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联剂重要作用

交联剂重要作用

交联剂重要作用
交联剂重要作用

交联剂重要作用

型号粉剂

品牌华***润

外观白色粉末PH值6

有效物质含量70(%)浊点21

质量指标:

项目指标粉剂

外观白色粉末

含量≥70%

酸值——

物理性质:

分子量:249.27

形状:室温(25℃)为无色液体或结晶体

性状:室温下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或六方片状晶体。

比重:1.155(30℃)

比热:0.6(40℃)

熔点:23℃—26℃(纯品)17℃—21℃(工业级)

闪点:355℃

粘度:86±3厘泊(30℃)

沸点:144℃/3mmHg;297℃/N2,760mmHg

溶解性:溶于芳烃、卤化烃、环烷烃、丙酮、多种醇等,微溶于烷烃,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

在常温下性能十分稳定,可长期在室温下贮存。TAIC的功能团为三个烯丙基,具有脂肪族烯烃的一般通性,如多种加成反应、均聚和共聚反应、Prins反应等。在过氧化物引发下,TAIC较其他烯丙基更易发生聚合反应,在空气中加热到140℃以上即发生自聚反应,成为透明、质硬的均聚物。

用途:

1、多种热塑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EVA、聚苯乙烯等)的交联和改性。热交联一般添加量为1-3%,另加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0.2-1%;辐照交联添加量为0.5-2%,可不再加DCP。交联后可显著提高制品的耐热性、阻燃性、耐溶剂性、机械强度及电性能等。它比单独采用过氧化物体系交联要显著地提高产品质量,且无异味。典型用于聚乙烯、聚乙烯/氯化聚乙烯、聚乙烯/EVA交联电缆和聚乙烯高、低发泡制品。

2、乙丙橡胶、各种氟橡胶、CPE等特种橡胶的助硫化(与DCP并用,一般用量为0.5-4%), 可显著地缩短硫化时间、提高强度、耐磨性、耐溶剂和耐腐蚀性。

3、丙烯酸、苯乙烯型离子交换树脂的交联。它比二乙烯苯交联剂用量少、质量高、可制备抗污、强度大、大孔径、耐热、耐酸碱、抗氧化等性能极佳的离子交换树酯。这是国内外新近开发的,前景极好的新型离子交换树酯。

4、聚丙烯酸酯、聚烷基丙烯酸酯等的改性。可显著地提高耐热性、光学性能和工艺加工性能等。典型用于普通有机玻璃的耐热改性。

5、环氧树酯、DAP(聚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酯的改性。可提高耐热性、粘合性、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典型用于环氧灌封料和包封料的改性。

6、不饱和聚酯和热塑聚酯的交联和改性。可显著提高耐热性、抗化学腐蚀性、尺寸稳定性、耐候性和机械性能等。典型用于提高热压性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制品耐热性,改性后的制品使用温度可达180℃以上。

7、TAIC本身的均聚物——聚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为一种透明、硬质、耐热、电绝缘优良的树脂,亦可用于粘合玻璃及陶瓷等。典型用于制造多层安全玻璃。

8、聚苯乙烯的内增塑、苯乙烯与TAIC等共聚改性,可制得透明的、耐碎的制品。

9、金属耐热、抗辐射、耐候性的保护剂,TAIC预聚物在金属表面进行烤镀,其烤镀膜具有十分优良的耐热、耐辐射、耐候性和电绝缘性。典型用于制造微电子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等绝缘材料。

10、用作光固化涂料、光致抗蚀剂、阻燃剂和阻燃交联剂等的中间体。典型用于合成高效阻燃剂TBC和阻燃交联剂DABC。

包装贮运:

200kg镀锌铁桶或25kg塑料桶装,避光、避热贮存,贮存温度以25℃以下为宜,保存期一年,非危险品,可按一般化学品贮运.

作者:宿州华润

扩张床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扩张床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扩张床吸附层析技术兼有流化床和填充床层析的优点 ,不需预先除去料液中的颗粒而可以直接从料液中吸附目标产物。它是一种具有集成化优势的分离纯化技术 ,在生物工程产品的下游处理过程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出性能良好的吸附剂基质 ,是该项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及总结,从吸附剂基质及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综述了扩张床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扩张床吸附技术、进展、吸附剂基质、应用 一般而言 ,生物工程产品下游处理过程可分为目标产物捕获、中期纯化和精制三个阶段 ,其中产物[1]捕获阶段最为关键 ,一般由细胞富集、产物释放、澄清、浓缩、初步纯化等操作步骤组成。目前 ,除去原料液中的固体颗粒最常用的方法是离心和微滤。但当处理含有微细固体颗粒的高粘度料液时 ,离心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而细胞和细胞碎片在膜表面的积累又会使微滤过程的膜通量急剧下降,如果对料液进行稀释 ,随后的浓缩过程将增加额外的能耗。 从发展趋势来看, 生化分离技术研究的目的是要缩短整个下游过程的流程和提高单项操作的效率,以前的那种零敲碎打的做法,研究要有一个质的转变,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研究者认同了这种转变,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继续研究和完善一些适用于生化工程的新型分离技术;其二,进行各种分离技术的高效集成化。目前出现的一些新型单元分离技术,如亲和法、双水相分配技术、逆胶束法、液膜法、各类高效层析法等,就是方向一的研究结果,作为方向二的高效集成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扩张床吸附技术,近10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流化床相比,它返混程度很小,因而分离效果较好;与固定床相比,它能处理含菌体的悬浮液,可省却困难的过滤操作。 扩张床吸附(Expanded Bed Adsorption , EBA)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能直接从发酵液或细胞匀浆中捕获目标产物。扩张床是吸附剂处于稳定状态的流化床[2]-[4]。与串通的填充床层析不同的是在扩张床吸附操作中吸附剂(或层析剂)层在原料液的流动下可产生适当程度的膨胀,其膨胀度取决于吸附剂的密度、流体速度。当吸附剂的沉降速度流

化工企业环评报告书

上虞市新世纪化工有限公司 年产1100吨四氟系列产品和500吨2,5-二氯对苯二胺项目年产300吨2-甲基哌嗪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 ZHEJIANG TITAN DESIGN & ENGINEERING CO., LTD 国环评证:乙字第2019号 二○○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论---------------------------------------------------------------------------- 1 1.1 项目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2 1.3 评价目的和原则 --------------------------------------------------------------------------------------- 5 1.4 功能区划和评价标准--------------------------------------------------------------------------------- 5 1.5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9 1.6 评价重点------------------------------------------------------------------------------------------------- 9 1.7 主要保护目标 ----------------------------------------------------------------------------------------- 10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0 2.1 项目概况------------------------------------------------------------------------------------------------ 10 2.2 四氟系列产品项目工程分析----------------------------------------------------------------------- 10 2.3 2,5-二氯对苯二胺项目工程分析 ------------------------------------------------------------------ 17 2.4 2-甲基哌嗪项目工程分析 --------------------------------------------------------------------------- 18 2.5 建设项目污染物源强分析-------------------------------------------------------------------------- 21 3 污染防治对策及总量控制----------------------------------------------- 22 3.1 污染防治对策 ----------------------------------------------------------------------------------------- 22 3.2 总量控制------------------------------------------------------------------------------------------------ 23 4 结论与建议----------------------------------------------------------------- 24 4.1 评价结论------------------------------------------------------------------------------------------------ 24 4.2 综合结论------------------------------------------------------------------------------------------------ 25

经典絮凝原理.doc

1 絮凝原理 餐饮废水中污染物主要以胶体形式存在。胶体本身既具有巨大的表面自由能、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又具有布郎运动的特性,从而颗粒间有较多碰撞的机会,似乎可以粘附聚合成大的颗粒,然后受重力作用而下沉。但是由于同类的胶体微粒带着同性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阻止微粒间彼此接近而聚合成较大颗粒;其次,带电荷的胶粒和反离子与周围的水分子发生水化作用,形成一层水化壳,也阻碍各胶粒的聚合。投加铝盐等无机盐后,发生金属离子水解和聚合反应过程,被吸附的带正电荷的多核络离子能够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使胶粒间最大排斥能降低,从而使胶粒脱稳[1]。 使用无机盐絮凝剂处理的同时,有机高分子也常作絮凝剂使用。高分子絮凝剂有较好的架桥和吸附作用,和无机盐絮凝剂共同使用可以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处理效果。 2 实验方法 絮凝剂配成1g/L的溶液。烧杯搅拌实验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每次实验水样为200mL,水样取自某星级宾馆的餐饮废水,经初沉后用0.1mol/L稀盐酸和0.1mol/L氢氧化钠精确调pH值到要求值。操作程序为:在快速搅拌下投加絮凝剂反应2min后,改变搅拌速度为慢速,继续搅拌10min,静沉20min后,距上液面 约5cm处吸取部分上清液测定剩余浊度及CODcr[2]。 3 结果与讨论 3.1 絮凝剂的选择 各种絮凝剂的用量为2mL,试验温度为22~29℃,取絮凝处理后的上清液,测定CODcr及浊度,结 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分别采用碱式氯化铝、硫酸铁、氯化铝、硫酸亚铁、硫酸铝钾、硫酸铝钾+聚丙烯酰胺处理餐饮废水,其中硫酸铝钾+聚丙烯酰胺去除废水CODcr效果最好,这说明单独使用一种无机盐作絮凝剂,效果不如复合絮凝剂使用效果好,为此选用硫酸铝钾+聚丙烯酰胺作絮凝剂。 3.2 絮凝条件的优化 确定了硫酸铝钾+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后,对最佳絮凝条件进行摸索试验。 从图1中可看出,随着加药量的增加,絮凝后浊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说明加药量不是越多越好,其最佳投药量为:200mL水样加入3.2mL硫酸铝钾+聚丙烯酰胺。确定了最佳投药量后,在此基础上实验确定最佳pH值,结果如图2。沉淀速度与pH的关系曲线见图3。

注射剂研究进展

注射剂研究进展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制药1101 主讲人: 金紫菱 小组成员:李彤、李想、 李曼荣、金紫菱、 姜兴昊、李盼盼

前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工具的发展,而注射剂在医学工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射剂不断更新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注射剂将逐步迈向成熟,走向完美。 摘要:注射剂俗称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其中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类型。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关键词:注射剂发展史针剂 注射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它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最重要的剂型之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剂型,在危重病人抢救时尤为重要。 注射剂可以皮内注射,即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也可以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另外还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动脉内注射等给药方式供临床应用。 由于注射剂疗效确切、剂量准确、定位准、起效快等优点,关于它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在注射剂的新型释药系统方

面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长效和靶向注射剂,如:脂质体注射剂、长效生物降解型微球注射剂、纳米粒注射剂。新型注射剂除具有传统注射剂的优点外,还采用了现代释药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代表着现代技术的国内外已上市的注射剂有: 1.脂质体注射剂脂质体是一种由排列有序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多层微囊,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的近晶型液晶结构。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脂质体是类脂双分子薄膜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类似细胞膜结构的超微球体,制备使用的主要材料——磷脂质及辅料,均是生物可降解的物质。由于脂质体药物可改变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与细胞亲和力强,缓释长效,安全无毒,具有免疫佐剂作用和促吸收效果。因此,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成为当今药剂学研究的热点。肽类药物脂质体已有较多的研究,在体内显示出良好的药物效应,如干扰素作为细胞因子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但它的血浆半衰期极短,且副作用大,应用脂质体包埋干扰素能显著改善其体内药代动力学,提供靶向定位给药,从而增加了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另外,脂质体用于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如基因治疗药物也显示了巨大的优势。脂质体的注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另外还可以在肺内、心脏或关节腔等部位注射。脂质体的类生物膜结构使得其在注射给药治疗许多疾病时具有明显的特征:1.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且无免疫抑制作用;2.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

生物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生物吸附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黄娜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广州 510006) 摘要:用微生物体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是一项新兴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藻类、细菌、真菌等是生物吸附剂的来源,它们对多种重金属都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文章从细胞壁的结构特性概述了藻类、细菌、真菌等对重金属吸附的机理,介绍了它们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吸附剂重金属废水处理 现代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废水,重金属进入生态环境后,不像有机物那样能被降解,而是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震惊世界的水俣病、骨痛病事件。人们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电解、膜分离、氧化还原等),当水中的重金属浓度较低时,不仅去除率不高,还存在运行费用高的问题[1]。目前新兴的去除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体及其衍生物来吸附水中重金属的过程。重金属离子对生物体有很强的毒害作用,超过一定的浓度就会抑制生物生长或使生物体死亡,有的微生物如某些藻类、细菌、真菌,本身或是经过驯化以后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生物吸附具有以下优点[2]:(1)在低浓度下,金属可以被选择性的去除;(2)节能、处理效率高;(3)操作时的pH值和温度条件范围宽;(4)易于分离回收重金属;(5)吸附剂易再生利用。 1 藻类生物吸附剂 1.1来源。全球已知的藻类约4万种,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绝大多数为水生或生 长在阴暗的岩石、墙角、树杆和土壤等表面,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微生物,常常用来指示水体、生态系统及营养条件的变化。研究发现,藻类细胞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因此,可选择吸附性能良好的藻类作为吸附剂的生产原料,如海藻,其数量大,容易收集,有一些地方还可人工培养,尤其在沿海地区,来源十分丰富。 1.2细胞壁结构特性。当微生物体暴露在金属溶液中时,金属离子直接接触的是 细胞壁,微生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着金属与它的相互作用特性。 藻类的细胞壁在多数情况下是由纤维素的微纤丝形成的网状结构构成,含有丰富的多糖,如果胶(含有少量己糖、鼠李糖的多聚半孔糖醛酸的高聚物)、木糖、甘露糖、藻酸或地衣酸。多糖带负电,可以通过静电引力与许多金属离子相结合。其中的海藻酸盐与硫酸多糖是吸附的主要载体[3]。 1.3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藻类对大多数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如斜生栅藻 对UO22+吸附是一个快速而不需要能量的过程,最大吸附容量达75mg/g干物质,能够使铀浓度从5.0mg/L降至0.05mg/L, UO22+与Cu2+、Ni2+、Zn2+、Cd2+之间的竞争也很小[4],在吸附锌时,它的吸附容量、对锌毒性的耐受能力比另外一种栅藻高[5]。绿微藻在悬浮状态下,活细胞对Cr的最大吸附量为12.67mg/g干物质,干细胞为13.12mg/g干物质[6]。海草能积

整理编辑:絮凝剂、混凝剂、助凝剂的原理和区别

整理编辑:絮凝剂、混凝剂、助凝剂的原理和区别 一、絮凝的定义和絮凝剂的分类 絮凝是聚合物的高分子链在悬浮的颗粒与颗粒之间发生架桥的过程。“架桥”就是聚合物分子上不同链段吸附在不同颗粒上,促进颗粒与颗粒聚集。絮凝剂多数为聚合物,并有特定的电性(离子性)和电荷密度(离子度)。 絮凝剂一般分有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明矾、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硫酸铝、氯化钙等;有机絮凝无主要是高分子絮凝剂,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是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磺酸盐、聚氧化乙烯等。 二、混凝的原理混凝剂的类别 水中悬浮的颗粒在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其布朗运动的能量足以阻止重力的作用,而使颗粒不发生沉降。这种悬浮液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而且,悬浮颗粒表面往往带电(常常是负电),颗粒间同种电荷的斥力使颗粒不易合并变大,从而增加了悬浮液的稳定性。 混凝过程就是加入带正电的混凝剂去中和颗粒表面的负电,使颗粒“脱稳”。于是,颗粒间通过碰撞、表面吸附、范德华引力等作用,互相结合变大,以利于从水中分离。 混凝剂是分子量低而阳电荷密度高的水溶性聚合物,多数为液态。它们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混凝剂主要是铝、铁盐及其聚合物。常用的铁盐混凝剂是三氯化铁。该种混凝剂适合的pH在6.8~8.4之间,因其水解过程中会产生H+,降低pH,因而一般需投加石灰作为助凝剂。三氯化铁在对污泥的调质中能生成大而重的絮体,使之易于脱水,因而使用较多。 三、助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分类 助凝剂是为了改善或强化混凝过程而投加的一些辅助药剂,其作用原理与具体用途有关,对于藻类过量繁殖的情况,可加入氧化剂进行预氧化提高混凝效果,也可加入有机高分子助凝剂,增加絮体密度,提高混凝沉淀效果;对于低温低浊水处理,由于其黏度大,絮体沉降性能差,造成混凝剂投加量增大,此时加入有机或无机高分子助凝剂增大絮体尺寸、增加絮体密度,提高沉速;对于碱度较低的原水,混凝过程会导致pH下降,不但影响混凝效果,而且会产生酸性水,不利于管网水质稳定,因此需要投加碱进行pH调整;对于有机类色度水,不但混凝剂投加量升高,而且沉降性能恶化,可加入一定量有机高分子助凝剂提高沉降性能,也可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破坏有机物对胶体的稳定作用。对于含铁、锰废水,氧化剂可使铁和锰的有机物络合物破坏,有利水中铁、锰和有机物的去除。 助凝剂种类:⒈有机与无机高分子,如活化硅酸、聚丙烯酰胺、骨胶等;⒉pH调节剂如盐酸、硫酸和碱石灰;⒊无机颗粒如黏土、微砂、硅藻土、粉煤灰、细炉渣等惰性物质;⒋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助凝剂的作用是调节污泥的pH(如加石灰),或提供形成较大絮体的骨料,改善污泥颗粒的结构,从而增强混凝剂的混凝作用。 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混凝剂/絮凝剂/助凝剂都是高分子物质,同一产品中大大小小的分子都有,

增稠剂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1.增稠剂 (1) 2.食品增稠剂的来源 (2) 2.1 天然增稠剂 (2) 2.2 人工合成增稠剂 (2) 3. 增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2) 3.1 稳定作用 (2) 3.2 增稠作用 (3) 3.3 改善食品的凝胶性,防止“起霜” (3) 3.4 保水作用 (3) 3.5 成膜作用 (3) 4. 影响增稠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3) 4.1 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对黏度的影响 (3) 4.2 PH值对黏度的影响 (3) 4.3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 (4) 4.4 增稠剂的协同效应 (4) 5. 增稠剂食品中应用 (4) 5.1 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4) 5.2 面制品中的应用 (4) 5.3 果冻、饮品等中的应用 (5) 5.4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5) 6. 食品增稠剂的应用发展前景 (5) 参考文献 (7)

增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增稠剂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是一类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爽滑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增稠剂在食品中添加量较低,却能有效的改善的食品的品质和性能。其化学成分除明胶、酪蛋白酸钠等蛋白质外,还有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增稠剂。本文介绍了增稠剂特性、食品增稠剂的来源、添加到食品中的作用、在食品中的应用以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黏润、悬浮状、凝胶、衍生物 前言 增稠剂是通过在溶液中形成网状结构或具有较多亲水基团的胶体对保持食品的色香味结构和食品的稳定性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起作用大小取决于增稠剂分子本身的结构及其流变学特性。不同分子结构的增稠剂即使在其他理化参数一致,相同浓度的条件下黏度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别。 1.增稠剂 增稠剂又称胶凝是一种流变助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经常接触的到,广泛用于食品、涂料、胶黏剂、化妆品、洗涤剂、印染、橡胶、医药等领域。其中用于食品时又称糊料或食品胶。增稠剂大多属于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一般都采用物理吸水膨胀化学反应两种原理起到增稠增粘的效果。增稠剂分子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例如羟基、羧基、氨基和羧酸根等,能与水分子发生水化作用。通常,食品增稠剂都是高分子亲水的胶体物质,大部分是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 追溯增稠剂的历史,最早的渊源就在食品。在很早以前,我国便有人在烹调菜肴时用淀粉来勾芡,使得菜肴的汤汁更为浓厚、黏稠,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增稠剂”。现代,仍然有些国家,把淀粉划归为食品添加剂中的增稠剂。GB 2760- 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了39种允许限量使用的增稠剂,允许添加增稠剂的食品种类大致有乳与乳制品、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冷冻饮品、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84 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杨国华1,黄统琳1,姚忠亮3,刘明华1,2 (1.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640; 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 福清350300) 摘 要:利用吸附法进行废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主要对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关键词:吸附剂;吸附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7041023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801239)。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便回收或去除它们,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利用吸附法进行物质分离已有漫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在化工和环境保护方面,吸附法主要用于净化废气、回收溶剂(特别适用于腐蚀性的氯化烃类化合物、反应性溶剂和低沸点溶剂)和脱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后者的应用范围包括脱色、除臭味、脱除重金属、除去各种溶解性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在处理流程中,吸附法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以去除有机物、胶体及余氯等,也可作为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手段,以便保证回用水质量。利用吸附法进行水处理,具有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回收有用物料以及吸附剂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随着现有吸附剂性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研制成功,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吸附剂是决定高效能的吸附处理过程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一切固体都具有吸附能力,但是只有多孔物质或磨得极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才能作为吸附剂。工业吸附剂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吸附能力强; (2)吸附选择性好; (3)吸附平衡浓度低; (4)容易再生和再利用; (5)机械强度好; (6)化学性质稳定; (7)来源广; (8)价廉。 一般工业吸附剂很难同时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吸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吸附剂。目前,可用于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改性淀粉类吸附剂、改性纤维素类吸附剂、改性木质素类吸附剂、改性壳聚糖类吸附剂以及其他可吸收污染物质的药剂、物料等[1] 。本文主要对上述吸附剂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概述。 1 活性炭 吸附剂中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6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在活性炭的研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种类多、来源丰富,包括动植物 (如木材、锯木屑、木炭、谷壳、椰子壳、 2009年第6期 2009年6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谈染发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

谈染发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玉芳高级工程师(北京汉高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 一、染发产品的分类 根据颜色持续的时问长短,染发剂可以分为三类:暂时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按照剂型染发剂可分为:乳膏型,凝胶型,染发香波,粉剂,染发摩丝等。现今市售染发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主导位置的是以氧化染料为主要染色成分的永久性染发剂,尤其在我国市场上。本文重点探讨永久性染发产品。 二、染发产品市场现状 根据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1998年我国获准允许生产的广180多家,其品牌近200种。目前,中国的染发产品消费群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中老年为主的白发,花白发人群。他们使用黑色染发剂,将白发,花白发染成黑色旨在返老还童,保持青春。美发行业称此为传统染发。另一类是以年青人(少男,少女,少妇)为主的黑发漂染成棕色,咖啡色.粟色,酒红色,金色等彩色。旨在突破传统,时尚萧洒。美发行业称此为时髦染发。受国际染发潮流的影响,此类消费群的人数会与日俱增,形势看好。因此,业内专家称中国的传统染发群与时髦染发群大有并驾齐驱之势。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家向我国进口的染发产品主要有法国的欧莱雅(Loma1)韵媚染发霜,英国IDA贝诗染发霜,意大力的意宝龙染发膏和丽莎发彩,日本的黑彩染发膏和美源染发霜,韩国的杨贵妃染发剂和高丽人参染发摩丝等20多个品牌的染发品。其中欧莱雅是世界染发产品的领头羊。其品种,消量均占据榜首。国产的染发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用化学工业的发展近10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主要品牌有:广东生产的温雅,北京的光明,彩蕴系列;厦门的侠依丝;江西的佳宝;浙江的章华,欧诗漫,天峰等等。占据我国染发产品市场的重要位置.受到了广大顾客的信赖。 三、染发产品的质量.技术现状 1、内在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化工业近1O年同样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交流各方面的信息非常活跃。染发产品的原料选用范围更广,渠道更多,国产,进口均很方便,使质量明显提高。配方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在性能优良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人体的安全性。具体到染发剂所用主要原料,氧化染料,国内生产的对苯二胺近1O年质量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从含量上.外观上已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生产的质量没有差距。但是,染发剂所需的其它主要成分例如对氨基酚,间氨基酚以及相应的衍生物大约几十种,我国生产的厂家少.且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几年国外大公司看好我国染发产品市场,纷纷加入。许多原料进口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絮凝技术分析和设备 1 电絮凝的理论基础 电絮凝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电极产生阳离子在进入水体时包括 许多物理化学现象,从离子的产生到形成絮体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 (1)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电子形成“微絮凝剂”——铁或铝的氢氧化物; (2)水中悬浮的颗粒、胶体污染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 (3)脱稳后的污染物颗粒和微絮凝剂之间相互碰撞,结合成肉眼可见的大絮体。 由于电絮凝过程中电解反应的产物只是离子,不需要投加任何氧化剂或还原剂,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被称为是一种环境友好水处理技术。电絮凝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如: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少,设备维护简单;电絮凝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少,且污泥的含水率低,易于处理;操作简单,只需要改变电场的外加电压就能控制运行条件的改变,很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 电絮凝法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为铝和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通以直流电,发生 的电极反应如下: 铝阳极 Al-3e→Al3e+ (1) 在碱性条件下 Al3e++3OH-→Al(OH)3 (2) 在酸性条件下 Al3e++3H2O→Al(OH)3+3H+ (3) 铁阳极 Fe-2e→Fe2e+ (4) 在碱性条件下 Fe2e++2OH-→Fe(OH)2 (5) 在酸性条件下 4Fe2e++O2+2H2O→4Fe3e++4OH-(6) 另外,水的电解还有氧气放出 2H2O-4e→O2+4H+ (7) 在阴极发生如下反应 2H2O+2e→H2+2OH-(8) 电絮凝法在处理过程中具有多功能性,除了电絮凝作用之外还有电化学氧化和还 原、电气浮等作用。 2 电絮凝反应器中电极组合方式 在电絮凝器中,按照电极板两侧的电极极性分,电絮凝器可分为单极式、双极式

化妆品策划书(完整版)

化妆品策划书 化妆品策划书 第一篇: 化妆品策划书 一、我国化妆品产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化妆品生产厂家只有50多家,最高年销售额不足5亿元。1990年,全国化妆品销售总额也仅为40亿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化妆品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201X年底,全国化妆品行业的生产企业达3000余家,销售总额达217亿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 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化妆品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正是因为发展前景诱人,化妆品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后,中外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根据入世协议,入世后,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 外国化妆品进入我国的成本将会降低,外国高档化妆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些中低档化妆品也将进入我国市场,中档化妆品将成为竞争的焦点,这将对以生产中低档化妆品为主的国内企业构成很大威胁。此外,入世后国内将会出现更多的外国个人护理连锁商店和私营批发公司。 二、国产化妆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要想在入世后的国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与外国企业的差距,知已知彼,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在竞争中取胜。中外化妆品生产企业从整体水平上看差距较大,国产化妆品多集中在中低档水平上,多数产品品质不高,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分析。国产化妆品的主要劣势是: 1.规模小,质量难以保证: 化妆品生产属于简单加工行业,一般只需一些搅拌反应器皿、灌装设施加化验手段就可完成。目前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中,许多是10人以下的小厂。虽然化妆品的生产相对简单,但对质量却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一些小厂由于资金少、技术落后,虽解决了生产问题但产品质量很差,对皮肤的伤害大,有的根本达不到国家的卫生检疫标准。此外,在经营机制上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不能为聚集人才创造必要的条件,当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时,这些缺陷便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品牌知名度低: 目前,我国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中,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有400多家,占全部化妆品生产企业总数的14%,但这14%的合资和独资企业生产的化妆品却在国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化妆品品质好,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而我国的许多化妆品生产企业赋税和人员负担重,资金匮乏,在科研和宣传上的投入都相当低,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外国化妆品生产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企业在形象塑造和宣传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国内的企业一

壳聚糖增稠剂的研究进展

154 壳聚糖增稠剂的研究进展 李星科1,纵伟1,夏文水2* 1.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郑州 450002); 2.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摘要概述了壳聚糖增稠剂的流变性质、凝胶性质、乳化性质以及壳聚糖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并对壳聚糖作为新型食品增稠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壳聚糖;食品增稠剂;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as Food Thickener Li Xing-ke 1, Zong Wei 1, Xia Wen-shui 2* 1. Department of Food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2.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Abstract The thickening rheological properties, gel properties,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chitosa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tosan and proteins was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 as a new food thickener was discussed.Keywords chitosan; food thickener; research progress *通讯作者;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No. 2007AA100401)、 重点实验室目标导向项(SKLF-MB-200805)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BA2009082) 壳聚糖是由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和少量的N-乙酰-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杂多糖[1]。壳聚糖含有特殊的氨基集团,使其成为自然界唯一的阳离子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工、纺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2]。在欧美学术界,壳聚糖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矿物质一起被称为六大生命元素[3]。壳聚糖作为生物大分子,溶解到水溶液中时,形成一定的黏度,可以作为增稠剂用在食品中。中国也已2007年批准壳聚糖作为食品增稠剂使用[4]。 增稠剂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产品的黏度并改善其性能,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增稠、稳定、悬浮、胶凝、乳化、改善组织状态、组织结构等方面[5]。低能量、纯天然,具有健康效果的食品增稠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壳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功能[6],符合当今食品添加剂天然、营养和多功能的发展潮流,因此是未来食品增稠剂发展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总结壳聚糖增稠剂的研究进展,为促进我国壳聚糖的开发应用,加快壳聚糖产业的发展及新型功能性食品配料和添加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壳聚糖的增稠流变性质 增稠流变性质是多糖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性质,也是它们在食品工业中能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7]。多糖溶液的增稠性质对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如口感和质构,因此当一种多糖应用于具体的食品体系中,必须考虑其增稠流变性质[8-9]。影响多糖溶液增稠性质的因素包括: 分子大小、组成、构象、浓度、剪切速率、温度、共存离子和共存组分等,这些因素在影响多糖流变学特性时往往不是独立的,经常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 壳聚糖在水溶液中溶解的原理是氨基的质子化,酸中的H +与壳聚糖分子链上的-NH 2形成阳离子-NH 3+而溶于水[10]。壳聚糖溶液溶于水后表现为聚电解质的溶液性质。王伟等在国内最早的对于壳聚糖溶液的流变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研究,以10% (vol%)甲酸水溶液为溶剂,分别配制了2%,3.5%和5%的壳聚糖浓溶液,发现壳聚糖溶液的流动行为不服从牛顿定律而呈非牛顿体的假塑性流动,随着浓度增加,浓溶液的黏度增大,当浓度较高时,浓溶液的黏度表现出触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减小,其规律和一般高聚物浓溶液的流动规律一致;在不同pH(2.16、1.48、0.63)的1%、10%和50%的甲酸水溶液,黏度随着pH减小而变小,而且外加盐降低了壳聚糖浓溶液的黏度。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分子量对壳聚糖溶液黏度的影响,发现分子量是确定壳聚糖流变性质的最重要的结构参数。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对于壳聚糖溶液流变学性质的研究工作则更着重于研究各种体系因素的影响,包括溶剂、电解质、浓度、温度等[11-17]。 国外对壳聚糖溶液的研究侧重于分子机理方面。M élina Hamdine等认为壳聚糖能溶解在大部分酸溶液中,在pH 2附近,能与草酸、磷酸和硫酸等形成凝胶;壳聚糖与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酸的类型、结构、链长、酸的pKa值和pH、离子强度有关;溶液的黏度随着壳聚糖的浓度和电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8]。M. Rinaudo研究了随着壳聚糖浓度的改变,壳聚糖在 专题论述

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絮凝的原理和应用

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絮凝的原理和应用 摘要:絮凝沉降(或浮上)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是目前水处理技术中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采用水溶液高聚物为絮凝剂来处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工业给水、循环冷却水、民用水时,具有促进水质澄清,加快沉降污泥的过滤速度,减少泥渣数量和滤饼便于处置等优点[1]。本文介绍了采用絮凝剂絮凝的原理、絮凝剂的分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絮凝剂原理应用共聚物衍生物 一、化学絮凝原理 絮凝剂的化学絮凝原理是假设粒子以明确的化学结构凝集,并由于彼此的化学反应造成胶质粒子的不稳定状态。当发生凝结作用时,胶体粒子必失去稳定作用或发生电性中和,不稳定的胶体粒子再互相碰撞而形成较大的颗粒。当加入絮凝剂时,它会离子化,并与离子表面形成价键。为克服离子彼此间的排斥力,絮凝剂会由于搅拌及布朗运动而使得粒子间产生碰撞,当粒子逐渐接近时,氢键及范德华力促使粒子结成更大的颗粒。碰撞一旦开始,粒子便经由不同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开始凝集,较大颗粒粒子从水中分离而沉降 [2]。 二、化学絮凝剂的简述 在絮凝过程中用到的助剂称为絮凝剂。絮凝剂有不少品种,其共通特点是能够将溶液中的悬浮微粒聚集联结形成粗大的絮状团粒或团块。化学絮凝剂简述如下。

1.无机絮凝剂 1.1无机絮凝剂的分类和性质[3] 无机絮凝剂按金属盐可分为铝盐系及铁盐系两大类。在传统的铝盐和铁盐的基础上发展合成出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等新型的水处理剂,它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处理成本,而且提高了功效。这类絮凝剂中存在多羟基络离子,以oh-为架桥形成多核络离子,从而变成了巨大的无机高分子化合物,无机聚合物絮凝剂之所以比其他无机絮凝剂能力高、絮凝效果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提供大量的如上所述的络合离子,能够强烈吸附胶体微粒,通过粘附、架桥和交联作用,从而促使胶体凝聚。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胶体微粒及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了zeta电位,使胶体粒子由原来的相斥变成相吸,破坏了胶团的稳定性,促使胶体微粒相互碰撞,从而形成絮状混凝沉淀,而且沉淀的表面积可达(200~1000)m2/g,极具吸附能力。也就是说,聚合物既有吸附脱稳作用,又可发挥黏附、桥联以及卷扫絮凝作用。 1.2改性的单阳离子无机絮凝剂 除常用的聚铝、聚铁外,还有聚活性硅胶及其改性品,如聚硅铝(铁)、聚磷铝(铁)。改性的目的是引入某些高电荷离子以提高电荷的中和能力,引入羟基、磷酸根等以增加配位络合能力,从而改变絮凝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4]:某些阴离子或阳离子可以改变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及分布,或者是两种以上聚合物之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增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之欧阳光明创编

增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增稠剂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增稠剂特性、食品增稠剂的来源、添加到食品中的作用、在食品中的应用以今后的发展前景。 1增稠剂 增稠剂又称胶凝是一种流变助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经常接触的到,广泛用于食品、涂料、胶黏剂、化妆品、洗涤剂、印染、橡胶、医药等领域。其中用于食品时又称糊料或食品胶。增稠剂大多属于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一般都采用物理吸水膨胀化学反应两种原理起到增稠增粘的效果。增稠剂分子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例如羟基、羧基、氨基和羧酸根等,能与水分子发生水化作用。通常,食品增稠剂都是高分子亲水的胶体物质,大部分是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 追溯增稠剂的历史,最早的渊源就在食品。在很早以前,我国便有人在烹调菜肴时用淀粉来勾芡,使得菜肴的汤汁更为浓厚、黏稠,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增稠剂”。现代,仍然有些国家,把淀粉划归为食品添加剂中的增稠剂。GB 2760- 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了39种允许限量使用的增稠剂,允许添加增稠剂的食品种类大致有乳与乳制品、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冷冻饮品、水果制品、糖果类、淀粉制品、糕点类、肉与肉制品、水产品

制品、糖浆类、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饮料类、酒类等16大类。可见增稠剂在食品工艺中地位斐然。 2食品增稠剂的来源 增稠剂在食品工程中添加量很微小,通常只占到制品总重的千分之几,但却能既有效又科学健康地改善食品体系的稳定性。食品增稠剂的化学成分大多是天然多糖或者其衍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现今可查到的用于食品工业的增稠剂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天然增稠剂级、人工合成增稠剂。 2.1 天然增稠剂 由天然动植物提取而成的增稠剂。海藻类产生的胶及其盐类,如海藻酸、琼脂、卡拉胶等;树木渗出液形成的胶,如阿拉伯胶;植物种子制成的胶,如瓜尔胶、槐豆胶等;植物某些组织制成的胶,如淀粉、果胶、魔芋胶等;动物分泌或其组织制成的胶,如明胶、酪蛋白;微生物繁殖分泌的胶,如黄原胶、结冷胶等。 2.2 人工合成增稠剂 人工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食品增稠剂。以天然增稠剂进行改性制得的物质及纯人工合成增稠剂。如:海藻酸丙二醇酯、羟甲基纤维素钙、羟甲基纤维素钠、磷酸淀粉钠、乙醇酸淀粉钠。纯化学合成: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3增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增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粘度或着形成凝胶、保持体系相对稳定性的亲水性物质,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粘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

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occludens toxin[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1,52(2):1452150. [11]Bernkop 2Schnurch A.The use of inhibitory agents to over 2 come the enzymatic barrier to perorally administered therapeu 2tic peptides and proteins[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8,52(122):1216. [12]Ramdas M ,Dileep KJ ,Anitha Y,et al.Alginate encapsu 2 lated bioadhesive chitosan microspheres for intestinal drug de 2livery[J ].J Biomater Appl ,1999,13(4):2902296.[13]Bernkop 2Schn ürch A ,K rauland A ,Valenta C.Development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chi 2tosan 2E DT A BBI conjugate[J ].J Drug Target ,1998,6(3):2072214. [14]G uggi D ,K rauland A H ,Bernkop 2Schnurch A.Systemic peptide delivery via the stomach :in viv o evaluation of an oral dosage form for salm on calcitonin[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3,92(122):1252135. [15]T ozaki H ,Nishioka J ,K om oike J ,et al.Enhanced abs orp 2 tion of insulin and (Asu (1,7))eel 2calcitonin using novel a 2zopolymer 2coated pellets for colon 2specific drug delivery[J ].J Pharm Sci ,2001,90(1):89297. [16]H osny E A ,el 2Bag ory I M ,al 2Jenoobi F I.Enteric 2coated insulin capsules :a combination with or a replacement of oral hypoglycaemic drugs[J ].Boll Chim Farm ,2002,141(5):3792384. [17]Mathiowitz E ,Jacob J S ,Jong Y S ,et al.Biologically Erod 2 able M icrospheres as P otential Or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J ].Nature ,1997,386(6623):4102414. [18]Carcabos o A M ,Hernandez R M ,Igartua M ,et al.Immune respons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encapsulated malaria synthetic peptide SP f66[J ].Int J Pharm ,2003,260(2):2732282. [19]Partidos C D ,V ohra P ,Jones D H ,et al.Induction of cyto 2 toxic T 2cell responses following oral immunization with syn 2thetic peptides encapsulated in P LG microparticles [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9,62(3):3252332. [20]T akeuchi H ,Y amam oto H ,K awashima Y.Mucoadhesive nanoparticulate systems for peptide drug delivery [J ].Adv Drug Del Rev ,2001,47(1):39254. [21]Pan Y,Li YJ ,Zhao H Y,et al.Bioadhesive polysaccharide in protein delivery system :chitosan nanoparticles im prove the intestinal abs orption of insulin in viv o [J ].Int J Pharm ,2002,249(122):1392147. [22]Sakuma S ,Suzuki N ,K ikuchi H ,et al.Oral peptide deliv 2 ery using nanoparticles com posed of novel graft copolymers having hydrophobic backbone and hydrophilic branches [J ].Int J Pharm ,1997,149(1):932106. [23]Sakuma S ,Suzuki N ,Sudo R ,et al.Optimized chemical structure of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oral delivery of salm on calcitonin[J ].Int J Pharm ,2002,239(122):1852195. [24]I wanaga K,Ono S ,Narioka K,et al.Oral delivery of insulin by using sur face coating lipos omes :Im provement of stability of insulin in GI tract [J ].Int J Pharm ,1997,157(1):73280. [25]Watnasirichaikul S ,Rades T ,Tucker I G,et al.In 2vitro re 2 lease and oral bioactivity of insulin in diabetic rats using nanocapsules dispersed in biocom patible microemulsion[J ].J Pharm Pharmacol ,2002,54(4):4732480. [接受日期] 2004204228 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T el :025*********; E 2m ail :zhoujianp60@https://www.doczj.com/doc/ae13080036.html, 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谢 鹤, 周建平3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 按照注射液中粒子大小对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进行分类,概述了缓控释注射剂的发展与基本特 点,着重阐述在体凝胶、纳米囊、纳米粒、乳剂及微球、微囊等注射剂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输注系统,是国内外药物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缓控释注射剂;微球;纳米粒;乳剂 [中图分类号] R94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4)10-0441-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