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榆阳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强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榆阳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按照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榆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园区引领、民生拉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大区、能化工业强区、三产服务优区、文明和谐名区,开创性地实施了“一区六园”,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五年任务三年完,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榆阳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1.7%,按名义增长计算,年均增长26.2%,人均GDP达到5938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2亿元,是“十五”末的12.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3%,年均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4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62%,年均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8元,是“十五”末的2.9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5.8%,年均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是“十五”末的2.8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7%,年均增长22.6%。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综合排名第十一位,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2%。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大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导,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5.5:55.1:39.4,初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为主导,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发展格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是2005年8.22亿元的2.8倍,年均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较“十五”末净增422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2元。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7.3万亩,粮食总产量5.17亿斤。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95.5万只、137万头,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玉米种植面积35万亩,薯类种植面积17.9万亩,豆类种植面积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建成麻生00示范养猪、寺伙沟四季农业、黄家圪崂平山造田、十八墩搬迁

新建、什拉滩专业运输和闹牛海则民居环境等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成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257个。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设扶贫重点村180个,脱贫人口6万,脱贫率达到81%;新修改造基本农田3.84万亩,新建淤地坝33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1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80处,解决了18.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已达50%以上;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8000口;农机拥有量7.4万台(件),总动力预计达到30万千瓦,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3%,较“十五”末增长5%;率先在全市实施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完成了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通油路。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要求和“园区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为基础,以资源转化为支柱、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20家发展到6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0.6亿元,是“十五”末的5.3倍,年均增长3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8.4 %提高至49.3%,达到122.8亿元,是“十五”末的5.6倍,年均增长40.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煤炭2687万吨、甲醇74万吨、原盐21万吨、天然气48亿立方米、焦炭50万吨、发电量22亿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塞北、万象、聚能等三个物流中心建成投运;西北最大的榆林汽车贸易中心规划筹建;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社区服务、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农家乐”、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增加。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是“十五”末的

2.9倍,年均增长2

3.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4%。

(三)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一区六园”建设全面推开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7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4倍,其中区本级完成21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7倍。相继建成了800万吨榆树湾、300万吨中能、120万吨薛庙滩煤矿,兖州煤业一期60万吨甲醇,基泰、北郊150兆瓦电厂,同达、三江、煤炭科技、瑞森煤化278万吨兰炭等一大批能化工业企业。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建成入区道路、信息中心大楼、现代化育苗中心、日光温室等基础项目,引进了雨润150万头生猪、沙鹰140万只蛋鸡等36个项目。麻黄梁工业园,建成52公里园区路网和9公里输水管网,启动污水处理厂、铁路连接线和天然气管网连接工程,陕煤50万吨煤焦油加氢、东方3.5万台专用汽车、亚泰100万吨水泥等9个项目入园建成。大河塔化工园,先后上马了60万吨煤制甲醇、220万吨兰炭、20万吨碳酸二甲酯等9个项目。金鸡滩有色新材料产业园,上马了60万吨铝镁合金、800万吨煤矿等5个项目。鱼河盐化工园,中盐60万吨盐化项目入园在建。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完成测风、测光等前期工作,华阳、中广核、华电等7家企业达成意向入园。西红墩化工园,兖矿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入园奠基, 500万吨芳烃(MTA)项目意向入园。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生命线工程,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的理念,立足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了西洽会、宁洽会、煤博会、农高会、民商会等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重点依托“一区六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五年累计签订合同、协议项目39个,引资总额921.7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60多亿元。兖矿、华电、有色、中盐、华能、雨润

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来区投资创业。全面完成了34户国有企业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困扰政府多年的皮革总厂、地毯厂、造纸厂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末,全区中小企业户数达890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5户,个体工商户12226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7亿元,占到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7%。

(五)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科学编制《榆阳区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和《榆阳区村庄布局规划(2007-2020年)》,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率分别达到100%和50%,规划编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硬化街道180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道路绿化15.4万平方米,建成商业门市、居民住宅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1.2平方米。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3%。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十一五”末,全区境内共形成铁路总里程110公里,高速公路144公里;建成通乡油路467公里,通村公路985公里;砂砾石路7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道油路。五年累计完成国、省、区、乡、村油(水泥)路1859公里,公路密度达26.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道公路为支线,区、乡公路为辅线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水源供给有效保障。完成了中营盘水库、石峁水库、河口水库等三座水库和十八墩、塌崖畔等四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先后建成了李家梁、香水供水工程,全区新增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启动了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年总供水量可达1.9亿立方米。生态植被明显改善。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先后完成植树造林共计166万亩,造林保存面积480万亩,林木(草)覆盖率达到45.4%,位居全市之首。“创卫”工作圆满完成。顺利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郊重点镇和国道沿线9个乡镇

纳入“双创”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36天。节能减排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对60万吨以下兰炭生产企业和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取缔,共关闭“五小”企业17户。上河电厂、基泰阳光电厂均已建成脱硫设施且运行正常。建立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成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十一五”末,全区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到2.05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2383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2900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控制指标。

(六)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全省最大、全国领先的三期71万平方米5656套经济适用住房和4万平方米618套一期廉租房,解决了6000多户居民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了48万平方米四期经济适用住房和二期廉租房,累计可解决10000多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建成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1600个床位供老年人颐养天年。启动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市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6个社会事业项目。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投入科技“三项费”500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获得科技成果奖20项,申请专利140件,科技成果数和申请专利数均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累计投资4.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区五中、七中、十二中等7所中小学校,启动了市一中迁建工程和十一小、十二小7所中小学校建设,有效缓解了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难的问题;通过公开招考,每年选聘220名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各学校任教;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区高考二本上线人连年保持全市第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了220个村级卫生室的

标准化建设,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了覆盖城、乡、村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并实现了网络信息一体化管理;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2%,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业工作得到加强。设立了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62人,为75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92万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05万人,4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2200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底,“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万人,纳入城乡低保达到2.9万户5.5万人。文化体育事业长足发展。五年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基本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成功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百场舞台千场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了110个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站点,累计举办广场文艺活动1360场。送戏下乡2400多场,电影下乡30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体生活。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阶段特征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榆阳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转型和跨越的总体特征,是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总量持续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具体看,一是综合实力上升期。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传统能源化工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全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

增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将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和综合实力将会大幅上升。二是发展方式转型期。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榆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亟待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需要根本改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十二五”时期,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资源驱动型向集约型、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多元型转变。三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将会进一步增多,利益分配矛盾、土地供求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社会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新旧矛盾必然交织多发,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面对和有效化解的重大问题。四是城乡统筹攻坚期。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当前榆阳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仍在拉大,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城镇化率水平较低,配套改革措施尚未全部到位,距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统筹城乡进入了攻坚阶段。五是环境约束突破期。榆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兼顾的难度很大;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项目环境容量刚性增长明显,环境容量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十二五”后期用水必须调水解决,全区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等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突破环境容量限制,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榆阳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抢抓机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1、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将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秩序,国际资本流动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长期来看全球化不仅不会倒退,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平、发展、合作仍会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交,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随着世界经济朝着有利于多极化方向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十二五”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出口导向型将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中西部地区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起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级重点经济区,陕西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占据了重要一席,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快速推进,国内经济持续向好,特别是陕西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我区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可以预见,“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我区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

全球油气资源日渐衰竭,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将逐步回升,全球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高耗能的钢铁、电力、水泥、有色金属、塑料等工业消费的能源数量将持续增长,同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住房面积的扩大将进一步改变能源需求结构,生活消费的能源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都对能源、化工产品产生巨额需求。据国内外多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达到43-65亿吨标煤,而我国原煤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在化工产品方面,目前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合成像胶等国内市场的满足率仅有46%、50%、

49%、53%,合纤原料国内满足率也只有56%,而精细化工产品的国内满足率更低。预计未来10年国内化工产品需求仍保持6-8%平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将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这为我区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尝试转化、建设能源化工强区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在深入实施新一轮西大开发战略的意见中,中央已经明确将陕甘宁经济区和呼包银榆经济区列为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榆林被确定纳入上述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同时,作为本世纪乃至下一个世纪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中唯一可集中开发的国家特大级能源基地,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化工金三角经济区也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已经全面启动了促进金三角经济区开发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此外,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呼包鄂榆列为重点开发区域,涉及到包括我区在内的榆林北部六县(区)。数个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国家级区域规划交集于一市,这在国内还绝无仅有,榆林在全国的发展地位必将全面上升;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榆阳提升发展地位、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发展能力、破解瓶颈制约、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加快发展、持续跨越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4、中省高度关注支持带来的政策机遇

榆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省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榆林视察,认为榆林“发展势头好,很有希望”,中组部李源潮部长要求榆林搞好“百年战略”研究。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下放审批权限,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力度前所未所。同时,国家将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投资和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将加大对革命老区社会发

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榆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从自身发展来看:

1、独特的区位优势。①榆阳区位居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②首府优势;③基础优势。

2、富集的资源优势。榆林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一道被称为能源化工“金三角”,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榆阳区地处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富集,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同时也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区在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及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3、自身发展的潜在积蓄优势。榆阳已经蓄积了巨大的发展后劲,形成了强大的转型势能:一是“一区六园一中心”格局基本形成,陕煤基泰、陕西有色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相继上马,全国第一家新能源重卡制造项目-陕汽东方5万台新能源专用车制造项目落户我区,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我们打破煤化工一业独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物质基础;二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榆神、榆绥、榆佳高速,包延铁路复线、榆阳国际机场二期等陆空通道的相继建成,我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榆阳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晋陕蒙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凸显。三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省市一系列支持性政策逐步落实,为我们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四是全国范围内的转型发展潮流,将带动环保、低碳产业的大发展,六大工业园区将集聚和承接更多新兴产业,我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机遇

期。五是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发展的热情前所未有,各地外商参与榆阳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人气支持。可以说,我区进一步大开发、大发展时机已经成熟,蓄势待发、转型跨越正当其时。

(三)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战

1、经济总量不大。“十一五”末,全区GDP总量为249亿元,虽然较“十五”末增长了3.2倍,但与全国、全省、全市发达县区相比,总量依然偏小。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解决总量偏小的矛盾,仍是今后五年全

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2、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单一,凸显一“煤”独大,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业规模效应不足,品牌影响力小;传统服务业急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轻重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全区轻重工业之比为3:97,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升产业层次,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增强竞争力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3、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牢。“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严重影响到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农民收入与GDP同步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4、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体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仍然不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教育、卫生等领域高端性人才严重不足。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仍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

根本问题。

5、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环境容量有限,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等其他要素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如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三、“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区”这一奋斗目标,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的历史机遇,突出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加快能源化工基地、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现代特色农牧业基地、装备制造服务基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六大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大区、能化工业强区、现代服务优区、和谐文明新区,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原则。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力争在未来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跻身西部经济强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实现过于依赖矿产资源开发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要充分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提

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南北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制定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和城乡经济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民本民生为出发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繁荣,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全方位多区域合作,合理集聚调配资源要素,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要实现跨越式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以上,力争突破700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8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5%,达到1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6%,达到25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24个市辖区中进入前三位,在全市12个县区中进入前三位。

——城乡一体化要率先推进。抓紧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促进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区域人均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

乡、区域发展进一步趋于协调,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2%,全区总人口(常住人口)达到9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市区人口)达到85万人左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

——发展方式要率先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项产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1:45;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到财政本级支出的2%以上;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保持在3:1以内;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学编制生态环保治理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采空区治理率达到90%以上。植树造林100万亩,人工种草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147.2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8%。煤炭、岩盐等优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就地转化率均有较大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按照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分别达到40000元和15000元;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达到10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达到30.5万人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加充分,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名,千人均病床数达到4.8张。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现城乡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

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6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

第三部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加快产业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原来“一煤独大”的产业现状,改变以资源采掘和销售为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加快制定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全面提高资源转化率,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动力,有效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矛盾,真正实现高端低碳、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深度转化资源,打造高端低碳能化工业强区。坚持循环化、高端低碳化和多元化,加快推进“三个转化”,着力发展煤、电、气、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提高资源转化率,延长工业产业链;要依托六大工业园区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打造多元化产业集群。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技术原则,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严把新上项目循环经济门槛,实现从企业的小循环到行业中循环再到区域大循环的良性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长21.7%,工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20.3%。

——稳步发展煤炭产业。以国家建设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为契机,加快区内煤炭资源整合,加大安全生产和技改投入,提高区属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东风、金牛、中能等21个现有煤矿的生产管理,加快120万吨麻黄梁,800万吨杭来湾,1000万吨小纪汗等13个煤矿建设,搞好金鸡滩、红石桥、西红墩等4个千万吨煤矿前期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地方煤矿单井生产能力全部达到30万吨/年。对新建

矿井和45万吨/年以上矿井全部实现综采和运输机械化。煤炭回采率达到75%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3032以下,预计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6000万吨,原煤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

——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以“六大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推进“三个转化”,积极发展石化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着力发展煤、电、气、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继续支持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我区进行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 2015年天然气产量达到70亿立方米。电力方面: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和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加快麻黄梁工业园2×30万千瓦热电厂、有色5×33万千瓦、华电榆林2×100+2×100万千瓦电厂等建设,全力推进千万千瓦“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建设。加大“上大压小”力度,加快形成以煤电一体化、单机100万千瓦以上大型机组为主的现代化电源结构,形成5000万千瓦以上的现代化空冷电源规模。加快“西电东送”通道和特高压电网网架建设,提高电压等级和输送能力,实现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化工方面: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依托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形成以兰炭、电石、聚氯乙烯、金属镁为主要环节的煤-电-载能-聚氯乙烯、煤-兰炭-载能(金属镁)-化工(建材)、煤-煤焦油-燃料油、煤-甲醇-醇醚产品等四大循环产业链。力争建成二期年产180万吨甲醇、80万吨MTO、兖矿100万吨煤液化、云化绿能20万吨碳酸二甲酯、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陕煤基泰50万吨煤焦油加氢项目等。以鱼河盐化工业园为载体,依托丰富的岩盐资源,加快建设原盐开发及聚氯乙烯、氯碱、金属钠等盐化工项目。建成中盐12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启动实施年产240万吨的工业盐(卤水)项目,配套100万吨聚氯乙烯及一定规模的烧碱、纯碱、金属钠等盐化工产业链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相互关联、低碳发展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到2015年,煤制甲醇240万吨、煤制油100万吨、制盐140万吨、兰炭500万吨、天

然气70亿立方米、发电量45亿度、水泥300万吨、焦油加工50万吨、多晶硅5000吨、铝镁合金60万吨。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榆阳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而且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风电等新型能源产业,走多元化路子,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快推动榆林小壕兔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完成园区规划审批,对意向入园的华阳、比亚迪、华电、大唐、中广核等7家太阳能光热、光伏、风电及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加快项目前期论证,及早启动华阳新能源发电公司投资的太阳能光热与生物质能互补示范电站等项目。在“十二五”期间,有3-5个企业落地投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产业。

——全面振兴传统产业。抓紧研究制定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规划。全面振兴制药、白酒、造纸、建材、制革、纺织、服装、皮毛、地毯等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大力培育“红柳”、“羊老大”、“七只羊”、“老榆林酒”、“榆林地毯”等产品成为中国名牌,打造1—2个全国知名品牌,着力培育几个上市企业,力争使轻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5%,初步扭转“重工太重、轻工太轻”的现状。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工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煤化工机械、汽车、农业机械、煤炭井下综采设备、新能源设备制造等。加快建设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重卡汽车、生财农机制造项目。到2015年,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2、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环保现代农业大区。要进一步加大农

业投入,继续抓好陕北羊子、生猪、榆林薯业、小杂粮、大漠蔬菜、榆林种业、陕北杂果及大扁杏等特色产业,着力走好三条路径。一是以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依托,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地方性名牌产品,走品牌化农业发展路子;二是以国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契机,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步伐,走规模化农业发展的路子;三是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先导,加大设施农业、节约增效、绿色种养、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运用和推广力度,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走科技化发展路子。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其中,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6.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亿斤;羊子饲养规模达到200万只,养猪达到167万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在北部草滩区和南部山区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方面,建成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大扁杏、蔬菜为主导的万亩粮蔬基地。养殖业方面,建成“百万只羊子”和“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榆阳、牛家梁等城郊为中心,发展奶牛1万头,以榆阳、红石桥、上盐湾等川道地区为主,发展肉牛6万头;以210国道沿线的牛家梁、鱼河、金鸡梁、芹河等为主发展200万只笼养鸡,并逐步向周边农村适度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特色农业基地规划布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建设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羊子、百万亩粮蔬菜产业基地,在区域布局上,南部山区建立生态保障、小杂粮、大扁杏和劳务生产基地。使南部山区逐步成为一个天然生态屏障。同时在条件较好的村镇发展小杂粮、大扁杏等产业,并以劳务输出为补充,发展好南部山区农村经济;北部草

滩区建立羊子、生猪、高产玉米、蔬菜基地种植;川道地区要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能化基地和城市居民服务的粮食蔬菜供应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范现有2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理化运作模式,并新建成省级示范社50个,市级示范社100个;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区级龙头企业20个。深入推进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建成雨润集团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陕西大匠农科集团140万只蛋鸡养殖等项目,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扎实推进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启动建设贫困山区板块扶贫、连片开发、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区,覆盖行政村311个,其中贫困村155个,实施民政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覆盖总人口16.1万,其中贫困人口8.1万;移民搬迁贫困人口0.3万,“雨露计划”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0.3万,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相对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长。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贫困户户均输出1名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贫困区域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乡服务”的互助资金管理模式,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基准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发展壮大村级互助资金,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借款服务,实现财政扶贫资金一次投入、多次周转、滚动发展,放大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的效益,形成长效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山区12个乡每乡建立1个互助资金合作社;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做好44个企业结对帮扶60个贫困村工作,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方力量、多措并举的社会扶贫新格局。

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北部风沙草滩区12个乡镇42个行

榆林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陕西发改委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榆阳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强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榆阳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按照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榆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园区引领、民生拉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大区、能化工业强区、三产服务优区、文明和谐名区,开创性地实施了“一区六园”,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五年任务三年

完,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榆阳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1.7%,按名义增长计算,年均增长26.2%,人均GDP达到5938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2亿元,是“十五”末的12.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3%,年均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4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62%,年均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8元,是“十五”末的2.9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5.8%,年均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是“十五”末的2.8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7%,年均增长22.6%。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综合排名第十一位,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2%。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大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导,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5.5:55.1:39.4,初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为主导,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发展格局。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榆林概况

榆林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辖1市2区9县、155个乡镇、29个街道办事处、296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3.84万人。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2921.1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市情主要特点:一是资源优势突出。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榆阳区和府谷、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子洲、吴堡、绥德、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351437人,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晋陕蒙宁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后,加之已经批准和正式编制的《“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宁鄂榆能源金三角规划》,榆林处于四个国家级区域规划之中。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 地理地形 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陕西省榆林市公交线路图(1-15路)

1 麻地湾---王家楼村---麻地湾驾校---长途汽车北站---市一中分校---新建北路---古城中路---鸳鸯湖公园---公交公司---工商银行---财政局---水利商场---军分区---世纪广场---钟楼巷---新楼巷---保险公司---长途汽车站---凌霄广场---市发改委---榆阳区委---电管局---榆林六小---榆林二中---榆佳路---开光路---中医院---羊毛衫厂---农科所---天然气化工厂家属院---交通工程公司---天然气化工厂---氮肥厂---水泥制管厂---三岔湾村 2 农垦砖厂---烟草公司---治沙所---苏洲中学---好日子购物广场---建安路---芹涧路---中行---金花购物广场---水利商场---军分区---世纪广场---钟楼巷---新楼巷---保险公司---长途汽车站---区运管所---交警二大队---榆兴桥---二毛纺厂---艺术团---柳营路---青山路(榆林人才市场)---保宁路---人民路---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小区---榆林学院附中 3 广济大厦---广榆巷---第二幼儿园---国税局---加气站---榆林小吃街---食品厂家属院---北岳庙村---镇北台---头道河则---榆卜界---牛家梁乡---郭家伙场---马家圪堵乡 4 无量殿---五金厂---望湖东路---惠丰小区---民生建司---区党校---榆阳区党校---东岳路---公交公司---古城中路---鸳鸯湖公园---公交公司---工商银行---财政局---水利商场---军分区---世纪广场 ---钟楼巷---新楼巷---保险公司---长途汽车站---凌霄广场---四小操场---市运管处 ---东沙医院---兴中路---无量殿 5 麻地湾---王家楼村---麻地湾驾校---长途汽车北站---国税局---第二幼儿园---广榆巷---广济大厦---电力工委---阳光汽贸---钟楼下巷---凯信大厦---区运管所---凌霄广场---医科所---校场路---市委家属院---市公安局---区法院---永济桥---荟景家园---邮电大楼---长庆采气二厂---科技示范园---农场---环保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检查院---新榆林中学---明珠大道---西部三辰建材市场 6 火车站---建榆路---榆林七中---文化路---长乐路---市人大---保宁路---好日子购物广场---建安路---芹涧路---中行---广济大厦---广榆巷---第二幼儿园---国税局---东岳路---榆阳区党校---福利院 7 火车站---建榆路---榆林七中---文化路---柳营路---长乐路---康复医院---榆兴桥---交警二大队---区运管所---凌霄广场---医科所---校场路---市委家属院---市公安局---电管局---榆林六小---榆林二中---榆佳路---开光路---中医院---羊毛衫厂 8 芹涧路口---幸福家园---麻地湾驾校---王家楼村---210国道---榆靖高速收费站---谷地峁村---榆阳区电视台---贾家河村---张家湾村---水掌村---芹河乡政府---马家峁乡 9 凌霄广场---市发改委---榆阳区委---电管局---榆林六小---榆林二中---榆佳路---加气站---跳沟村---青云乡政府---郑家川---宣沟 10 王家楼---幸福家园---芹建路---中行---电力工委---阳光汽贸---钟楼下巷---新楼下巷---凯信大厦---交警二大队---榆兴桥---康复医院---长乐路---市人大---保宁路---文化路小学---建榆路---保宁西路---青山西路---火车站---沙河路口---沙河加气站---市财政局---榆林林校---苏庄则路口---苏庄则新区---友谊北路---圣邦工贸---友谊南路---开发区电厂---草海则新区 11 镇北台---北岳庙村---食品公司家属院---榆林小吃街---加汽站---国税局---第二幼儿园---广榆巷---广济大厦---电力工委---阳光汽贸---钟楼巷下巷---新楼巷下巷---凯信大厦---交警二大队---榆兴桥---二毛纺厂---二毛纺厂西门---幸福路---榆林建设局---榆林六中---市交通局---邮电大楼---长庆采气二厂---华栋中学---榆神煤炭公司---明珠大道---阳光广场---西部三辰建材市场 12 榆林中学西---区检察院---区公安局---市委---榆神煤炭公司---联通公司---采气二厂---邮政大楼---友谊路---荟景家园---永济桥西---永济桥东---榆林六小---榆林二中---榆佳路什字---开光路---正大技术学院---羊毛衫厂---农科所---杏焉村---交通工程公司---天然气化工厂 13 麻地湾---榆靖路口什字(兴榆路)---聚财西路(清苑路)---崇文路---榆林学院南门---榆林学院(文化北路)---人民路---保宁路---青山路---柳营路---艺术团---航宇路---出入境检疫局---移动小区---幸福路口---国家储备库---市建设局---榆林六中---市交通局---邮电大楼---长庆采气厂---联通公司---市委---榆阳区公安局---榆阳区检察院---榆林一院 14 三辰---青岛啤酒厂---刘官寨小区---华宝玻璃厂---化旭公司---天地煤公司---西京科技---闫庄则变电站---盛昌塑料公司---沙河变电站---生财机械公司---延长石油销售处---铁路转运站---沥青储备库---石化物资转运站 15 热电厂---金沙路---红山路---银沙路---福利院---榆阳区党校---东岳路---新建北路---古城中路---鸳鸯湖公园---公交公司---喜洋洋---水利商场---世纪广场---钟楼巷---财险公司---汽车站---区运管所---永乐小区---校场西路---怀德西路---污水处理厂---荟景家园---友谊路---邮政大楼---采气二厂---沙河路---风景家园---长兴路---绿洲小区---永昌国际---朝阳路---职业技术学院

榆阳区各大水库简介

榆阳区六座中型水库基本情况 一、中营盘水库简介 中营盘水库为位于孟家湾乡中营盘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支流的五道河则上,距榆林城北45Km,由榆东渠管理处管理。水库1970年始建,1972年10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606.7Km2,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发电、治沙等综合利用的年调节中型水库。 中营盘水库常流量0.8m3/s。径流总量3672万m3,年均出库水量2900万m3。水库不仅保证了榆东渠1.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每年还为下游补水300——800万m3,同时保证了水库至红石峡40 Km河堤沿河2万亩农田以及红石峡水库的防洪安全。 二、红石峡水库简介 红石峡水库位于榆阳镇桥头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中游处,距榆林城北4.5Km。水库1955年3月兴建,同年6月竣工,实际控制流域面积1202.3Km2,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城市生活等综合利用的季调节水库。水库总库容1900万m3,校核洪水位1095.6m,兴利库容1100万m3,兴利水位1093.6 m,死水位1083.613 m。水库现淤积库容600万m3。 红石峡水库年均径流总量9400万m3,径流量3.0 m3/s,红石峡水库汛限水位1083.613 m,相应蓄水量6万m3,农灌年取水量600万m3。 三、河口水库简介 河口水库位于岔河则乡河口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支流的河上,距榆林城约60 Km。水库1958兴建、1959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400 Km2,并陆续扩大建受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鱼、治沙综合利用的多年的调节水库。水库总库容9400万m3,校核洪水位1222.5 m,兴利库容3895万m3,正常水位1223.73m,死库容205万m3,死水位1220.73m。水库现淤积泥沙480万m3,坝前淤面积高程1217.53 m。河口水库年均径流总量5650万m3,水库实灌面积500亩,保护了榆林市区和沿河3乡5万余人,3.4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农灌年取水100万m3。 四、石峁水库简介 石峁水库位于牛家梁镇石峁村,榆溪河支流头道河则上,距榆林城东25 Km。水库1958年兴建,1961年10月建成,流域面积142 Km2,实际控制流域面积111 Km2,是一座以防洪、拦沙为主,兼顾灌溉、养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陕西省榆林市数学高考适应性试卷

陕西省榆林市数学高考适应性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已知集合A={-1,1},B={m|m=x+y,x,y},则集合B等于() A . {-2,2} B . {-2,0,2} C . {-2,0} D . {0} 2. (2分)(2017·万载模拟) 复数(i是虚数单位)的模等于() A . B . 10 C . D . 5 3. (2分) (2019高二上·拉萨期中) 在等比数列中, ,前项和为 ,若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则等于() A . B . C . D . 4. (2分)(2017·晋中模拟) 函数的图象大致为()

A . B . C . D . 5. (2分) (2020高一下·胶州期中) 若样本数据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 ,的标准差为() A . 8 B . 15 C . 16 D . 32 6. (2分) (2019高一上·郑州期中)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那么的图象一定位于() A . 第一象限 B . 第二象限 C . 第三象限

D . 第四象限 7. (2分)当,关于代数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有最大值无最小值 B . 有最小值无最大值 C . 有最小值也有最大值 D . 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 8. (2分) (2016高一下·新余期末) 函数f(x)=Asin(ωx+φ)(A>0,|φ|<)其中的图象如图所示,为了得到g(x)=cos(2x﹣)的图象,只需将f(x)的图象() A . 向左平移个单位 B . 向右平移个单位 C . 向左平移个单位 D . 向右平移个单位 9. (2分) (2019高三上·雷州期末) 点是抛物线()上的一点,点是焦点,则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与轴位置关系是() A . 相交 B . 相切 C . 相离

榆林市基本介绍

榆林市 榆林市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市情主要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全国2011年煤炭年产35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全国2010年天然气产量946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 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先后建成神延铁路、包神铁路和神朔复线铁路,境内铁路总里程达388公里,铁路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公路总里程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基本建成“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民航新4C级机场已建成投用,目前开通北京、上海、西安的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8.26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3%,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29.34亿元,同比增长35.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2.74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比上年增加3347元,同比增长37.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2元,比上年增加781元,同比增长29.8%;财政总收入达到221.2亿元,同比增长39.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52亿元,同比增长32.6%。 今后一个时期,榆林将按照跨越式发展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为基本方针,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培育科技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全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蒙晋结合部中心城市三大建设,打造能源化工、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榆林市煤矿分布情况

榆林市煤矿分布情况 榆阳区(国有重点2个,国有地方8个,乡镇煤矿15个) 一、国有重点 1.小纪汗煤矿 2.中能榆阳煤矿 二、国有地方 1.常乐堡井 2.东风煤矿 3.金牛煤矿 4.长城煤矿 5.三台界煤矿 6.银河薛庙滩煤矿(榆阳区金鸡滩镇) 7.榆树湾煤矿 8.榆阳区杭来湾煤矿 三、乡镇煤矿 1.六墩煤矿 2.方家畔煤矿 3.大川沟煤矿 4.上河煤矿 5.鑫源煤矿 6.榆阳区麻黄梁煤矿 7.榆阳区常家梁胜利煤矿 8.榆林市永乐煤矿 9.榆林市榆阳区常兴煤矿 10.榆林市榆阳区白鹭煤矿 11.榆林市榆阳区十八墩煤矿 12.榆林市榆阳区沙炭湾煤矿 13.榆林市榆阳区农垦榆卜界煤矿 14.榆林市麻黄梁镇二墩煤矿 15.榆阳区七山煤矿 神木县(国有重点13个,国有地方8个,乡镇煤矿128个) 一、国有重点

1.大柳塔煤矿 2.活鸡兔煤矿 3.榆家梁煤矿 4.石圪台煤矿 5.哈拉沟煤矿 6.大海则煤矿 7.国华锦界煤矿 8.神木柠条塔煤矿 9.神木红柳林煤矿 10.张家峁煤矿 11.韩家湾煤矿 12.大哈拉煤矿 13.龙华煤矿 二、国有地方 1.汇森凉水井矿业公司 2.大砭窑煤矿 3.海湾煤矿 4.海湾二号井 5.杨伙盘煤矿 6.何家塔煤矿 7.海湾三号井 8.神木县石窑店煤矿 三、乡镇 1.神木县新民沟沙渠煤矿 2.神木县孙家岔镇边不拉煤矿 3.神木县孙家岔镇朱概塔煤矿 4.神木县孙家岔镇大湾煤矿 5.神木县果树塔煤焦有限责任公司煤矿 6.神木县孙家岔镇后塔煤矿 7.神府经济开发区赵家梁煤矿 8.孙家岔镇沙坡村刘家峁煤矿(6万吨扩建为15万吨) 9.孙家岔镇海湾村河畔煤矿(6万扩建为15万吨) 10.神木县大柳塔镇后柳塔煤矿

20.2019年榆林市榆阳区一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

2019年中考模拟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需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考场号; 3.所有题目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 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一、积累和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计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 鳌头(ào)白皙(xī)踌躇(chǔ)纷至沓来(tà) B. 勾当(góu)攫取(jué)镂空(lóu)好逸恶劳(wù) C. 累赘(léi)蓦然(mù)荣膺(yīng)明眸善睐(lái) D. 污垢(gòu)攒聚(zǎn)戏谑(xuè)郑重其事(zh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 装潢庸碌疲备不堪恃才放矿 B. 曙光冷峻受益匪浅物竟天择 C. 伎俩博击相形见绌漫不经心 D. 斑驳愤懑养精蓄锐俯仰生姿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2分) (1)直鲁联军大局追击,(企图企望企盼)乘胜彻底击破冯玉祥部,夺取河南。 (2)宽容不等于一味让步,冷静不等于(两袖清风拂袖而去袖手旁观)。 4.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 ....](6分) ....;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遥看是君家,。(《十五从军征》) (3),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7)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8)天上的明星现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其中,进口增长%,

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大幅超过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下降到%。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

榆林市概况

一、 7榆林市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共1区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7万,其中城镇人口50.5万人,占15%,农业人口286.5万,占85%,人均国土面积19.4亩。全市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 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

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榆林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西煤东运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西气东输已实现向北京、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供气;西电东送工程落在榆林,榆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火电生产基地。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部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进入“九五”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目前榆林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2003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33%,相当于“九五”投资总和,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