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综合实践技术与创新优秀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技术与创新优秀教案

小学综实教案六下《技术与创新》教案

《技术与创新》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六年级教材版本:山东科技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山东科技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二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新技术、新成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难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建议

教法建议: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

本课的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收集技术创新的资料

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创新改变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调查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观察问题、分工合作、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调查、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难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技术创新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悟。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脑筋急转弯活动。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打破常规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

(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

1、请同学们读一读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发明创造?有什么启发?

3、小结:平凡的生活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请学生结合以上发明创造的故

事,谈一谈感受。

2、集体交流。

3、小结:如果向他们学习,那我们也能创造。

(四)走进生活、激发潜能。

1、教师结合儿童发明的充气雨衣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发明。

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想法?

3、小结:发明源于生活。

4、填写“创意新点子”表格。

(五)、课后践行。

1、讲讲自己同龄人发明创造的故事。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小记: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第二课时创新并不神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认识技术的核心是创造。

2、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保持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和对技术发明创造的兴趣。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技术创新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脑筋急转弯活动

(1)一个盒子里有六个梨,要把它分给六个同学,使得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盒子里还必须留有一个梨。应该怎么分?

(2)用两根火柴棍,不准把他们折断和弄弯,摆成一个正方形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打破常规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大家谈谈创新的含义是什么?(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

1、请同学们读一读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发明和创造?你从中收到什么启发?

3、小结:其实创造并不是那些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普通工人、家庭妇女,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有创造的能力,创造并非高不可攀,也不是大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平凡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发明创造的故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并记录下来。

3、小结:他们深入生活,观察仔细,善于思考,能找到生活中的不足,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创造新成果。如果向他们学习我们也能创造。

(四)走进生活,激发潜能

1、教师结合儿童发明的充气雨衣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发明故事

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发明源于生活,只要对他进行一些小小的改进,就能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创造。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不顺手,不方便,不满意的用品,想想如何加以改进,填写在创新新点子的表格中。

(五)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讲讲自己同龄人和身边人的创造发明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2、过学习本课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调查早餐与健康的关系,应该说,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研究动因。同时,在课堂的最后,在学生经过初步的研究活动后,又回到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如何设计更有营养的早餐……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

设计亮点:

1.选题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对发生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易于产生探究的兴趣。此次活动从学生天天必须面对的早餐话题入手,引导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早餐与健康的关系。这一选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2.活动中的大胆放手

我们的学生是有充足的内在潜力的,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潜能的平台。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挥。在此次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认真地调查、采访,专注地查阅、收集、积累资料,热烈地讨论、争论,自己策划、排演,学生热情高涨,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能力得以展示,一些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同学也敢登台亮相了。

3.活动方法的适当指导

提倡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我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调解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一点遗憾:

这堂课,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重视,但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之后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来得及上传,集体交流基本没有。整合以后,交流形式应该更丰富:生生交流、生机交流、师生交流等等,应该是一种立体化的交流模式,这一点,我做得不够。

第三课时保护创新成果

一、活动意图:

掀开靖江的历史,无论哪一页都飘着一股清香——竹。靖江的歌,靖江的故事,无不透着竹的气节;靖江的诗画,靖江的人,无不散发着竹的雅致。过去的靖江人家,门前一条弯弯的小河,哗啦啦水声潺潺;屋后一片竹林,篾竹、燕竹、桂

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通过这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竹、品味竹、欣赏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背景分析:

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积极性比较高。这个年龄学生的家长对于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活动准备。

三.活动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自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采访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竹,自觉加入保护竹的行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

1.给全班分组(6人为一小组,全班共8组)

2.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分头行动,进行查找、搜集资料。

3.实地观察和采访,初步了解竹子的习性和用途以及竹器的一些制作方法。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学生分工按小组分别进行采访、搜集相关资料。

①了解竹生长的地理分布,弄明白为什么靖江适合竹的生长;②了解竹的生长情况;③竹有哪些用途,介绍相关竹制品;④竹有哪些典故;⑤竹与音乐、竹与绘画;⑥关于竹的诗词;⑦靖江的竹濒临消失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保护靖江的竹;……

活动前,小组内成员共同设计好采访提纲或搜集材料的内容。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目标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带着兴趣走入生活中,与同学在活动中既掌握了探究、合作的方法,又培养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

具体活动过程:

1.活动时,将调查、搜集的权利全权交给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可以请家长帮忙,也可以请人帮忙甚至可以请教相关专家。

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放学后或周末时间进行资料收集,有的小组去市图书馆和文化局;有的小组浏览网页;有的小组分头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到了一起汇总整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生祠三圩村老篾匠印师傅家及靖江的钟楼广场等地进行实地了解和询问……

2.老师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要求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对每一次活动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感受、想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观察与收集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整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探究清楚关于竹的问题!(设计理念: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指导,要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孩子的兴趣,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碰到很多困难,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会使活动停滞不前,甚至无疾而终,这时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鼓励。)

3.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猜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 [谜底]竹子

2.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欣赏竹:出示一组竹子图,并作介绍。全世界竹类植物有1200多种,我国就有500多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

(设计意图:1.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爱好。2.欣赏美丽的竹,让学生感受美,从而调动起学生对竹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自觉去研究。)

二、知生长情况

靖江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

1.根据学生回答,适当介绍:靖江位于亚热带,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

2.走访村民和采访专业人士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1)靖江的竹编世界闻名,我们小组成员不仅看到了篾匠制作竹制品的过程,更看到了许多生活不常见的竹制品。

生祠三圩村老篾匠印师傅家,一座普通的农家宅院。同学们刚进院门,阵阵竹香迎面扑来,十多个篾匠正在忙碌着。在一堆经过清洗、绞节的青竹旁,一位师傅围着围裙,手拿劈刀对准竹子的顶端径直划下去,他左手握竹往前推,右手拿刀朝下划。劈刀过处,竹子被划成两爿,然后再分,一根竹子可以根据需要劈成千丝万缕。开好的竹条,被送去捡篾,加工成宽度、厚度完全相等的竹篾,经过去节、去糙就可以编织了。一位师傅抱着大捆竹篾,在手中轻轻甩动,团团浅绿的飞絮从篾丝间抖落到了地上,粗细匀净、新鲜光滑的篾丝长长地垂在地上。手巧的靖江的篾匠们用这些竹篾编斗笠、竹桶、蒸笼、簸箕、桌椅、床榻等家常物品。(2)在每年一度的广交会上,靖江都要送去80箱竹制品参展,品种多样、做工精湛、造型精美,吸引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目光。

(3)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更是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外观设计就是竹立方,灯光掩映中,浙江馆的“竹立方”不断变色,不停变幻,给人以晶莹剔透、清新高雅的感觉。(设计理念: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2.交流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入催化剂。3.学习的四个环节:参与、体验、内化、表现,在此环节设计中都有体现,由于都有过亲身体验和调查,学生学习气氛很浓厚,表演欲望很强烈。)

三、了解关于竹的典故

我国古代有许多动人的与竹有关的传说和典故。

竹报平安:平安家信。

青梅竹马:比喻儿童男女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李白曾写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上端劈开后,下面就迎刃分开。形容节节胜利。

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籍7人场聚在竹林下,肆意酣畅,人称竹林七贤。

竹素、竹简:书、史。

竹枝词:乐府曲,又称《竹枝子》,后用为词牌。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是琴瑟萧笛乐器的总称。

金石丝竹: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音乐。

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前,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得心应手。也比喻事前全面考虑安排,显得清静而有把握。

罄竹难书: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远比与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形成一种积淀,情感的积淀,言语的积淀,智慧的积淀,文化的积淀。课堂是孩子精神的乐园,教者引导学生了解竹的典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竹文化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了一种文化的积淀)

四、竹与音乐、竹与绘画

1. “竹之吟唱”可以让流传久远的经典歌谣风情四溢,演奏出最隽永的音符。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竹乐器演奏的乐曲是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声。

2.学生用竹乐器演奏。

3.欣赏郑板桥的竹,并介绍画竹的方法。

4.学生在竹笛声中尝试作画,展现靖江的竹之风采。

(设计意图: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体验竹文化,知道了竹乐器演奏的乐曲优雅清淡。学生在乐声中作画,感受到了创作后的成就感。2音乐,绘画能愉悦人的心情,对竹的深情热爱源于此,也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谈竹与诗词

1.“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许多令人臣服的高贵品质!2.竹是中华民族品格和情操的象征。挺拔的翠竹那无私、谦虚、坚韧的品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诗词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竹的敬佩和赞美。

学生吟诵: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李白《慈姥竹》、韩愈《新竹》、梅尧臣《紫竹》、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刘禹锡《竹枝词》、郑板桥《竹》……

(设计意图:1.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在交流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诗词画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功底,丰富了文化底蕴。)

六、对竹的保护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相信每一个同学对竹子都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更加喜爱竹子了。目前,竹子正在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第七、八小组通过走访农科所的专家了解了靖江竹子由盛到衰,竹林面积由大到小的主要原因是受南方竹产品的冲击、受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取代竹制品的影响、受竹竿锈病的危害、受管理粗放的制约。

靖江竹种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1.品种的选择:以发展笋用竹为主,适当栽植一些观赏竹;2.地点的选择:我市绿化部门引进10多个品种的竹子,分别栽种在城北游园、新跃桥绿地、横港两边绿化带等处。

(设计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既引起了学生对竹以后发展的关注,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地讨论和查询让学生在求同求异的思维中找到最

好的办法:挑选品种和选择适合的地点)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总结延伸

1.各小组将收集整理后的资料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并分别谈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想、体会,各组成员互相补充,所有人更全面地了解了家乡,了解家乡的竹。分享劳动成果,品味劳动的滋味,交流活动中的酸甜苦辣。

2.评选出“最佳配合组”和“信息准确度最高组”。也可以让学生们以“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为主题写一篇优美的习作。

3.各组成员把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老师点评结合起来,写好最后的总结。(设计理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时,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设计使评价成为学生欣赏别人、发现自我、反思自己的过程。)

4.总结: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让我们赞美竹、学习竹、保护竹,让靖江这块美丽的土地永远洋溢清新的竹香。

活动反思:

《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学生调查、访问、整理、研究,全身心地参与,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尤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将自己的调查作了介绍,而且渗入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用动听的故事讲述竹文化,,还将其中精彩的镜头记录下来。

这次活动,作为老师,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学生的朋友,是他们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了感性体验,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更可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活动中大放异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