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行为,其主要功能是利用礼貌的语言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本文探讨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英汉问候语之间的差异。目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因此,通过了解不同的问候语使用方法与习惯,将帮助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利和成功。

标签:英汉;问候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问候语的文化背景差异

礼貌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几十年以来,通过大量的文献积累,人们对礼貌用语研究的兴趣似乎没有减退的迹象。问候语作为礼貌用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球范围被广泛使用。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问候发生在所有的语言环境中。它们为适当地开启对话、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例如,像“Hello.Nice to meet you!”这样的问候语经常出现在英语中。而中国人则常用“吃饭了吗?你要去哪里?你在忙什么?”之类的问候语。但是这些向候语并不适用于许多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关你什么事(it’ s none ofyour business)。

显然,无论是在英语文化中还是在汉语文化中,人们都非常重视说话的礼貌。然而一些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可能会发现中国人的问候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无礼的。例如:中国人可以对很久不见的朋友打招呼说:“你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变”。(You still remain thesame and do not look older than before.)这肯定会得罪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因为这句话暗示他,她是一个缺乏改变或是非常古老的人。上述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交流规则。在沟通中,规则作为一个预期行为模式的系统,组织个人之间的互动。川

二、不同文化的哲学渊源

英国人最重要的主导取向是个人主义,而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和礼信,它们塑造了不同的人际关系模式,而人际关系模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双方的互动和交流。由于这些原则在西方和东方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因此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从广义上讲,个人主义指的是17世纪一位英国哲学家详细阐述的一种学说,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特殊的、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倡导的是人道主义和每个成员的人权,因此有了“人人生来平等——民主、解放”的口号与愿望。这种关系在行为上是对称的,这种行为适用于每一个人。在英语国家,对称是以角色平等为前提的,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以分化为前提的。以美国为例,个人主义的起源有很长的历史。事实上,倡导个人权利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独立宣言》正式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中英小学教育制度差异

一、中英小学教育体制比较 1.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小学教育理念与英国相比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重视输入式授课,当然,这也表现了我们的优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有畏惧心理,与英国学生相比,创造能力较差,不管是课后作业答案,还是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中国教育更为重视答案的标准化,以及成绩的高低。而英国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的小学生往往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和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磨练出来的,这使孩子们从小学起就有很多压力。但英国的小学教育更多是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合作,英国小学的很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和组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同学生一起思考、动手,启发式的学习。因此,英国小学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境、学习态度同中国有天壤之别。 此外,在英国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比较自由、轻松。这是由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知识?教师与家长仅仅起引导作用,剩下的都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英国的小学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中国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团队意识不强。 2.办学特点不同 (1)中国小学办学特点 中国现在已经普及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享受受教育权利,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家长在孩子小学期间就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中国的中学差别较大,学生进入好的中学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因此,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的压力。学生在学校中从小就要做一个“好学生” ,自由度不高。 (2)英国小学办学特点 ①开放性强。英国的小学分为私立、公立和教会小学三种,这三种学校在教育制度、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较小。以圣保罗小学为例,该小学是教会学校,但也招收无宗教背景和非基督教背景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校课程中的宗教内容比重也比较小,注重平等、宽容、守时、诚实等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英国小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外交流上,特别是与其他学校的交流特别多,充满了多样性,他们每周都会与其他学校有交流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相互参观校园,进行球类比赛、集体互动、野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提前让学生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另外,因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备,世界上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或学者到英国学习访问,他们的子女就在当地学校学习。通过这种便利条件,这些小学经常邀请留学生或者学者给孩子们进行讲座,内容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实了他们的头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了基础。 ②自由程度高。英国小学的自由程度很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不受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限制,每个学校的课程编排得都比较自由,因而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的建议、突发性事件等状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二是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英国小学生所得到的自由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宠物以及自己制作的小发明等到学校,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这和中国小学不准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是截然不同的。此外,英国的学生们可以随时离开学校,与父母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2019-05-15 使用问候语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剖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号召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这种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1.引言 1.1关于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问候语,作为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社会环境、传统风俗等差异的影响,对问候语的误解在所难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陆续从语用失误角度对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在演变,问候语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随之变化。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于1982年提出来的,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失误。1983年,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给语用失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进行语用失误研究意义深远。 1.3问候语 问候语,又称招呼语、见面语,是指问候他人时使用的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变化。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不仅能反映说话人的自我修养,还能体现说话人对他人的尊重。通过问候语,甚至能大概推断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方的问候方式之比较

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周超 ________ 学 号 3090311120 _________ 专业班级 英语094 ________ 分 院 外国语分院 _____ 宁波理工学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

英语演讲前的问候语

英语演讲前的问候语 篇一:(全英文论文)英汉问候语的礼貌差异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XX 届) 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英语毕业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2、 (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4、 (英语毕业论文)《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5、 (英语毕业论文)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6、 (英语毕业论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7、 (英语毕业论文)《双城 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8、 (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9、 (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0、 11、 (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英语毕业论文)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 (英语毕业论文)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13、 格 14、 15、 文献综述)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客源国文化概论三级项目报告》——“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边凯月 1314050410 杨鑫 1314050410 李亚慧1314050410 罗媛媛 1314050410 李凯凯 131405041041 指导教师:冯麟茜 2016-11-27

【摘要】 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不爱过分张扬,甚至以自我贬抑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而英国文化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中英;旅游文化;比较

目录 【摘要】 (2) 前言: (4) 一、中英社会人文的差异对比 (5) (1)姓氏对比 (5) (2)称谓对比 (5) (3)问候对比 (5) (4)教育差异 (6) (5)节日差异 (6) (6)宴客对比 (6) (7)家庭关系对比 (7) (8)个人和集体荣誉对比 (7) (9)隐私对比 (8) (10)婚姻对比 (8) (11)禁忌对比 (8) 二、中英旅游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9) 1.旅游饮食观对比 (9) 2. 旅游审美观对比 (9) 3.旅游消费观对比 (10) 三、旅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 (10) 1.旅游方式和动机 (10) 2 关于导游服务 (11)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这学期学习了冯麟茜老师的客源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下面是我们小组学完这门课后,浅谈对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些理解。 通过这篇项目报告,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对去英国游玩提供了简单的素材。也能让中英之间更好的文化交流。 分工:李凯凯——Word文档编写 边凯月—— 罗媛媛—— 杨鑫—— 李亚慧——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广西工学院 摘要:目前到英国留学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为何中国人梦想去英国留学?中英教育存在哪些差异?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英教育差异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外活动 中英两国教育制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我国不断提倡教育改革,要达到真正的改革目的,中国教育制度必须放眼世界,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就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比较,主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体制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几个阶段。在小学和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至高中才能自主选择自己以后继续学习的方向——文科或理科。学生在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英国政府多年来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概念上,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分为大学和学院。在英国,高等教育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姓名 唐容学号2011520730106 系部 外语系 专业 应用英语( 资料翻译) 指导教师 王皓职称讲师 2013年月日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制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1) (一)问候语性的重要性 (1)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1)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1)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 (1)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 (2)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 (2)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2)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2)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 (3)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 (3)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 (4) 五、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11应用英语301班唐容 指导老师:王皓 摘要:问候语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不仅是人们相互致意表达感情的符号,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的积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问候语在方式内容、称谓、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也直接体现了两种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尤其需要认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运用中英问候习语,达到成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问候语;差异;文化;共性;情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greetings 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English Tang Tutor Wanghao Abstract: greetings as language behavior the essent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lif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to express feelings of symbols, but als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East and West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content, appellation, emotional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greeting is also direct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In the globaliz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closely, especially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English greeting idioms, achie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greetings; differenc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motion 引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胡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就问候语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表现形式相异,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一)问候语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语言工具,带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同时包含一部分感情信息,如双方关系的亲疏和双方的兴趣爱好等。问候语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切入点。问候语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时甚至决定人际交往是否能够成功。因此,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问候语的基本要求是礼貌、恰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果不能区分具体环境而盲目问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效果。比如在厕所附近问候别人“吃了吗”,或者跟一位较胖的女士聊体重都是一种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往往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引言 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一、话语语言的问候 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显示了他们关心你。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如果你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当你和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不知道做什么,他们甚至可能误解了你,你可能误会,他们也是如此。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当西方人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惊讶,甚至生气。他们可能会想,我所去的地方是我个人的事情,又不关你的事,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我的私事?。西方人非常小心的对待他们的隐私。他们从不谈论别人的私事,如别人的婚姻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除了把他们的希望朋友的家庭成员,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年龄、工资,尤其是当你跟一个女人,如果你问女士的年龄,她会审判你作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甚至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在中国,当你遇到一个好朋友,你会跟他或她“你看起来比以前胖了很多。”或跟他或她与担心“你变得越来越瘦,瘦的这些日子里,有什么事了吗?你必须照顾好自己。”当他们听到这些, 他们非但不会生气,甚至会感到高兴,因为你担心他们。而在西方国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说“你胖”或“你这么瘦”,你就会使他或她生气,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你是很好的朋友。因为在西方国家,祝福他们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有时,它似乎很野蛮。 其次,中西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区别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双方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