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

王世梅,女,1965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3.12至2004.12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等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岩土力学特性及试验、地质灾害机理及预测预报等。承担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数值计算》、《岩土工程数值法》、《地质野外实习》和《高等土力学》等8门课程的主讲教学任务。近3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和生产项目,经费达50万元以上。其中科研成果《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获得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拱封拱温度场及温控优化理论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从2002年起,牵头组建了非饱和土力学实验室及土的流变实验室,实验室及其试验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2001年、2002年及2006年多次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教师”; 2006年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7年被评为“三峡大学师德标兵”。

◆所在二级学科: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地质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非饱和土及其流变特性研

王乐华,男,197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三峡大学“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从事岩土体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分析研究。2001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三峡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1项,宜昌市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参与多项重点工程(如锦屏、隔河岩、水布垭、黄龙滩、观音岩、白鹤滩、深溪沟、里底、茨哈峡、大岗山、鲁地拉、金川、楞古、牙根、小湾)的研究。至今出版专著一部(排名第二),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科研成果《卸荷岩体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岩土体与水相互作用理论及工程应用》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陡边坡开挖卸荷岩体分区及力学特性研究》。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稳定分析及治理、岩体力学特性

王志俭,男,1975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建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核废料地质处置;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滑坡成因机理及地质灾害防治;2002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从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获2005年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4),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0),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5),获专利2项(实用新型);主持或参加各类科学研究、工程项目近20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主持编写专业技术报告20余篇,IE 收录3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防治

王尚庆,男,54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曾经负责现场组织并参加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监测预报了1985年6月长江三峡新滩3000万立方米土石的大型滑坡,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三)。主持完成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大危险性崩塌滑坡监测方法与预报判据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清江隔河岩库区重要滑坡监测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主持完成国务院专项长江三峡重大地质灾害链子崖危岩体防治监测预报任务;负责承担完成的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近3 年在研项目有:“三峡库区滑坡监测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部项目),“水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滑坡多源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研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等。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

刘杰,博士,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期从事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及相关岩石试验研究。2009年获评“151人才计划”学术骨干,现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审稿专家。2005年度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第三作者撰写专著《岩石边坡工程》。近年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杂志上发表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的文章20余篇,其中E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英文6篇。2009-2010年被SCI源刊《中国科学E辑》、EI源刊《水利学报》、《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待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和设计项目16项,主持和承担科研经费40余万元。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质高边坡及洞室稳定性研究及相关岩体力学试验研究

刘刚,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151”人才学术骨干。200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博连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BHP Billiton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奖学金”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奖学金”。201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主要从事生态防护工程、生态水利及城市生态环境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和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共1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Transaction of ASABE》、《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地球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核农学报》、《水土保持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10余篇。多次担任《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水土保持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人。

先后与美国USDA-ARS National Soil Erosion Research Lab和Purdue University、加拿大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德国Kiel University、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等单位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人才建立了良好的渠道。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地质学、生态水利学、生态防护工程

卢书强,男,博士,1973年生。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2001在河南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2001~2004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在成都理工大学获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工作。研究工作涉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岩体结构特性、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数值模拟等领域。先后主研和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涉及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长江三峡,金沙江白鹤滩、观音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大渡河大岗山,岷江紫坪铺等)、交通建设(国道213都江堰-汶川公路、重庆石万公路万州段走马岭隧道、渝怀铁路圆梁山特长隧道、合肥-黄山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中的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以及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等工作。先后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大工程岩土体稳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与防治

卢应发,男,1964年4月生;湖北省楚天学者,三峡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导师。大学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在法国路桥大学以合作研究身份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以Attache de Recherche身份工作了一年,同时参与指导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参与欧盟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主持国家支持计划、国家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湖北省重大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回国留学基金等多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七届编委会委员,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五十多篇,SCI收录四篇,EI收录二十多篇等。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力学、岩石力学数值分析

伍岳,男,1977年8月生,副教授,博士。1999年6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3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基于陆态网络的区域网GPS观测点高采样率实时定位研究。现工作于三峡大学,主要研究方向:GPS 技术理论应用与数据处理、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基于陆态网络的区域网GPS 监测点高精度快速定位、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预测等研究。近年来,在纵向课题研究中,主持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对近坝库段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影响研究”(2008年)、武汉大学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冰后回弹影响下的南极大陆内陆孕震机制研究”(2008年)、三峡大学开放基金“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在三峡库区滑坡变形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2006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在大范围网络RTK 快速定位中的应用”(2011.01-2013.12);在横向项目中,主持或参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40余项(2009-201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二期科研项目《Gquicks软件生产测试及完善》、《GPS(监测)网综合数据处理软件包的研究》(2003-2005年),主持完成中国解放军定位总站“关于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预研项目”之子课题“导航定位系统多频数据组合应用研究”(200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6篇,其中被EI收录

7篇,SCI收录1篇;著作2部。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防灾减灾与预测预报

向先超,博士,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8月~2000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飞龙钎具厂从事凿岩钎具的研发工作,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到三峡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岩土加固机理和技术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目前正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和三峡大学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加固机理与技术

孙大伟,男,197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工结构工程三维有限元编程计算,在研项目总金额16万元。2006 年3 月到三峡大学工作后承担高面板堆静石坝静动力分析方面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地震灾害下深覆盖支上高面板坝防渗系统失效机理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基金一项:“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变形应力性状研究”。以第二申请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心墙堆石坝应力变形和心墙裂缝形成机理研究”一项。负责横向项目5项,承担横向项目3项。先后计算了高270m、157 m、150m、107m、50m 等面板堆石坝工程的应力变形、以及思林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三维渗流、应力分析。共发表文章17篇,其中Ei索引1 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高坝设计理论与方法、岩土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

江巍,男,1981年1月出生,湖北松滋人,博士,现为三峡大学讲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工作于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三处,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三峡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近年来,参加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力灾变过程数值模拟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9071512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段稳定性分析及基础处理措施研究”等。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其中SCI、EI各一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

汤艳春,男,1981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可溶岩应力-溶解耦合机理、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项目7项。获得国

家专利3项,出版专业书籍1本(第二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被EI收录5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防治、可溶岩应力-渗透-溶解耦合机理

许文年,男,1960年1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主研人员、2003年湖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宜昌市优秀发明人、2006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防护工程。近5 年来,主要主持项目和研究成果:先后承担纵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863科技攻关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星火计划1项、自然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重大科技和基金项目6项,研究经费达273多万元;承担10余项横向工程开发和研究项目,研究实验经费达210多万元;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得与申请国家专利13项(获得授权7项、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制作中央电视台(《星火科技》、《星火科技》栏目)科技专题片3集。长期从事工程扰动区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研究,其“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研究的空白,解决了恢复植被和坡面防护二者有机结合的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由郑守仁院士、刘广润院士等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在国内此领域属领先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研究团队从边坡绿化技术研究发展到生态工程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的研究,提出的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模式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的关注,并应邀向中国工程院做了专题汇报,受到钱正英、潘家铮、徐乾清院士的肯定。研究成果丰富了学校岩土工程和生态工程专业领域,作为学科带头人开辟性的建立了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方向并使之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研究梯队,研究成果为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材料。研究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了研究推广双丰收,并创建了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近几年研究成果推广产值超过1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防护工程

余岭,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1986)和硕士(1989)毕业、香港理工大学博士(2002)毕业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06);曾任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长江科学院爆破与振动研究所总工程师(副处级);1997年以来,先后多次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工作,曾先后被香港理工大学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被德国University of Kassel 聘为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Members of IABMAS & ISWI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技术创新咨询专家、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局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

委员、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等;期刊《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国际期刊J. of Sound & Vibration、Engineering Structure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J.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和国内多种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

长期从事桥梁荷载识别、车-桥耦合振动、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抗震与工程减隔振、汽车噪声振动与乘坐舒适性(NVH)等研究工作。曾先后完成国际合作项目“Accounting for bridge dynamic loads using moving force identification system (PolyU 5086/97E)”, “Evaluation of dynamic loads for bridge design in Hong Kong (PolyU 5033/02E)”和“Innovative optical fibre sensors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Tsing-Ma bridge (G-YD20)”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移动荷载的动态识别(50378009)”等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水工钢结构智能健康诊断技术研究(SCX2003-18)”,“高拱坝大流量泄洪振动与控制研究(SJ9601)”,“TMD减振技术及其在九江长江大桥上的应用”等6项;大中型工程科研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左岸电站厂房抗振性能评估”,“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渡槽抗震分析”,“狮子坪水电站放空洞闸门流激振动水弹性模型试验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自备电厂试行期振动安全监测”,“乌江构皮滩水利枢纽双曲拱坝流激振动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右岸高石桥动荷载试验研究”,“东风EQ140汽车模态建模及其有限元模型优化”等30余项。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移动重车作用下桥梁性能劣化及其损伤精细识别(50978123)”、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移动重车作用下桥梁动力损伤演化与评估(20817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金项目“水工钢闸门损伤智能识别方法及其验证(YWF0741/YT11)”等。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被引用120余次)、EI收录43篇、ISTP收录15篇,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担任分会场主席并宣讲学术论文30余篇。所完成的项目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等奖项多次、国家发明专利1项等。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桥梁荷载识别、车-桥耦合振动、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抗震与

工程减隔振、汽车噪声振动与乘坐舒适性(NVH)

吴剑,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滑坡地质灾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兴趣为岩土体关键参数的新型试验技术。参与项目包括“长江三峡库区常见多发性滑坡地质模型与监测模型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和“降雨诱发碎石土斜坡破坏机理试验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等等。参与项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的试验研究”。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模型试验、岩土离散元

张华,男,1974年9月出生,博士,副教授,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1997年7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到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任教,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和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并获得博士后研究证书,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在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工作,2010年1月至今在三峡大学研究生处工作,现任副处长。主要从事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土坡稳定性分析,以及土的基本性质实验研究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批准号50609012,裂隙岩土体非饱和渗流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主持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批准号Q20081311,斜坡降雨入渗与地表径流耦合作用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批准号50679037),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0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非饱和土力学

张京穗,女,1962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教授,宜昌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在研项目总金额:22万元,发表论文22篇,专著1部,教材1部。

张国栋,男,1968年出生,博士,教授。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及水工结构工程的抗震减灾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岩土边坡动静力稳定分析及评价、地下结构抗震减灾、动力灾变建模与数值计算等研究。已出版著作(教材)《现代混凝土理论与设计》等三部,在《振动与冲击》、《岩土力学》、《工程力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了高等土力学、现代混凝土理论与设计、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混凝土设计原理等课程。在工程结构物抗震分析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边坡动力稳定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湖北教育厅重点项目(垃圾填埋场整体抗震稳定分析)、三峡大学(边坡抗震稳定分析及工程措施研究)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另外还有其他的横向项目。近三年,研究经费50余万元,发表论文1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及水工结构工程的抗震减灾研究、岩土边坡动静力

稳定分析及评价、地下结构抗震减灾、动力灾变建模与数值计算

张振华,男,1977年01月生,博士,副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三峡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学术骨干。2001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士毕业,2003年三峡大学防治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6年03月-2006年05月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应用技术大学从事垃圾填埋技术的访问学习,2008年11月赴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访问,为国际滑坡研究中心成员。2004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水库滑坡形成机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题1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委托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三期科研项目1项,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项目2项;先

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土资源部2003年科技专项计划课题、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及其它横向科研项目(共13项)的研究工作。获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Landslid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有12篇被EI、SC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获专利授权2项。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水库滑坡机理与预测预报、岩质高边坡开挖过程动态监测预

张业明,长春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 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职称,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调入三峡大学前一直在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环境地质研究室副主任和区域地质研究室主任,并被推选为该所的学术带头人、职称评定组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华南地质与矿产》刊物编辑和宜昌市高层次人才。多年来,一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以及地质遗迹保护等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和参加国土资源部科研项目12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家地质公园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6篇被EI或SCI收录。特别是在主持的国土资源部攻关项目中,发现了一个具有中型规模的银矿床,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找矿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以及地质遗迹保护

李仁平,男,1965年3月生,注册岩土工程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90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并获得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博士学位。90.8~94.1年在福州大学环境及资源工程系任教;94.2~98.8年在福州市第二基础工程公司任职,参与了10多个深基坑工程的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工作;2001.8~2003.7年在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担任公路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主持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福建省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工作。2003.8~2006.7 在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担任系主任及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主编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基础工程》。2006.8~现在三峡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工程学、边坡稳定分析等。已在岩土力学、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基及基础工程

李建林,男,1961年6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三峡学者”特聘教授。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士毕业,198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硕士毕业,1996年重庆建筑大学博士毕业。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电力部确定为培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被确定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1999年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2000年获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2002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才称号。现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的

负责人之一,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岩石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学报》、《地下空间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学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委。

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三峡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电力公司、教育部、水利部等其他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5部。研究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1)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边坡工程数值与物理仿真;(3)岩土工程中的系统工程问题研究。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边坡工程数值与物理仿真、岩

土工程中的系统工程问题研究

李运江,男,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湖北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10月至2003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与防火方向,获建筑技术硕士班结业证书;2004年获得三峡大学防灾减灾方向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方向博士,师从建筑声学专家吴硕贤院士,获建筑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建筑技术科学(建筑生态研究、建筑声学环境、建筑声学设计、噪声治理与防治、建筑节能)。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科研文章40余篇。获得厅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建筑技术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与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合作的《深圳市光电产业企业加速器项目产业园》获得批准,成为将生态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国家级项目。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建筑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生态设计、建筑声学、建筑节能、建筑环境与设备

李文伟,男,1965年2月生于湖南省湘乡市,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学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12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技术处副处长、处长、试验中心主任、工程建设部技术管理部副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与环境保护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先后从事过三峡工程及金沙江水电工程科研管理、现场监理、混凝土研究与质量控制、水电技术等工作。

主持的“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优选及配合比优化设计试验研究”等系列成果、以及参与研究编制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已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二期工程节约投资上亿元,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质量得到了历次质量专家组的好评)。注重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如进一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水泥等原材料技术要求、探讨解决仓面泌水和骨料分离问题、研究应用新一代外加剂和水泥等),为三峡三期工程混凝土质量上台阶并创造一流的工程质量提供了专业方面的技术保障。

除三峡工程之外,现还主持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工程有关混凝土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针对溪洛渡大坝混凝土弹模高、极限拉伸值低、自生体积变形呈收缩特性,实际抗裂安全余地较小的特性,组织相关单位和厂家,从制定质量标准、改进水泥生产工艺、优化施工配合比、细化温度控制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一条龙的攻关研究工作,水泥生产工艺取得有效改进,混凝土性能得到改善,混凝土生产质量得到提高,确保了大坝混凝土质量;并参与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高拱坝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和参与编制了溪洛渡和向家坝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一系列成果在溪洛渡拱坝中得到应用。

1999年获第四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02年参与的项目“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新技术的研究及实践”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参与的项目“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0年获首届“潘家铮奖”。

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三峡工程第二阶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三峡工程高性能大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措施》、《三峡工程混凝土的耐久性》分获中国水利学会1999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2年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合作编著《三峡工程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实践》、《水工混凝土材料性能与应用》、《高拱坝结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三本书。

参与制定或修编了《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一部分:土建工程》、《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等电力及水利行业标准。

历任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分会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理事、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桂媛,女,1969年3月生于天津,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英国南岸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土木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人居环境、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环境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先后主讲《建筑设计》,《别墅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小区环境设计》等课程。多年从事生态建筑与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生态性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纵向项目、教学教改项目和横向设计研究项目数十项,设计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好评。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景观园林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建筑设计及理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及理论

杨俊,男,1976年8月20出生于湖北武汉,1997年7月毕业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同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工程队从事道桥施工工作,1999年2月调入武汉市东西湖市政勘测设计院从事道桥设计工作,2003年9月考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攻读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在三峡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道桥方面的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年2月进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设计院工作期间,曾主持、参与道路、桥梁设计项目五十余项;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参

与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项。迄今在专业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四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桥梁与隧道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设计

肖尚斌,男,1970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北钟祥人;博士,教授。1993年、1999年分别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2004年至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7年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先后从事湖泊沉积学、海洋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等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学、生态水利学及相关研究,重点关注深水湖泊/水库环境中浅埋藏条件下沉积物发生的系列变化等科学问题;三峡大学学术带头人。先后两次获得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资助,主持首届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杰出人才项目等。现主持国家“十一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

以第一作者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edimentology》、《科学通报》、《沉积学报》、《地球化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地质学、生态水利学

肖诗荣,1963年8月生,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宜昌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水利水电开发、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专家。近期研究方向为边坡工程。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生产、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讲授工程地质、岩土力学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课程。

从业近30年来,主要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清江隔河岩水电工程、清江水布垭水电工程等国家和省级大型水电工程的勘测科研工作并主持20余项勘测生产及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勘察金奖一项(1999年)、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6年)、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0年)。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工程、滑坡预测预报、岩土体稳定性

陆付民,男,教授,1964年9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同年9月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元月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三峡大学从事水利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输电线路工程测量、算法语言、数值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及相关的科研工作。现为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坝变形监测及其数据处理、滑坡变形监测及其数据处理、堤防工程加固方案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二十余项省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数十万元,一些科研成果被相关单位采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在《勘察科学技术》、《工程勘察》、《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中国测绘》、《测绘技术装备》、《三峡大学学报》、《人民黄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岩土力学》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6篇。一些科研成果获得相关部门的奖励,一些科研成果被相关单位采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及参加了多项工程测量对外服务项目。多次担任《三峡大学学报》、《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河海大学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人。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变形监测及预报判据、大坝变形监测、堤防工程加固

陈池,男,1970年生于湖北,建筑学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土木学会会员。现任三峡大学勘测设计总院院长,主要从事建筑节能、防火等建筑技术及光纤传感技术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承接了一百多万的科研任务,先后发表论文10多篇,已毕业研究生及工程硕士数名。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及光纤传感应用研究

陈勇,男,博士,讲师,2002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三峡大学硕士毕业,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毕业。2005 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从 2002 年开始从事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土资源部、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非饱和土力学试验、地质灾害机理及预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在滑坡土体的非饱和土力学试验、本构模型数值方法与工程应用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09年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 项,2006年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发表论文近20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非饱和土力学、边坡稳定性

周万清,博士,讲师,1978年5月23日出生于重庆丰都。1996-2003年就读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3-2007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参与了深厚软土地基管桩和水泥土桩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并参与了广东省科学馆钢结构施工监测和珠海石景山酒店质量监测。2007年7月到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工作。近几年来,在土木工程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EI检索2篇,ISTP检索3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深厚软土地基管桩和水泥土桩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周建军,男,1969年出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三峡大学“151”学术带头人。1990-1994年就读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 水工专业, 获得学士学位。1994-2006年,在湖北省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从事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库岸滑坡监测、水工等技术和管理工作。2001-2002年,就读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深埋藏区岩石的损伤时效的研究(包括储藏间岩石开挖后的岩石损伤、应力松弛和蠕变效应)。2002- 2006年,就读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 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岩石在核废料深埋藏处理中的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2006年进入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岩土工程的多场耦合、数值计算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领域教学和研究。2006年5月~10月先后三次参加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委派的专家组赴抚顺进行地质灾害考察(西露天矿北帮地质灾害和采煤沉陷灾害考察)。2006-2009先后主持抚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环境修复和城市规划建设系列专题研究,该项目属于中国工程院东北项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和抚顺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承认,并作为抚顺城市重新规划的重要依据。近几年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总经费达500余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有4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力学工程、多场耦合理论和数值计算、地质灾害机理和

防治

孟召平,男,1963年出生于湖南汨罗,博士,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 ,三峡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从事矿井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工作,1996年9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地质,1999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校在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工作,主要从事矿井工程地质和煤、油气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部重点攻关以及部门等科研课题40余项,目前主持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专项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部特等奖1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3年度获第十二届“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003年国家公派1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进行深部开采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专著2部,在《Engineering Ge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和《煤田地质与勘探》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工程地质、矿井工程地质和煤、油气地质

尚敏,男,1977年2月出生,博士。1999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后供职于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在此工作期间,完成勘察设计项目近百项。其中,“济南百花小区1#商住楼岩土工程勘察、基坑地下水控制、支护设计与监测”获得济南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第一名)。2002年7月考取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进行深造。2004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2007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主要项目研究人员身份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维网络结构岩体水力学研究(40472136)”及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三维网络结构岩体力学模型及工程地质灾害研究(120413133)”。目前,主要从事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专业监测及防治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两篇EI收录。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措施

易庆林,男,1966年3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测绘师。2002年获准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03年2月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GPS技术应用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理事。长期从事工程测量,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和业务工作,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实践经验丰富。

个人主要参与完成的“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监测预报”,“湖北省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研究”等2个科研项目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清江隔河岩库区重要滑坡的监测分析及预测模型”项目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峡库水作用下滑坡动态响应机制及其预测预报系统”成果经省级专家鉴定达总体国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

个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纵、横向科研项目,比如,主持完成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滑坡位移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主持完成“三峡库区秭归县、兴山县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监测预警”,“兴山县高阳镇库岸塌岸工程防治效果监测”,“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三期专业监测预警施工设计”,“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指挥应急监测”等50多个横向科技项目,个人近5年科技经费200多万元。

近年撰写发表了“A Quaternion-Based Solution of Non-linear 3D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三峡库区某滑坡变形影响因素分析”,“某公路边坡开挖卸荷变形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测量机器人在滑坡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三峡库区某滑坡变形的GPS监测分析”等10余篇学术论文。

参编专著1部——《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参编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工程测量》,已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易武:男,1966年8月生,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及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特聘专家,宜昌市地质学会理事,宜昌市人民政府特聘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专家。从事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预报防治研究工作2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滑坡监测预报、水库滑坡变形机理以及滑坡防治方法。主持或参加各类科学研究、服务咨询项目近60余项,其中,主持并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典型滑坡灾害监测分析与预警判据研究”、“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滑坡灾害GIS可视化分析系统”2项,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3年至今承担国务院专项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程、任项目负责人和总工程师,主持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30个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及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和39个滑坡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地质模型建立项目;主持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杨家岭滑坡防治工程勘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程兴山县建阳坪库岸防治工程地质勘查和设计、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非应急防治工程兴山县沙坝沟滑坡防治工程地质勘查和设计、三峡库区兴山县甘家坡滑坡应急抢险防治工程地质勘查和设计等项目。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主持编写工程地质专业

技术报告60余篇。1992年因参加完成国务院专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可行性研究监测预报工作”受到国家科委表彰;获省部级奖励3项。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预测、矿山环境评价、岩土工程勘察

罗先启,男,1965年1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建筑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6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得水力发电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于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共党员,1996年“破格”评聘为副教授。2001年12月评聘为教授。2001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2003年度“宜昌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主持或参加各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项目近4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10余篇论文被ISTP、EI收录。发表专著2部。在秭归县屈原镇边坡治理工程、重庆市忠县州屏山滑坡治理工程、重庆市忠县火电厂边坡治理及库岸防护工程、黄腊石滑坡群石榴树包滑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分析、大石板滑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分析等项目的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长江三峡黄蜡石滑坡群大石板滑坡稳定性与危害性研究,经专家评审,该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2001年三峡大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01Y-007-1-001-D02),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方法分析获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郑宏,男,1964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教授,“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防灾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该校研究生院,1988年1月毕业,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2000年10月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

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6月至1998年10月,北海道工业大学访问教授,日本软脑株式会社高级职员;1995年7月至2001年7月间的部分时间,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01年12月应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2002年入选首批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所有获奖者排名不分先后),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论文“界面问题的混合有限元法(2002)”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颁发的2000-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证书(共10篇获奖论文);2006年获首届楚天学者成就奖(3年一届,每届4人);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现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物理与数值模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数值方法专委会常委。曾多次应邀对Berkeley Lawrence美国国家实验室、Geo-slope公司(加拿大)、Itasca公司(美国)、Calgary大学、北海道工业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也曾数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在国际国内被领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近5年来,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一)。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力学数值方法

郎煜华,男,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专业,1984-1989年在甘肃省科学院从事滑坡泥石流研究,1989年至2004年在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京都府立大学,东京农工大学及东部日本矿业研究所等处学习工作,博士期间从事边坡稳定性研究,博士后期间从事边坡绿化研究,其滑坡三维运动模拟研究及土壤菌绿化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12月到三峡大学工作,用中文英文及日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加纵向滑坡研究课题及横向绿化技术课题等数项,主要讲授土力学双语,工程地质,及研究生专业外语等课程。希望有志出国到日本或英美留学的学生报考研究生。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运动模拟,边坡永久绿化

姜袁,女,汉族,1964年10月生,硕士,教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宜昌市西陵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混凝土材料及其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方面的研究。在《振动工程学报》、《应用力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等国内核心期刊及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EI检索论文5篇;主编本科教材1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完成各类科、教研究项目2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项10余次,获国家专利3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20余万元,完成横向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徐连民,1963年2月出生,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工结构专业。1987年6月获河海大学水电工程系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3月获名古屋工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7年6月至1992年1月担任河海大学水电系任助教和讲师。1996年4月至2002年6月,分别在基础地?コンサルタンツ(株)、株式会社ジェ??シ??ディ(株)和サイバネット株式会社(株)担任技术部主任工程师。2002年7月起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及水利系副教授。2006年6月起受聘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岩土材料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高土石坝的应力和变形性态研究,水土耦合问题及接触问题研究。在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研究领域共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中,2篇SCI源刊,EI收录5篇。最近的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项目负责人,经费25万元),横向项目4项(项目负责人,合同总经费80万元)。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岩土材料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高

土石坝的应力和变形性态研究,水土耦合问题及接触问题研究

徐港,男,1974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达茂旗,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7-2002年在三峡大学任教;2002-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硕博连读,2007年6月毕业于该校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之后在三峡大学任教。近年来,先后参与了“混凝土结构使用全寿命

分析研究(50278039)”、“基于检测与监测信号的混凝土损伤及破坏判断(50578068)”、“氯盐侵蚀环境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基础理论研究(50538070)”及“SMA改性纤维混凝土动态特性及耗能机理试验研究(50679039)”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目前负责主持的纵向项目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耐久性若干问题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力与环境耦合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构件锈胀裂全过程研究”等。在《Structural Concrete》、《建筑材料学报》及《工程力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7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涂鹏飞,男,1965年2月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同年7月分配到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工作,从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变形机理研究,1996年9月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环境系在职攻读岩土工程专业,1999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继续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变形机理研究工作,2004年4月进入三峡大学。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滑坡变形监测及其数据处理、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十余项省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数百万元。目前在研的项目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08CDA096) “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在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已在《路基工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地质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变形监测及其数据处理、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谈云志,男,1979年9月出生,湖北阳新人,工学博士。200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2003~2006年,硕士就读于三峡大学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以非饱和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为方向;2006~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特殊土方面的研究;2009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依然从事非饱和土力学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与相关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荷载与增减湿循环共同作用下压实红粘土的变形特性”(2011~2013)1项;主持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软岩力学特征研究”1项(2011~2012)。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暴雨诱发滑坡的致灾机理、风险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2009~2012)1项;参与水利部行业公益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项目2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高液限土基本力学试验及路基边坡湿热耦合数值模拟”等2项。在《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实验力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3篇,其中被EI收录6篇、ISTP 收录1篇、CSCD收录4篇。另外,获《非饱和流变试验仪》的研究专利授权1项(第二作者)。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土土力学

彭刚,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三峡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特种结构》、《工业建筑》等刊物的编委(或理事)。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第三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砂土液化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等纵向科研项目;同时还主持完成了“龙淮水电站左岸拐弯坝段三维动静力有限元分析”、“江坪河溢洪道控制段及预应力闸墩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安全评价”、“利用SMA新型材料制作建筑结构振动控制器”、“葛洲坝船闸浮式检修门浮式系泊装置研究”等具体工程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在该领域获取国家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出版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各类项目30余项,累计完成科研经费170余万元。

目前正主持进行“材料动力特性及结构抗震”方向的研究,该方向主要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动力特性、混凝土损伤过程的CT动态检测技术、高坝动力响应分析的数值方法及抗震措施、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器件开发、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在地震、风振、浪击等动力作用下的动态性能与结构响应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方法,寻求有效降低结构动力响应、提高抗震性能的工程措施。主持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博士后基金联合资助项目“SMA改性纤维混凝土动态特性及耗能机理试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西部高拱坝抗震安全前沿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混凝土动静力破坏过程的CT观测技术研究”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横向科研项目,在研经费总计约260余万元。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动力特性及结构抗震

曾怀恩,男,1979年12月生,副教授,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2008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现任职于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滑坡高精度变形监测与预测的交叉学科研究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软件著作权一项(登记号:2009SR00935),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4篇,其中已被EI收录2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2009年作为主编人员,编写了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管理司”所主持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蓝皮书(2009年)地质环境主体分析报告”。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程圣国,男,1972年出生,副教授,博士;1995年获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2007年获武汉大学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6月于法国国立路桥大学CERMES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课题为“土的热-水力-温度耦合特性研究”;主要从事岩土边坡稳定非线性分析方法、岩土工程力学等方面研究,主持“枝江市龙头桥、熊家港两座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原位试验研究”、“基质吸力对降雨型滑坡稳定影响研究”、“三峡库区典型滑坡突变机制研究”、“植被和气候对滑坡稳定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2000年、2003年科技专项计划、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纵向课题多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

20余篇,其中被EI/ISTP检索7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分析方法、纤维加筋力学机制及应用

雷体洪,男,1967年生于湖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建筑师、国家一级结构师,宜昌市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三峡大学勘测设计总院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城市规划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完成一类建筑(大型)项目设计十余项,承接了数百万的科研设计任务,先后发表论文近10多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建筑学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建筑理论研究

雷进生,男,1970年4月生,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2年6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有多年工程施工、结构试验和安全监测工作经历,目前主要从事试验与监测理论、岩土工程设计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技术研究”、“漕河渡槽槽身动态仿真及结构性态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漕河渡槽30m试验跨监测试验研究”、“印度尼西亚AUSHAHAM No.1电站安全监测与技术咨询”等1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研究经费32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监测理论与技术、岩土工程设计与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