)区别:目标模式无疑是理想化的,自然模式比目标模式较具弹性,目标也是需要的,但其重要性则较为次要,只是自然模式的立场中一个成分,而且目标和手段并不截然分开,其两者的信念皆纳入立场之内。自然模式基本上是一个描述性模式,并不具有指定功能。 2.(2)谈古今中外教学过程结构相关理论? 答:(一)古代的遗产 1.孔子的学、思、行 2.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3.《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昆体良的模仿、接受理论学习、指导 (二)现代的发展 1.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杜威的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袖修正假设、获得结论

3.凯洛夫: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4.我国的探索: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三、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感知教学材料 (三)理解教学材料 (四)巩固知识经验 (五)运用知识经验 (六)评测教学效果 3.(1)比较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答:道尔顿制: 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女士1920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具体做法取消班级制度,以各科作业室取代教室;学生学习内容按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签订学习公约。学生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月的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记录在学习手册上。每天上午9.15分-13点为学习时间,其中最初的30分钟计划当日工作最后三十分钟讨论当日功课,其余时间在作业室自学,下午游戏。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自学,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依赖学生的自觉性;不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不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没有课时限制,否定教师作用,难于保证教学效率。特朗普制: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必过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 础;课程与教学的_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D哲学 2.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D正规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1) 多种取向的综合。(2)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 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 )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答:(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鱼色。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1 )目标评价模式。<2 )外观评价模式。(3) C IPP 评价模式。<4 )自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答:(一 )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二 )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1) 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 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三 )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依据教学目标。(2 )依据教学内容。(3) 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答: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 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 0分)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年级) 2. 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价值、技术) 3.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4. CIPP 模式中的评价,即要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成果、测量、评判) 5. 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生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 0分} 1.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2. "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B 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3. 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 (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4. 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2、怎样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 答:(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基本原理和价值观 念 3、专业技能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1、学必有思 2、以思促学 3、学而知思 (三)注意扩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1、要读写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2、要丰富课程和教学论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3、看看专业杂志 4、要多看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总之,学习永无止境。 第二章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6)(简或填) 答:外在因素: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 3、了解我国和西方古代学校课程(41)(选) 第三章 1、课程目标的涵义(61)(名)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观和任务指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 2、课程目标的取向(62)(填) 答: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特点:个性化、开放性)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一)、(二)(78)(选、简) 答:(一)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 原则;综合性原则 (二)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第四章

1、什么是校本课程(101) (名) 答: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 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3、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112)(简) 答: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确定负责人(重要基础)。2、建立校本 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3、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请进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的素质。4、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5、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培训机构。 第五章 1、教学的定义(123或125)(名) 答: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 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125)(填) 答: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3、古、现代教学及其特征(135)(填) 答:古代教学是人类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着人类教学的一般特征, 又深深打上了古代社会的历史烙印。 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一认为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4、一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模式、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心理学、脑科学对现在教学的支撑)。 2、现在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4、优化教学的含义(名)及其策略(144)(论) 答:含义:首先,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其次,优化教学是革故 鼎新的结果。最后,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总之,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

(整理)0467课程与教学论年7月份历年真题.

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 既培养 6大素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

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 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

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 境,、 [1]强 (4 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

【真题】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823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更多最新考研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 renrenkaoyan 【真题】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823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 名词解释(6题×5分=30分) 1、隐性课程 2、课程标准 3、表现目标 4、班级授课制 5、形成性评价 6、教学设计 二、简答题(5题×10分=50分) 1、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2、请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3、请简述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4、什么是教学手段化?对教学的影响是如何的? 5、请简述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分析和论述题(第一题20分,第二、三题25分,共70分) 1、请结合课例,谈一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材料: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 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问题:请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谈一谈对以上材料的认识和理解。 3、材料: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 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而且,大都用得非常不适宜。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同时,在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问题:①这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②如何把握教学方法取舍的实质?(7分)③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12分) 更多最新考研资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爱考机构https://www.doczj.com/doc/ae15296285.html, 中国保过保录高端考研第一品牌! 每年每校每专业限招1‐3人 报名电话010‐51283340 QQ:744569778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