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讲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第9讲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第9讲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第9讲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专题复习与巩固训练

【要点整理】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体积二氧化碳,加压可使其溶解得更多。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约是空气密度的1.5倍,因此,可采用倾倒法转移二氧化碳。

(4)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的液体,甚至变成白色雪状的固体。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由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说明: CO2本身没有毒性,但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具有窒息作用,空气里CO2含量达到4%~5%(体积分数)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等;达到10%就会使人窒息,导致死亡。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

CO2+H2O===H2CO3,H2CO3=== +↑

说明: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常用此反应二氧化碳的存在。

CO2+Ca(OH)2=== ↓+H2O

例1 在如图所示的有关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及原理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 ++CO2↑。

2.实验装置及步骤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说明①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②反应装置中的导管要刚刚露出橡皮塞,以利于生成的气体排出,易于收集气体;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应用法收集,集气瓶中的导管要伸到靠近集气瓶的底部,使空气完全被排出,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

(2)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将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装入锥形瓶;③塞紧双孔橡皮塞;④由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

3.二氧化碳的验满与检验

(1)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如果,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2)检验方法: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例2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和验证CO2的某些性质,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2)装置甲中应添加固体试剂的名称是。

(3)用装置乙收集CO2时,导管口a应与(填“b”或“c”)相连。

(4)用图丙所示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CO2,再倒入约1/3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5)往图丁的烧杯内缓缓通入CO2,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知识点3: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收集方法

1.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1)反应原理;(2)反应装置;(3)气体验证。其中最重要的是装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主要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主要考虑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溶解性、密度大小)。2.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分析如下:

(1)固体+固体气体,如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如图A所示。

装置特点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中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排出。

(2)液体+固体→气体,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如图B所示。装置特点是长颈漏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内,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逸出。

3.根据制取气体的性质,集气方法可有下述两种情况:

(1):凡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此方法,如收集H2、O2等气体。

(2):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一种成分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此方法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平均密度,如CO2、O2等。

②向下排空气法: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平均密度,如H2、CH4等。

例3 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指出仪器的名称:a 、b 。

(2)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所需用到的药品是(只写一种)。

收集氧气可以采用上述装置中的。(填装置编号,下同)(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4)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

知识点4:二氧化碳的应用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物理性质)用来

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

②CO2+H2O 葡萄糖+O2(化学性质)

化工产品的原料

③用CO2、H2O、NaCl等生产纯碱(Na2CO3)

(化学性质)

④干冰升华吸热(物理性质)作制冷剂,等例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也不能作为植物养料

B.实验室常用纯碱粉末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干冰可用作制冷剂和制造舞台云雾

D.若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则会引发酸雨

【巩固提升】

1.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化羰是氧化物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可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

2.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小赵做了以下实验,不合理的是()

A.步骤①B.步骤②C.步骤③D.步骤④3.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A.红色→红色→无色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无色

4.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5.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探究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合理方向(如图)。分别向

a、b两集气瓶中通入1分钟等流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集气瓶a中湿润的蓝色石

蕊试纸从下往上逐渐变红,集气瓶b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基本上是整体逐渐变红。根据该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B.在相同状态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口应向上D.集气瓶b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集气瓶a纯

6.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其中甲中的液体具有吸收水的作用,乙中小花为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晒干的纸花。实验过程:①关闭Ⅰ、打开Ⅱ;②关闭Ⅱ、打开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①中紫色小花不变红B.实验过程②中紫色小花变红

C.使紫色小花变红的是二氧化碳D.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7.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A.稀硫酸反应太慢

B.稀硫酸比盐酸的价格高

C.生成的气体不纯净

D.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了反应继续进行

8.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一套如图所示的气体发生及收集装置,并探究该装置的多功能性。(1)甲同学认为装置Ⅰ可作为实验室制取O2的发生装置,则Ⅰ的a仪

器中应加入,b仪器中应加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装置Ⅱ中从管

口进气即可作为O2的收集装置。

(2)乙同学认为装置Ⅰ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则Ⅰ的a仪器中应加

入,b仪器中应加入。

(3)如果要用装置Ⅱ收集H2,则应从管口进气。

9

.小东从海边捡来一些嵌有砂砾的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为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

稀盐酸的体积第一次

30mL 第二次

30mL

第三次

30mL

第四次

30mL

第五次

30mL

剩余固体质量40.0g X 20.0g 10.0g 5.0g (1)X= g。

(2)小东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3)若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共有g。

10.九年级(三)班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如图1所示: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溶液吸收(原理:CO2+2NaOH===Na2CO3+H2O),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C增加质量/g 0 3.0 5.0 6.0 6.6 x 6.6 (1)上表中,第10分钟时,x= 。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请在图2的坐标轴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4)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可能挥发的HCl气体,你认为对测量结果有没有影响?。(填“有”或“没有”)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专题复习与巩固训练

【要点整理】

1.呼吸运动: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由呼吸系统完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两者之间异同点如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指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是通过方式进行的,即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如图)。

3.呼吸作用:人体活细胞内的有机物与反应,最终生成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它是人体内的缓慢氧化。

4.呼吸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和区别

呼吸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为呼吸作用

提供氧气的同时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呼吸作用为呼吸提供能量。5.动物的呼吸作用:动物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6.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器官,没有明显的呼气和吸气过程,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会通过作用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精选例题】

【例1】如表为某人平静呼吸时,吸入气(吸入的气体)、呼出气(呼出的气体)、肺泡气(肺泡内的气体)中O2、CO2、N2三种成分的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致肺泡气与吸入气中O2体积分数差异的原因是肺毛细血管中的O2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内

B.该人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的气体不会全部进入肺泡,其中有部分留在了气管和支气管中

C.若该人深呼吸一次,吸入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将低于0.04%

D.肺泡气是吸入气与呼出气的混合气体,因此其CO2体积分数最高

的是( )

【例2】下列关于呼吸及呼吸道的说法错误

..

A. 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

的毛细血管网

B. 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均收缩

C. 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 “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例3】如下图是人体处于某种状态下的生理活动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是人体呼吸过程中的________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将体内产生的________

排出体外。

(2)在B表示的生理活动中,人体的膈肌处于________状态,使得胸腔的体积________。

(3)C、D分别表示某人不同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与D状态相比,C状态的呼吸频率比较

________(填“快”或“慢”),说明此时人体处于________(填“安静”或“运动”)状态。

【例4】如右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用来测量种子萌发呼吸作用所吸收

的氧气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起对照作用的乙瓶内应放置20粒死亡的种子、有孔的平台和

_____ ___。

(2)一段时间后,有色液体会向________边移动。

▲(3)若再给你一个带刻度的针筒,如何测量萌发的种子所吸收的氧气的体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例5】将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入密闭的保温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并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图中的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二氧化碳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例6】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1)实验设计B起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为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

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

操作是。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

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巩固提升】

1.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胸腔容积缩小②胸腔容积扩大③肺收缩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⑥第2题图2.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装置中编号3模拟肺

B. 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

C. 手向下拉4,小气球2变小

D. 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

呼气过程

3.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c>a>b

B. a>b>c

C. a>c>b

D. b>c>a

4.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A. 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第3题图

B. 肺泡外布满毛细血管

C. 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5.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

(1)在“呼吸处”缓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

(2)在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

(3)人体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A. 血液

B. 肺泡

C. 细胞

D. 气管

(4)在呼吸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气体就被;当

和舒张,胸廓变小时,气体就被呼出。

6.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7.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并且放出热量

B.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刚收获的种子,为抑制呼吸作用,防止霉烂,必须尽快晒干

D.农田内栽种植物后要及时松土,主要目的是利于根的生长与拓展。8.如图为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

(1)用黑布遮住大烧杯,不让光透过,并放置24小时。

(2)第二天揭开黑布,小烧杯中的石灰水,说明大烧杯内的

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中,木条会,说明大烧杯内

的浓度大大减少。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产生

了。

9.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第11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

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 ℃和-5 ℃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

_ 。

10.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B装置可起到的

作用是。

(2)标志本探究活动成功的主要现象是。

(3)若该探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其可能原因

(4)若要在上述实验中,同时探究“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有没有影响”,则应如何设计?

第9讲细胞呼吸

复习目标 2. ATP 的结构分析 仆 I M C 、 i M CH HC C / 4嚓哇 右一 匕/ H I I OH OH 大量的能量。ATP 分子中 4.ATP 与ADP 的相互转换(反应式): 【课堂训练】 1. 一个成年人静止状态下 24h 有40kg ATP 发生转化,而细胞内 ADP 、ATP 仅有2— 10mg ,由此可见 ATP 第9讲ATP 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 1编号: 班级: 姓名: 知识点1、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 【课前准备】 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 1 2 345 合称 (2) 2 3 4 5 合称 (3) 3 4 5合称 (4) 4 5合称 3.ATP 是 的英文名称缩写, 结构简式可以写为 ,其中A 代表 ,P 代表 ,?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 ,蕴含着 很容易水解。 5.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 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 相关联。

ATP 合成 ATP 水解 场所 包括细胞内所有需要 的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 能量 合成ATP 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 释放的 和光 合作用中吸收 的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 【课前准备】 1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 2、无氧呼吸: (1)场所: (2)反应式:① ,实例:. 【课堂训练】 1. 根据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③C 原子的转移途径: ④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在生物体内含量 ,但需求量大,生物体内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 物质变化二 Hg — ,实例: ①CO 产生于第 阶段,Q 参与反应的场所 ,产生ATP 的是第 阶段。 ②[H ]是第 阶段的产物,来源于哪些物质? 变化: 产能怙况= 物质变化: 产能怙况: 二阶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意义

【转】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 2011-05-01 11:52:42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VA,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 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 (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 (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 (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 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 4、异常的PETCO2波形 (1)呼气中CO2消失说明有效的肺循环和肺通气不足,或缺乏,麻醉时常由于技术性原因造成,如气管插管误入食管,通气环路接头脱落,或因通气障碍所致如呼吸暂停或呼吸道梗阻,也可以见于心跳停止。 (2)吸气中出现CO2有意识地进行重吸入时,吸入气出现CO2­是正常现象(如MaplesonD型装置的Bain环路),异常的或大量的出现说明麻醉环路有故障,如活瓣关闭失灵。CO2吸收剂失效

初中科学复习生物部分第五讲 植物的根茎叶

初中科学总复习生物部分 第五讲植物(三)植物的根茎叶 八、植物的根系 1.植物根的基本功能:固定和吸收。 (1)固定: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2)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2.植物根系的类型: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1)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像大豆、青菜等。特点: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网状形的叶脉。 (2)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小麦,水稻等。特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平等叶脉。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勇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一般来说,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分布越浅。 4根尖的结构 (1)根冠: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不整齐,主要对根尖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2)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有较强的分生能力。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分生组织) (3)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生长,使根迅速伸长 (4)根毛区:细胞停止伸长,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输导组织)根尖的吸水和失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九、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植物的茎按伸展的方式不同通常可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 2.对三年生的木槿质感的横切面进行观察可知,植物的茎是由树皮、木质部、髓三部分构 成的。 (1)树皮的外侧部分由许多层形态、结构不同 的细构组成,主要起保护作用。 (2)韧皮部是由活细胞构成的筛管和死细胞构 成的韧皮纤维构成的。 (3)形成层的中间一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 力。形成层中间的一层细胞有不断向内、向外 分裂的能力,形成的细胞添加到木质部的外方 和韧皮部的内方,从而使茎年复一年的加粗。 (4) 木质部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导管和死细胞构成的木纤维组成的,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力。 (5)髓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有贮存营养物质的作用。韧皮部的筛管和木质部的导管是木本植物茎中的输导组织,具有输导功能。 (6)韧皮部、形皮层、木质部构成维管束,呈现筒状排列。多年生植物如松、杉等裸子 植物和多种双子。 3.植物的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主要在木质部的导管中进行。而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莆田七中化学组蔡丽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重点知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CO 2 的实验室制法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二氧化碳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 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 2的性质以及CO 2 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熟悉CO2的重要化学性质,并通过试验验证,最后回归生活,知道这些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2)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材的内容特点:实验多 (2)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3)采用的教学法:实验组合策略: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验证实验。设计思路:“视频实验引出问题,演示实验提炼知识,学生实验感受过程,验证实验运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I love you字样。。 (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气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激发起学生心中强烈的好奇心。) 【解释现象】这种像冰一样的固体正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遇热升华形成云雾缭绕的壮观场景。今天就来认识这种具有魔力的二氧化碳 【教师演示】【模仿实验】视频的台阶试验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

CO2传感器在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中的应用

CO2传感器在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中的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是一项无创、简便、实时、连续的功能学监测指标。其在急诊科的临床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工采了解到在呼吸过程中将测得的二氧化碳浓度与相应时间一- -对应描图,即可得到所谓的二氧化碳曲线。 对于小气道梗阻导致通气困难的患者,如重症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采用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时,由于肺泡内气体排出速度缓慢,时相Ⅱ波形上升趋于平缓。气体存留在肺泡内的时间较久,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分压更接近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这一部分气体在呼气后期缓慢排出,使得二氧化碳波形在时相Ⅲ呈斜向上的鲨鱼鳍样特征性改变。 严重气道梗阻患者,因死腔通气比例增大,可导致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对于治疗性低通气患者,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时,小潮气量(6mL/kg甚至更低) 通气增加了二氧化碳滞留的风险。实时监测ETCO2,可以及时发现二氧化碳潴留,并减少动脉血气检查频次。 低通气高危患者监测,推荐深度镇静镇痛或麻醉患者监测ETCO2。对于存在低通气风险的患者,例如镇痛镇静、门急诊手术的患者,使用ETCO2监测仪发现的通气异常早于氧饱和度下降和可观察到的低通气状态。 呼吸末二氧化碳测量技术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二氧化碳检测设备的关键部件,如红外光源和红外探测器的发展,为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对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对信号质量控制、呼吸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采英国GSS 高速响应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NDIR CO2传感器) - SprintIR,具有高速检测(20Hz)的特性,其非扩散红外光吸收技术的感测技术适用于捕捉CO2 浓度快速度变化的领域,如新陈代谢评估和呼吸机。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宿豫实验初中李想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课堂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 ④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注:①②④达纲目标,人人要掌握。③对于中等学生是培养能力;对于高层次学生是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备: 微机﹑投影仪 实验改进及其补充: ⒈增加二氧化碳与固体石蕊的反应 ⒉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⒊增加课外活动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教学过程: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分层教学。学生分为三类:A—高层次,B—中等层次,C—低层次。问题的设置也是分层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由C类生回答;分析﹑推断﹑归纳由A B类生回答;重难点由A 类生突破。 [看录像] 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的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世间上是否真有魔鬼呢? [引言]这里的魔鬼就是二氧化碳。通过这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我们就可解开“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设问]二氧化碳有魔鬼之称,在空气中的含量只占0.03%。那么我们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去掉行不行? [投影]课本图7-9引导学生回忆自然课和生物课有关知识[学生讨论] [讲述]根据已学知识,我们可以肯定回答不行。因为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讲述]要求同学们观察瓶中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板书] 1.无色、无味、气体 [展示]一瓶汽水,并打开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学生讨论]出来的气体是什么? [点拨] 打开瓶盖,压力减小,二氧化碳气体冒了出来

第9讲 细胞呼吸-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名师精讲练(新高考地区专用)

第9讲细胞呼吸 【基础梳理】 一、细胞呼吸的类型及过程 1.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 (3)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元素的转移过程,如设两组,分别用18O标记氧气(1 8O2)和葡萄糖(C6H1812O6),从而研究物质变化。(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O2参与了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所以细胞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O2,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CO2是在第二阶段产生的,是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水,反应物中的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生成物中的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由[H]和O2结合生成的。 (4)放能:1 mol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有1161 kJ左右的能量转移至ATP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5)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

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 中。 2.无氧呼吸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总反应方程式 生成乳酸:C 6H 12O 6――→酶 2C 3H 6O 3(乳酸)+少量能量 生成少量ATP 生成酒精:C 6H 12O 6――→酶 2C 2H 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 注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 。 (3)放能:1 mol 葡萄糖释放196.65 kJ(生成乳酸)或225.94 kJ(生成酒精)的能量,其中均有61.08 kJ 左右转移至ATP 中。 (4)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物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4细胞呼吸中能量的释放与去向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可能的减排措施 性质: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碳与氧反应生成其化学式为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烧。固态二氧化碳压缩后俗称为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1.977g/L,所以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能溶于水,没有闪点。无色无味,液体状态表面张力:约3.0dyn/cm密度:1.816kg/m3 粘度:比四氯乙烯粘度低得多,所以液体二氧化碳更能穿透纤维。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织物发生化学反应。它沸点低(-78.5℃),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加压降温可得无色CO2液体,再降温可得雪花状固体,再压缩可得干冰,干冰达到-78.5℃,会升华成为气体CO2,不会形成CO2液体。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用途:二氧化碳可注入饮料中,增加压力,使饮料中带有气泡,增加饮用时的口感,像汽水、啤酒均为此类的例子。 固态的二氧化碳(或干冰)在常温下会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在急速的食品冷冻。二氧化碳的重量比空气重,不助燃,因此许多灭火器都通过产生二氧化碳,利用其特性灭火。而二氧化碳灭火器是直接用液化的二氧化碳灭火,除上述特性外,更有灭火后不会留下固体残留物的优点。 二氧化碳也可用作焊接用的保护气体,其保护效果不如其他稀有气体(如氩),但价格相对便宜许多。 二氧化碳激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激光来源。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碳源,可以用作植物温室的气体肥料和水草缸水族箱的肥料。 二氧化碳可用来酿酒,二氧化碳气体创造一个缺氧的环境,有助于防止细菌在葡萄生长。二氧化碳可控制pH值,游泳池加入二氧化碳以控制pH值,加入二氧化碳从而保持pH值不上升。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碱工业和制糖工业。 二氧化碳可用于塑料行业的发泡剂。 干冰可以用于人造雨、舞台的烟雾效果、食品行业、美食的特殊效果等。 干冰可以用于清理核工业设备及印刷工业的版辊等。 干冰可以用于汽车、轮船、航空、太空与电子工业。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变成气体很容积和织物分离,完全省去了用传统溶剂带来的复杂后处理过程。液体CO?和超临界CO?均可作为溶剂,尽管超临界CO?具有比液体CO?更高的溶解性(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高溶解性,并兼备气体的低粘度和高渗透力)。但它对设备的要求比液体CO?高。综合考虑机器成本与作CO?为溶剂,温度控制在15℃左右,压力在5MPa左右。

呼末二氧化碳

呼末二氧化碳

————————————————————————————————作者:————————————————————————————————日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临床意义 呼气末CO2浓度或分压(ETCO2)的监测可反映肺通气,还可反映肺血流。在无明显心肺疾患且V/Q比值正常时。ETCO2可反映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正常ETCO2为5%相当于 5KPa(38mmHg)。1Kpa=7.5mmhg。 1 监测的适应征 2 测定ETCO2的原理 3 临床常见二氧化碳曲线图的解释 一、监测的适应征 1、麻醉机和呼吸机的安全应用。 2、各类呼吸功能不全。 3、心肺复苏。 4、严重休克。 5、心力衰竭和肺梗死。 6、确定全麻气管内插管的位置。 二、临床评估 使用呼吸机及麻醉时,根据ETCO2测量来调节通气量,保持ETCO2接近术前水平。监测及其波形还可确定气管导管是否在气道内。而对于正在进行机械通气者,如发生了漏气、导管扭曲、气管阻塞等故障时,可立即出现ETCO2数字及形态改变和报警,及时发现和处理。连续监测对安全撤离机械通气,提供了依据。而恶性高热、体温升高、静注大量NaHCO3等可CO2使产量增加,ETCO2增高,波幅变大,休克、心跳骤停及肺空气栓塞或血栓梗死时,肺血流减少可使CO2深度迅即下降至零。ETCO2也有助于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性。ETCO2过低需排除过度通气等因素。

二、测定ETCO2的原理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曲线的问世,是使用无创技术监测肺功能,特别是肺通气功能的又一大进步,使在床边连续、定量监测病人成为可能,尤其是为麻醉病人、ICU、呼吸科进行呼吸支持和呼吸管理提供明确指标。 在呼吸过程中将测得的二氧化碳浓度与相应时间一一对应描图,即可得到所谓的二氧化碳曲线,标准曲线分为四部分,分别为上升支、肺泡平台、下降支、基线。呼气从上升支P点开始经Q一直至R点,QR之间代表肺泡平台(亦称峰相),R点为肺泡平台峰值,这点代表呼气末(又称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支开始即意味着吸气开始,随着新鲜气体的吸入,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回到基线。所以,P.Q.R为呼气相,R.S.P为吸气相。可将曲线与基线之间的面积类比为二氧化碳排出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红外线吸收光谱技术,是基于红外光通过检测气样时,其吸收率与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的原理(CO2主要吸收波长为4260nm的红外光),反应迅速,测定方便。同时,还有其他方法如质谱分析法、罗曼光谱法、光声光谱法、二氧化碳化学电极法等。 依据传感器在气流中的位置不同,常用取样方法有两种:主流与侧孔取样。主流取样是将传感器连接在病人的气道内,优点是直接与气流接触,识别反应快;气道内分泌物或水蒸气对监测效果影响小;不丢失气体。缺点为传感器重量较大;增加额外死

第9讲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专题复习与巩固训练 【要点整理】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体积二氧化碳,加压可使 其溶解得更多。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约是空气密度的 1.5 倍,因此,可采用倾倒法转移二氧化碳。 (4)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的液体,甚至变成白色雪状的固体。通 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_________________ 。干冰易____________ ,由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说明:CO2本身没有毒性,但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具有窒息作用,空气里CO2含量达到4% / 5% (体积分数)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等;达到10%就会使人窒息,导 致死亡。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 CO 2 + H2O===H 2CO3, H2CO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f 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常用此反应 的存在。 C02 + Ca (OH ) 2==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 ?实验药品及原理 置中的导管要刚刚露出橡皮塞,以利于生成的气体排出,易于收集气体;③二氧化碳 近集气瓶的底部,使空气完全被排出,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 (2)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将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装入锥形瓶;③塞紧 双孔橡皮塞;④由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 .氧化碳 例1在如图所示的有关实验中,只能证明 C02物理性质的是(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 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其反应原理是CaCO 3 + 2HCl==== 2 ?实验装置及步骤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CO 2 f 。 说明①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 :②反应装 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应用 法收集,集气瓶中的导管要伸到靠 稀盐限 77施石 (I 城 水 I :( I

第八讲 二氧化碳的性质-班课

师: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小狗进入山洞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但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后来人们发现此山洞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师:为什么小狗先死而后死?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既然二氧化碳能使我们心爱的小狗死亡,那么干脆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除掉好了,行吗?为什么? 生:回答 师:那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让我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显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 师:其实,没有二氧化碳,也就没有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活动了。 师:这则故事涉及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生:回答 年份2018 2017 考点泰安、青岛、江苏盐城、湖南长沙: 二氧化碳的制取 江苏苏州(期末):二氧化碳的性 质 可见,期中期末考试甚至中考中,二氧化碳的制取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2、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消耗。 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和用途

3、填写下表 氧气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药品 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放置方法 (20-40分钟) 二氧化碳的制取 考点1 【典题导入】【亮点题】

【方法提炼】 【小试牛刀】 二氧化碳的循环

【典题导入】【亮点题】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五幅图片是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数据表示二氧化碳的相对量,没有具体单位.请你仔细分析图示,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五幅图中所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相对量总和与所有释放二氧化碳的相对量总和比较,你的发现是______. (2)图(Ⅰ)所示土壤中释放出二氧化碳的途径中包括:①土壤中的碳酸盐与酸作用;②土壤中的碳酸盐受热分解.请你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② (3)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①化石燃料燃烧不仅释放出二氧化碳,还会产生______(写化学式)等有害气体, 污染环境. ②汽油是石油分馏所得的产物之一,其成分之一为C7H16,写出该物质完全燃烧的化 学方程式 ③化石燃料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编号).A.石油的裂解 B.石油的分馏 C.煤的焦化D.煤的气化 E.煤的液化 (4)图(Ⅲ)中海水吸收比释放二氧化碳的相对量大的原因是:. (5)图(Ⅴ)中植物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相对量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吸收生成葡萄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法提炼】(1)看图分析找规律;(2)碳酸钙是土壤中常见的碳酸盐,据碳酸 盐与酸反应的规律些化学方程式;(3)化石燃料中含有氮、硫等有害元素,燃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如SO2、NO、NO2;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化学方程式;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4)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5)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后转变成葡萄糖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化学方程式; 【小试牛刀】 下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 2014.2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推断题是考查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推断题的 答题技巧。 策略一: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此类推断题给出了物质结构、性质或数量关系等。且已知条件充分, 层次清楚,所求问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依次根据相关的已知条件直接 得出各个问题的结论。 例 1(2013?朝阳)如右图所示,A、B、C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液体、气体和 固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良好。 (1)若 A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B 为空气,将金属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 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金属固 体C是 (填化学式) 。 (2)若 B 为空气,将黑色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黑色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3)若 A 是水,将气球中的固体 C 倒入试管中,气球很快被吸入试管中,则气体 B 是 (填化学式) ,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解析: (1)已知 A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即 A 显酸性。而 C 为金属固体,且现象为冒气 泡,所以 A 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而 C 为常见的活泼金属例如 Fe、Zn、Al、Mg 等均可。 (2)已知 C 为黑色固体,A 为液体,两者反应现象为冒气泡,联想到固液产生气体的反应 原理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锌粒与 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但 C 为黑色固体,所以满足条件的只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即 A 为 H2O2,B 为 MnO2. (3)由于气球被吸入试管中,则意味着管内压强减小,而 A 为水,则气体 B 必然被吸收。 虽然水也能与 CO2 反应,但倒入固体 C 之后,气球是很快被吸入,所以联想到碱的固体溶 解于水,形成溶液,能够吸收气体 B。 答案:没写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熟练掌握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借助反应现 象、物质颜色等关键点解题。另外,还需对常见吸收气体的反应有所了解。 练习:
( 2013?沈 阳 ) 体 会 内 在 联 系 , 填 写 下 表 内 容 :
物质名称 组成元素 ( 1) C 石墨 C
微观结构模型
物 质
颜色 硬度
无色 ( 2)
黑色 小

呼末CO2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呼末CO2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 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 (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 (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 (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 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 4、异常的PETCO2波形 (1)呼气中CO2消失说明有效的肺循环和肺通气不足,或缺乏,麻醉时常由于技术性原因造成,如气管插管误入食管,通气环路接头脱落,或因通气障碍所致如呼吸暂停或呼吸道梗阻,也可以见于心跳停止。 (2)吸气中出现CO2有意识地进行重吸入时,吸入气出现CO2 是正常现象(如

最新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9讲细胞呼吸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9讲细胞呼吸作业(含解析)新人 教版 细胞呼吸 (限时:40分钟) 1.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 ) A.丙酮酸B.乳酸 C.二氧化碳D.水 D 解析:18O2进入小鼠细胞后首先参与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与[H]反应生成水,D正确。 2.(2019西安模拟)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B.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 A 解析: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生存和繁殖。 3.(2018贵阳市5月试题)从小鼠的肝细胞中提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别保存于试管中,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保持活性需将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 B.向盛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有CO2产生 C.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氧的消耗量加大 D.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降低温度不改变线粒体的耗氧速率 A 解析:线粒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为保持活性需将提取的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A正确;小鼠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发生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不产生CO2,B错误;线粒体中只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降低温度会使有氧呼吸过程所需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线粒体的耗氧速率,D错误。 4.(2019正定模拟)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PETCO2监测的原理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 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 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 ●应用及意义(一)监测通气功能 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 正常PET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PETCO2为5Kpa (38mmHg)通气功能有改变时,PETCO2接近PACO2和PaCO2,故PETCO2逐渐增高是反映通气不足,是非常迅速、敏感的指标,而特异性一般。当PETCO2与PaCO2存在差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下降,由于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不敏感,也无特异性,故PETCO2波形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3]。其多数由于VT设置偏小。也可能是回路漏气等原因。 ●(二)维持正常通气量 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时,可根据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①监测清醒病人自主呼吸时经鼻导管采样测定的PETCO2,并未受到鼻咽部死腔气体的存在而影响其结果,在非封闭条件下PETCO2亦能准确评价PaCO2,达到无创连续监测肺功能通气、换气的目的。 ②可用于非气管插管的病人,特别是小儿,能连续监测危重病人的PETCO2,可减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五讲脊椎动物2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五讲脊椎动物 三、竞赛训练题 (一)选择题 1.脊索动物的脊索位于咽的 A背面 B 腹面 C 前面 D 后面 2.无头类是指 A原索动物 B 腔肠动物 C 尾索动物 D 无脊椎动物 3.鲫鱼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主要靠下列哪一组鳍? A胸鳍和腹鳍 B 背鳍和尾鳍 C 尾鳍和臀鳍 D 胸鳍、腹鳍和尾鳍4.两栖类的大脑表皮为 A原脑皮 B 古脑皮 C 上皮组织 D 大脑皮层 5.羊膜卵是指发育中有 A卵黄、卵白和卵壳 B 卵黄、卵白和尿囊 C 尿囊、绒毛膜、羊膜 D 壳膜、绒毛膜和羊膜 6.爬行类皮肤最大特点是 A干燥、被骨鳞 B 缺乏皮脂腺、被骨板 C 干燥、具角质鳞 D 缺乏皮服腺;被盾鳞 7.爬行类的大脑表层为 A原脑皮 B 后脑皮 C 大脑皮层 D 新脑皮 8.哺乳类的左房室瓣为 A三尖瓣 B 半月瓣 C 肌质瓣 D 二尖瓣 9.鸟类的椎体特征是 A前凹型 B 双凹型 C 双平型 D 异凹型 10.两栖类的肾为 A前肾 B 中肾 C 后肾 D 泄殖腔肾 11.下列哪类动物具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A鲤鱼 B 青蛙 C 家鸽 D 家鼠 12.关于鸟类的双重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B 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 C 肺和气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D 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13.肌胃最发达的鸟类是 A食肉鸟类 B 食谷物的鸟类 C 食浆果的鸟类 D 食虫的鸟类14.反刍动物的胃有4个室,其中能分泌胃液的胃是 A瘤胃 B 蜂窝胃 C 重瓣胃 D 皱胃 15.蝙蝠能产生超声波的部分和毒蛇夜间跟踪捕食的感觉器官分别位于 A咽、梨鼻器 B 喉、颊窝 C 鼻孔、颊窝 D 喉、顶凹 16.具有右体动脉弓和左体动脉弓的脊椎动物依次应该是 A鸟类、哺乳类 B 两栖类、爬行类 第1 页共4 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详细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演示,学会观察,学会归纳,从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b5E2RGbCAP 通过已有知识的掌握、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plEanqFDPw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 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灭火这一重要用途。 DXDiTa9E3d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不好理解,因为没有反应现象。需要证明它们确实反应了,通过设计实验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现象,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RTCrpUDGiT 三、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到2分钟。然后提出问题:空气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多些行否?没有行否?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体现二氧化碳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PCzVD7HxA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