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摘要: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存在先于本质是其自由哲学的核心,自在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面临的终究问题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存在与虚无,自在的存在与自由的存在,自由与选择终将是萨特哲学的矛盾体所在。本文试图在介绍萨特的自在与自为之时,再深一步的说明作为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道路。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为与自在

萨特是20世纪伟大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对20世纪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受到了他之前很多哲学家的影响,后来研究者将萨特的哲学称为一种杂乱的堆砌,但显然这么界定是不对的,因为与其说萨特直接是对一些思想的继承,还不如说是他对前面这些哲学家思想的一种“扬弃”,是一种批判性的、选择性的继承。他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为性,追求人的自由,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代表。

萨特的哲学始终处于存在主义的浪尖上,阐释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他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存在先于本质”是他的一句哲学名言,所以,要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前提就是要先明白他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理论。

一、萨特存在主义的继承,即虚无的存在传统。

一种思想的出现并不会使凭空的想象臆造,它必然的是要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之上而成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更是如此。

以往哲学深受宗教影响,觉得是“本质先于存在”,在莱布尼茨和笛卡尔时期,把人都视为“上帝”或“单子”的创造物,即使是在具有主观性的单子中,即在一个单纯的实体中,一个单子对另一个单子所发生的理想的影响,它也只是通过上帝为中介,才能产生它的效果,是对上帝的一种妥协、退让。因为在上帝的观念中,一个单子有理由要求上帝在万物发端之际规范其他单子时注意到它。因为一个单子既然不能对另一个单子的内部发生一种物理的影响,那就只有靠这种办法,一个单子才能为另一个单子所依赖。即使到了18世纪,虽然上帝被禁

止了,但变相的“神造人”也就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思想仍旧存在,不论是狄德罗、伏尔泰还是康德,都认为人具有一种普遍的人性,每个人不过是它的特殊例子。萨特认为这些思想具有被动性,人是上帝的产物,是一种惰性的存在。他受胡塞尔意向性的影响,认为意识是作为不同于它自身的事物的意识而存在的这种必然性,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康德在《知识何以可能》中,也对此做过论述,认为意识什么事时,它已经使你意识,不是自主选择的过程,而你已经如此这般的意识着。对于这些思想萨特自己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建立起了关于存在哲学的本体论。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批判性选择

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概述尽管是在继承了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笛卡尔的思想,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更深的意义上是不同于之前哲学家们关于存在的思想。萨特继承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事情都是可能的思想”,主张人的本质是人自由和选择的的产物。“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物,就是人,或者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人的实在。①”

萨特在界说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观时,将存在创造性的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与虚无两个部分来说明的。

1、自在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的概述

“存在”一词,一旦展现出来,很容易被理解成一种实体的存在、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固有的东西。即海德格尔就将存在理解为“人的存在”。②但是,萨特所说的“存在”和传统的存在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他指的存在更多的说的是一种存在的意义,萨特一直以来试图想消除存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现象学的一元论。他极力赞成胡塞尔从事情本身也就是从现象本身入手的主张。萨特认为,他依据的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象,而是纯粹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可以说就是对意识显现的东西:“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而不是研究事实”。这里,有必要叙述下现象学研究的现象的特征:

一、脱离了外与内对立的二元论。既不是外也不是内,外和内是同等的,都①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37页

会返回到另一些现象中去。

二、脱离了存在和本质的二元对立,现象的显现是存在的本质直观。本质本身就是一种显像。现象是他自身的绝对表达。

自在的存在,不是一种意识,但也不完全等于通常所说的所谓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对唯心和唯物的双否定。说它不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不是由意识产生的,是意识的产物;它也不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同样也并不产生意识,不和意识有关,自在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是被意识所意向之前的存在,是意识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对意识来说,它本身是自由的。因为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我们的,即不仅仅是现象的。自在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意味着意识是作为一个存在的“被揭示—揭示”而产生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存在的显现被意识揭示,同时它也揭示了意识的存在。而萨特理解中的自在,则并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非意识的存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但当我们描述桌椅的时候,其实早已被我们赋予了某种认为的意义。自为的存在是飘渺的,然而当我们在这时这样诉说“自在”时,“自在”进入一种语言当中,也被我们给予意义的言说。

可以看出,萨特的“自在”与康德的“自在之物”非常相似,康德将“自在之物”臆想为一种存在于人的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但在康德的知识体系中,“自在之物”是作为知识的逻辑假设。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将“自在”已转义为人的存在的逻辑前提,意识存在的前提。

(2)自在存在的三个特征

(一)、自在的存在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纯粹的、绝对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它既不派生必然,也不派生可能,但它也并不是不可能。根据创世说,上帝把存在给了世界,这样的存在总显得沾染了某种被动性。“如果设想存在孕育在一种主观性中,哪怕是一种神圣的主观性,它仍然是一种内在的存在方式。①”

(二)、存在是自在的。是说其存在完全在自身之中,不包含任何关系。即

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因此,其存在没有原因,没有理由,没有必然性或可能性。它不可能被其他存在、意识、精神实体或上帝所创造,也不为它本身所创造,它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主动的,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处于肯定和否定范围之外。因为内在外在、肯定否定这样的规定都意味着某种关系,自在必须在它们之外存在。实际上,它只要存在着,就成为自己的自因,存在是自身的充实,它与自身的关系就是共存。

(三)、存在是其所是。自在的存在与其自身是一致的,“是无限的致密集拢于一身”。就A=A来说,A是其自身的,是在无限的压制下存在,它不包含任何否定和相异性,它与任何异于它的东西都没有联系,它只是自身同异性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也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无所谓过去和将来,以前和以后,这就是说它“脱离了时间性”。

由以上自在的三个特征可以看出,自在的存在就是一个孤立的,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惰性实体,它只是被动的接受一切给予它的关系,没有被赋予意义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异己的世界,是它自身的充实。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就指出:“自在是它自身的充实,很难想象还有对容纳者来说有比自在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完全、更加完美一致的内容,在存在中,没有一点空无,没有一点虚无可以划入的裂缝”。①

2、自为的存在

既然,这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呆滞、没有目的和因果的,那么这就和我们看到的一般世界背道而驰,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充满着意义和因果的,人也是自由的实现者,世界是自由世界的充盈,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的意识和意义是分不开的,那么萨特是如何在本已存在的实体世界的存在上赋予意义的呢?

前面说到,自在的存在是存在的致密,是完全的自身,是充实,那么,自为的存在中,也即意识的存在则就是存在的减压。萨特指的自为的存在,自为是自己规定自己存在的存在,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对“自在存在”的否定化、虚无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虚无:一幅非常复杂的城市地图就这样摆在你面前,你在意识中显然看不出什么来。不过,你如果是主动的需要寻找或者注意某些地点,那么就会有部分街道、建筑标识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而其他的部分则

被虚无化了,不能被你注意到。就像这张地图,“自在存在”本身包含有无限内容,无限逻辑,混沌一片,经辨识。而人的意识的作用就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否定、分辨、分离,把无限充实并静止不动的“自在存在”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即“自为存在”。

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的说明,更多的指的是人的意识的存在,是通过对自在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也就是萨特指出,自为的人为性。我们在前面自在的特征中提到,自在的存在存在,而虚无是不存在的。自在的存在本身不包含任何的否定,一切的否定、不存在、虚无都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结构中存在的,也就是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作为内在的否定,它通过自在而使自己显示他不是什么,并且因此显示它应该是什么。因为,自为的存在使世界从自在的存在中涌现出来。

另外,自为的存在就是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它们是意识活动所规定的目的倾向而如此的存在着,带有人类意识的倾向,是人类世界意义的真正表达。自为的存在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存在,它是自在存在的一种虚无化,是一种虚无,代表着人类意识的痕迹。它的存在总是置于一个处境当中,是纯碎的偶然性①,因为,对它来讲,存在的确定,就像面对世界上的种种事物,面对墙、面对这棵树、面对这个杯子一样不可确定,而对这种偶然性的把握是通过我思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思”是指反思前的我思,区别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笛卡尔的“思”不是其固有基础的存在,作为一个存在,它是在不解释它的存在的时候称为异于它所是的那种存在。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明确的指出:是在虚无化的过程中,赋予世界以意义的时代,没有自为的虚无化,整个世界就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存在。正是由于自为的不断虚无,才出现了世界与一切。萨特认为,自为使存在虚无化,是瞬间行为的不断延续,是人的存在一连串偶然行为的延伸,也就是说,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自为是不含任何经验质料,纯碎的时间流。自为永远创造过去,却永远为将来所昭示。任何人,他的过去,他的本质,均是他的行为创造而造就的。但这些对他现在来说全然没有意义,因为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是直接关联的,而是完全断裂的。现在的意义不能从过去中寻找,而只能从将来中寻找,人总是以焦虑、

期待的态度永远面向将来;人的过去能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取决于人现在面向将来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为现在所产生,现在又为将来所产生,将来又是什么呢?将来就是“自为”的现在所不是的东西,即对存在的否定。因此,现在什么都不是,现在作为“自为”就是否定性,就是“虚无”。一个具体的人,始终以将来为起点。

萨特对自为的存在的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和世界的关系,也就要从“具体”开始,对于具体的探寻就是对世界中的人提出问题,对人和人在世界中关系进行描述。作为自为的人的实在,虽然不能消除前面固有的存在,但却可以从自在的存在中逃离出去。萨特说:“人的实在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孤立出的虚无,对于这种可能性,笛卡尔继斯多葛派①之后,把它称作自由。”人之所以自由,是因为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他是自为的,他可以自我外化,自我虚无化,并不断地超出自身趋向一个意欲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为是自由出现的根源,自由就是自为存在本身,是绝对的,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萨特那里,自为是自由出现的根源,自由就是自为存在本身,是绝对的,而人的全部价值则在于他是自由的。

那么,自为即自为,它是自身的基础,它与人为性的基础是一种事实的必然性,它是自己奠定的,它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直觉被反思对象,是不被怀疑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正是这样的不可能存在让自为具有了事实的全部偶然性。因为:“自为的显现或绝对的事件却都回转过来变成自在要自我奠定的努力,它适应于存在要消除存在偶然性的意图,但是这种意图导致自在的虚无化,因为自在不把自我或反思的、虚无化的回转导入它的存在的绝对同一性中以致没有消解自为,那自为就不能被奠定”。

三、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自在”和“自为”是萨特存在主义的两种存在状态,虽然在形式上它们很不相同,但是它们两者之间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

1、从本体论上来说,自在的存在优于自为的存在,具有优先性。自在的存在犹

①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是希腊化时代一个有极大影响的思想派别,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它的创始人芝诺(Zeno),由于他讲学的地方是在公共建筑下面的柱廊,希腊人称之为斯多葛。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份子,所以,斯多葛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

如亘古就存有的,而自为存在却只是来自虚无这些亘古存在着的东西而成的东西。尽管不经虚无,自在存在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说,自在存在确实优于自为存在而具有优越性。反过来,自在的存在也依赖于自为的存在。因为没有自为赋予价值和意义,没有自为的不断虚无化,没有自为存在给予它的认识,自在的存在永远就是一个冷漠的、荒凉的、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正式基于存在对虚无的逻辑优先性,萨特批判了黑格尔存在与虚无的观点,“按照黑格尔式的理智,把存在与虚无作为正题与反题对立起来,就是假设这两者逻辑同格。①”黑格尔认为存在与非存在是两个实体互相补充的部分,认为这是在具体实在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两个抽象。他将具体的存在连同其本质等同起来形成一个抽象的整体,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纯有”。

但是,萨特不同意黑格尔的这个说法,认为存在与现象的关系不同于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存在不是其他东西中的一种结构,而是现象显现的基础。非存在与存在并不是对立物,而是一对矛盾,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

2、自为是作为自在的虚无化而存在的,它不可能单独存在,没有了意识的对象,意识什么也不是。当然,自在的现象如果没有意识同它联系到一起,它也只是一个抽象物,没有自为的虚无,自在存在的现象依然如不存在是一样的,但是,自为存在是以自在存在为前提的。自为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它只能在揭示“自在”的特征时才可显示自己,这是一种双重的揭示。这就是说,“自为”超越自身伸向存在,成为它所不是的,向自身揭示自己,同时又成为对象的意识,向自身揭示了对象。这样,在自在与自为发生关系的综合整体中,即萨特所说的自在自为之物中,意识即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物,它反映了自在之物,又向自在之物反映了自己。

虚无作为非存在并不是在存在之外。虚无存在着,它就在世界之中。虽然虚无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并不是同一个意义的“在”,虚无作为一种“借来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存在首先而作为借出者。虚无总是事物的虚无,不依赖自在存在的虚无。

萨特在说自为的存在之时,也同时说明了价值,价值是和自为相似的界定,同时也可以通过价值的理解来说明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的关系。萨特认为价值是

一个无条件的存在和不存在的悖论,但也正是这样的悖论才明确的说明了自为为何物?价值是不可捉摸的一个词,如果将价值悖论分开来讲的话是这样的,一方面,我们将价值确立为一种存在,那么就否定了它的非实在性,使它成为了一个实体的展现,这种存在的偶然性扼杀了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只是看到了价值的同一性,从而缺乏存在,那么这个价值也就必然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实际上,价值之为价值,它是拥有存在的,只不过这个存在没有显现出来而已。即“这个规范的存在作为实在恰恰没有存在。”例如,一般在评价一个花瓶时,都是先肯定了花瓶这个实物是存在的,然后才确立价值。萨特将提出的价值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也就是自为,实体的存在即为自为的存在①。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分开来讲,是概念相悖的,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兼容的状态,它们的关系更像是貌合神离的关系。自在的存在可能是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但是,并不是因为自为的存在的一种虚无化,而只是因为,自为的存在本身就是固定在自在的存在之中,而对自为的存在来说,这个自在的存在却永远是不在场的。

没有“自在”,“自为”就是一种无物的意识,即某种抽象的东西;相反,没有“自为”,“自在”便没有意义,是不可说明的东西。萨特将传统哲学观超越,“自在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的基础,“自为”只是通过否定“自在”才获得自己的存在,更确切的说,是从“自在”借得自己的存在的。具有能动性的“自为”则作为统一“自在”和“自为”联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存在虚无化,使“自在”向人涌现出有意义的事物。

参考书目:

[1]《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M】汪帮琼著学林出版社

[2]《一个绝望者的希望——萨特引论》【M】杜小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3]《存在与虚无》【M】萨特著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4]《存在主义哲学》【M】徐崇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J】余慧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第33卷第4期

[6]《自由·虚无——萨特自由思想解读》【J】余成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25卷第6期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老人(外祖 父)和两个女人(外祖母和母亲)中间。”吸有父亲,没有父亲的要求和管束,萨特也就失去了一般孩子所拥有的“父亲一上帝”的 观念。萨特认为,失去了父亲,自己在一定意义上就失去了存在的 .阿当雷诺;《萨特,最后一位哲学家》,第U页..萨特:《词语》。转引自弗明西加让松《存在与自由》,第巧页. .萨特:《词语熟转引自柳鸣九《萨特研究A.第406页. 2 理由,失去了必然性。自己是个无根的、偶然的、抽象的人。“让。巴蒂斯特之死是我生活中的大事,它重又给我母亲套上枷锁,却给了 我以自由。”。萨特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由哲学。“自由”不仅是其哲学著作、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 且他穷其一生为了自由而介入生活、参与政治。当然,萨特这里讲的自由,还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是萨特对自由的初步生活体验, 是一种“空洞”的自由。但是,正是这种从小就对自由、偶然性的体验,不仅让他在1929年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以《自由与偶然》 为题所做的论文荣登榜首,更重要地是,这成了他整个思想取之不竭的源泉。早死的父亲的影响毕竟是潜在的,而在活着的人当中, 母亲的影响则是最大的。在萨特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他曾说过失去父亲使他可以完全地占有母亲,他也时常提及他与母亲间的默契。 但后来母亲的改嫁,使他很早就体验到了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困难。童年的萨特是孤独的、早熟的、敏感的,这使他从小就对“孤独” 和“多余”有所感悟,而同时又具有从中摆脱和证明自己存在的愿望。无疑,萨特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又由于自己是个“丑八怪”,所 以他少时几乎没有玩伴,但他有最好的玩伴书,大名鼎鼎的作家们成了萨特最好的朋友。“我发现了我的宗教,对我来说没有比书更重 要的了。”.读书、写书构成了萨特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生命是从书中开始的,它也必将以书而告结束”。,他把笛卡尔的“我 思故我在”说成是布我写作,故我存在分气一个人的童年对他整个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大。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然处所,不论是骄傲或价值都决定不了它的高度,决定的是童年。”。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

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

萨特思想研究总结

萨特本体论思想探究博士论文 本文以萨特本人的哲学著作为主要依据,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成果,突出萨特本体论思想的建设性内涵和积极意义。“导论”部分,根据萨特自己的论述,对萨特本体论的目标、出发点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萨特本体论的根本特征和问题范围做出初步限制和规定。萨特本体论根据各种存在(beings)的内在否定关系实现了对实在(existence)特别是人的存在的彻底理解,从而使本体论思想在根本上脱离了传统形而上学和实体主义的藩篱。“第一章”的任务是具体说明萨特本体论视野中“实在”和各种存在的规定性。在萨特的本体论中,“实在”首先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human being ),它超出反思知识的范围,其独特性必须根据“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来理解。萨特本体论提出三种本体论存在:自在存在、自为存在和理想或价值存在,其中自为存在也即“意识的存在”(the being of consciousness),它自身就是“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具有彻底透明性的本体论“虚无”,它证明了自在存在的事实。另外,萨特本体论超出唯我论,强调自为存在的本体论多元性即他人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others),这种存在也是可以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直接证明的原始事实。萨特强调,只有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中,自在存在和价值存在才有实在性和意义。自为存在自身就是对事实的面对和承担,它对这些事实负责。这一切,在萨特对于"自为的自由行为"

的本体论理解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说明。“第二章”说明的是:既然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本身就以自在、自为和价值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为构成结构并对这一关系负责,那么,本体论的不可还原的三种存在之间的直接内在关系以及“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作为自为对自在的改变,它们就只能根据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来说明。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就是一种三重的"面对" (presence to):“自为面对自在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being-in-itself)、“自为面对自身”(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itself)和“自为面对他人的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the being of others)。萨特既不同意把自在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也反对把人的行为在根本上理解为单纯的机械运动。萨特从意识的自为存在的本体论来理解人的行动。萨特认为自由的行动只有从自为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出发才能得到彻底的理解,即必须从意识向着存在超越自身的虚无化行动开始。根据自为的本体论,《存在与虚无》强调意向性,强调行为的本体论自由,强调处境是以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为中心的内在否定的有机整体。另外,“本体论的自为是多元的”这一事实,就是自由所能遇到的内在限制。萨特指出,在自为存在的水平上,只有我的自由才能限制我的自由;在他者的存在这一事实水平上,他者的自由存在也是我的自由的限制。在自由行为的本体论中,萨特着重说明自为与其他各种存在的直接内在关系或原初关系,而且坚持自在自

萨特眼中的自由

萨特眼中的自由 ——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13709016 丁佳彤) 摘要:萨特一生都在致力于终极意义的求索,他关注生命与自由,关注个体与历史,旨在赋予人以不可剥蚀的尊严。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为它辩护,从而进一步简明扼要的阐明了他存在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萨特的学说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本文试图解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对于自由的理解。 关键词: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自由的根基——存在先于本质 在文章的一开始,萨特先为我们阐明了何为“本质先于存在”。他以裁纸刀为例,裁纸刀就是人以固定方式、为达到某种固定目的所制造出来的物件,是某种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当人准备制作它时,就已经注定了它的本质已经被设定好,所以裁纸刀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而正像人制造一把裁纸刀,我们的存在就像上帝制造人一样,上帝是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人类则被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出来。而当18世纪后,上帝的观念被禁止了,大家普遍使用无神论哲学,但本质先于存在这种理论还是存在。那些人认为,“人具有一种人性;这种‘人性’,也即人的概念,是人身上都有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普遍概念——人的概念——的特殊例子。”1而及至康德,他将这种普遍性推向极端,认为即使是原始状态的人和野人也具有此种人性,说明了本质先于经验上的人的存在。 而萨特认为以上的学说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他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非裁纸刀一般是“自在的存在”,具有意识的人是不能和无生命的物一般相提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 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

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沙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沙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沙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辩护,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 学说。文章就读这篇论文谈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等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 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现 在还活着的‘存在主义’大部分都抛弃了这个标签,因之被 弄迷糊的局外者很可以这样下结论,说他们之间的唯一共 同点,就是对于彼此的反感。”[1]“在当代哲学中,还没有第 二个流派像存在主义这样,其主要创始人有如此强烈的自 我破坏倾向。名字与这个哲学思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家们,远远背离了自己的出发点。”[2]这两段话引起了对存 在主义的兴趣,于是翻开了它神秘的篇章。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 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 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 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 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 “被异化了”成 为人们的共同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 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 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 年代后,其中心转移 到法国并开始兴盛,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 庞蒂、 加谬;到50 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进入70 年代,存在主义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 路而走向衰落。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比他先行者还要大,他早年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官费留学德 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所以 形成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80 年4 月15 日,法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浅析萨特自由观及其现实性意义

浅析萨特自由观及其现实性意义 摘要:萨特的自由观以存在主义本体论为基础,认为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即人的存在。同时,萨特又把这种绝对的自由与责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责任成为自由的归宿。因此,这种看似矛盾的自由观至今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责任现实性意义 An Analyze of Sartre’s View on Freedom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bstract: Based on the ontology of existentialism, Sartre’s view on freedom considers that human possess absolute freedom and underlines “freedom” as “being”. Meanwhile, Sartre relates the absolute freedom to the responsibility which becomes the destination of freedom. Therefore, his view on freedom, which seems to be contradictory, still possesses a cruci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 nowadays. Keywords: Sartre, existentialism, freedom, responsibility,realistic significance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萨特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而关于人的自由理论也是他存在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这种思想理论对于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人们对于萨特及其思想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呈现出繁荣之势。在中国,理论界对萨特思想的研究

浅谈萨特

浅谈萨特的存在主义 作为一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初学者,我来谈论萨特显得小心翼翼。但我之所以鼓起勇气来写这篇文章,皆因萨特的哲学观对我的冲击甚大,给予我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世界,是我从所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桎梏中走出来。 我对萨特的初步了解,是在我上学期的美学课上老师提到过。美学与哲学的联系颇大。我对美学的兴趣唤起了我对哲学的喜爱。又因为我比较喜欢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我就去图书馆找萨特的书,但遗憾的是我空手而归,也不了了之了。但庆幸的是,在西方哲学课上,我又邂逅了这位曾经令我迷恋的哲学家。我十分兴奋,便开始了对其的初步了解。 我还是从萨特的童年开始吧。萨特的童年对他日后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他的很多有关自己生平的许多资料甚少涉及其少年及成年生活,而经常谈到他的童年。他曾经说过:“我憎恨我的童年,憎恨由它而来的一切……”。萨特憎恨他的童年首先是因为他认为“人的童年造成了不可超越的偏见”,对他的性格、气质、倾向,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萨特又有一种摆脱自身的强烈愿望,重新造就自己。 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的一个小资家庭。由于年少丧父,从来没有人来管束过他,萨特从来没有感到要服从于谁,也产生了孤独感。他说过:“我不是任何人的儿子,我是我自身的原因”。1917年萨特早年的另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了,他母亲改嫁。他认为母亲绝不是因为爱情嫁给这个陌生人的,并与这个陌生人格格不入,丝毫没有交流思想感情的可能性。他后来的迁居更加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可以看出,萨特是一个天才,但他的敏感使他体验到了许多同龄孩子感受不到的感情。他孤独,却找不到思想交流的对象,又希望摆脱自我,证明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笛卡尔、黑格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影响,但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我也只能苟且跳开他们来分析了。好吧,现在我来进入正题。 谈到萨特,我们的意识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经典著作《存在与虚无》,但为了更直白地了解萨特,我先从他的剧作品入手。他的剧作的影响超过他的小说,是他的思想在二战之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的原因。萨特多称他的戏剧为“处境剧”,人在一个特定的处境中是自由的,然后通过自己选择自己,最终形成一种自我的结局和自我性格。这正好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他的《苍蝇》正是一部体现“处境和自由”的剧本。剧中萨特用希腊神话以古喻今。阿伽门农与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子3岁就被逐出阿尔戈斯城。他的母亲与情夫埃奎斯托斯合谋杀害阿伽门农夺位。十几年后,饱有阅历的俄瑞斯忒斯回乡,看见城立飞满苍蝇。苍蝇是上帝派来的,象征着整个城市都承担着悔恨。俄瑞斯忒斯复仇之心渐起。此时神王朱庇特指出他是“无关的清白”,警告他不要触动城邦的秩序和人们心灵的平静,否则会引起大灾难。然而俄瑞斯忒斯没有服从朱庇特的旨意,突然感觉世界在他周围重新组合,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一条属于他的路,而他就应该沿着这条道路成为一个“人”。于是他走上了这条义无反顾的行动的道路,杀死了他的母亲和埃奎斯托斯,最后在城民的声讨中离开了阿尔戈斯城。 俄瑞斯忒斯就是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他是用于把内心的想法介入到行动中去的英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从萨特自由观看人的自由与社会关系

从萨特自由观看人的自由与社会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08010106 郭湘蓉指导老师伍辉 摘要: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建立在“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同时他又认为人的行为处于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人的自由选择摆脱不掉个人所处在的“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之中”的限制,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个人是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应当辩证的分析萨特自由哲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萨特自由选择责任社会关系 萨特通过他的哲学论著和文学作品宣扬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也就是说,他既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又否定了先天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扼要地阐述说,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萨特的这种他自称是“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思想,在法国以至欧洲,对于经历了空前酷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这次大浩劫、大动乱中心灵和肉体都受到巨大震撼和伤痛,正陷于迷惘彷徨,企图寻找解脱和出路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萨特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自身处境的不断变化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在他后期发表的《存在于虚无》中就表现出他对过去所持观点的改变和修正,也有进一步的阐发。如他对人道主义,从三十年代称人道主义为“胡说”,到四十年代阐述存在主义即是一种人道主义,再到后来,他认为只有等到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关系”即“兄弟关系”,等到“人真实地、完全地存在”的时候,“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以及他独自存在的方式”才可以称作“人道主义的目的”。他的自由观也不断变化着的。 一、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本体论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理论的哲学根基。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观存在主义哲学的根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第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浅议萨特的自在与自为 摘要: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存在先于本质是其自由哲学的核心,自在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面临的终究问题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存在与虚无,自在的存在与自由的存在,自由与选择终将是萨特哲学的矛盾体所在。本文试图在介绍萨特的自在与自为之时,再深一步的说明作为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道路。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为与自在 萨特是20世纪伟大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对20世纪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受到了他之前很多哲学家的影响,后来研究者将萨特的哲学称为一种杂乱的堆砌,但显然这么界定是不对的,因为与其说萨特直接是对一些思想的继承,还不如说是他对前面这些哲学家思想的一种“扬弃”,是一种批判性的、选择性的继承。他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为性,追求人的自由,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代表。 萨特的哲学始终处于存在主义的浪尖上,阐释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他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存在先于本质”是他的一句哲学名言,所以,要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前提就是要先明白他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理论。 一、萨特存在主义的继承,即虚无的存在传统。 一种思想的出现并不会使凭空的想象臆造,它必然的是要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之上而成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更是如此。 以往哲学深受宗教影响,觉得是“本质先于存在”,在莱布尼茨和笛卡尔时期,把人都视为“上帝”或“单子”的创造物,即使是在具有主观性的单子中,即在一个单纯的实体中,一个单子对另一个单子所发生的理想的影响,它也只是通过上帝为中介,才能产生它的效果,是对上帝的一种妥协、退让。因为在上帝的观念中,一个单子有理由要求上帝在万物发端之际规范其他单子时注意到它。因为一个单子既然不能对另一个单子的内部发生一种物理的影响,那就只有靠这种办法,一个单子才能为另一个单子所依赖。即使到了18世纪,虽然上帝被禁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 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 引言 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而在“匮乏”基础上人与物的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萨特

关于萨特及其作品研究综述

关于萨特及其作品研究综述 【摘要】让·保罗·萨特(1905~1980),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其中,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自由并非人的理想,而是人无法逃逸的宿命;并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萨特的文论思想及其哲学理论对东西方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对有关其本人及作品研究情况进行一定概括综述。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 前言 在西方文化领域中,萨特是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不仅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而且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可以说,萨特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影响,首先是通过他的小说和戏剧。这种以文学戏剧形式出现的萨特存在主义,要远远比他的晦涩的哲学著作的影响直接得多,具体得多。1964年,他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1]但后来萨特发表声明,表示拒绝接受“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一 在我国,对于萨特的研究起始于作品的译介,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至2007年,国内以萨特命名的研究论文约有数千篇,其中能在中国知网上查到的有600多篇[1]。近年来,研究萨特的博硕士论文约有上百篇,能够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检索到的共37篇。国内研究萨特的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 70、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同时,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范围大致相同,在于关于萨特的个体研究、自由观文艺思想研究和戏剧理论研究问题等几个方面。 对萨特较有力度的个体研究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篇文章中:杨昌龙的《论萨特的文学主张》,主要以萨特的《什么是文学?》为切入口,探讨了萨特的“创作引导论”和“召唤自由论”,提出前者是他的“文学介入论”的具体化,后者则是前者的深入化。[11]他的另一篇文章《解读萨特》,一改“过去那种笼统界定和简单结论”的批评研究方式,对于萨特从“绝对自由论”到“相对自由论”的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了分析,论证了萨特自由选择中的“人道主义向度”的确存性。[12]萨特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哲理的形象化,郑克鲁的《萨特小说创作的特点》专门探讨了萨特的创作在故事、人物和表现手法上为形象化阐释其哲学观点而形成的相应特征。[13此外,针对萨特的个体性研究,在新时期80年代就已涉及到“文学的哲学倾向”[15]、“伦理学的方法论特征”[16]、“非理性倾向”[17]和“自由形象说”[18]等命题。《法国研究》1985年第二期还开设过“萨特哲学专栏”。进入90年代后的研究,除上述论点之外,还涉及到“创作中的悲观主义”[19]、“价值论批判”[20]、“人生哲学”[21]、“创作中的共时性”[22]和“文学与政治的处境”[23]等。也有比较性的研究,探讨了普鲁斯特和萨特的“意识魅力和时空光彩”[24]。1995年8月11~17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和九江师专在庐山举行了“萨特与二十世纪”的学术研讨会,就如何认识萨特其人,如何理解和评价其存在主义文学,如何对待其存在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 萨特首先是哲学家,他师承了海德格尔的学说,但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那位德国的先行者,而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材料。其中“自由”和“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要义,在新时期初期,国人刚刚从政治运动的思想桎梏中摆脱出来,萨特的自由观迎合了人们改变命运、自我设计的心理需要,学界也将萨特的这一思想作为研究重点。哲学论文《评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本文来源: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ad4897142.html,/ 论文摘要:关于美学,中国美学称之为“道”,西方美学称之为“存在”,萨特曾说: “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与德国其他哲学家的存在主义美学相比,美学并不突出,但很有特点,且现实性很强,影响比较广泛。论文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萨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哲学道路影响深远。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信仰开始动摇,各种矛盾不可调和,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整日生活在迷茫、惊恐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开始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思想,这种思想重视对人的生存与关怀,由于这种思想适应了时代特征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存在主义美学的思想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存在主义美学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在美学上的反映。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美学是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分支,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一)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这种存在是绝对的。人首先他必须存在,然后才能创造自己,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它不同于物的本质,物的本质是事先被人规定好了的,而人的本质是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二)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本质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从出生开始,所有的科学、理性、道德都对人们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所以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身。人的本质就是由他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然后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从而达到自身的自由;(三)他人是地狱。他人不同于物体,他人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虽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但他人和社会总是限制人的这种绝对自由,而且还会对自身构成威胁。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他人是地狱,存在是虚无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一个荒谬的世界。三、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内容:想象与自由萨特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美学思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

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论萨特的自由观及实践意义

M 丨文史纵横W 论萨特的自由观及实践意义 尹 航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萨特关于自由的基本论点,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他关于选择的自由、责任理论、价值实现的观点,认为 其提倡“行动哲学”:人的自由,就是要行动,这样,自由才有目的,存在才有意义;人的价值实现就是一切实践行动的总和。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责任 让——保罗·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观”贯彻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始终,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支点,“人的自由”是萨特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自由观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震撼心灵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下,萨特自由观对人们的生活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论是证明萨特“自由观”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誉为一种“自由的哲学”,“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作为人存在的最高价值,又以人的责任为最终归宿,认为人对其自由行为负有绝对的责任。萨特的自由观理论包含了自由的基本观点、选择的自由、责任理论、价值意识、行动哲学等基本内涵,强调人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自由的同时要肩负责任。 一、自由的基本论点 对于自由的观点,萨特从他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出发加以论述,这是他人道主义理论的核心。“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说,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指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才给自己下定义,在一开头人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哲学基础指出了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人对其本质有着绝对的自由和自主权。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认为自由是人所必然具有的,它不是在人之外的、为人所追求的东西,而是与人的存在融为一体的东西。萨特将人的绝对自由作为存在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在萨特看来,人通过意识对自己的不断否定,进而展现自己,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并没有什么分别。所以萨特的结论是:“人永远是,完全是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 总之,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己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无论是懦夫还是英雄都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选择使自己成为英雄或懦夫,这就是萨特自由观的基本论点。 二、选择的自由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如何体现,就体现在自由选择上。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真正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具有绝对的意义,自由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由选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意味着自由选择。在当下,无论何种社会阶级的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去成为“懦夫”或是“英雄”,即使是“不选择”也是 一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选择了“选择”或“放弃”,所以人都不能处于选择之外,选择是与自由相对的,看似自由的选择,其中也蕴含着必然的选择,只是选择主体的差异性,导致选择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第二,自由选择无任何普遍的先验标准和唯一尺度,自由选择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或逻辑结构,没有任何的客观必然性束缚,人的每一个自由选择都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基础上与生俱来的特点,自由的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更没有任何因果逻辑关系的束缚,说明了在选择的自由这个问题上,人同样也是绝对自由的,通过“自由选择”去达到自我设计、自我造就、自我实现。因此,基于萨特的观点,人的自由通常通过自由的选择体现出来,不是漫无目的、无所依归的,人在选择时,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人在做出每一个选择时都是绝对自由的。 三、责任理论 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责任感,责任理论是萨特自由观的核心意涵,既然自由意味着自由选择,那么自由选择过后,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萨特的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人要对自我负责。萨特指出:“人注定是自由的,因而他肩负着整个世界的重担;他要对世界也要对作为存在方式的自己负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选择之中,人人生而自由,但在自由选择上,人必须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不仅在选择的过程中对自己负责,在选择的结果上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选择的自由和承担的责任是相伴相生的,人的自由既体现在自由选择上,也体现在选择要承担的责任上。 第二,人要对他人和社会乃至全人类负责。萨特指出:“当我们说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的意思还不仅指他要对自己的个体负责,而且也指他要对一切人负责。”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处在社会生活之中,既然每个人都有了自由选择权,那么自由选择过后,在承担责任之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对自身负责,更应对社会乃至全人类负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身对于社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不仅把自己视为单独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应该将自己看作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一份子,在自由选择过程中,不仅仅对自己负责,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承担一份责任和义务。 四、价值实现 萨特认为自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价值就是人的自我选择,价值存在于选择之中。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人也创造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人所挑选的意义。因此,人的自由选择不仅要承担责任,更能体现价值。 第一,选择过程中体现了人的存在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人的自由选择在创造人的同时,就实现了人自身的价值。人在选择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进而向着更高层次和更高阶段迈(下转第124页) 107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3月中旬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