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1、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应

A. 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

a. 黯淡效应

dimming effect

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地方,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借助暗淡效应来减少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B.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包装效应(packing effect)

标签效应(label effect)

b. 标签效应

lebel effect

又叫越轨者效应,指对被贴上标签的个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或影响。标签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

媒体工作者要善于对自己“贴标签”,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从而建立自信心。

C. 蔡加尼克效应、菜肴名称效应、出其不意效应、词频效应、从众效应、错误信息效应。C(1). 菜肴名称效应

cooked food name effect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新闻和栏目内容类比为菜肴,则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就是菜肴名称。读者首先对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予以关注,然后才去阅读相关内容。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而言,新闻标题尤为重要。

C(2). 词频效应

word frequency effect

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

对于广播电视这种线性媒体来说,有声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尽量采用高频词,以方便受众的识别和理解。

D. 登门槛效应、第三人效应、定势效应、对比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d. 登门槛效应

foot-the-step-door effect

向他人由小到大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一个小要求,就参与了某类事并觉得自己对这类事情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记者在采访时有时需要采用这种技巧。

F. 反暗示效应、犯错误效应、反馈效应,反向思维效应,飞去来器效应、绯闻效应,冯·雷斯托夫效应、风俗效应、否定效应,附着信息效应。

f(1). 犯错误效应

pratfall effect

过于完美的人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可敬但不可亲;倘若有点小错误,反而会增加其魅力,更容易使人产生好感。

在新闻报道中,切忌把报道对象无限拔高和神话,避免出现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而应把对象人性化,本色话。

f(2) 冯·雷斯托夫效应

von restorff effect

指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个因与众不同或有特别之处,而比系列中的其他项目更容易记住的现象。

G. 感化效应、高空跳远效应、戈培尔效应、公共舆论效应、观众效应、广告负效应、过度合理化效应、过度奖励效应。

g. 高空跳远效应

effect of long jump on high

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就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当被试目睹自己处于高空状态时,根据经验会评估这是一个危险的境地,于是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反应。

H. 好感效应、好/坏心情效应、合法化效应、黑洞效应、蝴蝶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

h. 蝴蝶效应

butterfly effect

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可以带动系统中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中,任何一个肇事于某个节点的微小的初始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迅速繁殖,可能引发始料未及的社会风暴,造成足以震撼全球的影响。

J. 忌讳与祈求效应、激将效应、激惹效应、鸡尾酒会效应、记忆术效应、价格效应、交互效应、交际氛围效应、接近效应、禁果效应、近因效应和剧场效应。

j. 禁果效应

forbidden fruit effect

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受众的选择自由而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是好奇心与逆反心理。

M. 马基雅维利效应、马太效应、美女效应、名人效应、名片效应与模仿效应。

N. 难易适度效应、南风效应、你好效应、鲶鱼效应、暖场效应。

n. 南风效应

south-wind effect

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O. 偶像效应

P. 攀比效应、破窗效应、瀑布效应。

p. 破窗效应

broken window effect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又没有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在大众传播中,破窗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的漏洞,致使出现假记者,假新闻,有偿新闻泛滥等媒介乱象。

Q. 强化效应、启动效应、期望效应、气温效应、情境效应、去敏感化效应、权威效应、群体极化效应

q. 群体极化效应

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

无论最初意见倾向于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结果不仅群体观点转向极端,就连个体也发生了这种转移。不是指群体意见分为对立的两派或两级,而是指意见的最初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S. 扫帚星效应、色彩效应、斯楚普效应、闪光灯效应、山贾尔效应、社会传染效应、社会

距离效应、舌尖效应、时长效应、事后聪明效应、实验者效应、首因效应、睡眠者效应、水涨船高效应

s. 舌尖效应

tip-of-the-tongue effect

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说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心理现象通常因情绪紧张所导致,但也与动机强度有关。

T. 态度——依从——行为效应、同化评定效应、同辈效应、团体压力效应、退情效应。X. 稀贵效应、稀释效应、效颦效应、谐谑效应、心境一致效应、信念固着效应、信息扭曲效应、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虚假普遍性效应、虚假相关效应、序位效应

x. 虚假相关效应

illusory correlation effect

表面上有关系但实际上无关联的或关联较弱的两种对象,人们在知觉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关联或存在极强关联的心理现象。

Y. 药物依赖效应、移情效应、音节效应、异性效应、音响效应、引玉效应、预防注射效应、语境效应、预言的自我实现效应、晕轮效应

y. 异性效应

opposite sex effect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原因在于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Z. 自己人效应、自杀效应、责任分散效应、仗势效应、招牌效应、证同效应、政治安全阀效应、直观宣传效应、组场效应、坐向效应。

z. 自杀效应(富士康员工的连环跳楼事件)

suicide effect

一个人自杀后,往往引起多人模仿,自杀率骤升的社会心理效应。媒介对自杀事件的过量报道常常引起社会传染机制,唤醒受众的自杀意识。

2、群体极化

a.概念: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使他们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b.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学校中的群体极化:优等生成绩越来越好,劣等生成绩越来越差

社群中的群体极化:不良少年与不良少年的扎堆,使得他们的反社会化倾向更明显。

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人们在互联网上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不同类人的交流被切断,社会趋于分裂。

3、从众心理

从众(conformity)指的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三种形式:顺从、服从和接纳

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我们的判断往往是你受到受到群体中他者或者群体文化所暗示的结果。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什么样的因素可以预测从众:1.群体规模 2.一致性 3.凝聚力 4.地位 5.公开的反应 6.无事前承诺

谁会从众:1.个性

在个体特征与社会行为(例如从众)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十分微弱的联系。

2.文化

与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人的影响而做出反应。

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1.逆反

逆反(reactance)指的就是人们采取行动以保护他们自己的自由感。

2.坚持独立性

千人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此,我们常常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来行事。

4、劝说与说服(与广告传播之间的关系)

说服有利有弊。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和坏的判断。

灌输:强制性为主。不好的说服。

教育:以事实为主。好的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经典的说服研究: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1940s-1950s)

1.中心途径: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判断。

研究者的发现:

中心途径能引起人们更加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变化,而外围途径的影响要短暂和表浅得多。

2.外周途径:关注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充分。

二、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1.谁在发言

A.可信度: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它的说服效果就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就越小。

a.可知觉的专家性

以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自己的论题;

以在某一专业内的学识渊博者身份被介绍;

自信的表达方式;

b.可知觉的信赖性

当一个演讲者站在一个出人意料的立场上时,我们更倾向于将它们的论点归因于客观事实,并且认为它们是具有说服力的。

B.吸引力和偏好: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有吸引力以及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意见。

2.说了些什么

A.理智对情感

索福克勒斯:“事实胜于雄辩。”

斯宾塞:“对意见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

受过更好教育或者善于分析思维的人,比不善于分析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a.好心情效应

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b.唤起恐惧效应

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其回应就越多。

当恐惧心理和一个令人愉快的行为有关时,可能不会引发行为的改变。

在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的同时,告诉其解决之道,才会奏效。

B.单方面说服与双方面说服

受众反对传者观点时,进行双方面说服。

受众赞同传者观点时,进行单方面说服。

教育程度高的受众,进行双方面说服。

教育程度低的受众,进行单方面说服。

C.首因与近因

一般情况下,首先出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如果观点之间存在着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那么较早呈现出来的信息作用会减小,近因效应出现。

3.怎么说?传播渠道

一对多的传播:单向性;受众

一对一的传播:双向的交流;参与者

A.一对多:被动接受

一对一的传播在说服性上比一对多的传播要强。

一对多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一般而言,媒体越贴近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现实,其信息就越具有说服力。

如果一条信息难于理解,那么用文字表达说服效果最佳。

B.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两级传播:信息由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的过程。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说服效果最佳。

4.对谁说?受众

A.年龄

生活时代解释:人们年纪大时持有的态度,和他们年轻时基本相同;也正由于此,代沟产生。

B.选择性心理机制

a.选择性注意

人们一般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尽量避开与自己既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

b.选择性理解

受众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其固有的认识相协调。

c.选择性记忆

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并储存在大脑之中。

邪教如何进行精神灌输:

1.态度依从行为:登门槛现象

邪教组织的征募策略往往都利用了登门槛的技巧。

2.有说服力的因素

A.传播者

成功的邪教团体都有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可以吸引和指挥其成员们。

B.信息

生动,感性的信息以及团体给那些孤独和犹豫的人所带来的温暖与包容的感觉。

C.受众

邪教组织新成员通常都十分年轻,处在思想性对开放的时期,其态度和价值观都还不十分稳定。

D.团体

“社会闭塞”:外部联系逐渐减弱,直到团体完全承担内向的社会性作用,每一个人都只和组织内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5、媒介暴力(传媒与暴力之间的关系、媒介暴力的影响)

电视与暴力:

1.被过量表现的暴力

A.实地考察:观众常常模仿电视中的暴力榜样的行为;

与没有观看多少暴力的孩子相比,看了大量暴力节目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暴力倾向。

B.实验室研究

观看暴力节目导致了暴力的增加。当一个有魅力的人因正当理由而实施了适度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未受惩罚的时候,观看暴力节目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3.电视暴力对行为的影响

A.脱敏作用

当犯罪与暴力的讯息成为社会的常态之后,人们逐渐变得对它们越来越适应,从最初的震惊演变为最后的麻痹。

B.认知错觉

培养理论:电视中所呈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人们往往将媒介现实误认为现实世界本身。

暴力世界恐惧症:重度电视观众容易将世界看成是危险的,不安全的世界,更害怕遭受人身攻击。

3.电子游戏与暴力

A.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史

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史与暴力的表现紧密相连,暴力场景变得越来越逼真。

B.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认同暴力任务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观看;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

传媒暴力的发生机制:

同其他文化类型一样,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这两种方式实现着与人的互动。大众传媒是指传播者借助于大规模的传播媒介向广大信息接受者播散信息,它对文化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传播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对信息接受者(受众)的影响十分深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在信息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大众传媒成为传播暴力文化的主要渠道。暴力文化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空正是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主导传媒方式形成一种效应场,熏染着置身于这一效力场的广大受众,渗透并改变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所谓传媒暴力即传播暴力文化、传递暴力信息的大众传媒。传媒暴力有着其存在的人性基础和市场基础。

首先,传媒暴力之所以得以泛滥,与暴力行为的本能性是分不开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性中包含了侵犯性,人在具有生存本能的同时也具有破坏、攻击的本能。人的生存本能即“以生理需要为根源的驱使力(官能的驱使力)”,当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便会产生一种原始的攻击的冲动,这是一种防卫性的“良性的”侵犯(攻击),是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生存适应性的,而一旦威胁消失,它也跟着消失。同时,人还具有一种“以人的性格为根源的激情(性格根源的热情或人性热情)”,一种热情是在寻求爱、寻求自由,另一种热情则想要破坏、残害,但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人的一切热情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人性热情正是为了满足存在的需要。“人要求戏剧和刺激,如果他不能在高等的层面上得到这方面的满足,他就会去制造破坏性的戏剧。破坏与残忍的热情在使人觉得更有力量,更欢悦,更有活力,人格更完整上与促进生命的热情的力量同样强大。”

“圣者是人性的,最严重的虐待症患者和破坏者也是人性的,只是他们采取了对生命、身体和精神造成破坏的方式,但他们所破坏的不只是别的牺牲者,也包括破坏者自己,因此,他们构成了一种生命本身相克的境况:生命为使自己有意义而跟自己敌对。这是唯一真正的倒错。”[②]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心理咨魂与治疗服务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共24学时。考查课。1.5学分。 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木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理论、内容、基木方法、常见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一定的引导。学习木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木要求: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 (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其生涯性和心理健康科学的发展,掌握不适应问题的表现和症状;了解精神障碍与疾患,理解社会不适应的病理行为,了解儿童身心发展障碍。 (2)掌握人格理解的基木原则,掌握人格诊断的基木理论,理解临床面接中的人格理解方法的基木运用。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理论和技术 (1)掌握心理援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心理援助中人际关系建立的意义和基木方法;理解临床面接技术的要点。 (2)掌握来谈者中心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原理和要点,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要点和案例, 理解现代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的形式。 (3)掌握游戏疗法、箱庭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的心理学基础和主要技术,理解音乐疗法的主要技术,了解各种疗法的案例。 3.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 (1)掌握家庭生活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服务的基木内容和方法,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教材名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临床心理学》,徐光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咨询心理学教学大纲(0530) _43406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 供4年制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使用 执笔人:谢静涛 审定人: 学院负责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流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观点、心理障碍产生的病理观以及治疗观。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主要治疗方法,熟悉心理治疗的分类、基本程序、适应症和技术等,为未来的心理治疗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咨询心理学的先修课程为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训练、人格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理解运用,在咨询实践中能灵活运用,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消除心身症状,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种疗法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2 理解和掌握各种疗法的理论观点及其治疗特点。 3 熟悉各疗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人本主义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本疗法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马斯洛简介 罗杰斯简介 罗洛·梅简介 第二节人本疗法的基本观点 人性观 存在观

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治疗的病理观 人本治疗的治疗观 第四节案例分析 【目的要求】 了解人本疗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熟悉人本疗法的病理观和治疗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堂讲授为主。 【参考学时】 4学时 第二章行为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疗法的概述 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放松疗法 音乐放松 意念放松 呼吸放松 肌肉放松 第三节系统脱敏 等级量表的建立 脱敏的实施 系统脱敏疗法的注意事项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08 (二)课程英文名称:Counseling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即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本课程属专业教育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必须以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作为基础,同时与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有着交叉联系。 (五)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咨询员的基本职责,养成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学会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一般概述、心理咨询的历史简介、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章节。通过教学和课堂互动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54学时 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谈话与练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试类型:开卷或闭卷考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互动练习,课堂口头练习成绩与书面作业成绩一起记入平时成绩。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咨询心理学绪论 教学要点: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认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联,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及类型,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 一、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心理咨询的性质与作用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 二、心理咨询的类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原则 考核要求: 1.1心理咨询的综合定义(识记) 1.2心理咨询的性质(领会) 1.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区别(识记) 1.4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领会) 2.1心理咨询的内容(识记) 2.2心理咨询的类型(识记) 3.心理咨询的原则(领会)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作用机制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 总学时:24(一学期) 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音乐教育学院 六、内容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体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意蕴,进而产生学科兴趣并形成对人心理与行为的探索态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好基础。 本课程共分九章,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脑与心理、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人格、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心理。 七、教学形式: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演示法、图式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诱导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进行教学。 八、课程教材: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九、参考教材: 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十、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弧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 三、考核要求 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 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 三、考核要求 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一)意识的性质 (二)催眠现象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识记:意识、无意识 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 三、考核要求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2007年7月自考消费心理学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消费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针对文明消费,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理沟通应当是() A.相互的B.多方面的 C.有效的D.深层次的 2.隐蔽性拒绝购买的主导原因是() A.心理性原因B.生理性原因 C.政策性原因D.环境性原因 3.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是() A.传统性B.现代性 C.周期性D.差异性 4.就一般情况而言,消费流行具有() A.3个发展阶段B.4个发展阶段 C.5个发展阶段D.6个发展阶段 5.经营日用品的商店辐射半径通常是在() A.100米以内B.300米以内 C.500米以内D.1000米以内 6.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 C.个性D.能力 7.进城农民工在选购商品时首先关心的商品功能是() A.美观性B.科学性 C.实用性D.时尚性 8.消费者对新产品安全舒适的要求是() A.简单的B.双重的 C.单一的D.不明确的 1

9.以冲动型消费行为为主的消费者,其气质特征是() A.多血质B.胆汁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10.消费者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化与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是() A.同时存在的B.没有关系的 C.互相排斥的D.相互包含的 11.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保存经验,并运用这些经验改变或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A.学习B.记忆 C.注意D.需要 12.针对大众消费,经营者应采取的策略是() A.文明消费策略B.文明沟通策略 C.心理沟通策略D.心理适应策略 13.对于经营者而言,消费习惯中蕴藏着() A.企业活力B.企业生命 C.很大风险D.很大利润 14.商场橱窗陈列的商品大多是() A.滞销产品B.打折商品 C.畅销商品D.重点促销商品 15.盲目和冲动的消费行动是() A.由意志决定的行动B.缺乏意志的行动 C.有目的的行动D.有计划的行动 16.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相比,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A.思想反应B.行为反应 C.不自觉反应D.自觉反应 17.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心理需求越强烈,该商品价格的调节作用越() A.强B.弱 C.真实D.隐蔽 18.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处理,并采取一定措施,以便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 2

营销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教程文件

期末考试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小题一分)。 1. 营销研究人员将一幅绘有一家庭主妇面对各种罐头食品陈列架的图片出示给被试者,要求其说出图中主妇的购买想法。这一做法运用了营销心理学研究的哪种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投射法 2.()是指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味觉 3.听觉的瞬时记忆在4秒钟~5秒钟以下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期记忆 C.中期记忆 D.长期记忆 4.买菜、做饭属于哪种购买行为? A.目标行为 B.目标导向行为 C.间接行为 D.直接行为 5.影响家庭购买决策类型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对特定产品的介入程度和产品特点两个方面。 A.个人特征 B.夫妻角色与家庭购买决策 C.产品因素 D.角色分配 6. 由于刺激因素造成的错觉,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高一些,消费者会觉得便宜;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低一些,消费者会觉得很贵。这反映了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哪一特征()。 A.习惯性 B.倾向性 C.敏感性 D.感受性 7.()是影响其定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品定价的依据。 A.产品成本 B.定价目标 C.商品市场供应状况 D.市场竞争 8.“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是“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词,这一则广告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定位心理()。 A.抢先定位心理 B.目标消费 C.强化定位心理 D.补隙定位心理 9. 洗衣机从半自动发展为全自动,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A.使用舒适 B.操作便利 C.符合审美情趣 D.表现个性 10.江苏红豆制衣集团以“红豆”做商标,突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示了睹物思人、情谊深重的浓厚感情色彩,从而在众多的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红豆”商标最能体现品牌设计的哪一原则()。 A.品牌设计要个性鲜明、富于特色 B.品牌设计要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 C.品牌的设计应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相协调 D.符合法律,尊重习俗,避免禁忌

《民航服务心理学》教学大纲

《民航服务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航服务心理学 课程类别:主干必修 课程归属单位:北京汇智同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制定时间:2009年9月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民航服务心理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普通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民航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等基本知识,能够学会运用服务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和研究旅客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在乘务工作中的能力,同时,为学习民航服务心理学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讲授民航服务心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等基本知识,在讲授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实验依据,理解心理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基本实验程序。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又具备良好的心理实验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的实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和认知研究。 三、本课程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服务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讲解民航服务心理学的基本实验,把课堂讲授和心理实验相结合。 四、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学时 本课程教学计划学时为54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航服务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知识简介 第二节服务于民航服务 第三节民航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民航服务与知觉 第一节只觉得基本原理 第二节影响旅客直觉的因素 第三节民航服务只觉得内容 第四节民航服务直觉的偏差 第三章民航服务与个性 第一节个性概述 第二节气质差异与民航服务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民航服务 第四节能力差异与民航服务 第四章民航服务与需求 第一节需要概述 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传播心理学资料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0523132531)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 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 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 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 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 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 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 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 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 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 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