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PPT1)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PPT1)

福利经济学习题

《福利经济学》 名词解释 1、福利经济学 所谓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2、寻租 所谓寻租是指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3、李特尔补偿标准 李特尔补偿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种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受益而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损的社会变动,如果受益者得到的好处能够补偿受损者遭到的损失而有余,那么这一变动就能使社会福利增加。李特尔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收入分配问题重新引入补偿原则论的范畴。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5、帕累托改进 所谓"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基础之上。即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 6、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7、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状态。 8、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9、福利 一般来说,福利是指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 10、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简答题 1、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则 边际效用递减规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福利,指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贫困人口或者受灾群众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 2.福利经济学一直认为,社会福利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而且社会福利仅仅与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相关,与其他方面都无关,这一观点被称为福利主义,也称为个人主义。 3.福利经济学是试图明确表达一些命题的研究分支,我们根据这些命题来判断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比另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是高还是低。 4.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5.非理性可能至少是出于下面两种原因:1.顽固地坚持一些习惯、习俗、原则等。2.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 6.休谟的这种划分被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为“休谟的铡刀”或者“休谟定律”。 7.20世纪30年代初,福利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是规范的,而应该是实证的,或者说是“价值中立”的。 8.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或者经济福利的。2.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的物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3这样的基数效用可以进行一般人的人际间的比较。4,。继承了应该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9.帕累托被认为是序数效用理论之父。 10.我们所熟悉的帕累托标准,即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好的,可取的,人们所希望的。 11.帕累托标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帕累托标准以序数效用为基础,试图建立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

12.各种补偿检验,无论是卡尔多标准、希克斯标准、西托夫斯基标准,还是李特尔标准,尽管考虑到了帕累托标准所没有考虑的情况,但是都没有能够在逻辑一致的前提下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弥补帕累托标准的不足。 13.各种补偿检验理论本是针对帕累托标准的缺陷提出的,但是它们仍然于事无补。 14.社会福利函数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试图指出如何可以获得对某种社会状态的评价,即其对应的社会排序是什么。 15.阿罗于1951年提出了一个一般可能性定理,指出:对于特殊的只有三种状态的选择情况,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一些合理化的条件。不过,阿罗最后强调,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因此,阿罗的这一定理也被称为不可能性定理。 16.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针对社会福利函数概念提出的。 17.一个人真正的福利是多少,不能够仅看他的收入和财富是多少。 18.个人生活水平也是一个涉及非福利主义的问题。 19.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幻觉:1.GDP就是全部。2.经济增长就是单纯的GDP的增加。3.经济增长是没有代价的。4.经济增长可以使国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也就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20.从福利主义到飞福利主义的重大转折都缘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21.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为完全可比性。 22.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社会选择理论的这种解决方法基本质是:坚持福利主义而放弃序数主义。 23.传统效用主义社会福利函数有以下几个假设:1.福利主义和帕累托原则。2.可分性。3匿

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财政意义

福利经济学 ——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信息 (一).福利经济学定义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为内容,并以一定的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其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边沁的古典经济思想。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最早由瑞典学派的继承者意大利人帕累托于19世纪末提出,但未受到重视。到1920年,马歇尔的继承者庇古正式提出研究福利问题,并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他也被后世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但是,二战以来的福利经济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帕累托的理论体系发展的,植根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原理和分析工具,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而庇古的体系则被经济学界认为是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主要分析工具,成为旧福利经济学。 (三).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二.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 (一).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 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标志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他更致力于寻求一种方便的测定和改善社会福利的方法,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对福利经济学的分类,他认为福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一类指“社会福利”,另一类是指“经济福利”,在他看来,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福利难以计量,而经济福利可以通过货币来衡量。 第二,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是可以计量的,主张基数效用论。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是满足是物的效用,而物的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第三,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 第四,坚持正义的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认为并主张富人的一部分货币应该转让给穷人,这样将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国民收入量,因为他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地递减的。 第五,他主张最适度的配置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一个行业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时,国家可以通过补助金政策扩大这个行业的生产;反之,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缩小这个行业的生产。 第六,外部性理论。庇古发挥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理论,提出了内部经济性的内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等概念。特征:一、受所处时代盛行的道德哲学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带有时代的烙印。 二、认为个人的福利及效用满足是可以衡量的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福利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及其特性: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具有受益非排他性,即不可能将拒绝为它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范围之外。 平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者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福利经济学读书笔记

福利经济学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福利经济学读书笔记 上卷一共分为两篇:第一编:福利与国民所得;第二编:国民所得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 首先文章讲到了经济福利的有关概念、欲望与满足、国民所得、文章讲到了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之间的关系。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庇古对福利这一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或者说是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这就是说,福利表示人的心理状态,寓于人的满足之中,福利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但庇古强调,福利包括的范围很广,在经济学中并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所衡量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庇古把福利作为满足,用效用来表示满足。而效用可以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而愿支付的货币量来衡量,即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来衡量,为了衡量和计量效用,庇古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经济福利被广泛地人认为是能与货币尺度建立联系的满足和不满足。这种联系不是一种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欲望和厌恶传递的,一个人为获得一项物品所准备付出的货币,不能直接测度他从此物得到的满足,而只能测度他获得该物品欲望的强烈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欲望和满足之间的这些差异对经济福利所造成的损害,表现在它们阻碍了新资本的创造力,并怂恿人们用光现有的资本,为目前较小的利益牺牲未来较大的利益。

对于什么是国民收入,庇古使用的是马歇尔给国民收入所下的定义,即:“一国的劳动和资本作用于它的自然资源时,每年生产一定的纯商品总量,其中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非物质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内”。这就是指扣除折旧与中间产品消耗之后的国民生产净值。这种净值大致与一国的货币收入相等。庇古从经济福利转到国民收入间题,这样就接着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国民收入量的变动,这种变动的衡量。及其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他说明了在消费者嗜好与购买力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使经济福利增加,但由于国民收入量的变化又会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所以国民收入员变动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只有在社会成员对新增加的产品比对所消失的产品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时,这种增加才真正代表经济福利的增加。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陶。他说明了如果在国民收入并未减少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由富人转向穷人,即国民收人分配的平等化,有利于增加经济福利。这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穷人收入增加所带来效用要大于富人等量收入减少所减少的效用

福利经济学(概念)

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福利。 2.帕累托改进: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3.帕累托最优: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4.科斯定理:只要交易费用为0,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不影响最终的资源配置。 5.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6.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7.次优原则: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全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时,根据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8.补偿原理:如果进行某项政策变革,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假设受益者可以弥补受损者的损失并且有剩余,那么该项政策变革就是可取的。 9.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10.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 12.李特尔补偿标准:(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13.消费者剩余: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 14.生产者剩余: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15.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6.补偿变差: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17.等同剩余: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到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8.等同变差:是指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9.塔洛克四边形:垄断企业要获得垄断资源,必须要寻求政府保护。垄断企业需要游说政

庇古与他的福利经济学

庇古与他的福利经济学 摘要:《福利经济学》的作者亚瑟·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1877 年生于英国怀特岛,年轻时在剑桥大学成为马歇尔(Alf rewd Mar shall) 的学生。1900 年受聘于剑桥大学,30 岁时成为剑桥政治经济学首席教授。庇古作为政治经济学教授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财富与福利》(1912) ,其后陆续出版了《失业》(1913) 、《福利经济学》(1920) 、《工业波动》(1927) 、《公共财政研究》(1928) 和《就业与均衡》(1941) 。庇古毕生精力都在建造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福利经济学》使福利经济学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它源于庇古1912 年出版的《富与福利》。该书深受西奇维克管理主义和马歇尔边沁主义的影响。《福利经济学》1920 年出版,连续修订于1932 年出到第四版。1952 年他将这本书保持原样出版。2001 年再版福利经济学已经是他身后快半个世纪的事了。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资源配置批判与贡献 正文: 卡莱尔宣称,求知欲是哲学的开端。但经济学的起源则是出于对肮脏简陋的街道以及生命中的不快乐表示厌恶的社会热忱。——A.C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庇古先生是一个长寿的人,他老人家活了82岁,在其一生中著作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其写作于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说他这部著作前不得不先把这本《福利经济学》的写作背景提一下。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以寻求“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作为目标,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规范分析和评价。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课题: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提出了帕累托优标准、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市场失灵等一系列新理论以及有关福利国家的政簧措施。在对经济活动巾的外部影响和公共物品的研究基础,福利经济学又衍生出产权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 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先驱,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在马歇尔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马歇尔在1893年声称:‘在这二十五年中,我投身于贫穷问题的研究、、、、,我所致力的任何研究工作,很少不是和这个问题有关的”【1】,庇古和马歇尔一样,也声称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在我们的贫穷和肮脏、富有的家庭有害的奢侈、

福利经济学读书笔记

福利经济学读书笔记 上卷一共分为两篇:第一编:福利与国民所得;第二编:国民所得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 首先文章讲到了经济福利的有关概念、欲望与满足、国民所得、文章讲到了经济福利与国民所得之间的关系。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庇古对福利这一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或者说是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这就是说,福利表示人的心理状态,寓于人的满足之中,福利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但庇古强调,福利包括的范围很广,在经济学中并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所衡量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庇古把福利作为满足,用效用来表示满足。而效用可以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而愿支付的货币量来衡量,即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来衡量,为了衡量和计量效用,庇古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经济福利被广泛地人认为是能与货币尺度建立联系的满足和不满足。这种联系不是一种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欲望和厌恶传递的,一个人为获得一项物品所准备付出的货币,不能直接测度他从此物得到的满足,而只能测度他获得该物品欲望的强烈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欲望和满足之间的这些差异对经济福利所造成的损害,表现在它们阻碍了新资本的创造力,并怂恿人们用光现有的资本,为目前较小的利益牺牲未来较大的利益。 对于什么是国民收入,庇古使用的是马歇尔给国民收入所下的定义,即:“一国的劳动和资本作用于它的自然资源时,每年生产一定的纯商品总量,其中有的是

物质的,有的是非物质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内”。这就是指扣除折旧与中间产品消耗之后的国民生产净值。这种净值大致与一国的货币收入相等。庇古从经济福利转到国民收入间题,这样就接着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国民收入量的变动,这种变动的衡量。及其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他说明了在消费者嗜好与购买力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使经济福利增加,但由于国民收入量的变化又会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所以国民收入员变动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只有在社会成员对新增加的产品比对所消失的产品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时,这种增加才真正代表经济福利的增加。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陶。他说明了如果在国民收入并未减少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由富人转向穷人,即国民收人分配的平等化,有利于增加经济福利。这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穷人收入增加所带来效用要大于富人等量收入减少所减少的效用

(员工福利待遇)福利经济学归纳最全版

(员工福利待遇)福利经济 学归纳

第壹章福利经济学 第壹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和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壹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仍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俩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 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能够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壹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壹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能够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俩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能够用基数来度量的。 2、壹个人的效用和另壹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壹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能够用基数来度量的。 2、壹个人的效用和另壹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壹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壹节帕累托原理 1、帕累托改进(社会改进的标准)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组员:孙海港隋春阳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在近的发展使其地位日益变得重要,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及其决策者对效率、公平与制度安排之间关系问题的考虑,也促使经济政策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影响了不同制度下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理论重点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在公平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福利。在福利经济学的不断演进中,我们必须不断汲取思想营养才能使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时刻保持创新,使社会福利事业更加完善。 二、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别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分析工具的不同,旧福利经济学即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分析工具,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是以序数效用论作为分析工具,两派一直都是以追求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围绕着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展开论战。福利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精神,如社会中的贫困者需要救助、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该有所保障、社会的潜在危险应该排除、由于非自我原因的损坏应该得到补偿等,不仅为人们普遍认可,也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及不断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并且在实践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规范,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1.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从总体上看,造成贫困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此外,庇古还对穷人享受富人转移的福利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他认为,不论是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庇古反对对穷人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在实行补贴时应有以下条件,即先确定受补者自己挣得生活费用的能力,再给予补贴。否则,那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这些原则也是各国在设计社会福利制度和对传统社会救济措施进行改革时所追求的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名词】 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又通常称为个人偏好。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一、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异同 答: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旧福利经济学有如下要点: 1、以基数效用为基础,即认为人的效用可以具体量化,表示为某些物品消费或收入的函数,进而得出社会福利总量函数为个人福利之和,从而分析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指出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 3、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产品和边际私人净产品不一致。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要点: 1、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即认为个人效用只可以测出强弱,排出第一、第二的顺序。 2、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 3、创建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他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合理性。 4、提出社会补偿原则,认为社会政策变动后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有的受益,有的受到损害,而社会福利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就是要看受益的人得到的益处能不能弥补补偿受到损害的人以后还有部分剩余。 二、无差异曲线 答: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因为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是相等的,所以也称作等效用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2在每种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 3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 【名词】1帕累托改进: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2、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

福利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六大原理 1,每个社会的目标都是追求其社会福利的最大化。2,社会福利首先取决于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3,社会福利还取决于自由,个人权利等方面。 4,非福利主义认为,个人福利不是唯一有意义的东西,“理性经纪人”假设忽视了个人福利之外的伦理层面,因而具有严重的缺陷。 5,社会选择理论认为,比较社会福利的大小,必须提供进行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 只要在非常严格的意义上,市场经济才是有效率的,而且效率并不是判断市场经济好坏的唯一标准。 第一章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什么是福利经济学【黄有光】 定义; 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需要借助一定的标准或者命题。 3,福利经济学并不试图表达和分析所有结论所依据的命题或标准,而是试图明确地表达出那些最重要的命

题。 第二节福利的度量 效用定义:人类在消费某种东西是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 问题:非理性可能至少是出于下面两种原因 !,顽固的坚持一些习惯,习俗,原则等,虽然习惯,习俗,原则等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时过境迁仍然坚持这些固有的东西,就会使个人的福利受到损害。 2,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第二章帕累托标准 定义;帕累托标准是福利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福利标准之一。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新福利经济学[罗宾斯] 第一节罗宾斯的观点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有: !,经济学是决定物质福利或者经济福利的,因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及社会福利等与所有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和,而个人效用则可以使用物质福利或小用来表示。 2,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的物品费为不同的层次,一端是物质层次,另一端是非物质或给经济的物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