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与对策分析

作者:吴文化樊桦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

报告全文: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既是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8583万吨标准煤,占我国能耗总量的7.55%,其中:汽油消费量2722.4万吨,柴油消费量5747.32万吨,煤油消费总量1000.54万吨,分别占全国消费总量的51.94%、48.56%和88.96%。从综合能耗水平上看,2000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与全国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0.8%;从主要能源种类来看,煤炭消费总量和占全国的比重都明显下降,而各种石油制品消费量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柴油年均增速达到14.55%,汽油年均增速达到11.9%,煤油年均增速达到10.95%,各类油品占全国的比重均显著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交通运输业仅包括对从事社会运营的交通运输企业或运输工具,相应的能源消费统计量也只包括其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费,一些非交通行业的道路或水运交通工具以及大量的社会非运营交通工具的燃油消耗没有纳入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统计中,按全口径考虑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总量被低估了。如果按照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终端能源消费是指一次能源扣除能源工业所用能源以及加工、转换和输配损失后,供终端用户使用的能源量)测算全社会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费,则2005年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6.3%,其中全国95%左右的汽油和60%左右的柴油被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

1、铁路运输业

目前铁路机车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三种类型,分别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是柴油)、电力作为驱动能源。2005年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为2247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663万吨,汽油10.4万吨,柴油573万吨,天然气242420万立方米,电力214.9亿千瓦时。由于逐步淘汰了能耗量比较大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比重大幅度提高,在铁路总运输量大幅度的增长的同时总能耗水平并未大幅增长,近10多年来基本维持在每年2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从单位运输量能耗指标上看,在总能耗水平基本稳定和运输量大幅增加的双重作用下,铁路运输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从1990年的160.3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减少到2005年的88.6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下降了近50%。

2、道路运输业

从广义上看,道路运输的能源消费量应包括营业性公路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和社会非营业性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费量两大部分。

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成品油消费行业领域,也是占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领域。2005年我国共有营业性载货汽车604.8万辆,营业性载客汽车128.4万辆,二者汽油消

费总量为229.8亿公升,柴油消耗总量为449.4亿公升,分别占交通运输业汽油和柴油消费总量的60%和78%,占全国汽油和柴油消费总量的30%和36%。2005年营业性载货汽车的平均油耗水平汽油为8公升/百吨公里,柴油为6公升/百吨公里,营业性载客汽车的平均油耗水平汽油为13公升/百人公里,柴油为12公升/百人公里,单位油耗水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4%,20%,18%和33%,说明公路运输的能效水平有所下降。如果将社会非营业性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费量考虑进来,道路运输的能源消费量将大大提高。参考相关统计数据,估算2005年道路交通工具共消费各类燃油98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50%多。其中社会非营业性运输工具燃油消耗量约为4030万吨,约占全部道路交通工具燃油消耗量的40%左右,可见,随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快速进入家庭,道路交通工具的燃油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可以预见,这种增长势头仍将持续一段时期。

3、水运业

水路运输主要为通过各种交通类运输船舶承担货物或旅客运输活动,主要分为内河(包括运河、湖泊)运输、近洋/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运输船舶的主要燃料类型为燃料油与柴油,2005年营业性运输船舶燃料消耗总量为1356.4万吨。由于船舶大型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运营组织优化等因素作用,船舶综合单耗从2000年的135.2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下降到2005年的84.1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呈明显下降趋势。

4、民航运输业

民航飞机消耗的油品为航空煤油。近年来,在航空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民航运输机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0年的204架增加到2006年的998架。随着运输周转量的大幅度增长,油耗总量增长较快,民航运输企业煤油消耗从1990年的118.6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000.54万吨,年均增幅为13.5%,是各种运输方式中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同期,得益于机队结构优化、航线运营组织优化等因素,我国民航运输能耗效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每换算万吨公里耗油量由4744千克降至3272千克,降幅达到了31%。

5、管道运输业

管道是输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根据有关统计测算,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管道运输能源综合单位能耗从125.4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上升到138.02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近年来,由于油气管网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道运输用能单耗随之变化。由于管道运输的货物类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十分有限,因此不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6、城市公共交通业

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市内公共汽车、电车(有轨、无轨)、出租汽车、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索道、缆车以及沿江和滨海城市的轮渡等。目前承担城市客运的主力为公共汽车、电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消费的能源主要为石油产品汽、柴油、燃汽(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电力。估算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每年消费燃油约1000万吨左右,电力约17亿千瓦小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交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总量与用能结构均处于增长与变化中。

二、交通运输各行业节能降耗途径及潜力分析

(一)铁路运输业节能途径及潜力分析

1、加快铁路电气化,节约燃油消耗

现有常规的电力机车牵引单耗为13.7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内燃机车牵引单耗为35.8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为了提高铁路运力,降低能源消费,适应能源多样化和节约石油的要求,铁道部正加快铁路电气化建设,计划到“十一五”末电气化率达到45%左右,预测电力机车牵引完成运输工作量的比重将提高到75%—80%。“十一五”以后,铁路电气化进程还将继续发展,电气化线将继续延长,电力机车牵引完成运输工作量比重也将继续提高,设定2020年电力机车牵引完成运输工作量比重提高到90%—95%。据此,调整铁路动力结构,提高电气化比重后铁路节能潜力如下:

如果2010年电力和内燃牵引完成运输工作量比重分别达到75%和25%时,铁路电力机车牵引耗电419.25亿千瓦时,内燃机车牵引消耗柴油307.5万吨;与动力结构保持现状相比,将多消耗580万吨标准煤但节省近400万吨柴油。

如果到2020年电力和内燃牵引完成运输工作量比重分别达到90%和10%时,与动力结构保持现状相比,将多消耗标准煤约1640万吨,少消耗柴油1163.58万吨。

由此可见,铁路电气化的节油潜力是巨大的,而且以多消耗电力换取石油的大量节约。上述目标如能实现,未来中国铁路在世界上将是电气化里程最长、石油消耗量最少的铁路运输方式。但是,由于我国铁路客运向高速化、舒适性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单位客运量能耗水平提高的压力十分巨大。

2、采用新型高效电力机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加快铁路电气化,实现电力机车牵引替代内燃机车牵引,虽然能够产生显著的节约石油的效果,但是电力消耗却大幅度增加,如何节约电力机车耗电成为铁路节能的新课题。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已基本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大功率电力机车的总成、车体、转向型、主变压器、网络控制、主变流器、驱动装置、牵引电机、制动系统九大核心技术,实现了直流传动向先进的交流传动方式的跨越,标志着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生产制造技术已挤身世界先进行列。传统直流传动电力机车效率约为28%,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效率可以提高到32%。如果2010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完成运输工作量占到2010年电力机车全部工作量的30%,则2010年比2005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比直流传统电力机车可节约电力12—24亿千瓦时,节电率为2.7%—5.4%。如果2020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完成工作量达到80%,则2020年比2010年交流传动机车比直流电力机车可节约电力72—144亿千瓦时,节电率为7.16%—14.3%。可见采用新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3、加强管理,降低铁路与运输工作量无关能源消耗

除运输主业能耗外,非机车或非运输能耗约占铁路总能耗的25%左右。这部分为不变能耗,如管理机构能耗、生产单位照明能耗、辅助生产能耗、取暖和生活能耗以及非铁路交通工具能耗等,在一定运输能力范围内,这部分能耗并不随运输工作量增减而增减,随运输工作量增长,单位运输工作量的不变能耗有所降低。因此,除机车节能和运输节能外,加强能源管理,降低铁路与运输工作量无关能源消耗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道路运输业节能途径及潜力分析

1、道路营运车辆节能途径和潜力

我国道路营运车辆保有量占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不到25%,而燃油消耗却占全社会民用汽车油耗约60%左右,所以道路运输节能首先要挖掘营运车辆的节能潜力。但是,由于道路运输业市场化程度高,特别是客运车辆舒适性和货运小批次及时送达要求不断提高,单位运输量能耗水平提高的压力增大,必须在车辆技术上和替代能源开发上有大的突破,才能适应道路运输的能源需求与节能目标的实现。

道路营运车辆节能主要可从车辆、道路和运输组织三方面入手。

改变车辆构成,提高机动车燃油效率。不断提高机动车技术水平,发展高性能的柴油车、大吨位载货车和拖挂运输,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机动车燃油效率:实施强制性燃料效率标准,鼓励发展和购买低能耗、小排量、新动力、新能源汽车,加强车辆检测维护,强制报废老旧车辆、加强驾驶员培训等。

提高道路质量和技术等级。试验表明,汽车在二类公路(一般公路)上行驶,油耗比一类公路(汽车专用公路)高20%左右,说明道路质量和交通状况(是否混合交通)对机动车油耗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改善道路条件,完善路网结构,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改进运输组织管理。目前各地车辆实载率普遍较低,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对于提高车辆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进而实现节油节能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改善客、货运站布局,建立车货信息中心和计算机运营管理系统,建立智能交通系统等措施可大大提高路网运行效率,有效降低机动车油耗水平。

2、乘用车节能潜力

发展高能效汽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燃料动力技术看,柴油机压缩比比汽油高,柴油机热效率为22%—24%,汽油机热效只有16%—18%,在排量相同的条件下,柴油车比汽油车可节油18%—30%左右,废气排放可减少40%以上,而且可以利用既有的燃料运输、储存等设施,投资省、见效快。因此,采用国际上已经应用的先进柴油机技术,就能收到实实在在的节油效果。据有关研究报导,如果我国新登记注册使用的柴油机乘用车的比例,从目前1%增长到2020年的30%,当年就可节约原油2800多万吨,可减少汽车用油量的10%。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即使用蓄电池和副能量单元(Auxiliary Power

Unit,简称APU)的电动汽车。有研究成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比每辆普通轿车每年可节油约378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2千克。如果混合动力车的年销售量占到全国轿车年销售量的10%,那么每年可节油1.45亿升,减排二氧化碳31.8万吨。

发展替代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替代能源是指能够代替传统石油燃料(汽油、柴油)作为汽车动力的能源。根据现阶段的技术开发与试验应用进展状况,以及各种替代燃料的可获得性,主要的替代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醇类燃料(甲醇、乙醇)、电能(燃料电池)、氢气、二甲醚、生物质能(生物柴油)等。目前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车用燃料已经在许多国家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上使用并大力推广,在其他替代能源没有取得技术重大突破和经济性差的未来一定时期内,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将成为汽车主要的清洁替代能源之一。但天然气汽车的全面推广需要在储运及加气设施方面增加投资。

(三)水路运输业节能途径及潜力分析

水路运输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领域,运输船舶的用能单耗受船舶类型、船舶技术、运营组织以及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理论上讲,如果2010年比2005年船舶运输能耗强度降低20%,即由2005年的65.9公斤燃油/万吨公里下降到2010年的52.7公斤燃油/万吨公里。2010年水运营运船舶燃油消耗量将会由1820多万吨减少到1460万吨,节油360万吨。此外,非营运性船舶完成运量也相当大,油耗也相当多,其节能潜力更待深入挖掘。今后水路运输业主要节能途径和措施包括:

继续推动船舶大型化和优化船队结构。船舶大型化是水运单位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应继续推动船舶大型化,同时优化运输船队结构,提高大吨位、高能效船舶的比例,加快船舶更新和淘汰老旧船舶。推广应用成熟的船舶节能技术。包括:主机优化调整、经济航速、船体减阻和主机加装减速齿轮箱、气象导航等方面。改善内河航道,优化运输组织。重点整治长江中下游浅滩;建立以大吨位高效船舶为主力的运输船队,以及分节驳顶推船队为主力的内河运输船队,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此外,在港口作业环节通过采用节能设备和优化作业流程实现节能降耗。

(四)航空运输业节能途径及潜力分析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航空运输单位运输工作量油耗强度比美国航空公司同类指标约高10%。从国内外航空运输油耗强度变化趋势分析,我国2010年航空运输油耗强度比2005年降低10%,即达到0.302公斤/吨公里是可能的,这也是“十一五”时期的节能潜力。2010年到2020年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空管和营运水平的提高,单位运输工作量油耗强度还有降低的空间。依据趋势外推,2020年每吨公里油耗强度为0.27公斤,即2020年比2010年每吨公里航油消耗降低10%左右,2010年航油消耗量由1680万吨减少到1510万吨,年节油量170万吨;2020年比2010年每吨公里油耗强度再降低10%,按照低中高运输总周转量测定,可实现年节油500万吨、435万吨和378万吨。

但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我国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发展,各种中小型飞行器的增加,民航单位作业量能耗水平将面临严峻的提高压力。

(五)城市公共交通业节能途径及潜力分析

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改善城市交通拥挤和降低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和节约能源的根本性举措。因此应首先在城市交通领域切实贯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对公共交通采取各种扶持政策。

合理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一些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线网布局不尽合理,线路重复或绕行现象时有存在,线网总体运输效率不高,造成部分行驶里程的浪费。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结构,能够有利于提高公交运营与组织管理水平,可以较好地实现提效与节能效果。

调整公共交通供给结构,加快运输工具和设备技术更新。从能耗的角度看,公共电车和地铁优于公共汽车,应大力发展电车、地铁等非燃油类能源交通方式,降低公共交通系统的燃油消耗水平。此外,加快更新公交地铁运营车辆,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技术改造(如对地铁场站空调、照明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型和替代燃料型的交通工具,都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城市公共交通的节能潜力。

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组织管理水平。在增加供给的同时,还可采取开辟公交快速专用通道、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建立出租车调度信息系统等管理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减少出租汽车空驶等不经济现象,达到提高能效的目的。

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抑制私人交通需求过快增长。针对快速增长的城市交通出行需求,仅靠增加道路和公共交通供给是不够的,还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需求侧管理,抑制私人交通需求的过快增长。如采取经济手段限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使用、征收燃油税、排放税、停车费、市中心拥挤费、高峰时段和区段通行收费等,都能有效抑制和转化私人交通需求,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公共交通利用率,从而提高能效,降低排放。

三、促进交通运输业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

针对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和节能潜力所在,建议未来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交通运输业节能:

1、优化运输结构以实现系统节能

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按照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今后运输结构的调整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整旅客运输结构,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二是调整货运结构,充分利用铁路和水路运输;三是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

鉴于大多数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应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的政策措施有两方面:

首先,构建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新体制。交通建设投资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保证。应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议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范围应包括国民经济最薄弱环节和节能效果最显著的运输方式,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国家建立优化结构的政府预算和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节能专项基金,应把优化运输结构、发展节能型交通工具包括在内,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

其次,调整投资结构,有效引导资金投向能效较高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建设上来。为构建节约型运输模式,应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铁路的投入。在国家财政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能力采取扩大预算内投资、发行建设国债等方式加大对铁路的投资;其次,当前流通性过剩,社会资金比较充足,应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和股票,广泛融通社会资金。这样,以足够的投资支持铁路发展,为构建节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在公路和水路运输上,能耗高的老旧车船,超龄服役,成为油“老虎”,应该及时报废更新,推动企业把资金投向技术先进、能效较高的运输工具上来。

城市交通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理念和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城市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将更多的个体交通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

2、加强交通运输业节能管理,完善相关交通能耗规范、制度和标准

首先,明确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的节能执法主体地位和节能监督管理职能,明确节能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通过节能规划等手段加强政府对交通节能的主导和干预力度。“十一五”规划要求,2010年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即年均降低率4.4%左右。为落实国家宏观节能目标的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节能专项规划,纳入各交通运输部门发展规划之中,以引导交通运输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其次,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行业管理特点,建立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相配套的各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一方面保证在交通节能领域不留漏洞,另一方面加强不同交通管理部门在节能政策与管理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依法管能,依法用能。

第三,建立健全有关交通能效、节能方面的统计和指标体系。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很不健全,大量的社会车辆和船舶能源消耗没有纳入统计范围,某些营业性交通工具能耗统计很粗糙,有失真实,各种运输方式能源消耗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因此从统计上就不能全面反映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实际,给交通节能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建议国家统计局组织和会同各交通运输部门,研究制定可以涵盖全社会各种交通工具能耗的统计制度。同时要研究确定各种运输方式相对口的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建议分三个层次细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指标体系,一是部门综合能耗指标;二是运输业务能耗指标;三是交通工具能耗指标,其中,既包括能耗总量指标,也包括能源效率指标。在此基础上,加强交通运输能耗统计工作,进行精确统计、科学统计。

第四,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运输工具燃油效率标准。2004年我国已制定《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这对改进汽车驱动技术,提高燃油效率,节约能源消耗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除大量的社会乘用车辆外,我国大、中型营运性客、货车辆完成的客、货运输量大,这些营业性客货车辆消耗的汽、柴油大约占全国民用汽车油耗一半以上,而目前对其燃油经济性却没有法规性约束,这也是汽车运输能耗强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快制定和实施营运性客货车辆各种车型汽油消耗量和柴油消耗量限值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汽车燃油消耗限值标准体系,并加强对在用车辆实际能耗的检测与管理,以便全方位地提高汽车技术性能和燃油效率、节省能源,减少排放。

3、建立健全交通节能技术及能源使用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开发应用交通节能技术和能源使用环节,建立健全以经济杠杆为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实现交通节能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先进交通节能技术和管理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奖励等措施鼓励交通节能技术和管理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化。

二是加快车辆税费制度改革,抑制燃油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小排量、燃油经济性好车型的生产和销售。车辆税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开征燃油税、完善车辆购置税差别税率和建立机动车能效标识制度。

①尽早实施燃油税政策。燃油税政策是调节汽车消费和发展节约型运输的有力杠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利用燃油税调节运输需求,并取得良好效果。从需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的角度看,开征燃油税,刺激消费者选择节油的交通工具,也引导生产企业为提高交通工作燃油经济性而创新。因此,燃油税政策出台越早,政策的效用就越明显,对构建节约型运输模式会起到重要作用。确定燃油税率,既要考虑节油效果,抑制汽车过度消费,也要考虑广大消费者对这一新税种的接受程度,建议实施燃油税初期的税率以不高于70%为宜。

②完善车辆购置税差别税率。为鼓励节约消费,应进一步优化车购税税率,拉开不同排量车型的车购税幅度。建议按车辆排量大小分别确定车购税税率,如排量1.0升以下经济型轿车税率为3%—5%;排量1—1.6升轿车税率为7%—8%;排量1.7—2升轿车税率10%;提高2.1升以上大排量汽车的车购税税率至15%—20%。同时,对柴油车、混合动力车、代用燃油车等具有节能、环保效果的车辆,也应实行一定的优惠税率,以鼓励厂家生产和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③建立机动车能效标识制度。根据国际经验,未来用油增长最快的是机动车,而机动车节油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和实施燃油经济性标准等相关制度,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能效水平高的汽车。因此,应在提高油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机动车燃油消耗标识认证制度,完善车辆能耗标准体系和检测制度,并逐步提高机动车能效标准。

三是对清洁替代燃料的使用提供政府补贴。从目前来看,清洁替代燃料一般在大规模生产初期成本高于传统燃料,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税收或补贴支持力度,以提高替代燃料的市场竞争力,促使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四是在城市交通领域充分发挥财税、价格杠杆对于调节城市交通需求和节能的重要作

用。如加大对公共交通企业运营、车辆更新、购置替代燃料汽车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能源供应给予充分的保证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燃油税退税和有别于工业用电的优惠电价等);建立政府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对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参照国际经验,通过征收或提高停车费、市中心拥挤费、高峰时段和区段通行收费等价格手段减少私人交通利用率等。

4、不断加强交通行业及全社会的节能能力建设

交通行业及全社会节能能力是提高交通能效的重要保障,能力建设事关交通节能长远成效,应长期坚持不懈。首先,在各交通行业内部应建立健全适应市场要求的节能组织和技术支持队伍,加强其在节能技术认证、节能技术服务、节能监测,节能技术传播、节能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的职能;其次,政府应鼓励扶持交通节能社会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开展相应活动,加大对科研机构、企业节能机构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节能信息和技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在全社会开展经常性交通节能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这类活动可由政府组织,也可由非盈利组织开展,政府提供必要补贴,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交通节能意识和能力。

作者:吴文化樊桦李连成杨洪年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讲解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范乐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对电、热、冷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The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in construction Fan lel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eed of electricity, heat and cold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construction,whil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However,If we want to maintain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we will consumes a lot of energy.Under the pressur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solar energy as an inexhaustible, renewable and no pollution energy,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to inter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lar photovoltaic, solar hot water, solar heating and 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newable energy,solar photovoltaic,solar hot water,solar heating,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绪论 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居住空间,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居住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 一、中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能源效率

聚焦节能:对我国"能源效率水平" 和"节能潜力"究竟该如何看? 山西统计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b013167919.html, 2006-11-24 8:37:20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效中心朱跃中)“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势头,而能源消费强劲反弹,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多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扭转,据测算,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1.06,高于2005年0.96的水平。能源消费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要解决能源供求矛盾,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条途径,从长远来看,“建立节能型社会、推进全面节能”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也成为上至国家领导重视,下至各种媒体报刊所争相报道的热点问题。在进行中外能源效率水平比较时,媒体常常会引用这样的说法,如:“我国单位能源创造的GDP只是日本的1/7,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或者诸如此类的说法。应该说,上述表述建立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如果脱离上下文,简单引用,甚至把它们作为节能潜力分析的依据,则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 下面本文着重对能源效率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近年来我国能源与节能现状、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以及一些常用指标(如GDP能耗)进行一些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几条结论。 一、能源效率评价的指标 在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或者分析节能潜力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能源利用效率、通用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等指标。概括而言,上述指标可以归为两类:能源经济效率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 1、能源经济效率指标 国外常用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来表示,它包括前面提到的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等等指标。从中可以看出,能源经济效率(能源强度)是某项经济指标、实物量或服务量与所消耗的能源量的比值。在中国,量纲多为:吨标煤/万元GDP(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吨标煤/单位产品(高耗能行业),吨标煤/单位采暖(或空调)面积(建筑物用能)。一般而言,能源强度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规定,了解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重点用能单位依法定期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的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加强和改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编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安排重点节能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进行节能表彰的重要依据。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是重点用能单位的法定义务,各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填报要求 (一)填报单位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2、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二)填报内容

内容包括: 表1: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基本信息、能源管理人员资料、经济及能源消费指标、以及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情况等。 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各类能源购进量、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库存量等。 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主要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加工转换环节的能源投入量、加工转换产出量以及回收利用能源量等。 表3:能源实物平衡表。填报能源在重点用能单位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能源统计数据,并计算能源损耗情况。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内部能源利用分配情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真实性进行校对。 表4: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情况表。填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以及与上年期比较的变化情况。 表5:影响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变化因素的说明。是对表4能耗指标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和简短说明。 表6: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用能单位“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逐年完成情况。 表7: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表。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表 8:主要耗能设备状况表。对主要耗能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概况、运行情况、淘汰更新情况等进行说明。 表 9:合理用能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表。根据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国家标准对用能情况进行自评。 表10:规划期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列表。包括项目类别、名称、改造措施、投资金额、时间安排以及预期节能效果等。 表 11:与上年相比节能项目变更情况表。与上一年相比,节能项目的变更

关于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关于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议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这两大难题必须在近年内加以解决。否则,中国经济和生活环境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提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XX市应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我市的经济和谐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既环保又有再生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在开发利用太阳能方面,XX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2008年拨款600万元用于太阳能项目补贴,推动了农村及城区的太阳能利用热潮;在住宅楼开发建设方面,强制推行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加快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速度;园博园景区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成为同类项目的节能典范。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市政府应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研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开发,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冰箱、冷柜的开发研究,加快我市现有住宅楼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用,分批进行太阳能路灯改造。 二、加快地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地能开发主要是利用地表浅层的热(冷)源,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节约电力、燃料的消耗。冬季取暖、夏季降温成为大部分人对居住和工作条件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条件的满足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地能资源既环保又有再生性,是很好的能量来源。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全国有20%的采暖改由地能资源提供,每年即可节约煤炭2100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GB19577-2004《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19577-2004《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效率等级》 2.《能效标准》主要内容摘录 (1)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冷水机组的能效限定值、能源效率等级、节能评价值、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以下简称:冷水机组)。 (2)基本的术语和定义 a) 能源效率限定值(the maximum allowable value of energy consumption)冷水机组在额定的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能效比的最小值,简称能效限定值。 b) 节能评价值(the evaluating valu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在额定的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节能型冷水机组应达到的能效比最小值。 c) 能源效率等级(energy efficiency grade)能源效率等级(简称能效等级)是表示产品能源效率高低差别的一种分级方法,依据能效比的大小确定,分成1、2、3、4和5 五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能源效率最高,五级表示能源效率最低。 d) 额定能源效率等级(rated energy efficiency grade)

额定能源效率等级是指由生产厂家在产品上规定的冷水机组的能源效率等级。 (3)能效限定值 水冷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实测值应大于等于表1的实测值。 表1 能源效率限定值 (4)能源效率评定方法 a) 能源效率等级评定方法 根据机组的性能系数测试结果,依据表2,判定该机组的额定能源效率等级。产品的性能系数测试值和标注值应不小于其表2中额定能源效率等级所对应的指标规定值。 表2 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开发利用 1、太阳能光热利用 ⑴、太阳能热水器依然是太阳能低温热利用的主流,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的利用阶段<但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改进。 热水器种类主要有: ①金属平板太阳热水器、热管式平板太阳热水器; ②真空管太阳热水器、真空管太阳热管热水器,真空管闷晒太阳热水器; ③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混合热源热泵热水器; ④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带有辅助热源的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在技术方面主要从热水器结构、材料、生产工艺和隔热方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⑵、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为太阳能建筑供热水、采暖、空气调节、制冷以及供电,解决建筑的部分或全部能耗,是今后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向。 ①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 ②太阳能集热模块与建筑的接口技术; ③太阳能低温长期储热技术与储热介质的研究; ④太阳能热交换技术与热交换设备的研究; ⑤新型太阳能建筑保温技术与保温材料的研究; ⑥太阳能建筑照明和光伏并网技术的研究; ⑦太阳能建筑空调技术与制冷设备的开发。 ⑧太阳能建筑供能系统自动监控、能耗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开发; ⑨太阳能建筑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⑩太阳能建筑标准构件图集。 ⑶太阳热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聚集起来加热工质,经热交换器产生过热蒸汽,再由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原理与普通热电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用太阳辐射的热能来替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太阳能热发电是21 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常规能源发电最经济的手段之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经过30 多年的研究、示范,主要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可降到0.6元/kWh , 2015年,发电成本降至0.38元/kWh,可逐步替代煤电,实现我国多元化的电力结构。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商业化前期阶段。 ①盘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太阳能收集器由盘状抛物面聚焦反射镜及位于焦点的吸收器组 成,其聚光比可达数百到数 千,从而可产生高温。吸收器将所吸收的太阳热能传给热机回路中的工质,由工质驱动热机与发电机组发电。整个系统配有微机控制系统,对反射镜精确跟踪太阳及发电机组进行控制。 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场集热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与热交换蒸汽发生器系统以及汽轮发电机系统四部分组成。它由槽式抛物面聚光镜与位于焦点的真空管集热器组成,聚光镜配有自动跟踪系统可跟踪太阳,集热管内有流动的工质(通常为油)吸收辐射能而被加热。被加热的工质经输运管道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热交换产生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再用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③塔式太阳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由定日镜系统、太阳跟踪装置、太阳能收集器(太阳锅炉)、储能系统与储热介质、过热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组成。在太阳场内设置大量定日镜,它们由跟踪装置控制将太阳辐射聚集到位于塔顶的集热接收器,使在接收器内产生所需的蒸汽或熔化硝酸盐作为传热介 质,以提高接收器的热效率和使贮热系统变得简单和高效;再由蒸汽驱动汽轮 发电机组发电

智慧树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生活章节测试题

判断题 1、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2、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3、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4、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5、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6、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 7、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8、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9、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10、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是中国的能源真的过剩了吗?× 11、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将北京的风给挡住了,从而导致北京出现雾霾。× 12、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13、风能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14、在风能利用中,风速及风向是两个重要因素。√ 1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地形条件复杂,因此风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假如您是一位投资者,那么你会选择在湖南中设厂投资。 × 选择题 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A. 2015 B. 2014 C. 2013 D. 2012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A.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 公平原则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D. 无悔原则

3、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A. 多伦多 B. 巴厘岛 C. 日内瓦 D. 哥本哈根 4、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A. 发展低碳经济 B. 发展循环经济 C.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D. 发展第三产业 5、----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A. 《京都议定书》 B. 《蒙特利尔议定书》 C. 《马拉喀什协定》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B. 《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C.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D. 《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7、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能源活动 B. 自然灾害 C. 地壳运动 D. 农业活动 8、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A.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B. 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C.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D.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9、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A. 英国的《气候变化法》 B. 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 C. 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 D.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12、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4、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 实现可持续发展 B. 提升国际竞争力 C. 保障能源安全 D. 避免碳锁定效应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摘要: 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不断的考虑新的方法,开发出新的科技,并使之运用于实际。国家制定国策,重点开发新能源。本文先分析了我国能源利用情况,介绍新能源,并且主要对于新能源中最根本的提高煤的利用率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字: 能源利用新能源煤炭高效利用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2、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3、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工业革命建立了以矿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但目前依靠系统能源拉动世界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科学家们全力开拓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快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二、新能源产业 能源的生产利用主要包括四大主要环节:能源,转化,输送,终端利用。四大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有大变化,且相对于在役主力能源而言,能大幅度地节约资源、大幅度减排的能源或能源技术即可称为“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包括:1、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2、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内容。下面将主要介绍关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一) 煤的利用现状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我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我国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 2009-03-06 10:50:02 (已经被浏览739次)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26日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陈世海在参加“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时说,当前我国节能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更加困难。同时,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对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增长,使得高耗能产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 陈世海表示,在看到进一步提高能效面临诸多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总体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大潜力。目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倍-3倍。我国可以做到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而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措施实现大幅度能效提升。 据陈世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来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从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1.06吨标准煤,降幅超过60%。从

能源生产来看,2007年我国平均每千瓦时发电煤耗为357克,较之“十五”期间下降了20克左右。 “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以及中美能效联盟共同主办,论坛为期两天。中美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代表、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环保组织以及200多名企业界人士参加论坛。

可再生能源概论(5种能源举例)

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对环境友好、可以反复使用、不会枯竭的能源或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小水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氢能、燃料电池等 太阳能及太阳能发电应用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自地球形成生物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和光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但在化石燃料减少下,才有意把太阳能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还不是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能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珠海太阳能热水工程 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清立太阳能工程图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则为49940000000焦。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编辑本段太阳能分类 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以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入电网供电。光伏板太阳能利用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能。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可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1]据调研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导致全球5大制造商利润缩水,2012年光伏组件安装量将有所减少,这是10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 ? 34?有色冶金节能2001.3 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用能 王志成郭庆玲 (株洲冶炼厂) 摘要在有色冶炼过程中,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提高企业用能的经济鼓益,着重从冶炼工艺 技术开始,严控工艺用能源消耗量,努力实施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运用经济杠杆,强化能源考核管理,实现经 济用能. 关键词节能降耗能源利用率节能技措经济效益INCREASINGENERGYRES0URCESUSAGEAND REALIZDGEC0N0MICUSDGENERGY WangZhichenGuoQingLing (ZhuZhouSrnettery) AⅨCTDuringn0n—ferrousraetallugy,energyreso~conindexw日s∞impmtantt~mical andeconomicatindex.InoMertoinc∞iI1gtheeconomicb口boftheenterpriseappliedenergy,frommetal—

lurgyprocessstar £,conattenergy.∞eonsuraption,apgli edenerKvsavingtechnology.increasin genergy一 ceBusage,appliedeconomiclever蛐rlgtllerIenetKvmanagement,izeconomicusingenergy. KEYWORDSenergy蛐血andlowerc~onsuraption;energyres0urcesusage;energysavi】1gtechnical蚴一 鄂lIs:economicbenefits 进入”九五”期间以来,我厂总产量,总产值等主 要总量指标都连年实现三超(超计划,超上年和超历 史最好水平),几年来完成铜,铅,锌总产量124万t, 实现总产值75亿元,在此期间,亦取得显着成绩. 1999年铜,铅,锌三大主要产品的能源消耗完成较 好,电锌工艺能耗完成2.57t标准煤/t,电铅工艺能 耗完成0.62t标准煤/t,电铜工艺能耗完成1.98t标 准煤/t.计划指标完成率100%,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为0.57,每吨标准煤创利税574.73元.这些成绩充 分体现了我厂强化能源管理的结果. 1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能源管理的根本 目的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能源管理的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编者按] 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效率研究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单一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是将经济和环境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和因素。此外,课题组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985-2007年间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本报告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在能源系统中,以能耗结构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评价能耗结构的合理性和节能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反映能源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程度。其中能耗结构指标分别用三种主要能源所占比重表示,即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能源技术效率指标用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来反映。 在经济系统中,以能耗减量化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评价产业内部的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与经济结构相关的能源配置效率。其中能耗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来反映;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在环境系统中,用污染物减量化指标和废弃物再利用指标来反映能源的环境影响,主要评价由于能源利用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反映能源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污染物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尘去除率来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指标用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服务性和引导性。该指标体系是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以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的,特别是为国家五年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决策参考。该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相关部门、地区以及用能单位设定节能目标,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措施,以实现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具备了很好的引导性。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看出,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有反映能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还有反映能源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且这些指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支撑其设定的评价目标,因此是全面和系统的。同时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被合理地分配在了相应的位置。 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到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指标的筛选时,各指标的基本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直接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