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作者:陈金燕

作者机构:天津市图南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2013

卷:000

期:024

页码:1-4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建筑材料;耐久性;环境协调性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建筑材料是影响土木建筑质量的最直接的因素,因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协调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耐久性分析

三亚市凤凰水城道路工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探讨 赵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海南分院海口) 摘要: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海南的城市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行业内人士 关注的热点。桥梁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耐久性也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长期稳 定发展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三亚凤凰路桥梁设计为依托,分析了影响桥梁结构耐 久性的因素,从设计角度提出了桥梁在耐久性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改进方向。 关键字:桥梁设计耐久性腐蚀 1. 前言 混凝土结构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由于“重强度薄耐久”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某些地区已建的部分钢筋混凝土桥梁在服务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结构开裂、膨胀,钢筋锈蚀,混凝土老化、疏松等等的缺陷和问题。这些耐久性问题的出现从表面看不影响结构的稳定,但如不加维修任其发展,则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度,特别是近一两年,一些桥梁重大事故的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桥梁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耐久性的设计。目前我国正处于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特别是海南地区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将有大量的待建桥梁及建筑设施面临着如何确保寿命周期的耐久、安全和经济的严峻问题,关于桥梁耐久性问题的研究十分紧迫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 2. 耐久性的定义 依据桥梁的重要性、使用期限、所处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提出了耐久性设计的概念。结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可能引起其性能变化的各种作用(荷载、环境、材料内部因素等)下,在预定的使用年限和适当的维修条件下,能够长期抵御性能劣化的能力。 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混凝土结构因耐久性差等原因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2004年,交通部颁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明确提出了桥梁100年设计基准期的要求。2006年9月交通部出台了《公路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2006年10月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规程》(DB/T29-165-2006),这些规程和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保障桥梁耐久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规范提出:混凝土结构除承受荷载的作用外,同时要承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荷载与各

十大新型建筑材料

十大新型建筑材料 一、免蒸泡沫混凝土砌块砖 泡沫混凝土砌块(又称免蒸压加气块)属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一种,其外观质量、内部气孔结构、使用性能等均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减轻建筑物负荷;良好的抗压性能;抗震性好;不开裂、使用寿命长;抗水性能好的突出特点。 二、水泥发泡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 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将装饰和保温施工合二为一,节约了近十道工序,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相对于传统保温方法,缩短60%的工期,施工效率提高一倍。通过先进安装体系与墙体相互配合,形成低碳节能、装饰、防水、防霉、防火与建筑一体的美观效果。 三、水泥发泡轻质复合隔墙板 水泥发泡轻质隔墙板利用水泥发泡作为芯材,制作而成的轻质隔墙板,具备承重、隔音、防火等特点,是一种新型隔墙材料。广泛用于建筑内墙、外墙、屋面、围墙隔断填充,可加快建设速度,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工程造价,有效提高建筑使用面积。 四、太空板(屋面、墙体) 太空板是由钢边框或预应力混凝土边框、钢筋桁架、发泡水泥芯材、上下水泥面层(含玻纤网)复合而成的集承重、保温、轻质、隔热、隔声、耐火等优良性能于一身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型建筑板材。

五、防水复合石木地板 由于普通木质地板防水性能差,遇到水便会膨胀、变形,因此,用户不得不将卫生间铺满冰冷、坚硬的瓷砖或者石材。现在他们便有了新的选择,防水实木地板的出现则令人眼前一亮。因为能够长期耐受水分的侵蚀而不发生任何性状改变,这款地板也被人称为“卫生间地板”。 六、无梁楼板水泥发泡模壳 为组合式一次性模板,省去大型大梁,减少了内柱,从而使得建筑的有效空间大大增加,层高也相应降低,打破了常规楼板因跨度大,需增加板厚,增加混凝土和用钢量,造价高等不经济的传统作业法。七、水泥发泡防火门芯板 水泥发泡防火门芯板是新一代防火填充材料,具有不燃、防火耐火、隔热性能好、耐水浸泡不散、环保、轻质、隔音等特点。制品燃烧性能达a1级,不腐蚀各种材质的门板,性能指标优于传统的防火材料(硅酸铝、岩棉、菱镁发泡)是很好的环保替代产品。 八、防火彩钢板 水泥发泡防火彩钢板设备是以发泡水泥为芯材,是同类(夹芯板系列)中耐火性能较强的一种新型防火板材。广州欧复发泡水泥彩钢板具有自重轻、保温隔热、美观耐用、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是一种集承重、保温、防水、装修于一体的新型围护结构材料。 九、抗震结构钢材 抗震钢结构房屋建设方便快捷,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工厂化制作,

新型建筑材料试卷

《新型建筑材料》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石灰熟化过程中的陈伏是为了(C)。 A.利于结晶 B.蒸发多余水分 C.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D.降低发热量 2.水泥的强度是根据规定龄期的(C)划分的。 A.抗压强度 B.抗折强度 C.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D.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3.木材的各种强度中,强度值最大的是(A)。 A.顺纹抗拉 B.顺纹抗压 C.顺纹抗弯 D.抗剪 4.当木材细胞壁中吸附水达到饱和,而细胞腔内尚无自由水时,这时木材的含水率称为(B)。 A.平衡含水率 B.纤维饱和点 C.木材吸水率 D.标准含水率 5.塑料制品受外界条件影响,性能逐渐变坏,质量下降的过程称为(B)。 A.磨损 B.老化 C.降解 D.腐蚀 6.水泥中石膏最佳掺量与熟料的(B)含量有关。 A.硅酸二钙 B.铝酸三钙 C.二水石膏 D.无水石膏 7.材料对不同频率的声波的吸声能力不同,通常把对125、250、500、1000、2000、4000Hz6个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A)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A.0.2 B.0.5 C.0.8 D.1 8.不属于高分子材料的特点是(B)。 A.比强度高 B.弹性模量高 C.隔热性好 D.耐水性好 9.弹性模量反映了钢材的(D)。 A.硬度 B.强度 C.韧性 D.刚度 10.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作用而不破坏的性质叫做(D)。 A.耐候性 B.抗渗性 C.耐冻性 D.抗冻性 11.下列钢材中,塑性及可焊性均最好的为(A)。 A.Q215 B.Q255 C.Q275 D.Q235 12.材料对不同频率的声波的吸声能力不同,通常把对125、250、500、1000、2000、4000Hz6个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A)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A.0.2 B.0.5 C.0.8 D.11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主要参数是(C)。 A.单位用水量、配制强度、砂率 B.单位水泥量、配制强度、砂率 C.单位用水量、水灰比、砂率 D.单位水泥量、水灰比、砂率 14.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掺入适量石膏的作用是(B)。 A.促凝 B.调节凝结时间 C.硬化 D.增加强度 15.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用(A)水泥。 A.普通硅酸盐 B.矿渣硅酸盐 C.火山灰质硅酸盐 D.粉煤灰硅酸盐 16.钢材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强度提高,塑性和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B)。 A.钢的强化 B.时效 C.时效敏感性 D.钢的冷脆 17.当木材细胞壁中吸附水达到饱和,而细胞腔内尚无自由水时,这时木材的含水率称为(B)。 A.平衡含水率 B.纤维饱和点 C.木材吸水率 D.标准含水率 18.建筑石膏凝结硬化时,最主要的特点是(D)。 A.体积膨胀大 B.体积收缩大 C.大量放热 D.凝结硬化快 19.水泥中石膏最佳掺量与熟料的(B)含量有关。 A.硅酸二钙 B.铝酸三钙 C.二水石膏 D.无水石膏 20.塑料制品受外界条件影响,性能逐渐变坏,质量下降的过程称为(B)。 A.磨损 B.老化 C.降解 D.腐蚀 二、多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包括(ABC)。 A.粘滞性 B.塑性 C.温度稳定性 D.防水性 E.耐腐蚀性 2.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包括(AB)。 A.碱-硅酸反应 B.碱-碳酸盐反应 C.碱-磷酸盐反应 D.碱-硫酸反应 3.石灰易出现干缩裂缝,一般要掺入(ACD)混合使用。 A.砂 B.石 C.纸筋 D.麻刀 4.人造板材分为(ABCD)。 A.装饰单板 B.胶合板 C.纤维板 D.细工木板 5.下列化学元素是碳素钢中有害杂质的是(ABD)。

建筑材料答案

建筑材料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一般建筑工程的材料费用要占到总投资的(C )。A 、10%-20% C 、20%-30% C 、50%-60%C 、80%-90% 2、材料的孔隙状态应属于材料的(A )。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力学性质D 、耐久性 3、下列各种材料的构造属于纤维状的是(D )。A 、玻璃B 、钢材C 、混凝土D 、木材 4、孔隙按其连通性可以分为(A )。A 、连通孔、封闭孔、半连通孔B 、粗大孔、毛细孔、极细微孔C 、连通孔、粗大孔、毛细孔D 、连通孔、毛细孔、封闭孔 5、材料的密实体积V ,自然体积V0及堆积体积V1三者的大小关系是(C )。A 、V0≥V1≥V B 、V ≥V1≥V0 C 、V1≥V0≥V C 、V ≥V0≥V1 6、散料材料的堆积体积内,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称为(B )。A 、孔隙率 B 、空隙率 C 、填充率 D 、密实度 7、粉状、颗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C )。A 、密度B 、表观密度C 、堆积密度D 、密实度 8、质量为M 的湿砂,吸水率为W ,其中水的质量为(D )。A 、W 1M +B 、W M C 、W 1M M +-D 、MW 9、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抵抗多次冻融循环,不破坏、强度也不显着降低的性质指的是(C )。A 、吸水性B 、抗渗性C 、抗冻性D 、耐水性 10、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C )。A 、导热性B 、耐燃性 C 、热容 D 、耐火性

浅析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浅析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发表时间:2018-07-16T10:52:10.5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韩亚明 [导读]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设计风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武汉市燃气热力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设计风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因此,建筑设计应高度重视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解决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应环境问题,并对环境进行补充。实现可持续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以及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各种促进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协调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风格;协调性 1 建筑设计风格的概念及特点 1.1建筑设计风格的基本概念 建筑设计风格是指建筑设计内容和外观中反映的特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形式构成,艺术加工,操作技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完美的意境。建筑设计的风格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限制,以及建筑设计理念,观点和艺术成就的影响。 1.2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 尽管建筑设计具有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创作倾向,但其风格具有共性,即复杂形式中蕴含着对功能和空间本质的追求,使建筑更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它将建筑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化为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因此,建筑设计风格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风格或一个人的建筑设计工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 2 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2.1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初始要求很简单,功能相对简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追求并不满足于防雨防寒,更关心的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例如:建筑设计风格是否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设计的质量将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环境也对建筑设计风格有直接影响,因为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适合不同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的设计风格,而建筑设计风格反过来影响了环境。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 2.2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的协调性 首先,建筑设计的风格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目前,相当数量的建筑物在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建筑物的建设也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自然环境。这种现象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也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应该欣赏建筑的内涵。设计中的环境考虑范围不应局限于小范围,而应考虑到大自然环境因素。为了更好地协调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实现完美融合,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突出了建筑的独特魅力。建筑师必须有长远眼光,充分考虑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发展关系,力求使建筑设计风格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必须争取的方向。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尤其是建筑物的温暖,照明,通风和降噪等环保和节能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自身优势避开劣势,巧妙地将建筑设计风格与优美环境相结合,实现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安全,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其次,建筑设计风格要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没有单独的建筑存在孤立。它必须与周围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建筑设计风格是人类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风格需要环境的对比以相互补充,建筑设计风格直接影响人的环境。另外,人文环境的特征也决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在设计建筑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性的满足感,即建筑可以为业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他们带来的舒适。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经历,人格素质,职业地位,种族,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这些不同的个体对建筑的要求不尽相同,建筑设计风格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一种有效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设计风格必须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建筑本身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促进建筑设计风格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其设计风格可能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冲突。例如,为了增强人居环境的舒适性,有必要安装空调。其结果是空调器产生的热量被排放到室外,从而室外温度更高,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为了平衡内外环境,有必要加强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减少对电气设备的依赖;利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沼气发电等减少自然资源的损失;合理选择地方建筑材料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节省自然资源,而地方建筑材料直接形成建筑的特色,使建筑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垂直绿化,在每个建筑中同时,大量的绿色盆栽种植在公共场所的地板上。同时,攀援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以阻挡阳光照射,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被用于蒸发和吸收热量以带走部分热量。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过渡空间。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建筑本身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例如,一些重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筑师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设备的数量或使用空调。积极主动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减少城市化,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物更加环保。 其次,加强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应用。在自然界,有各种地形。因此,在建筑物的选址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加强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建筑的发展中,它始终重视当地的条件,使建筑与地理环境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景观。由于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物的大小和高度,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在中国西南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建筑施工的难度远大于平原地区。因此,建造过高的建筑物是不合适的,以避免影响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适应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环境可以沿着斜坡的轮廓以梯子状布置。悬挂建筑物和悬挂地板的建造被用来协调跑步机和平台等设施的使用与地理环境。这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当地的条件。再如,中国着名的黄土高原据说是黄土原始土壤,黄土的特征是土壤疏松易下沉。这种类型的地形不适合建造高楼。否则,这不仅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还会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并可能导致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总而言之,要加强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使建筑更加精神,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努力营造一个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氛围。由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意境建构,以营造与周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 摘要:耐久性是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使用期内结构保证正常功能的能力,关系着结构物的使用寿命。文章分析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探讨了造成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并针对耐久性问题提出了相关的防腐建议。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措施 abstract: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is the use of the guarantee period of the normal functioning 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rvice life of structu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durability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failure of cause durability,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urability problem put forward relevant anti-corrosion suggestions. keywords: concrete; dur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人口众多,过去为及时解决居住需要和促进工业生产,建造过不少质量不高的民用房屋和工业厂房,现有建筑物老化现象相当严重。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很多。首先讨论了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接着从影响混凝土结

新型建筑材料论文剖析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 电子1303班张寅德绪论 科技文明与建筑 当代美洲建筑广泛地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形式与意象的背后是否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涵义?这些当代的美洲建筑与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40余年考验,至今依然风行的欧洲高科技派建筑有何不同?新一代的北美高科技建筑是否想传达新的当代科技文化讯息,或者是如前代的高科技建筑师们的建筑设计作品——仅止于响应功能与视觉上的考量?高科技派建筑的出现乃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坚持与发扬,是一很容易被辨识出的现代主义分支,强调对建筑构件与生产系统的工业化与系统化的制造。同时,新型建材的出现又让科技文明在建筑中无限放大。 皮埃尔。夏卢(Pierre Chareau)在巴黎所设计的“玻璃之屋”(1928—1932)中,将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巧妙地置入由钢结构所支撑的一个外露骨架内,而形成了这栋楼高三层建筑物之地面层的入口,住宅的第二、三层,则由玻璃砖包覆,容许光线穿透进入较低楼层,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首次使用的住宅设计上的装置,如:能源管线、机械排气管开关及工业化规格的楼梯扶手,所有机械系统都外露,如书架般的展示出来。在卢卡的这个设计方案中,对技术美学的创新显而易见的,该方案并不只是后来的高科技派建筑师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同时也是使用新型建材的先驱者。 发展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集中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尤其是在住的方面要求更加的高质量。这就促进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

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并结合目前建筑材料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状况。 【关键字】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很广泛,例如管道复合材料有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等;复合板材料有铝塑复合板、天然大理石与瓷砖复合板等;门窗复合材料有塑钢共挤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等。 (2)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

建筑材料习题及答案

】 第一单元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材料的空隙率: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2.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4.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周围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久不变质、不破坏,长期地保持其工作性能的性质。 # 二、填空题 1.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________的性质。 2.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________来表示。 3.水可以在材料表面展开,即材料表面可以被水浸润,这种性质称为________。 4.材料地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________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答案:1.空气中吸收水分2.冻融循环次数3.亲水性4.自然 三、单项选择题 1.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_______降低。 # A、密度 B、表观密度 C、憎水性 D、抗冻性 2.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_______。 A、吸水性 B、吸湿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3.含水率为10%的湿砂220g,其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 A、 B、22g C、20g D、 4.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其性质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 A、表观密度 B、堆积密度 C、密度 D、强度 答案:1、B 2、A 3、A 4、C '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性质属于力学性质的有________。 A、强度 B、硬度 C、弹性 D、脆性 2.下列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________。 A、钢筋混凝土 B、沥青混凝土 C、建筑石油沥青 D、建筑塑料 答案:1.ABCD 2.AB 五、是非判断题 1.某些材料虽然在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塑性特征,这类材料称为塑性材料。错 、 2.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对 3.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吸水性。错 4.材料的软化系数愈大,材料的耐水性愈好。对 5.材料的渗透系数愈大,其抗渗性能愈好。错 六、问答题

最新常见建筑材料及特点介绍.

常见建筑材料及特点介绍 引言 从广义上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所有材料的总称。不仅包括构成建筑物的材料,而且还包括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如地面、墙体和屋面使用的混凝土、砂浆、水泥、钢筋、砖、砌块等。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如脚手架、组合钢模板、安全防护网等。通常所指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即狭义的建筑材料。 一、建筑材料是如何分类的 1、建筑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功能分为三大类: 2、结构材料主要指构成建筑物受力构件和结构所用的材料,如梁、板、柱、基础、框架等构件或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常用的结构材料有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3、围护材料是用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如墙体、门窗、屋面 等部位使用的材料。常用的围护材料有砖、砌块、板材等。围护材料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符合节能要求。 4、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担负某些建筑功能的非承重用材料,如防水 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5、筑工程中,建筑材料费用一般要占建筑总造价的60%左右,有 的高达75%。 二、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1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向轻质、高强、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例如,大规模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研制出轻质高强的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等。 2化学建材将大规模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主要包括建筑塑料、建筑涂料、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隔热材料、隔热材料、 特种陶瓷、建筑胶粘剂等。化学建材具有很多优点,可以部分代替钢材、木材,且具有较好的装饰性。 3从使用单体材料向使用复合材料发展。如研究和使用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高强度合金材料等一系列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 4绿色建筑材料将大量生产和使用。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或健康建材。 三、胶凝材料 1、什么是胶凝材料? 胶凝材料是指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能够产生凝结硬化,将块状材料或颗粒状材料胶结为一个整体的材料。胶凝材料分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有机胶凝材料。无机胶凝材料又分为气硬性(包括石灰、建筑石膏、水玻璃和菱苦土和水硬性(如水泥两种。有机胶凝材料如沥青、树脂等。 2、什么是石灰?它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1石灰是人类在建筑工程中最早使用的胶凝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由于具有原材料分布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建筑上历来应用广泛。 2石灰的特性有:保水性好;吸湿性强,耐水性差;凝结硬化慢,强度低;硬化后体积收缩较大;放热量大,腐蚀性强。

浅谈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4887853.html, 浅谈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作者:王晓乾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4期 摘要:简要介绍环境材料的概念,从提高材料性能、节约天然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以及净化环境方面讨论道路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提出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道路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 关键词:环境材料;环境协调性;生命周期评价 Abstract: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terial from the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saving natural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waste and purifying the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road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presented by the method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evaluation of pavemen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environ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U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道路建筑材料作为公路及其构筑物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而道路建筑材料原材料的采集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道路建筑材料的制造要消耗能量,产生与地球温室效应和酸雨相关的污染;公路的改建和扩建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等。因此思考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是非常必要的,其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材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从而引出了如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 在此背景下, 20世纪90年代初, 日本学者山本良一等人首次提出了环境材料的概念, 受到 世界各国材料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环境材料英文名称为Ecomaterials(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terials或Ecological Materials),可以解释为具有环境意识的材料或生态学材料,强调的是材料在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还具有最佳的环境协调性。环境材料应该具备3个主要特征:在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首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再利用。

材料的耐久性的分析与重要意义

材料的耐久性的分析与重要意义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长久保持其原有性能的能力,称为耐久性。 耐久性是材料的一种综合性质.诸如抗冻性、抗风化性、抗老化性、耐化学腐蚀性等均属耐久性的范围。此外.材料的强度、抗渗性、耐磨性等也与材料的耐久性有密切关系。 一、材料经受的环境作用 材料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除材料内在原因使其组成、构造、性能发生变化以外.还要长期受到周围环境和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作川.这些破坏作川一般可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机械作川及生物作用等几个方面. (1)物理作用。包括材料的干湿变化、温度变化及冻融变化等。这些变化可引起材料的收缩和膨胀。长时期或反复作用将会使材料渐遭破坏。 (z)化学作用。包括大气和环境水中的酌、碱、盐等溶液或其他有害物质对材料的侵蚀作用。以及日光、紫外线等对材料的作用。这些作用使材料产生质的变化而破坏.如钢筋的锈蚀等。 (3)机械作用。包括荷载的持续作用,交变荷载对材料引起的疲劳、冲击、磨损、磨耗等。 (4)生物作用。包括菌类、昆虫等的侵害作用.导致材料发生腐朽、虫蛀等而破坏。如木 材及植物纤维材料的腐烂等。 一般矿物质材料,如石材、砖瓦、陶瓷、混凝土等,暴露在大气中时,主要受到大气的物理作用;当材料处于水位变化区或水中时,还受到环境水的化学侵蚀作用;金属材料在大气中易被锈蚀;沥青及高分子材料,在阳光、空气及辐射的作用下,会逐渐老化、变质而破坏。 二、材料耐久性的测定

对材料耐久性最可靠的判断。是对其在使用条件下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测定,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为此,近年来常用快速检验法.这种方法是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将材料在实验室进行有关的快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材料的耐久性作出判定。在实验室进行快速试验的项日主要有: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加湿与紫外线干燥循环、碳化、盐溶液没渍与干燥循环、化学介质浸渍等。 三、提高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意义 在设计建筑物选用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因为只有采用了耐久性良好的土木工程材料,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 为了提高材料的耐久性,以利于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修费用.可根据使用情况和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法减轻大气或周围介质对材料的破坏作用降低湿度.排除侵蚀性物质等);提高材料本身对外界作用的抵抗性(提高材料的密实度,采取防腐措施等);也可用其他材料保护主体材料免受破坏(覆面、抹灰、刷涂料等)。 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对节约土木工程材料,保证建筑物长期正常使用。减少维修费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建筑材料性质与分类

建筑材料按使用功能分类: 1. 结构材料: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常用的: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2. 围护材料: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防水、隔声性能等。 常用的:砖、砌块、板材等。 3. 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满足某些建筑功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材料的许多性能,如强度、吸湿性、吸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吸声性都与材料的孔隙率及空隙特征有关。 孔隙率: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占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率。 1. 材料与水接触时,根据其是否能被水所润湿,分为亲水、憎水材料。 2. 亲水性材料:混凝土、砖、石、木材、钢材等;大部分有机材料属于憎水性材料,如沥青、塑料等。憎水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水性、防潮性,常用作防水材料。也可用与对亲水性材料进行表面处理,降低吸水率,提高抗渗性。 3. 材料吸水率不仅与材料的亲水性、憎水性有关,还与材料的孔隙率以及孔隙构造特征有关。细小开口孔越多,吸水率越大。闭口孔隙水分不能进入,而粗大开口孔隙水分不易留存,故吸水率较小。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均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1.材料长期在饱和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成为材料的耐水性。 2.抗渗性:材料抵抗压力水或其他液体渗透的性质。其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构造特征有关。密室和闭口孔隙材料,不会发生渗水现象;较大孔隙率,且开口孔越多的亲水性材料,其抗渗性越差。 3.抗冻性: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而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破坏原理,材料内

部孔隙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应力造成。抗冻性取决于材料的吸水饱和程度、孔 隙特征以及抵抗冻胀应力的能力,密实材料、具有闭口孔隙体积的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对冰冻具有一定抵抗能力。抗冻性是评定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4. 材料的热导率与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体积密度、孔隙率及孔隙特征、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一般非金属材料绝热性优于金属材料,材料的体积密度小、孔隙率大、闭口孔多、孔分布均匀、孔尺寸小、材料含水率小时,材料的导热性差、绝热性好。材料在受潮或吸水时,其热导率显著增大,绝热性能变差。 5. 比强度是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比强度等于材料的强度与体积密度的比值。 6. 材料的耐久性是一项综合性能,一般包括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抗老化性、抗碳化、耐热性、耐旋光性。不同材料,其性质和用途不同,对耐久性的要求也不同。 胶凝材料 1. 胶凝材料:指能将块状、散粒状材料黏结为整体的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有机胶凝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根据硬化条件分为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两类。 2. 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凝结、硬化,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凝胶材料;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一般只适用于地上或干燥环境、不宜用与潮湿环境与水中。 3.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凝结、硬化,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各种水泥。既适用于干燥环境,又适用与潮湿环境与水中。 石灰:生石灰熟化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其放热量和放热速度都比其他胶凝材料大得多。生石灰熟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积增大1~2.5 倍。过火石灰熟化十分缓慢,其可能在石灰应用之后熟化,其体积膨胀,造成起鼓开裂。为了消除过火石灰在使用中造成的危害,石灰膏应在储灰坑中存放半个月以上,方可 使用。这过程称为“陈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覆盖一层水,以隔绝空气,防止石灰浆表面碳化。

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的协调性

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的协调性 摘要: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建筑材料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是当代建材的发展方向,即具有好的耐久性、低的环境负荷值和高的可循环再生率。 关键词:建筑;材料;耐久性;环境协调性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 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玻璃、建筑与卫生陶瓷、砖瓦、新型墙体材料等, 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好的耐久性、低的环境负荷值和高的可循环再生率是当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建筑物耐久性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如下 (1)当一种建筑构件的某一种或几种性能全部或部分失去时该构件就被破坏了,这样它就没有原来的作用了。 (2)一种构件必须保持几何形状、物理、化学和美观等方面的特性;引起变坏的因素可能是物理(机械、光学、热、声学、电学)、化学或者时间的影响。 (3)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一般是指材料随着时间而变坏。 (4)耐老化是指材料的实际环境中,但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说处于没有机械应力的状态下,性能不随时间而变化。 (5)材料的耐久性是指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使用条件包括

物理——化学环境因素及其在材料上的静态和动态的作用。以前聚合物老化试验方面的资料基本上是关于“气候”曝露后所产生的外观变化情况。加速老化实验包括模拟阳光辐射,和观察了一些比较“短命”的材料,例如涂料和纤维,在经适当曝露后颜色变化的情况。近十来,在测定聚合物建筑产品在各种环境中的物理特性的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这些物理特性可以用来预测聚合物建筑材料的长期性能。 耐久性概念可定义如下: 材料潜在抵抗其自身或外界环境因素长期破坏作用的能力. 与以往的多种定义相比, 上述定义强调了耐久性下述几个方面的涵义: (l) 潜在的能力: 即耐久性是材料对破坏作用的一种抵抗力, 而这种抵抗力是材料结构性质与破坏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表征, 因而当无破坏因素或破坏因素的作用强度小于材料抵抗作用强度时, 材料的这种耐久性抵抗力不被显示. 但我们却可采用人工加速恶化性试验, 使材料迅速暴露出这种潜在的性质, 从而对材料进行耐久性检验分析与试验研究.(2) 破坏因素的两重性: 以往的定义、讨论及文献中, 很多都只强调了外界的破坏性因素, 而在定义中忽略了材料自身内部的耐久性破坏因素。如有机材料的老化, 其根本原因是材料内部的不饱和价键的转化作用, 外界的光、热仅起到加速与催化作用。而外界因素的两重性, 对研究和改善材料的耐久性, 具有指导意义。(3) 劣化作用: 材料的耐久性破坏, 所指的不仅是其性质的转化, 而是劣化作用。因而以往的论述中以“保持原有性质的性质”来定义材料耐久性, 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对

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新型建筑材料应用科普 学号:17080140215 姓名:刘孝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艺在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促使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新型材料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增添建筑施工的技术含量,也能提高工程质量。新型建筑材料一般都具有绿化、节能、工业化等特点,对其正确的推广使用,不仅能提高建筑整体适用性,也能推动建筑工程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及特点 1、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安全、适用,发展到当今的轻质高强、抗震、高耐久性、无毒环保、节能等诸多新的功能要求,对建筑材料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的以研究应用为主转向开发新功能、多功能的新型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推动了建筑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变化,而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对建筑材料品种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和多样化的要求。“新型建筑材料”简称新型建材,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行业内已经对新型建筑材料的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四大类。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新型建筑材料在生产工艺及性能等诸多方面都将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不但能大大改善房屋功能,还可以使建筑物内外更具有现代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有的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显著减轻建筑物自重,为推广轻型建筑结构创造条件,推动了建筑施工技术实现现代化,同时也加快了建房速度。 二.新型材料的大概介绍 新型建筑材料是和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相区别的新品种,包括的品种和门类很多。而新型建筑材料可以从多方面来分类。从新型建筑材料的功能上分,主要可以分为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等等。 1.从新型建筑材料的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建筑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化学建材 近几年来,化学建材作为新兴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迅猛发展。化学建材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在工程建设、城市和村镇建设中被广泛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塑料管材以其生产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性能好等优势,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有关专家预期,到2015年,全国新建住宅的排水管、给水管、热水供应和供暖管将有85%的产品使用新型塑料管材,并基本淘汰传统的铸铁管、镀锌钢管。村镇供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将达到90%。城市排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为50%4。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这种产品。可以预见,新型环保塑料管材将逐步替代焊接管和铸铁管。 1.2、水泥 1985年以来,我国的水泥产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日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大系列通

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标准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 计(标准版)

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标准版)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衡量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探讨了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在查阅这一领城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土建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应当采用新技术,有合理的技术规范与管理措施,要注重环境影响,开展安全检测等,希望对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提高改善有较好的指导。 关键词: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桥梁、水利项目等土建工程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均低于国外同类水平,许多的建筑安全事故导致较大的 人员伤亡,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也对此进行的相关的研究改善,应该积极完善法规标准与管理体制,加强施工技术,有效提高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