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大行健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西大行健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西大行健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西大行健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新闻心理学

第一章

1.什么是新闻心理

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

新闻心理——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

第三章

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

(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

新闻传者的心里活动,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传者工作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的唯一标准

(二)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生活在物质世界与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以自己在物质世界中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来认知、验证和评判媒体世界提供的信息。

2、两种信号系统在传者和受众的头脑中协同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传者: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受者: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第四章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这三个过程简称知、情、意。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记忆的过程

(1)识记

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编码。

(2)保持

保持是信息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术语为存储。保持的反面就是遗忘。

(3)再认、回忆

是对识记和保持效果的检验,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提取、输出。

“舌尖现象”

3.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a.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

( 4)容量很大;

(5)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b.短时记忆

(1)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短暂地存储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2)信息来源:经过注意筛选的感觉记忆

(3)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5)具有明确的意识性;

(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

c.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终身的;

(2)长时记忆系统的容量非常巨大。

4.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2)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

内在需要(指向活动本身):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外在诱因(指向活动结果)

5.情绪情感对记者的激发选择和调节

(1)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没有眼泪,你怎么写作?”——曼彻尔

“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记者,读者都可以感到、听到、看到的。”——郭梅尼

(2)情绪情感对记者的选择作用

满足传者需要的新闻事件或作品,让传者产生肯定的情绪,因此传者乐意选择它。

不能满足传者需要的新闻事件或作品,让传者产生否定的情绪,因此传者有意回避它。

(3)新闻工作者对情绪情感的调节

记者需要有效地控制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与认知相统一。

1.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

2.把握好情绪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不可时亲时疏。

3.寻找与受众间的情绪情感触发点,增加传播效果。

6.情商与传者成才

情商(EQ),情绪智商的简称,指情绪智慧的高低。国外研究发现,人生事业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

情商的五项指标:

(1)认识自身的情绪

(2)妥善管理情绪

(3)自我激励

(4)认知他人的情绪

(5)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7.新闻传者需要什么样的性格?

1)外向型记者的优势:开朗、乐群、善于和各种人群打交道,能从新近变动的事实中敏感的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2)内向型记者的优势:冷静、深思、细心,重视主观世界,沉静深思

传者的性格调节:

在参加调查采访时、现场报道、主持节目时,应具有外向型性格的必要特征

在读书、思考、写作、编辑时,应发扬内向型沉稳、深思的特征。

8.传者能力类型差异及特征

.思维能力类型:形象思维型、逻辑思维型、中间型。

思维是知觉、表象、记忆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传者的思维类型。影响思维能力的因素:

1)智商

IQ=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X100

2)性格

3)家庭教育

4)性别

9.思维类型与记者类型的对应

形象思维型——文学型记者——穆青

逻辑思维型——学者型记者——梁启超

中间型——新闻型记者——邵飘萍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人不必勉强跨越自己的能力类型去干力不从心的事。我们应该在认识自己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类型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10.气质:心理学中讲的气质是个体行为全部动力反应特点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情感和活动发生的力量强度、快慢和均衡的程度。

气质的分类:

1)胆汁质:胆汁质:又称不可遏制型,这种气质的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制过程。

这种人的易于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言语、表情、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燃烧的热情的表现。

在克服困难时有着坚韧不拔的劲头,而不善于考虑能否做得到。

工作有明显的周期性,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事业,并准备去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但当他的精力耗尽时,他会失去信心,情绪沮丧而一事无成。

2)多血质:多血质,又称活泼型。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下不感到拘束。

在工作学习中富有精力而效率高,常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

能迅速把握新事物,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情感易变,兴趣也易变。

如果事业不投其所好或者事业需要耐心细致,或者事业具有平凡的性质,他的热情就可能冰消瓦解。

3)黏液质:又称安静型。由于神经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

不论环境如何改变,都能保持平衡。坚持而稳健的劳动者,能恪守既定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不为无谓的动因而分心。

态度持重,交际适度,感情不易受激动,不易流露感情,不常显露自己的才能。当对自己的力量估计好后,就把事情一干到底。

这种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那些需要有条不紊、冷静和持久的工作对他们来比较适合。

4)抑郁质:又称抑郁型。由于神经过程薄弱,在生理上不能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

这种人有强烈的感受能力,往往为很小的缘故而动感情,而且这种情绪体验有力而持久,善于观察,处事谨慎。

在友爱的集体里,他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能胜任所委托的事情,表现出坚定性。对外部世界都有警觉,在外表上很少表现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体验相当强烈。

第五章

1.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自环境的采访活动客体是引起记者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刺激物;输入记者大脑的信息来源于此。

(2)注意的选择

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在某一时间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只有把暂时不用的信息过滤掉,才能保证有限的信息进行清晰准确的加工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操作记忆)——信息加工

由注意选择并输入记者头脑中的信息,作用于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这些相关的知识经验就被提取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操作记忆)中,直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1 .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

思维控制着注意的选择、记忆的活动。

2 .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

“理论驱动归纳”(如新闻策划) “材料驱动归纳”(一些深入报道)

3 、思维定势

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某种现成模式解决问题而表现的思维活动的倾向。(5)行为输出

“随机应变”——记者思维与行动的关系

(6)噪音

信息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中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对讯息产生干扰。这些阻碍信息顺利流通的因素就是噪音。

2.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指有意识地管理和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

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

3.印象管理效应

首因效应

又称“最初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一印象”。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先输入大脑的外部信息对人的认知效果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因此,第一印象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强烈而持久。

4.近因效应

又称“最近效应”,指在最近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交往的初期,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6.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好的认识和评价。

5.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中彼此相互欣赏、接纳的亲密倾向,它是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1)邻近性吸引

2)外貌吸引

3)能力吸引

4)熟悉吸引

5)相似性吸引

6)互补吸引

7)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第六章

1.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

新闻写作心理状态的含义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完整特征。如觉醒、疲劳、睡眠和注意等。

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既包括记者在写作时的各种心里活动(知、情、意)的综合反映,又包括记者主体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共鸣。

2.影响记者写作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

a环境

环境因素对记者心理状态的激发和感染。

b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事迹对记者创作冲动的触发。

c受众

新闻作品的对受众产生预期效果对记者的写作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3.新闻写作的最佳状态

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协调

写作中恰当的情绪情感有助于诱发良好的写作冲动,因此在写作中协调好自己的情绪情感对写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几种常见的情绪情感表现形式:

a心境: 心境(mood)——使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染上某种色彩,但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绪微弱持久,但不代表心中是一潭死水,诸如愉快、忧郁、愤怒、恐惧等。

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使一切都感染着某种情绪的色彩。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碰到的心境是一种轻度紧张,冷静思考、回忆并积极将作品完成的心境,整个工作过程没有太大的心里波澜。这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境。b激情:激情(intense emotion)——通常由特定的对象引起的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在记者的新闻写作过程中,常常因为对新闻事实产生一种强烈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出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推动着记者把作品完成。

c应激:应激——人面对危险状况或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当面临一场意想不到的艰难考试;一辆汽车向你飞驰而来;飞行员在空中飞行中遇到了机械故障;罪犯准备向你施暴等等。在人处于应激状态的时候,人的生理上会出现巨大反应,迅速地集中你的全部力量和智力来排除危险和困难。

记者在面对意想不到的危难的时候,应激反应经常能帮助记者迅速而理智地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投入采访和写作。

第七章

1.编辑的胆识

(1)编辑的人格——有胆有识

a.胆识是人格力量的体现

胆识,即胆量和见识。

胆量,一种心理能量,它可以推动你将认识变为行动的力量。

见识。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

胆识,应先有识,后有胆。有胆无识,仅是武夫,有识无胆,则为懦夫,有胆有识方为智勇双全,是编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编辑人格的体现。

(2)编辑的“识”

a对编辑的工作意义有较深的认识。

b有明确的社会导向意识。

c较强的敬业精神。

d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

e耳聪目明、知识渊博。

(3)编辑的“胆”

坚持真理,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和魄力。

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在事件刚初露端倪的时候,敏锐地抓住实质,预测宣传效果。

3、编辑胆识的表现

(1).具有宏观思维,审时度势,抓住热点。

(2).重视头条新闻

(3).做好新闻标题

(4).配好评论

2.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周期节律性

(2)(意识水平(注意力水平)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

(5)心理活动耐受力

(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3.编辑的工作与健康

工作对编辑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压迫感。工作量、截稿期及“把关人”的责任给编辑带来了压力。

2)动机斗争。终日枯燥的伏案工作,“为他人做嫁衣裳”,容易使编辑心态失衡。3)生活节律紊乱,长期生活规律混乱,黑白颠倒,容易使人患胃病、神经衰弱

等疾病,情绪也容易波动、低沉。

4)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使编辑易过劳。

4.编辑健康的保护与调节

保护编辑健康的途径:

1)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心理卫生环境。

2)编辑应积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3)控制情绪,避免过大情绪波动。

4)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文体活动。

5)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

编辑的向性

二、编辑群体的向性类型——内向型

(一)编辑的性格特点:“清醒、冷静、辩证、稳重、深沉、内向”(二)从工作需要上看,内向型的编辑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三)经过科学测试和统计,编辑的性格向型偏向于内向。

第八章

新闻工作者健康人格的标准有哪些?

1.和谐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正确的自我认识

4.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良好的情绪情感调控能力

如何调节新闻工作者常见的人格缺陷?

1.自卑

有一些年轻的新闻从业者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

新闻工作者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将目标定得小些,切合实际一些,多积累成功的愉悦体验。

合理的确立参照系和立足点

多与自己作纵向比较,而不是一味与别人做横向比较。

2.害羞

不敢在大众场合正常采访、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采访中见到熟人难为情、采访时紧张。

要增强自信心

放下思想包袱,不要过多计较议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敢于在采访中说第一句话、迈第一步。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尽量坐到前排,主动大胆地和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异性说话,敢于直视别人的眼睛。

3.怯懦

不敢向采访对象提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敢冒风险、不敢担重担,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中,怯懦往往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成为落伍者。积极锻炼、不怕失败、多给自己鼓励和加压

4.抑郁

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体验不到快乐。

正确的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扩大人际交往,寻求心理帮助。

5.焦虑

在很多情况尚不明了的时候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烦恼、害怕和紧张的情绪体验。当机立断、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将注意力从担心失败转到积极行动中来。

6.虚荣

追求不切实际的名利、地位

第九章

受众的需要: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3.社会需要

受众的动机与兴趣

新闻受众的动机是在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新闻报道只有不断捕捉受众的具

体想获知的目标,才能抓住受众的心。

受众的兴趣是推动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动机,是受众对新闻媒介说传递的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选择倾向,它和受众的需要有很大的联系。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指受众对新闻报道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接受为能承受,不接受为不能承受。

受众心理承受力的两个特点:主观性、时间性

受众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

2.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

(1)强化原有态度

(2)作出逆向选择(“禁果效应”)

(3)贬损宣传者

3.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来自传者方面:

失实、失真、失策、失误。

(2)来自受众方面

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气质等

第十章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A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

B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C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D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准备

受众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形成——接触新闻信息后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

态度改变——接触新闻信息后原有态度发生变化。

新闻传播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受众的一系列新闻传播,达到改变受众态度、引发受众产生新的行为的目的。

影响新闻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一)权威性

传者的权威性越高,其传送信息的说服力越强,受众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二)可信性

可信度——当受众感到传者在宣传中利己因素越低,其可信程度就越高。(三)喜爱性

当受众对内在或外在因素传者表示喜爱时,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有态度。

(四)睡眠者效应

1.睡眠者效应,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降低,而低可信度的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趋势。

2.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可信性效果减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较全面的发挥出来。

3.传者对睡眠者效应的利用

在一定时间内,传者的观点也许并不为受众接收,但坚持传播相关信息较长时间后,效果可能会显现。

唤起恐惧,功效和不良后果

也叫“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恐怖诉求的功效:

通过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课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接触传播内容,并迅速的采取行动。

不良效果:

如果分寸把握不好,会给对象带来心理不适,从而影响宣传效果。所以不宜多用。

第十一章

什么是职业倦怠?

也被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倦怠”,是个体不能有效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症,包括情绪衰竭、疏离和职业效能感降低三个方面。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职业危机。

如何干预与预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

一、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干预

(一)个体的自我调适

1.确立工作的意义

2.情绪的自我调节

3.在单位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的合作能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媒介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对从业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倦怠检查

2.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给个体应有的自主空间

3.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职业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上升空间。

4.转变领导作风,真正做到领导和员工赤诚相见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预防

(一)个人的预防策略

1.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倦怠

2.保持乐观的心态

3.提高职业生存能力

(二)组织的预防策略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2.加强职业培训,施行职业管理

3.人性化的领导作风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咨询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第七部分心理咨询学部分(上册)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 1.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 2.精神分析性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于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并使之意识化。() 3.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模式不仅考虑了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考虑了 改变刺激与反应关系的其它条件的作用。() 4.求助者希望听到咨询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咨询过程中应多替对方出主意以解决具体问 题。() 5.在儿童期进行性别认同教育主要是通过成人对孩子的一般行为表现来进行。() 6.咨询师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求助者的价值取向也必须与之达成一 致,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7.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 8.咨询是一种帮助他人的职业,在咨询过程中只有求助者成长和获益,对咨询者本人的人 格完善方面并没有什么帮助。() 9.当咨询师在工作当中遇到与自己尚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同病相怜”的求助者时,应勇 敢地坦露自己的问题,与他共同商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10.在咨询中保持非评判性态度是为了使求助者无所顾虑,将内心世界完全展示出来。() 二、单项选择题 1. 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为( ): (A)韦特默(B)威尔森(C)比尔斯(D)帕森斯 2. 通常认为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韦特默(B)比尔斯(C)帕森斯(D)卡特尔 3. 下列哪项不是咨询心理学的专业目标( ) (A)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B)促进个体与环境的调和 (C)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更快康复(D)促进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4.《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执行时间是:() (A) 2000年8月(B)2000年10月 (C) 2001年10月(D)2001年8月 5. 中国人的多相人格量表的研制成功,从方法学的角度说明了下列哪一种趋势:() (A)心理咨询工作切入中国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 (B)未来几年内心理咨询工作还得以普及化为其重要特征 (C)中国心理咨询职业化还将继续发展 (D)独立性是中国心理咨询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 6.()将心理咨询定义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 促使其行为、态度变化的过程。 (A)罗杰斯(B)陈仲庚(C)李心天(D)威廉森 7.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 (A) 帮助改造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B) 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 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 D) 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的构成为:() (A)自我一本我一超我(B)意识一潜意识一无意识 (C)性格一脾气一能力(D)兴趣一需要一动机 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遵循的是:()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道德原则(D)平衡原则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大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练习系统试题附答案

大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练习系统试题附答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大学心理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C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B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D.人的心 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A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A A.具有两面性; B.具有稳定性;C.具有外显性; D.具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B A.集中性与分散性;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D.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惩; D.间接强化 12、( )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D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奖惩; D.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 )的三种模式。C A.接受过程; B.认知过程; C.同化过程; D.学习过程 14、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 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B A.基本原理; B.变式; C.概念; D.教材结构 15、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 的解决。D A.理解; B.操作; C.形成表征; D.学习的迁移 16、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A A.人际沟通; B.人际交往; C.亲 和行为; D.人际关系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2012年10月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测验法、个案法和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经济分析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其阐述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5.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6.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和过程是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归因 7.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现象 9.按能力的倾向划分,有一般能力和 A.特殊能力 B.个人能力 C.认知能力 D.创造能力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华师大心理学历年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 招生专业:心理学 一、简述下列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操作条件反射 2、注意稳定性 3、想象表象 4、意志行动 5、兴趣 6、程序性知识 7、性格特征 8、离差智商 9、趋避冲突10、激情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试述长期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3、试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试述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6、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试述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统计与测量(需带计算器) 心理统计部分 一、是非题(10分):请仔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是否正确,用T表示正确,用F表示错误,填写在前面的括号中。注意,不得使用任何其他符号。 ()1.差异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2.抽样分布指的是抽取的样本中个体数值的次数分布。 ()3.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工作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 ()4.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5.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叫总体统计量。 ()6.相关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其平均数。 ()7.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8.偏态量和峰态量是用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 ()9.中位数检验就是比较两个样本中的中位数高低。 ()10.从正态分布图来看,z=0处的概率是最大的。 二、简答题(8分): 1.什么是标准分数?使用标准分数有什么好处?(4分) 2.方差分析是逻辑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10分) 如果有两个样本,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对照组,分别施以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测验后如何对其成绩(百分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 四、填表题(12分) 有一个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A因素为教材,共3种;B因素为教法,共4种。交叉分析后得到12种处理,假定每个处理中有2名被试。经过教学后进行测验,得到一个方差分析表,请完成它。注:不必说明有无显著意义等。(答案按照1-12填写在答题纸上)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免费下载】00657新闻心理学 全国13年10月自考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新闻心理学中,参与新闻活动的人被统称为 A、新闻传播者 B、新闻信息提供者 C、新闻受众 D、新闻活动认识主体 2、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工作者,使他们具有 A、良好的道德修养 B、较高的业务水平 C、健全的人格 D、强健的体魄 3、新闻心理学既可以归入新闻理论范畴,又可以归入 A、新闻业务范畴 B、传播学范畴 C、理论心理学范畴 D、应用心理学范畴 4、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的是 A、陆定一 B、范长江 C、戈公振 D、邵飘萍 5、在人的心理现象中,兴趣属于 浙00657# 新闻心理学试题第1页(共5页)

A、情绪过程 B、个性心理特征 C、个性意识倾向性 D、意志过程 6、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是 A、动机 B、情感情绪 C、性格 D、意志 7、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制约作用,而在表现性格的各个心理特征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是 A、世界观 B、气质 C、能力 D、意志 8、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打开心灵“钥匙”的是 A、顿悟 B、形成初步构想 C、典型诱因的出现 D、进行尝试性思考 9、首因效应属于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定势效应 D、晕轮效应 10、理性思维又可称作 A、创造性思维 B、抽象思维 C、常规思维 D、发散思维 11、有利于产生新闻精品及名记者的思维形式是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2、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性 B、社会依赖性 C、场独立性 D、社会独立性 1 3、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反映了编辑的 A、导向意识 B、娱乐意识 C、职业意识 D、受众意识 14、报刊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是 A、记者 B、编辑 C、受众 D、校对 浙00657# 新闻心理学试题第2页(共5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