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颤的相关知识(EEPVI)

房颤的相关知识(EEPVI)

房颤的相关知识(EEPVI)
房颤的相关知识(EEPVI)

一、房颤的分类、相关疾病与电现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永麟教授介绍了房颤的近代分类,即3P分类,阵发性房颤发作会自动终止,一般持续在1天以内,有时至7天。持续性房颤发作持续在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停止其发作。永久性房颤长期持续发作,复律治疗均无效。根据各型房颤的特点制订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详细介绍了心脏传导组织不应期重整的基本概念,心脏传导组织被正常或异常兴奋激动后,发生不应期重整和传导功能的重整,并据此解释房颤时RR间期的绝对不整、室早后类代偿间期、隐匿性传导等房颤相关心电现象。美国Mayo临床研究中心Win-Kuang Shen教授介绍了美国房颤流行病学,房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并从流行病学角度介绍了房颤与高血压、充血性心衰、睡眠异常、肥胖、炎症、代谢综合症征、炎症等密切相关,前瞻性研究显示家族性房颤患者KCNQ1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

二、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基础研究

美国Mayo临床研究中心Win-Kuang Shen教授介绍了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促使房颤发生和/或维持的解剖和电生理因素,解剖因素包括离子通道表达,缝隙连接分布的改变,交感神经的改变,心房扩大,肺静脉扩大,心房肌细胞凋亡和间质纤维化。电生理因素包括心房不应期的缩短,心房肌细胞钙超载,心房肌细胞触发活动或自律性,心房传导速度减慢,心房不应期非均一分布,传导的离散,儿茶酚胺和乙酰胆碱的高敏感性。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克将教授介绍了房颤的病理组织学,器质性心脏病常由于心房扩张和不均匀分布的纤维化导致房颤,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房颤常是由于非特异的散在纤维化,而孤立性房颤常是由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的异常或未被识别的非病理结构异常。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包括异位局灶自律性增强,多个子波折返激动学说和触发学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莉教授介绍了房颤机制的外科观点:异位兴奋灶能触发房颤,并对房颤的维持起驱动作用。一旦转为持续性房颤则不再依赖异位兴奋灶的驱动作用,而且由心房内存在折返发生的基质使两房形成多重大折返环,AF得以维持。房颤迷宫术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改变了维持心房颤动的机制,破坏了房颤的大折返环。无论冷冻、射频或微波能量,无论经心内膜、心外膜或经皮导管都包含左房后壁肺静脉—左心房连接处的损伤,这可能由于左房后壁肺静脉-左心房连接处是多重折返的关键部位,也可能存在异位触发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介绍了Iks和Ikr同时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而Ikur仅存在于心房肌,因此选择性抑制Ikur的药物可将抑制Ik通道药物对房颤的治疗作用和对心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完全分开,达到有效和安全的治疗目的。

三、房颤的抗凝治疗现状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指出,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着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明显增加了脑卒中风险,而我国目前抗凝治疗率极低(部分地区医院房颤调查显示抗凝率仅为2~6.6%),因此对房颤患者大力强调抗凝,并根据危险因素科学指导抗凝(阿司匹林325mg/d,或华法令口服达INR2~3,75岁以上患者由于出血风险增加,INR目标值改为1.6~2.5)紧迫而重要。张澍教授同时指出华法令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起效慢,须抗凝监测等),介绍了Ximelagatran(36mg,bid,口服),后者无需监测,临床适用范围广,出血并发症少,抗凝效果不差于华法令,因此有望替代华法令。对于不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张澍教授介绍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永麟教授特别指出抗凝治疗的两个重要原则:长期治疗;转复时应用抗凝治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宁教授介绍了我国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朱宁教授还介绍了日本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令研究显示INR目标值达1.5~2.1时可明显降低出血事件且不会明显增加脑卒中,香港类似研究建议1.5~1.9,建议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将INR目标值控制在1.5左右。朱宁教授还介绍了对INR增高和出血的处理策

略,以及华法令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四、房颤的决策分析—转复窦律还是控制心室率

法国Monaco医学研究中心Nadir Saoudi教授介绍了AFFIRM和RACE试验后的房颤处理策略,指出虽然两项试验显示,心率控制对于防止心血管病死亡和发病率不比心律控制差,心律控制与心率控制相比没有提高存活率,但既往多变量研究显示房颤与心衰死亡有关,说明与发生充血性心衰有关。且AFFIRM试验中复合变量和存活之间的关系(除外超声指标)显示如果找到能够有效控制窦律而且副作用少的方法,心律控制策略可能更有益处。临床研究显示左房消融较药物控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

阜外医院王方正教授介绍了PIAF、RACE、AFFIRM试验,在联合终点(包括死亡、脑卒中、缺血性脑病、心肺复苏、致命性出血)和主要终点室率控制至少与节律控制一样有效,且在死亡率和脑卒中方面,室率控制可能优于节律控制,因此控制心室率已成为许多房颤患者的首选。同时王方正教授强调应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张运教授客观评价了AFFIRM试验的局限性,指出不能因为现有AFFIRM等试验结果,就认为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等同于心室率控制。张运教授强调窦性心律是生理性心律,转复窦律符合生理状态,房颤治疗应首先考虑能否恢复其窦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指出房颤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合并其它心血管疾病,基础心血管疾病对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可能大于房颤。选择治疗策略和方法时,应把治疗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应考虑治疗方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应根据病人年龄,基础疾病性质、程度和心功能状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个体化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永麟教授介绍了不同类型房颤的处理原则,认为首次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可只针对原发病治疗,无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次发作的持续性房颤应行复律治疗,而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律或控制心率都可考虑,复发的持续性房颤应首先考虑控制心室率。若症状还未缓解可考虑节律控制,或房室结消融加心脏起博控制心室率。如果患者已属于永久性房颤,应用心室率控制药物或考虑消融房室结加安装起搏器方法。

阜外心血管医院朱俊教授根据国内外临床试验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药物转复及窦律维持的策略,指出静脉应用多非利得(8mg/kg)较胺碘酮转复窦律疗效更佳,但较易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心功能受损时宜选用胺碘酮转律。CTAF试验显示胺碘酮维持窦律好于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在心衰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朱俊教授还介绍了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Dronedarone,EURDIS和ADONIS试验显示房颤转复后口服Dronedarone12个月内房颤发作较安慰剂减少21.6~27.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法国摩纳哥医学研究中心Nadir Saoudi教授介绍了“随身带药”研究结果:近期院外发作的房颤患者,自己口服负荷量的氟卡胺/心律平安全、可行,依从性好。研究者选择了268例没有进行消融的患者(其中58例因药物无效或者副作用退出试验),随访15±5个月,共记录618例次房颤事件,其中569例次在症状发作36±93分钟后开始服药治疗,534例次在113±84分钟治疗成功,仅12例次出现副作用,急诊和住院的人数比出现目标事件前显著降低。

五、房颤的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与起搏治疗

美国Mayo医学中心Thomas Muger教授介绍了LIFE研究的结果,显示8851名无房颤的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或阿替洛尔高血压终点降低,随访4.8年,仅371名患者发生房颤。动物实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延长ERP,降低CRP,减轻心房纤维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mega-3脂肪酸(鱼油和太平洋三文鱼)可降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此服用ACEI/ARB、他汀类药物、Omega-3脂肪酸(鱼油)可减少房颤的发生,可作为房颤的一级预防治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克将教授介绍了ACEI、ARB、他汀类药物、利尿剂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ACEI/ARB药物治疗房颤机制包括:降低室壁张力和血压,调整不应期,作用离子电流,调整交感神经张力,稳定电解质浓度,ACEI/ARB可作用于心

肌延迟整流K+电流,并和K+通道抑制剂相互作用稳定跨膜动作电位和电流。SOLVD试验和TRACE试验均显示ACEI可改善心房重塑,降低房颤发生。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可能与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有关。

阜外医院王方正教授介绍了有关房室结消融后起搏(ABL+PM)治疗房颤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ABL+PM在室率控制方面,优于药物控制,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且不恶化心功能,不影响长期死亡率。同时强调应考虑到患者基础疾病,及是否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香港玛丽女王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aa16825238.html,u教授介绍了CARE- HF试验心衰的再同步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对于伴房颤的心衰患者房室结消融后,双室起搏同步化治疗较单心室起搏能更好地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且即使AV间期不是最佳,CRT也能受益。

六、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之一,术式较多,发展较快,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争论。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指出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冠心病患者,SAFE和CTAF试验显示药物(包括胺碘酮)疗效不够理想,且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最新研究显示房颤消融维持窦律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患者,建议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其并发症虽严重,但多不会造成长期后果。并阐述了现阶段房颤消融适应症,包括无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及慢性房颤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1、国外临床研究的现状

德国汉堡电生理研究中心Karl-Hein Kuck教授指出导管消融房颤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随机研究初步显示导管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在一些大的电生理中心,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达90%以上,永久性房颤成功率在70~80%,并发症低于2%。Kuck教授介绍了目前消融房颤的各种方法,包括局灶性消融、环肺静脉消融(不论肺静脉是否隔离)、电生理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环状消融电隔离、电生理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节段性消融电隔离,心房碎裂波群(CFAES)区域的消融和迷走神经节消融;及各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消融能量可采用超声聚焦、激光、低温消融;CT或MRI三维成像标测导航,同时强调肺静脉永久电隔离应该是房颤消融的主要终点。除非存在源于肺静脉以外的触发灶,或肺静脉隔离后仍存在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否则不建议行额外消融。Kuck教授还介绍了CFAES在心房的分布,并指出消融CFAES和神经节可能是新的有前途的方法,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美国Mayo医学中心Thomas Munger教授针对准备或新近开展房颤消融治疗的医院或电生理中心,介绍了房颤消融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包括孤立性房颤,有临床症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至少一次)无效、不能维持窦律的房颤患者;以及一些技术上的建议,包括术前准备(通过肺静脉CT、超声、Holter检查行术前评估,抗凝)、术中导管、能量的选择,穿间隔操作技巧及如何识别肺静脉电位,并强调熟悉掌握心房、肺静脉解剖结构及根据相关影像成像特点定位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日本Tsuchiura Kyodo医院Yoshito Iesaka教授介绍了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强化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EEPVI),即电解剖指引下进行广泛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和精确标测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EEPVI以血管成像和食道成像作为解剖指导,采用双Lasso导管标测同侧肺静脉,广泛的环肺静脉隔离(EEPVI),线性和半线性消融LA-PV连接的后部和前部。并用ATP、异丙肾进行诱发,标测消融可能存在的肺静脉以外的触发灶,如上腔静脉和右房。EEPVI可以减少肺静脉狭窄发生的危险(0.5-3%),隔离消除肺静脉口部触发灶,并有效隔离邻近肺静脉活动,改良和隔离房颤基质,改良自主神经张力(去迷走神经效应)。应用这种方法对250名房颤患者进行消融,均成功消融所有肺静脉,术中发现41名患者存在55个非肺静脉触发灶,成功消融40个,术后平均随访20±11个月,222名患者无房颤复发,成功率达89%。

德国汉堡St.Georg医院欧阳非凡教授介绍了Hamburg方法,即CARTO与双Lasso结合进行完全肺静脉隔离消融房颤,指出肺静脉口的识别是肺静脉隔离的关键。双lasso技术为从左房完全隔离肺静脉提供了完美的途径,在窦律或房颤时对肺静脉的完全隔离做出迅速的实时判断,在首次或再次手术过程中简化对环肺静脉消融后潜在传导间隙的识别,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房颤基质和复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并发症少,不足之处是费用高,技术要求高,有一段学习曲线。

2、国内临床研究的现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介绍了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现状,目前国内开展房颤消融治疗的医院共有29家,病例数在迅速增长,完成病例数最多的前五名医院分别为北京安贞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目前消融术式包括肺静脉局灶性消融(成功率为63.4%,复发率为26.5),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成功率74.6%,复发率27.9%),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术(成功率76.6%,复发率21.9%)和左房基质改良术(成功率75.9%,复发率21.2%),以肺静脉节段性消融为主,消融能量以射频为主。总成功率73.3%,总复发率26.1%,其中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74.6%,复发率25.8%,持续性房颤成功率62.1%,复发率28.4%。并发症总发生率12.4%,主要为术后房扑、房速和皮下血肿,占7.9%,而严重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和肺静脉狭窄仅占3.8%,未有心房食管瘘报道。虽然总的成功率和复发率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鉴于经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较高,建议在技术经验较成熟的医院可将该治疗方法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介绍了目前国内大多数房颤中心的消融观点,首先完全隔离所有肺静脉,然后通过反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和心房快速起搏等方法诱发房颤,如果诱发出房颤,则标测其起源部位,并进行消融;如果未诱发出房颤,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左房增大决定是否行左房峡部的消融;持续性房颤倾向于Carto标测下左房线性消融;对于早期复发的患者可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再次手术;术后出现非典型左房房扑及房速的患者宜行Carto标测消融或采用欧阳术式。房颤合并房扑是否行三尖瓣狭部消融目前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中心对房颤合并房扑的患者常规进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上腔静脉的消融或电隔离仅在有证据表明房颤与上腔静脉相关时进行,而不必经验性常规电隔离。江洪教授认为单纯靶肺静脉隔离后,非靶静脉可能成为房颤复发的靶静脉,增加房颤复发率,因此倾向于隔离全部肺静脉;Lasso标测消融部位尽可能靠近肺静脉口外心房侧,并在可记录到肺静脉电位的地方进行较广范围的消融;并介绍了Lasso标测与Carto标测的优缺点及两种不同标测方法的隔离终点。

北京安贞医院刘兴鹏教授介绍了环肺静脉消融(CPVA)适应征和禁忌征,以及Karch研究,认为当消融终点相同时,CPVA成功率(82%)较节段性消融成功率(60%)明显增高。刘兴鹏教授介绍了北京安贞医院对151名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终点为肺静脉隔离,大部分患者不必常规行左房线性消融,对于慢性房颤患者行三尖瓣和下腔静脉间峡部消融,术后无需药物而维持窦律的患者占8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延宗教授探讨了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在“三维标测时代”的地位与思考。杨延宗教授认为目前MRI、CT、CARTO、CARTO-MERGE等三维标测手段已应用于临床指导消融,但并不能否定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的价值,特别是在国内很多家医院并不具备三维标测条件,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的价值更不可忽视。对于单一靶肺静脉、上腔静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复发病例的消融,可以行环肺静脉(LACA)+/或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I)。对于不具备三维标测条件的医院可根据中心条件、术者经验,严格选择患者,可考虑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并阐述对阵发性房颤行导管消融治疗,大静脉(肺静脉/上腔静脉)与心房之间的完全和彻底电隔离是基本消融标准和终点,也是根治触发性房颤,尤其是同时消除

各种肌袖性心律失常的必要条件,即没有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隔离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窦性心律。其所在医院单中心经验,对200名房颤患者进行导管射频节段性电隔离消融,在经过1~3次电隔离后成功率可高达86.7%。

3、其他消融能量和技术

香港Wales王子医院Ngai-Yin Chan教授针对射频消融引起的肺静脉狭窄,介绍了冷冻消融,并比较了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的特点:前者血栓形成小,内膜界线得以保存,组织纤维化完全,分界清晰;而后者血栓大,内膜分界破坏,组织内有出血,纤维化不完全。冷冻消融术后肺静脉直径变化小,狭窄率明显降低,缺点是术中操作时间较长,术后房颤复发率高,临床小规模试验显示成功率约为70%,但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消融成功率,并缩小操作时间,但冷冻消融是否适合房颤基质的改良有待进一步研究。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Hugh Calkins教授评价了目前消融房颤方法,并介绍了低温消融和超声消融。

美国John Hopkins大学医学院Hugh Calkins教授指出当前房颤消融越来越依赖于精确的解剖定位。目前常用的房颤消融辅助成像包括X线成像,三维成像,如CARTO,RPM,Ensite等,各有其局限性。将CT/MRI解剖信息与CARTO三维成像结合指导房颤消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基础和临床试验显示MRI/CT实时成像(CARTO-MERGE)指导下消融,误差范围在0.2~4.9mm,定位更加准确和安全。美国克立夫兰起搏和电生理分会Robert Schweikert教授介绍了心腔内超声成像(ICE)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前庭(PVAI),可调节消融能量避免组织微泡形成,可提高PVAI疗效,减少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脑卒中等并发症。

七、房颤的外科治疗

美国Mayo医学中心Richard Daly教授介绍了Sie射频迷宫术、Berlin改良迷宫术、Bolling’s 心房缩小塑型Cox迷宫术,以及迷宫术指征和手术益处。Daly教授还介绍了外科Maze手术的新技术,单极和双极消融、低温消融、激光消融和超声消融,并将这些技术与传统手术比较。Daly教授指出Cox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显示二尖瓣置换术时可同时进行Cox迷宫术治疗房颤。

美国Mayo医学中心Win-Kang Shen教授介绍CABG(冠脉搭桥术)术后房颤的发生和治疗情况。CABG术后房颤的平均发生率为32%,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建议临时起搏和应用?受体阻滞剂预防术后房颤发生,也可使用胺碘酮或索托洛尔。术后发生房颤则首选?受体阻滞剂,次选钙离子拮抗剂,再次之地高辛。房颤发生24小时内应用肝素,如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瓣膜病)应用华法令至窦律维持四周。术后房颤可选用电复律或普鲁卡因酰胺/依布利特转律。房颤复发可选用普鲁卡因酰胺、索托洛尔、胺碘酮、多非利特。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莉教授详细介绍了迷宫手术、放射术及应用射频、冷冻、微波、超声、激光等能量进行外科消融治疗房颤,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李莉教授介绍了不同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率,认为仅单纯环肺静脉消融是不够的,因为外科学观点是房颤一旦转为持续性,折返成为主要机制。李莉教授强调临床研究,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隔离,成功率仅为30%,而线形消融肺静脉加二尖瓣环“7”字形消融,由于阻断折返环,成功率可达9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胜教授详细介绍了微波消融的原理、手术方法,临床研究表明其疗效等同于Cox迷宫手术,与射频消融比较,微波消融操作时间短、所需能量小、产生热量大、损伤深度适宜、损伤处为瘢痕组织、无焦痂、并发症少。微波消融治疗房颤超过600例结果显示,总成功率70%~90%,不仅实现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且无任何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指出40~60%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合并房颤,若术中不处理,术后60~80%患者仍有房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可在外科术中同时解除房颤,术中探查有无血栓,切除心耳,降低术后中风发生率,且外科可直视下操作,比经导管介入操作简便,并可避免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八、其他

本次论坛对全球最大的房颤研究中心—意大利米兰San Raffaele医院的Pappone教授电生理室的三维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演示进行了卫星传送现场直播。方法是在CARTO标测系统或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环双侧肺静脉8字形线性消融+左心房三条线,后者分别是左房后顶部连线(连接左、右肺静脉环)、左房后底部连线(连接左右肺静脉环)和二尖瓣环狭部线(连接左下肺静脉和二尖瓣环)。消融终点为完成所有消融径线。会议期间还对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导管室进行的房颤导管消融治疗进行了直播、讲解和讨论。

会议期间还针对有关房颤的治疗策略(复律还是控制心室率)、术式评价和选择(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否首选)、消融终点(肺静脉电隔离是否是房颤消融必要终点)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辩论、现场问答和当场表决,表决器的使用使得演讲者与会议参会代表实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从而全面了解了目前国内医师对于房颤的决策倾向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论坛的前一天还进行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强化培训课程,包括其基础知识、发生机制、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处理等,丰富了房颤消融的知识,为我国开展这一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论坛首次郑重地提出,在技术经验成熟的治疗中心,可将导管消融作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广大心脏电生理医生对房颤的导管消融表示肯定和支持,但存在的问题是消融技术尚未普及,很多临床医生,特别是非电生理医生对房颤的导管消融仍缺乏必要地充分了解,对其疗效仍持怀疑态度。因此,大力宣传房颤导管消融知识,使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了解这一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而深远;继续在更多医院推广普及房颤导管消融,使更多患者受益;同时,应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房颤基础和临床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进一步完善成熟治疗技术,推动房颤学术不断深入发展。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医生这样的建议,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随着家用心电图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就能自查心电图,对房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值得信服的,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差异。 我们所说的心电图检查指的是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仅需在心电图室平卧或者静坐约1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检查,可以多次反复的描记。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房颤发作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图才能确诊房颤。 一.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1.一般房颤的心电图心律不整齐,P-P间期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2.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3.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4.心室率极不规则,房室传导正常者、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心室率一般是在100~160次/分之间的,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5.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出现变形增宽。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可以买一台家用心电图机,随时随地在家自测心电图,对房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77.00%是由房早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372.8±40.8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431.6±435.3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831±105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715±101ms。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早诱发,且能够引起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较不能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更短,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前周期更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病,阵发性房颤又是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倂发症,房颤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1]。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病倂阵发性房颤的8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从37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7.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为MEIGAOYI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每个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监测时间设定为24小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信号分析,对异位的QRS波群要进行确认。我们把房颤时间持续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终止的房颤定义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如下指标:每位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房颤的所有异位心律次数,包括由房早诱发次数、房速诱发次数、房扑诱发次数及室早诱发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 作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显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来源:三九健康网时间:2003.09.19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 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 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多数患者的房颤在劳累、饮酒之后以及夜间容易发作,但这种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对诊断治疗也不重要。有的病人以为发病的诱因和规律性很重要,其实对于治疗没有太大意义。房颤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少数人也可能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 3,房颤怎么诊断? 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 4,得了房颤用什么药物治疗? 房颤的治疗是个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药物控制。具体怎么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除非是少数因为甲亢或者、预激综合症、心脏手术后早期等原因引起的房颤,可能在这些情况解除之后不再发作。不过,药物确实可能使得某些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发作或者几乎不发作。但房颤病灶仍然存在,而且会继续发展,迟早可能再发病。所以,对于房颤来说,用药等于是“维稳”,有些症状较轻、发生中风的危险不高、发作较少或者高龄、身体虚弱、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者医生评估脑梗塞风险比较高、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而对生活和精神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等,这些患者就可以考虑导管消融,争取根治房颤。 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怎么回事?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10多年得到普及的技术。总体上来说是安全、微创的介入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它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对引起房颤的病变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的术式几经演变,目前以肺静脉大环隔离为主流,但也越来越发现其弊端,主要是成功率难以突破瓶颈,而且远期效果更差。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病不久心房病变就已经很严重。远期来看,目前主流的肺静脉隔离术的效果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如果做一次消融手术的话,目前国外报道5年以上成功率在15-50%之间,而且,前者更加可信。我们使用特殊技术进行的线性消融远期成功率居国际领先,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一次手术5年后完全治愈的也只接近50%,其他患者只能达到改善。另外还有碎裂电位和局灶消融等术式,虽然各有优劣,也都存在成功率难以进一步突破的困境。一是因为目前的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范围比较局限,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新的病灶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消融导管难以形成安全的彻底的损伤。总体来说,发现得越早、左房越小、合并其他病越少的患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阵发性房颤做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在高水平的中心可以达到80%左右,但持续性房颤最多就是60%左右,多数中心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房颤AF

房颤 本词条由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病和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常见症状 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专家解读

基本信息 又????称 规范词:心房颤动 英文别称 atrialfibrillation;Af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常见症状 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传染性 无 病因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先天性、肺、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 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临床表现 1.心悸

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 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 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卒中)、肢体(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 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对于房颤短暂发作难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治疗 1.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急性、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聚焦解决模式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聚焦解决模式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8-28T14:20:2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张学颖 1 李伟2 褚芹1 [导读] 我们探索性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患者的抗凝药物依从性,提高抗凝治疗效果,进而取得有效预防卒中的效果。 张学颖 1 李伟2 褚芹1 (1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 277000;2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医院 277000)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即聚焦解决模式组65人,对照组即常规健康教育组62人,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指导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半年后年后两组房颤患者抗凝知识知晓程度、应用华法林的依从性及INR达标率。结果两组干预半年后,实验组 患者的抗凝知识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华法林的INR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依从性亦存在差异(p <0.05)。结论在房颤健康教育中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可以提高房颤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抗凝达标率,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关键词】房颤抗凝华法林聚焦解决模式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127-0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AF患者左心房血液瘀滞,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潜在栓塞风险及继发性的脑动脉闭塞,从而并发卒中,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发生的重点,其中以华法林最为常用,但是目前临床华法林应用依然很不规范,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1]。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是提高华法林作用效果以及降低卒中发生率的重要途径[2]。聚焦解决模式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相信个体自身资源和潜能的临床干预模式,近年来已在国内外临床护理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4]。我们探索性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患者的抗凝药物依从性,提高抗凝治疗效果,进而取得有效预防卒中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3年3月到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共127例。其中纳入病例中,男性74例(58.3%),女性53例(41.7%),平均年龄为68.55±13.74岁(29-88岁),年龄≥65岁共83例,占总人数65.3%,年龄≥75岁者共39例,占总人数30.7%。所有127例AF患者中,阵发性AF患者20例,持续性AF患者69例,永久性AF患者3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2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冠心病61例,合并心力衰竭53例,合并脑卒中史者24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7例,高中26例,初中42例,小学及以下52例。所有纳入病历均符合以下标准: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患者神志清醒,能理解并准确回答问题;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严重肝、肾、肺功能损害、顽固性高血压、脑出血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及华法林过敏患者。依照出院不同时间分为2组:实验组即聚焦解决模式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指导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即常规健康教育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比较6个月后两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INR 达标率,及应用华法林时的依从性。最终对照组纳入62例患者,实验组纳入65例患者。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由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及相关人员( 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 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接受心理学、护患沟通技巧及聚焦解决模式等知识的短期培训。 对照组按照常规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入院时责任护士进行入院介绍;住院期间将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给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用药的注意事项及饮食指导;出院时进行服药、监测及复诊等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 5 个步骤进行健康教育[5]: ①描述问题。记录患者感受,制订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每次实施前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并引导患者与其交谈。如以暗示的语气鼓励患者回忆曾为解决自身问题已作过的努力, 还有哪些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适时进行肯定,必要时进行指导,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如对不能坚持按医嘱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引导患者具体描述导致依从性差的可能因素,使患者明白其行为的错误之处。 ②构建目标。明确问题后,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目标,以保证其落实的可行性,并增强其实现目标的决心。如服药期间频繁监测血液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INR)难以坚持的患者诱导其建立积极主动监测INR的目标,可将半个月监测一次的目标,分解成一开始,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一次的初步目标,并与患者探讨未监测INR其可能风险(出血倾向或卒中风险)或监测INR后的可能获益,增强其实现此目标的愿望。 ③探查例外。确立目标后,如服药期间频繁监测INR难以坚持的患者诱导患者回忆曾经有过的主动监测INR的体验,并鼓励其进一步思考, 如何使这种偶然发生的主动监测例外状况持续发生, 即帮助患者寻找解决问题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④实施反馈。责任护士与患者共同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反馈,如果成效不显著,则检讨目标是否定得过高、过大,及时纠正偏差。如果已经实现初步目标,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制定更高或者下一步的目标。 ⑤评价阶段。帮助患者对健康教育后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提出新的问题,构建进一步的目标。 1.2.2 评价方法 (1)房颤抗凝知识知晓程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入院时及健康教育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房颤的危害、抗凝的目的、华法林作用、监测INR意义、如何监测INR(INR目标值、监测INR频次)、影响华法林的食物药物、自我监测出血倾向的部位。正确回答5 条以上为知晓, 3~ 5 条为部分知晓,3 条以下为不知晓。 (2)依从性的评定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访问调查,内容为是否坚持长期口服华法林及每月监测 INR,并检查监测INR的化验单,然后进行依从性的评定。依从性分为依从性佳和依从性不佳2个等级。依从性佳:出院后半年内,不按时、按量口服华法林少于等于5次和(或)监测INR5~6次者;依从性不佳:出院后半年内不按时、按量口服华法林多于5次和(或)监测INR4~5次者。INR值达标率比较 比较2组患者给予健康干预6个月后INR达到2.0-3.0的目标范围者所占比例。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急性心衰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循环系统 1、急性心衰治疗原则 端坐位腿下垂强心利尿打吗啡血管扩张氨茶碱激素结扎来放血激素,镇静,吸氧2、心原性水肿和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心足肾眼颜, 肾快心原慢.心坚少移动,软移是肾原. 蛋白。血.管尿,肾高眼底变。心肝大杂音,静压往高变. 第一句是开始部位,第二句是发展速度,三四句是水肿性质,后四句是伴随症状."肾高"的”高”指高血压,"心肝大”指心大和肝大. 3、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心律加快血压升,交替脉,偶可见,

奔马律,杂音清,逆****,第二音。 4、心力衰竭的诱因: 感染紊乱心失常过劳剧变负担重贫血甲亢肺栓塞治疗不当也心衰 5、右心衰的体征:三水两大及其他 三水:水肿、胸水、腹水两大:肝肿大和压痛、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其他:右心奔马律、收缩期吹风性杂音、紫绀 6、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 肥厚梗阻二尖窄急性心梗伴心衰二度高度房室阻预激病窦不应该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刺迷胆碱洋地黄,升压电复抗失常(注:“刺迷"为刺激迷走神经) 8、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两肾原醛嗜铬瘤、皮质动脉和妊高 (注:“两肾”-—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瘤”-—嗜铬细胞瘤;“皮质"——皮质醇增多症;“动脉”——主动脉缩窄;“妊高”-—妊娠高血压) 9、心肌梗塞的症状: 疼痛发热过速心恶心呕吐失常心低压休克衰竭心 10、心梗的并发症: 心梗并发五种症动脉栓塞心室膨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症 11、心梗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痛哭流涕、肺腑之言 痛——心绞痛;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

房颤的健康教育

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 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 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 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 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 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 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 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 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病因】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 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昏倒; 3.胸部不适: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或者不 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 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5并发症: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 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 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 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等。

【健康教育】 一: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及时发现,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二: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有身体不适,明显头晕、言语不清、胸闷、不能平卧等症状,应警惕有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及心力衰竭的可能,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于及早处理。 三:药物预防:服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理想标准,可缓解患者憋气、心慌等症状。 一: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 二: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 檬等; 三:不吸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忌食辛辣刺激性 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 四: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g。

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赵雪

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赵雪 发表时间:2019-03-29T11:49:40.163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112 作者:赵雪张瑞[导读] 探究分析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吴忠市人民医院赵雪张瑞【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接收并予以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探究组(n=47)与参照组(n=47),分别在其术后开展连续护理干预与基础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指标(用药依从性、出血事件、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情况)比较情况。结果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出血事件情况均优于参照组,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生活习惯维持方面探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连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护理干预中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确保患者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再次复发。 【关键词】连续护理;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颤发病率会伴随患者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该疾病可引发脑栓塞、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不利患者机体健康[1]。因此积极治疗房颤并同时预防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治疗中意义重大。目前房颤常予以射频消融术治疗,治疗效果理想,但依旧需持续服用抗凝药物等,对治疗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接收并予以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探究组(n=47)与参照组(n=47),探究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43.50±14.50)岁;参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44.50±14.50)岁;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显示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比较价值。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谈及组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构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组织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对组员开展专业、合理的护理培训,同时依照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2)术后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均会因病情或环境变化产生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实际情况,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对其负性情绪进行缓解。后续可适当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时间,耐心倾听其倾诉内心苦闷,并实施针对性疏导。使患者明确良好的心情对疾病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术后运动干预。护理人员需每日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并依照恢复情况制定出个性化运动计划,增强患者免疫力与抵抗能力。(4)出院前指导。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再次嘱咐术后注意事项,并发放健康手册,同时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使心理处于轻松状态,以加快身体康复。同时可留取微信、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以便患者随时与护理人员联系,同时也便于护理人员开展院外随访,了解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同时还可为患者答疑解惑、指导用药、疏导不良心理情绪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指标(用药依从性、出血事件、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情况)比较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探究组(n=47),用药依从性45/47(95.74%)、出血事件1/47(2.13%)、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情况46/47(97.87%); 参照组(n=47)用药依从性44/47(93.62%)、出血事件2/47(4.26%)、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情况35/47(74.47%); (x2=0.211,P=0.646;x2=0.344,P=0.557;x2=10.802,P=0.001)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出血事件情况均优于参照组,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生活习惯维持方面探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连续护理主要指护理流程的顺畅性与流畅性,其中含括护患关系、临床信息及护理管理的连续,随时间变化不断强化个性化护理为其关键要点。不同护理方法需实施不同护理方案,护理方案的制定与患者饮食偏好、文化差异、年龄及消费能力等均具有重要关联。就实际情况而言,连续护理可提升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护理人员主要在其出院后通过上门随访或电话等方面进行交流,以持续性指导患者自我护理,纠正其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提升治疗信心,促进疾病恢复[2]。现阶段连续护理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对慢性疾病护理已经取得一定效果。该护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治疗依从性等,同时强化其对疾病本身的了解。此外连续护理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化运用甚至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保障患者机体健康。本研究中探究组实施连续护理相较于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而言更具优势,且最终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连续护理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确保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疾病复发几率。 参考文献 [1].徐威, 郭子静, 刘荣新, et al. 连续护理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7):884-886. [2].雷晓庆, 张梦霜, 张莹莹, et al. 连续护理干预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6):92-92.

永久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的临床意义

永久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的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30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临床上我们将房颤的发作分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本文主要研究永久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的临床意义,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永久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进行分析比对,探讨是否可能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2006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为永久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在42~86岁,平均(58±7)岁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肺心病7例,特发性房颤2例。 1.2方法以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RR间期≥1.5 s定为心室长间期,数据经计算机分析,再经人工剔除伪差、干扰等,结合患者生活记录,把心室长间期仅在睡眠中出现定为与睡眠相关(Ⅰ组),而睡眠及非睡眠时均出现定为与睡眠无关(Ⅱ组),进行两组心室长间期频度及24 h人均心室长间期比对分析。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易(x±s)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56例患者中,Ⅰ组(42例),24h睡眠、非睡眠平均心室率及平均1 min 最低心室率分别为(58.2±35.2)、(98.2±26.2)、(48.2±12.2);Ⅱ组(14例),24 h 睡眠、非睡眠平均心室率及平均 1 min最低心室率分别为(34.1±27.6)、(75.2±27.1)、(38.1±12.7);Ⅰ组24 h睡眠、非睡眠平均心室率及1 min最低心室率明显快于Ⅱ组(P<0.01);Ⅰ组中出现心室长间期时均不伴有头晕、黑蒙、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现象,Ⅱ组中清醒活动中出现心室长间期时多伴有头晕、黑蒙,少数人有晕厥现象。 3讨论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房颤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比较一致的看法是①房颤合并一度房室阻滞心电图上无法诊断; ②房颤合并三度房室阻滞容易诊断,房颤时,当QRS波节律变为缓慢而规整时,则考虑存在三度房室阻滞。逸搏点位置的高低可根据QRS波的宽度大致推测,但对于心室率缓慢的范围尚有分歧,以40 bpm左右为多见;③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期是否存在二度房室阻滞一直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是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期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并制定出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条件:①出现3个>1.5 s的R-R间期,②连续10个f未下传心室,③平均心室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