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⑴起源: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作用: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⑴从本义上: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⑵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⑶与方法论的关系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⑷与具体知识的关系上: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⑴思维与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

⑴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物质是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意识是本原,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⑵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⑴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③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劳动在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生产方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课把我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应。)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②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2、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一时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追求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含义: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但不是孤立的。)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Ⅰ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Ⅱ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特征: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每个人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性)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矛盾观;要求:创新)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联系的特性:

1、普遍性

⑴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⑵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2、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⑵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①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趋向性)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判定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⑶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防止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否认量变:激变论;否认质变:庸俗进化论。)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对立):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⑴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⑵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⑴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⑵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

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看问题。

特殊性:⑴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

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⑵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

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点论)

⑴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⑵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

⑴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⑵含义: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⑵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否定观

⑴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⑵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

⑴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⑵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创新的作用

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等创新。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有实践方式决定的。

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⑴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⑵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⑴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⑵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⑴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的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价值观

⑴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⑶方法论: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⑴含义:价值判断指对事物能否满足主题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⑵特性:①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⑶判断标准、方法论: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名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应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方法论)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思想政治必修四 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⑴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的含义:——了解 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特殊性 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抽象的、共性、普遍性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⑷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 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三角函数(初等函数二)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英语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欢迎使用,祝您学有所成。 第一单元 1)achieve 表示“完成,到达”。 区别achieve,reach,gain: achieve着重表示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耐性和努力。 reach指达到任何目标、目的或指达到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gain强调经过奋斗才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优势或者有利地位。 2)condition 表示“条件”,condition为单数时,表示人/物所处的“状态”。 conditions(复数)指一般情况,环境。 in good/poor condition状况好/不好。 out of condition状况不好。 on condition that在……条件下,假使。 on no condition决不。 3)connection 表示“连接,关系”。 connections亲戚。 in connection with与……有关。 4)behave 表示“举止,举动,行为表现”。 behave oneself表现良好,行为良好。 behave as起……作用,表现为……。 5)worthwhile 表示“值得做的,值得出力的”。 句型It is worhtwhile doing/to do sth“干……是值得的”。 6)observe 表示“观察,注意”,可接省略to的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当observe用被动语态时,其后的不定式应回复to。 observe后也可接由现在分词构成的复合结构。 后接that从句,表示“注意到,说”。 observe还可以表示“遵守,庆祝”。 7)respect 作动词,后直接跟宾语。 respect oneself自重,自尊。 作名词,表示“尊重,尊敬”。have/show respect for意为“对……尊重/尊敬”。 have respect to注意,考虑。 表示“敬意,问候”时,用复数形式,常与give,send,pay连用。 in respect of sth就某方面而言。 with respect to 涉及,关于。 8)argue 表示“争论,辩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6、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 修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人教版)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4、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三角函数 1、任意角①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②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则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0y x x α=≠. 10、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人教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人教版)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4、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中英语必修四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英语必修四知识要点归纳高中英语必修四知识要点归纳 1)achieve 表示“完成,到达”。 区别achieve,reach,gain: achieve着重表示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耐性和努力。 reach指达到任何目标、目的或指达到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gain强调经过奋斗才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优势或者有利地位。 2)condition 表示“条件”,condition为单数时,表示人/物所处的“状态”。 conditions(复数)指一般情况,环境。 ingood/poorcondition状况好/不好。 outofcondition状况不好。 onconditionthat在……条件下,假使。 onnocondition决不。 3)connection 表示“连接,关系”。 connections亲戚。 inconnectionwith与……有关。

4)behave 表示“举止,举动,行为表现”。 behaveoneself表现良好,行为良好。 behaveas起……作用,表现为……。 5)worthwhile 表示“值得做的,值得出力的”。 句型Itisworhtwhiledoing/todosth“干……是值得的”。 6)observe 表示“观察,注意”,可接省略to的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当observe用被动语态时,其后的不定式应回复to。 observe后也可接由现在分词构成的复合结构。 后接that从句,表示“注意到,说”。 observe还可以表示“遵守,庆祝”。 重点短语 1.breakinto闯入,进入 2.uptonow直到现在 4.feel/becontentwith对……满足 5.badlyoff穷的,缺少的` 7.pickout挑选出,辨认出 8.ontheedgeof在…边沿 9.cutoff切断,断绝 10.insilence沉默,不作声 11.makeuseof使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 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