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解提银法

电解提银法

电解提银法

一、置换法:用化学活动性较大的金属,如锌、铁、铝等,从废定影液中置换出银。此法较简单,可以用金属粉、金属块或金属条直接加入或插入废定影液中,银便被置换附着在金属表面,但置换后的产品不纯,尚需进一步提纯。

二、沉淀法:用硫化钠使定影液中的银,以硫化银的形式沉淀出来,再把硫化银沉淀物加入热的浓盐酸中,并加入过量铁粉,便可得到白银,但产品也需再提纯。有关反应式如下:

2〔Ag(S2O3)2〕3+S——→Ag2S↓+4S2O32

Ag2S+2HG+fe——→2Ag↓+FeGl2+H2S2—

因硫化氢(H2S)有毒,所以操作应在能风处进行,保证安全。

三、电解法:用电解法直接提取白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一次性处理,制得的白银质量很纯。

电解法中两个电极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当通电后,阳离子即银离子向阴极移动,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银原子在阴极表面堆积;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被氧化。如果电极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电极腐蚀,污染溶液。因此应将石墨棒(即干电池的中心碳棒)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作为阳极;用银棒或不锈钢板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作为阴极,一起插入废定液中进行电解。溶液的PH一般调节在2—4(滴加硝酸调节),电压为1伏特,电流密度为0 3A/Cm2。这样,在电解过程中。阴极上的银条便由于银的堆积而由小变大,颜色纯白。如果电流大,银沉淀太快,则呈黑色。当电解产物出现棕色时,说明溶液中银含量已经很少了(每公斤含银量少于1克),不宜再电解。

测定废定影液含银多少,能否电解,也可以拿一条干净的铜丝,插入溶液中,2分钟后尚不见铜丝转为银白色,说明溶液中银已经很难提取了。提取的金银,可送给各地人民银行收购

从铅阳极泥中提高金银回收初探

从铅阳极泥中提高金银回收初探 王钧扬1 ,吕少祥 2 (1.中南大学;2.水口山第四冶炼厂,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讨论了采用传统流程处理铅阳极泥使金银回收率低的原因。从提取工艺、技术操作、主体设 备及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金银回收率的途径。关键词:铅阳极泥;传统流程;回收 1 前言 铅阳极泥是铅阳极电解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中 含有一定量的稀散金属和贵金属,是提取金银的重要原料。当今,从阳极泥中提取金银一般采用以火法为主体的传统流程(图1)。该流程具有投资省、技术成熟、生产规模伸缩性大等优点。但此流程存在着生产过程复杂、金银回收率低、劳动环境较差等缺点。本文通过对上述流程处理阳极泥的主要工序,逐一进行搜索,以查找金银回收率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 图1 处理铅阳极泥传统流程 2 金银合金的熔炼 金银合金的熔炼包括贵铅还原熔炼和氧化精炼两个作业过程。2.1 贵铅还原熔炼 贵铅还原熔炼的主要目的,是在高温、还原气氛条 件下将铅阳极泥中的氧化铅还原为金属铅。铅在沉淀 过程中能很好地溶解金银形成的贵铅而与杂质分离。大部分杂质造渣除去或进入烟尘。为提高还原熔炼过程金银的回收率,试述如下。2.1.1 降低熔渣含金银 还原熔炼后期的炉渣的粘度、比重较大,含金银较高,怎样降低这部分渣含金银量,对提高金银的回收率极为重要。 炉渣是阳极泥中原来存在的和在熔炼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与加进去的熔剂在高温下形成的共熔体。炉渣成分的选择对于降低渣所含金银意义重大,要使炉渣熔点既不要低于贵铅熔点,也不要高于造渣反应所需温度;炉渣的比重、粘度要小;对贵金属的溶解能力要低。 为降低渣含金银,熔炼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必须严格控制好已定配料比,防止炉渣成分的波动;平稳控制炉温,保证高温沉清分离时间达4h 以上,放渣操作时应防止炉渣夹带贵铅,采取慢—快—慢的方式放渣,放渣末期勤取样观察,发现贵铅流出,及时停止放渣。2.1.2 合理处理熔炼产物 还原熔炼的主要产物有贵铅、炉渣和烟尘。贵铅所含金银在很大范围内波动,一般Au +Ag =35%~45%,送氧化精炼,除去杂质,以提高其金银含量,产出金银合金。产出的炉渣有含金银高的干渣与含金银低的稀渣。为了合理利用产物,减少金银损失,干渣、含金银高的烟尘返回与阳极泥混合配料,进行还原熔炼。稀渣因含铅较高,送铅冶炼厂作高锑物料搭配使用,并回收其中的金银。产出的低金银烟尘送玻璃厂作玻璃助剂原料。2.1.3 减少金银在炉底衬砖中的损失 熔炼贵铅的炉子有反射炉、回转炉等。因回转炉操作较方便,劳动条件较好,炉子寿命较长,金银损失于炉衬的量较少,所以目前多采用回转炉。 炉子高温熔炼一段时间后,炉衬被损坏,需要更换。炉衬的更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整个炉衬全部更换,另一种是用支承架保护原有炉底,仅将需要更换 1 1

银电解

银电解 1.原辅材料:主要原辅材料有:朵尔合金板、银电解液(主要含硝酸、硝酸银)。 2.设备:银电解槽、银粉刮板装置、电动单梁双钩起重机、银电解液循环槽、银电解液换热器、电解液冷却泵、银电解液循环泵、废电解液输送泵(磁力泵)、银粉干燥风机、银粉干燥加热器、残极洗涤装置、银阳极泥真空过滤器、银电解真空泵、银电解区域液碱搅拌槽、银电解区域液碱计量泵。 3.操作条件: ①电解液成分通常为:Ag:135g/l,Cu:<30-35g/l 电解液PH值:; ②电解液银含量>=120g/l; ③阴极导电头和母线板接触处电压降应<5mv 阳极导电棒和母线板接触处电压降应<15mv; ④电解液温度:45~55℃; ⑤槽电压:; ⑥电流:1200-1300A。 ⑦阳极周期:34-38h; ⑧同极距:135-140mm; ⑨电解液循环速度:min。 4.工艺原理: 电解精炼银是为了制取纯度较高的银。电解时阳极泥熔炼所得的金银合金作阳极,以不锈钢作阴极,以硝酸银的水溶液作电解液,在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进行电解。 银电解精炼的电解过程,可视为下列电化学系统中所发生的过程: Ag(阴极)∣AgNO3、HNO3、H2O、杂质∣Ag杂质(阳极) 电解液中各组分,部分或全部电离: AgNO3====Ag++NO3-- HNO3====H++NO3--

H2O====H++OH--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阳极发生电化学溶解。 阳极板中的银氧化成一价银离子。但是,当电流密度小时还可能氧化成半价银离子,半价银离子可自行分解生成一价银离子,并分解出一个金属银原子进入阳极泥中:Ag-e→Ag+ 2Ag+e→Ag2+ Ag2+→Ag↓+Ag+ 此外,阳极板还含有其他金属杂质,如,铜等贱金属,同时也被氧化而进入溶液。银、铜金属在阳极上除了电化溶解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化学溶解: NO3---e==NO2+[O] 2Ag+[O]==Ag2O Ag2O+2HNO3==2AgNO3+H2O 2NO2+H2O==HNO3+HNO2 HNO2+[O]==HNO3 MeO+HNO3==Me(NO3)2+H2O 在阴极上,主要是阴离子放电析出金属银: Ag++e→Ag 但应指出,阴极上除发生析出银的反应外,也可能发生消耗电能和硝酸的下列有害反应(副反应),如: H++e→1/2H2 2NO3--+10H++8e→NO2↑+5H2O NO3--+4H++3e→NO2↑+2H2O NO3--+2H++e→NO2↑+H2O NO3--+3H++2e→HNO3+H2O 在电解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电解抛光技术

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电解抛光电解液,电解液选用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1扩散系数小,黏度大。 2易与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形成扩散速度更 小的多核聚合配合物。本身是一种黏膜稠的酸。 二、电解抛光电流密度和电压,通常应控制在极限扩散电流控制区,中阳极极化曲线的平坦区。 1低于此区的电流密度时,表面会出现腐蚀。2高于此电流密度区时,因有氧气析出,表面易出现气孔、麻点或条纹。 3平坦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配位剂的浓度和添加剂的种类而变化。 三、温度,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曲线。1电解液温度升高,极限扩散电流逐渐增大,当温度高于90度时,表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大,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过快,因而铜片表面易生成点状或条状腐蚀。 2当电解液温度低于60度时,传质过程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太低,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慢,溶解下来的离子不能很快地扩散开来,容易在阳极表面形成CU和HEDP的多核配合物,使用权铜片表面出现沉淀物膜槿麻点。 四、抛光时间。1被抛光零件的材质及其表面的预处理程度。2阳、阴极间的距离。 3电解液的抛光性能及温度。 4电抛光过程使用的阳极电流密度的大小及槽电压的高低。 5工艺上对抛光表面光亮度的要求等。 五、阳极、阴极极间距离。 1便于调整电流密度到工艺规范,并尽量使抛光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得均匀一致些。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因电解液浓度高、电阻大、耗电量较大。 3阴极产生的气体搅拌是否已破坏了黏液层,降低了抛光效果。 六、抛光前工件表面状态及金相组织。 1被抛光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越均匀,越细密,(如纯金属)越有利于抛光过程的进行,而且抛光效果也越好。 2被抛光工件的材料为合金,特别是多组分合金时,抛光工艺的控制比较麻烦。 3当被抛光工件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特别是含有非金属万分时,就会使电抛光体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电化学敏感性。 4工件在抛光前表面处理得越干净越细密,越有利于电抛光过程的进行,越容易获得预期的抛光效果。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一.工作原理 ⑴、电解是以抛光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电化学槽中,通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因此不锈钢表面达到高度光洁和光泽的外观。 ⑵、电解作用不锈钢经过电解,其色泽内外一致,清洁光亮,光泽持久,表面形成---黏性薄膜,抗腐蚀性能增强。 二. 电解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1.磷酸:能起溶解作用又能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磷酸盐保护膜,阻止不锈钢表面发生过腐蚀。其含量变化较宽,以750mL/L左右为佳。 (1)含量过高时,槽液电阻增大,黏度提高,导致所需电压较高,使整平速度迟缓。 (2)含量过低时,活化倾向大,钝化倾向小,导致不锈钢表面不均匀腐蚀。 2.硫酸:是活化剂,能提高溶液的导电率,降低电阻,从而降低槽电压,节约电能,有利于改善分散能力和提高阳极电流效率。其含量控制在180~210mL/L为最佳。 (1)含量过高时,活化倾向太大,易使抛光表面出现过腐蚀,呈现均匀的密集麻点。 (2)含量过低时,出现严重的不均匀腐蚀。 3.铬酐:是强氧化剂,使表面形成钝化膜,避免表面腐蚀,有利于获得光洁表面。其含量控制在50~60g/L为宜。 (1)铬酐浓度太低,不易获得光亮表面。 (2)浓度太高时在大电流下,易产生沉淀析出,降低电流效率,使抛光表面产生麻点等过腐蚀。 4.丙三醇(甘油):能起到良好的缓蚀作用,与磷酸生成络合物及其金属衍生物,使抛光表面非常光亮细致,甘油还能防止不锈钢在电解液中的化学腐蚀。 (1)含量过低时,抛光表面虽然光亮,但有腐蚀粗糙之处。 (2)含量高时,即可克服粗糙,又使抛光面光亮细致。 (3)含量过高时,会产生太多的泡沫,影响操作,也浪费材料。 5.糖精:有光亮作用。 (1)糖精在阴极过程中能为金属表面吸附,有助于被抛表面的白亮和发亮。 (2)糖精在阳极过程中,阳极表面形成一层吸附薄膜,当不通电时可防止不锈钢表面受电解液浸蚀。当通电后,电力线首先在凸起部位击穿隔离薄膜而开始溶解,在凹入处被有效地保护,以致达到选择性溶解呈现平滑光亮表面。 6.电流密度: (1)电流密度低时,金属处于活化状态,被抛光表面发生浸蚀,阳极溶解产物少,化学溶解比电化学溶解占优势,以致光洁度差。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因而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许多场合,不锈钢制品的表面常常需要满足某些特殊的要求,例如:低表面粗糙度,高光泽度,亚光处理,法纹效果等。其中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光亮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行表面抛光,是最为常见的要求。 不锈钢经过电解抛光后,会呈现出诸多优点: 1.抛光的表面不会产生变质层,无附加应力,并可去除或减小原有的应力层。 2.对难于用机械抛光的硬质材料、软质材料以及薄壁、形状复杂、细小的零件和制品都能加工。 3.抛光时间短,而且可以多件同时抛光,生产效率高。 4.电解抛光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与原始表面粗糙度有关,一般可提高两级。但由于电解液的通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和强腐蚀性等缺点,电解抛光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电解抛光主要用于表面粗糙度小的金属制品和零件,如反射镜、不锈钢餐具、装饰品、注射针、弹簧、叶片和不锈钢管等,还可用于某些模具(如胶木模和玻璃模等)和金相磨片的抛光。 电解抛光的优劣与否,取决于电解抛光的机理和工艺、抛光液各主要成分,其次之外,还有工艺参数选择、电场分布分析、辅助电极设计等。 现介绍一种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一、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浓磷酸(比重1.74 ) 510ml/L 887.4g/L 浓硫酸(比重1.84 )395ml/L 726.8g/L LQ-60 添加剂50ml/L 52.5g/L 水50ml/L 50g/L 温 度50 - 75 C最佳 60 - 65C 阳极电流密度,DA 6- 15A/dm2 最佳10—12A/dm2 抛光时间

阴极材料 铅或铅合金 阴极面积:阳极面积 二、开槽步骤 LQ-60 添加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其使用初期电解抛光时会产生大量泡沫,因此抛光液液面与抛光槽顶部之间的距离不应w 15cm准确计算将欲配制的电解抛光液的体 积,再根据抛光液组成将所要加入的抛光液各组分按下列顺序加入抛光槽内。 1、注入所需水量。 2、加入所需磷酸量。 3、切记硫酸用水稀释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溶液温度急剧升高,边搅拌边添加,当温度升至80 C时应停止添加,待溶液冷却后再进一步添加直至全部加完。 4、加入所需数量LQ-60添加剂,边搅拌边添加,添加完毕后彻底搅拌以确保均匀混合。 三、工艺流程 化学除油 - 热水清洗 - 浸酸(1 - 2% 硫酸溶液) - 电解抛光-三道逆流清洗-浸碱(5%碳酸钠溶液) -热水清洗-擦干或烘干 四、槽液维护及补加 1.不锈钢工件在进入抛光槽之前应尽可能将残留在工件表面的水分除去,因工件夹带过多水分有可能造成抛光面出现严重麻点,局部浸蚀而导致工件报废。 2.在电解抛光过程中,作为阳极的不锈钢工件,其所含的铁、铬、镍元素不断转变为金属离子溶入抛光液内而不在阴极表面沉积。随着抛光过程的进行,金属离子浓度不断增加,当达到一定数值后,这些金属离子以磷酸盐和硫酸盐形式不断从抛光液内沉淀析出,沉降于抛光槽底部。为此,抛光液必须定期过滤,去除这些固体沉淀物。 3.在抛光槽运行过程中,除磷酸、硫酸不断消耗外水分因蒸发和电解而损失,此外,高粘度抛光液不断被工件夹带损失,抛光液液面不断下降,需经常往抛光槽补加新鲜抛光液和水。 4.该抛光液在未经抛光前的原始比重为1.68,在抛光槽运行过程中,抛光液的比重应控制在1.68±0.03 的范围内。抛光液比重和粘度过高,说明抛光液含水量不足或硫酸含量偏高磷酸含量偏低;反之,抛光液比重过低,表明抛光液含水量过高。经常用比重计测定抛光液的比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手段。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定期分析抛光液的酸度、磷酸及硫酸的含量。 五.设备要求 电解抛光液通常为矿物酸并在较高的温度下操作,因此抛光槽、清洗槽、阴极、加热盘管及排风装置必须由可耐抛光液腐蚀的材料制造。

铜电解精炼技术条件的选择与论证

第4章技术条件的选择与论证 4。1铜电解的技术条件 4.1。1 电解液组成 电解液为含硫酸铜的硫酸溶液,一般含铜4050g/L,含游离硫酸180210 g/L。由于电解液的电阻随着酸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含铜量的增加而升高,所以为了降低电耗,一般采用高酸低铜的电解液组份较为有利。实际电解液中铜的含量应视电解液的纯净程度、电流密度的高低和阳极板的成分而定,因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电解液中硫酸含量不能高于230 g/L,铜电解中有害杂质允许含量列于表4-1。 表4-1铜电解液中有害杂质允许含量(g/L) 元素NiAs SbBi Fe 含量(g/L)﹤15﹤7﹤0。6﹤0.5﹤3 4.1.2添加剂 为了获得优质的阴极铜,除了严格控制各工序电解技术条件外,还应添加适量胶状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以改善阴极表面质量,一般采用的添加剂及其作用如下: 明胶明胶是电解作业的主要添加剂之一,其作用是析出的阴极沉积物细致光洁,改善阴极表面的物理状态。阳极铜杂质含量高,而且电流密度也高时,加入量要稍多。 硫脲硫脲是表面活性物质,与明胶混合使用,可在高电流密度下获得结构致密的阴极铜. 干酪素干酪素与明胶组合成的混合添加剂,在高电流密度生产时能强烈地抑制电铜表面粒子的生长和改善粒子的形状。 盐酸盐酸用来维持电解液中氯离子的含量.电解液中氯离子可使溶入电解液的银生成氯化银沉淀,有利降低银的损失。还可抑制砷、锑、铋离子的活性,防止阴极生产树枝状结晶;同时还可消除阳极因含铅过高引起的钝化。 添加剂的加入方法一般是将明胶、硫脲、干酪素充分溶解于水后混合加入电解液回流管进入循环槽,盐酸则单独加入回流管或循环槽。明胶、硫脲、干酪素的加入会增加电解液的粘度和电阻;盐酸加入过多,阴极上会产生针状结晶。必

银电镀工艺的研究-铝合金电解着色工艺的影响因素

银电镀工艺的研究-铝合金电解着色工艺的影响因素

银电镀工艺的研究 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其首饰和器皿具有良好的反射率,磨光后可以达到很高的光亮度,在首饰和家庭装饰中用途很广泛。而在一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银,也可以达到纯银的装饰效果,外表光亮细致,耐磨、抗腐蚀、抗变色能力强,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以往采用的非光亮镀银工艺存在外观较差,抗蚀力较低,特别是抗硫抗变色能力差,为了出光,通常采用化学抛光或铜刷刷光再浸银,这样既浪费电和时间,又污染环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酒石酸锑钾配合有机添加剂(多数是含硫化合物)来获得光亮镀银层,此法因锑及硫的影响,使镀层易变色、脆性大、可焊性不理想。另一种是采用氰化光亮镀银,此法采用一种不含硫的有机光亮剂和适量的酒石酸锑钾配合使用,获得了全光亮银层,解决了镀层易变色、脆性大、可焊性不理想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但此法由于需要的有机配合物较多,使得影响电镀的因素增多,又增加了工序。为了寻求一种省时省力省原料的方法,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推荐一种冲击镀银工艺,即在较高电流密度下,在短短的几秒内完成镀银,银层薄而均匀光亮,电镀液成分简单,不需要其它有机配料,过程一次完成,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节省原料(需银量仅为原氰化光亮镀银的4%左右)。 1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1.1电极及实验条件 阳极:不锈钢板10×2cm2; 阴极:铜片(若干)10×2cm2; 温度:室温无搅拌。 1.2工艺流程 电镀除油→热水洗→冷水洗→化学除锈→水洗→氰化顶镀铜→水洗→酸性光亮镀铜→水洗→光亮镀镍→水洗→冲击镀银→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钝化→浸400有机膜→烘干→浸光亮漆保护膜→烘干→检验。 1.3电解液 冲击镀银的电解液包括AgCN及KCN两种电解质,因此AgCN及KCN的含量多少对冲击镀这一短时间内的电镀方法影响很大。实验采用固定的AgCN的用量为1.5g/L,改变KCN在电解液中的含量,以明确AgCN与KCN的合适配比。由表1可见,KCN在电解液中的含量以80g/L 最合适,即与AgCN的配比为160:3,这时的银镀层光亮细致,表观为理想的白色,而KCN 的含量低于这一含量,镀层即成雾状使银镀层模糊,光泽不足,镀层的结晶不细致,若高于这一含量,则镀层发黄。 AgCN与KCN保持的这种配比关系,是由于冲击镀银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为络合银盐及游离氰化钾。络合银盐的生成反应如下:AgCN+KCN=K[Ag(CN)2];络合银盐发生的离解反应:K[Ag(CN)2]=K++[Ag(CN)2]- 由于[Ag(CN)2]-的不稳定常数很小(K不稳定=8×10-22),电解液中Ag的浓度很低,所以工件上银层的沉积主要是[Ag(CN)2]-的直接还原。 氰化钾作为电解液中的络合剂,与银络合生成[Ag(CN)2]-,由于它的络合能力强,所以银氰络离子的稳定性好。在电解液中保持一定的氰化钾游离量,才能保证[Ag(CN)2]-络离子的稳定性,提高阴极极化的作用,使镀层均匀细致。 电解液中AgCN的含量过高会导致镀层发黄,含量过低则银离子与氰化钾络合不稳定,阴极

电解法制备高纯铋与高效富集银清洁生产工艺

电解法制备高纯铋和高效富集银的清洁生产 新工艺研究报告 1项目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 铋是稀有重金属,在世界上的资源及产量均较低。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2007年“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报道的各国铋贮量和贮量基础如表1所示,2005年和2006年各国从矿石中生产铋的产量如表2所示。 表1 各国铋的贮量和贮量基础,t 国家中国秘鲁墨西 哥 哈萨 克斯 坦 加拿 大 玻利 维亚 美国其它 国家 合计 贮 量 240000 11000 10000 5000 5000 10000 39000 320000 贮 量 基 础 470000 42000 20000 10000 30000 20000 14000 74000 680000 表2 各国矿产铋的产量,t

年份中国秘鲁哈萨克斯 坦墨西 哥 加拿 大 玻利维 亚 其它国 家 合计 2005 3000 1000 140 970 190 60 160 5500 2006 3000 960 160 110 190 40 160 5600 从表1可见,我国铋的贮量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铋的资源大国,也是生产大国,从矿石中产出的金属铋在世界上名列第一。我国铋的资源中,除产出硫化铋精矿外,相当大的一部分铋伴生在铅锌铜等矿石中。因此,在铅锌铜等金属的冶金过程中产出大量的含铋、银、金的复杂中间物料,由于技术水平和处理成本的限制,使其难以处理。尤其是近年来铅、锌、铜冶金工业的高速发展,产出的含铋、银和复杂中间物料逐年增多。采用传统的冶炼工艺进行铋、银的提取,存在工序复杂,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成本高、产品直收率低等诸多弊端。尤其是在铋、银的分离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优质锌,能耗高,产出的含银物料处理流程复杂。传统工艺后期铋的火法精炼中,要使用大量强腐蚀性的氯气用于除铅和锌,流程长,污染严重。因此,针对含铋、银的物料,在已经熔炼成含银粗铋的基础上,开展从含银粗中直接生产高纯铋和有效地富集银的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含银废催化剂中电积回收白银的方法

CN 102345160 A 1/4页 3一种从含银废催化剂中电积回收白银的方法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从含贵金属的废催化剂中再生贵金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程短、成本低的从含银废催化剂中,以旋流电解技术高效环保的回收白银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旋流电解技术是一项新型电解技术。目前该技术应用领域包括:铜、锌、镍、钴、铅、金、银、贵金属及废水处理等多方面,在全世界拥有上百家用户。目前的方法为:以三氧化二铝和氧化硅为载体的含银废催化剂,采用火法直接冶炼,得到粗银,再用传统电解槽进行电解精炼,可得到银粉;以硝酸为浸出剂,得到硝酸银溶液再进行传统电解精炼,得到精制银粉;或通过氨浸得到稳定[Ag(NH 3)2]+络离子进入溶液,再用还原剂置换,亦可得到精制银粉;而采用硝酸浸出,旋流电解工艺,可直接得到符合1#银标准的银粉产品,过程不产生废水,但工艺流程复杂,试剂消耗高,生产成本高,易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处理起来较难,且影响工厂工作环境,且金属产品的回收率不高,而且火法冶炼本身能耗高,银容易进入渣相,导致银的回收率降低,传统电解时会产生大量酸雾,容易腐蚀设备,对工厂的工作环境影响较大,且会产生阳极泥,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增加了工序,而采用氨浸工艺处理,含氨废水的处理,还原剂的使用,不但材料消耗增加,废水处理也将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程短、成本低的从含贵金属的废催化剂中再生贵金属,即从含银废催化剂中,以旋流电解技术高效环保的回收白银的方法。 [0004] 所述的一种从含银废催化剂中电积回收白银的方法,以含银废催化剂为原料,经硝酸浸出得到的硝酸银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硝酸银溶液由精密过滤设备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过二次旋流电解脱银,得到银粉由底部收集器收集进入到陶瓷膜捕集装置,用纯水进行洗涤,干燥,再经熔炼后铸锭得到产品白银。 [0005] 所述的一种从含银废催化剂中电积回收白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原料含银废催化剂加入到浓硝酸溶液中,浸出得到pH 为2.5-3.5的硝酸银溶液,备用; 2)将步骤1)得到的硝酸银溶液经过陶瓷膜精密过滤,除去杂质,滤渣返回步骤1)中与原料混合,滤液进行下一步操作; 3)将步骤2)中得到的滤液转入储液槽中,通过水泵将滤液打入一段循环槽中,所述的一段循环槽与一段旋流电解装置连接,在一段旋流电解装置中进行旋流电解脱银,析出银粉,银粉通过循环的滤液冲洗捕集进入银粉过滤槽中,脱银后的电解液备用; 4)将步骤3)脱银后的电解液用液碱调pH 值到2.5-2.8,重复步骤3)的操作,进行二段旋流电解脱银,析出银粉,银粉通过循环的滤液冲洗捕集进入银粉过滤槽中,脱银后的电 说 明 书 CN 102345140 A

电解抛光工艺

电解抛光工艺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YB-66环保型铝和铝合金电解抛光添加剂 YB-66环保型铝和铝合金电解抛光添加剂新工艺 一、特点 1、抛光液不含铬酸,符合当今环保要求,节省环保设备投资及废水处理费用。 2、抛光电流密度较传统工艺要小,因此不仅电耗低,抛光液使用寿命长,而且更适合大型铝和铝合金件的表面抛光。 3、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纯铝及除硅含量大于2%的各种型号的铝合金。 二、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浓磷酸(比重 1.74) 70%(重量) YB-66添加剂 30%(重量) 温度 55–65℃最佳60℃ 阳极电流密度,DA 2–8 A/dm2 (无搅拌) 12–20 A/dm2 (搅拌) 电压 10–15 伏 抛光时间 3–5 分钟 阴极材料铅或不锈钢 阴极面积∶阳极面积 2–3∶1 三、开槽步骤 1、该抛光液在使用前的比重在1.50–1.52的范围内。根据所欲配制的抛光液容积、抛光液比重及抛光液中磷酸所占的重量比,计算出所要加入的磷酸量并加入之。 2、同样计算出所需YB-66添加剂的重量并加入之。 3、加热至操作温度。 四、操作指导 1、抛光时是否采用搅拌(阴极移动、空气搅拌)主要取决于抛光件的形状:若抛光件形状简单,横向宽度较窄,则不采用搅拌;反之,若抛光件形状不规则或横向宽度较大,尤其当抛光件某些部位阻碍气体逸出形成“气袋”而影响表面抛光的情况下则必须采用搅拌方式。在采用搅拌的状况下,必须相应提高阳极电流密度,否则抛光表面难以达到高光亮。 2、抛光时大部分杂质沉积于阴极表面,但仍有部分因抛光生成的固体污泥留在抛光液内,因此需定期过滤抛光液把杂质除去。 3、在抛光过程中,由于磷酸盐的产生,水的电解及挥发以及抛光液的夹带损失,故需不断补充磷酸和YB-66添加剂。 4、磷酸与YB-66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一般仍按70%∶30%添加,但在每次添加后应测定抛光液比重,根据测定结果再予以适当调整。 5、该抛光液在配制后未经使用前的原始比重在1.50–1.52的范围内,在抛光槽运转过程中,抛光液的比重应控制在1.50–1.65的范围内。抛光液比重过高说明抛光液含水量不足;反之,抛光液比重过低,表明抛光液水含量过高,磷酸含量偏低。经常用比重计测定抛光液比重是控制抛光液组分浓度及抛光质量的有效手段。

(完整word版)银的冶炼方法

银的细菌冶金 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原子序数47,是一种过渡金属。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例如,若令汞的导电性为1,则铜的导电性为57,而银的导电性为59,占首位。因此,银常用来制作灵敏度极高的物理仪器元件,各种自动化装置、火箭、潜水艇、计算机、核装置以及通讯系统,所有这些设备中的大量的接触点都是用银制作的。在使用期间,每个接触点要工作上百万次,必须耐磨且性能可靠,能承受严格的工作要求,银完全能满足种种要求。如果在银中加入稀土元素,性能就更加优良。用这种加稀土元素的银制作的接触点,寿命可以延长好几倍。 元素用途: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 银的最重要的化合物是硝酸银。在医疗上,常用硝酸银的水溶液作眼药水,因为银离子能强烈地杀死病菌。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的自然银[3]存在,但主要是化合物状态。 全国已探明有储量的产地有569处,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在万吨以上的省有江西、云南、广东;储量在10000~5000t的省(区)有内蒙古、广西、湖北、甘肃,这7个省(区)的储量占了全国总保有储量的60.7%,其余20个省、市、自治区的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39.3%。。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我国在共、伴生银矿的综合选矿回收方面得到了加强,许多矿山和炼厂重视了银的回收,但是总起来看,选矿技术设备没有重大发展,银的回收率不高,不同矿山尾矿中含银很高(10~30g/t),而未予回收。银矿石经选(或选冶)后,所得到的产品有银精矿、银泥和各种有色金属的含银精矿。目前对前两者通常采用火法熔离(反射炉、电炉、坩埚、鼓风炉、闪速炉),或者用湿法冶金分离提取,再行电解精炼;后者主要是在冶炼有色金属过程中,半银富集到阳极泥(主要是铜、铅阳极泥)中综合回收。在我国98%的白银是从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冶炼阳极泥中回收的。 为了提高独立银矿浮选的回收率,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针对银矿物嵌布粒度的粗细特点,尽可能使银矿物充分解离,提高银的回收率;二是选择中性或弱碱性的浮选矿浆碱度和选用碳酸钠作浮选矿浆的调整剂,提高银的浮游性;三是搭配使用黄药与黑药,增强对银的捕收能力。 银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远比金复杂,银有较大的活性,银矿物和含银矿物共有二百多种,出自然银外,银还呈各种银矿物,如辉银矿、螺状硫银矿、淡红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硫砷铜银矿、硒银矿、角银矿等。单质形态的自然银较少,常见的多是其硫化矿物(辉银矿),还有氯化矿物(角银矿),及于铅、锌、铁、锰等元素伴生的多金属矿物,影响浮现、氰化和回收过程。因此含银精矿(除自然界的角银矿外)直接氰化回收率都较低,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形态中的银在氰化过程中较稳定,难以与氰根络合溶解,此反应进行缓慢并且是可逆的,需消耗大量的氰化物。 焙烧氧化可使硫化物受到破坏,但同时也会造成银的分散损失,相比之下用细菌氧化工艺对此类银矿进行预处理,然后对所得氧化渣氰化提取,可获得理想的回收率。 近年来,随着市场银价的上涨,加之处理矿源的日渐缺乏,难处理银矿物资源开发利用成为白银工业生产的重要增长点。我国近年在河北、内蒙古、广西、吉林等省区相继发现储量可观的银矿资源,其中有些用常规氰化浸出法提银可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但大部分浮选银精矿往往因矿物组成及银的赋存状态的复杂性而成为难处理银矿物。 银在矿石中的赋存形式大致有三种:

不锈钢电解抛光

不锈钢电解抛光技术专题 一.电解抛光原理: 电解抛光(electro-polishing)也称电抛光,是利用阳极在电解池中所产生的电化学溶解现象,使阳极上的微观凸起部分发生选择性溶解以形成平滑表面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阳极氧化过程,伴随着工件表面的溶解和和氧化,但又不同于阳极氧化。电解抛光的抛光机理是: 1.黏膜理论: 电解抛光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属阳极的溶解速度大于溶解产物离开阳极表面向电解液中扩散的速度,于是溶解产物就在电极表面积累,形成一层黏性膜,这层黏性膜的电阻比电解液的大,而且可以溶解在电解液中,它沿阳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的微凸处的微黏膜厚度比凹处小,导致凸处的电阻也较小,从而造成电流集中,与微凹处相比,微凸处电流密度较大,电位升高,从而使氧气容易析出,有利于黏膜溶解扩散,加快了微凸部位金属的溶解。随着电解抛光时间的延续,阳极表面上的微凸处被逐渐削平,使整个表面变得平滑、光亮。2.氧化膜理论: 在电解抛光过程中,由于析出氧的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阳极表面呈钝态,但是,这层氧化膜在电解液中是可以溶解的,所以钝态并不是完全稳定的。由于在阳极表面微凸处电流密度较高,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而且该处析出的氧气也多,有利于阳极溶解产物向溶液中扩散,促使该处的氧化膜溶解加快。在整个抛光过程中、氧化膜的生成溶解不断进行。而且微凸处进行的速度比微凹处快,其结果,微凸处金属被优先溶解削去,使阳极表面达到平滑、光亮。 电抛光阳极过程的特点:电抛光过程根据金属表面的性质、溶液成分、工作条件,在阳极附近可能发生下列反映 ①阳极溶解,当进行电抛光时,金属表面的原子就转入到电解液中成为离子,阳 极发生溶解: Me = Me(n+) + ne ②氧化膜(或氧吸附层)形成,电抛光时,在阳极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或氧吸附层),此膜的厚度决定于金属的性质、电解液成分、工艺规范。 2Me(n+) +2OH- =Me2On +n H2O ③气态氧的析出: 4OH- =O2 +2H2O +4e ④溶液中还存在多种物质的氧化 二.电极极化曲线(I-U曲线、钝化曲线) 当工件基体放入电解池中并通以直流电的情况下,零件表面就会产生阳极极化现象,而且在阳极极化的工程中有一定的曲线规律—电极极化曲线 F ①AB部分:电压增加,电流增长较慢,阳极表面未活化,不能正常溶解。 ②BC部分,电流与电压成比例增加,阳极表面活化产生正常溶解,金属具有强 腐蚀型表面。 ③CD部分,在C点附近曲线发生突变,当电压从小增加到U2时,电流强度会有 所下降,说明金属表面氧化膜生成,电阻增大,金属表面开始形成黏液膜。④DE部分,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强度却保持不变,曲线出现水平部分,金属表 面生成了黏液膜,具备抛光表面的条件,金属表面正常溶解可得到光泽的表面。 ⑤从E点开始只要电压稍微增加,便引起电流强度的急剧增加,这是阳极上氧的 析出的标志,虽然阳极表面得到光亮,但同时产生了腐蚀斑点(点状凹坑),电抛光过程受到破坏。 通过试验,当电解抛光时给EP槽施加至钝电压,电流就会按照阳极极化曲线的形式进行变化;把整流器调到稳压状态,调整电压到工件至钝电压,开机,电流就会从A点1S左右到达B点然后达到C点-电流的至高点,从C点降到D点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详解】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一.工作原理 ⑴、电解是以抛光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电化学槽中,通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因此不锈钢表面达到高度光洁和光泽的外观。 ⑵、电解作用不锈钢经过电解,其色泽内外一致,清洁光亮,光泽持久,表面形成---黏性薄膜,抗腐蚀性能增强。 二. 电解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1.磷酸:能起溶解作用又能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磷酸盐保护膜,阻止不锈钢表面发生过腐蚀。其含量变化较宽,以750mL/L左右为佳。 (1)含量过高时,槽液电阻增大,黏度提高,导致所需电压较高,使整平速度迟缓。 (2)含量过低时,活化倾向大,钝化倾向小,导致不锈钢表面不均匀腐蚀。 2.硫酸:是活化剂,能提高溶液的导电率,降低电阻,从而降低槽电压,节约电能,有利于改善分散能力和提高阳极电流效率。其含量控制在180~210mL/L为最佳。 (1)含量过高时,活化倾向太大,易使抛光表面出现过腐蚀,呈现均匀的密集麻点。 (2)含量过低时,出现严重的不均匀腐蚀。 3.铬酐:是强氧化剂,使表面形成钝化膜,避免表面腐蚀,有利于获得光洁表面。其含量控制在50~60g/L为宜。 (1)铬酐浓度太低,不易获得光亮表面。 (2)浓度太高时在大电流下,易产生沉淀析出,降低电流效率,使抛光表面产生麻点等过腐蚀。 4.丙三醇(甘油):能起到良好的缓蚀作用,与磷酸生成络合物及其金属衍生物,使抛光表面非常光亮细致,甘油还能防止不锈钢在电解液中的化学腐蚀。 (1)含量过低时,抛光表面虽然光亮,但有腐蚀粗糙之处。 (2)含量高时,即可克服粗糙,又使抛光面光亮细致。 (3)含量过高时,会产生太多的泡沫,影响操作,也浪费材料。 5.糖精:有光亮作用。 (1)糖精在阴极过程中能为金属表面吸附,有助于被抛表面的白亮和发亮。 (2)糖精在阳极过程中,阳极表面形成一层吸附薄膜,当不通电时可防止不锈钢表面受电解液浸蚀。当通电后,电力线首先在凸起部位击穿隔离薄膜而开始溶解,在凹入处被有效地保护,以致达到选择性溶解呈现平滑光亮表面。 6.电流密度: (1)电流密度低时,金属处于活化状态,被抛光表面发生浸蚀,阳极溶解产物少,化学溶解比电化学

银离子产生的原理及作用

银离子产生的原理及作用 一、银离子的产生 银离子是银原子失去一个或一个以上电子形成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存在,银离子具有氧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杀菌消毒等。 银是人体组织内的微量元素之一,微量的银对人体是无害的,根据WHO最新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指导标准》第四版,银离子浓度低于0.1ppm的饮水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银离子的抗菌作用 有关银的消毒机制有多种理论假设,包括金属离子作用,光催化作用等等,但均未被完全证明。现代研究指出,银的化学结构决定了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足以使其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原子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灭菌,Ag+可以强烈地吸引细菌体中蛋白酶上的巯基(-SH),迅速与其结合在一起,使蛋白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菌死亡。 当细菌被Ag+杀后,Ag+又由细菌尸体中游离出来,再与其它菌落接触,周而复始地进行上述过程,可能是银杀菌持久性的原因。据测定,水中含Ag+为0.01ppm时,就能完全杀死水中的大杆菌,能保持长达90天内不繁衍出新的菌丛。另外研究还发现银离子可以通过凝固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和束缚其DNA分子上的供电子体导致病毒死亡。

进入21世纪,日本的电解法生产获得了技术性突破,终于可以生产出浓度高达数百ppm,而且纯度高、性能稳定的电解银离子溶液。打破了银离子只有纳米银单一品种的市场局面。使银离子抗菌剂的普及性使用有了可能。电解法制取的银离子溶液,没有纳米银的载体,所含成份简单纯粹,无杂质。可使用于人体直接接触的皮肤粘膜的杀菌消毒和环境消毒。高度浓缩的银离子溶液,无色、无味、透明,易于加工和仓储运输。 三、银离子在净水领域的作用 德国最先研究开发的铜银离子处理水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欧美和日本的泳池领域已广泛应用,是新一代泳池处理技术的领航者。由于金属离子处理法采用纯物理法消毒,处理后不产生任何有害副产物,水质达到欧盟标准,很低浓度便可杀绝大多数自养细菌,有很持久的杀菌能力,不受光照和有机物浓度影响,因整个过程不产生废气废物而得到了欧盟环保署的认可与推荐。国际上超过半数的航空公司已使用银装滤水器。许多国家游泳池内的水也利用银来净化,这种净化后的水不像使用化学药品那样,它不会刺激游泳者的皮肤和眼睛。 四、银离子在护肤品领域的作用 1.充分替代含有化学类防腐添加剂化的护肤品,大大降低防腐添加剂对皮肤的伤害及不良影响。

不锈钢电抛光工艺的研究

?电抛光? 不锈钢电抛光工艺的研究 A Research on Electropolishing of Stainless Steel 李广武,赵芳,井涛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LI Guang-wu,ZHAO Fang,JING Tao (Facuity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i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61) 摘要:采用电化学方法对不锈钢电抛光工艺进行了研究。抛光溶液采用无铬酸盐的磷酸-硫酸体系,添加高分子聚乙二醇。抛光溶液组成为H 3 PO4(85%)500g,硫酸(98%)130g,聚乙二醇(18.5%水溶液)130g,甘油30g。工艺条件为:75~95C,阳极电流密度8~15A?dm-2。研究结果表明,聚乙二醇能有效地形成粘膜,明显提高不锈钢电抛光的效果。该工艺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溶液成本,可以使不锈钢表面达到镜面光亮的效果。本文还分析了抛光后钝化膜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不锈钢;电抛光;聚乙二醇;耐蚀性 Abstract:An eiectropoiishing process for stainiess steei is studied.The poiishing soiution is of chromate-free phosphoric acid-suifuric acid system with additive of poiyethyiene giycoi,which consists of500g H3PO4(85%),130g H2SO4(98%),130g poiyethyiene giycoi(18.5% agueous soiution)and30g giycerin.The operation temperature is75-95 C and anodic current density8-15A?dm-2.The research resuits show that poiyethyiene giycoi can effectiveiy form a sticky fiim on the surface of stainiess steei,so that the poiishing effect is obviousiy improved.By using this process,environmentai poiiution and production cost can be reduced,and mirror-iike appearance obtained on the surface of stainiess steei.The effects of the passivation fiim formed in the poiishing process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ainiess steei are aiso anaiyzed. Key words:stainiess steei,eiectropoiishing,poiyethyiene giycoi,corrosion resistance 中图分类号:TG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42(2005)02-0027-02 1引言 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蚀性,抛光进一步提高耐蚀性和光亮效果。不锈钢电抛光也是表面氧化着色必不可少的工序[1]。早在1911年,俄国人许宾塔斯基开始使用阳极光亮法。1936年,法国人Jaguet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粘膜层理论[2]。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耐蚀性和光亮度,研究者不断改进抛光工艺。由于现代表面分析手段的发展,微区表面所含元素的种类、数量、分布,显微精细组织以及合金相结构的晶体学性质等都可以检测,从而大大推动了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例如:俄歇能谱仪(AES)分析抛光后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深度,X射线能谱仪(XPS)分析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化学组成[3]。 本文采用的抛光液无铬酐,加入高分子聚乙二醇,在较高温度、低电流的情况下,使不锈钢表面达到镜面光亮的效果。还进一步分析了抛光液组成、温度、电力线分布、极板间距因素的影响;探讨了抛光过程机理;分析了抛光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2电抛光原理 不锈钢样品作阳极,同样大小的铅板作阴极,施加电压,首先在阴极产生氢气泡,随着电流不断加大,气泡大量产生,由于来不及破裂,于是向阳极扩散,当达到一定电流时气泡充满整个液面,同时阳极也产生少量的氧气泡。通电后溶液和两极表面产生阻抗。按6V、10A计算,将有60W热量产生,即使停止加热,溶液温度也逐渐升高,到达90 C时,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平衡,溶液温度维持在75~95 C。 不锈钢表面抛光包括平滑化和光泽化两方面。平滑化和粘稠液体膜密切相关,而光泽化和固体氧化膜产生相关。AB段形成的钝化膜不能有效地保护酸对不锈钢表面的腐蚀,而CD段电流过大,造成不锈钢表面加速溶解。在BC段,阳极表面溶解,金属离子不断进入附近的溶液中,由于金属离子产生的速率大于向溶液扩散的速率,受到扩散作用控制,于是在金属表面和电解液之间形成一层粘稠金属盐液体膜,同时钝化膜也有效地形成。不锈钢表面凹凸不平,凸处比凹处液体粘膜层薄,浓差、温差和电阻抗要小些,因而分配到的电流大些,凸处比凹处溶解的速率要快,正是粘膜层的存在产生选择性溶解,达到平滑化的目的。但是一个平滑的表面,如果入射光朝多个方向散射,自然光亮度不高。对于电抛光来说,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被抛光工件表面产生 ? 7 2 ? 2005年3月电镀与环保第25卷第2期(总第142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