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生长因子类药物 1、细胞因子的概念:由机体各种细胞

第七章生长因子类药物 1、细胞因子的概念:由机体各种细胞

第七章生长因子类药物 1、细胞因子的概念:由机体各种细胞
第七章生长因子类药物 1、细胞因子的概念:由机体各种细胞

第七章生长因子类药物

1、细胞因子的概念:由机体各种细胞分泌的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和生理活性并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蛋白质。

2、细胞因子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IL):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迄今发现IL-1至IL-26;

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造血细胞形成细胞集落,参与造血功能的细胞因子,如GM-CSF,G-CSF,M-CSF,EPO,TPO等;

干扰素(IFN):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α,IFN-β,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TNF-β;TRAIL(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FAS配体等;

趋化因子: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分为CXC,CC,C,CX3C亚家族。

生长因子:对各种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结构和功能特点:小分子蛋白,单链或双链,多含糖基;量微而活性强;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

第一节生长因子概述

1、生长因子概念: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增殖的可溶性多肽类物,是导致细胞增殖效应的信

息分子,又称为多肽生长因子。

2、生长因子的作用方式:生长因子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作

用。生长因子受体可位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大部分生长因子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胞外:配体结合区;中间:跨膜区;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区

(1)生长因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2)活化的膜受体激活细胞内某些物质

(3)细胞内生长信息的传递(G蛋白,磷酸肌醇,环磷酰胺)

(4)某些基因的活化

3、生长因子分类: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ol growth factor,E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第二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诱导靶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由

两种紧密相关的小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组成。两种IGFs与胰岛素原一级结构上的同源性大于40%。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合成后以内分泌形式进入血流;部分由骨骼合成分

泌。

IGF-Ⅰ和IGF-Ⅱ早期从成人血浆中分离得到,目前可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

主要对机体的生长和发育起作用,通过生长激素的调节发挥作用,通过GH-IGF轴发挥作用,可通过自分泌,内分泌,旁分泌三种途径发挥作用。

3、IGF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作用是刺激细胞生长和分化

(1)IGF和胚胎发育:IGF-Ⅰ、IGF-Ⅱ与胰岛素一起,对启动胚胎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

(2)IGFs和生长:IGF-Ⅰ介导生长激素的大多数生长启动效应

垂体GH

与肝细胞膜的GHR结合

IGF

分泌

靶细胞

(3)IGFs和肾:IGF作用于肾脏各个部位,直接输注IGF-Ⅰ通常能提高肾功能

(4)IGFs和生殖作用:IGF和他们的受体及结合蛋白在雌雄生殖组织中都有广泛的表达。

4、IGF的临床应用

(1)治疗糖尿病

(2)促生长作用:IGF-Ⅰ通过对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刺激细胞增殖,增加身高和体重(3)治疗骨质疏松:用于更年期妇女或老年人骨质疏松治疗

(4)治疗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IGF-Ⅰ能刺激各种组织生长,支持运动神经元存活和生长,减少肌肉萎缩。

第三节表皮生长因子

1、EGF最早于小鼠唾液中发现,主要作用是促进出牙和眼帘睁开

2、EGF临床应用:

(1)溃疡治疗:EGF是一种胃酸分泌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受损粘膜的恢复。(2)创面、烧伤的治疗:创伤部位EGF受体数目增加,内源性EGF虽也在修复位点聚集,浓度较低,无法满足,给予外源EGF,可加速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发育的应答反应,加速创面愈合。另外还有促表皮细胞及皮片生长作用。

(3)角膜术后治疗:促进角膜愈合,促进角膜基质的修复。用于角膜异物剔除,角膜损伤修复等。

第四节转化生长因子(TGF)

1、转化生长因子出现在细胞外培养基中,能诱导非肿瘤识别细胞,如正常大鼠肾成纤维细

胞(NRK细胞)转化表型,这种转化表型的特征是:

(1)在单层培养基中失去密度依赖性生长,呈单层过度生长,细胞形态呈特征性改变;(2)另外,能使NRK 49F成纤维细胞在软琼脂培养基中呈非静态生长。TGF对NRK细胞的转化活性为可逆性,一旦NRK细胞失去TGF作用,则又可返回其原有的细胞形态和正常生长功能;

(3)在几种人癌细胞和由Kirsten肉瘤细胞病毒转化的鼠细胞中发现有类似转化活性的因子,这些因子都有共同特征,即能与EGF竞争细胞表面膜受体。

2、以NRK 49F细胞作为活性检测细胞,可将TGF区分为两类:

(1)能与EGF竞争受体,不需要EGF参与即可促进NRK 49F细胞呈克隆生长者,成为TGF-α;

(2)不能与EGF竞争受体,需要EGF参与才能促进NRK 49F细胞在软琼脂中生长,成为TGF-β。在同一NRK系统中,EGF本身不能促进NRK 49F细胞在软琼脂中的克隆生长,因此,转化生长因子的转化活性是EGF和TGF-β共同作用的结果。3、TGF-β的生物学作用

(1)促进细胞增殖(2)调节细胞分化(3)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4)免疫调节作用4、TGF-β的临床应用

(1)骨伤愈合(2)抗癌(3)慢性创伤(4)疤痕治疗

第五节神经营养因子

1、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在敏感神经元周围,由神经靶细胞产生的,调节外周和中枢神经系

统神经元发育、维持和存活的细胞生长因子。其主要亚家族是神经营养素(NT),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等。

2、NGF是维持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所必须的营养因子。

3、NGF的生物学作用

(1)NGF的神经生理作用:可以作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维持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的生存,有神经营养因子和促神经突起生长因子双重作用,是参与损伤神经再

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

(2)NGF的免疫学作用:T、B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都存在NGF受体,NGF能刺激这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对生殖系统的作用:NGF水平与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并能调节雌鼠卵巢发育。(4)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在人神经母细胞瘤体外培养基中加入NGF,能使瘤细胞进一步分化,神经纤维生长。在由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培养出的PC12细胞培养物中加入NGF,可抑制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并促进其向良性方向分化。NGF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rRNA合成,抑制有丝分裂和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4、NGF的临床应用

人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主要可以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糖尿病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

第八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激素药物

1、激素(hormones)是一类由人体产生的重要的调节分子。通常激素是由机体的特殊腺体合成和释放,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靶细胞受体的微量化学信息分子。

2、细胞外物质根据信号细胞与靶细胞间的距离分为以下几类:

(1)自行分泌信号调节系统,细胞对自己分泌的物质起反应。

(2)旁分泌信号调节系统,靶细胞紧靠着信号细胞,信号细胞只作用于邻近的一群靶细胞,神经递质就属于旁分泌信号物质。

(3)内分泌信号调节系统,信号细胞分泌信号物质作用于远距离的靶细胞,内源性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特定作用部位,从而引起特殊激动效应。

(4)外激素,从体内分泌,排出体外,通过空气、水等传插,引起同种生物产生生理效应。

3、人体的内分泌组织及其分泌的激素:

(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GRIF);(2)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GH);

(3)腺体分泌的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

第一节重组胰岛素

1、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

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

2、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对比:

(1)结构: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A链21个aa残基,B链30个aa残基;②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aa残基。

(2)功能:①胰岛素能提高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抑制肝糖元分解,促进肝糖元及肌糖元合成,因此可降低血糖。缺乏:血糖升高,尿中有糖,糖尿病。过量:

血糖过低,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大脑机能。②胰高血糖素:增高血糖含量,促

进肝糖元分解。

3、胰岛素的结构:成熟的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由二对二硫键相连,

A链有一链内二硫键。A链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而稍大一点的B链由30个氨

基酸残基组成。不同种生物来源的胰岛素都具有这一基本结构,仅仅在它们的氨基

酸序列上存在细微差别。例如,猪胰岛素、人胰岛素两者仅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而

与牛胰岛素的差别为三个氨基酸残基。

4、胰岛素的作用:(1)促进葡萄糖(以及氨基酸、K+离子和其它营养物)进入细胞,

因此降低了血糖浓度。(2)促进胞间合成途径如糖元合成,促进营养物质转化成细

胞中的储存形式。(3)抑制分解代谢途径如糖元分解。(4)促进蛋白质和DNA合

成(这是胰岛素的促生长作用)。

5、DNA重组技术生产人胰岛素有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是:

(1)Genentech公司的科学家采用的方法是把编码胰岛素A链和B链的核苷序列分别克隆到两个不同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在大规模发酵罐中分别培养,纯化后的

A链和B链在适宜的氧化条件下共同保温,以促进链间二硫键的形成,最终生

成人源化胰岛素;

(2)另一种方法是把编码人胰岛素原的核苷序列克隆到大肠杆菌中,随后纯化处理表达出的胰岛素原,并用蛋白水解酶切除胰岛素原的C肽。此方法生产出的制

剂叫重组人源化胰岛素。

目前根据生产途径不同而有两种生物合成人源化胰岛素:一种为美国生产的,以大肠杆菌为受体菌;另一为丹麦生产的以酵母菌为受体菌。

6、胰岛素受体:是跨膜的酪氨酸激酶,由α2β2组成,α链在细胞外侧,β链跨膜,

在β链的细胞质侧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7、胰岛素作用方式: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PK)途径

8、胰岛素产品药动学:

(1)胰岛素为蛋白质,如口服,在胃肠内即被破坏,故必须注射给药。

(2)吸收入血的胰岛素以游离单聚体形式迅速分布到细胞外液,血浆内胰岛素的半衰期很短,糖尿病人体内如产生胰岛素抗体,则可与胰岛素结合。

(3)胰岛素主要在肝脏被酶降解,主要的胰岛素降解酶是硫代金属蛋白酶。

9、胰岛素使用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2)过敏反应;(3)脂肪萎缩与肥厚;

(4)胰岛素抗体形成与胰岛素耐受。

10、胰岛素临床应用:

(1)胰岛素首先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病人的替代治疗;

(2)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急性代谢并发症;

(3)用于控制糖尿病人围手术期、糖尿病妊娠和分娩期的血糖;

(4)糖尿病人并发急性感染;

(5)糖尿病人并发结核;

(6)糖尿病人有慢性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

(7)对口服降糖药无效的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

第二节重组人生长激素

1、生长激素合成—释放轴:

情绪、睡眠、运动、低血糖药物等

下丘脑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脑垂体

(生长激素)

肝脏

(似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

骨骼

2生长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1)促进蛋白质合成;(2)调节脂代谢;(3)对糖代谢作用;(4)作用于软骨、骨生长

3、生长激素的作用:主要应用是对于身材矮小的治疗

4、目前国内应用的进口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制剂有:健高灵、思增、优猛茁、novotropin

第九章主要作用于血液和凝血系统的药物

1、促凝血药:激活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防治某些凝血功能低下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抗凝血药:抑制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阻止血栓形成,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扩大。

2、抗凝系统

(1)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体液:抗凝血酶、肝素等

(3)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和某些凝血因子

3、凝血过程

(1)X因子激活

(2)凝血酶(II因子)激活

(3)纤维蛋白原→溶胶性纤维蛋白→凝胶性纤维蛋白

4、凝血机制:

内源性凝血系统

HMWK , Ka

ⅫⅫa

HMWK 外源性凝血系统

ⅪⅪa TPL

Ⅶa Ⅶ

ⅨⅨa

Ca2+, PL, Ⅷa

ⅩⅩa

ⅡⅡa(水蛭素作用靶点)

ⅫⅫa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其中,HMWK:高分子激肽原;Ka:激肽释放酶;TPL:组织凝血活素;PL:血小板磷脂5、可通过被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和Ⅱ型,巨细胞病毒(CMV),苍白密螺旋体,原生疟原虫,克鲁斯氏锥虫。

第一节水蛭素

1、水蛭唾液中的抗凝成分;强效、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1:1分子直接与凝血酶结合,

抑制凝血酶活性;抗栓作用优于肝素,强、久;出血不良反应少, 无过敏和血小板

减少;基因重组水蛭素(r—hirudin)作用与天然水蛭素相同。

2、水蛭素分子由2个结构域组成,它们分别与凝血酶分子表面两个不同的表面位点作

用。其N-端结构域与凝血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抑制其催化活力;而其带负电荷的羧

基末端结构域则与凝血酶的阴离子结合外侧位点或称纤维蛋白原识别位点结合,从

而抑制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3、水蛭素是迄今发现的凝血活性最强的天然抑制剂,它不需要其它的凝血因子或血浆

成分的参与即可发挥作用。

4、采用DNA重组技术生产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 hirudin)。表达方式有融合表达、

非融合表达和分泌表达三种;宿主系统包括大肠杆菌、酵母、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

细胞。

大肠杆菌中进行非融合表达,很易被蛋白酶降解,且其N端会不可避免地多加一个Met;融合系统表达,表达产量很高,但目的产物在其中所占比例很低,需要进行有效的纯化、切割与复性,其最终产率受到影响;分泌表达系统直接表达出具有天然构象的产物一种较好的选择。其产率往往不够高,取决于表达载体的强弱情况以及与该基因的匹配情况。

5、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可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不

稳定型心绞痛和静脉血栓。

第二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1、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为内源性溶栓剂,它是由内皮细胞产生。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称为rt-PA,是第二代溶栓药。

其作用机制与SK(链激酶)和UK(尿激酶)相似,是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而达到溶栓目的。在纤维蛋白存在下,它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大大增加。它的优点是对循环中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较SK弱,因此有可能减少出血合并症。

2、t-PA的临床应用:溶栓的治疗范围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发作后3小时内应用,越早治疗效果更佳。溶栓治疗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但由于脑内出血率高,使用时要选择适宜病例和治疗时间。

第三节尿激酶

1、尿激酶作用机制:(1)尿激酶是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和组氨酸是其活性中心

的必需氨基酸;(2)尿激酶是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中的一员,此系统由纤溶酶原

-纤溶酶、活化物、抑制物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沉淀的纤维蛋白。纤溶酶

可降解纤维蛋白,使血凝块水解。而纤溶酶是通过活化物、尿激酶激活其前体

纤溶酶原而形成的。

2、尿激酶临床应用:(1) 本品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栓治疗;(2) 本品可用于

治疗脑室内出血;(3) 本品可用于治疗心绞痛;(4)本品用于治疗肢体动脉栓

塞;(5) 本品还用于脑血栓的形成、脑栓塞、肺栓塞以及人工肾移植、动静脉

支血栓的形成,风湿性关节炎等。

(本章可能考一大题:简述人体内的凝血机制和抗凝系统,举出一些相关的生物技术药物并说明其靶点)

第十章治疗用酶(略)

第十一章抗体、疫苗与佐剂

第一节单克隆抗体

1、单克隆抗体是指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

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这种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是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抗原与动物免疫:制备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首先要制备用于免疫的适当抗原,再用抗原进行动物免疫。

(2)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将适量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细胞融合后可产生多种融合细胞,如脾—脾,脾—瘤,瘤—瘤融合细胞,用HAT培养基筛选脾—瘤融合细胞。

(3)筛选阳性克隆与克隆化:阳性克隆的常用筛选方法有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性免疫技术等。克隆化是指单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细胞基团的整个培养过程,常用克隆化方法为有限稀释法和软琼脂法。

(4)杂交瘤细胞与抗体性状鉴定

(5)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有两种方法,一是体外培养法,可获得10μg/mL的抗体;

二是动物体内诱生法,可获得5~20mg/mL抗体。多采用后者。

(6)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抗体种类:

(1)抗体:即裸抗体,根据人源化程度又分为鼠源McAb,嵌合McAb,人源化McAb,完全人McAb;

(2)抗体片段:Fab片段抗体(由完整的轻链和重链V

H +C

1

H

组成),单链抗体scFV(由

抗体V

H 和V

L

通过一段连接肽连接而成的重组蛋白);

(3)抗体偶联物:抗体或抗体片段与“弹头”药物连接而成,可作“弹头”的物质有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与毒素;

(4)抗体融合蛋白:由抗体片段和活性蛋白两部分构成。

4、单克隆抗体的治疗作用:(1)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2)肿瘤导向治疗(3)自身免疫性

疾病(4)作为分子疫苗治疗肿瘤

5、肿瘤疫苗的分类:分为细胞疫苗、亚细胞疫苗、分子疫苗和基因疫苗。

6、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三代革命,第一代疫苗即传统疫苗,以牛痘疫苗和减毒的狂犬疫苗为

代表,主要由死亡的病原体或减毒的致病体的某一部分构成。直接将无毒或者减毒的病原体接种到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起预防疾病的作用。第二代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分离得到的具有强烈免疫原性的抗原蛋白基因,装入到表达载体中,通过宿主细胞表达重组抗原蛋白,以分离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疫苗。

由于这类疫苗不含有完整病原体中除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以外的部分,也不存在减毒的病原体由于突变而恢复毒性的可能,因此,与第一代疫苗相比,这类疫苗的安全性更高,最先制备成功的是重组乙肝疫苗。DNA疫苗的出现,开辟了疫苗的新途径,也标志着疫苗第三次革命的到来。这种疫苗既是载体又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而有效的免疫反应,并且在肌肉注射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生物载体和化学佐剂。(了解)

7、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抗原的外源基因与质粒载体重

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肌肉注射等途径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后,能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对该抗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能诱导产生具有细胞毒杀伤功能的T淋巴细胞,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8、DNA疫苗的特点:

(1)DNA疫苗是一种重组质粒,它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快速复制,繁殖,易于制备和生产,而且由于基因免疫是直接接种质粒DNA,避免了制备类似传统疫苗的繁琐过程。

(2)DNA疫苗产生抗原的过程和自然感染时相似,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抗原决定簇的构象,而重组蛋白在经过体外合成和纯化后,常常引起构象型抗原表位的改变或丢失。

(3)DNA疫苗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同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别是能有效的激活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有利于清除病毒等胞内感染的病原体;而传统疫苗主要产生体液免疫。

(4)有些病原体在感染机体后可通过改变自身的抗原结构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选择某一病原体编码的抗原蛋白所对应的保守核苷酸序列制成DNA疫苗,可以对同一病原体的不同突变型产生交叉免疫。

(5)DNA疫苗只含有核酸成分,没有蛋白质等其他辅助成分,在体内不能复制,而减毒的活疫苗除了主要成分蛋白质外,还含有核酸感染因子,有可能出现病毒的复制、繁殖,引起感染。

(6)DNA疫苗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长期表达外源蛋白,不断的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机体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力。

(7)DNA疫苗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为联合免疫提供了可能。

(8)DNA疫苗稳定性好,易于保存和运输。

9、佐剂:能加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物质。

10、常用佐剂:

(1)无机佐剂:铝佐剂,磷酸钙佐剂;

(2)油剂:福氏佐剂与福氏不完全佐剂,MF59佐剂;

(3)细菌或细菌产物佐剂:霍乱毒素(CT),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百日咳毒素(PT),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外膜小体,卡介苗,细菌脂多糖;

(4)其他:植物佐剂,人工合成佐剂,细胞因子佐剂,核酸佐剂。

11、人源性单抗和鼠源性单抗相比有哪些优点?

(1)抗体中鼠源成分减少降低了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2)人抗体中的Fc 段能够诱发机体的效应功能;

(3)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原因为人源化抗体中的Fc 段可以特异结合人血管内皮细胞上的Fc 受体( FcRn),使抗体内化到血管内皮细胞而不被降解,并能够回到血液中参与循环。鼠抗体由于不能有效的与人FcRn 结合而很快从循环系统中清除。

12、艾滋病疫苗有哪几类,各类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如何?(此题为开放题目,答案仅供参考)(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一种传统的疫苗。它是将病原体大量培养后,经灭活处理使其失去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而研制的疫苗。灭活疫苗的优点是以完整的病原体颗粒同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强而全面,而且制备简单易行。但研制HIV灭活疫苗较困难。主要有以下问题:(1)目前尚未建立安全可靠的灭活方法,灭活程度很难掌握,灭活过度丧失免疫原性,灭活不全则不安全。(2)灭活后病毒的核酸仍完整,有可能整合到人体细胞染色体上。(3)需要培养大量病毒,而且病毒必须高度纯化,以避免污染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

(2)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将HIV在体外或动物体内长期传代,或用人工方法将一些重要基因去除或造成功能丧失的突变,使其在保留复制和免疫原性的基础上失去致病能力。它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上都与天然病毒较接近,并且易生产、易纯化、效果好。但由于艾滋病是致死性传染病,病毒本身变异能力又很强,因而对HIV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现有的减毒方法都难以保证安全,因而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或作为一种动物模型来研究减毒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

(3)新型疫苗

1)合成多肽疫苗:合成多肽疫苗是运用肽合成技术制备的一种高纯度制品。在HIV各种肽抗原中由35个氨基酸组成环结构的gpl20 v3肽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该段包含了gpl20分子中的主要中和决定簇和部分T细胞决定簇,而且还与HIV的多种功能密切相关,包括与CD4分子结合和膜融合以及细胞嗜性等。在实验中已证明V3肽可以刺激动物和人产生抗HIV的中和抗体及CTL3反应。最近报道在HIV—1攻击前24小时和攻击后10分钟给猩猩注射抗gpl20 v3肽单克隆抗体,均可保护猩猩免遭感染。这是首次直接用gpl20 V3肽的中和抗体,而不需其他体液和细胞免疫因子,就具有对抗HIV一1的免疫保护作用。

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知HIV一1基因编码的各种蛋白产物具有抗原性,可将有关基因进行重组后在细菌、酵母和真核细菌系统进行表达用作候选的保护性抗原,是HIV疫苗研究的重点。HIV一1多种结构蛋白被作为潜在的保护性抗原进行基因重组,在细菌、酵母菌和真核细胞系统进行表达。其中研究最多的还是HIV的gpl60gpl20。因为其位于病毒颗粒表面,用重组gpl60免疫人和动物可产生异型的中和抗体,前者是针对gP 160 v3区肽段,后者则是针对蛋白中gp 41部分的。gpl60和gpl20免疫人和动物后也能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在猩猩实验中已证明这种免疫力是有保护作用的。

3)病毒样颗粒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是一种以HIV核心蛋白Gag为基础的复合疫苗。该疫苗的主要优点是可提供与天然病毒颗粒相同的抗原,但无病毒核酸,免疫原性增加,又没有感染性。在这一点上,它还优于灭活疫苗,因为灭活过程中可能破坏一些重要的抗原决定簇。此外还有一个优点是可根据其需要任意改造,使之能更好的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4)DNA疫苗:DNA疫苗是指把含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双链DNA分子直接注射到体内,通过抗原蛋白在体内的表达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疫苗。DNA疫苗得益于成熟的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多样的载体系统和转移技术,与传统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易于制备、可塑性大(含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成份)、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最大的优点在于疫苗抗原可以在靶细胞内以天然的方式合成、加工并呈递给免疫系统。DNA疫苗单独免疫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弱,与免疫佐剂或重组病毒载体以联合免疫方式共同接种则可诱导较强HIV 特异性的CD4 T细胞免疫反应。DNA疫苗在艾滋病疫苗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如何通过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表达效率和抗原性,使之成为理想的候选疫苗。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细胞因子1

第七章细胞因子 学时:3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掌握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IL-2、IL-12、IFN、TNF、CSF、EPO)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其它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3.了解: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及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IL-(IL-1、IL-2……IL-18)、IFN、TNF、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细胞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低分子量蛋白质的统称。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分子量为6~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其结构有:单体,包括多数细胞因子;二聚体,包括IL-5、IL-10、IL-12、M-CSF、TGF-β及PDGF等;三聚体,如TNF。 2.具有高效能作用。10-12mol/L就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细胞表面可表达高亲和性的受体,10~10,000个/细胞。 3.分泌为短时自限性。无前体状态的储存,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合成、分泌,刺激停止后合成停止。 4.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起作用;少数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还可通过内分泌(endocrine)方式起作用。 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及多向性:(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2)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6.发挥作用为非特异性、多效性及重叠性。多效性是指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是指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7.作用具有双重性。介导生理作用,参与正常免疫应答,清除异物;介导病理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 8.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即不同细胞因子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调控,共同组成了细胞因子网络。 9.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大致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ILs是能够介导白细胞之间和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已报告有20余种。

药物分析题库讲课稿

药物分析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称量形式( C )。 A.供试液与适当的沉淀剂作用产生的沉淀组成 B.被测物的组成/称量形式 C.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的化学组成 D.称量形式/被测物分子量 E.被测量物与沉淀分子量的比值 2、滴定分析中,指示剂在变色这一点称为( D )。 A.等当点 B.滴定分析 C.化学计量点 D.滴定终点 E.滴定误差 3、滴定分析中,指示剂在变色这一点称为( D )。 A.等当点 B.滴定分析 C.化学计量点 D.滴定终点 E.滴定误差 4、碱性溶剂( D )。 A.冰醋酸 B.乙醇 C.氯仿

D.乙二胺 E.二甲基甲酰胺 5、中国药典对硫酸锌的含量测定采用( A )。 A.EDTA滴定法 B.酸碱滴定法 C.氧化还原法 D.沉淀滴定法 E.重量法 6、甲基红的pKIn为5.1,其变色pH范围为( E )。 A.38~54 B.40~76 C.36~58 D.51~76 E.44~62 7、非水滴定法测定弱酸性药物时可选用的溶剂( D )。 A.有机溶剂 B.pKa值 C.pH值 D.乙二胺 E.冰醋酸 8、非水滴定法测定弱碱性药物时常用的溶剂( E )。 A.有机溶剂 B.pKa值 C.pH值 D.乙二胺

9、沉淀反应中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D )。 A.沉淀反应时要求:稀、搅、热、陈化 B.沉淀反应时要求:浓、热、加电解质、不陈化 C.沉淀溶解度小、纯净、易过滤和洗涤 D.组成应固定、化学稳定性好、分子量大 E.沉淀需过滤、加有机溶剂、利用高浓度Fe3+作指示剂 10、为下列滴定选择合适指示剂1硫酸铈滴定硫酸亚铁片HCIO4盐酸麻黄碱( B )。 A.邻二氮菲 B.结晶紫 C.淀粉 D.二甲酚橙 E.酚酞 11、高氯酸滴定液的基准物(A )。 A.邻苯二甲酸氢钾 B.对氨基苯磺酸 C.三氧化二砷 D.氯化钠 E.无水碳酸钠 12、为下列滴定选择合适指示剂EDTA滴定氢氧化铝( D )。 A.邻二氮菲 B.结晶紫 C.淀粉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α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 这些产品在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100 亿美元左右。1997 年后,随着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10 年保持在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900 亿美元。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α,IL-2 等产品在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状态。我们唯有在“卡住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喉咙”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在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上有较大发展,才可能在“钻石铺满地”的生物制药产业中把握机会,实现生物制药的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 细胞因子类药物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良好,主要以下面四个系列为主导。1.干扰素(IFN)系列:目前已批准生产的品种有IFNα1b,α2a,α2b ,γ四种。其中IFNα1b系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重组干扰素。其开发历时12年,经41个临床单位,1650病例临床证明它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白血病、尖锐湿疣、带状泡症等有明显的疗效。与α2b相比作用机理、疗效相似,但毒副作用较小。IFNα2a 与α2b相比仅相差一个氨基酸,即在第23位是Arg而不是Lys,其余结构相同,性质也相似。不同的是IFNα2b来自正常细胞系,而IFNα2a来源于恶性化细胞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药物分析习题 (1)讲课讲稿

药物分析习题(1)

药物分析复习题(红色是答案或提示) 第一章 一、最佳选择题 1. ICH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 E B. M C. P D. Q E. S 2. 药品标准中鉴别试验的意义在于 A. 检查已知药物的纯度 B. 验证已知药物与名称的一致性 C. 确定已知药物的含量 D. 考察已知药物的稳定性 E. 确证未知药物的结构 3. 盐酸溶液(9→1000)系指 A. 盐酸1.0 ml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B. 盐酸1.0 ml加甲醇使成1000 ml的溶液 C. 盐酸1.0 g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D. 盐酸1.0 g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E. 盐酸1.0 ml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4. 中国药典凡例规定:称取“2.0 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A. 1.5-2.5 g B. 1.6-2.4 g C. 1.45-2.45 g D. 1.95-2.05 g E. 1.96-2.04 g 5. 中国药典规定: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A. 0.01 mg B. 0.03 mg C. 0.1 mg D. 0.3 mg E.0.5 mg 6.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疏松原料药在开口容器中摊成薄层的厚度应

A.>20 cm B.≤20 cm C.≤10 cm D. ≤5 cm E. ≤10 mm 7. 下列内容中,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的是 A. 术语与符号 B. 计量单位 C. 标准品与对照品 D. 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E. 通用检测方法 8. 下列关于欧洲药典(E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EP在欧盟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B. EP不收载制剂标准 C. EP的制剂通则中各制剂项下包含:定义、生产、和检查 D. EP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为指导性原则 E. EP由WHO起草和出版 二、配伍题 [1-2] A. SFDA B. ChP C. GCP D. GLP E. GMP 下列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 D 1.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E 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5] A.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不到1 ml中溶解 B.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不到10 ml中溶解 C.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不到30 ml中溶解 D.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 ml中溶解 E.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 ml中溶解 B 3. 易溶 C 4. 溶解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免疫习题4-23章

B.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 C.是最早合成的Ig D.无铰链区IgM IgE E.主要在血液中发挥抗感染作用 4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得的水解片段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E.共裂解为2个Fab段和一个Fc段 41.SIgA主要存在于 A.唾液 B.泪液 C.脑脊液 D.初乳 E.支气管分泌液 42.关于IgE特性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IgE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

B. IgE有CH4区 C. IgE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D. IgE有亲细胞性 E. Ig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 43.关于IgM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IgM中和病毒的能力比IgG强 B. IgM在防止菌血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D.患者血中检出高滴度特异性IgM说明有近期感染 E. IgM可介导ADCC作用 4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B. Ig单体分子一般是二价 C.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与其表面抗原受体(SmIg)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特性 D.铰链区连接免疫球蛋白的H链和L链 E.超变区位于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内 45.关于ADCC作用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靶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B.Mφ、NK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特异性抗体介导下杀伤靶细胞C.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D.需要补体参加

E.靶细胞上MHC分子参与ADCC 46.关于Ig的可变区,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及H链靠近N端的1/5或1/4 B.由高变区和骨架区组成 C.不同Ig的高变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抗体特异性也不同 D. 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存在的主要部位 E.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二、名词解释 47.免疫球蛋白 48.单克隆抗体段 51.抗体(Ab) 52.抗体的独特型(id) 作用 三、问答题 54.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55.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56.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57.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选择题【A型题】 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 C1q B. C4和C2 C. C3

药物分析教案讲义-人卫版(2018)

第1(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1 课时 数 1 教 学 章 节 绪论 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药物分析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2、熟悉中国药典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3、掌握药物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重点1、《药物分析》的课程性质、任务、作用、内容; 2、药品质量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教 学 难 点 药品质量研究的目的与内容、药物分析的术语主 要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 □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 使□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

用媒体资源 直播课堂 □ CAI课件□ IP课件□其他资源: 教学内容及环节 绪论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 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通常指由药物经过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药物分析主要是利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与方法来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 一.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1)与人生命相关性 (2)严格的质量要求性 (3)社会公共福利性 2.基本任务 (1)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应用 (2)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3)药物经营中的质量考察 (4)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5)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对药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立药物的质量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与可控,保障药品的使用安全、有效和合理。为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对于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求服务。 二、药品质量与管理规范 (1)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是制药企业指导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分药品生产厂房、设备、人员、原材料、工艺规程、生产记录、生产控制、产品包装、销售和稳定性等章节。1988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作为正式法规执行。1992年,国家卫生部修订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2)GLP药品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是关于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

药物分析讲稿-第十一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一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从结构上看,它们并非同属于一类化合物。其中,有些是醇、酚或酯,有些则是醛、胺或酸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生理作用。关于维生素的分类,迄今为止,仍沿用其在油脂中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其中,属于脂溶性的有维生素A、D、E和K等;水溶性的有维生素B族、烟酸、泛酸、叶酸及抗坏血酸等。 本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大多基于其生物特性及理化性质,可分别采用生物、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但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化学和物理化学法。 本章不拟对所有的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方法逐一叙述,而只着重介绍维生素A、E、B1和C四种维生素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第一节维生素A的分析 维生素A(vitamin A),通常是指维生素A1(视黄醇,retinol)。维生素Al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醇,在自然界中,其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鲛类无毒海鱼肝脏中提取的脂肪油(即鱼肝油),其含量高达600000国际单位/克(U/g),但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取。从鱼肝油中提取的维生素A多为各种酯类的混合物,其中主要为醋酸酯和棕榈酸酯(表ll-1)。 表ll-l天然维生素A的主要组分 《中国药典》收载的维生素A,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醋酸酯结晶加精制植物油制成的油溶液,其制剂有维生素A胶丸、维生素AD胶丸和维生素AD滴剂三个品种。 一、结构与性质 (一)结构 维生素A的结构为具有一个共轭多烯侧链的环己烯,因而具有许多立体异构体。天然维生素A主要是全反式维生素A,尚有多种其它异构体,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各具不同的光谱特性和生物效价(见表)。 维生素A及其异构体性质 此外,鱼肝油中尚含有:去氢维生素A(Dehydroretinol,维生素A2),其生物效价仅为维生素A1的40%;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浅谈细胞因子

浅谈细胞因子在养猪中的应用 李爱民 一、细胞因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让猪不发病。细胞因子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是多种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包括干扰素(IFN)、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INF)、MHC-Ⅱ等,和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起形成完整的免疫功能。 二、细胞因子能干什么?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生物功能,可以刺激或者抑制免疫功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或促进血细胞生成、分化与增殖,在抗感染与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机体内某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一旦发生异常变化,则会导致病理性反应,甚至致病。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工人”!是保持机体健康的物资基础。细胞因子数量的多少和猪“防火墙”的高度直接相关! 三、免疫抑制和亚健康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免疫抑制—就是免疫器官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也就是说,我们给猪打过疫苗以后,没有产生我们想要的足够的抗体!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失望的现实——疫苗用的可能是进口的,剂量也比较大,免疫次数也不少,抗体就是不合格!免疫抑制导致基础免疫失败,这是猪越来越难养的根本原因。 亚健康状态—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疾病。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猪群里出现母猪体态偏瘦、被毛粗乱、有泪斑甚至毛孔有铁锈色渗出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细胞因子及分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2008-11-19 13:38 【大中小】 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不同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根据来源最初将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K),将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K)。目前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以下6类: 1.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IL)简称白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它们的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并非局限于白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沿用。 目前已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摘要列表如下: 2.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 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丙型干扰素生物学性能比较详见下表: 3.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1975年Garwell等将卡介苗注射给荷瘤小鼠,两周后再注射脂多糖,结果在小鼠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脂多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下: (1)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生长抑制和细胞毒作用; (2)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吞噬杀伤功能,间接发挥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3)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 Tc细胞杀伤活性; (4)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1、IL-6、IL-8、CSF等细胞因子促进炎 症反应发生; (5)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间接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6)引起代谢紊乱,重者出现恶病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

14级药物分析实验讲义(2015.7)

实验一查阅《中国药典》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正确查阅药典的方法。 2.熟悉药典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体例格式。 3.熟悉药典中的有关术语。 二、仪器与试药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二、三部 三、实验内容 1.在药典中查阅如下内容: 2.氢化可的松的鉴别 3.乳糖的性状 4.硫酸盐检查 5.pH测定法 6.片剂的常规检查实验 7.无水乙醇的性状 8.稀硫酸的配制方法 9.何谓“精密称定” 10.降压物质检查 11.“水浴”的温度 12.黄芪的质量标准 13.“炙甘草”的检查实验 14.银杏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15.茶油的用途 16.双黄连口服液的处方 17.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 18.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19.人免疫球蛋白中蛋白质的含量 20.2,4-二硝基苯肼的分子量 21.甲基橙指示液的配制 实验二药物的鉴别试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的化学鉴别试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鉴别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判定。 2.熟悉各试验药物的鉴别原理。 二、仪器与试药 1.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试药:阿司匹林片、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片、维生素C片、三氯化铁试液、硝酸银、稀盐、0.1mol/L亚硝酸钠溶液、碱性β-萘酚试、氢氧化钠试、铁氰化钾试液、正丁醇、硝酸

银试液、二氯靛酚钠试、盐酸溶液(9→1000)。 三、实验内容 1.化学鉴别试验 (1)阿司匹林片的鉴别: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应显紫堇色。 (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鉴别 1)取本品1ml,加稀盐酸1ml,摇匀,加0.1mol/L亚硝酸钠溶液2滴,滴加碱性β-萘酚试液2~3滴,生成橙黄到猩红色沉淀。 2)取本品约2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1ml,即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变为油状物;继续加热,发生的蒸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热至油状物消失后,放冷,加盐酸酸化,即析出白色沉淀。 (3)维生素B1片的鉴别:取本品的细粉适量,加水搅拌,滤过,滤液蒸干,得残渣。取残渣约5mg,加氢氧化钠试液2.5ml 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0.5ml与正丁醇5ml,强力振摇2分钟,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 (4)维生素C片的鉴别: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加水10ml,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滤过,将滤液分成二等份,在一份加硝酸银试液0.5ml ,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在另一份中,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 滴,试液的颜色即消失。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鉴别试验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鉴别: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盐酸氯丙嗪50mg),置25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9→1000) 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5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9→1000) 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54nm与306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54nm的波长处吸光度约为0.46。 实验三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中一般杂质检查的操作方法。 2.熟悉葡萄糖原料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意义。 二、仪器与试药 1.仪器:纳氏比色管、量筒、电子天平。 2.试药:葡萄糖、标准氯化钠溶液、标准铁贮备液、标准铅贮备液、硫氰酸铵试液、硝酸银试液、硫代乙酰胺试液、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稀硝酸、硝酸。 三、实验内容 1.氯化物检查 供试品溶液:称取本品0.60g,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约25ml。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 对照溶液:另取标准氯化钠溶液6.0ml,置另一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 测定:于上述两纳氏比色管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使成50ml,摇匀,在暗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 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这些产品在 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 100 亿美元左右。 1997 年后,随着 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 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 10 年保持在 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 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 900 亿美元。 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IL-2 等产品在 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 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 1 / 8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目前发现并正式命名的细胞因子有数十种,每种细胞均有其独特的、起主要作用的生物学活性。尽管种类繁多、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多样、生物学活性广泛、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但众多的细胞因子具有以下共同的特性: 1.天然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正常的静息或休止(resting)状态的细胞必须经过激活后才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通常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它刺激物激活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6~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即可检测出细胞因子,于24~72小时期间细胞因子水平最高。但是有些细胞株不需外源刺激就可以自发地分泌某些细胞因子。 2.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pleiotropism)即单一刺激如抗原、丝裂原、病毒感染等可使同一种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可作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靶细胞。 3.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细胞因子极少储存,即不以前体形式贮存在细胞内,而是经过适当刺激后迅速合成,一旦合面后便分泌至细胞外以发挥生物学作用,刺激消失后合成亦较快地停止并被迅速降解。 4.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质常被糖基化。分子量大小不等,大多数为15~30kD,小者仅8~10kD,一般不超过80kD。 5.细胞因子需与靶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特异结合后才发挥生物学效应。 6.生物学效应极强细胞因子在pM(10-12M)水平就能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这与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之间亲和力极高有关,其解离常数在10-12~10-10M之间。 7.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但多种细胞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8.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影响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涉及到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移植免疫等诸多方面。 9.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生物学作用且不受MHC限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