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CS V4 中变量观察的设置方法

CCS V4 中变量观察的设置方法

CCS V4 中变量观察的设置方法
CCS V4 中变量观察的设置方法

Code Composer Studio V4中变量观察的设置方法

在Code Composer Studio V4中,如果想在DSP运行的时候刷新变量值,需要设置一下DEBUG 参数,默认情况下是CCS4是不允许刷新的

在DEBUG模式下,选择Tools DEBUG

在Target中的Realtime options中选择第一项或者第二项

下面是help里的说明,与界面中的选项略有不同,但是可以参考

Realtime Options

?Halt the target before any debugger access:

When the target is running and debugger requires access to the target (e.g. user clicks on

refresh button of a view while the target is running), the target will halt for a very brief moment to retrieve the requested data before it continues running again. During this time, time-critical interrupts will be ignored. This option is disabled by default.

?Enable silicon real-time mode (service critical interrupts when halted, allow debugger accesses while running):

This option is supported on only a selected number of emulators. When enabled, debugger

accesses will be allowed while the target is running. Time-critical interrupts are still serviced

when the target is halted. This option is disabled by default.

Enable polite real-time mode:

This option will only be visible when silicon real-time mode is selected. When enabled, CCS will prevent the target from being halted while the application is servicing a time-critical interrupt.

If a debugger access requires the target to be halted when servicing a time-critical interrupt, the user will be asked whether Rude Real-Time mode should be enabled. In Rude Real-Time mode, the user regains control of the target while time-critical interrupts are ignored.

在变量观察窗口中最右角点击下拉按钮选择Customize Continuous Refresh Interval…来设置刷新时间间隔,默认是5 秒。

在中间的图标中选择Continuous Refresh 按钮来实现连续刷新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控制变量实验试题

控制变量实验试题 2016北京-28.(16分) 以Na 2SO 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滴管 0.2Na 溶液(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 2SO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 。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24SO - ,含有+223Cu Cu SO +-、和。 已知: 。 ① 用稀H 2SO 4证实沉淀中含有Cu +的实验现象是 。 ② 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23SO - 。 a .白色沉淀A 是BaSO 4,试剂1是 。 b .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23SO - 的理由是 。 (3)已知:Al 2(SO 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24SO -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 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① 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 。 ② 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 .被Al(OH)3所吸附;ii .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ii 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 成立。 a .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二: (按上图形式呈现)。 b .假设ii 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 有关。 2015-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3222Fe 2I 2Fe I +-+ ++垐?噲?”反应中Fe 3+和Fe 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3 mL 0.01 mol L 2O 溶液变浅 ii 略深 i.实验? 实验Ⅱ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 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 2+向Fe 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 2+向Fe 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 +使(I )c -降低,导致I -的还原性弱于Fe 2+。用右图装置(a 、b 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 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 极。 ② 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 型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 -1 AgNO 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 2+向Fe 3+转化的原因。 ① 转化原因是 。 ② 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 (6)实验Ⅰ中,还原性:2I Fe -+>;而实验Ⅱ中,还原性:2Fe 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 结论是 。 2014-28.(15分) 用FeCl 3酸性溶液脱除H 2S 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 )下电解pH=1的0.1 mol/L FeCl 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 、b 、c 代表电压值): (1)用KSCN 溶液检测出Fe 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Ⅰ中, Fe 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 -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 2将Fe 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0.005 mol L -14)3溶液约为1)KI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下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求必须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②分析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 ③分析乙、丙两次实验现象,能否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 ④分析甲、丁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若小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表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数据在所给坐标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N 之间的关系图象。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f 与N 的关系是_______。 2、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 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实验,如图20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 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 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20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 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请对此结论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0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 此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 小与 因素有关。 (2)在图③与图④中保持了 不变, 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 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 。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 ② ③ ④ 图10

心理学总结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的基本特征;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吧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心理学,科学的解释心理学现象,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不同领域的实际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方面,1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2人格特征。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测验法。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3.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4.临床法,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规则。(为了更好的贯彻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设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手机资料时要如实地记录被试者的外部刺激、机体反应、行为表现及口头报告,不能用推断、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第三,全面分析所获得的全部资料,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揭示、预测和控制。1描述心理现象,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就运用实验等研究方法,通过质化分析和量化统计,指出各种心理现象的不同表征。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在精确的描述心理现象的基础上,要深入分析影响心理活动的诸多因素。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基于对心理现象规律的认识,人们就可以预测心理活动的发生,展望心理发展的前景。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4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 心理学的历史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一、时代背景: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理性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天赋观念”;洛克“心灵如白蜡板,没有任何痕迹”。2.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物种起源》种类间的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所致,同一种类内的个体差异则主要是因适应环境所致。3.生理学的影响。缪勒,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赫尔姆霍兹,倡导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及无意识推理。费希纳,首创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传话为心理经验的过程。二、冯特的贡献:他开创了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他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开始。他的弟子: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史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所见的心理学》。4完形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纲要》.6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来访者中心治疗,

课题: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课题: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实验部分的分值逐年提升,实验题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特别是在探究型实验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在近几年的中考及各区县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这些方法的分析、运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题二、教学目标 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六、板书设计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 明确:探究问题 寻找:影响因素 控制:其他因素 改变:研究因素 七、作业设计 1、研究铁丝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B. 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C.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D.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2、在四个烧杯中各装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ml,测其温度。再将 6%、9%、12%、15%的盐酸各10ml分别加入上述的四个烧杯中,最后测量其温度。上述实验设计主要在研究下列哪一项关系………() A.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 B.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 C.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 D.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 3、某同学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报告,请将该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试管、铁粉、铁片、镁片、5%盐酸、10%盐酸等。 【实验内容】取足量等体积的盐酸分别与a克下列各种金属反应。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doc

1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不 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2=R3=R4=2R1,并将R1R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1与R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1改换成R3,同时将R4与R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3的电流是通过R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实验报告1_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 2.1 被试 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 16张10×10 2 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 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16名被试处于同一年龄段,其他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均保持一致与恒定。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在练习阶段被告知画线结果,乙则不被告知。

(完整版)“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 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 不 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 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 实验 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 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 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 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 2=R 3=R 4=2R 1,并将R 1R 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 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 1与R 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 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 1改换成R 3,同时 将R 4与R 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 3的电流是通过R 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 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图2 图3 二、控制变量法”在题目中的应用训练。 S P R R

第四讲 心理学探究变量

第四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三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难点:操作性定义的含义与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 “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变量概述 1.研究变量及其基本类型 变量是指与研究有关的、而且是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如: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五年级学生——常量,教学方法、数学成绩——变量。 基本类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变量和因果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和客体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如身高、学习成绩)和间接测量变量(如动机、态度、价值观)。 根据变量是否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可分为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前者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奖品数量),后者指在研究中已经存在或者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纵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依恋模式)。

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举例: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对变量命名:自变量:参与者性别。因变量:不舒服的程度。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2.研究指标及其测量 研究指标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类别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研究指标定义举例 类别指标性质和类别男和女,及格和不及格 定序指标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无相等单位,无 绝对零点 优、良、及格、不及格 定距指标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80分,75分,70分。0分 定比指标反应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适合各种统计 分析,是数字特征堆高的指标。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限值 二操作性定义 1.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抽象定义操作定义 含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解释他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 量或指标区别开来。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 定义的内容上用概念和同义语进行说明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 现象和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定义的方法上逻辑的方法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和 度量的方法 定义的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变量的概念 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 (一)自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在数学中,y=f(x)。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 (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 (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2、因变量的分类 因变量的测量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 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 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桐梓县容光中学刘再平 所谓控制变量法指的是:为了弄清某些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先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它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更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为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下面就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谈谈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这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初步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环节,即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较合理的设想,便于下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逐个研究。,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前,就应该明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 二、明确哪些因素应该变而哪些因素应该不变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

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且存在怎样的关系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即找到某种方法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不变,同时还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当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三次实验最好用同样的重物压在受力面上,而不能改变重物的重;要保证接触面积大小不变,应该控制三次实验过程只能用重物的一个面,而不能换用其它受力面,依次类推。当然,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可以使三次实验过程中接触面逐渐变得粗糙,比如,第一次实验可以让重物直接在较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滑动,第二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报纸(将报纸揉皱),再让重物在报纸上滑动,第三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毛巾并固定好,再让重物在毛巾上滑动。测量出三次实验对应的滑动摩擦力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的规律。同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1、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前提: ①某种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因素”对现象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中,被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 ④能过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2、常见术语 ①对照组:一般是各个条件都适宜的组别 ②实验组:缺少或增加所要探究“因素”的组别 ③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④因变量:实验结果 ⑤调节变量:被探究的“因素” ⑥不变量:除调节变量外,其他的“因素”,一般要保持适宜 3、常见题型 (1)、实验缺陷类: 实验存在哪些不足/缺陷/哪些需要改进…… ①是否有对照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控制变量 ③是否试验次数或样品数太少,存在偶然性误差 (2)、结论表述类: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从表(图)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1和实验2可以说明什么…… ①如果题干中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问题,那么就可以对实验问题进行回答; ②问题:××受到什么影响? ××受到√√的影响; 或××受到√√的影响,√√越...,××越...; ③√√对××有什么影响? √√越...,××越...; 或在一定范围内,√√越...,××越...; ④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与某某成正比/反比; 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随着某某的增大而增大/降低; (3)、实验数据对比类: ①通过对比实验得到某某结论

②实验1与实验形成对照组 ③实验有几组变量 ④某一个步骤的目的是 (4)、实验设计类:为了探究某某对实验的影响,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其他条件相同,所探究的因素设计成不同;应用题目所给的语言回答。 (5)、提问假设类: ①根据实验过程,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探究的问题) ②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已有的假设或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④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假设或猜想的正误 ⑤根据实验结果(现象),写出实验结论,一般按照假设的模式写 ⑥已知实验结论,根据结论写出实验结果或现象 (6)难点:转换法 将不可直接测量量,转化为可直接测量的量,结论要与目的一致,而不是实验本身。 专题训练: 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 苗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 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1)请你在表格中写出乙组的环境条件。 (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 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控制对比实验条件的方法。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②会用科学、辨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实验设计方案。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向来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近几年的高考出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化学实验探究题:以表格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考生找出每组数据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给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几种因素,让考生设计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2011福建高考?23节选) I 、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⑷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 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 2IO 3-+5SO 32-+2H +===I 2+5SO 42- +H 2O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V 2=___________mL 答案: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 ,V 1为10mL ,V 2为40mL ,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即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应用这一思想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例题:(2010·福建质检25)无水氯化镁是制备某种催化剂的中间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制取无水氯化镁等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一】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在HCl 气流中小心加热MgCl 2·6H2O 晶体制取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易吸水)。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 NaCl+H 2SO 4(浓)==NaHSO 4+HCl↑ (1)试剂X 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通过下列步骤,测定实验一所得产物中氯元素含量以确定产物是否含有结晶水: ①称取m 1g 样品置于烧杯中,充分溶解; ②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③洗涤沉淀,干燥至恒重,称得沉淀质量为m 2g 。 (3)若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沉淀,将导致测得的氯元素含量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若测得m 1=10.40,m 2=28.70,则所得产品MgCl 2·nH2O 中n 的值为___。 【实验三】.一定条件下,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可作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为了探究温注:催化效果用单位时间内每克催化剂得到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1)表中ω= 。 (2)从实验1、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 。 解析:这是一道控制变量思想融入化学实验探究的质检题,实验一中的两问比较简单,(1)问结合实验目的制取无水氯化镁,应防止无水氯化镁易吸水,故制取的HCl 气体应干燥,试剂X 是浓硫酸;(2)问结合绿色化学思想,应防止HCl 气体污染空气,故该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实验二中的两问是定量分析,应通过了解定量实验原理,然后结合实验原理解决问题。(3)问: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AgCl 沉淀,则沉淀表面残留有硝酸银溶液与硝酸镁溶液,致使测得的氯 元素含量偏高;(4)问:因n(Cl - )=28.70g/143.5g·mol-1=0.2mol ,n(MgCl 2)=0.1mol ,n=[(10.4/0.1)-95]/18=1/2。 实验三就是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分析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以及粉碎方式等三种因素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可通过观察表格有关信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其中一个改变因素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