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电子教案

最新整理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电子教案

最新整理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电子教案
最新整理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电子教案

环境化学

一章、绪论

一、世界八大公害有哪些?由什么因素引起?

1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SO2和粉尘

2美国多诺拉工业区烟雾事件SO2及其氧化物形成的硫酸烟雾

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煤

5日本水俣病事件Hg(汞)

6日本骨痛病事件Cd(镉)

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石油冶炼

8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二、环境效应及其分类、判断归属。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照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配位络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转化;

也可通过生物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实现污染物的转化。

三、环境化学是干什么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环境化学是研究水、大气、土壤和生物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迁移、效应和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科学。简单地说,环境化学是以化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的科学。

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大气组成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电离层)F、逸散层(逃逸层)

对流层:

1)摩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集中

2)自由大气层(海拔高度大于1-2km以上的对流层):雨、雪等自然现象

3)对流层顶层(对流层顶部):水分子会迅速形成冰,从而阻止其进入平流层,避免了大气氢的损失。

二、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空气的机械运动、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污染源本身的特性等。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三个因素:

风:气块作有规则运动时,其速度在水平方向的分量。

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

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三种作用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低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流与湍流的混合程度,垂直运动程度越大,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大气容积量也就越大。

三、大气中的自由基有哪些?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OH、HO2

·、NO3·、R·、RO2·、RO·、RCO·、RCO2·、RC(O) O2·、RC(O)O·等,其中以·OH、HO2·尤为重要。

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HO的来源:①O3的光解:O3+hr---------O.+O2 O.+H2O---------2HO.

主要来源②HNO2的光解:HNO2 +hr---------HO. +NO

③H2O2的光解:H2O2 +hr---------2HO.

④过氧自由基与NO反应 HO2 ·+ NO→NO2 +·OH

HO2.的来源:①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H2CO +hr-----------H. + HCO

H + O2 + M-----------HO2. + M

HCO + O2 +M-------------HO2. + CO + M

②亚硝酸酯的光解:

CH3ONO +hr ----------CH3O. + NO

CH3O + O2----------HO2. + H2CO

③H2O2的光解:

H2O2 +hr---------2HO.

HO. + H2O2 -----------HO2. + H2O

如体系中有CO存在,则

HO·+ CO →CO2 +H ·

H ·+ O2→HO2·

四、大气污染物SO2的来源、影响,属于哪一类污染物。

SO2的来源:

天然来源:主要是火山喷发。

人为来源:含硫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

硫酸烟雾也称为伦敦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

多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和日光较弱的气象条件下。

硫酸型烟雾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物质,故称此烟雾为还原烟雾;光化学烟雾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也称氧化烟雾。

影响:酸雨、硫酸型烟雾。

五、光化学烟雾定义、产生条件、产生机理。

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产生条件:A.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

B.有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

C.有NOx参加反应

D.大气湿度较低,光照较强

产生机理:A. 污染空气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起始反应。

B. 碳氢化合物、HO·、O ·等自由基和O3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的中间产物-RO2·、HO2·、RCO·等自由基生成。

C. 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转化,并导致O3和PAN等生成。

六、温室效应定义和温室气体

定义: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定义: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

七、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Γ=-dT/dz

T: 绝对温度K, z: 高度

在对流层中,dT/dz<0,Γ=0.6K/100m,即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一定条件下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层

当Γ<0时,称为逆温层。

近地面层的逆温(热力学条件引起):辐射逆温(主)、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的逆温(动力学条件引起):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辐射逆温产生特点:

1.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的

2.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m高度内

3.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4.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

5.风速超过2-3m/s,逆温就不易形成。

近地面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辐射逆温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的,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m高度内。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一、酸度、碱度概念、水体富营养化、碳酸平衡

酸度: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组成水中酸度物质为: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碱度:碱度(alkalinity)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以摩尔浓度(mol/L)表示。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①强碱;②弱碱;③强碱弱酸盐。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通常认为,当N/P值大于100时,属贫营养;当N/P值小于10时,则认为属富营养。

碳酸平衡:CO2在水中形成碳酸,它可以与岩石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也可形成沉淀而从水中消除。溶解的碳酸盐和岩石圈、大气圈进行均相和多相的酸碱反应和交换反应,对于调节天然水的pH和组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物质;

常把CO2和H2CO3 合并为H2CO3*;

实际上H2CO3 的含量极低,主要是溶解性的气体CO2。

C T = [H2CO3] + [HCO3-] + [CO32-]

形态分数:也称为形态分布系数,α0、α1、α2分别表示上述各化合态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封闭体系中,总的碳酸量C T

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二、以重金属为代表,无机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腐殖质,沉淀溶解计算(P105页)。

只能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等作用发生迁移转化,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在环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

1、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吸附:是指溶液中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1.1、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

诱发释放的主要因素有:

盐浓度的升高;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pH值降低:一般情况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量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降低而升高。

水中配合剂量的增多.

1.2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2、溶解和沉淀:溶解和沉淀是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的重要途径。

3、氧化还原

4、配合作用

腐殖质定义: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三、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

需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和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机物)。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有机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水体的环境条件。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

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

生物降解是引起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两种代谢模式:生长代谢(Growth metabolism)和共代谢(Cometabolism)。

生长代谢:是指当微生物代谢时,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从而被降解的现象。

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多相体系

(1)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m:90%~95% v:50%)

(2)土壤液相(土壤溶液):水分及其水溶物(V:20%~30% )

(3)土壤气相:土壤空气(V:20%~30% )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产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没有改变。包括如下:

硅酸盐类: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特点:大多不稳定,易风化释放出K、Na、Ca、Mg、Fe等元素。

氧化物类:石英SiO2 金红石TiO2 赤铁矿Fe2O3

特点:相当稳定,不易风化。

硫化物类:黄铁矿、白铁矿FeS2

特点:极易风化,是土壤中硫元素主要来源。

磷酸盐类:氟磷灰石、氯磷灰石

特点:易风化,是土壤中氟和磷元素的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而转化形成新矿物,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许改变。通常根据其性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

①简单盐类:如方解石CaCO3 ;白云石(Ca,Mg)(CO3)2 ;石膏CaSO4.2H2O; 泻盐MgSO4.7H2O;岩盐NaCl;芒硝Na2SO4.10H2O;

特点:易淋溶流失,多存在于盐渍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中。

②三氧化物类:针铁矿(Fe2O3 H2O) 、褐铁矿(2Fe2O3 3H2O)、冰钻石Al2O3.3H2O

特点:结晶构造较简单,粒径小于0.25μm,常见于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③次生铝硅酸盐类:普遍存在,种类很多,是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故又称为粘土矿物。

由于母岩和环境条件不同,岩石风化程度也不同,所以土壤中次生硅酸盐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三大类: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只占固相总量的10%以下,耕作土壤多在5%以下,但它是土壤的重要组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土壤的性质由很大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包括:1、非腐殖物质:如蛋白质、糖类、树脂、有机酸等;

2、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

二、土壤的性质

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粒径小于2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包括: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其中主要的无机胶体是次生黏土矿物(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它们对土壤中分子态、离子态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土壤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腐殖酸和富里酸是含氮羟酸,它是土壤胶体吸附过程中最活跃的分散性物质,特点是功能团多,带负电量大,故其阳离子吸附量均很高。

性质:①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颗粒越小,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②土壤胶体带有电荷。土壤胶体带电主要是由于胶粒表面离子发生同晶置换及表面官能团发生电离而引起的,前者产生永久电荷,后者产生的是可变电荷。

③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或代换)。离子交换作用分为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1)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吸附:指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①主要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可逆反应。其反应速度很快,存在一动态平衡。

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高时,其交换能力增大,既可以将交换能力弱的离子交换出来,也可将交换能力强的离子交换出来。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Fe3+>Al3+>H+>Ca2+>Mg2+>NH4+>K+>Na+

H+例外,——半径小,水化程度很低,水膜薄,运动快,交换能力强。

交换性阳离子: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土壤溶液中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交换性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氢离子和铝离子两种;另一类是盐基离子,是除铝以外的金属离子,如Ca2+、Mg2+、K+、Na+、NH4+。

三、土壤酸度

活性酸度(有效酸度):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通常描述土壤性质时表示作土壤pH值)。

潜性酸度:

是由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Al3+离子造成的。H+、Al3+致酸离子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产生H+离子才显示酸性,因此称潜性酸度。

根据测定时所用的提取液,可将其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代换性酸度(交换性酸度)

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表现出的酸度,称为代换性酸度。

水解性酸度

用强碱弱酸盐(如醋酸钠)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 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一般情况下,潜性酸度远大于活性酸度。

四、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存在形态:

可交换态(exchangeable fraction)

碳酸盐结合态(carbonates bound fraction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e-Mn oxides bound fraction)

有机结合态(organic matter bound fraction)

残渣态(residue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易于被吸收,其次是碳酸盐结合态,再次是Fe/Mn 氧化物结合态,而与硫化物和有机质结合的重金属活性较差,残渣态不能被生物利用。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1)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p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CEC(阳离子交换容量)等。

(2)重金属种类、浓度及存在形态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程度,首先取决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其次才取决于该元素的数量。而不同种类的重金属,由于其物理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规律明显不同。

(3)植物生长发育期和种类

植物生长发育期不同,其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不同。

植物种类不同,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别。

(4)复合污染

在复合污染状况下,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涉及到污染物因素(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浓度、比例和时序性)、环境因素(包括光、温度、pH、氧化还原条件等)和生物种类、发育阶段及所选择指标等。

2.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总趋势来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土壤中的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越大,植物籽实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不同的植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一般顺序为:豆类>小麦>水稻>玉米。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颖壳>籽实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移动。

1、在土壤中的挥发迁移

农药的挥发作用受到土壤性质、农药(性质,如蒸气压、水中溶解度、Kow;浓度;扩散速率等)和气候等因素影响。

2、土壤吸附的影响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3、土壤的紧实度

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4、温度

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

5、气流速度

空气相对湿度不是100%,增加气流就会加速农药的挥发。风速、湍流和相对湿度在造成农药田间挥发损失中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水分、农药种类等

五、土壤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植物修复技术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

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自然修复和人为修复。前者是利用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后者一般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如提供营养物、氧等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或投入外源微生物)来加速生物修复的过程。从修复实施的场址,可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前者在污染原地进行,采用一定工程措施,利用生物通气、生物冲淋等方式进行;后者需要挖掘土壤或抽取地下水,将污染物移动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内进行。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物的方式有以下四种: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植物提取:植物直接吸收污染物并在体内蓄积,植物收获后才进行处理(热处理、微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植物降解:植物本身及其相关微生物和各种酶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

植物稳定:植物在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染物固定并降低其生物活性。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取、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挥发性污染物。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

一、污染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2 、被动扩散3 、被动易化扩散4 、主动转运5 、胞吞和胞饮

二、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

1.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或生物富集是属于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中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3.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而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随营养级数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三、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是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作用下,主要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生物转化,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的过程。

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水等简单无机物,则为彻底降解;否则,为不彻底降解。

第一阶段:生物体中亲脂性外源化合物一般要进行第一阶段反应,引入一个适合于葡萄糖、肽和氨基酸等高极性内源化合物相结合的极性功能基团,如-OH,使之具有比原毒性物较高的水溶性和极性。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第一阶段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结合反应一方面可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集团失活;另一方面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很快由肾脏排出,因此结合反应式一种解毒反应。

脂肪酸的β- 氧化

饱和脂肪酸→脂酰辅酶A→α, β- 烯脂酰辅酶A→β - 羟脂酰辅酶A→β - 酮脂酰辅酶A→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TCA)

丙酮酸

有氧条件

乙酰辅酶A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最终被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四、汞的生物甲基化、氮的硝化和反硝化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三种:

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有机汞化合物。

毒性大小:有机汞>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其中烷基汞是已知毒性最大的汞化合物。

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

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成为硝化。

2NH3+3O22H+ + 2NO2- + 能量

2NO2- + O22NO3- + 能量

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HNO3 + 2H HNO2 + H2O

兼性厌氧假单胞菌属、色杆菌属等能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梭状芽孢杆菌等常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

五、污染物的化学毒性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称为毒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有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等。

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M1+M2 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M1+M2 独立作用: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M=M1+M2(1-M1)

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 M1+M2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

与效应

一、汞和砷的生物效应、重金属的形态、价态

汞在自然界浓度不大,分布很广,主要以金属汞、一价汞和二价汞的化合物存在。毒害作用:无机汞<汞蒸气<芳基汞<烷基汞。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合,如—SH,—OH,—COOH,—NH2,等。所以甲基汞非常容易和蛋白质、氨基酸类物质起作用。

慢性中毒症状:神经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

通过微生物体内的甲基钴氨酸转移酶进行汞的甲基化,其反应如下:

CH3CoB12+ Hg2+ + H2O →CH3Hg+ + H2OCoB12

其中,辅酶甲基钴氨素起着转移甲基的作用。

汞的甲基化产物有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前者生成速率远大于后者。在厌氧条件下,特别是有H2S存在时,主要转化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易挥发,但也易被光解。一甲基汞为水溶性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且其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半衰期约为70d)。

天然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为溶解性的砷酸酸式盐和亚砷酸及其酸式盐。

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它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砷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其浓度,也取决于其化学形态。五价砷低浓度无毒,而三价砷却是剧毒物质。工业生产中,砷大部分以三价形态存在。如砒霜(As2O3)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01-0.025g ,致死量为0.07-0.2g。海水中砷为1-10mg/L即能毒死某些海生动物。

砷的毒害具有累积性。它可急性中毒也可慢性中毒。长期饮用0.2mg/L以上的含砷水即可引起慢性中毒(往往几年后才发生)。砷在人体中主要富集在指甲、毛发、甲状腺,其次是骨骼和皮肤。

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多样性的皮肤损害,常同时存在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等三种特异性改变,并可伴有迟发性神经病的症状。

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对人体多系统功能均可造成危害,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及皮肤角化,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并最终发展为皮肤癌,可伴膀胱、肾、肝等多种内脏癌的高发。多氯联苯(PCBs)

PCBs: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高度稳定,耐酸、碱,耐腐蚀抗氧化,耐热绝缘性好。除一氯、二氯代物外,均为不可燃物质。

PCBs难溶于水。

常温下,PCBs的蒸汽压很小,属于难挥发物质。但其蒸汽压与温度和分子中氯原子含量有关。

多环芳烃PHAs

PHAs:它是指分子中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一类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多种有机物。PAHs室温下为固体,高熔点和高沸点,低蒸气压,水溶解度低,PAHs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具有高亲脂性。

人为源:废物焚烧、燃料燃烧(交通工具(机动车、飞机等)、工业生产(发电厂、焦化炉、石油冶炼、金属冶炼等)、民用(供热供暖)。

天然源:生物合成、自然界燃烧(火山爆发、森林山火等)。

第七章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一、填空题,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

有害废物:是指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废物,其形态除了固状和泥状外,还可包括除废水以外的液体废物。

判定标准:目前多数国家根据有还行鉴别标准来判定有害废物,即按其是否具有可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等有害特性来进行判定。凡具有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性者均认为属于有害废物。

可燃性:闪点较低或经摩擦、吸湿或自发反应而易于发热进行剧烈、持续燃烧的废物,便认为具有可燃性。(闪点低于60℃以下)

反应性:在无引发引发下,由于本身不稳定而易发生剧烈变化;与水猛烈反应;与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水产生有毒的气体或烟雾或臭气;在有引发源或受热下能爆震、爆炸;常温常压易爆物等其他法规所定义的爆炸物质。

腐蚀性:浸出液(或加水后的浸出液)能使机体接触部位的细胞组织受到损害,或使接触物质发生质变,使容器泄漏,则认为具有腐蚀性。(pH≤2或pH≥12.5或浸出液对规定牌号钢的腐蚀速率>0.64cm/a)

浸出毒性:用规定方法对废物进行浸取,在浸取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毒成分浓度超过限定标准,就认为该废物具有浸出毒性。

急性毒性:一次投给试验动物的废物,半致死剂量(LD50)小于规定值者便具有急性毒性。如氰渣、砷渣、铬渣等。

放射性:我国规定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废物,其比活度大于7.4*104Bq/kg者,或含人工放射性核素,其比活度大于2*104Bq/kg者,即为放射性有害废物。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大气稳定度 指气层的稳定度,即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受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共同作用。 ●自由基活性、稳定性 活性:被卤素进攻的相对活性:叔位>仲位>伯位 卤素夺氢的相对活性:F·>Cl·>Br· 夺氢反应的选择性:Br·>Cl·>F· 稳定性:3自由基的稳定性:叔>仲>伯 ●逆温现象 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稳定 ●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 Aitken核膜、积聚膜、粗粒子膜 ●大气颗粒物的去除过程 干沉降:重力、布朗运动 湿沉降:雨除、冲刷 ●光化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亦即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为使分子产生有效的光化学反应,光还必须被所作用的分子吸收,即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该定律的基础是电子激发态分子的寿命很短,≤10-8 s,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辐射强度比较弱的情况下,再吸收第二个光子的几率很小。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及其来源 A. HO ?来源 清洁大气:O3 的光解是清洁大气中HO ?的重要来源 O3 + h→O ?+ O2 O ?+ H2O →2HO ? 污染大气,如存在HNO2,H2O2 HNO2 + h→HO ?+ NO H2O2 + h→2HO ? B、HO2 ?来源 主要来自醛类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H2CO + h→H ?+ HCO ? H ?+ O2 + M →HO2 ?+ M HCO ?+ O2 →HO2 ?+ CO 只要有H ?和HCO ?存在,均可与O2 反应生成HO2 ? 亚硝酸酯和H2O2 光解 CH3ONO + hv →CH3O ?+ NO CH3O ?+O2 →HO2 ?+ H2CO H2O2 + hv →2HO ?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4(特例:),一般:n≤16为液态,n>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_____,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 3、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乙醇、低级酯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 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2C03、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类。 13、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

1、痛痛病是由Cd 镉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水俣病是由Hg 汞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3、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引起的。 4、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侵蚀、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大量积存、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海洋污染。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2014世界环境日主题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7、2014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8、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为Ca2+、Na+、Mg2+、K+、Cl-、SO42- 、HCO3- 、NO3-。 9、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Ca2+<Na+<Mg2+,HC03- <S042- <Cl-。 10、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胡敏酸,可溶于NaOH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植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富里酸。 11、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可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将其划分为三类腐植酸、胡敏酸、富里酸。 12、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5mg/L,各类浮游生物不能生存;DO<4.0 mg/L时,鱼类会死亡;DO<2mg/L,水体发臭。 1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组成物质)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HCO3-]+2[CO32-]+[OH-]-[H+]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 苛性碱度=[OH-]-[HCO3-]-2[H2CO3*]-[H+] 14、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组成物质)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H+] +[HCO3-]+2[H2CO3*]-[OH-] CO2酸度=[H+]+[H2CO3*]-[CO32-]-[OH-]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 15、在碳酸水体中加入碳酸盐,该水体:总酸度不变,总碱度增大,无机酸度减少,酚酞碱度增大,CO2酸度减少,苛性碱度不变。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 W 4 (特例:__________ ), 一般:n< 16为液态,n > 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______ 。 3、气味。无味一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一乙烯特殊气味一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一--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一----乙醇、低级酯 甜味一----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一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C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zCQ、NaHCO溶液反应产生CO:羧酸类。 13、与Na2CO溶液反应但无CO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b: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di ?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 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人对客观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粗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高中化学有机物重要知识笔记

高中化学有机物重要知识笔记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机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有机分子结构复杂,这也是很多学生觉得有机化学难学好的原因。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 乙炔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CaC2 + 2H2OCa(OH)2 + C2H2 2. 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 不能. 因为1)CaC2吸水性强,与水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与水的反应. 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 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 3. 能否用长颈漏斗? 不能. 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 4. 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 用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不反应) 5. 简易装置中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其作用如何? 防止生成的泡沫从导管中喷出. 6. 点燃纯净的甲烷、乙烯和乙炔,其燃烧现象有何区别? 甲烷淡蓝色火焰; 乙烯: 明亮火焰,有黑烟乙炔: 明亮的火焰,有浓烟. 7. 实验中先将乙炔通入溴水,再通入KMnO4(H+)溶液中,最后点燃,为何?

乙炔与空气(或O2)的混合气点燃会爆炸,这样做可使收集到的乙炔气纯净,防止点爆. 8. 乙炔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的速度比较乙烯,是快还是慢,为何? 乙炔慢,因为乙炔分子中叁键的键能比乙烯分子中双键键能大,断键难. 高中化学有机物重要知识 一、煤的干馏 1. 为何要隔绝空气?干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各可得哪些物质? 有空气氧存在,煤将燃烧.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焦油粗氨水木焦油 煤的干馏可得焦炉气木材的干馏可得木煤气焦碳木炭 2. 点燃收集到的气体,有何现象?取少许直试管中凝结的液体,滴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此气体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因为此液体是粗氨水,溶有氨,在水中电离呈碱性. 二、乙酸乙酯的制取 1. 反应方程式CH3COOH + CH3CH2OH --浓H2SO4,加热CH3COOCH2CH3 + H2O 2. 盛装反应液的试管为何应向上倾斜45角? 液体受热面积最大.

高二化学选修知识点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知识点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知识点: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

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复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汇总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 1. 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 3. 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 5. 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 6. 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 7. 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 8. 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9. 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4.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有:(1)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3)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7.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其来源如何? 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HO HQ、R RQ HO的来源:① Q3的光解:Q3 +h r ---------------------- - 0 + 0 2 Q+HQ ---------------- — 2HQ ②HNQ 的光解:HNQ 2 + h r --------------- HQ +NQ ③H 2Q 的光解:H2C2 + h r ----------------------- 2HQ HQ的来源:① 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H 2CQ + h r ---------------- -- H + HCQ H + Q 2 + M ------------ - HQ + M HCQ + Q2 +M -------------------- -- HQ2 + CQ + M ②亚硝酸酯的光解:CHQNQ +h r —CHQ + NQ CH 3Q + Q 2 ------------------------------- ---- HQ + H 2CQ ③的光解:HQ + h r -------------------- 2HQ HQ + H 2Q --------------- - HQ + H 2Q R 的来源:RH+ Q ---------------- R + HQ RH + HQ -------- R + H2Q CH 的来源:CHCHQ的光解CH3CHQ +h r 一- CH + CHQ CH 3CQCH的光解CH3CQCH+ h r -------------- 3+ CH s CQ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大学有机化学2笔记整理

Chap 11 醛、酮、醌 一、命名 ● 普通命名法:醛:烷基命名+醛 酮:按羰基所连接两个羟基命名 Eg : ● 系统命名法: 醛酮:以醛为母体,将酮的羰基氧原子作为取代基,用“氧代”表示。也 可以醛酮为母体,但要注明酮的位次。 二、结构:C :sp 2 三、醛酮制法: ● 伯醇及仲醇氧化脱氢:(P382) RCH 2OH RCHO RCOOH 及时蒸出 1 醇 醛 酸 。[O]:KMnO 4K 2Cr 2O 7+H 2SO 4CrO 3+吡啶CrO 3+醋酐 丙酮-异丙醇铝等 、 、、、。2 醇 酮 R --?OH R -C -R'? O 氧化到醛、酮,不破坏双键 氧化到醛、酮 通用,氧化性强, 须将生成的醛及时蒸出 ● 羰基合成:合成多一个碳的醛 CH 2=CH 2 + CO CH 3CH 2CHO ]CH 2-CH 2C O 2 ●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制备芳香族醛、酮 甲乙酮 CH 3CCH 2CH 3O CH 3CH 2CH 2CHO CH 3CHCH 2CHO CH 3CH 3-C-CH=CH 2O 正丁醛异戊醛 甲基乙烯基酮 CHO 苯甲醛C-CH 3O 苯乙酮 C-O 二苯甲酮 CH 3CHCH 2CHO 3 CH 3CH 2-C-CH-CH 3 O CH 34 3-甲基丁醛2-甲基-3-戊酮β-甲基丁醛 12 3 4 5 苯基丙烯醛3-CH=CH-CHO (肉桂醛)3 2 1 32 1 CH 3CH=CHCHO CH-CHO CH 32-丁烯醛苯基丙醛2-CH 3C-CH 2-CCH 3O O β-戊二酮 戊二酮 2,4-(巴豆醛) 1234苯基丙醛 α-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二甲2基硫(CH)S、硫化氢(HS)、二氧化硫(SO)、三氧化硫(SO)、硫酸(HSO)、3222324亚硫酸盐(MSO)和硫酸盐(MSO)等。大气中的SO(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342 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约有50%会转化形成HSO224 2-或SO,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 42 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S ? HO + SH。 222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O)、一氧化2氮(NO)和二氧化氮(NO)。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2用通式NO表示。NO和NO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x2 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x 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以及有机2的碳氢 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 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 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 CO 和 CH);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24 为CO。 2 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2 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和腐败作用以及燃烧作用等。 甲烷既可以由天然源产生,也可以由人为源产生。除了燃烧过程和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之外,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也可产生甲烷。甲烷在大气中主要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被消除:CH + HO?CH + HO。 432 (4)含卤素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是指有机的卤代烃和无机的氯化物和氟化物。 大气中常见的卤代烃以甲烷的衍生物,如甲基氯(CHCl)、甲基溴(CHBr)33和甲基碘(CHI)。它们主要由天然过程产生,主要来自于海洋。CHCl和CHBr333在对流层大气中,可以和HO自由基反应。而CHI在对流层大气中,主要是在3 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解,产生原子碘(I)。许多卤代烃是重要的化学溶剂,也 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如三氯甲烷(CHCl)、三氯乙烷(CHCCl)、333四氯化碳(CCl)和氯乙烯(CHCl)等均可通过生产和使用过程挥发进入大气,423 成为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主要是来自于人为源。在对流层中,三氯甲烷和氯乙烯等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转化为HCl,然后经降水而被去除。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 前言 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 专业的知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 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 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 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 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 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 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 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 c.高成就动机 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 e.坚持完成任务 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人类发展 第2章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 2.成熟与学习 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连续性(爬坡) 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 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

有机化学笔记整理

基础有机化学 (邢其毅版) 2011年上海医工院考研笔记整理姓名:庄守群

有机化学理论部分基础知识点 1.保里不相容原理 原子轨道理论 2.能量最低原理 (基态) 3.洪特规则 1.自旋反向平行规则 价键理论 2.共价键的饱和性 3.共价键的方向性 激发态 4.能量相近轨道形成杂化轨道 1.能量相近 分子轨道理论 2.电子云最大重叠 3.对称性相同 规范性示例 化学反应的基本模式:A 试剂 溶剂条件B 补充知识点 Lewis酸的三种类型: Lewis碱的三种类型: 第三章:立体化学 1.无对称面 1.分子手性的普通判据 2.无对称中心 3.无S4 反轴 注:对称轴Cn不能作为判别分子手性的判据 2. 外消旋体(dl体或+/-体)基本概念 1.绝对构型与相对构型 2.种类:外消旋化合物/混合物/固体溶液 基本理论非对映体 差向异构体端基差向异构体内消旋体(meso-)e.g 酒石酸 举例名词解释可能考察的:相对/绝对构型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潜不对称分子/原手性分子差向异构体

3.立体异构部分 ⑴含手性碳的单环化合物: 判别条件:一般判据 无S 1 S 2 S 4 相关:构象异构体ee aa ea ae 构象对映体 主要考查:S 1=对称面的有无 相关实例:1.1,2-二甲基环己烷 1,3二甲基环己烷 1,4二甲基环己烷 ⑵含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化合物 N 稳定形式 S P 三个不同的基团 ⑶含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 丙二烯型旋光异构体 1.狭义c c c 条件:a b 两基团不能相同 2.广义:将双键看成环,可扩展一个或两个c c c 联苯型旋光异构体 (阻转异构现象- 少有的由于单键旋转受阻而产生的异构体) B A a b 构型命名方法:选定一环,大基团为1,小基团为2.另一环,大集团为3,将其小基团转到环后最远处。 ⑷含手性面的旋光异构体 分子内存在扭曲的面而产生的旋光异构体,e.g 六螺苯 4.外消旋化的条件 ⑴若手性碳易成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体,该化合物极易外消旋化。 ⑵若不对称碳原子的氢是羰基的-H ,则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极易外消旋化。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时,若只有其中一个碳原子易外消旋化,称差向异构化。 5.外消旋化的拆分 化学法 酶解法 晶种结晶法 柱色谱法 不对称合成法: 1.Prelog 规则—一个分子得构象决定了某一试剂接近分子的方向,这二者的关联成为Prelog 规则. 2.立体专一性:即高度的立体选择性

(完整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打印版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 ...2.F.2.,.沸点为 ...-.29.8 .. ....CCl ....℃) .....CH..3.Cl..,.沸点为 ...-.24.2 ....℃) ..氟里昂( 氯乙烯( ....,.沸点为 ...HCHO ...-.21..℃) .. ...-.13.9 ....CH..2.==CHCl ..甲醛( ......,.沸点为 ....℃) 氯乙烷(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 ...12.3 ....CH..3.CH..2.Cl..,.沸点为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 ,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 硝基苯C6H5NO2 ★特殊: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石蜡、C17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2.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 3.垂直递减率: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Γ=-dT/dz。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Γ d 表示。 4.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5.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7.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质体流动: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是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常用来指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土壤质体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方式。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0.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11.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 土)表示。 1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13.标化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1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15.内分泌干扰物:能干扰机体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或清除的各种外源性物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16.血脑屏障:(血脑屏蔽)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简答 1.有机物分配作用与吸附作用的区别? (1)从概念上讲,分配作用是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吸附作用是指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分配作用的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而吸附作用的是非线性的。 (3)分配过程中散发的热量比吸附过程小。 (4)分配作用中不存在竞争吸附,而吸附作用存在竞争吸附。 (5)分配作用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吸附作用主要为化学键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