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冠腐病感染期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的一个快速的微分染色技术

对冠腐病感染期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的一个快速的微分染色技术

对冠腐病感染期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的一个快速的微分染色技术
对冠腐病感染期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的一个快速的微分染色技术

植物显微技术

姓名:王永刚

编号:C2

学号:2012301110091

班级:硕士育种二班

导师:孙东发

对处于冠腐病感染期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

的一个快速的微分染色技术

N. L. Knight and M. W. Sutherland

Centre for Systems Biology, Faculty of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Toowoomba, Qld 4350, Australia

A novel fluorescence-based differential staining procedur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rapid visualization of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hyphae in cereal tissues. Infected tissues are stained with safranin, which binds to host cell walls, while hyphal tissues are stained with the fluorescent dye solophenyl flavine 7GFE. The method is rapid, does not require clearing of culm cross-sections, and provides high contrast informative images of fungal and plant structures during pathogenesis.

Keywords: cereals, fluorescent microscopy,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staining,visualization

为了禾谷类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菌丝的快速可视化,一种新型的基于荧光鉴别的染色方法已经被开发。受感染的组织被番红染料所附着,它结合到宿主的细胞壁,而菌丝组织被荧光染料—直接荧光嫩黄7GFE所染色。该方法具有快速,不需要清除茎秆横截面,并提供高对比度的真菌和植物结构在发病期的信息图像。

关键词:谷物荧光显微镜镰刀菌小麦冠腐病染色可视化

引言:

在植物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宿主组织中真菌结构生长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多年来,报到了许多突出植物组织中真菌结构的染色技术

(Johansen,1940; Meyberg,1988; Saha等人.,1988)。特别是,一些技术、像荧光显微镜技术,增强了我们观察植物组织中菌丝的能力(Duckett &Read,1991;Hood & Shew,1996;Schafer等人., 2004)。新近的绿色荧光蛋白已经被用于真菌的转化(Lorang等人.,2001; Oren等人l., 2003),特别是标记真菌结构以易于观察。然而,虽然这种方法在已转化的生物体和宿主之间产生了一种良好的对比,但是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产生一个可行的绿光荧光突变体,并且严重限制了可被检测的真菌菌株的数量。因此,快速的常规染色方法能够在宿主和病原体之间产生类似的高对比度而不需要遗传转化,这是非常可取的,并且,它们容许观测一个真菌病原体的多种基因型而不需要遏制与转基因生物体相关的约束条件。这项研究利用幼苗和感染了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的成年寄主,阐明了一种对荧光染色和冬季谷物中真菌感染观测的改进方法以及在大麦和小麦中引起冠腐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材料与方法:

按照Mitter等人(2006)所描述的面包大麦(Triticum aestivum),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durum),大麦(Hordeum vulgare) 和燕麦(Avena sativa)的接种幼苗和在接种后的3~35天所收获的叶鞘;从Leslie研究中心、DEEDI、Toowoomba、Queensland和澳大利亚实地收集的被条锈病感染的小麦叶片样本和被白粉病感染的大麦叶片样本;受感染的叶片和叶鞘按照Hu ckelhoven & Kogel (1998)和Schafer 等人.(2004)所描述的方法清理并固定。简而言之,①把组织放置在清洗液中(0.15%的三氯乙酸[w ? v]酒精溶液:氯仿[4:1; v ? v])48小时,在这段时间之内更换一次溶液;②将样品用50%的酒精溶液清洗两次两次2×15min;③用50mM的NaoH清洗两次2×15min;④用超纯水清洗三次3×10min;⑤随后接着在0.1M Tris ? HCl溶液(pH=8.5)中孵化30min;⑥将样品立即染色或者储存在50%(v ? v)的甘油中;

成年植株是在播种后让接种的幼苗材料在5L的盆中生长直到16周,用切片机的刀片对每个茎杆进行徒手切片。脆弱的组织,像被严重感染的茎杆或者叶鞘,按照Frohlich (1984)描述的那样用手在两片保鲜膜之间剖开。

已经有一系列的基于荧光显微技术的染色方法被应用。最初,荧光染料是根据它们对受感染小麦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菌丝独特的染色能力而进行评价的。这些染料包括Uvitex 2B(Polysciences公司.;Moldenhauer等人.,2008);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碘化物(Invitrogen公司;Duckett & Read, 1991);滂胺坚牢猩红4B (Kemira Pigments; Hoch等人.,2005)和直接荧光嫩黄7GFE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 Hoch等人.,2005)。调查非荧光染料苯胺蓝、甲苯胺蓝色和番红对植物组织特定的染色和相同时间淬火冷却自发荧光的能力,每一个被测的非荧光染料结合每一个荧光染料去评估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染色对比的程度。

最初的实验用各四个荧光燃料的其中之一对组织染色5min,每个染料用高纯度的水配置(MilliQ系统,Millipore公司),除非另有说明。染料溶液是Uvitex 2B(0.% w/v),3,3¢-dihexyloxacarbocyanine碘化物(ug/ml )的酒精溶液, 滂胺坚牢猩红4B(0.1% v/v)和直接荧光嫩黄7GFE(0.1%w/v )。然后用水冲洗几次,再对组织进行微观测评。

随后的实验是最初用非荧光染料处理的组织,无论是苯胺蓝(0.1% w/v)、甲苯胺蓝(0.05w/v)、还是番红(0.2g番红配100ml10%的酒精)均染色5min,接着用水将组织冲洗数次,再用四个荧光染料的其中之一染色5min,组织经水冲洗几次后进行微观测评。

经过最初的实验确定哪种方法最佳,组织样品在番红溶液中染色5min后用超纯水冲洗三次,接下来将这些组织在直接荧光嫩黄7GFE(0.1w/v配0.1M Tris ? HCl[pH=8.5])染色10min,再用水清洗四次4×10min。

样品固定在50%(v/v)的甘油中,在配置UV-2A过滤器(激发过滤器,330-380nm;分色镜,400nm;屏障过滤器42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微缩5.0RTV数码相机(QImaging)和分析软件(Soft Imaging System)获取照片。

结果:

虽然每一种荧光染料都对菌丝染色,但在寄主和真菌之间并没有获得强烈的对比,这是由于双方的自身荧光和寄主组织的染色所造成的(Fig1.a、b和c)。连续的组织染色,刚开始用非荧光染料苯胺蓝或者番红对组织染色,接下来再用一

种荧光染料对真菌组织进行染色,产生了最详实的视觉图像,在植物组织和真菌组织之间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所观察到最清晰的图像是组织经过番红和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产生的(Fig.1d)。这种组合染色的方法在此之前没有报到过。

在制片之前对叶鞘组织进行固定和清洗,让组织纵向平坦,以便于观察到组织表面的和内部的菌丝。与此相反的是,取自成年植株上的茎节组织,在经过和没有经过固定和清洗步骤的最初处理,其结果表明,要得到令人满意的染色结果,固定和染色的步骤是不必要的。这便显著减少了茎节组织的准备时间。

直接荧光嫩黄7GFE附着在菌丝体的细胞壁上,使菌丝隔膜产生明显的区分(Fig.1e),同时与植物细胞壁产生强烈的对比(Fig.1f)。小麦组织的横剖面能够让菌丝体的细胞外和细胞内都能可视化(Fig.1g,h)。番红染色能够充分的萃取植物组织的自身荧光,也允许足够的红的番红使植物细胞壁同菌丝体的绿色或者蓝色荧光区分开来。宿主细胞的荧光是不同的,这与细胞类型和受感染程度有关。可以观察到年幼的植物组织不容易被番红染色,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年幼的植物组织含有少量的木质素。然而,这已经足够看得见菌丝体了。如Figure 1所示,相比于面包小麦组织,受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感染的硬粒小麦、大麦和燕麦显示出相同成功的和相似的染色结果。分别受白粉病菌和条锈病菌感染的大麦和小麦的后续染色表明这种染色方法能够从一系列的分类群中可视化真菌的病原物。

讨论:

以前有报道直接荧光嫩黄7GFE可以染色多种真菌的细胞壁,包括酿酒酵母、菌核病菌、十字花科黑斑病菌、根腐病菌、叶点霉菌、禾生刺盘孢菌、炭疽病菌、卵菌纲致病霉疫菌、畸雌腐霉和德巴利腐霉(Hoch等人.,2005;Oliver等人l.,2009;Takahara等人.,2009)。然而,迄今为止,用这种染料在寄主组织内染色菌丝体的报到是Oliver等人关于腐霉属感染寄主苔藓的研究(2009)。

直接荧光嫩黄7GFE以同荧光增白剂M2R类似的方式染色真菌的细胞壁和隔膜。然而,当暴露在选定波长的光下,直接荧光蛋白7GFE的褪色不是那么的快(Hoch等人.,2005;Anderson 等人.,2010)。Hoch等人(2005)的报道称,相比于含有几丁质细胞壁的真菌种类,细胞壁含有纤维质成分的卵菌通常具有更为强烈

的荧光;然而,对观察这两种细胞壁的类型而言,这些荧光已经足够了。Anderson 等人(2010)在一项植物细胞壁的研究时描述了直接荧光嫩黄7GFE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对含有β-1,4键的多糖具有选择性,含有这种键类型的分子在植物细胞壁和真菌细胞壁都是常见的(Bartnicki-Garcia,1968),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独使用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不易把植物细胞和真菌菌丝体区分开来。通过包括一个附加的染色过程,使用像番红这样的一种染料,它能够选择性的结合在在植物细胞壁中所发现的成分之上,像木质素、木栓质和角质(Ruzin,1999;Lodish等人.,2000),从而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壁和真菌细胞壁的一个明显区别。

这种同时用番红和直接荧光嫩黄7GFE进行连续染色的新颖的方法,在真菌细胞壁和植物细胞壁之间产生了很强的差异,说明了使用一种组合的染料可以增强真菌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可视化能力。这种方法除了快速和简单自然以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染色的样本能够保留显著的荧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当前,这种方法正被广泛的运用于在面包小麦,硬粒小麦和大麦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感染的研究。在此研究中,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多种真菌细胞壁,像谷物发病组织中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小麦条锈病菌和白粉病菌的能力表明了,用这种方法在显微镜下去检查其他的植物和病原菌关系应该证明是有用的。

Figure 1 (a—d):生长期为28天的面包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鞘组织经过清理、固定和染色后的效果。在清理和固定之后,谷物组织的自发荧光降低。在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之后,菌丝体可见但不能与植物组织区分开来。(a)在清理之前的组织荧光.(b)在清洗之后的组织荧光。棕色变色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病变。(c)对清理和固定的组织仅仅用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菌丝体可见,但没有与寄主形成强烈对比。(d)清理和固定的组织用番红和直接荧光嫩黄7GFE染色。菌丝体明显和寄主组织区分开来。(e,f):清理和固定生长期为28天的面包小麦叶鞘组织,用番红和直接荧光嫩黄染色。在经过染色后,菌丝体和隔膜非常明显。植物细胞的自身荧光已经被番红萃灭。(e)受感染的组织菌丝体生长严重。(f)菌丝体生长在表皮细胞内和跨表皮细胞的生长。(g,h):生长期为16周的植株中,未清理的横截面在面包小麦细胞和菌丝体之间显示出明显不同。(g)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在小麦节间的导管组织内的生长。(h)镰刀菌属小麦冠腐病菌在节间的非导管组织内的生长。(i)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经过清理和固定的开花期大麦叶鞘表面上的生长。(j)小麦条锈病菌菌丝体在经过清理和固定的开花期面包小麦叶鞘中的生长。(k)从经过清理和固定的开花期面包小麦叶片上喷发出的小麦条锈病菌。以上组织均是在UV-2A滤光镜下观察到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Anderson CT, Carroll A, Akhmetova L, Somerville C, 2010. Realtime imaging

of cellulose reorientation during cell wall expansion in Arabidopsis roots. Plant Physiology 152, 787–96.

2.Bartnicki-Garcia S, 1968. Cell wall chemistry, morphogenesis, and taxonomy of

fungi.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22,87–108.

3.Duckett JG, Read DJ, 1991. The use of the fluorescent dye, 3,3¢

-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 for selective staining of ascomycete fungi

associated with liverwort rhizoids and ericoidmycorrhizal roots. New Phytologist 118, 259–72.

4.FrohlichMW, 1984. Freehand sectioning with parafilm. Stain Technology 59,

61–2.

5.Hoch HC, Galvani CD, Szarowski DH, Turner JN, 2005. Two new fluorescent

dyes applicable for visualization of fungal cell walls. Mycologia 97, 580–8.

6.HoodME, Shew HD, 1996. Applications of KOH-aniline blue fluorescence in the

study of plant-fungal interactions.Phytopathology 86, 704–8.

7.Huckelhoven R, Kogel K-H, 1998. Tissue-specific superoxide generation at

interaction sites in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nearisogenic barley lines attacked by the powdery mildew fungus (Erysiphe graminis f. sp. hordei).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11, 292–300.

8.Johansen DA, 1940. PlantMicrotechnique. NewYork, USA:McGraw-Hill.

9.Lodish H, Berk A, Zipursky SL, Matsudaira P, Baltimore D, Darnell J, 2000.

Molecular Cell Biology. NewYork, USA:W. H. Freeman.

10.Lorang JM, Tuori RP,Martinez JP et al., 2001.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is

lighting up fungal biolog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7,

1987–94.

11.MeybergM, 1988. Selective staining of fungal hyphae in parasitic and symbiotic

plant-fungus associations. Histochemistry 88,197–9.

12.Mitter V, ZhangMC, Liu CJ, Ghosh R, GhoshM, Chakraborty S,2006. A

high-throughput glasshouse bioassay to detect crown rot resistance in wheat

germplasm. Plant Pathology 55, 433–41.

13.Moldenhauer J, Pretorius ZA, Moerschbacher BM, Prins R, Van DerWestuizen

AJ, 2008. Histopathology and PR-protein markers provide insight into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of wheat.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9, 137–45. 14.Oliver J, Castro A, Gaggero C et al., 2009. Pythium infection activates conserved

plant defense responses in mosses. Planta 230, 569–79.

15.Oren L, Ezrati S, Cohen D, Sharon A, 2003. Early events in the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maize interaction characterized by using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xpressing transgenic isolat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9, 1695–701.

16.Ruzin SE, 1999. PlantMicrotechnique andMicroscopy. 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Saha DC, Jackson MA, Johnson-Cicalese JM, 1988. A rapid staining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urf and forage grasses. Phytopathology 78,

237–9.

18.Scha¨fer P, Hu¨ckelhoven R, Kogel K-H, 2004. The white barley mutant

Albostrians shows a supersusceptible but symptomless interaction phenotype with the hemibiotrophic fungus Bipolaris sorokiniana.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17,366–73.

19.Takahara H, Dolf A, Endl E, O’Connell R, 2009. Flow cytometric purification of

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 biotrophic hyphae from Arabidopsis leaves for

stage-specific transcriptome analysis.The Plant Journal 59, 672–83.

黄瓜镰刀菌枯萎病防治

黄瓜镰刀菌枯萎病防治 1.症状 本病自种子萌芽至瓜果采收都可发生,一般以结瓜期发病最重。 (1)种子萌发时受害,幼芽及种子腐烂。 (2)苗期发病,两片子叶表现不同程度黄化,子叶和叶片萎蔫下垂,茎基部腐烂变褐,严重的萎蔫枯死折倒。 (3)成株发病,开始是由叶片自下而上似缺水状萎蔫,早晚可以恢复,经数天后,整株或部分枝蔓萎蔫,不再恢复。病蔓基部变褐、收缩,常有纵裂,伤口或蔓节处常分泌出如松脂状的胶质物。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剖视病蔓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至褐色。病株根系全部变褐腐烂。 2.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黄瓜专化型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坦孢子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离开寄主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可从伤口或从根毛或幼根直接侵入。通过灌溉水、粪肥、农具、气流传播。本病在土温15℃以上即开始发病,20~25℃发病最适宜,为害最盛。土壤过分干旱,质地粘重和偏酸,施用氮肥过多和施用未腐熟的粪肥,植地多年连作等,都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3.防治方法 防治此病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长春密刺,津研6号、7号,津杂2号、3号、4号,津早3号,西农58号,中农5号,龙杂黄1号,郑黄2号,湘黄瓜1号、2号,宁丰1号、2号,鲁黄1号,早丰1号,春丰2号等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2)实行轮作:轮作期限以3年以上为佳,最好与大田作物轮作。 (3)高畦栽培:种植营养面积大,土壤通透性好,根系发达,发病轻。 (4)加强栽培管理:勤中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植株抗性;多施腐熟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拮抗细菌,尤以施用猪粪效果更为显著。 (5)嫁接防治:利用南瓜对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免疫的特点,选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取计划选用的黄瓜品种做接触,采用靠接或插接法,经半个月成活后,其防病效果可达95%~100%。 (6)药剂防治: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灌根,可用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灌100毫升,隔10天灌1次,连续防治2~3次。

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筛选探究方案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2]。小麦赤霉病别名红麦头、烂麦头、麦穗枯。在全世界普遍发生,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比较严重,在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发生率较高。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的危害最为严重。 小麦赤霉病的表现 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穗腐、苗腐和杆腐等症状。最常见的是穗腐。初期在颖片和小穗上会出现浅褐色斑,小穗也会慢慢感染,接着蔓延到邻近小穗,导致小穗枯黄。湿度大时,会产生红色霉层;湿度小时,病小穗枯白,没有霉层产生[3]。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小麦会产生苗腐,刚感染小麦会变得瘦小,时间长了可能会病死。穗下第一、二节则容易发生杆腐,叶鞘上会先出现淡褐色斑点,再向节部内部蔓延,严重时不能抽穗。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 在充足的湿度和空气条件下,赤霉病会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最适和的生长温度为24~25℃,最低9~10℃,最高32℃。在适宜的条件下2~3d 即可产生子囊壳,5~10d 形成子囊孢子。在小麦抽穗前后,子囊孢子会随风飘散,飘落在麦穗上,子囊孢子会在颖内花药上腐生,接着整个花器及小穗都会被感染。还会产生分生孢子群,分生孢子会接着随风飘散,接着侵染其它小麦,使病害扩展蔓延[4]。 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较大。当平均气温为9℃以上,3~5d 的雨天时,便形成了子囊孢子。这会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小麦赤霉病很有可能大流行。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农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5],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每年由植物病害引起的减产平均损失为总产量的10%~15%,而其中的80%的损失是由真菌引起的[6]。 小麦赤霉病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同时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该还能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的真菌毒素,能较大的危害人、畜。当有4%的病麦时就不能使用了,这时小麦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1950年以来全国赤霉病大流行12年,中度流行17年,流行的频率为46.8%。1985年全国赤霉病又大流行,仅河南省发病面积就达3.0×106 hm2。2000以来赤霉病在中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有9个年份赤霉病的发生面积就超过了3.3×106 hm2。其中仅河南省就有7年的发病面积超过6.7×105 hm2。在2012年的赤霉病大流行中,山东省南部和西南部较重,河南省整体偏重,豫南更重,安徽和江苏普遍严重[7]。 1

镰刀菌引起的红干椒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现代农业2015年5期植保土肥 镰刀菌引起的红干椒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边志军 北票市凉水河农业技术推广站 重茬病害是指因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长期耕种所带来的病害,包括因连作而导致土壤营养物质不平衡等原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以及因病原菌发生严重而导致的病理性病害。 影响朝阳市红干椒生产的病理性重茬病害主要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红干椒枯萎病和根腐病及由疫霉引起的红干椒疫病。有数据显示,重茬土壤的镰刀菌数量较轮作土壤显著增加了58.3%,因此,重茬土壤的红干椒枯萎病和根腐病发病率可达到15%~30%,疫病发病率可达到35%左右。合理制定红干椒重茬病害的防治策略,克服重茬障碍,对保证红干椒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试药剂 96%恶霉灵WP、50%多菌灵WP、70%的普克WP、80%代森锰锌WP、50%噻菌灵SC及25%丙环唑EC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x100 防治效果(%)=(空白病株率-药剂病株率)/空白病株率x100 镰刀菌引起的红干椒病害田间药效试验调查表 二、试验结果 由表可以看出,参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为38.7%~ 87.2%,其中96%恶霉灵WP+50%多菌灵WP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7.2%。其他防治效果依次为: 96%恶霉灵WP+25%丙环哇EC防效85.6% 50%多菌灵WP+70%普克WP防效81.2% 50%多菌灵WP+50%噻菌灵SC防效76.9% 96%恶霉灵WP。防效72.4% 对红干椒病害防治效果的方差分析:在a=0.05水平上。 96%恶霉灵WP+50%多菌灵WP 96%恶霉灵WP+25%丙环哇EC 50%多菌灵WP+70%普克WP 50%多菌灵WP+50%噻菌灵SC 96%恶霉灵WP。 五种混用或单用的药剂防治效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他所有的药剂处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 镰刀菌枯萎病为目前红干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采取单一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明显效果。上述药剂可作为综合防治措施的一个方面。建议采用恶霉灵十多菌灵、噻菌 ·36· DOI:10.14070/https://www.doczj.com/doc/a017209717.html,ki.15-1098.2015.05.027

苗木根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几种常见根部病害症状 1、根腐病。危害苗木的根腐病有两种类型:即细菌性根腐病和圆斑根腐病。 细菌性根腐病为细菌性病害。根部被害形成大如核桃,小如豆粒状的肿瘤,受害苗木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脱落。 圆斑根腐病由真菌危害所致,主要由镰刀菌侵染所致,这种病菌潜伏在土壤中,当环境适宜时,产生菌丝,使林木根部接触后被侵染,受害苗木地上部分症状表现有萎蔫型、青干型、叶缘焦枯型、枝枯型等。造成枝条干枯,皮层坏死易剥离,最后全株枯萎死亡。 2、白绢病。病原为半知菌门小核菌属真菌侵染所致。根部感染后病部呈黄褐色至红褐色湿腐、多汁液,后期皮层组织腐烂成泥状,有酸味,地上部分枯死。 3、根白腐病。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病根与健康根部接触而传染,病害发生后不断向四周蔓延,而使其他苗木染病。感病部位表现为淡紫色,接着出现黑色斑块,斑块逐渐转成白色,松类苗木根部还有流脂现象。病苗地上部分表现为针叶转黄色或淡黄色,叶形短小、早落、枯萎。

4、根朽病。该病由担子类真菌侵染引起,针、阔叶树种及其幼林,成熟林都会被侵染。主要症状是感病后苗木地上部分枝叶变黄、早落或叶形变小,枝叶稀疏,枝条枯萎死亡等;针叶树种在根茎部位发生流脂现象。在苗木受害的病根皮层内,病根表面及土壤内,有黑褐色的根状菌索。在苗床表土延伸,接触到其他苗木根部时,沿根部表面扩展,使主根及侧根染病,使苗木枯萎死亡。 5、白纹羽病。该病是一种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先侵入苗木根部的须根,然后扩展到侧根、主根。病根表面有白色或灰白色网状菌丝,在腐朽苗木的根部产生圆形黑色菌核。它主要危害果树及针、阔叶树种。 一、根部病害概念及症状识别 根部病害是指发生在根部及其从根部侵染的植物病害。 1.根部病害的特点 (1)早期诊断难:根部病变初期不易察觉,地上部表现不明显;一旦地上部分出现明显症状时,如叶片变黄、变小、发叶迟缓、提早落叶等,病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植物常见病害及特征

根腐病:病菌侵染部位:根部、茎基部、嫁接口、茎结处等。 生产中实际发生的病害有: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拟茎点霉根腐病、枯萎病、蔓枯病、白绢病、菌核病、疫病。 根腐病:其中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是非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诊断特征一是地下茎基部腐烂,缢缩不明显;二是茎基部导管变褐色;三是茎基部后期导管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即地上部茎的导管不变色。而拟茎点霉根腐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镰刀菌枯萎病: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黄瓜,由于连年种植,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发病日趋严重。其诊断特征是病株呈萎蔫状;严重时剖开根、茎部导管,见到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其它病害没有此症状。 白绢病:被害部位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在病部上面长有呈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所以叫白绢病,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 疫病:诊断特征为,茎基部软化缢缩、植株萎蔫枯死,但是,导管不变色,这点和枯萎病不同。枯萎病与黄瓜疫病的主要区别为,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为害叶片。有时叶脉发黄,成网纹状。为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病斑黄瓜枯萎病不为害瓜条,疫病为害瓜条,开

始水浸状凹陷,后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黄瓜枯萎病呈萎蔫,严重时枯死,疫病呈萎蔫,很快枯死;黄瓜枯萎病地上部茎基部纵裂,疫病地下茎基部软腐缢缩、腐烂;导管黄瓜枯萎病致使导管变黑褐色,疫病不变色。 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冬瓜、南瓜、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黄瓜茎、叶都能被害。其诊断要点,一是叶子病斑大,呈半圆形或“V”字形,同时病斑上面长有许多小黑点;二是茎被害多发生于节部,病斑白色,有琥珀色胶质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严重时造成蔓枯。 菌核病属于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Cotton Fusarium Wilt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曾作为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省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此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目前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症状

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 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 均可出现。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 凋萎死亡。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 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 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苗期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及紫红型的病株若不死亡都有可能成为皱缩型病株。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种试验,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萎型的症状。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萎和矮缩型最常见。 病原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贾娇, 苏前富, 孟玲敏, 张伟, 李红, 刘婉丽, 晋齐鸣* 【摘要】摘要: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分析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 min,获得17株抗咯菌腈突变体,其对咯菌腈的EC50为72.78~290.09 μg/mL,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7×10-6,可稳定遗传;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最适pH均为8,与亲本菌株相同;菌落生长速度低于亲本菌株;在含有0.9 mmol/L NaCl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形态与不含NaCl的PDA培养基中的相比,亲本菌株和4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减少,而1号和16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增加。推测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或高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室内抗药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均产生了抗性。【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16(042)004 【总页数】6 【关键词】咯菌腈; 禾谷镰刀菌; 交互抗性 玉米茎腐病(corn stalk rot)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30%,严重年份发病率达到80%。它不仅造成玉米早衰、茎秆倒伏,而且其病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是玉米生产上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1-2]。该病害病原较为复杂,主要由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Pythium spp.)和赤霉(Gibberella spp.)等多种病菌单一或复合侵染发生[3]。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环氧DON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食品安全与检测 · 287 ·2012年 第37卷 第10期收稿日期:2012-04-16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75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7)。 作者简介:崔莉(1983—),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崔 莉,刘 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摘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代谢产物脱环氧DON(DeepDON)为检测对象,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猪盲肠内容物中2种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分别采用吸附剂:木炭粉末+氧化铝+硅藻土(7+5+3,w+w+w)和Bond Elut Mycotoxin 多功能净化柱对DON 和DeepDON 进行净化,HPLC 检测,采用C 18色谱柱,乙腈/甲醇/水(5/5/90,v/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显示DON 和DeepDON 在0.5~10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9,0.9998)。 关键词:猪盲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脱环氧DON 中图分类号:TS 2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10-0287-04 Detec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de-epoxy DON in caecum of pig by HPLC CUI Li, LIU Yang *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Comprehensiv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was built for detecting deoxynivalenol (DON) and de-epoxy metabolitesin in caecum of pig. The DON was extracted by acetonitrile, DON was cleaned up with mixture of charcoal power, alumina and celite (7+5+3, w+w+w), DeepDON was cleaned up by Varian Bond Elut Mycotoxin clean-up column, then detected by HPLC, adopting C 18 column and acetonitrile-methanol-water (5/5/90, v/v/v) mixture as mobile ph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low rate 1.0 mL/min and detection wavelength 220 n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ood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ak area and toxin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he linear range for DON and DeepDON was 0.5~10 μg/mL(R2=0.9999, 0.9998).Key words: caecum of pig; deoxynivalenol(DON); deepoxy-DON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 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 脱环氧DON

我国高羊茅常见品种

我国高羊茅常见品种 爱瑞3 号Arid3 特性:是新引进的当今市场上优秀的改良型草坪高羊茅品种。它提高了抗病性和抗逆性。它在冬春季节可保持很好的颜色。夏季具有良好的密度,覆盖力强,在中等氮量水平下的表现很好。的突出特点是:坪质优,叶色深绿,矮生型,建植快,耐旱性、耐热性极强,耐中度遮荫和寒冷,耐践踏性强,抗病虫性优异(含有植物内生菌)。 适用范围:“爱瑞3 号”对北方和过渡带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这种优异的坪用特性使它适于高尔夫球场高草区、运动场、庭院、公园、城市绿化、公路护坡、水土保持及草皮卷生产。同时它还可以与其它高羊茅品种很好配伍,也可与多年生黑麦草、早熟禾混播。 猎狗5号HoundogV ◆矮生型·耐热·抗旱·抗病 猎狗5号是国内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改良型高羊茅品种之一,极其发达的根系、极佳的草坪密度、浓绿的色泽和良好的耐磨性是其突出特点。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长低矮,抗寒、抗旱、耐热性极强,耐践踏性强,耐粗放管理。猎狗5号种子的植物内生菌感染率高达90%以上,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对食叶型昆虫的抗性。对包括币斑病、褐斑病和腐霉病等常见病害具有广谱抗性。 赤道Equator ◆矮生型·耐热·抗旱·抗病 由几个表现出众的草坪型高羊茅品种合理混合而成,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的草坪型高羊茅混播组合之一。土壤适应性广,高、低肥水条件下有同样出色的表现。坪质致密、色泽深绿、建植迅速,矮生型,绿期长、耐热性强、耐旱、耐荫、耐践踏性强、耐磨性好、耐粗放管理、抗病虫性优异。对北方和过渡带气候条件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力。单播、混播均可。优秀的坪用特性建植各类运动场的理想草种,它的速生性可使草皮卷生产者加快生产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适用于高尔夫球场高草区、庭院、公园、中度遮荫地、公路护坡及水土保持。 红宝石Roby 特性:( 配比型) 是根据中国气候特点设计的高羊茅组合,由4 个表现出色的高羊茅品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羊茅组合建植迅速、绿期广、坪质致密、色泽深绿、耐热,耐旱,抗寒、耐磨性和耐践踏性好、耐粗放管理并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适应范围:“红宝石”对土壤的适应性极广,在高、中低的水肥条件下都有出色的表现,“红宝石”对北方和过渡带的气候条件均可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优良的坪用特性使其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运动场和绿地的建植。 火龙Firdedragon 火龙是NTEP( 美国官方草坪品种坪比试验) 连续综合质量排名第一的草坪型高羊茅。不仅综合质量排名第一,而且叶色、密度、夏季表现和抗褐斑病等性状也名列前茅,其卓越的耐旱和耐热能力,成为抗夏季高温高湿的首选品种,更是对草坪质量要求严格但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理想选择。由于拥有以上的突出特性使繁杂的养护降到了最低限度。适用于庭院、运动场、公共绿地、高尔夫球场高草区、荫蔽或土壤瘠薄地区、高温高湿地带和草毯生产。

木霉菌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木霉菌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摘要:木霉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害防治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木霉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杀伤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作用机制多种多样。除了从自然界分离筛选之外,木霉菌的诱变育种改良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以及基因操作技术已有效地应用于木霉菌的改造。木霉菌的大量生产技术以及菌剂的制备技术也有较大发展,已经有10多种商品化制剂。木霉菌的筛选技术是需要重视的研究领域,而其发展则离不开对生态学和作用机制的详细了解。木霉菌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木霉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1前言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属于半知菌类的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广泛存在于土壤、根围、叶围、种子和球茎等生态环境中1932年,Weindling发现木素木霉(Trichodermalignorum) 可以寄生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建议将该菌用于土传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木霉菌生防研究工作从此开始。由于木霉菌的广泛适应性、广谱性及多机制性,一直是植病生防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木霉菌已由单一地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达到有目的地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改造以获得新型菌株的程度,如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引入已成功地研制出商品制剂F-Stop。截止到1997年,国内外已经登记的木霉菌制剂多达11种,其中包括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harzianum)5个,多孢木霉菌(Trichodermapolysporum) 1个,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2个,其他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 3个,多数用于植物土壤传播病害的防治,如Sclerotinia,Phytophthora,Rhizoctonia,Pythium,Fusarium,Verticillium等。 2木霉菌的分类 由于木霉菌株的形态特征复杂,又缺乏稳定性,木霉菌的种类鉴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直到1939年,木霉菌的种类鉴定或是依据Gilman的工作,或是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1939年,Bisby检查了大量的木霉菌分离物,没有发现稳定的鉴别特征可供参考,因此主张木霉菌(Trichoderma)是一个单种属(monotypicgenus)。他的意见得到许多真菌学家的认可,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凡是产生绿色孢子的木霉菌都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然而木霉属是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霍星华,赵宝玉,郭玺,万学攀,王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VT),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污染性霉菌毒之一,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在霉败的饲料、谷物及谷物制品中常能检测出。由于DON的在重要粮食发霉以后的常见性,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DON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粮食的污染现状,其理化特性,,对动物及细胞的毒作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 霉菌毒素是各种霉菌高毒性的代谢产物,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基质时,霉菌毒素便被合成。曲霉、青霉和镰刀菌是产生毒素的最主要霉菌。至今人们已知道大约有300种不同的霉菌毒素,但仅有少数被认为与畜禽疾病有关系。霉菌毒素的高量摄取,经常造成急性病状,然而低量摄取,则造成非特定的临床现象,例如,食物摄取量降低、生长不良、增重缓慢、死亡率增加、免疫抑制等。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由镰刀菌产生,包括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玉米赤霉烯酮(Zearalrnone)、伏马菌素(Fumonisin)、镰刀菌烯酮-X(Fusarenon-X,FX)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可对人、畜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D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粮食、饲料和食品的主要污染霉菌毒素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它不仅可以污染农作物, 也可以污染粮食制品,对人和动物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近年研究发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 DON 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毒性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比较多,下文就DON的特性、污染现状、毒性作用、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毒素的检测进行了综述。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历史与理化特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诸罔信一等[2],在1970 年首先从日本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的。1973年,Vesohder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部导致母猪拒食和呕吐的被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得到该毒素;并根据它能引发动物呕吐的特征,将其定名为呕吐毒素(V omitoxin,VT)。国内1976年从上海市金山县赤霉病元麦中分离出能使鸽子口服的致吐的纯品。徐一纯等(1979)从田间感染禾谷镰刀菌的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呕吐毒素,定名CBD2[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氧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 3 ,7 ,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 酮(3,7,15-trihydroxy-12,13-epoxytrichothec-9-en-8-one);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 熔点为151~153℃,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酯等,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乙酸乙酯中可长期保存[2]。在 PH4.0 条件下,100℃和120℃加热60min均不被破坏,170℃加热 60min 仅少量被破坏;在 PH7.0条件下,100℃和120℃加热 60min 仍很稳定,170℃加热15min部分被破坏;在 PH10.0条件下,100℃加热60min 部分被破坏,120℃加热30min 和 170℃加热15min 完全被破坏[4]。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物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薄层色谱测定法及免疫测定法(ELISA)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谷物(小米、玉米、大麦等)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第一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kg。 第二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ng/kg。 第一篇薄层色谱测定法 2 原理 谷物及其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提取、净化、浓缩和硅胶G薄层展开后,加热薄层板。由于在制备薄层板时加入了三氯化铝,使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65nm紫外光灯下显蓝色荧光,与标准比较。 3 试剂 以下试剂除特殊规定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3.1 三氯甲烷。 3.2 无水乙醇。 3.3 甲醇。 3.4 石油醚(60~90℃或的30~60℃)。 3.5 乙酸乙酯。 3.6 乙腈。 3.7 丙酮。 3.8 异丙醇。 3.9 乙醚。 3.10 无水乙醚。 3.11 氯化铝(AlCl3·6H2O):化学纯。 3.12 中性氧化铝:层析用,经300℃活化4h,置干燥器中备用。 3.13 活性炭:20g活性炭,用3mol/L盐酸溶液浸泡过夜、抽滤后,用热蒸馏水洗至无氯离子,在120℃烘干备用。 3.14 硅胶G:薄层层析用。 3.1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下简称DON)标准溶液,精密称取5.0mg DON,加乙酸乙酯-甲醇(19∶1)溶解。转入10m 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刻度,此标准溶液含DON0.5mg/mL。吸取此标准溶液0.5mL,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10mL,此溶液每毫升含DON25?g。 4 仪器 4.1 小型粉碎机。 4.2 电动振荡器。 4.3 75mL玻璃蒸发皿。

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侯 瑞,金巧军.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9-1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17.002 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侯 瑞1,金巧军2 (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侵染小麦主要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3Ac-DON/15Ac-DON)和玉米烯酮(zearalenone,简称ZEN)等真菌毒素。综述国内外对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对能够调控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的pH值、碳源、氮源、过氧化物、信号通路等主要机制进行阐述,为控制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提供参考,并为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环境因子;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S432.1;S435.121.4+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17-0009-04 收稿日期:2017-03-14 基金项目:贵州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编号:黔人项目资助合同[2016]23号);贵州大学引进人才项目(编号:贵大人基合字[2015]65号);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黔科合支撑[2017]2567)。 作者简介:侯 瑞(1988—),女,陕西延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究。E-mail:jiayouhourui123@163.com。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均有 大流行的报道[ 1] 。在我国,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黄淮流域冬麦区、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等,能够造成全国范围的大面积减产,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和重点防治对象。小麦赤霉病不但会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而且可在感病麦粒中产生大量的真菌毒素,不仅影响小麦的品质 和质量,而且严重危害人、畜的健康[ 2] 。真菌在生长极其缓慢、完全停止或遇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可产生次生代谢产 物———真菌毒素[3] 。禾谷镰刀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 4] ,其产生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和玉米烯酮(zearalenone,ZEN)。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trichothecenes,简称TCTCs)分为类型A和类型B。类型A包含毒素T-2、HT-2、二乙酰蔗草镰刀菌烯醇( diacetoxyscirpenol,简称DAS)等;类型B包含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3Ac-DON/15Ac-DON)和雪腐镰刀菌烯 醇( 14-O-acetylDON-4-nivalenol,简称NIV)等[5] 。B型单端孢霉烯化合物类毒素能够延缓或终止蛋白的生物合 成[3] 。ZEN是在禾谷镰刀菌侵染玉米时检测到的毒素,是唯一对人类来说比较温和的真菌毒素[6]。单端孢霉烯族化合 物和玉米烯酮的化学式见图1 。1 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 禾谷镰刀菌中单端孢霉烯前体合成酶基因TRI5是DON生物合成第1步的关键酶。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致病力显著 下降,病害症状仅在接种的小穗处发生[7] ,表明DON毒素的 产生并不是初侵染所必须的,但对病原菌在穗部的扩展却非常重要。在过去十多年中,参与DON生物合成的TRI基因都已被鉴定出。除了T RI101和TRI1~TRI16外,主要的TRI基因全都在一个TRI基因簇上(图2)。其中,TRI6和TRI10基因调控所有T RI基因的转录,TRI6基因是主要的转录因子,TRI10基因起次要作用。TRI6可与TRI10的启动子相结合并 控制其表达,TRI6的表达是自我调控的[8]。TRI1、TRI4、TRI11基因都能编码P450单氧合酶[9-11];TRI3基因能够进行C-15的乙酰化[12];TRI7基因能编码4-O-乙酰基转移酶[13];TRI8基因能够进行C-3的脱乙酰化作用[14];TRI12 — 9—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6卷第17期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编制说明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 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标准起草组 2011年11月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 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 国务院粮食管理流通条例和粮食卫生标准都明确规定粮食收购要对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进行检验控制,而我国标准体系中缺少呕吐毒素快速检测的方法及标准因此,该项研究迫在眉睫。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区分布广泛,粮食收购多集中在县以下单位的粮食收储库点。时间短,收购量大,存在很多隐患。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粮食入库时间短,不宜长时间露天存放,因此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需要快速定性。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技术力量和硬件设备不足,利用大型仪器检测收购粮真菌毒素无法普及。因此目前在粮食收购环节最需要解的问题就是建立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定性检测方法。 传统上,真菌毒素的分析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LC虽然简便,但灵敏度差;HPLC虽然灵敏度高,但样品处理烦琐,操作复杂,仪器昂贵。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在收购原粮时进行快速定性检测。因此需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从源头解决储备粮真菌毒素污染问题。 为了确保公民的饮食安全,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规范生产、为市场监督提供依据,需要制定《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标准,按照GB2760-2007的要求,对小麦粉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进行监督。 本行业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年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由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负责起草。项目编号:

病虫害考试真命题及详细解析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 (课程代码06635)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病害中不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是【】 A.竹丛枝病类菌原体和真菌B.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和真菌 C.翠菊黄化病类菌原体 D.梨衰退病 2.以下锈病中未发现有转主寄主的是【】 A.海棠锈病B.松瘤锈病 C.竹杆锈病D.草坪草锈病 3.植物白粉病病斑上出现的小黑点,它们可能是【】A.菌浓B.闭囊壳C.菌核D.担子果 4.以下真茼的孢子,不属于无性孢子的是【】 A.游动孢子 B.厚垣孢子 C.子囊孢子 D.分生孢子 5.桃缩叶病在春末夏初叶片表面长出的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A.夏孢子堆B分生孢子堆C.菌丝层D子实层 6.樱花等植物的冠瘿病病原是【】 A.真苗B,细菌 C.线虫D.寄生性种子植物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第1页(共8页)

7.有“病”而无“害”的是【】 A.郁金香碎锦病B.仙客来病毒病 C.菊花黄化病 D.矮天牛花叶病8.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要素之一是【】 A.植物年龄 B.环境条件 C.植物的繁殖方式D.植物种类9.以下病害不属于检疫对象的是【】 A.松疱锈病 B.杨树花叶病毒病 C.草坪草褐斑病 D.草坪草锈病 10.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特征称为【】 A.病症 B.病态 C.症状 D.病状 ll.下列关于昆虫成虫形态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A.身体左右对称 B.整个体躯被有几丁质外骨骼 C.神经系统位于体腔,循环系统位于血腔 D.体躯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12下列关于昆虫头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度骨化 B.通常分为头顶、额、唇基、颊和后头5个区 C.蜕裂线是一些昆虫幼虫脱皮时头壳开裂的地方 D.昆虫头壳的构造和形状固定 13.蟋蟀和蚜虫的头式分别属于【】 A.下口式,后口式 B.前口式,后口式 C.后口式,下口式D.下口式,前口式 14.下列关于昆虫触角说法正确的是【.】 A.由柄节和鞭节2节构成梗节B.蝇类的触角为具芒状 C.蜻蜒的触角为锤状刚毛状 D.天牛的触角为棒状线状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全变态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具有复眼 B.复眼是由很多的单眼组成小眼 C.蝗虫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4部分组成舌 D.刺吸式口器害虫适用于内吸性杀虫剂进行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第2页(共8页)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菌4号小种防控技术方案(试行)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菌4号小种防控技术方案 (试行) 1 防控目标 通过加强检疫监管,延缓传播蔓延;对新发生点及零星发生区,采取措施进行封锁处理,根除病园;对发生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菌源量和危害。 2防控技术措施 2.1 检疫措施 加强香蕉种苗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强对香蕉枯萎病菌寄主(包括香蕉、粉蕉和龙牙蕉等)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禁发病区蕉类吸芽和组织培养假植二级苗调运外地。 2.2 清除病株 发病区蕉园要及时处理发病植株,在病株离地面15厘米处注入草甘膦溶液(大株10毫升,小苗3毫升)让其枯死,20天后,再挖掘深埋(蕉株残体加入多菌灵或漂白粉堆沤杀菌),严禁将病株丢弃于河涌、路边。 2.3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蕉园之间的灌溉水源(不漫灌,不串灌),进出病区的农用工具、车辆、土壤、有机肥等需用石灰或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和恶霉灵等药剂进行消毒处理。进出病区人员的鞋子、衣服等需做好消毒等措施,严禁将病区用过的防风桩运往新区。 2.4 农业防治 对于零星发病的新区,在清除香蕉病株后,及时改种非蕉类作物或作其他用途(有条件的地方可开1米×1米的隔离沟进行隔离)。 发病重的蕉园,采取水旱轮作,轮作时间3年以上。不具备水旱轮作条件的田块,也可与其他非蕉类的旱地作物轮作,轮作时间至少5年以上。 对易发病的田块,需适当增施磷钾肥或有机肥料,免耕或少耕,采用低压微

喷灌技术。 2.5 推广使用抗病品种 在发生区推广使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6 化学防治 在已清除了病株的土壤中撒淋2%福尔马林或恶霉灵等,进行2-3次土壤消毒处理,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并防止发病蕉园的水土外流。重病区蕉园在清除病株后,还需对病株附近的健株进行消毒处理,并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3 档案保存 要建立和保存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防控过程中的资料和信息。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疫情发生的面积与危害程度;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的时期以及防治次数。

病害分类

原生动物界 集孢粘菌门 网柱黏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黏菌门 根肿菌门——根肿菌纲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菌(马铃薯粉痂病) 多黏霉属——禾谷多黏霉(游动孢子传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的介假菌界 丝壶菌门水霉属——串囊水霉(水稻烂秧) 网黏菌门水霉目 卵菌门绵霉属——稻绵霉(水育秧,早稻秧苗期遇寒流侵袭,稻苗易发生绵腐病) 腐霉属——瓜果腐霉(引起多种植物猝倒病和瓜果腐烂病) 腐霉目疫霉属——致病疫霉(为害马铃薯,引起晚疫病) 霜疫霉属——荔枝霜疫霉(为害荔枝果实引起霜霉病) 霜霉属——寄生霜霉(为害许多十字花科植物和大豆,引起霜霉病) 卵菌纲盘梗霉属——莴苣盘梗霉(寄生于莴苣和菊科植物上,引起霜霉病) 霜霉科 单轴霉属——葡萄单轴霉(引起葡萄霜霉病) 霜霉目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引起黄瓜霜霉病) 白锈科——白锈菌属——十字花科白锈菌(引起油菜、白菜和萝卜等植物白锈病)

指梗霉属——禾生指梗霉(引起谷子白发病) 指梗霉科 霜指霉属——玉蜀黍霜指霉(引起玉米霜霉病) 指梗霉目 瘤霉科——指疫霜属——大孢指疫霉(引起小麦霜霉病、水稻黄花萎缩病和玉米“龙头”病) 真菌界 壶菌门玉蜀黍节壶菌(引起玉米褐斑病) 壶菌纲 壶菌目内生集壶菌(引起马铃薯癌肿病) 车轴草尾囊壶菌(引起车轴草冠瘿病) 接合菌纲根霉属——匍枝根霉(引起甘薯软腐病,致贮藏甘薯的腐烂) 笄霉属——瓜笄霉(引致瓜类、棉花、茄子等花腐) 毛菌纲——毛菌目 毛霉属——大毛霉(引起果实、蔬菜、蘑菇等的腐烂) 犁头霉属(引起贮藏物的腐烂) 畸形外囊菌(致桃缩叶病) 子囊菌门 李外囊菌(致李囊果柄) 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外囊菌属

镰刀菌

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作者 摘要:镰刀菌属于霉菌中的一种菌种,镰刀菌不仅在食品、医学、生物保护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处理;环境保护 Abstract: Fusarium belonging to the mold of a species of Fusarium, not only in the food, medicine, biological pro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particular the Fusarium in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biodegra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cyanides, absorption, accumu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pointed out its '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氮氧化物、氰化物、苯酚、多环芳烃等,因此,对这些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由于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弊端,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限制。生物去除法能够有效的降解环境中的氮氧化物、氰化物等污染物,具有成本低、选择性好、高效、无二次污染物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镰刀菌对废水中无机氰化物的去除能力达90%以上。 1.镰刀菌 镰刀菌属隶属半知菌纲,由于它产生的分生孢子呈长柱状或稍弯曲像镰刀而得名。镰刀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平坦、绒毛状。颜色有白色、粉红、红、紫和黄等。有些种类的颜色为水溶性的,可溶于培养基中。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种属,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甚至存在于严寒的南北极和干燥炎热的沙漠中,易培养,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且抗毒性强。 镰刀菌属中有许多对经济作物有害的种,例如,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能引起油桐枯萎病;串珠、尖孢、木贼、黄色等镰刀菌能引起小麦赤霉病,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镰刀霉毒素,对人畜及其他生物产生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