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利用率计算

资源利用率计算

资源利用率计算
资源利用率计算

一、指标查询入口

在M2000上已建有较完整的指标查询模版,方便大家对某些指标的查询提取。路径如下:性能-结果查询---在yangfeihu账号下进行查询,已建有3个较完整的模版:FE和E1指标、接通掉话指标、话务流量指标。如图所示。

1.话务流量指标模版下的指标项:

该模版下可查询小区话务量、流量、用户数、RTWP及TCP等。注意,流量的单位是字节,除以1024*1024后即为常见的兆字节。

2.接通掉话指标模版下的指标项:

该模版下可查询小区接通率、RRC建立成功率、RAB指派成功率及掉话率等,并包含尝试及成功次数,以及一些常见的RRC建立拥塞原因。

3.FE和E1指标模版下的指标项:

该模版下可查询基站的FE及E1的使用情况。

二、资源利用率计算

1.CE利用率计算

CE的扩容标准是利用率大于65%。CE利用率的计算需分上下行,计算公式也不一样。因上行消耗比下行多,所以主要关注上行CE的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上行CE利用率=(消耗量/2)/上行CE配置;下行CE利用率=消耗量/下行CE配置。(注:CE消耗量指整个基站的消耗量,即把该基站所有小区的消耗量相加值)

a.CE消耗量的获得

该指标在话务流量指标模版下,计算时需把该基站下所有小区的消耗量相加作为分子,再根据上下行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b.CE配置值的获得

在主拓扑下,查询某基站,找到该基站后单击右键,进入MML命令,再执行命令:DSP LICENSE,即可查到基站CE配置数。

2.功率利用率计算

载波扩容的衡量参考量是功率,扩容的标准是功率利用率大于50%。小区功率利用率=小区消耗功率(单位是瓦)/小区最大发射功率(单位是瓦)。通过TCP值反应小区的功率消耗,需转化为瓦后才能进行计算,转化公式=power(10,TCP值/10)/1000;同样小区最大发射功率也需转换为瓦后才能进行计算,转化公式一样。

a.功率消耗量的获得

该指标可在话务流量指标模版下输出,计算前先转化为瓦,转化公式=power(10,TCP值/10)/1000。

b.小区最大发射功率的获得

在MML窗口执行命令:LST UCELL,即可查到小区最大发射功率,计算利用率前先转化为瓦,先除以10在使用转化公式,转化公式=power(10,值/10)/1000.

4.FE利用率计算

FE的扩容标准是利用率大于85%,FE利用率的计算分上下行,但计算公式一样。因下行消耗的FE带宽比上行多,我们主要关注下行的FE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FE利用率=FE消耗带宽/FE配置带宽。

a.FE消耗量的获得

该指标可在FE和E1指标模版下输出,

b.FE配置值的获得

在主拓扑下,查询某基站,找到该基站后单击右键,进入MML命令,再执行命令:LST IPPATH,即可查到基站FE配置值。

三、基站扩载波的硬件条件

1.WBBP板

WBBP板是提供CE资源的。一个WBBP板最多支持6个小区,当小区数大于6个时需增加另一块WBBP板。WBBP板查询方法:在小区侧下执行命令DSP BBPTC,柜号和框号都填0.

2.资源组

一个资源组最多支持6个小区,当小区数大于6个时需增加另一个资源组,相同载波必须在同一个资源组中。执行命令LST LOCELL可查询基站资源组数目。

3.RRU功率

一般的RRU功率是60W,最多支持3个载波(即每20W的RRU支持一个载波),当载波扩至4载波或者更高时,需更换RRU功率为80W及以上。查询如下:在主拓扑下,查询某基站,找到该基站后单击右键,进入设备维护,右键单击某个RRU,进入查询单板制造信息,即可查看RRU功率。

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开动率OEEMTTRMTTFMTBF

1、设备完好率 定义:设备完好率,指的是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 100% 标准:所谓完好设备一般标准是: ①设备性能良好,如机械加工设备的精度达到工艺要求; ②设备运转正常,如零部件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技术规定标准,润滑系统正常、 设备运转无超温、超压现象; ③原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没有油、水、汽、电的泄漏现象。对于各种不同类 型的设备,还要规定具体标准。例如传动系统的变速要齐全、滑动部分要灵敏、油路系统要畅通等。 公式中的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停用、封存的设备。在计算设备完好率时,除按全部设备计算外,还应分别计算各类设备的完好率。 2、设备利用率 定义: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一般的企业当中,设备投资常常在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例。因此,设备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等于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生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一般包括:设备数量利用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负荷率; 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计算公式: 公式一: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 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 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 3、设备故障率

(完整版)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晶体空间利用率的计算晶体中原子空间利用率的计算,实质是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计算能力。此类题目要运用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一般要先画出晶体的侧面图,再用勾股定理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每个晶胞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2)根据晶体的侧面图找出原子半径r与晶胞边长a的关系。 (3)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晶胞中含有的原子的体积/晶胞体积。 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1.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πr3/3。 简单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4πr3/(3×(2r)3)= π/6=52.33%。 2.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2a2=(4r)2,晶胞体积V晶胞=a3。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 体心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2×4πr3/(3×a3)=π/8=67.98%。 3.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a2=(4r)2,晶胞体积V晶胞=a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4×(4πr3/3)。 面心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4×4πr3/(3×a3)=πr/6=74.02%。 4.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

机械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等统计公式

机械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等统计公式 1、主要机械完好率。它是反映机械完好情况的指标,按规定的主要机械进行考核。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机械完好总台日数 主要机械完好率= ———————————×100% 报告期机械制度总台日数 2、主要机械设备利用率。它是反映机械利用情况的指标,按规定的主要机械进行考核。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机械实作总台日数 主要机械利用率= ———————————×100% 报告期机械制度总台日数 3、装备生产率。它是反映机械在生产中所创造价值大小的指标,供与规模近似的同行业之间水平的高低或本企业逐年的水平升降作对比。其计算公式为: 全年施工(生产)总产值 装备生产率= ———————————×100% 末自有机械净值 4、净产值机械维修费用率。它是反映企业机械维修费用和完成净产值的比率,用以考核机械维修费用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全年机械维修费用+全年机械大修费用 净产值机械维修费用率=————————————————×100% 全年净产值总和 5、机械固定资金利税率。它是反映企业的利税总额和机械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用以考核机械创造利税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全年实现利税总额 机械固定资金利税率= ————————————×100% 自有机械固定资产平均原值 式中:机械固定资产平均原值=(年初机械原值+年末机械原值)÷2 (二)专业性指标 企业为了评价机械管理、使用、维修各项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制定了一整套考核指标,作为企机械经营管理的目标和考核依据。当前施工企业执行的指标尚无统一规定,应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和需要选用。 1、机械装备方面的指标 (1)技术装备率。它是反映企业人均装备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末自有机械净值(元) 全员或工人技术装备率(元/人)= ———————————— 报告期末全员工人人数(人) (2)动力装备率。它是反映企业人均动力装备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末自有机械动力数(KW) 动力装备率(KW/人)= —————————————— 报告期末全员或工人人数(人) (3)机械新度系数。它是反映企业机械的平均新旧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末机械总净值 机械新度系数= ————————— 报告期末机械总原值 (4)机械装备更新率。它是全年机械更新原值占全部机械原值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机械装备更新速为: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摘要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虽然地球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对中国各省分水资源效率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问题一,就产业水资源效率方面而言,万元GDP用水量就是衡量用水效率的指标。下文通过单位用水产值使用万元GDP用水量来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不同行业,就该行业的GDP越大,而用水量越少,说明该行业用水效率越高。在考虑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可比性,本文考虑引入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系数来反映某区域的工、农业效率水平,这样就可以进行该区域农业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对于问题二,综合评价水资源效率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问题。对于该类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经典的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考虑原数据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使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分析问题中所给的8个水资源指标,发现在8个指标中只有农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人均COD排放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对水资源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本文只选取这4个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分别建立以经济为主和以生态为主的层次分析模型,并使用DPS 统计系统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两个评价系统对各省份进行不同的排序,并比较不同的偏重的情况下各省的排名。通过比较表分析并对部分省提出合理用水,并提出节水意见。 对于问题三,考虑到问题二建立模型方案层中的评价指标较少,为了根据精确的评价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本文适当的加入新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发建立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求解出各指标的权向量。 对于问题四,通过查阅《2009中国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10年第1期》找到对应水资源指标数据,利用求解问题三时建立的优化层次分析模型对2008年中国各省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本文针对求解数据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模型,无量纲化方法,可比性,权向量,预处理 1 问题重述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万多亿m3,人均仅有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一、前言 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 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 二、迳流理论 2.1迳流产生过程[2] 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 雨终。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t时段

PRB资源利用率计算

一)典型单业务模型如下: 二)每种业务占用的PRB个数 则单个用户混合业务占用PRB个数为(单业务PRB乘以业务比例)

三)系统可提供PRB个数 根据上述配置,上行PUSCH可用PRB总数为2x100=200个,下行PDSCH可用PRB总数约为6x100+0.72x2=745个。 0)下行数据可用PRB数: PBCH和PSCH/SSCH每无线帧各占2.18个PRB,因此下行共有745-4.36=741个PRB可用于数据传输。 2)上行数据可用PRB数: 根据配置,可得一个用户的PUCCH占用PRB数需求:

一个无线帧内PUCCH和SRS总占用PRB数= 单个用户PUCCH需求PRB+动态PUCCH需求 四)混合业务的PRB资源利用率

六)混合业务的CCE资源利用率 根据单个业务的PRB占用数量,计算调度次数 根据上表和业务模型可计算得到混合业务情况下每用户每子帧需要的调度次数为0.266次; 根据上表的PDCCH信道的CCE占用比例,用户单次调度平均使用的CCE为: 0.5*1+0.14*2+0.15*4+0.09*8=2.02CCE。 因此每用户每子帧需要的PDCCH CCE数目为2.02*0.266=0.538个 按当前子帧配置1U3D,PDCCH每子帧最多有88个CCE。

七)总结 综上分析,业务信道要先于PDCCH信道先达到容量上限,且在1U3D配置下,当同时在线业务用户数达到70个时,上行PUSCH信道利用率就会达到100%,下行PDSCH信道利用率在73个用户时也会达到100%。 如考虑在线用户的激活比,假设激活比为0.5,则单小区在满足业务QoS情况下最大可以支持140个用户同时在线。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高二化学·唐金圣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一、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πr3/3 ,所以空间利用率V原3/ (3×(2r)3)=52.33﹪。 子/V晶胞= 4πr 二、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2a2 = (4r)2,a=4 r/√3 ,晶胞体积V晶胞=64r3/ 3√3 。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2×4πr3×3√3)/(3×64r3)= 67.98﹪。 三、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a2 = (4r)2 ,a = 2√2r ,晶胞体积V晶胞=16√2r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 4×(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4×4πr3)/(3×16√2r3)= 74.02﹪.

四、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a = 2r ,夹角分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2r×sin(60°) 。晶胞的高h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形成凹穴的三个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和下层对应的三个原子也构成一个正四面体,这两个正四面体的高之和就是晶胞的高。正四面体的边长为2r,正四面体的高h 1 = 2√2r/√3 。晶胞的高为h = 4√2r/√3,晶胞的体积V晶胞=(2r×2r×sin(60°)×4√2r)/√3 = 8√2r3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上占有2个原子,原子的体积V原 子= 2×(4πr 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为V 原子/V晶胞= (2×4πr 3)/(3×8√2r3 ) = 74.02 ﹪.

排水沟排水能力计算。复习过程

一、降雨强度计算 已知: 上海;设计重现期P=2年;设计降雨历时t=5分钟;径流系数=0.9 计算: 设计降雨强度q=((17.812+14.668×Lg(2))/((5+10.472)0.796))×1000/6=418.66升/秒?公顷。 二、FX100排水沟水力计算 1、已知: 水深=0.12米;沟宽=0.1米;粗糙系数n=0.001 ; 2、计算:

计算时将U形排水沟分为上部矩形和下部半圆形计算。 矩形部分:水深70mm ,底宽:100mm;计算过程:湿周=2×0.07+0.1=0.24m ;过流面积=0.1×0.07=0.007平米;水力半径= 0.007/0.24=0.0292m ;流速v=((0.02922/3)×(0.0010.5))/0.001=3m/s ;矩形天沟排水量Q=3×0.007×1000=21L/s。 半圆形部分:半径为50mm;计算过程:湿周=3.14×0.05=0.157m ;过流面积=0.5×3.14×0.05×0.05=0.0039平米;水力半径=0.0039/0.157=0.0248m ;流速v=((0.02482/3)×(0.0010.5))/0.001=2.69m/s ;半圆形天沟排水量Q=2.69×0.0039×1000= 10.49L/s 。 3、FX100排水沟排水能力=21+10.49=31.49L/s 4、FX100排水沟基本资料:

三、FX150排水沟水力计算 1、已知: 水深=0.21米;沟宽=0.15米;粗糙系数n=0.001 ; 2、计算: 计算时将U形排水沟分为上部矩形和下部半圆形计算。 矩形部分:水深135mm ,底宽:150mm;计算过程:湿周=2×0.135+0.15=0.42m ;过流面积=0.15×0.135=0.0203平米;水力半径=0.0203/0.42=0.0483m ;流速v=((0.04832/3)×(0.0010.5))/0.001

云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设计(自)

云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应如何提高 基础设施资源虚拟池化 虚拟资源池:实现融合基础设施结构和弹性云的关键。 这种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数据中心所需的IT设备。虚拟化消除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对应用程序的物理局限。每种应用程序配置专用服务器效率低下,造成利用率下降。虚拟化可使应用“拼车”使用服务器。这种物理意义上的车(服务器)是固定的,但乘员(应用程序)可以改变,而且变化多样(尺寸和类型),来去自便。 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 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这种模式打破了老的“一个应用对应一台服务器”的模式,能够采用动态的方法按需分配IT 资源,毫无疑问,将会极大地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

深度融合 目前数据中心的建设多奉行分开采购的策略,即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平台及应用软件等各自独立采购,而后再集成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初始购置成本。然而,随着云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需求不断变化,IT技术日趋复杂,企业将在后续运维/运营上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而IT效率低下也终将阻碍业务发展的步伐。 目前,业界融合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之一以集成为主,比较常见于IT厂商之间形成的联盟。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将来自不同厂商的产品预先集成在一起以构建融合基础设施,有些厂商还会集成一套定制化的统一管理平台。这无疑是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客户从繁琐的IT日常管理运维中减负。虚拟化技术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并带来了更敏捷的业务效率,但是与此同时,也对系统及应用软件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和人员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虚拟化架构的引入,数据中心的流量模型也随之改变,给安全管理、网络管理、性能及SLA的保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及困难。 为克服以上不足,华为推出了具备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设施—FusionCube。该一体机定位于企业一体化云平台,对IT系统进行整合与简化,帮助企业聚焦主营业务,精简IT。这也是业界首款真正做到把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虚拟化平台有机融合在统一的架构之下。 采用FusionCube构建云时代IT基础设施,无需额外采购交换机、存储设备,大大简化采购流程、提升IT投资价值,最多可节省20%的初始投资,75%机房空间,67.5%的能源消耗。统一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节省后期运维成本多达30%。预集成、预优化,减少性能优化开支50%。

使用率的计算参考

关于允许使用率 焊接变压器进行焊接的时候,超过允许使用率使用的话,有烧坏和导致火灾的危险。因 此,在使用变压器之前,请确认没有超过允许变压器使用率之后进行操作。 1.实际使用率的定义 通电时间的总数 实际使用率(%)= —————————*100% 往返工作周期 例)在变压器为150kVA的点焊情况下、通电时间为15cyc焊接点数为8;通电时间 10cyc焊接点数3次。全部焊接以60秒为周期完成周期循环。(50Hz情况下的例子) 焊接作业 休止 15(cyc)*8(点)+10(cyc)*3(点) 实际使用率(%)= ————————————————*100% = 5% 60(秒)*50Hz 2.允许使用率的计算方法 所谓允许使用率,指的是根据当时设定的负荷条件(输入kVA)能够使用的最大 的使用率。当时的焊接输入和焊机的定额容量以及允许使用率之间的关系呈如下关 系。

注意.在进行实际的焊接作业过程中,如果超过了规定的允许使用率进行操作,即使有冷却水的冷却效果也不能缓解变压器的发热,依然会引起变压器绝缘的破坏 和烧损,甚至会引起火灾。 例:变压器容量为:150KVA,二次电压为23.8V,焊接电流为10KA,那么 如果实际使用率(%)<允许使用率(%),则该使用率未超出焊机的容量,是合理的 实际使用率(%)>允许使用率(%),则该使用率超出焊机的容量,是不合理的 以上举例的计算,实际使用率(%)<允许使用率(%),可以判断该焊接条件下未超出焊机的额定容量。 注意:以上计算均为理论计算,以及以后设备焊机工件的扩展,建议选用变压器时计算变压器的允许使用率时选择一定的裕量 以下为我公司悬挂变压器的具体参数,以供计算时查用: 型号 DN3-150 (PTB150- 385) DN3-180 (PTB180- 385) DN3-200 (PTB200-385) DN3-250 (PTB250-385) DN3-350(PTB350- 385) 定额容量 150kVA 180kVA 200kVA 250kVA 350kVA 定额一次电压 380V 定额频率 50Hz 二次无负荷电压 23.8V 25.3V 27.1V 31.7V 38V 变压器卷数比 16 15 14 12 10 最大短路电流 16KA 18KA 20KA 24KA 32KA 绝缘类 F等级 定额冷却水流量 6L/min 10L/min 重量 165kg 205kg 215kg 240kg 290kg 执行标准 GB15578-1995 注:上表中列出的最大短路电流为使用主缆200mm2*2.4m以及标准负荷(小型焊钳)情况 下的短路电流。

仓库利用率实操方法分析和仓库容积利用率的计算附案例

物流公司多为平面仓库,根据物流公司库房实际情况如果要提高仓库利用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仓库现场管理 2. 仓库基础设施建设 仓库管理 建筑面积:通常是指仓库建筑面积。其计算方法是从库房外墙基丈量。长×宽的面积。 实际面积:即从库房内墙丈量。长宽面积中减去障碍物建筑物(立柱、隔墙等)占用面积。 可用面积:即从实际面积中减去干道、支道、墙距、柱距占用面积。 使用面积:即商品货垛实占面积。 仓库面积利用率=(仓库可用面积/仓库建筑面积)×100% 仓库内部空间布局要充分有效利用仓库空间: 1.就地堆垛 2.上货架存放 3.架上平台 货物堆码要根据货物的包装、外形、性质、特点、重量和数量,和气候情况,以及储存时间长短,将货物按一定的规律码成各种形状的货垛。 目的:便于对货物进行维护、查点等管理和提高仓库利用率。 基要求:合理、牢固、定量、整齐、节约、方便。 考虑因素:堆码作业时必须按照货物的仓容定额、地坪承载能力、允许堆积层数等因素进行。 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 1.减少死角 2.规划单位 3.规定放置方法 4.高度利用 5.活动原则 6.5s现场管理 为了大幅度提高仓库利用率,科学、合理的仓位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仓位的规划主要包括面积布置、货位设定和堆砌方式的规划。 1.货位标示 每个储存仓位都有固定大小,最好使用标准的包装容器。标准的包装,对于货品的标示、维护、点检、运输都将很方便。每个容器都标明储存的物料,与条

码技术相结合,则仓储和盘点等管理都可以实现系统自动化,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2.先进先出 在货物的摆放方面应当符合先进先出的原则。很多先来的货放在里头,后来的货放在外面,就没办法先进先出了。货物最好放成两排,两边都可以卸货,这就能做到先进先出了。如果一定做成三排也可以,但是当中这一排往往都是先进来的货物往里头放的,所以一定要做一个传送带,东西放上面,按钮一按,这边的货从这里出来,堆放货物要合理的留好进出通道以加快在货物流转过程中的速度。 3.空间利用 提高仓库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库房高度。合理的利用空间高度,重量大的货放在最下面,小东西应该放到上面去,零零散散的货物应放在上面,重的货物或是比较大的应放在下面,这样拿起来很方便。 业务仓库 结合物流公司仓库情况以及货物特性需添加一些基础设施,从而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使之更好的配合业务的开展。 对于业务类仓库来说库内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是极为重要的,采进条码技术及装置,对各库货物进行信息收集、分类管理。 1.加强库内物品控制 2.出入库便捷,提高仓库利用率 3.物品分类,便于管理 医药、电器类仓库需购置托盘和人力叉车。 1.卫生,防潮 2.简易,便捷 3.成低,空间利用率高 4.灵活,耐用,作业效率高 仓库容积利用率的计算 报告期储存商品体积之和等于报告期仓库中每天储存的商品的体积之和。 仓库面积利用率和仓库容量利用率的异同 【客户1】:产品品种单一,无批号管理等其他存储要求,采用托盘存放,托盘尺寸为1.2米×1.0米×1.5米,并可堆放上高四层。 平库情况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 一、雨水量的计算 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497.0) 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 y T ——设计重现期(a) t ——设计降雨历时(min ) 重现期:y T =1年, 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 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 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 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 =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

设计流量Q 为:0q A Q ?=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 式中 L ——管长(m )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 坡降:L S h ?=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 2.1排水体制的选择 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 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在每一排水流域内,结合建筑物及雨水口分布,充分利用各排水流域内的自然地形,布置

OEE 设备综合效率 计算方式

设备管理好帮手 -----OEE(设备综合效率)计算方式 纸箱厂进行整体生产时规划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让每台设备对 的每个零件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即生产能力,并且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为了使生产速度最大化,必须首先了解导致生产速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些解决措施中,设备综合效率分析(OEE)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有效的设备管理方式,可以帮我们了解设备的潜在的生产能力。 (OEE)是世界级稳定性组织(WCR)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量手段.借助OEE,可以与六大损失相关联(故障/停机损失、换装和调试损失、空闲和暂停损失、减速损失、质量缺陷和返工损失、启动损失)。有三大测量指标:设备利用率、生产速度和合格产品率。 六大损失包括 故障/停机损失(Equipment Failure/Breakdown) 设备故障/停机损失是指故障停机造成时间损失,这将减少合格产品数量。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或停机,就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处理。在平时,应该采取正确预防性保养措施、改进操作程序、改进生产设计以防止故障发生。要减少设备故障,生产部门与维修商之间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也非常重要。 预防性保养技术包括震动检测、定期上油和温度记录分析,用以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如果出现机器故障,可以采取根本原因分析(RCFA)法来确定导致故障的根源。RCFA可以使企业解决故障问题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处理。RCFA切实有效的“寻根溯源”解决方案能够消除或转移故障发生以及造成的影响。 换装和调试损失(Setup and Adjustment) 换装和调试损失是指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定单切换时间损失。定单切换时间损失不归入计划停机时间范畴。 空闲和暂停损失(Ldling and Minorsyoppage Losses) 空闲和暂停损失是指由于错误操作而停顿或设备本身发生的短暂停机时间损失。通常在5-10分钟之间,还包括一些小调整或类似清洗之类的活动造成的时间损失。不包括运送原料造成的时间损失。 减速损失(Reduced Speed Losses)

设备利用率OEE计算

如何计算工厂的整体设备效能 日本工厂设备维修保养协会的Seiichi Nakajima曾表示,对于分散式生产的制造商来说,工厂整体设备效能(以下简称OEE)如果能达到85%,就可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然而实际上目前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工厂整体设备效能的计算方法。在进行车间的OEE 的数据处理计算时,应考虑多种因素。下面介绍的方法包含了一种计算生产线或生产流程的OEE,它也可推广用于计算整个工厂的OEE。 计算生产线或生产流程上的OEE 如果所有的机器相对于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来说其贡献是相同的,那么计算生产线的OEE就简单了。但是完全均衡的生产线几乎没有,并且它也不能代表大多数工厂的真实情况。另外,大多数工厂并非都是一条笔直的生产线,其生产的产品部件能从一台机器非常和谐的传到另一台机器而且设备之间也非常谐调。实际上,一个生产流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生产线上的机器有些是串联关系,有些是并行工作,而且它们常常还有旁路流程。因此直接计算生产线或生产流程的OEE而不计算各单个机器的OEE是不可能的。 生产线或生产流程的OEE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整个生产线或生产流程是一个单独的机器,它理论上的生产周期等于生产流程中瓶颈机器的生产周期。例如,如果一条生产线上有三个机器,它们的生产周期分别为:3秒,2秒和4秒,则总的生产流程周期为4秒,即为瓶颈机器的生产周期。生产线作为一个整体,在4秒钟之内它只能生产一个产品。一个生产流程的关键是它要在瓶颈机器这一环节上保持一个高的可用度、生产率和优质率。 在典型的生产流程中各台机器的加工生产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冗余,如果这个时间冗余能够控制或允许一些机器短暂时间的停机,而不影响整个的生产流程,则它并不影响整个生产线或生产流程上的生产率。如果这个时间冗余不能弥补其它机器的短暂停机时间,瓶颈机器就会由于没有原料而停机或阻塞下面的流程,而不能生产出额外的资料。在所有的情形下,监控瓶颈机器的可用度和生产率,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整个生产线的生产剖面。 关于优质率,这里有两个关于生产缺陷的理论。第一个理论主张,在瓶颈机器之前,生产线上生产出了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只有当因这些质量缺陷导致瓶颈机器停顿(即由于缺少原料而使瓶颈机器停机)时,才称这些质量缺陷会影响到生产线和整个生产流程的产品产量。而在瓶颈机器这一环节上或它之后出现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则肯定会影响到生产线和整个生产流程的产量。它也因此会影响优质率。 质量专家和“零概率”观念都认为,任何的质量问题都是不能接受的,并且我们应该尽力让我们的指示器显示出所有的质量缺陷,不管它们是出现在瓶颈机器这一环节之前还是之后。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有些质量缺陷确实比另一些重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更加重要的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在瓶颈机器这一环之后的质量问题要比在它之前的质量问题更严重,所以,要把瓶颈机器这一环节之后出现的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

设备利用率

什么是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 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 是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一般的企业当中,设备投资常常在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例。 因此,设备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等于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 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生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一般包括: 设备数量利用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负荷率;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 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的计算公式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一: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 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公式三: 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办法 1、人员及部门进行设备的统计应该由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其统计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能力设计和生产决策与生产分析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一般由企业的生产部、主管部或机电部门负责。

2、方法进行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可依据生产报表分析进行,也可以采取实际统计的办法。 对于时产量固定的或产量容易计算的,可采用公式一;对于产量可变或设备较小的,可采用公式 二、公式三;统计工作应该认真、严肃、长期坚持,只有长期的数据,才是更加准确和实事求是的调查数据设备完好率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设备完好率=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 ×100%所谓完好设备一般标准是: ①设备性能良好,如机械加工设备的精度达到工艺要求;②设备运转正常,如零部件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技术规定标准,润滑系统正常、设备运转无超温、超压现象;③原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没有油、水、汽、电的泄漏现象。 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还要规定具体标准。 例如传动系统的变速要齐全、滑动部分要灵敏、油路系统要畅通等。 公式中的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停用、封存的设备。 在计算设备完好率时,除按全部设备计算外,还应分别计算各类设备的完好率。 设备完好率统计标准(2) 一、设备完好率的定义: 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开动率、OEE、MTTR,MTTF,MTBF

定义:设备完好率,指的是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 100% 标准:所谓完好设备一般标准是: ①设备性能良好,如机械加工设备的精度达到工艺要求; ②设备运转正常,如零部件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技术规定标准,润滑 系统正常、设备运转无超温、超压现象; ③原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没有油、水、汽、电的泄漏现象。对于各 种不同类型的设备,还要规定具体标准。例如传动系统的变速要齐全、滑动部分要灵敏、油路系统要畅通等。 公式中的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停用、封存的设备。在计算设备完好率时,除按全部设备计算外,还应分别计算各类设备的完好率。 2、设备利用率 定义: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一般的企业当中,设备投资常常在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例。因此,设备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等于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生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一般包括:设备数量利用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负荷率;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计算公式: 公式一: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 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 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精品)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枣阳一中彭军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 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 晶胞 =(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 n r3/3 ,所以空间利用率V 原子/V 晶胞=4n r3/ (3X (2r)3) =52.33 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2a2 = (4r)2, a=4 r/ V3 ,晶胞体积V 晶胞=64r3/ 3V3。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 ,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 X (4n r3/3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N晶胞=(2X 4n r3X 3V3) / (3X 64r3) =67.98 % 。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 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a2 = (4r)2 ,a = 2V2r , 晶胞体积V晶胞=16V2r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4X( 4n r3/3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4X 4 n r3)/(3 X 16V2r)= 74.02 % .

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a = 2r ,夹角分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 X 2r X sin( 60°) 晶胞的高h 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 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

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是指合格品中包含的材料数量在材料(原材料)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被利用的材料与实际消耗的材料之比,说明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材料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用同样数量的材料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材料利用率的分析,一般也是将本期的实际利用率与计划、上期或同类型企业的材料利用率相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寻找原因,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具体方法与材料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基本相同。 材料利用率的表示方法 材料利用率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1、用产品中所含材料的净重量占其耗用量的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材料净重量/单位产品耗用材料重量)×100% 上列材料利用率的数值越大,表明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越高。如果能达到100%,就表示投入生产的材料全部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2、用一定的材料消耗量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利用率=合格产品中包含的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材料总消耗量上列材料利用率的数值越大,表明一定数量的材料能够生产的产品越多。 材料利用率的定额统计分析 1、材料利用率定额 材料利用率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单位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或劳务)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材料所必须取得的由该种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将材料实际利用率与材料利用率定额相比较,说明原材料实际利用是高于定额还是低于定额。两者相比较的结果即为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 2、材料利用率定额统计分析 材料实际利用率变动,导致材料的超支或节约。 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所引起的原材料节约量;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在报告期已经实现的产出增长量;报告期节约的原材料在下期投人生产经营可能取得的产出增长量。 材料利用率和单耗的区别 单耗和材料利用率都反映了原材料的使用水平,但二者又有区别: 1、单耗是从消耗角度表明材料的使用情况,指标愈低愈好。材料利用率是从利用角度表明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指标愈高愈好。

设备故障率计算方法

设备运行参数管理办法 为规范设备管理程序,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寿命,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特制定以下设备运行参数管理办法。设备运行参数的定义方式不同表示的含义不同,我们采用以下方式定义,能同时反映出关键设备与一般设备故障对设备运行率的影响以及整体平均设备故障率和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大小: 一 . 运行参数注解 1.日单生产线运行率α: %1008?=小时计) 生产线计划开机(按生产线实际运行时间i α 备注:运行率反应单线整体设备利用率及运行情况 当α>1时表示设备运行时间超过8小时; 当α<1时包含设备闲置,设备故障,无计划停机,模具更换调试等情况; 当α=1时表示符合正常计划生产,各设备运行正常,利用率高; 2.日单生产线故障率β: %1008?=小时计) 和(一般按各单台设备计划时间之和各单台设备故障时间之β 备注:此故障率利用平均值方式按故障发生时间仅反应单线平均设备故障情况;与日单 生产线运行率结合能一定程度反映出关键设备与一般设备对生产的影响程度。 3.设备日总运行率Α1: Α=n i ∑? (即当天所运行的各线运行率的平均值) 备注:能反映整体设备平均利用率情况。 4.设备日总故障率Β1: Β=∑i β (即当天各线故障率之和) 备注:利用求和方式能反映各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大小 5.设备年或月运行率A=日运行率平均值;设备年或月故障率B=日故障率平均值; 月故障率采用单线平均值,各线求和的方式即反映出整体平均设备故障率又反映出设备 故障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大小:其值高低能从一定程度反映一段时间内设备故障的控制情况。 月运行率高低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段时间内开线的生产线的利用率(影响因素包括 一般和关键设备停机的影响,细小停机及生产准备等)不能反映全厂整体设备产能的发挥程度,产能发挥由产量总值反映; 6.非计划停机时间:分为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模具故障停机时间、细小停机时间、物料短缺 及其他突发情况时间总和。 7.保养计划完成率:时间完成保养项数/计划保养项数 (一定程度反映保养计划的完成情况) 8.维修频次:日平均维修频次 (结合故障率和非计划停机时间反映出设备故障的种类和次数,值越大一定程度反映小修次数越多) 按以上定义举例: 假如月平均故障率2.56% ;对应日维修时间约3.4小时;月故障时间约3.4*25=85 小时;非计划停机时间110-125小时; 维修频次3.5次相当于每次维修1小时; 运行率87%对于单线平均有效工作时间8h*87*=6.96小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