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

程锡麟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本文对现代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和概述,着重讨论了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包括巴尔特、托多罗夫、布雷蒙和热奈特等人的学说。本文还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欧美,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作了评述;也对西方学者就叙事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批评作了评述。

关键词: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3-0010-06

顾名思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科学。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因此,叙事不仅包括小说,而且包括电影、戏剧、连环漫画、新闻片、日记、编年史等等。同时,叙事可以由各种符号媒介构成,如: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视觉形象、姿式和动作以及这些媒介的组合。尽管叙事是早在人类出现后就存在的一种活动,叙事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是叙事学这个术语的出现才仅仅30年。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其《〈十日谈〉语法》(Grammaire du Dec ameron,1969)中第一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个术语。

现代叙事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以亨利·詹姆斯、卢伯克、布思等人为代表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和以普罗普、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本文将主要讨论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两个主要源头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和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不过后者的影响更大一些。普罗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提出尽管故事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是不变的和有限的。他归纳出民间故事的4条法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稳定不变的要素,不受是由谁和如何完成的影响。2.对于童话故事来讲,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3.功能的顺序是永远不变的。4.所有童话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Scholes1974:65)普罗普对上百个俄国民间故事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发现功能的总数不超过31个。每一种功能就是一个基本事件。例如,最后的7种功能分别是:“英雄遇难题”,“问题解决”,“英雄被承认”,“假英雄或坏人被揭露”,“假英雄现原形”,“坏人受到惩罚”,“英雄结婚并继承王位”。每一个故事都是由这31个功能中的数种功能构成。另外,普罗普还把实施功能的人物分为7类角色:1.坏人,2.施物者(提供者),3.帮助者,4.公主(被寻求者)和她的父亲,5.派遣者, 6.英雄(寻求者或受难者),7.假英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一个人物可以扮演一类以上的角色(例如,坏人也可以是假英雄,施物者也可以是派遣者);或者一类角色可以由几个人物担任(例如,多个坏人)。普罗普的这种形式主义叙事结构分析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础。其他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如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鲍里斯·艾肯鲍姆(Boris Eichenbaum)、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Boris Tomashevsky)和巴赫金,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叙事理论,尤其是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代叙事理论主要是从法国兴起的。60年代法国文学批评理论界受到结构主义和俄国批评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的影响,一批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论著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格雷马斯(A.J.G reimas)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克劳德·布雷蒙(Claude Bremond)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以罗兰·巴尔特、兹维坦·托多罗夫和热拉尔·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巴尔特有不少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但是与叙事理论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两种:论文《叙事结构分析导论》(“Int 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1977)和《S/Z》(1970),一部对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进行分析的专著。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巴尔特借用了语言学和普罗普的观

2002年第3期总第73期

外语研究

Foreig n L anguages Research

2002,№3

Serial№73

DOI:10.13978/https://www.doczj.com/doc/a317460552.html, ki.wyyj.2002.03.004

点和方法来进行叙事结构的分析。他提出了叙事结构的三个层次:

1.功能(如同普罗普和布雷蒙的术语)

2.动作(通过它们来指涉人物,布雷蒙则称为“行动元”)

3.叙述(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话语)

功能可以分为两类:“功能本身”(function prop -er )和“标志”(indices )。“标志”不是指一种补充的和后果的行为,而是一个多少有些松散的概念,然而对于故事的意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包括人物心理状态的标志,环境气氛的标志等等。“功能本身”又进一步被分为:“基本功能”(cardinal functions )或者“核心”(nuclei )和“促进因素”(catalysers )。“标志”也被进一步分为两类:“标志本身”(indices prop -er )和“信息因素”(informants )。巴尔特对叙事结构的分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

巴尔特指出,一个单元可以同时是一个以上类别的成员,例如,一个单元可以既是促进因素,又是标志。核心是组成叙事序列(sequenc e )的基本单元,其他三种单元———促进因素、标志本身和信息因素则是核心的扩展。核心提供了必需的框架,其他三种单元则填充进去使之充实。一个序列是若干核心按逻辑顺序的组合。(Toolan 1988:20-23)

在《S /Z 》中,巴尔特把《萨拉辛》分解成561个词汇单位(阅读单位)。有的单位仅含几个单词,有的单位则含几个句子。他有意无视根据事件来进行的结构划分,也不根据句子和段落来划分话语。这样做是要强调叙事文本只是由这样的能指片断组合而成的。这些能指片断受五种不同代码的支配。这些代码确定了能指片断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它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式。这五种代码分别是:

1.阐释性代码(hermeneutic code )。它涉及到故事中提出的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种种问题。它能调整故事中事件的序列。

2.行动性代码(proa iretic code )。它指行动可被划分成连续的几个阶段,它也能调整故事中事件的序列。

3.语义素(semic )或能指代码(connotative

code )。这是有关各种词的内涵的代码。巴尔特用它们来把故事中人物、情景和事件的意义进行分类。

4.象征代码(symbolic code )。这是关于文本中以不同方式和用不同手段有规律地重复并可辨认的结构。巴尔特也用它们来把故事中人物、情景和事件的意义进行分类。

5.文化(c ultural )或参照性代码(referential code )。巴尔特把文本引起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整个系统置于这一条之下。由于所有代码都是文化的,巴尔特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所以这一条受到许多

人的质疑。

巴尔特所提出的叙事结构分析理论开创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先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托多罗夫曾是巴尔特的学生。他指出,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可以从语义、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去进行。他自己对《十日谈》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的角度,也兼及了语义的角度。他借用了语法学的理论和术语试图建立一套可以涵盖所有叙事作品的叙事语法。他把叙事作品分解为以下几个结构单元:

1.故事(Stories )(《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

2.序列(Sequences )(一个序列是若干主题句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一个故事必须至少包含一个序列,但它可以包含许多个序列);

3.主题句(Propositions )(一个主题句是一个基本的叙事句,在结构上相当于法语或英语等语言中的一个句子或独立字句);

4.词类(Parts of speech )a .专有名词(或人物)b .动词(或行为)c .形容词(或属性)

将以上叙事语法的结构单元,按排列顺序倒过来逐步进行组合,就能最终构成故事,即:由一个人物和一个行为(它可以包括另一个作为宾语的人物)或者一种属性可以组成一个主题句;由几个主题句可以组成一个序列(一个小故事);由两个或更多的序列可以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除了这种叙事结构的模式的研究之外,托多罗夫还在其他著作中研究了叙事话语的形态问题。他把叙事话语分为语义形态、语域、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动词形态又分成语式、时况、视点和语态。

布雷蒙在他的《叙事作品的逻辑》(Logique du re cit ,1973)中把叙事作品中的角色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行动者(agents )和受动者(patients )。他还把基本

的叙事顺序界定为三种功能的一个序列,这三种功能相应于任何故事展开的三个阶段,三种功能分别是:“潜在性”(virtuality),导致一种可能性的局面;“可能性的实现或未实现”(actualization or nonactual-ization of the possibility);“成功或失败”(ac hievement or nonachievement)。他的这种叙事结构分析模式避免了像普罗普的分析方式那样把事情只看作是一系列单向发展的结果,而是表明故事发展的每一阶段有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格雷马斯根据普罗普的理论,提出了“行动元的”(actantial)模式,它包括三组对立的“行动元”(actants):主体与客体(相应于普罗普的英雄与被寻求者);发送者(相应于普罗普的派遣者)和接受者(与普罗普的术语不对应);帮助者和对手(相应于普罗普的帮助者和坏人或假英雄)。格雷马斯认为叙事是一个表意的整体,可以根据行动元之间的关系结构来理解。

另外一位重要的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与上述几位有所不同。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人主要是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语法来进行研究;热奈特除了同托多罗夫相似,从时间、语式和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作品外,还侧重研究英美传统小说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如视点、距离和重复等问题,并对英美传统小说理论有重大突破。热奈特在《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1972,1980)②和《新叙事话语》(Nouveau disc ours du recit,1983)中,首先对“叙事”(narrative)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概念作了区分。第一个概念是指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热奈特仍用“叙事”这一术语;第二个概念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奈特称之为“故事”;第三个概念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他称为“叙述”(narrating)。对于热奈特来说,叙事话语的分析就是对叙事、故事和叙述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他根据托多罗夫的观点并加以修改,区分了三类叙事问题:1.时间(tense)问题,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2.语式(mood)问题,主要指叙事“表现”(representation)的方式,涉及到模仿的程度和视点等问题;3.语态问题(voice),指叙述行为,涉及到叙述时间、叙述层、人称、叙述者和叙述接收者等问题。这样,热奈特为研究叙事话语建立了一个较为严谨和系统的体系。

在作了这样区分的基础上,热奈特对这三类叙事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在时间问题上,他进一步区分出三种问题:顺序、持续时间(duration)和频率。顺序问题指事件发生的顺序与事件叙述的顺序并不一致,可能出现时间倒错、倒叙、预叙等情况。持续时间指故事时间可能小于、或者等于、或者大于叙事时间,也就是说叙事可能用相当多的篇幅来表现片刻的经历,或者用很少的篇幅来表现多年的经历,甚至省略一段故事时间。频率问题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这个事件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叙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件,或者叙述一次发生过多次的事件,也可能叙述多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件。第二种情况即是表示重复的叙述,是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是一些先锋派小说采用的重要技巧。在讨论英美传统小说理论中的视点问题时,热奈特对卢伯克、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他提出了“聚焦”(focalization)的概念来取代视点或视角的术语。他又把聚焦分为三种类型:“无聚焦”或“零聚焦”(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即全知的叙述者)、“内聚焦”(叙述者知道的同某个人物一样多)、“外聚焦”(叙述者知道的不比任何一个人物多)。在语态问题上,热奈特讨论了叙述行为发生的时间与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归纳出4种叙述类型:事后叙述、事前叙述、同时叙述和插入叙述。他把叙述层分为:外叙事(extradiegetic)层、内叙事(int radiegetic)层和元叙事(metadiegetic)层。叙述者则分为处于故事之外的“异叙事叙述者”(hetereodiegetic narrator)和处于故事之内的“同叙事叙述者”(homodiegetic narrator)。另外,他还讨论了叙述接收者以及与叙述者的关系问题。

《叙事话语》发表后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一些学者,如多里特·科恩(Dorrit Cohn)、米克·巴尔(M ieke Bal)、普林斯、什洛米斯·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等,在赞扬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热奈特在1980年发表的《新叙事话语》对这些质疑进行了回答并对自己的叙事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补充,涉及到人称的分类、现在时的运用、语式与语态的相互关系、聚焦理论、叙述接收者等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热奈特是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当代叙事理论的基础。

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研究很快就从法国扩展到美国、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的批评理论界。在美国从事叙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西摩·查特曼、

杰拉尔德·普林斯等人。荷兰的叙事学家有托恩·范·戴克(Teun van Dijk)和米克·巴尔。德国有弗朗茨·施坦策尔(F ranz Stanzel)、沃尔夫冈·凯泽(Wolf-gang K ayser)、沃尔夫·施米德(Wolf Schmid)等人。以色列有梅厄·斯滕伯格(M eir stenberg)和什洛米斯·里蒙-凯南等人。从70年代起,由于热拉尔·热奈特、米克·巴尔和杰拉尔德·普林斯等结构主义批评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叙事学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发展。除了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之外,巴尔的《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 ive,1978)和普林斯的《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等都是这一领域里的重要著作。开始,叙事学只局限于对叙事的结构主义分析。后来,随着批评理论的发展,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等等都对叙事学产生了影响。现在,叙事学融合了涉及叙事形式表现的多种批评话语,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这一时期美国从事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研究的学者除了普林斯、西摩·查特曼之外,还有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乔纳森·卡勒、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等人。海登·怀特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把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运用于历史叙事的研究。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著作有:《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19th Century Europe, 1973)、《话语转义:文化批评论文选》(Tropics of Disc ours e: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1978)和《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The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 ive Disc ourse and Historic al Imagina-tion,1987)。卡勒在其《结构主义诗学》(1975)和《符号的追寻》(1981)中对叙事理论都有论述。《结构主义诗学》中有一章专门阐述小说诗学的问题。在这一章中,卡勒结合巴尔特、托多罗夫、热奈特、布雷蒙、格雷马斯、普罗普等人的叙事理论,对小说的可读性/不可读性、叙述契合、代码、情节、人物、主题与象征等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符号的追寻》中也有一章专门讨论叙事理论,它的标题就是“叙事分析中的故事和话语”。罗伯特·斯科尔斯的《文学中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1974)对普罗普、列维—斯特劳斯和俄国形式主义与叙事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托多罗夫、巴尔特和热奈特的叙事理论逐一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应用叙事理论分析了当代英美小说。另外需要提及的是,罗伯特·斯科尔斯和罗伯特·凯洛格(Robert Kellogg)曾合著《叙事的本质》(The Nature of Narrative,1966)。此书不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也没有运用普罗普的观点,而是从传统文学理论,尤其是传统小说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叙事的传统、形式和体裁,叙事的人物、情节和视点等等问题。

把精神分析与叙事理论结合起来的批评论著主要有:彼得·布鲁克斯(Peter Brooks)的《阅读情节》(Reading for the Plot,1984)、罗斯·钱伯斯(Ross Chambers)的《故事与情景:叙事的诱惑与小说的力量》(Story and Situation:Narrative Seduction and the Power of Fiction,1984)等。在《阅读情节》中,布鲁克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叙事理论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情节是叙事的发展模式和意图,是构成故事并赋予故事一定的方向和含义。他还把情节视为某种话语的逻辑或句法,只有通过时间顺序和进展才能发展它的主题。布鲁克斯不仅关注“情节”(plot),而且关注“情节构成”(plotting):形成叙事的活动,叙事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使得情节向前发展,使得读者往下阅读,使读者在叙事的展开中寻求意义的线索和发展模式的迹象,而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向着意义进展。同时,布鲁克斯认为精神分析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叙事艺术,它关注通过记忆和欲望的动力机制来回忆过去。弗洛伊德的学说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更关注符号,尤其是叙事符号的运用和理解。布鲁克斯感兴趣的不是对作者、读者、或虚构的人物的心理分析研究,这些是以心理分析为导向的文学批评通常注意的目标。他感兴趣的是把文本看作是由内在的能量和张力、冲动、抵制和欲望构成的一个系统,正是文本的这些内在因素成了驱动文本发展的动力。

把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同叙事理论结合起来的著作有:特里莎·德洛雷蒂斯(Teresa de Lau-retis)的《性别的技巧》(Te chnologie s of Gender, 1988)、卡娅·西尔弗曼(K aja Silverman)的《吸声的镜子》(Ac oust ic Mirror,1988)、苏珊·S·兰泽尔(Su-san https://www.doczj.com/doc/a317460552.html,nser)的《叙事行为:散文虚构作品中的视点》(1981)和《权威的小说:妇女作家与叙事声音》(Fictions of Authority: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 e,1992)、卡罗尔·J·辛格利(Carol J.Sin-gley)和苏珊·伊利莎白·斯威尼(Susan Elizabeth Sweeney)合编的文集《焦虑的力量:妇女叙事作品的

解读、写作和矛盾情绪》(Anxious Power:Reading, Writing and Ambivalenc e in Narrative by Women, 1993)等等。但是,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却是苏珊·S ·兰泽尔的一篇论文《走向女性主义叙事学》(“To-ward A Feminist Narratology”)。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女性主义批评,尤其是妇女叙事作品的研究能否从叙事学的方法和观点受益;反过来,叙事学是否会因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解和对妇女文本的体验而改变。兰泽尔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她认为叙事学和女性主义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在叙事理论建构中性别的作用,作为模仿或者表意(semiosis)的叙事的地位,以及语境对于确定叙事中的意义的重要性。她批评叙事学在实质上没有考虑性别的问题,为叙事学提供基础的那些叙事作品都是男性的作品或者被当作男性的作品。兰泽尔提出,要改写叙事学,要把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和阐释者的贡献考虑进去。传统上,结构主义的叙事学压制了虚构作品的表征(representation-al)方面而强调符号学的方面;而女性主义批评则与之恰恰相反。对于女性主义批评来说,叙事学必须要把其主要是符号学的方法同大多数(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关于叙事主要是模仿的方向结合起来。她批评了叙事学把文本从其产生和接受的语境中孤立起来的倾向。叙事学解释社会的、历史的或者语境的差异的能力总是受到它本身那种形式主义封闭圈子的限制。她还说,不能恰当解释妇女叙事作品的叙事学对于男性文本同样也是一种不适当的叙事学。兰泽尔结合对一封19世纪女性诗体信的分析,在热奈特的多重叙述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开叙述”(public narration)和“私下叙述”(private narra-tion)概念。“公开叙述”是指讲述给一位外在于文本世界的叙述接收者(narratee)的叙述。“私下叙述”是指讲述给只存在于文本世界中的一位明确指定的叙述接收者的叙述。她所提出的公开和私下叙述层次的概念对于妇女作品研究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因为对于妇女作家来说,区分私下的和公开的语境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问题。兰泽尔还指出,标准的叙事学关于情节的概念并不能恰当地描述(一些)妇女的文本,需要对情节的理论作出激进的修改。

归纳起来,西方学者对于叙事学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1.叙事学的种种模式有简单化的倾向,它们不能抓住叙事文本的许多重要方面;2.叙事学的种种模式都是静态的,它们不能描述驱动叙事向前发展、指引叙事成形的动力机制;3.叙事学忽视了叙事发生的语境、部分地决定叙事的形态和要点的情景、以及部分地控制叙事的功能的实际因素;4.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怀疑叙事学不能把对“什么”(what)和“方式”(how)的研究成功地结合起来,怀疑产生一种条理清楚的叙事学的可能性。普林斯对以上批评逐一作了说明和解释。(Prince1994:524-528)他认为第1点是过分笼统的指责,它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叙事学是要对所有的叙事并且只是对叙事作出解释。叙事学家经常表明:在叙事文本中除了叙事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诸如情感、哲学的力量、心理顿悟等等。对于第2点,普林斯承认普罗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模式及其功能的固定顺序是静态的,叙事语法常常专注于孤立的最小故事单元而未能抓住故事构成的动力机制。但是,他又指出,从另一方面来看,布雷蒙早就对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的形态学》提出过批评,并且他自己的叙事模式强调了故事的发展逻辑。而且,新近叙事学对故事结构描述的尝试明显地关注故事的动力因素。对于第3点,普林斯认为,叙事学对从结构或转换语言学引进的策略的信守,对叙事的特殊性的关注,把语境因素融入一种系统描述的困难,以及这个学科的“科学化”(“sc ientific”)的雄心,这一切导致了叙事学家不愿意把语用学(pragmatics)作为他们探索领域的一部分。不过,近些年来一些叙事学家已经开始探讨这些与语用学相关的问题了。对此,普林斯举出了兰泽尔、玛丽—洛尔·瑞安(M arie-Laure Ryan)和他本人的例子。对于第4点,普林斯指出,那些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提出了所谓叙事的双重逻辑。他进而对这种双重逻辑的观点作了解释。这种双重逻辑包含两个组织原理,并且每篇叙事都可能按照它们运作。一个原理强调事件先于意义,事件是意义的起源;另一个原理则强调意义及其要求的优先地位,并坚持认为事件是希望取得意义的愿望的结果。前一个原理强调在逻辑上故事先于话语;后一个原理所强调的则相反,并认为故事是话语的产物。每一个原理都要排除另一方,然而矛盾的是,对于叙事的发展、叙事的作用和力量来说,两者都是有效的和必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叙事学得到了多么大的发展和完善,它总是有缺陷的———没有一个原理靠它自身就能够引向对叙事的满意解释,并且这两个原理不可能被综合起来。普林斯认为这种双重逻辑的观点是

有趣的,然而并不完全具有说服力,因为它合并了本不应该被合并的问题,诸如:叙事真实性的评价问题(历史叙事和小说叙事之间有无差异?叙事是它所呈现的事件的结果,还是反之?),阐释实践的问题(从文本到事件和从事件到文本),以及叙事动力机制的问题。

应该说普林斯对以上4点批评所作的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完全否定这些批评意见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充分根据的。我们还必须看到:叙事学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它过分强调文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叙事文本的特殊性,强调叙事的形式,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忽视文本产生和阐释的语境,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与作者的联系。而这种语境和联系对于叙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文类──小说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另外,叙事学试图建立一个“科学化”的体系,它借用数学方法建立的叙事语法十分繁琐,要运用它对叙事文本进行描述或解释,实际上是很难操作的。

尽管叙事学有这些不足,还是有它的优势和重要作用。用普林斯的话来讲,叙事学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的独特性作出解释;根据在叙事上的特征,有助于对任何数量的叙事作品进行比较和建立叙事的类别;有助于说明对一定文本的某种反应(如果说《包法利夫人》在美学上是令人愉悦的,那可能部分的原因是福楼拜在总结中运用场景和在场景中运用总结的方式);有助于支持某种阐释的结论(在《追忆逝水年华》中重复叙述的特殊地位表明了普鲁斯特对本质的追求);以及通过提供某种出发点,甚至有助于想出新的阐释。由于叙事学探索的是所有可能的叙事(不仅仅是宏大的、虚构的、或者现存的叙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从叙事学的角度表明许多非经典的叙事是像经典的叙事一样复杂,有助于对经典的本质提出质疑,从而使经典能不断有所更新和发展。除了普林斯归纳的这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谈。叙事学把作品的意义同它们的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某种超验的个人心灵或神意联系,这有助于打破文学的神秘化观念。那种结构的整体观有助于我们分析叙事作品和认识文学的内在规律。另外,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已不限于文学研究,可以扩展到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当今叙事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它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门显学。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见一斑。1996年出版的,由苏珊娜·奥内加和何塞·安吉尔·加西亚·兰达合编的《叙事学导论》所附的文献目录就达15页,列出的著作多达几百种。而编者还说这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目录,关于具体叙事体裁(如长篇小说和自传)的书目尚未编入。

注 释:

①参见Robert Scholes,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Yale

U niv er sity P ress,1974,pp.154-155;John Sturrock,ed.

Structuralism and Science.Ox fo rd University Press, 1979,pp.73-75;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②热奈特在1972年发表了《辞格之三》(Figure II I),美国

学者卢因(Jane E.Lewin)从中选取了大部分内容译成英文,取名《叙事话语》,由康乃尔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

参考文献:

[1]G enette,Gerard.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M].I thaca:Cornell U niversity Press,1980.

[2]P rince,G erald.“N arratology”.Michael G roden and

M artin Kreisw ir th,eds.The Johns Hopk 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Criticism[C].Baltimo ne:The

Johns Hopkins U niversity P ress,1994.

[3]L anser,Susan S.T oward A Feminist N arratolog.

Roby n R.Warhol and Diane P rice Herndl,eds.Fem-

inisms:An Antholo gy of L iterary Theory and Criti-

cism[C].London:Rutgers U niversity Press,1991.

[4]O nega,Susana,and Jose Angel G arcia Landa,ed.

N arratology:An Introduction[M].London/New

York:L ongman,1996.

[5]Scholes,Rober t.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M].

N ew Haven Yale U niv ersity P ress,1974.

[6]M ichael J.T oolan.N arrative: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London&New Yo rk:Routledge,

1988.

[7]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01-08-27

作者简介:程锡麟(1947- ),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小说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文学理论的未来》等专著和译著12种,学术论文40多篇。

项目产品定位报告作业指引

《项目产品定位报告》内容及写作要求 一、项目定位结论的内容 1. 项目总体定位 [说明]本部分内容适用于含有两种及以上物业类型的项目,单一物业的项目可省略此部分。 1.1 市场定位 [要求]用清晰、简短的语句将项目的整体档次、形象、客户、功能和在市场中的位置描述清楚。在说明各类物业分别的市场定位后应描述不同物业类型市场定位之间的关系。 可叙述定位依据,要求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1.2 物业构成 1.2.1物业形态的组成、各物业形态的规模; 1.2.2项目初步规划示意图 [要求]图示各物业类型分布位置。 1.2.3各物业之间的关系。 [要求]分析各物业类型之间在形象、产品、功能、客户、价格、销售进度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1.3 开发策略 1.3.1经营方式; [要求]主要明确项目是销售还是持有经营、哪类物业进行销售,哪类物业持有经营,销售与持有的规模。 1.3.2分期方案 [要求]明确项目是否分期开发,各期开发规模,各期开发的物业类型。必要时附分期开发示意图。 1.3.3各物业的开发周期、销售周期及其相互关系。 [要求]详细安排项目各物业形态开发的基本时间节点,包括开盘(开业)、销售完成50%,销售结案、开工、竣工时间。附销售计划、资金计划表 描述各物业形态开发周期的相互影响。

可叙述开发周期确定的依据,要求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2.住宅定位 [说明]本部分内容适用于以各种用地性质和立项形式开发的散售型居住用途物业,包含公建立项目的公寓等。 2.1 市场形象/主题概念 [要求]对住宅的市场形象进行概括性描述,明晰产品主题,提出产品开发着力点和支撑点。 2.2 客户定位 [要求] 可从年龄、社会身份、收入、置业目的、家庭结构、来源区域等多个角度界定客户群,选择多个客户群时应阐明不同客户群之间的影响,明确客户组合策略,清晰界定核心客户、重要客户、偶得客户。 通过总结分析不同客户需求特点与本项目特征的吻合程度、客户量、客户可获取性等方面阐述客户定位的依据。 2.3 价格及其实现策略 [要求]住宅及配套商业等的价格,应注明价格是“毛坯”还是“精装”,包括开盘价、均价等。提出价格实现策略。 2.4 住宅具体产品建议 2.4.1产品开发总体策略 [要求] 提出产品开发总体思路,通常包括研发创新、复制公司已有产品线、以对标项目为原型进行微调等。 2.4.2建筑形式 超高层、高层、小高层、多层(花园洋房)、独栋别墅、类别墅(双拼/Townhouse/叠拼)以及多种建筑形式的混搭或中间形 态 一梯几户 是否带电梯 [要求]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建筑形式提出要求,如含有多种建筑形式,说明各种形式的建筑规模以及摆放位置建议。 2.4.3户型配比

全球定位系统在物流中的应用

GPS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介绍了GPS技术的概念、GPS的构成和主要特点,同时对GPS技术在物流系统应用进行需求分析,介绍GPS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在目前GPS在物流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对GPS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GPS 物流系统物流配送导航 前言 近年来,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营运水平不高的物流企业仍然存在着产品脱销、订单流失、货损及货漏等现象。而GPS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会提升物流企业的运作水平和车辆监控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会给客户产品的运送提供保障,降低事故出现的概率。 一 GPS技术概述 1.1 GPS技术简介 GPS (G lobal P ositioning S 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是美国70年代初推出的具有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自动化、高效益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系统,能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七维信息( 三维位置、三维速度、时间)。GPS早先用于军事,可跟踪野外士兵和装备,为飞机、军舰导航。后来美国国防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交付民用。但美国长期对外实行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将国外

GPS定位精度降低到50-100米。直到2000年5月1日克林顿才宣布取消SA,取消SA 干扰后GPS定位精度提高十多倍,真正达到实用程度,全球民用市场得到全面开放,GPS迅速扩大应用范围,成为一种全球公用设施,同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近年来最具开创意义的实用高新技术。 1.2 GPS的主要构成和基本原理 GPS定位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系统。 1.2.1 空间部分 GPS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均匀分布在等间隔的6个近似圆形的轨道面上,轨道高度为2. 02万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 分。因此,在地球上或近地,空间上任何一点、任何时间,至少能观测到4 颗卫星,为各类用户提供连续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信息,实施全球、全天候连续导航定位。 1.2.2 地面控制系统 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 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 Monitor Station)、地面天线(Ground Antenna)所组成,主控制站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春田市(Colorado Spring)。地面控制站负责收集由卫星传回之讯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1.2.3 用户设备部分 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就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 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 用户设备。GPS 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目

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全称为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n,简称为GNSS。目前已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正在发展研究的有欧盟的GALILEO 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众多卫星导航系统之一,GPS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e Tin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n 的字头缩写词NAVSTAR/GPS 的简称。它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具 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因此,GPS技术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量、城市测量等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物探测量工作中广泛普及及应用。对于物理点的放样已经不再仅仅是采用测角和量距,而是借助GPS导航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点的准确位置。 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在总结了NNSS系统的优劣之后,批准美国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一一NAVSTAR GPS,即为目前的“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称之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为GPS系统。GPS系统的全部投资为300亿美元。自1974年以来,系统的建立经历了方案论证、系统研制和生产实验等三个阶段,是继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庞大的空间计划。1978年2月22日,第一颗GPS实验卫星发射成功。1989年2月14日,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宣告GPS系统进入了营运阶段。1994年3月28 日完成第24颗工作卫星的发射工作。GPS共发射了24颗卫星(其中,21颗为工

[项目管理]项目市场定位

(项目管理)项目市场定 位

项目地块周边分布有东风路小学、二中分部及巢湖市中医院等公建设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设施配套的压力。 2、劣势(W) ⑴大气环境质量差 项目北部水泥厂严重污染了片区的空气质量,限制了项目品质的提升; ⑵设施配套不完善 项目地处城市待开发区域,道路、市政配套、商业、公交等设施严重缺失,加之地块四周建筑质量较差,片区形象将会影响项目价值的实现,并危及项目推售价格和价格的拉升; ⑶建安成本高 地块原为巢湖滩涂,地势低、地基基础条件差,将会使项目建安成本提高; ⑷地段档次低 周边安居房影响项目的整体形象与档次,同时对项目的价格定位带来极大影响。 3、机会(O) ⑴基础设施的实施,为项目启动带来契机 城市环湖发展战略呼声的高涨,银屏路的修建,特别是健康西路的即将实施和水泥厂的迁移,项目启动的各项条件业已具备; ⑵大规模旧城改造及拆违工作的开展,刺激需求增长 随巢湖市区旧城改造与违章建筑管理力度的加大,近期市区将有

大面积的商业、住宅建筑被拆除,短期内会造成房源紧张,从而刺激需求的增长,我们应把握时机促使项目尽早上市; ⑶收入增长,带动消费 随巢湖市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其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大大增强,改善性需求购买比例的提高,必将促使住宅类物业市场的成长; ⑷政策环境的变化,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 货币分房政策、银行信贷政策和巢湖市日趋成熟的公积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购房者的付款难度,提高项目的市场消化速度。 ⑸资源整合,提高收益 整合外部品牌资源,充分运用企业建安质量品牌,快速进入市场,通过产品创新,促进产品增值; ⑹营销策略组合,拉动价格上涨 片区良好的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形成市民追风购买和追涨购买的市场态势,通过适度的营销操作方式,聚集人气并进而带动价格上扬; 4、威胁(T) ⑴国家政策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信贷、房地产税收等方面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 ⑵片区市场影响 项目周边住宅物业的低价格水平及较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影响项目价格的拉升; ⑶竞争对手影响

(项目管理)项目市场定位

第四章、项目市场定位 一、项目SWOT分析 1、优势(S) ⑴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项目紧靠巢湖市中心城区,距城市商业中心人民路1500米,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是近期城市建设的热点,即将成为城市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和城市居住中心,地域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决定了该地产项目占据着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⑵规模较大,有利品牌运营 本项目总用地15.87公顷,地块方正、地面平整、规模较大,有利于在项目综合品质上的发展,以期尽快成为“力达置业”在巢湖市的品牌和标志性楼盘; ⑶地块条件良好,提高项目弹性与增值预期 项目东西340米、南北470米,地块狭长,有利分期实施,为商住综合社区营造动静分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项目的适应性和增值预期; ⑷自然环境优异,人文气息浓郁 项目濒临巢湖风景区,东南有卧牛山公园、贾塘圩公园和体育馆,北靠城市防护绿带,具有靠近城市景观的近距优势,是难得的适居之地; ⑸公建配套,减缓项目压力 项目地块周边分布有东风路小学、二中分部及巢湖市中医院等公建设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设施配套的压力。

2、劣势(W) ⑴大气环境质量差 项目北部水泥厂严重污染了片区的空气质量,限制了项目品质的提升; ⑵设施配套不完善 项目地处城市待开发区域,道路、市政配套、商业、公交等设施严重缺失,加之地块四周建筑质量较差,片区形象将会影响项目价值的实现,并危及项目推售价格和价格的拉升; ⑶建安成本高 地块原为巢湖滩涂,地势低、地基基础条件差,将会使项目建安成本提高; ⑷地段档次低 周边安居房影响项目的整体形象与档次,同时对项目的价格定位带来极大影响。 3、机会(O) ⑴基础设施的实施,为项目启动带来契机 城市环湖发展战略呼声的高涨,银屏路的修建,特别是健康西路的即将实施和水泥厂的迁移,项目启动的各项条件业已具备; ⑵大规模旧城改造及拆违工作的开展,刺激需求增长 随巢湖市区旧城改造与违章建筑管理力度的加大,近期市区将有大面积的商业、住宅建筑被拆除,短期内会造成房源紧张,从而刺激需求的增

项目规划设计定位概念书解析

项目规划设计定位概念书 第一章本项目定位 一、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港窑路运河旁边,这里绿树成荫,道路幽静,走在这里让人完全感受不到闹市的喧嚣,只有惬意舒畅的心情。同时, 港窑路与城东大道、东山大道相连,交通极为便捷。 二、建筑体特征 建筑体外观设计美观,主体楼层不高,实用面积平米; 内部结构层顶较低,有观景阳台和活动露台;外围停车面积有限。三、经营定位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和建筑主体情况分析, 结合宜昌目前餐饮休闲娱乐市场情况,建议经营定位为高端商务会所模式。 四、经营项目 本项目经营项目具体定位为集餐饮、 KTV 、茶艺、棋牌、垂钓等于一体的高端休闲综合会所。 五、客源市场 根据宜昌现有会所经营情况, 建议客源市场定位为高端政务及商务客人。 第二章高端会所市场分析 一、高端会所概述 高端会所主要是为客人提供一种极具私密性的社交环境, 无论是 商务谈判, 或者是私人之间的交流, 还是朋友之间的用餐、娱乐,都会悠然自得而不被外人打扰。

高端会所环境优雅,装修设计舒适、典雅,富有品味,让人精神愉悦!客人到此不仅陶醉于唯美的环境,更能玩味舌尖,乐享生活。高端会所魅力和价值体现在它拥有一个非常高端的会员团体,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交际圈, 可以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丰富的商业机会。会所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 吸引着人们对共同话题的探讨,其原因不在炫耀, 而是有其社会与悠闲的双重性,是工作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社交场所。 小众尊享,是高端会所的精要。不与大众为伍,寻找一个只属于同等分量的群体在一起的空间,持一杯红酒或咖啡,漫步其中, 月光灯影,心醉神迷。 二、宜昌会所现状 (一、宜昌经济发展状况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 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 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电都” 。市区面积 4249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 133.8万人。 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1150亿元。宜化、兴发、东阳光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亿元的企业达到 6家,过 10亿元 33家。世界 500强企业欧莱雅、法空气体、三井物产、英博集团等先后落户宜昌;首钢、南玻、东阳光、长江铝业、长江电缆、晋煤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宜昌投资兴业。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 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到 2016年, 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 15%左右,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500家,产值过 100亿企业达到 20家以上、过 1000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宜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海量商务活动, 而商务活动势必为高端会所提供大量的客源。 (二、宜昌会所现状

第三章传输线理论

第三章传输线理论 本章的目的是概述由集总电路向分布电路表示法过度的物理前提。在此过程中,推导出一个最有用的公式:一般的射频传输线结构的空间相关阻抗表示公式。正如我们知道的,频率的提高意味着波长的减小,该结论用于射频电路,就是当波长可与分立的电路元件的几何尺寸相比拟时,电压和电流不再保持空间不变,必须把它们看做是传输的波。因为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都没有考虑到这些空间的变化,我们必须对普通的集总电路分析进行重大的修改。本章重点介绍传输线理论,首先介绍传输线理论的实质,再介绍常用的几种传输线,其中重点介绍微带传输线,以及一般的传输线方程及阻抗的一般定义公式。 3.1传输线的基本知识 传输微波能量和信号的线路称为微波传输线。本节主要介绍传输线理论的实质以及理论基础 3.1.1传输线理论的实质 传输线理论是分布参数电路理论,它在场分析和基本电路理论之间架起了桥梁。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波长不断减小,当波长可以与电路的几何尺寸相比拟时,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将随着空间位置而变化,使电压和电流呈现波动性,这一点与低频电路完全不同。传输线理论用来分析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分布,以及传输线上阻抗的变化规律。在射频阶段,基尔霍夫定律不再成立,因而必须使用传输线理论取代低频电路理论。 现在举例说明: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该电路由内阻为R1的正弦电压源V1通过1.6cm的铜导线与负载电阻R2组成。电路图如下: 图3.1 简单电路

并且我们假设导线的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且它们的电阻可以忽略。我们假设振荡器的频率是1MHz,由公式 (3.1) 10m/s, rε=10, rμ=1 因此可以得到波长其中是相速度,=9.49×7 λ=94.86m.连接源和负载的1.6cm长的导线,在如此小的尺度内感受的电压空间变化是不明显的。 但是当频率提高到10GHz时情况就明显的不同了,此时波长降低到λ=p v/10 10=0.949cm,近似为导线长度的2/3,如果沿着1.6cm的导线测量电压,确定信号的相位参考点所在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经过测量得知电压随着相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不同。 现在我们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假设导线的电阻可以忽略,当连接源和负载的导线不存在电压的空间变化时,如低频电路情况,才能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进行分析。但是当频率高到必须考虑电压和电流的空间特性时,基尔霍夫电路定律将不能直接用。但是这种情况可以补救,假如该线能再细分为小的线元,在数学上称为无限小长度在该小线元上假定电压和电流保持恒定值。对于每一段小的长度的等效电路为: 图3.2 微带线的等效电路 但是具体到什么时候导线或者分立元件作为传输线处理,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数字还给以确切的回答。从满足基尔霍夫要求的集总电路分析到包含有电压和电流的分布电路理论的过度与波长有关。此过度是在波长变得越来越与电路的平均尺寸可比拟的过程中,逐渐发生。根据一般的科研经验,当分立的电路元件平均尺寸长度大于波长的1/10时,就应该用传输线理论。例如在本例中1.6cm的导线我们能估算出频率为: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13/2012 59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王 凡 王思文 郑卫刚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 要】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 方法和应用以及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提出了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差异;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教学也使用了控制理论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大家在课堂上听,本身可看作一个开环函数;而同学们课下做作业,再通过老师的批改,进而改进和提高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控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控制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如此广泛,因此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至关重要。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 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麦克法轮(G.J.MacFarlane)和欧文斯(D.H.Owens)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瑞典)和朗道(法国,https://www.doczj.com/doc/a317460552.html,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问题;自适应控制问题;线性系统基本理论;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1)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试验数据,从一类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被研究系统本质特征等价的模型,并确定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2)最优控制问题 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极大值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即: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某一性能指标最优:如时间最短或燃料消耗最小等。 (3)自适应控制问题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传输线理论

实验一:传输线理论 *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 2. 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微带线的特性。 3. 利用MICROWA VE 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 二、预习内容: 1.熟悉微波课程有关传输线的理论知识。 2.熟悉微波课程有关微带线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分析: (一)基本传输线理论 在传输线上传输波的电压、电流信号会是时间及传输距离的函数。一条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由R 、L 、G 、C 等四个元件来组成,如图1-1所示。 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为+Z 轴的方向,则由基尔霍夫电压及电流定律可得下列 二个传输线方程式: 此两个方程式的解可写成: 0)()()()() (22 2=+---z V LG RC j z V LC RG dz z V d ωω0)()()()()(2 2 2=+---z I LG RC j z I LC RG dz z I d ωω 图1-1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z z e V e V z V γγ--++=)( (1-1) ,z z e I e I z I γγ--+-=)((1-2) 其中V +,V -,I +,I - 分别是信号的电压及电流振幅常数,而+、-则分别表示+Z ,-Z 的传输方向。γ则是传输系数(propagation coefficient ),其定义如下: ))((C j G L j R ωωγ++= (1-3) 而波在z 上任一点的总电压及电流的关系则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I L j R dz dV ?+-=)(ω V C j G dz dI ?+-=)(ω (1-4) 式(1-1)、(1-2)代入式(1-3)可得: C j G I V ωγ+=++ 一般将上式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 O : C j G L j R C j G I V I V Z O ωωωγ++=+===--++ 当R=G=0时,传输线没有损耗(Lossless or Loss-free )。因此,一般无耗传 输线的传输系数γ及特性阻抗Z O 分别为: LC j j ωβγ== , C L Z O = 此时传输系数为纯虚数。大多数的射频传输线损耗都很小;亦即R <<ωL 且G <<ωC 。所以R 、G 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传输线的传输系数可写成下列公式: βαωγj C G L R LC LC j +=?? ? ??++≈2 (1-5) 式(1-5)中与在无耗传输线中是一样的,而α定义为传输线的衰减常数(Attenuation Constant ),其公式分别为: LC j ωβ=, )(2 1 2o o GZ RY C G L R LC +=??? ??+= α 其中Y 0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导纳(Characteristic Adimttance), 其公式为: L C Z Y O O ==1 (二)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Transmission Line ) (A )无损耗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Lossless Line ) 考虑一段特性阻抗为Zo 的传输线,一端接信号源,另一端则接上负载,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00钟恩彬 引言 自从 1960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并于1964年组成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 统(NNSS)以来,导航卫星经过了从多普勒定位技术到伪码扩频测距定位,从间断、部分覆盖导航到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导航,从单纯广播式导航到通信导航融合 技术的发展,其中运行了近二十年的美国 GPS 系统是卫星导航技术发展 的结晶。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价值的不断扩展, GPS 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GPS 能够解决单一用户的精确定位导航问题,但由于它是广播式的导航,用户不能与导航卫星建立通信,定位信息不能传输给用户中心,这一缺点使得它若在战场上运用时虽然能给导弹导航,但不能向指挥中心回传打击效果。我国充分吸收 GPS 的经验,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设计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 16 颗组网卫星,基本实现了亚太区域覆盖,我们很快就将用上国产的北斗终端设备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其它系统的比较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卫星定位说白了就是测出几颗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然后在建立的三维空间坐标系中以这些距离为半径画几个球,球的交点即为定位点的坐标,至于导航就是选定一个参考点,测算出它的坐标,引导用户到该参考坐标点就是导航。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测量出实时的距离,这就需要利用电磁波在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来回传播来测算。不过实际的系统远不止这么简单,例如必须保证发射和接受同步,这就好比要使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同时开始播放同一首歌,这时站在接收机旁的人会停到两个版本的歌声,滞后的就是来自卫星的歌声,这个时延乘上光速 c 即为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当然,这个时延的测量也必须用精准的时钟。为了保证这些,电磁波上必须加载复杂的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不是由卫星单独产生的,而要有地面主控站来控制完成,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决定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空间端包括 35 颗组网卫星,其中 5 颗为静止轨道 (GEO)卫星,地面端主要有主控站、注入站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现代控制理论----综述论文-2015

2015级硕士期末论文《现代控制理论综述》 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姓名 学号 专业 2016 年1 月 4 日

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

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

11全球定位系统

第一章前言 1.1全球定位系统 1.1.1 系统概述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is a satellite-based radio system funded and oper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射频导航的系统,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它几乎提供了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任何天气状况下的即时位置、速度和时间(PVT)信息。这一系统起初是为美国军队设计的,而今天却覆盖了全球两千万用户[15]。 GPS offers two kinds of service:the 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PPS)and the 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SPS).全球定位系统有两大功能:准确定位功能(PPS)和标准定位功能(SPS)[42]。准确定位功能包含一种“防篡改”特性,用户只有经美国国防部授权获得密钥才能进入。然而,准确定位功能却面向所有民用用户开放。优先利用性于2000年5月2日解除,它是用于降低标准定位信号的。没有了优先利用性,独立用户一般估测位置可以精确到10米、100纳秒[15]。 GPS is comprised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全球定位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准星由位于20200千米高空,运行时长近12小时,沿 接近环形的地球轨道运行的24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沿着同一轨迹,每两条轨道都要经过同一地面固定点。这些空间飞行器(SV)安置在六个轨道平面上,每条轨道有四个主卫星槽。将对开普勒运动是对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运行的完整描述,见附件A。每颗卫星都发射加了时间标记的测距信号和导航数据。 2.控制部分:全球定位系统由GPS联合规划办公室运行控制部监控和操纵。共有5个 监控站分布在世界各地,不间断地追踪监控卫星,通过地面和卫星链接将原始数据和导航信号传到主控制站(MCS)。卫星通过S波段射频从一条专用的地面天线每天至少上传一次星历表和时钟参数,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主控制站对历表和参数进行计算。 3.用户部分: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进行追踪和解码。它根据星历表估计卫星的位置并根据射频信号的行驶时间测量卫星的距离,然后根据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三维空间的三边测量)推断自身的位置。准确计时是测量卫星距离的关键,卫星上的电子钟几乎是精确而且完全同步的。为了使用价格低廉的石英振子,接收器会额外用一种卫星距离测量仪。有了距离测量仪,接收器不仅可以测算其自身位置,还能消除时钟偏倚。 1.1.2 信号 Each GPS satellite transmits signals on two L-band frequencies:?L1 at 1575.42MHz and ?L at 1227.60 MHz. 每颗全球定位卫星在两个L波段频率发送信号:?L1为1575.42MHz,?L2 2 。民用和军用卫星都增加了其他频率的为1227.60 MHz [42]。图1-1的第一个波形为载波? L1 波段[15,22]。第三波段L5的频率为1176.45 MHz。 Each satellite transmits two different ranging codes: 每颗卫星都发送两种不同的测距码:一个是调制载波L1相位的粗略/接收(C/A)的伪随机噪声(PRN)码,一个是调制载波L1和L2相位的精确(加密)[P(Y)]码[42]。C/A码在一毫秒内每1023比特(或码片)重复一次,或者相当于码片率为1.023Mcps。图1-1的第二个波形为C/A码的一部分。P(Y)码是很长的一个序列(大约1014码片)。每颗全球定位卫星都有唯一的PRN码;因此可以通过PRN 码识别任何一个全球定位卫星。这些扩展频谱码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特性使GPS能够测距。尤其是每个码的自相关性能只有一个主峰,这有助于GPS接收机获取定位信号。主峰的斜度直接决定了测距的精度。不同PRN码之间缺乏相关性使得在同一频率的卫星可以同时发

GPS中英文翻译--全球定位系统概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英文对照翻译 院(系部) 专业名称 年级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2010年06月11日

Summariz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bstract: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It is designed,invested,developed,and oper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GPS is a satellite-based positioning and time transfering GPS positioning func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measurement and a more modern building.GPS-RTK technology is also widely used in modernization building, and now GPS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civilian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and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ed. Keyword:GPS,Locating,RTK,Lay out,Survey 1.Background The 50s, the former U.S.S.R has not launched humanities first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the American scientists in along its track research in, had discovered the Doppler shift phenomenon, and has facilitated Doppler satellite navigation posi- tioning system completing using this principle, has obtained the enormous success in the military and the civi aspect, was in a navigation localization history leap, our country once has also introduced many Doppler receiver, applied to the island association measured, the Earth explored and so on the applied to the island association measured, the Earth explored and so on the domain. But because Doppler satellite orbit highly low, signal-carrier frequency low, the track precision enhances with difficulty, causes the pointing accuracy lowly, satisfies the geodetic survey or the project survey request, is more impossible to use in the astronomy Earth dynamics research.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atellite positioning the precision,US started from 1973 to prepare for construction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After has entered the plan proof, the system test stage,started in 1989 to launch the official work satellite,and completely completed in 1994, investment use. The GPS system spaceartially is composed by twenty one satellites, evenly distributes in six orbit, the ground level is 20,000 Kilometers, the inclination of orbit is 55, the flat heart rate approximately is 0, the week contract is 12 hours, the satellite to the earth launching two wave bands intelligence signals,the intelligence signal frequency respectively is 1575.442 mega cycles per second (the L2 wave band), on the satellite has installed the precision very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