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编制说明_(送审稿)_2018年11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编制说明_(送审稿)_2018年11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编制说明_(送审稿)_2018年11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编制说明_(送审稿)_2018年11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送审稿)

编制说明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1. 工作简况............................................................................ . (1)

1.1 任务来源............................................................................. .. (1)

1.2 协作单位............................................................................. .. (1)

1.3 主要工作过程............................................................................. (1)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 (3)

2. 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5)

2.1 编制原则............................................................................. .. (5)

2.2 主要内容............................................................................. .. (5)

3. 量化、调研实证和预期效果............................................................................ .. (5)

3.1 量化内容、指标体系和计算单位............................................................................. .. (5)

3.2 量化方

法............................................................................. . (6)

3.3 生产成本定额计算方法............................................................................. .. (8)

3.4 调研实证报告............................................................................. (9)

3.5 预期效果............................................................................. (14)

4. 采用相关标准的情况............................................................................ . (15)

4.1 引用了下列规范性文件............................................................................. (15)

4.2 参考了下列规范性文件............................................................................. (16)

5. 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17)

6.关键环节的处理和依据........................................................ ................... (17)

6.1 生产单元的确定与依据............................................................................. (17)

6.2 难度等级的划分原则............................................................................. . (17)

6.3 DOM生产工作量定额............................................................................. (18)

6.4 生产岗位人员人工成本定额的表述方法............................................................................. ..18

6.5 地类调查住宿费的处理依据............................................................................. . (19)

6.6 间接成本说明............................................................................. . (19)

6.7 其他特殊条件的处理............................................................................. . (20)

7. 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的建议............................................................................ . (21)

8.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 (21)

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 (21)

10.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 (21)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送审稿)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自198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详查)以来,围绕土地资源开展的各级、各类调查工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过程中,国务院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第518号令、2008年2月8日),明确了土地调查工作是国家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土地资源调查成本定额的研究已成为各级政府、相关单位、企业着重关注的热点。

目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在即,为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促进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健康发展、保障成果质量,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决定开展“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以下简称“生产成本定额”)研究和编制工作。

1.2 协作单位

本项目的协作单位为:福建省土地学会。

1.3 主要工作过程

1.3.1 开展前期研究,编写实施方案

本项目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开展县级全图斑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测算。基于多年土地资源调查生产实践,依据土地调查技

术规程、规定和编制原则,进行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流程的分析和研究,2017年5月完成“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确定了本定额编制的工作路线为:生产单元分解、指标量化、调研样本统计分析、实证修订和成本定额计算。

1.3.2 调研分析,起草生产成本定额初稿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重点研究对象为直接成本。生产的直接成本按阶段划分为准备阶段、生产阶段、成果整理编制3个阶段,直接成本为3个阶段的成本之和,而生产阶段是本定额量化的关键。将生产阶段分解为5个独立的单元模块,包括正射影像图(DOM)生产、信息提取、地类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图件编制,并建立了相应生产单元的要素指标体系。

2017年6月,项目组编写了“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研究调研”材料,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调研工作。先后收到除西藏、辽宁、陕西外29个省(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家内业试点单位的34份报告,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获取了初步定额“边界”量化值,2017年7月起草完成了《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初稿)。

1.3.3 实证修正,编制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

2017年7月下旬,项目组编写了“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实证工作要求”,在全国20个土地调查新技术方法试点县范围内开展实证工作。实证工作期间,项目组到贵州省独山县、黑龙江省东宁市和四川省郫都区3个“试点”进行了现场调研。随后,在青岛市组织

了区域代表性实证“试点”研讨会,与6个实证试点单位成本测算报告执笔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与研讨,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了测算内容、口径、单位等要求,并追加编写了“实证报告补充意见”。这些举措对“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编制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9月上旬共收到15个省16份回复(其中补充意见后的回复9份)。通过对实证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获取修正值,2017年9月底集中编制了《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

1.3.4 征求意见,完善生产成本定额,形成送审稿

2017年10月12日,由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发函征求各省厅意见,10月下旬先后收到除吉林省、湖北省外的29个省厅回函,其中8个省厅没有意见,21个省厅共计反馈了89条建议或意见,采纳21条、部分采纳29条、未采纳39条。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生产成本定额”,2017年11月中旬形成了《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送审稿)及相关要件。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制定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资源调查所主持,院财务处、数据中心和科技处参加,福建省土地学会为协作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调查部门、生产单位主要技术人员配合。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如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李宪文: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资源调查所所长李万东: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所主任工程师、研究员柴渊: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前期研究、实施方案编写、调研、实证与量化等工作;起草“生产成本定额”标准文本、修正编制说明及意见汇总处理表。

土地资源调查所研究员高莉:主要参加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研究、调研、实证工作,承担本标准中量化、图件编制单元测算、编制说明编写等工作,参加本标准及意见汇总处理表的编写。

财务处副处长、高级经济师蔡勇:主要参加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本标准中有关财务政策、依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加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所高级工程师李琪:主要参加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本标准中量化、编制说明编写等工作,参与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所工程师田立瑛:主要参加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本标准中量化和附录的编辑工作,参与本标准及意见汇总处理表的编写工作。

科技处高级工程师朱国华:主要参加人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本标准中研讨会的筹备、组织工作。参与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福建省土地学会理事长李相一:协作单位负责人。参加项目研究、工作方案制定、调研、实证与修订工作。

福建省土地学会副秘书长刘章琳:协作单位参加人。承担项目研究、工作方案制定、调研与实证工作。

2. 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 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以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生产的平均先进水平、保证成果质量与成本经济合理为原则。“平均”指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活动三要素的消耗量与成本(人工成本、仪器设备折旧成本、材料消耗成本)均以“平均值”计算;“先进”指生产采用的技术路线、流程和方法略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经济合理”指在满足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的条件下,经费投入合理、操作性强。

2.2 主要内容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送审稿)内容包括: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符号、代号和缩略语,总则(包括测算原则、要求、难度等级、编制方法),成本测算(包括成本构成、直接成本、单位面积生产定额),计算方法(包括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附录(包括全国县级辖区单位面积图斑数量分档统计表、成本定额测算案例、全国县级辖区面积分档统计表、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定额查询表),参考文献等内容。

3. 量化、调研实证和预期效果

3.1 量化内容、指标体系和计算单位

3.1.1 量化内容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的量化是对各独立生产单元的分析和计算过程。独立单元量化主要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

劳动力量化:劳动力的物化量,即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活动中人员消耗的工作量。生产岗位人员包括生产人员、质检人员和项目负责人。

劳动工具量化:劳动工具的消耗量,即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活动中仪器设备折旧费和一次性材料消耗量。

劳动对象量化:主要对影响实际工作量的客观因素(即难易程度)进行量化。“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各独立生产单元依据每个单元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其中,DOM生产单元主要影响因素为影像分辨率和影像幅宽;地类调查生产单元主要影响因素为图斑密度和坡度;信息提取、数据库建设和图件编制生产单元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图斑密度。

3.1.2 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计算单位

①劳动力量化的指标:劳动力量化指标为“工天”,成本计算单位为“工天/km2”。

②劳动工具量化的指标为“元”,成本计算单位为“元/工天”。

③劳动对象量化的指标有:图斑密度、影像分辨率、影像幅宽、坡度。图斑密度的单位为“个/km2”,影像分辨率的单位为“m”,影像幅宽的单位为“km”,坡度的单位为“°”(度)。

3.2 量化方法

“生产成本定额”生产阶段的量化过程:在编写“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研究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开展各省调研→第一轮整理、统计与分析→获取初值→进而编写试点实证工作要求,开展实证工作

→第二轮整理、统计与分析→获取修正值。

3.2.1 开展各省调研,统计与分析,获取初值

首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的调研工作,各省按调研材料的要求编写调研报告(含调研表)。调研内容包括:

①单位生产物化劳动量,具体包括:外业成本(即地类调查)、DOM制作成本、信息比对图斑提取成本、数据库建设成本、图件编制成本等五个生产单元。

②劳动力消耗,具体包括:生产岗位人员构成比例、生产岗位人员的人工成本。

③仪器设备和消耗材料的种类与消耗量。

④其他,具体包括:调查各阶段费用所占比例、县级成果质量检查费用。

在“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研究调研”材料中,经对全国约2800个县级2016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图斑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将图斑密度G(个/km2)划分为五个难度等级,分别为:Ⅰ(G≤50)、Ⅱ(50<G≤100)、Ⅲ(100<G≤150)、Ⅳ(150<G≤200)、Ⅴ(G>200)。

然后,收集、整理各省反馈的调研报告及各类调研表,经分析筛选,剔除不合理的、偏离大的数据,计算DOM制作成本调查表、外业成本(即地类调查)调查表的平均值,再采用等值线法,将DOM生产难度等级和地类调查难度等级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见“生产成本定额”表1-1和表3-1)。

最终,计算出每个生产单元各难度等级的平均值。为便于调整各地难度等级影响程度的差别,以相邻难度等级平均值的中间值作为各难度等级的阈值,即获取的初值。

3.2.2 开展实证工作,统计与分析,获取修正值

首先,在土地资源调查成本定额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初步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土地调查新技术方法20个试点单位开展成本定额的实证工作。各试点县至少选择1个完整乡镇全程记录土地调查试点工作及其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对地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等生产单元开展相关补充工作,准确掌握实物工作量,按实证要求编写实证报告和填写各实证记录表。实证记录表有:地类调查总体情况实证记录表、数据库建设总体情况实证记录表、地类调查人员投入实证统计表、数据库建设人员投入实证统计表、XX样区地类调查材料耗材和仪器设备情况实证统计表、XX样区数据库建设材料耗材和仪器设备情况实证统计表、生产阶段时间记录表。

再者,收集、整理各试点实证报告和实证记录表,经分析筛选,剔除不合理的、偏差大的数据,计算平均值,获取修正数据。

最后,根据修正数据对初值进行修订,使用修订后的数据重新计算各难度等级的平均值,再取相邻难度等级平均值的中间值,作为各难度等级的阈值,即获取的修正值。

3.3 生产成本定额计算方法

依据量化结果进行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的计算。要求算式简约、便于以县为单位编辑查询及按照实际生产单元组合测

算。

3.3.1 单位面积生产成本计算

首先,依据各生产单元单位面积生产的人工成本、仪器设备折旧成本和材料消耗成本,计算各生产单元单位成本,并累计形成生产阶段成本;再根据准备阶段、生产阶段、成果整理编制阶段的比例,计算直接成本;最后,根据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期间成本的比例,计算单位面积生产成本。

3.3.2 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计算

根据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调查面积,计算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

3.4 调研与实证报告

3.4.1 调研工作

为全面、系统、客观把握成本定额测算指标的量化,使其更具备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项目组针对土地资源调查各生产单元的量化标准和人员配比及人工成本等情况,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成本定额调研工作。此项工作主要分为统一部署、调研填表、数据分析、系统总结等工作环节。

①统一部署

项目组根据前期定额量化研究成果,研究设计了10张系列调研表格与详细的填表说明等,形成了“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研究调研”材料。2017年6月,项目组在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土地调查会议期间,统一部署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

展成本定额调研工作,并对调研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统一调研要求、明确工作方法。

②调研填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调研工作总体要求,组织相关县(市、区)按要求填写调研表格,并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梳理总结,详细掌握调研进度等情况,形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研结果。项目组供收到34份报告(详见1.3.2)。

③数据分析

项目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调研表格和报告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部分偏离合理范围过大的数值进行了筛选剔除。在此基础上,按照调研设计的指标项,采用平均取值的方法得出各项量化指标,用于开展分析和测算工作。

④系统总结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按照“生产成本定额”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测算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形成了《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初稿),为开展成本定额实证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4.2 实证工作

(1)目标

实证是对前期量化指标和调研结果进行实地验证的再修订和进一步优化、完善工作,是定额标准编制客观性、适用性和科学合理性的重要实践保障环节,对定额标准编制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内容

本次实证工作由院项目组统一部署,结合全国土地调查新技术方法试点研究工作,组织20家新技术方法研究试点单位和5家内业生产单位具体实施。

实证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类调查、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外业实证,另一部分是针对DOM生产和信息比对方面的内业实证。其中,外业实证内容是结合试点工作实际情况,选择至少1个乡(镇)全程记录土地调查试点工作及其经费使用情况,并根据初步形成的定额标准验证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同时,对地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开展相关补充工作,准确掌握实物工作量,按项目组编制的试点成本测算调研报告参考提纲和各项调研记录表填写相关内容。内业实证内容是根据项目下发的实证要求,全过程记录内业生产的工作量及设备、耗材等使用情况,结合“初稿”定额指标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方法

①调研分析法

本次实证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实证单位有关土地资源调查工作量及其经费使用状况。项目组根据定额标准测算的量化指标,系统设计了调研内容及要求,统一部署各实证单位开展实证测算工作。各试点单位根据调研内容,在梳理分析调查内容的基础上,经统计、分析后完成了实证调研工作,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组进一步修订定额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②实地求证法

在对各实证单位调研结果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根据实证调研的具体情况,对相关建议和意见、特别是与定额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进行了实地求证。通过实地交流或集中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实证单位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讨论实证工作差异的主要原因,统一实证标准,按预定要求顺利完成了实证修订工作。

③汇总分析法

项目组以各实证结果为依据,对实证单位提出的各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汇总和分析,集中研究实证中发现的有关指标设定、定额标准阈值等问题,进一步修正、完善指标体系,形成了“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为编制“生产成本定额”送审稿做好准备。

(4)过程

实证工作按照项目组统一部署、试点单位具体实施的组织模式开展。

①工作部署

按照实证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7月下旬,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北京通气会上,项目组向开展土地调查新技术方法的20个试点县(市、区)负责人分发了实证内容材料,讲解和明确了实证工作要求,统一部署开展实证工作。

②试点实证

各试点县(市、区)组织相关单位,根据“生产成本定额”初稿指标,统一测算试点实际工作经费,并根据本地区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地类调查、数据库建设及图件编制等工作环节进

行了详细的测算分析,针对各生产单元的工天、仪器设备折旧、材料消耗等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于9月中旬完成了试点实证报告成果。

③实地研讨

在试点实证工作期间,项目组根据各地开展实证工作的具体情况,赴黑龙江省、贵州省和四川省等试点县(区、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现场分析和解决实地工作具体问题,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单位的实证工作,保证了实证成果质量。在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项目组组织山东、安徽、福建、甘肃、浙江、江西等6个具代表性的试点报告执笔人,在山东省青岛市采用集中座谈的方式,听取了6地实证工作汇总,并对相关实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会后,项目组根据有关座谈及调研情况进一步整理、总结,针对实证工作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解决途径,统一部署20家试点县(区、市)对实证工作进行梳理和完善。

④优化完善

各试点县(区、市)根据项目组实地调研和会议交流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按照实证要求,及时修正、优化、完善试点成果和实证报告。

⑤结果修订

项目组对试点县(区、市)提交的实证报告,进行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对定额编制中的部分参数进行了合理性修订,对定额文本中的

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改充和完善,最终形成“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

(5)实证结论

通过开展定额实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定额标准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结论如下:

①“生产成本定额”总体设计合理、体系完整。本定额标准测算单元涵盖了土地资源调查的必备工作内容,与调研和实证结果基本吻合,定额指标系统、全面。

②“生产成本定额”指标较为客观、适用,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试点单位实际使用经费基本均在定额标准测算阈值范围之内,定额测算值与实际支出额基本相符。

③“生产成本定额”具备较实用的操作性。不同难度等级中的工作量定额以阈值给出;限定了在客观存在的特殊时空条件下,费用支出可按相关规定合理调整;生产阶段成本可采用模块化组合计算等等;使本定额能更为全面、有针对性的满足广域的复杂情况,并可更加持久的发挥作用。

3.5 预期效果

①填补了“标准化”空白

土地资源调查项目以往没有“生产成本定额”标准,致使多变、繁杂、相互交织的各类影响因素难于建立逻辑关联,预算编制没有客观的参考依据始终困扰着行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过程中,国务院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第518号令、

2008年2月8日),明确了土地调查工作是国家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在即,本“生产成本定额”的编制及时填补了由来已久的标准化空白。

②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本“生产成本定额”的编制客观上可促进土地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增强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及土地资源管理科技水平的提升;标准的现势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了土地调查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了项目预算编制、有助于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与市场化运行持续、健康的发展。

③社会效益深远

标准化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课题成果的发布实施,可使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相关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提高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本“生产成本定额”标准会与时俱进,不断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土地资源调查生产领域的预期成效与影响积极而深远。

4. 采用相关标准的情况

本标准充分考虑并满足现行土地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和

行业标准之规定。

4.1 引用了下列规范性文件

·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TD/T 1010—2015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4.2 参考了下列规范性文件

· 2008年2月7日《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

· 2007年1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 2008年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

? 2016年3月24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 2009年2月5日《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政部、国家测绘局

· 2007年3月15日《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

?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

? 2015年9月30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国内差旅住宿费标准调整表》【财行[2015]497号】

? 2013年12月31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31号】

? 2017年10月31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京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设计书

南京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方案设计书 (一)土地调查范围 土地调查范围:东经118019 ' 43 ”一119014 ' 02 ”、北纬31o13 ' 00”—32o36' 32”,包括南京市辖区范围内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11 个区及高淳、溧水2个县,调查面积约6580 平方公里。 (二)基本情况 1.已有农村土地调查成果 南京市江南八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区、栖霞区)及原浦口区、原大厂区的调查成果:2000 年1/1000 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及此后每年的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包括1/1000 地形图、地类界线图、权属(含村民小组)界线图、行政界线图、土地权属调查协议书、土地权属调查表等,以及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该成果已于2006 年实施地形数据的修测和更新。 南京市五郊(县)区(江宁区、高淳县、溧水县、原江浦县、原六合县)的调查成果:先后于2002 年、2003 年完成的1/5000 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及此后每年的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包括1/5000 地形图、地类界线图、权属(含村民小组)界线图、行政界线图、土地权属调查协议书、土地权属调查表等,以及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 2.已有城镇土地调查成果 城镇数字地籍信息。全市辖区范围内的建成区(城区、建制镇),已全面完成1/500 比例尺的城镇地籍调查,形成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城镇土地调查、登记、发证。 3.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依据,于2005年完成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含村民小组)登记、发证建立的相应属性数据库;以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据,完成国有土地使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doc教学内容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d o c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一、引言 农村土地调查,即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是资源调查的真实文字记录,是极重要的成果资料之一,它要求对整个调查工作系统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性的总结探讨。编写好报告不仅对系统、全面、科学管理土地十分重要,而且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充实、发展土地科学,造就一大批土地科学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土地资源调查结束后,一定要严格要求编写好土地资源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验,学会利用有关资料和图件,撰写地、县、乡级各类土地资源报告和专题报告。 二、杨庄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莱芜地处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杨庄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杨庄镇地处泰山东麓,莱芜市西部平原,西与泰安市接壤,汶河、汇河交汇于此。面积58.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5026户,48808人,耕地面积3588公顷。 行政区划:杨庄、大埠头、小埠头、燕家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陈徐、西宅科、张里街、朱屈街、冷家庄、西杨庄;陈东、陈西、陈北(三村合称陈家楼);高家店、前郭庄、后郭庄、水西官庄、张家泉、巩家庄、刘家店、李家堂、镇武庙、谭家庄、侯家洼、罗家洼、司家岭、胡家宅、孟家官庄、太平官庄、凤凰官庄、梅家官庄、尹家庄、马村(原名马家庄)、营房、蔺家庄(蔺家庄、王家庄)、石家河、大桥沟、小桥沟、阎桥(阎桥、小阎桥)、雪岭、龙尾、上马家泉(上马家泉、马家庙)、下马家泉。 (二)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优越,地貌多样,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天下,各占其一,主要种植烤烟、果品、中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36%;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钛铁矿、白云母等,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其中龙头企业兴盛矿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并成功在香港上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齐长城遗址、曹操回马岩、五山溶洞、鸽子崖、汞丹山林场、驻地广场、千年银杏、龙山文化遗址、抗日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 (三)社会经济情况: 杨庄镇地处泰莱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是莱芜市“三辣生产基地”。全镇生姜面积12135亩,大蒜25000亩。全镇依托资源优势,建有恒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厂22家,年加工生姜6万吨,大蒜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有9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稳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无邪教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工业总产值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9.7亿元,境内税收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9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27处,年创工业产值16460万元,实现利税524万元,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莱芜市风机厂、莱芜市兴华机械厂、莱芜年阀门厂、莱芜市东方摩托车汽缸厂、莱芜安王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是杨庄镇骨干企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工业带动战略,靠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培植、扶持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镇村企业上台阶、快发展。杨庄镇是莱芜市农业大镇,全年粮食总产达1.9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科技、流通、储藏加工三大龙头的作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化进程,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杨庄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杨庄镇把园区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规划方田65个,建成万亩生姜、大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打牢创汇农业基础。投资近千万元,新建双龙路、鑫源及供水、排水、变电、通讯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四通一平”质量。园区管委会严格实行“一个头对外,一个漏斗对内”的封闭管理模式和“一个站式”服务,建立投资企业包干责任制,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核查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总体方案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月

目录 一、目的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核查任务?4 (一)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核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基本农田核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核查原则与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技术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技术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技术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核查的主要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内业核查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外业实地核查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总体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组织实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组织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责任与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进度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地资源调查练习题

简答 1、计算耕地图斑净面积时需扣除田坎。 答:指处于图斑内或图斑边界上的单线线状田坎。具体指南方》1.0米,北方》2.0,米且小于20米的田坎。 2、田坎系数测算 答:田坎系数测算指田坎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程序方法:1、分区,按地貌类型将调查区域分为丘陵,山区和高山区。 分组,在每一区内按照不同的坡度级(2-6,6-15,15-25,25以上)和耕地类型(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分组。 确定样方。在每一组内布置30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样方。 田坎测量。长度在调查地图上量取,田坎宽度实地测量。 田坎系数计算。包括每一样方的田坎系数和每一组的平均田坎系数。 田坎面积扣除,根据每组每组平均田坎系数逐一扣除图斑内田坎面积。 检查验收。 3、具体工作中,如何得到田坎面积? 答:全站仪野外测站点,cad展点、绘图保存为dxf文件,用mapgis转换dxf文件为wl线文件,进行线编辑然后拓扑检查,线工作区提取弧,拓扑重建构面,空间分析对田坎进行缓冲分析,工程裁剪,将区属性参数导出,得到各id参数。 4、如何理解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关系? 答:联系:1、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范围相衔接。 均以县级行政单位统一调查。 区别:1、依据规程不同。前者依据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后者依据的主要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2、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全国大陆和海盗,后者范围为城市和建制镇。 3、调查单元不同,前者是图斑,后者是宗地。 4、内容都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地类调查,后者侧 重权属调查同时还包括地籍测量。 5、方法方面。确权方法相同,但依据的证明材料不同,面积量算方法相同,但 图斑面积需要平差而宗地面积不需要平差。 6、主要成果不同。前者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后者为地籍图和宗地图。 5、什么是土地调查 答: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如何进行面积的量算 答:程序,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统计。 控制面积量算 在图幅结合表中查询图幅理论面积 采用解析法等精度较高的量算方法,得到控制单位面积。 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逐级平差后得到各级控制面积。 碎部面积量算 将所有区域里的图斑进行编号。 采用解释法图解法等面积量算方法量算图斑面积,其中解析法指由实地测量的角度,长度,坐标精确精算面积,包括几何解析法和坐标解析法。图解法指由图上测出的几何要素计

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特区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特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 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1 调查区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及调查内容 (1) 1.1 地理位置和概况 (1) 1.2 城镇调查的内容 (1) 2 地籍调查工作程序及组织实施方案 (2) 2.1 城镇地籍调查作业参考流程图 (2) 2.2 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3) 3 权属调查实施 (13) 3.1 已有土地调查登记成果范围权属调查 (13) 3.2 初始调查范围权属调查 (14) 4 注:部分调查问题的应急预案 (15) 附录1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分说明书 附录2指界授权委托书 附录3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附录4地籍调查出席指界通知书 附录5**特县城镇地籍调查动员会签到表 附录6 地籍调查表 附录7街道宗地面积汇总表 附录8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I

1调查区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及调查内容 1.1 城镇调查的内容 城镇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地类)等。对已有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首先将原1954年北京坐标系下的权属界线统一转换到1980年西安坐标系下,将原土地分类转换到二次土地调查要求的全国土地分类下,调查小组利用以上转换后的权属界线、地类以及基础测绘、已有的调查登记属性信息,按照城镇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进行补充、完善,并做好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衔接;对未开展城镇地籍调查的,按初始地籍调查要求进行。 对已有地籍调查成果的,如界址点、线发生变化或界址点、线虽未发生变化但与基础测绘成果叠加后与原登记结果矛盾或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要进行界址点补充测量,将界址点、线的位置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无地籍调查成果的,直接测量全部界址点,并保持界址点、线位置与调查结果一致。 基础地理数据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基础测绘成果精度不能满足地籍精度要求的,需要补测作为界址线的地物(如围墙、房屋、栅栏等)以及与界址线相邻的地物,有条件的可以测绘全部房屋、围墙、栅栏等地物要素;现状已发生变化的,要按不低于原基础测绘成果精度要求对原基础测绘成果进行修测补测; 进行内外业检查,满足要求后,按照建库标准更新城镇数据库成果。 本次**特县城镇地籍调查调查范围为**特县城关镇(平寨镇)以及郎岱镇、大用镇、木岗镇、岩脚镇建成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5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 今年暑期期间,根据学校的分配指示我参加了毕业实习。来到了国土资源局实习和工作,回首实习这几日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将要接近尾声,本次实习是我跨入社会进行的一个热身运动。实习中的每一天,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学到了很多学校接触不多的东西,在过去四十多天实习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认知,不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也使我重新的对自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审视。 一、实习单位概括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初刚到国土资源局,在局里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帮助下,我慢慢的了解许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我发现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学会的软件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了土地系统的专业软件MAPGIS 的操作,我发现MAPGIS是款很实用的软件,它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具备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矢量、栅格、影像、三维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高效的空间索引;标准自适应的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元数据的采集、存储、建库、查询和共享发布,支持SRW协议,具有分布间索能力。最重要的是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进行三维海量数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计划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三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三调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

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三调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包括: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