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一)

据《修武县志》记载:1750年,四十岁的乾隆皇帝沿太行山西行,途经河南修武县,当他得知这里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聚会的地方时,不禁大发思古之幽情,挥笔写下了《七贤诗》:

嵇生放达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

启事吏隐何妨涛,沛国豫流形陶陶。

小阮不愧玉树曹,阿戎清爽舞浊醪。

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过激由去朝。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自负的皇帝,对这七个古人感怀不已?

其实,“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由于他们曾经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么个雅号。

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名称开始流传开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名士走进“竹林”的呢?

关于这个事情,还要从汉朝末年说起。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经过二十余年时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

同年十月,曹操的儿子曹丕强迫汉献帝以“禅让”的名义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226年,当了七年皇帝的曹丕病故。

临终前,曹丕委托司马懿和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真等人共同辅佐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

在中国,司马懿几乎是人所皆知的名字。公元179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温县的一个世家大族。

司马懿出山后,在抗击东吴、蜀汉等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和谋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出色表现有着详尽的描写。

239年,曹睿去世,八岁的曹芳继承皇位,改元正始。由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同辅佐。

作为三朝元老,谋略和声望都远在大将军曹爽之上的司马懿,用装病来麻痹对方。而暗中却等待时机,准备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为了免遭杀戮,许多士人不得不躲避于山林。随之而来的,是玄学的盛行。

所谓玄学,就是老庄之学。魏晋时代玄风盛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局不稳,在改朝换代的变动中,士人,尤其是那些与政治有干系者,往往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因此,如何避免受害和保全自身,成为这一时期士人关心,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老庄

的“贵无“思想,恰恰有助于他们,对这一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解决。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总结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魏晋思想家不得不援老庄方外之观以自慰,而其流遂漫衍矣。”

而与玄学相伴相生的,是清谈之风的兴起。

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道:“魏晋清谈之风,读书人谈不得国事,只好走入乐天主义以放肆狂悖相效率……这是人权被剥夺时,社会必有的反应,古今同然。”

史料记载,曹芳在位时的正始末年,也就是公元248年期间,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当时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里。

他们远离仕途,崇尚老庄,在竹林中谈玄论道,纵酒行乐,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嵇康是七贤中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223年。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县人。

还在嵇康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靠母亲、兄长抚养长大。

在讲究相貌风度的魏晋时代,他是人们公认的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嵇康不仅长得出众,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也很有造诣,弹琴的技艺深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嵇康又善书画,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书断》中,将嵇康的草书列为妙品。

作为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的名士,嵇康明白自己很容易招来司马氏的猜忌。

他觉得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动者多累,静者鲜患”。于是就“思丘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

于是,嵇康离开朝廷,在河内的山阳一住就是20年。

据考证,山阳就在今天河南省修武县一带,它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因在山的南麓而得此名。

在河南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百家岩,沿着古塔东面的山路前行百余米,有一块宽约三十米、长一百米的平缓地带。

从前人留下的碑记石刻中得知,这里就是竹林七贤的聚会地点之一。

百家岩所在地的云台山,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景色秀丽。对于崇尚自然的嵇康来说,把家安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了。

同时,云台山距离当时的都城洛阳只有二百多里。修建有贯穿全国的古驿道,交通十分便利,在这里可以听到朝廷很多消息,因此,对于那些出仕是为了入仕的士人来说,是很好的隐居之地。

同那个时代的许多士人一样,居住在山阳的嵇康,爱好《老子》、《庄子》,鄙弃礼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虽然隐居在云台山的百家岩,但名声还是远播在外。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都先后到这里与他结交,于是,就有了七人的竹林之游。

同嵇康一样,阮籍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阮籍,字嗣宗,生于公元210年,河南尉氏县人。

阮氏家族世代儒学,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善解音律,曾经做过曹操的僚属。

受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阮籍从小就有奇才异质,显得与众不同。

《晋书》本传说长大后的阮籍:“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的散文写得很出色,他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作为名士的阮籍,自然是官场拉拢的对象。

大约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前后,久闻阮籍大名的太尉蒋济,准备让他做自己的下属。

阮籍听到消息后,写了一篇《奏记》,称自己是“负薪疲病,足力不强”,婉言谢绝。后来,在乡亲和亲属的劝告下勉强就任。但是,不久他还是辞职了。

正始八年,阮籍又做了朝廷的尚书郎。但“少时,又以病免。”

可是,没过多久,阮籍又接到大将军曹爽的征辟。

《晋书》本传说:“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这个举动,为他以后被司马氏看中,埋下了伏笔。

拒绝曹爽征辟的阮籍,每天“弹琴长啸”。他或者“游行丘陵,终日不返。”

在与嵇康结识后,阮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便欣然开始了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当中,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

阮咸,字仲容。他为人放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阮咸和他的叔叔阮籍一样,都鄙弃世俗。《晋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

据《晋书·阮咸传》记载,有一年七月七,住在路北的阮家,家家都竖起了衣架,挂满了绫罗绸缎,十分张扬。

住在道南的阮咸,也在自家院子竖起了几根长杆,把当时名为“犊鼻褌”的粗布短裤,找出来挂在了上面。

而阮咸却振振有辞地说,既然大家都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我也不能免俗,就把这些衣服拿出来晒晒,又碍着谁了呢?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山涛,参加竹林之游时已经四十三岁。

山涛,字巨源,河南省武陟人。《晋书》本传说他:“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人这样评价山涛:“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同阮籍一样,走进竹林之前,山涛也经历过官场,做过河南从事。

结识了嵇康和阮籍之后,山涛深感荣幸。

他曾经对妻子韩氏赞叹道:“此生只有他俩可以做朋友。”

《世说新语》记载,之后,山涛的妻子对山涛说,他们的才智远远超过你,你只能以度

量和他们交朋友。山涛赶紧回答说,他们也认为我以度量见胜。

然而,走进竹林中的山涛,对《老》《庄》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是口头谈谈而已。

《晋书》本传记载,山涛为布衣时家中贫寒,妻子常有怨言。山涛说:“且忍饥寒,我后当做三公,不知汝堪做公夫人否?”可见,山涛对做官早有盘算。

山涛还和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

当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争夺政权时,他摸不准形势,不知道谁胜谁负,因此逃离了官场,走进了竹林。

但是,对钟情于仕途的山涛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

竹林七贤中有一位是山涛的同乡,姓向名秀。

向秀,字子期,擅长诗赋,曾经注过《庄子》。

据《晋书·向秀传》记载: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竹林七贤中,还有一位以嗜酒著称的人物——刘伶。

刘伶字伯伦,安徽人。他爱好《老》《庄》之学,为人通达诙谐,胸襟开阔,不拘小节。

《晋书》本传说刘伶身高六尺,仅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四十五。人矮小,其貌不扬,好饮酒。

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喝酒的逸闻趣事。

刘伶平常沉默寡言,不轻易与人结交,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

但自从遇到阮籍、嵇康后,刘伶觉得与他们情投意合,便欣然加入了竹林之游的行列。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参加竹林之游时只有十五岁。

王戎字濬冲,他的老家在山东临沂。

《晋书》本传还记录了王戎一个故事。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时候,曾让人弄来一只老虎,关在京城洛阳宣武场的栅栏里。

年仅七岁的王戎,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

当勇士断掉虎牙之后,老虎疼痛难忍,怒吼震天,扭转着身子,拼命地冲撞栅栏,仿佛就要破栏而出。围观的人全都惊呆了,有的四处奔逃,有的瘫坐在地上,宣武场上一片混乱。

但是,只有王戎纹丝不动,神情自若,看得津津有味。

坐在门楼上的魏明帝曹睿,见到这个小孩如此出众,不仅暗暗称奇,连忙派人前去打听他的姓名。

王戎的大胆镇定,因此为人所知。

王戎参加竹林之游,得益于阮籍。

还在阮籍做尚书郎时,就知道他的朋友、同样做尚书郎的王浑,有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儿子。

阮籍比王戎大二十来岁,他们能在一起长谈,可见王戎有高超的言谈本领。

可是,参加竹林之游不久,阮籍就发现王戎有世俗之气,便找机会对他挖苦调侃。

有一次,嵇康、阮籍、刘伶等人在竹林中畅快地饮酒。

等了很久,才见到王戎的身影。

看到姗姗来迟的王戎,阮籍戏谑地说道:俗物又来扫人的兴!

王戎也不示弱,他微笑着甩过来一句话: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能扫你们的兴呢?

就这样,这些志趣,出身、经历并不相同的七位名士,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一起走进了幽静的竹林。

七贤在竹林中尽情地展露真性情,琴声、笑声时常回荡在百家岩的上空。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249年正月,一个发生在京城洛阳的事变,将改变竹林七贤的命运。

竹林七贤(二)

公元249年的冬天,竹林七贤聚会的云台山一片肃杀,天气寒冷异常。

史书记载,这年春节过后不久,离百家岩二百里远的洛阳打开了城门,小皇帝曹芳要到城外的高平陵,为他的父亲魏明帝曹睿扫墓。

让曹爽意想不到的是,他刚刚出了洛阳城,一直装病在家的司马懿立即跳下床铺,实行早已拟定好的计划。

司马懿乘京城空虚的大好时机,迅速派兵占领洛阳各要地,关闭了城门,截断了洛水浮桥,堵住了曹爽的回城之路。

最后的结局是,曹爽和他的重要成员,被司马懿杀害并诛灭三族。司马氏集团对曹氏集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的权柄,落到了司马氏家族手中。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明白,他的统治,毕竟离不开士人的支持。

因此,那些与曹爽没有太多关联的士人,特别是享有盛誉的名士,成为司马懿积极笼络的人物。

在司马懿笼络的名士中,就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在司马懿看来,在云台山百家岩的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论道、抚琴吟诗的阮籍不但是名人之后,还是著名的才子,文采不亚于其父阮瑀,有很重的份量。

最让司马懿看中的是,阮籍曾拒绝曹爽的征召。这在他看来,阮籍没有倒向曹氏集团。所以,自然成为他拉拢的对象。

这一年,四十岁的阮籍不得不走出竹林,担任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过上了“朝隐”的生活。

公元251年的8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病故。由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接班辅政。

阮籍继而又成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

此时,司马氏的权势日益膨胀,篡夺曹魏天下的企图“路人皆知”。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企图除掉他的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新的君主。

曹髦继任帝位之后,司马师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

据《晋书》本传记载,阮籍也被封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

作为大将军府里的幕僚,阮籍目睹了司马氏的狠毒和阴险。他知道自己与虎狼为伴,必须小心谨慎。

《晋书·阮籍》传中说,司马氏的亲信钟会曾多次拜访阮籍,询问他对时事的看法,目的是寻找机会、罗织罪名。

阮籍自然明白钟会的用意,他或发言玄远,对时事不加评价,或大醉不醒,终于免遭陷害。

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弟弟。255年,司马师病死后,由他继任大将军,总揽朝政。

就在这一年,担任散骑常侍的阮籍,主动向司马昭请求,要到外地去做官。

他向司马昭说,我过去到过山东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想到那里去做太守。司马昭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阮籍就骑着毛驴到东平上任去了。

这就意味着,阮籍原来由司马氏的属官,而转变为皇帝的臣属。政治上与皇帝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按照职务的要求,担任散骑常侍的阮籍,就应该竭诚地为曹魏皇帝服务和效忠,这无异是把自己置于司马氏的对立面。

这对阮籍来说,等于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知道了这个背景,就知道他去东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跳出权力斗争的漩涡。

司马昭也担心,阮籍真的和曹魏王室绑在了一起。因此,对于阮籍到东平赴任的请求,他自然表示欢迎。

《晋书·阮籍传》记载,见到从东平归来的阮籍,司马昭十分高兴。把阮籍安排到自己身边,让他重新做了从事中郎。

谁知没过多久,阮籍又主动向司马昭提出做步兵校尉,其原因又是何在呢?

《晋书》本传记载的是:“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照此说来,阮籍出任这一职务的目的,是看中了那里储藏的美酒。

作为曹操故吏的后人和有正义感的名士阮籍,对曹魏王室在司马氏父子接连不断的打击下,日趋衰败,一蹶不振的局面,从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惋惜和怜悯之情。

生活在险恶的环境中,阮籍既要保持那份正直与良知,但又不能抒发心里的爱与恨,因此他的内心异常苦闷。

于是,阮籍以游戏、放诞的方式开始了官场生涯。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窃取了朝中大权。当时的朝廷主人虽然姓曹,但实际的权柄却由司马氏一家掌握着。

为了统治人心,司马氏又重新打起了儒家“名教”的旗号,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公元256年,阮籍的母亲去世了,他是怎样表现的呢?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听到噩耗,跟他对棋的人赶紧说不下了。

《晋书》本传记载,母亲将要下葬时,阮籍蒸了一头小猪,喝了二斗酒之后,才去向母亲做最后的诀别。

接着,他举声一号,又是吐血数升,以致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出殡之前,一个叫裴楷的官员前去吊唁。按照礼法,作为孝子的阮籍必须陪同他一起哭泣。

可是,阮籍散着头发,叉着两腿,坐在床上,一声不吭。

裴楷只管按照礼仪的规定,独自一人哭悼阮籍的母亲。

阮籍的母亲死后,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

嵇喜在朝为官,在阮籍的眼里是礼法之士,所以,阮籍就给了他一个白眼,弄得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

等到嵇康带着酒,拿着琴前来吊孝的时候,阮籍十分动情。马上露出黑眼珠,热情地迎了上去。

阮籍在居丧期间违背礼教的表现,自然引起了一些礼法之士的反感。

阮籍的行为,任诞不羁。虽然有悖于名教和司马氏所提倡的“孝”。但他只是停留在生活方式上,他对政治上的是非无所议论,对当时的人物无所品评,对司马氏的政权,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损害。这也是司马氏所以能够容忍阮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保护的原因所在。

就在阮籍的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曾经在云台山百家岩聚会、竹林七贤中的的王戎,被司马昭征为相国掾。

为了保全自己,减少政治冲突带来的危害,《晋书》本传记载他为官时“与时舒卷”、“与时沉浮”,不大过问政事。

王戎的这种为官态度,是他处在危乱之世、旨在避祸的一种策略,或者是一种韬晦之计。

学者们研究发现,在竹林七贤中,像他这样采取韬晦之计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据史书记载,王戎把日常事务都放权给下属。他自己却穿起便装,走出家门,骑着小马,

到处游山玩水。

同阮籍一样,王戎在居丧期间,不拘礼制。依然喝酒吃肉,

他走出灵堂观看别人下棋。

王戎在母丧期间的做法,有人说,他是在模仿阮籍。从思想上讲,王戎是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的。那么,他不拘礼制的表现,可理解为是崇尚自然思想的反映。而他容貌毁悴的至孝行为,则可以理解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信奉儒家礼法的。

在竹林诸人中,王戎最佩服的人是山涛。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曾经这样赞誉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其名器。”

虽然,山涛在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饮酒,但是,他会经常眯起双眼、看山云翻滚。

他的耳朵,时常都在注意来自京城洛阳的消息。

由于当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不知“鹿死谁手”的山涛,

只好放弃官职,隐居在竹林中观望形势。

高平陵事变后,局势明朗。山涛主动离开竹林到洛阳找司马氏求官。

当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热情接待了这位表亲,并用玩笑的口吻说道:“吕望欲仕乎?”

司马师说的吕望,就是商朝末年的姜太公。

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八十岁遇见周文王以后才步入仕途,终于找到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机会。

走进官场的山涛谨慎勤勉,深得司马氏信任。

公元264年,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西征平息叛乱。

当时,曹操的后人、魏氏诸王都居住在邺城。司马昭担心他们会趁机闹事,就让山涛担任邺城的行军司马,并派出五百名士兵镇守。

出征之前,司马昭嘱咐山涛说:“西边的事我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待到司马昭西征归来,邺城果然平安无事。

于是,司马昭对山涛也就更加信任倚重。

山涛担任过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尚书吏部郎,职责是为朝廷选拔官吏。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来年。

虽然,山涛曾经一度步入百家岩的竹林中,和嵇康、阮籍等人谈玄论道,但他真正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孝,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说,得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山涛立即告假回家。看见面容憔悴、病重卧床的母亲,山涛失声痛哭。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孝子的责任。

山涛整天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

连给母亲做的饭,他都要亲口尝一尝,看看香与不香。

《晋书》本传记载:母亲去世之后,山涛虽“年逾耳顺”,但“仍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山涛还准备在坟墓旁边结庐而居,为母亲守墓。这与阮籍、王戎居丧期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山涛不是没有看到司马氏的劣行和朝中的凶险,他想借母丧的机会告老还乡。没想到他的请求被朝廷驳回。

山涛的家乡河南武陟县,距离他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只有四十里。

一旦想起在竹林中聚会的美好时光,他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嵇康弹琴的身影。

竹林七贤(三)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相反,他认为回复到自然的本性,就体现为自觉接受法则,在触景而行、任心而动中体现善的准则。

但是,在一个崇尚名教的社会里,追求名声的过分举动往往为世俗所认可;后人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事情,在当时人眼里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类行为的虚伪,愤然鄙薄世俗虚名。他隐居山林,专注地探寻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毕竟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见解精辟,笔锋犀利,风格清俊。

同嵇康一样,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也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咏怀诗》八十余首,为世人所重。被王夫之誉之为“旷代绝作”。

与嵇康不同的是,阮籍无缘享受“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隐居生活。高平陵事变后,他受到司马氏的征召,极不情愿地进入朝廷做官。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阮籍,感到异常地孤独和苦闷,使他更加怀念在竹林中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诗作中,反映了这种心境。

诗言志。从阮籍的诗中,人们不难发现,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期望长大成人后,有一番作为的理想抱负。

可是,自从曹芳继位后,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走向分裂,政局动荡不安,阮籍的英雄梦也变得虚无缥缈。

与此相应,阮籍的政治和生活态度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活在春秋末年。

他见周朝逐步衰亡,就骑着青牛出走函谷关,到人们不知道的地方隐居了起来。

这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阮籍认为,现实社会既不安全又不快乐,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幸福。

于是,他主张“飘摇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这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中得到充分体现。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还设计了一个崇尚名教的人物“士君子”。并用“士君子”之口,对大人先生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人先生”是“身处困苦之地”,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由、幸福和欢乐。

最后,阮籍这样总结:“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式的人格与理想,正是阮籍的追求。

阮籍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达庄论》中,又一次写到了一位逍遥在神游境界中的老庄式人物:

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先生以为“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视之,则万物莫不大。”

《达庄论》中的先生具有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阮籍以此为基础,走上了无是非、任自然的人生。并把这种思想带入了他的散文创作。

有学者这样评价: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显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他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摆脱压迫而获得精神的解放。

作为魏晋时期玄学哲学家的阮籍,除了《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之外,他写过的哲学著作还有《乐论》、《通易论》、《通老论》、等篇。

从这些文章中看出,阮籍从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到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的痛苦转变过程。

同阮籍一样,嵇康也写过一篇名为《卜疑》的文章,文章里的“弘达先生”,也是一位虚拟的庄子至人式的人物。不同的是,“弘达先生”没有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那么多虚幻飘渺的神采。

嵇康、阮籍创作中的玄学化倾向,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阮籍描写的“大人先生”式的生活是无比自由的。但实际上也曲折地影射了现实社会的不自由。因此,阮籍的内心十分痛苦。

《晋书》本传记载:阮籍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子,载着酒,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直到走到路的尽头,再也无法前行了,他开始走下车来号啕大哭,哭够了,才按照原路返回。

于是,阮籍常常用酒来麻醉自己。

专家考证,中国的饮酒之风兴盛于东汉末年。正始年间玄学产生后,酒就开始普遍进入士人的生活。

竹林七贤和酒密切相联。他们聚会在竹林,肆意酣畅。

而在七贤中以饮酒闻名于世的,还要数刘伶。

关于刘伶的好酒,可以从这幅古画中窥见一斑。

画的作者是唐代的孙位,画名为《高逸图》,右上角的题识为宋徽宗的墨迹。最早著录于《宣和画谱》。

近人研究发现,此画所绘内容,正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画中的刘伶,正回头准备漱口,而双手仍然端着酒杯,似乎对杯中之物恋恋不舍。

学者研究发现,刘伶是把酒后的玄意写入散文的第一人。

学者们认为,竹林七贤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文学的影响而言,则更多地表现在审美情趣上。比如中国文学崇尚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传神之美。都与竹林七贤密切相关。

竹林七贤中另一位以饮酒著称的人物是阮咸。

阮咸虽然在文学上没有高深的造诣,但却“妙解音律”,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

阮咸不但“妙解音律”,还善弹琵琶。

阮咸在那个年代里发明的琵琶,一千多年来,一直给人们带来快乐。

史书记载,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也是一位写文章的好手。曾著有《山涛集》,可惜今已不存。

魏晋士人思想的解放、玄学的追求、放达的行为反映到书法上,就进入到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期。

从此,中国的书体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其中就有竹林七贤的功绩。

他们的书法放任、洒脱、飘逸,如行云流水,鲲鹏展翅。

字如其人,透过墨迹,人们看到了他们“大人先生”式的精神境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论道:“这种高超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其中,嵇康的书法特别为人称道。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论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人们难以想象,在充满杀戮与残暴的魏晋时代,却活跃着一群超凡脱俗的士人,他们用智慧和情感,开创了深奥的玄学思潮,创作了独具魅力的文学、诗歌、书法等艺术。

他们在诗酒风流、山光水色中,去寻找生命的真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情。

竹林七贤(四)

在竹林七贤中,最能代表玄学人生旨趣的是嵇康。

嵇康天资卓越,才识超凡。而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之外、自由闲适的恬静生活。

因此,当阮籍、山涛走进司马氏掌权的朝廷做官之后,嵇康仍然隐居山野,坚守在竹林中。

史书记载: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除了弹琴自娱之外,还和竹林七贤中的向秀,经常在自家门前支起炉灶、打铁为乐。

嵇康虽然家中贫寒,却从来不收取金钱。

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名叫吕安。

吕安,山东东平人,他气概不凡,不喜仕宦。

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嵇康与吕安交情很深,每当他想念吕安的时候,即使相隔千里,也要立刻坐车去拜访。

后来,把嵇康看成知己的吕安,干脆从东平迁来山阳,与嵇康朝夕相处。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即使隐居在山林,也会被打扰。

嵇康正和向秀在门前打铁,他们一个人扶砧,一个人抡锤,干得叮当作响,十分热闹。

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贵公子钟会。

史书记载,钟会曾经撰写过《四本论》,书中讨论人的才干与性格的同、异、合、离问题。

此时,只比嵇康小一岁的钟会,担任朝廷的司隶校尉。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对前来拜访的钟会不理不睬,“锻而不辍”。

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嵇康的傲慢,给钟会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热衷于打铁的嵇康和向秀,闲暇之时,还对养生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是一组典型的辩论文章。有的学者认为,这也是嵇康、向秀玄学清谈的真实记录。

嵇康对那些长生不死的神话并不真正感兴趣,而是关注如何通过养生来延长寿命。

在嵇康看来,一般的人是由于疏于保养,所以不能够达到神仙的境界。

嵇康以为,人世间存在着“特受异气,禀之自然”之人,这类人活千岁不难指望。

他的理论是,人要长寿,既要养形,又要养神。

嵇康相信,在自然界里,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药物,能延长人的寿命。然而,许多人只知道食用五谷,而没有认识到这些药物的作用。或许知道了也不能坚持服用,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把养生的见解写成了文章的嵇康,还身体力行。

嵇康的山间别墅,在云台山下的百家岩。

云台山峡谷幽深,人迹罕至,自古以来就是道家、高僧的修行之所。

同时,云台山山林茂密,药材众多。

《晋书》本传记载:为了养生,嵇康时常到深山采药。并服食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

鲁迅先生考证:五石散包括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等。

魏晋时代的名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服用“五石散”,一是为了延年,二是暂时忘却精神的痛苦。可是,让大名士嵇康苦恼的事还是接踵而至。

公元255年,司马昭想起了隐居的嵇康,想把他征召到朝廷装点门面。

厌恶官场的嵇康得到消息后,只好离开竹林,躲到了河东,一走就是三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讲究服食养生的嵇康,在大山里遇到了隐士王烈。于是,就有了他们交往的记录和传奇的故事。

王烈,河北邯郸人,他常年在太行山一带的深山里修行,研究养生之术。

据记载,当时已经三百多岁的王烈,看上去却像一个青少年。

嵇康与王烈相识后,十分高兴,他们两人经常一起到山里采药。

258年,躲避官场的嵇康,还在大山里遇见了另外一个大隐士孙登。一些史书也记载了他与孙登交往的逸事。

嵇康与孙登相处长达三年,可多次向他请教问题,孙登都不予回答。嵇康时常为此叹息。

孙登接着告诫嵇康:你有才能,却缺少远识,要在当今之世免除灾难是很难的。今后你要谨慎做人,一定要少发表议论。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孙登的确有先见之明。

公元261年,在朝廷担任吏部郎的山涛,将升迁为散骑常侍。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

山涛不由地想起了仍在百家岩隐居的朋友嵇康。

山涛清楚,在247年,嵇康娶了曹魏宗室的长乐亭公主后,被朝廷“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但这只是一个闲职而已。

有人认为,山涛是考虑到嵇康的名气太大,如果再不出仕,会引起司马昭的猜忌,有性命之忧。他推荐嵇康做官,是对嵇康的保护。

不过,也有人认为,自从山涛走出竹林进入仕途后,很快就成了司马氏的宠臣和心腹。

他那块竹林名士的牌子,不仅能招徕热衷清谈的士人,还可以分化那些依附曹魏的名士为司马氏所用。

因为山涛知道,嵇康不会出来为司马氏服务,更料定他会“标不屈之节”来回绝。果然,嵇康这样做了。

得到这个消息,嵇康决定给山涛写一封信,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的题目就叫《与山巨源绝交书》。

信中写道:足下举荐我做官,恐怕不是想要真的抬举我,而是因为足下独自做这样的官感到害臊,所以要拉我去做你的助手。就像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独自屠宰下去了,要拉一个祭司去帮忙一样。

在绝交书中,嵇康一一列举出自己难以做到的、官场上的“必不堪者七。”

接着,嵇康又说明了自己不能进入官场的“甚不可者二”是:每每非议商汤王、周武王而鄙薄周公、孔子,为礼教所不容,此为甚不可者一;

性情刚直、放肆直言,遇事便忍不住,此为甚不可二也。

因此,嵇康责怪山涛不了解朋友的天性,强人所难。

嵇康表示自己“愿守陋巷,饮酒弹琴,教养子孙,也绝不出来做官。”

《与山巨源绝交书》,实际上也是一篇拒绝与司马昭合作的宣言书。为嵇康被杀害埋下了祸根。

不久,一个让司马昭捉把柄的机会到来了。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的妻子,被他同父异母的兄长吕巽,用酒灌醉后奸污。

可是,吕巽却做贼心虚。他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以虐待老母亲的罪名,把吕安告上

了法庭。

吕巽的禽兽行为,让“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嵇康拍案而起,他愤然写了一封给吕巽的绝交书。

嵇康的绝交书写得极其悲愤,他怒斥吕巽诬陷无辜、包藏祸心;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觉得自己对不起吕安;而对于吕巽,除了决裂,无话可说。

可是,当时担任大将军司马昭相国掾的吕巽却毫无悔改之心。在他的蛊惑下,吕安获罪,并被判发配边疆。

吕安的内心激愤难平,他给嵇康写了一封信。信中有“顾影中原、愤气云踊”,“披艰扫难、平涤九区”的词句。

这样的文字,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扫平司马氏政权”的意思。

在司马氏专断独行、满腹猜忌的魏晋时代,这样的信件很容易授人以把柄,招来司马氏的嫉恨。

现在,轮到司马昭给嵇康判罪的时候了。

司马昭心里也明白,他们父子提出以孝治国,只不过是用来篡夺曹家政权的一个幌子而已,其实,对于孝与不孝,司马昭自己并不在意。

司马昭在意的,是嵇康的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司马昭看来,这是一封与他决裂的公开信和挑战书。嵇康在绝交书中把官场仕途说得一无是处,这等于是对他把持朝政的不满和攻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正在这时,钟会求见司马昭。

自从拜访嵇康受到冷遇后,钟会一直怀恨在心,这时他便趁机跑到司马昭面前进谗言。

钟会接着对司马昭说,您知道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书的背景吗?据我了解,嵇康想帮助别人谋反,由于山涛反对没能成功。因此,他才与山涛绝的交。

钟会列举了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名人的例子之后,建议说: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诽谤圣人经典,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现在如果不除掉嵇康,将难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

听了这些谗言,司马昭勃然大怒,决定杀掉嵇康。

但是,没有想到嵇康非常不给面子,竟然写了一封绝交书,把他的态度公示天下。

嵇康在绝交书中,还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这一下子就更刺到了司马昭的痛处。

嵇康、吕安最终被判死刑。

在监狱里,嵇康浮想联翩,想到孙登的嘱咐,他不免有些懊悔。

自知难于免祸的嵇康,在监狱里给十岁的儿子嵇绍写了一篇《家诫》。

在《家诫》中,他嘱咐儿子说:

小事不必计较,人情世故的细琐方面,不必认真;

不要强劝别人饮酒,也不要力拒别人的劝酒;

人们的闲谈,大可不必介入;

官长的家不可常去,也不可留宿;

官长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告密的嫌疑……

教导孩子如此琐碎,与秉性高傲的嵇康判若两人。

262年8月的一天,嵇康被带到了刑场。

面对即将到来的杀戮,嵇康镇定自若,神色不变。

他环顾日影,见临刑的时间还没到,就要来一把琴,当场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弹奏完毕,嵇康感叹道:“早先,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学习这支曲子,可我始终不肯教给他,《广陵散》从今绝矣!”

说完,引颈受刑。

史书记载,嵇康被杀,“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就这样,一代名士嵇康悲壮而又潇洒地、走完了四十岁的人生历程,他给世人留下的是千古绝响。

竹林七贤(五)

公元262年8月,伴随着一曲《广陵散》,嵇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嵇康死后,竹林七贤其他人的命运和归宿又是如何呢?

嵇康被杀后,向秀在家中闭门沉思。

不久,他来到洛阳,叩响了大将军府的大门。

据说,当时司马昭正在与臣僚在府中议事。

《晋书》本传记载:见到向秀,司马昭故作惊讶地问道:“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传说尧帝要让位给巢父、许由,他俩不接受,就逃到箕山隐居,因此,箕山之志就是隐居之志。

向秀回答:“巢父、许由是狷介之士,不理解尧帝的一番苦心,不值得钦慕和效法”。

向秀的这番回答,司马昭听了非常高兴。

从此,向秀走入仕途。先后担任过“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因为是不得已而出仕,向秀只是做了一个“朝隐”之士。《晋书》本传说他:“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一个寒冷的黄昏,向秀路过昔日与嵇康、吕安等人聚会的山阳旧居。

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清越高远的笛子声,向秀迈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走近曾经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向秀又仿佛看见了嵇康、吕安等人的身影。

272年,嵇康被诛杀后的第十个年头,四十五岁的向秀在忧郁中离世。

向秀的墓地就在他的家乡附近。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墓冢依然醒目。

嵇康被杀后,阮籍依然每天以酒为伴。

263年的10月,曹髦死后继任皇位的小皇帝曹奂,被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阮籍知道,司马昭迈出了这一步,离改朝换代的日子就不远了。

一个叫郑冲的官员提议,《劝进表》由大名士阮籍执笔。

最后,派去的人在袁孝尼家,找到了醉酒酣睡的阮籍。原来,他只顾喝酒,竟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

来人赶紧叫醒阮籍,说《劝进表》等着急用。

其实,阮籍心里不愿意写《劝进表》。想用醉酒的办法搪塞过去,但是,他心里明白,这一次是躲不过去了。

于是阮籍带着醉意,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写好了《劝进表》。

司马昭看了《劝进表》后,满心欢喜,愉快地接受了封爵。

写了《劝进表》的一两个月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五十四岁的阮籍,在痛苦、失望、忧郁、自责中离开了人世。

临终之前,阮籍又想起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想起了自己作的那首咏怀诗: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叟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去世两年后,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

四个月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然后,率领文武百官在洛阳南郊设坛祭天,举行了隆重的“受禅”典礼。

司马炎登帝位,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随着司马炎登基,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官也越做越大。后来,他终于当上了司徒,成为早年梦寐以求的三公。

山涛为官清廉。他虽然身处要职,但与家人一直住在只有十几间屋子的旧房里。

283年秋天,七十九岁的山涛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死去的山涛叶落归根,安葬在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山涛在世的时候,曾经在司马炎面前,推荐过竹林七贤中的阮咸。

走进官场以后的阮咸,还经常弹琴长啸吗?还潇洒地饮酒吗?在始平太守的职位上,他又有何建树?因为史料的欠缺,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在《晋书·阮咸传》的结尾,知道他“得以寿终”。

《晋书》本传说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澹默少言,不妄交游,而机应不差。”

同向秀一样,嵇康被杀害后,刘伶也被迫走进了仕途,当上了建威参军。但是,他依旧嗜酒如故。

刘伶整日喝酒,不谋其政,每当朝廷询问时,他总是以无为而治来搪塞。

最终,司马炎把他罢黜免职。

据有关资料记载,罢官后的刘伶并没有回到老家安徽,而是和妻子在河南获嘉县境内、黄河岸边一个叫桑古寺的地方,开酒店做起了生意。

“桑古寺”靠近古驿道,加上刘伶酒名远扬,善于经营。因此,他开的酒店每天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随着刘伶的后代繁衍兴盛,“桑古寺”曾一度叫做“刘伶村。”后来,又更名为刘固堤村。

大约在公元300年,八十岁的刘伶病逝。

刘伶死后安葬在刘固堤村东北方向约一公里的地方。

公元305年,王戎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晋书》本传记载:王戎生前也到过昔日与嵇康、阮籍等人聚会的地方重游,并对陪同他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过去与嵇康、阮籍曾经在此畅饮,共为竹林之游。自从他们两个逝去,我便为时务所羁绊了。今日旧地近在眼前,当年的事情却邈若山河了。

西晋以来,嵇康、阮籍成为名士的楷模,名声日盛。

东晋之后,人们将嵇康、阮籍等人的清谈游赏称之为“竹林之游”。

专家考证,大约东晋时已经有“七贤”的称呼了。

东晋时期,玄学理论走上没落之路,而凸显的仅仅是玄学外化的形式——纵放狂诞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因此,人们对玄学的抨击也多着眼于此。

东晋思想家、医学家葛洪对此批评道:“世人闻阮嗣宗傲俗自放,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于道德,达于仁义耳。岂谓通于亵渎而达于淫邪哉!”

鲁迅指出: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就学起来,而学得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有了很多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

到了东晋,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晋覆灭的教训,进行认真的反思。

认识到了仕不事事,也就是在其位不谋其职,以及放荡无度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极大危害。

纵观历史,对于竹林七贤,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对竹林七贤持否定意见的人们,有的站在儒家之学的立场上,批评他们崇尚道家虚无思想,致使圣人之学沦丧;

有的站在维护教化的立场上,批评他们放荡无羁,破坏了纲常;

还有的站在经世致用的立场上,批评他们中的某些人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以致清谈误国等等。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倾向于把西晋灭亡、甚至魏晋禅代的原因,直接归之于竹林诸人。他说:

“正始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一时名士风流,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

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竟相祖述。”

鲁迅指出: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

尽管历史上对竹林七贤评价不一,但从两晋南北朝一直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竹林七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宏放旷达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或行为,一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巨大的影响。

1960年5月,南京地区西善桥南朝大墓里,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其作为与七贤颇为相似,因而被放在了一起。

在画像砖上的七贤,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这些砖画出现在皇亲国戚的陵墓中,清楚地表明,当时社会上层对魏晋玄学的推崇,以及对竹林七贤的景仰。

据《续高僧传》记载:有一位南朝后梁的僧人,非常景仰阮籍,其生活态度也颇似名士。

南北朝之后,嵇康的历史形象渐渐定型。

在后人的歌咏中,他钟情山水,饮酒弹琴,不受羁绊,不肯随俗,桀骜不群。成为高士形象的代表。

杜甫在《入衡州》一诗中写道:

我师嵇叔夜,世贤张子房。柴荆寄乐土,鹏路观翱翔。

白居易也在一首诗中写道:

张翰一杯酣,嵇康终日懒。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

陆游在《自嘲》一诗中吟唱道:

华子中年百事忘,嵇生仍坐懒为妨。病于荣宦冥心久,老向端闲得味长。

似水流年,经过历史长期的沉淀,阮籍的人格形象,已经演变为“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成为一种特定的思想文化形态,并影响着后人。

在魏晋士人中,鲁迅先生特别推崇嵇康。

嵇康正直、刚毅、高傲、反叛,不肯随俗。在他身上,鲁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913年,鲁迅开始重新修订《嵇康集》。

他历时二十多个春秋,参考多种版本,经过数十遍的校对,终于使《嵇康集》有了一个相当精善的本子。

鲁迅校订《嵇康集》以及对魏晋时代研究的重视,从整体上提高了对嵇康的评价以及魏晋思想、文学的地位。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今天的人们该怎样评价和看待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呢?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儒家提出、设计了一整套的礼制法度,并推行相关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但是,如果将它们强调到极端,陷于僵化的境地,就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使人们丧失自我,丧失独立的人格。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盛,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思想家,借助于先秦道家的思想形式,重新肯定了个体层面上的人的自我意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个性自我。

可以说,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本质上显示的,是一场个性解放的运动。

当然,竹林七贤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有极为消极的一面。他们中的一些人,片面地强调自己的个性,而忽视了人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包括阮籍在内的玄学哲学,作为立国之道,作为治国安邦的学说,是很难行得通的,是没有实效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也往往如此,竹林七贤自然也不例外。

时光越千年,但是,他们仿佛还没有走远。

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被人们谈论了上千年的竹林七贤,今后,仍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被关注的一个群体。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王戎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王戎 四.王戎: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智慧是个宝,早慧更是稀世之宝。 王戎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典型的吝啬鬼,变成了“算盘精”。他的算盘在官场上拨得噼里啪啦响,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算计。但算来算去,王戎居然没从算盘上跌落下来,他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成了一个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两眼如电的“神童”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最小。他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比山涛小近30岁,比阮籍小20多岁,比嵇康小10多岁。王戎的父亲王浑,在洛阳任尚书郎。王戎15岁那年,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阮籍。 阮籍与王浑相处得不错,但彼此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阮籍每次去找王浑,总是说不上几句话就走了。自从见到王戎后,阮籍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阮籍感慨地对王浑说:“和你聊天不如和你儿子聊天有趣。”如此聊来聊去,王戎就加入到“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之中了。 在洛阳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看来,如果说王戎有趣,倒不如说他有智,而且他的智慧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还被人称为“神童”。

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大路边玩耍。一群人玩了一会儿后,都感到非常口渴,这时大家才发现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个大皮红,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小伙伴们争着上树摘李子,王戎却一动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这么大的李子,在大路边却没有人摘,明摆着这些李子很苦嘛!”大家一尝,果然不出王戎所料。 王戎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还是个小帅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难怪一个名叫裴楷的人见到王戎后说:“这小子两眼闪闪发亮,好像有电!” 两眼如电的王戎,小时候还很有胆量。在他六七岁时,魏明帝曹把去掉爪牙的老虎放在广场上,让众人观看。王戎也去看稀奇。忽然,笼中的老虎猛地大吼一声,震得大地似乎也抖动起来,围观的人吓得四散而逃,王戎却一动不动,神态自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魏明帝曹在阁楼上看到这一幕后,也为这个小娃娃的胆量所折服。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非凡胆量,使王戎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遣兵布阵、攻城略地,后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为安丰侯,在他的人生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生不逢时的吝啬鬼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世说新语》点评魏晋时期的吝啬鬼的文章共9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 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 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 野的惨象。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最新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二阮嵇康向山流亡。 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阮咸(二阮)、嵇康(嵇康)、向秀(向)、山涛(山)、刘伶(流)、王戎(亡)。这七人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由于喜爱在一处竹林下把酒言欢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生活于统治者独行专断的年代,血腥残酷的统治使得他们无法直抒胸臆,只能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来隐晦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的才华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魏晋之年,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权斗争,社会处于极其动荡的状况,民不聊生,文人墨客们不仅没有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优良环境,而且在乱世中身如浮萍,要时时担忧能否保护好性命,于是他们只能用饮酒、设宴的方式

来消解苦闷,从虚幻的境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竹林七贤便是那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巴金老爷爷,也解决了生字词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齐读,后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么?在哪里见过? (生:见过。/生:在电视上见过。/生:在自己家里的小院里看见过日出。) 2、教师:你觉得日出景象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很漂亮,很美丽。/生:日出的时候,太阳周围的云都是红彤彤的,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并不耀眼,可是过一会再看就非常刺眼了。) 3、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么谁在海上看过日出? (因为本校地处内地农村远离大海,所以许多同学直摇头。) 4、教师:都没有是吧,那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再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能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分别有几段对应? 板书(日出前2、日出时3、日出后4、5) 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下面我们看看第一段..........第一段寥寥几句话简单精炼的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亮/地点:在海上/事件:看日出/环境:四周非常静) 师:“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不是一次、经常、多次看日出) 师:对,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为下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笔。 师:作者“我”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生:作者之所以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是因为“红霞”——“越来越亮”,作者凭感觉和经验,知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所以“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师:此时此刻的作者是什么心情啊? (生:着急、激动、兴奋、急切、喜悦……)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一、山涛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

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

文史资料

一、必答题(25) 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主要是什么?(《盘古开辟天地》) 16.《左传》又叫什么名称?(《春秋左氏传》) 35.贾谊散文的代表作是什么?(《过秦论》) 74.“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人?(阮籍、嵇康) 106.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谁?(王昌龄) 153.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谁?(蒋防) 243.《金瓶梅》最著名的评点者是谁?(张竹坡) 282.《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哪四家?(贾、王、史、薛) 28.胡适的《》是新文学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96.曹七巧是的小说《金锁记》中的人物。张爱玲 9. 周作人发表的《》和《平民文学》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人的文学》1.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可划分为哪四个时期?(建国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九十年代)16.“马铁丁”是哪三个人杂文的笔名?(郭小川、陈笑雨、张铁夫) 32.“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谁?(韩少功) 47.第一次在当代严肃文学中正面描写性的作品是什么?(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52.谁的小说引发了80年代中后期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马原) 9、《俄狄浦斯王》的三部分别是:《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55、莫泊桑的称号是:“短篇小说巨匠”。 78、(英国)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 81、(美国)海明威简约、储蓄、凝练的文体风格被称为:“冰山原则”。 11.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 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为蒲松龄题) 12.古代诗歌中,有叙事诗“双璧”之说,“双璧”指的是《》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B)1.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A、甘肃B、新疆C、青海 (A)4. 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C、因成都花团锦簇,铺满官道而得名 (B )2.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A、智慧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由女神

竹林七贤——论文

超越名教,追求自然本性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内容摘要:文人集团——“竹林七贤”在思想、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特点。阮籍与嵇康在思想、文学、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 献,但相较之下,嵇康才是这一名士集团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老庄思想名教儒学“竹林七贤” 大约在正始四年(243年),嵇康退隐山阳,结交一些隐士为友。先后结识山涛、阮籍、阮咸、向秀、王戎、刘伶,共为七人,因相聚于嵇康生活的竹林幽居喝酒、纵歌,故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整体特征是崇尚自然、纵情任性,其轻时傲世的怪诞行为多为当时礼法所不容。而在这个以文相聚的“竹林七贤”则是以嵇康为精神领袖。 一.嵇康的任性与旷达 嵇康出生时期,活跃于思想领域的是以何晏等士人为代表的崇尚玄风的名士。 嵇康一直在追求一种宁静、恬淡、安闲自适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不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缥缈,而是怡然自得、悠闲雅心,如山间的风行者一样的轻捷、自在。这是当时的玄学思想在文人思想中的体现,也是崇尚玄学的思潮对世人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选择这样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的定夺。嵇康在《卜疑》中提到二十八种处世态度,大致包括

为入世,“将近伊挚而友上父”,“进趋世利,苟容偷合”等;游戏人间,“傲倪滑嵇,狭智仁术”;出世,“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岩而息”或“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隐时,陆沉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等。这二十八中态度,几乎包括了士人出仕处世就可能有的各种方式。而他最后选择了“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变不为利,仕不为禄,鉴于古今,涤情荡欲”。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准则,并不是现实的生活方式。他此时对“返归自然”已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虽身处人间,尽管俗世纷扰,依然能够超凡脱俗、安恬闲适、淡泊如画,这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自然、旷达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容止》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由心生,隐者心中自有着一种阔达、旷远,于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单著的风姿浑然天成,无需矫饰。 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诗气峻辞请,立意高远;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他精通音律,是著名的理论家与演奏家,他的《琴赋》、《声无哀乐论》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临死前的一曲《广陵散》,奏出的是悲愤,也是从容与慷慨,是令后人仰视的凄历傲骨。《声无哀乐论》阐述的是自然与回归,这些思想与道家玄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当时的玄学思想以及作者的老庄思想在文本中的反映。先秦时道家就有“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

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的性格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神童就不少,而王戎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他也是在因为年少时期就才智

01声律启蒙上卷一东(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

目录 声律启蒙一东之一 (1) 声律启蒙一东之二 (3) 声律启蒙一东之三 (8)

声律启蒙一东之一 yún duì yǔ,xuě duì fēnɡ云对雨,雪对风 wǎn zhào duì qínɡ kōnɡ晚照对晴空 lái hónɡ duì qù yàn 来鸿对去燕 sù niǎo duì mínɡ chónɡ宿鸟对鸣虫 sān chǐ jiàn,liù jūn ɡōnɡ三尺剑,六钧弓 lǐnɡ běi duì jiānɡ dōnɡ 岭北对江东 rén jiān qīnɡ shǔ diàn 人间清暑殿tiān shànɡ ɡuǎnɡ hán ɡōnɡ 天上广寒宫 liǎnɡ àn xiǎo yān yánɡ liǔ lǜ两岸晓烟杨柳绿 yì yuán chūn yǔ xìnɡ huā hónɡ一园春雨杏花红 liǎnɡ bìn fēnɡ shuānɡ 两鬓风霜 tú cì zǎo xínɡ zhī kè 途次早行之客 yì suō yān yǔ 一蓑烟雨 xī biān wǎn diào zhī wēnɡ 溪边晚钓之翁 【解析】 【词义】 鸿:指大雁;鸿雁,指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 宿鸟:归巢栖息的鸟。 鸣虫:鸣叫发声的昆虫。 三尺剑: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曾经说:“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着三尺长的宝剑而夺取了天下。 六钧弓:古时三十斤叫「钧」,六钧弓指的是拉力较强的一种弓。出自《左传》,鲁国有个勇士叫颜高,他使用的弓为六钧,要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 清暑殿:宫殿名,在洛阳宫中有清暑殿。 广寒宫: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着“广寒青虚之府”的匾额,后代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 晓烟:早上水汽弥漫,如同烟一样。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 22 节.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一、本集提到的知识点: 1、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 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 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后世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 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 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 矣!" 其来源有两种说 法: (1)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2)《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

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二、课后练习: 1、“竹林七贤”是指。 2、魏晋名士都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答案: 1、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率直、任诞、洒脱、自由(意思对即可)

竹林七贤之——阮咸

竹林七贤之——阮咸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琵琶之父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一、魏晋风骨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二、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共7页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 魏、晋迄今,“竹林七贤”的隐居游会之地究在何处?在历史界、学术界也曾有几种说法。唐、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该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百家岩景区一带。 可是,一些游客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就百家岩景区现存的古碑碣、古石刻来看,似乎确实可证“七贤”在此隐居聚会;但如果把百家岩下那片二十多平方米的箭竹林与“七贤”联系起来,就大大地不可思议了。因为那片竹林既小且稀,将这样的“竹林”冠在“七贤”二字之前,也未免有些太牵强了。 是的,这些怀疑并非无稽之谈。眼前这片小竹林的确太小,说它是“七贤”聚会之地,难免令人生疑。但是从古籍记载来看,从民间的口碑相传来看,地处南太行之阳的修武大地,在历史上确曾有过绵亘不断、茂密青翠的大片竹林。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吟下“石坛高树映寒藤,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的美妙诗句;清代诗人薛所蕴也在此写下《漫步竹林》一诗:“缓步代严驾,适彼竹林游。林中绿荫浓,林下乱水流。当暑发清籁,爽气似新秋。缅怀七贤侣,托寄何悠悠。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忧。”从以上诗句来看,金、元时期,直到清代,云台山下的竹林还是颇具规模的。 一 历史上的修武竹林为何如此广阔茂盛?这与修武的地势与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以南太行山与山西省为界,整个

地势比山西高原低两三百米,这就使得山西的地表水顺着南太行的千沟万壑流向修武,形成云台山千姿百态的瀑布。云台天瀑为亚洲落差最大的第一高瀑,瀑高314米,而它的源头,却是直通山西的一条山沟。雨涝季节,山洪顺沟而下,就形成了蔚为壮观、声若雷鸣的云台天瀑了。而当山西大旱时,这些山沟形不成山洪,云台天瀑就会水量骤减,甚至断流。 “竹林七贤”长期隐居游历的百家岩景区,其天门谷口自古就有一挂非常著名的大瀑布―天门瀑布,在云台天瀑未被发现之前,它在历史上已是名闻全国的大瀑布了。天门瀑布气势雄伟,声若惊雷,常年奔流,拍石打浪,被古人誉为小龙湫,是古代仅次于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的著名瀑布。它与百家岩半山腰涌出的明月泉水合二为一,顺百家岩天门谷流向山外的吴泽陂,就是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长泉,是古代卫河的主要支流。明代文人姚椿曾著有长诗《天门瀑布歌》,极言天门瀑布的雄伟气势及丰沛水量。除了云台山、百家岩地区的山泉、瀑布外,地处修武县西北的青龙峡、峰林峡也是泉瀑众多,蔚为壮观。青龙峡之青龙洞有大泉,日夜涌流不息,成为古卫河的源头。 由于山西高原比地处豫北平原的修武县高出两三百米,所以它的地表水在流向修武云台山区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瀑布群。而它的地下水也沿着大倾斜的地势,从地下涌向修武,在修武平原上破土而出,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泉水群。历代修武县志记载的修武名泉,有县西部著名的灵泉,此泉在一广达数亩的方池内,有十多个泉头喷出地面,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浇灌了县西部十几万亩良田,又是流经全县的小丹河之重要水源。在小丹河之北,东西一线上,又陆续分布着光河泉、土桥泉、楝树泉、白水泉、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3000字)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 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狄希对玄石说:“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只此一杯,可睡千日。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3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快哉,醉我者美酒矣!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3年,3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住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肖临骏: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探析

魏齐王曹芳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以阮籍、嵇康为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诸人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修武县一带)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玄学清谈中心。他们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和人格理想,常聚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弹琴啸歌,谈玄论道,肆意酣畅,世谓之竹林七贤。本文拟在研读七贤作品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易代之际的时代政治背景,对于七贤在玄学思潮的濡染下,竹林之游团体产生的原因、思想发展轨迹及其生命范式的意义进行探析。 首先,竹林七贤的出现与魏晋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始年间,在曹魏上层分别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各自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曹爽集团腐败奢侈,日趋衰微,司马氏集团日益强盛,野心勃勃。这两个政治集团长期互相倾轧,当时的一些士人感到无所适从,若其稍一不慎,涉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从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清剿曹爽政治集团的“典午之变”到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的被杀十余年中,司马氏集团通过对反对者的血腥屠戮和残酷镇压,逐渐把持了朝政。 在此腥风血雨的政治氛围中,目睹司马氏集团屠刀上淋漓的鲜血,当时的士人心上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他们失去了前辈建安士人奋发扬厉、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常常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普遍对莫测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在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斗中,竹林七贤既不愿投向腐朽荒淫、奢侈没落的曹魏集团,又不愿追随凶残暴戾、阴险狡诈的司马氏集团。竹林七贤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两大政治集团的权力之争感到深深厌倦。为了全身远祸,他们选择了遁世,隐居于山阳的竹林之中。 在如此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竹林七贤的思想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的嬗变。竹林七贤在青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前辈建安士人激昂慷慨、高蹈踔厉的进取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阮籍的《孔子诔》云:“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其《四言咏怀诗》其六云:“嗟我孔父,圣懿通玄。非义之荣,忽若尘烟。”对于孔子圣明懿美通晓妙玄、轻视不合道义的荣华富贵的高贵品质,阮籍进行了由衷的颂赞,流露出对于孔子的景仰崇敬之情。然而,正始年间险恶的政治环境促使他们的思想由儒家为主转而为玄学为主。在他们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思想转化之轨迹。阮籍《四言咏怀诗》其十“微微我徒”,生动地反映了阮籍由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过程。诗人早年时期研读圣贤之书,领悟治世“大猷”、“研精典素”,然而现实生活却与先贤往圣经典中之教诲显得格格不入。诗人命驾出游,所见景物使其认识到“盛年衰迈,忽焉若浮”,于是决定逍遥于世以求无尤。此外,《五言咏怀诗》其六十“儒者通六艺”、其十五“昔年十四五”及《东平赋》等,也反映了其人生态度由儒家的积极进取到道家的消极避世的转变历程。嵇康的《述志诗》通过对自身人生历程的审视,展现了其人生追求演变的历程。在诗中,嵇康自比作潜龙、飞凤、神龟,其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高远,期冀在大庭氏、伏羲氏这样的明皇盛世中有所作为。然而,现实中盛世难再,斥蝤蛙擅居尘寰,作者决心远世求仙,颐养天年。刘伶《北芒客舍诗》“泱漭望舒隐”,也揭示出刘伶早年的心态及其中后期变化之原因。夜半昏黑,星月无光,寒鸡孤鸣,落叶萧索,苦闷的诗人联想到附近山中埋葬的王侯公卿,人生当积极进取的念头油然而生。然而,现实的窘迫又使他心灰意冷,忧叹不已。 其次,竹林七贤的产生与七贤各自的社会地位、品性、审美情趣的相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始年间,官方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夏侯玄均出身于世家大族。何晏在曹爽秉政时,曾任吏部尚书;王弼是王粲族孙,其先祖皆为汉三公;夏侯玄的祖上是汉代的滕公夏侯婴。较之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的显赫家世,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向秀、山涛诸人的先辈官位皆为低微,阮籍父亲阮为“仓曹掾属”,嵇康父亲嵇昭为“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山涛父亲山曜为“宛句令”,皆为下层官吏。刘伶、向秀的先人未见之史传。王戎虽然为世家出身,但他参与竹林之游时年龄尚小,后来才任职晋朝,位历

国学知识竞赛题答案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C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豆蔻”是指(A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C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B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C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C ) A、周 B、元 C、商 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B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18、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1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2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2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竹林七贤”在历史上广为表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常用的题材,但对其表现最早,并且与后世的七贤画像大为不同的,就是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系列。 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系列共发现了四处墓葬,分别是1960年5月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大墓,1965年11月在江苏丹阳鹤仙坳发掘的南齐大墓,和1968年8月和10月在江苏丹阳吴家村及江苏丹阳金家村出土的两座南齐墓。可惜丹阳三墓中的“七贤”壁画多有残缺,尤其是鹤仙坳墓中“七贤”画残缺严重(仅剩半幅)。吴家村墓和金家村墓“七贤”画较完整,但仍有少部分残破,且人物形象及题榜姓名还有互相错乱或重复、缺少等误差。南京西善桥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大型画像砖保存最为完整,对称排列于墓室的南北两壁,各长2.4,高0.8米,共计用324块砖拼嵌组成。人物形象及题榜姓名也与史书记载一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历来被国内外史学和美术界所重视。 如杨泓、郑岩在其《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西善桥宫山墓南北两壁装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砖画,长204、高80厘米,由上百块砖拼合而成。南壁由外而内依次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自外而内依次为向秀、刘灵(刘伶)、阮咸、荣启期,所画人物或奏乐,或饮酒,或长啸,情态各异,均题有姓名,画面两端和每个人物之间各有一树。这些模印砖上原有彩绘,今多已不存。这组画像是目前所见南朝绘画艺术最为精彩的作品。其他三座墓葬在同样位置也装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金家村墓与宫山墓画像的许多部分甚至出于同一印模,只是补加了当时已经失去的部分。吴家村墓则依据金家村的画像重新制模,线条较粗疏。此外鹤仙坳墓还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的部分残迹这些后期制作的壁画均不及宫山墓所见精彩,且题记多有错乱,但增加了其他内容的画像。”([2]P 218) 这几套画像砖内容、形式大体相同,所以本文就以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分析对“竹林七贤”的性格表现。 八个人物之间的十株树木不全是竹子,而是五株杏树、两株垂柳、一株松树、一株槐树,仅仅在向秀与荣启期之间有一株阔叶竹。画像砖中的荣启期,是两晋的士人甚为推崇的春秋时期道家人物,其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传说孔子游于

国学试题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国学大赛初赛试题 (说明:本试卷全部为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魏晋多名士,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2、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A、射 B、御 C、礼 D、经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豆蔻”是指()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哪部史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A、周B、元C、商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