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四)社会心理学

1.社会化,再社会化,图式

定义——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即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特点

①社会化以个体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

②社会化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③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个性)。

④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基本类型

1、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

2、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光环效应: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情人眼里出西施”.

3.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有时又称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印象整饰的形式

第一种是常模(常规模式)下的印象整饰

比如,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外形,那么,都来减肥瘦身吧,或者见面的之前化妆打扮吧。若在常理范围内,适当地减肥瘦身以及梳妆打扮并无不妥。予人欢喜,自己欢喜。

第二种印象整饰是戴上面具掩饰自我

比如,一个常常急噪虚浮的人,在特殊场合,为了掩饰自己,会装得斯文柔和,很多人在这个场合温文尔雅,在另一个场合就颐指气使了,因为,温文尔雅是他的面具,而颐指气使是拉下面具后他的习性。很多外表彬彬有礼的人,内心也许禽兽不如,外人看他完美无缺,家人看他可能诸多重要毛病。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人的面具根深蒂固地长在脸上。这种人很难识别,需要造化。

第三种印象整饰是抬高自我

通常,抬高的自我都懂得自夸,更高明的抬高自我的人会在自夸之前先自贬,露出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与瑕疵,再抬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那往往会使对方对自己印象更深刻更真实。这种人相当危险,城府太深。

第四种印象整饰是投其所好

比如顺从、诌曲、逢迎、恭维、施惠,这些都是很多人喜好的,但不表示就是人们自己喜欢的,所以,那个笑眯眯地听你说话的人,也许心里在骂你傻瓜,而那个送给你金钱的人也许心里在嘲讽挖苦你。

4.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海德认(归因思想创始人)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韦纳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外界环境),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归因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异性信息(特殊性或区分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如,这人总对。。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同性信息(共识性、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如,每个人都对。。。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还提出了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高特异性:马力只对一个小丑笑,没对其他笑。高共同性: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笑。高一致性:马力总对这个小丑笑。归因于刺激物小丑。

5.归因过程的偏差现象

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而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

1.认知性偏差

(1)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学生本人(行动者)来说,他可能以试题太难、范围太广等外在因素来解释考试失败的行为;但就教师(旁观者)来说,他往往以学生不用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或者基础太差等内在因素来解释这种考试失败的行为。换句话说,对于考试失败,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个人的因素。

导致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E.Jones & R.Nisbett,1972)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作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相反,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例如,如果问你(观察者),你的朋友甲(行动者)为什么喜欢乙,你会列举甲的一些个性品质去说明。但是,如果问你,你(行动者)为什么喜欢乙,你可能更多地描述乙的个性品质,而不是你自己的个性品质。

第二种解释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他们的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这种信息是观察者难以获得的。旁观者由于对行动者过去的行为方式了解较少,他们往往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方式与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

当然,如果行动者和观察者通过移情,采取对方的观点,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斯托姆斯(M.D.Storms,1973)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项研究中,他让成对的男性被试进行简短的交往谈话,另外两个被试在旁观察。随后问这些人,个性品质和情境特点在交谈的行为表现上的重要性如何。结果,被试表现出通常的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差异。然后,让部分行动者和观察者观看谈话录像。这时,每个行动者看自己就像观察者看他一样。而每个观察者则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境。通过这种移情转换,结果,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差异大大减少了,更多的行动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内部归因。

(2)显著性与获得性。显著性(salience)主要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例如,一只火烈鸟在一群乌鸦中是显著的。显著性的影响有助于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什么东西显著,什么东西就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认知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是具有重要性。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A.Tversky & D.Kahneman,1973,1974)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所谓表征性启发,是指人们往往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据之进行推论。所谓获得性启发,是指利用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去推论现实事件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事件易于进入头脑,人们就会认为它是可能的。例如,在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心理学家卡罗尔(J.S.Carroll,1978)进行了一项研究。他让某些被试想象卡特取得胜利,让另一些被试想象福特取得胜利。然后,让被试预测谁将取胜。结果,那些曾想象卡特取胜的人倾向于预测卡特将取胜;而那些曾想象福特取胜的人则倾向于预测福特将取胜。获得性启发也可以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的行为被记住了,从而易于回忆。(3)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distortion)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歪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魏运华著:《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45页。〕

●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泛化是一种与科学方法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要求人们通过考察所有可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所有信息的规律,然后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而泛化则是只根据某一个事实或者某一个事件来形成一般的规律,并且从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

譬如,某部门的男经理邀请某女职员下班后一起出去吃晚饭,结果那位女职员拒绝说,她从不与老板一起外出吃饭。于是那位男经理便下结论说,部门里的所有女职员都不愿意与他一起外出吃饭。在这里,这位男经理就是犯了泛化的错误,仅仅根据一个女职员的拒绝就推论所有女职员都会拒绝,从而不再去邀请别的女职员

泛化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看到某个人一次做了一个摇摇晃晃的桌子便认为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木匠;看到某个人一次偶然地删除文件便认为这个人是个电脑盲;等等。人们的这些泛化习惯不会让他再去检验这些规律。人们在泛化时会经常使用“从不”“永远”“所有”“每个”等词汇。

●综合标定(global labeling)

所谓综合标定,是指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整类经验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习惯于进行综合标定的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固定角色聚集成的世界里,而这些固定角色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

这种思维方式与泛化很相近,但是在这里,歪曲是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规律的形式出现的。在制造定势的过程中,综合标定比泛化更加绝对。譬如,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成绩,于是他就给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贴上标签:老师们都是一些恶魔,同学们都是一群虚伪的家伙,父母都是自私的人,自己是个十足的大笨蛋。他喜欢的词都是带有贬义的。他有无数的口号,但是这些口号都充满了失望和不满。由于他给自己的生活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所以,他被这些标签紧紧地束缚着,难以做出任何改变。

当人们对于自己的外表、行为、智力、社会关系等的评价信息都是一些带有贬义的内容时,人们就应该怀疑自己是否在进行综合标定。譬如,“我只是一个失败者”“我的家像个猪窝”“我一钱不值”“我是个笨蛋”等。

●过滤(filtering)

所谓过滤,就是指人们通过有色眼镜看世界,他只能看到和听到某些事情,而不能看到和听到其他事情。在过滤的过程中,人们只注意到那些特殊的刺激,如失败、拒绝、不公平等,只选择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特定事实进行注意,而忽视所有其他事实。

譬如,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共进晚餐。妻子夸丈夫买了她喜欢的葡萄酒和鲜花,还夸他做的菜也很好吃,只是暗示他下一次可以在汤里少放些盐。丈夫突然感到自己是个无能之辈,因为妻子不喜欢自己做的汤。他无法从妻子的赞扬中安慰自己,因为他完全听不进那些赞扬的话,他只是忙于过滤,只注意到谈话中带有批评的内容。

过滤就像一个蹩脚的政治评论家一样,只根据自己的喜欢或者只从他所属团体的角度来评论事实,而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喜欢和其他团体的立场。过滤挡住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不到自己有价值的方面,就像驾驶一辆所有窗户都已被涂上黑色的汽车一样

●极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

所谓极化思维,就是指人们往往根据绝对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做要么有要么无、要么好要么坏的二分评价。习惯于极化思维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彩色只有黑白的世界里,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不是好人就是坏蛋,不是成功者就是失败者,不是英雄就是懦夫等。譬如,某公司女职员在一次周末聚会上饮酒过多喝醉了,星期一没能去上班,待在家里。为了这一偶然事件,她一个星期都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因为,她认为人们要么是一个冷静理智的人,要么就是酒鬼。在她的眼里,人们一旦开了酒戒,就会堕落为酒鬼。

极化思维的问题在于,人们最终必然会走向正负两极中的消极一面。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旦犯错误,极化思维的人便会对自己全盘否定。

●自责(self-blame)

所谓自责,是指人们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不管是否真是自己的错误都要责备自己。自责的人生活在一个充满错误的世界里,并且认为自己处于这个错误世界的中心,一切错误都源于自己。自责的人会责备自己的所有缺点,如自己的粗俗、肥胖、懒惰、浮躁、无能等。自责的人会因为有些错误只不过与自己稍微有点关系而责备自己,如自己身体不好、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等等。但是,如果自责成为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的话,那么,人们会对那些与自己明显毫无关系的错误也要承担责任,如天气、运程、同伴的心情,等等。当然,人们乐于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自我责备,那就是一种病态的责任感了

自责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没完没了地道歉。服务员烤糊了面包,自责的人要向她道歉;配偶不想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自责的人也要向她道歉;邮局的职员说没有贴足邮票,自责的人会对职员说:“哦,我真笨,对不起!”

自责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譬如,某男士养育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成了勤勤恳恳的社会工作者,另一个成了优秀的化学家,最后一个成了吸毒者。于是,这位父亲的后半生一直对自己没有培养好第三个儿子深深自责,他完全忽视了自己还培养了另外两个成功的儿子。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所谓个人化,是指人们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与自己有关。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权力和能力来控制这一切。相反,更多的情况是,他们往往处于其周围人的压力、包围和监视之下。

个人化具有一定的自恋成分。具有个人化倾向的人一旦走进人群中,便立即会开始把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看看谁比自己更聪明,谁比自己更漂亮,谁比自己更有能力,谁比自己更受欢迎,等等。具有个人化倾向的人,如果其室友抱怨房间狭窄,那么他立即会认为室友是在抱怨自己的东西太多;如果朋友说心里很烦,那么他立即会认为朋友是在讨厌自己。

个人化的最大弱点是使得人们以不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人们可能因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矛盾与室友发生争执。人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开一些无聊的玩笑来使自己变得不那么令人讨厌,结果真的变得令人讨厌了。这些不恰当的反应会使人们与其周围的人产生隔阂。人们的敌意和否定刚开始时也许只是想象,但是渐渐地可能会变成现实,并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看透他人心思(mind reading)

所谓看透他人心思,是指人们自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这是一种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在投射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人认为,别人都会以与自己一样的方式行事。他们往往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不管实际上是否存在,人类的特性和经验都是共同的。

由于看透他人心思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每个人都同意自己的消极观点,所以,这种歪曲的思维方式对于自尊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这样的人经常会这样想:“他一言不发是因为我迟到了,他很生气。”“他正在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包括最微小的错误,他想开除我。”等等。

看透他人心思还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譬如,有一对年轻夫妇,当妻子脸上皱着眉头嘴里嘟哝着房子时,丈夫推测妻子是在生他的气。于是,他以少言寡语和冷漠来处理这一情况。事实上,妻子皱眉头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太忙了,或者正在为房租发愁,等等。但是,丈夫的冷漠很难使妻子告诉他皱眉头的原因。她以为丈夫的冷漠是因为缺乏兴趣所以才一言不发的。由此可见,正是丈夫最初的看透他人心思破坏了夫妻双方真正的沟通机会。●控制错觉(control fallacies)

所谓控制错觉,是指人们或者是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或者是错误地认为其他人都能控制而只有自己不能控制。

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错误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万能的错觉,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一切事物的各个方面。譬如,具有过度控制错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应该对参加晚会的每个客人的行为负责,应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负责,应该对送报人的准时负责,应该对母亲的更年期负责等。于是,当客人把脚放到椅子上时,当孩子在数学考试不及格时,当送报人迟到时,当母亲情绪失调时,具有过度控制错觉的人会有一种失控感,会产生怨恨、愤怒和强烈的失败感。

如果人们经常这样思考问题:“我必须让她听我的。”“她应该照我说的去做。”“我确信她能准时到达。”而实际上人们根本没法控制这些事情,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是一种过度控制错觉。

控制无能(undercontrol)的错误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自己对一切都无法控制的错觉,错误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任何人都不受自己影响。

譬如,莫莉是一家电话公司的接线员,经常陷入这种控制无能的错觉。她因为经常迟到而被老板训斥,银行账户也开始透支,男朋友也不理她。一想到这些,她就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似乎是老板、银行、男朋友他们一起在合伙攻击她。由于有控制无能的错觉,她不会去制定一个早起的计划,不会到银行存钱,也不会想办法与男朋友改善关系。

●情绪性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所谓情绪性推理,是指人们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变化不断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的错误在于没有把自己的思维综合起来考虑,从而使得思维大打折扣。情绪性推理的人只依赖于情绪来解释现实。

譬如,苏珊是一个服装设计师,她就是那种习惯于情绪性推理的人。如果今天她感到很愉快,那么她会推想她的生活将是幸福的。可是,如果明天她很沮丧,那么她会告诉人们她的生命将是一场悲剧。如果下星期她很紧张,那么她又会断言她的生活正处于危险之中。事实上,她的生活并没有每天都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只是她的情绪在不断变化。

情绪性推理对自尊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因为,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毫无用处,那么他就真的会毫无用处。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那么他就必然会没有价值。如果人们觉得自己长得

很丑,那么他就是长得丑的人。

2.动机性偏差

(1)自我服务。自我服务(self-serving),又称自我标榜(self-enhancing),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例如,学生在考试考得好时,大多以能力强、准备充分来解释;当考试考得差时,大多埋怨试题太难、打分太严等外在因素。

自我服务偏差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往往随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愈深,自我服务的程度也愈高。

自我服务可以从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解释。布雷特利(G.W.Bradley,1978)认为自我服务主要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我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虽有正确认识,但在他人面前,为了使别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我们只好“往自己脸上贴金”,推卸自己的责任。

(2)自我设阻。自我设阻(self-handicapping)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例如,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于考生关系重大,任何考生对于考试的成败都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一考砸了,别人的耻笑和轻视难以忍受。为了避免面对这种不愉快的后果,有些考生可能采取自我设阻的技巧,如考前丢失笔记、书本,考试时忘了带眼镜、手表等,诸如此类都可能对考试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此做是为将来万一落榜时留一条后路,归咎于这些因素,从而减少个人对行为后果所应负的责任。如果有这许多困难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金榜题名,那么就更能显示个人“功力”的不凡。自我设阻的人虽然可以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的难题,但却会减少成功的可能性。

(3)社会比较。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当有关的背景因素相当时,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然而,人们出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

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通常称为上行比较(upward comparison);另一种是与比自己弱或差的人比较,通常称为下行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我们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radiative effect),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这就是人们通常的理解。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看,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我们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comparative effect),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

3.性别偏差

(1)动机上的偏差。研究认为,女性的成就之所以没有男性高,主要是因为在女性的人格

中存在着“害怕成功”(fear to success)的动机因素。一般女性大都不愿出人头地,虽然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早已为时代所唾弃,但女董事长、女总经理等“女强人”仍被认为是对一般女性角色的偏差。因此,当女性成功时自己或他人常不愿将之归因于能力。(2)观念上的偏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S.L.Bem,1981)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强调社会图式在性别角色上所扮演的重要意义。在前面“泰勒和克洛科的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中我们已经阐述过,所谓社会图式是指一个人对社会事物所持有的某种看法。根据这些看法,人们设法将环境中所遇到的事物加以整体归纳,以利于个人适应社会。个人所拥有的许多观念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追溯到原始观念上的差别。贝姆认为,性别的观念早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形成,日后的发展又时刻增强这种观念,性别图式起着帮助个人应付、整理环境的作用。

(3)环境上的偏差。美国心理学家达利(S.A.Darley,1976)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反应影响很大。当人们采取某一行动时,人们会注意到这一行动的正确性和合意性,而正确、合适与否,则有赖于别人对这一行动的反应,有赖于文化与社会的期望,即有赖于环境因素。性别角色的期望是这些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性别角色的行为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和他人的赞许而造成的。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6.态度,态度的维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反应倾向。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三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1)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在态度测量时最多涉及的维度。

(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态度倾向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3)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态度对象对个体意义越大,卷入越大。

(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

(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

7.态度转变的理论(认知失调论、分阶段变化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实际上,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8.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倡导利他行为的文化特征:温暖和慈爱;反复灌输亲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文化融于日常生活

2)情境因素:三种假设:服从互动的社会标准;人们的依赖本能;榜样作用;

3)家庭成员的行为:A、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利他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B、父母对利他行为要求:受到一系列传统美德的熏陶;C、父母对利他行为的归因;D、诱导和强化;E、移情训练:通过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进行教育;

4)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如果一个学校仅仅重视升学率,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之间恶性竞争和有意伤害不管;如果我们同伴队我们帮助他人的举动不屑一顾并冷嘲热讽,那么我们久而久之也会面对他人的困境漠然;

5)受助者特征:A、性别;B、相似性:同一群体、种族、国家、政治态度一致;C、外部特征:有魅力者更容易受帮助,包括长相,打扮;D、人格特征: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由于外部原因需要帮助的人;

6)助人者特征:A、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一般道德标准会增长,道德标准内化水平高的个体在助人更积极;男性对陌生人而且又比较危险环境更愿意帮助,安全点的环境女性帮助多,女性在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上更愿意帮助。B、人格特征: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特殊能力的人;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正相关;C、认知特点:对当前情景的认知(情境是否严重,自己能力是否够,对象是否需要帮助);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D、心境,好心境——帮助,坏心境——儿童会降低,成人会增加(亲社会行为有自我奖励作用)注意力转移;比较自我状态和受助人状态,自己比他是否更不幸。

9.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侵犯行为,心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成熟个性的培养

3.宣泄

4.社会公平的建立

1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和交往中简历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

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尤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选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过程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而对于可能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1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妆台,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分为亲合、喜欢、爱情。

1外表的吸引性

2 态度的相似性

3 需求的互补性

4 情感的相悦性

5 时空上的接近性

(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

12.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服从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当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是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的行为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社会堕化:当群体共同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里的每个成员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单独完成任务时所需付出的努力少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众多个体共同合作完成一件工作时,个体的工作

成绩无法单独衡量。“磨洋工”(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从众:个体的观念或是行为受到真实的或是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是压力而自愿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人云亦云跟随潮流适应风俗习惯(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

服从: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的发出者执行者情境因素

13.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已考过

合作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原因:自我利益最大化、相互依赖、情感与承诺、攻击本能。

(五)发展心理学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对个体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成现实。

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三、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和限制。此外,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坏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第三、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总是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环境因素。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标和方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它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去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项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门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功能。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性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阶段

①乳儿期(0一1岁);⑦婴儿期(1岁一3岁);③幼儿期(3岁一6、7岁);④童年期(6、7岁一11、12岁);⑤少年期(11、12岁一14、15岁);⑥青年期(14、,15岁一25岁);⑦成年期(25岁一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3.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论

(一)思维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3岁)

出生后的两、三年是动作感知阶段。他认为第一个阶段,人的思维靠两个东西,一个是靠动作,一个是靠感知觉以及动作的对象。皮球滚到床底下,你用什么方法把它捡出来,这个时候就是要靠两个东西,一个是呼噜胡噜爬进去用手取;要么就用钩子把它钩出来。两个东西不是都要靠动作嘛?那么怎么把它钩出来呢?首先要看得见、摸的着,如果看都看不见那就瞎胡弄了。0~3岁阶段,人的思维一个依赖动作一个靠感知。

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3~7岁)

前运算阶段主要靠一种表象、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中国的小学阶段(7~12岁),这个时候他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导,但是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柱。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能够用假设,假设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也就是12岁)以后开始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4.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阶段年龄主要发展任务良好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 0-2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2-4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 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 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 12-18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 18-25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25-50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

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5.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观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许多见解,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在论述发展时,维果

斯基首先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有意性。

②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考斯基称每个人目前发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教学的作用1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4.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经验体验中。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运用符号系统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外部形式的活动才得以“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儿童的言语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5.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1、支架教学的概念:而成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会将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传递给儿童,此其为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架构有六个步骤,分别是引入 (recruitment)、示

范 (demonstration)、简化作业 (simplifying the tasks)、维持参与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给与回馈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 (controlling frustration)。支架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处于现实发展水平的学习者,跨越贴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鼓励、讲解、提示、回馈、演示、点拨、指导等都可以作为支架使用。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生分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绩低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师示范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观念等。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时,才介入。

3、同伴合作的学习模式;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㈤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儿童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随着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

2、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3、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充当教师的角色;

4、鼓励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者团体的关系;

5、考虑学习的文化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引导儿童学习他们所处文化中那些重要的技能;

6、监控并鼓励儿童使用个人言语。留意从学前阶段解决问题时形式上的大声对自己说话向小学初期一个人喃喃自语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将喃喃自语进行内化,并对其实施自我管理;

7、评估学生的ZPD,而不是智商。

10.少年期个体性的发育和成熟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青春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一、生理发育高峰(第二加速期)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据统计,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

身高增长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要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12岁为成长最快期。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

身高增长还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男性和女性少年儿童中都明显,一般个体差异平均相差2厘米左右。个体差异由于先天遗传、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多属于正常现象。2.体重。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重反映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

体重的增加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左右。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每年约增加5.5公斤。

体重的增加存在个体差异。

3.头面部。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发育

发育速度直线上升。男性成熟比女性晚。

2.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指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性征。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

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突显出来。

3.性机能成熟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女性月经初潮的出现是女性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年龄约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造成月经初潮差异的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营养状况等。月经初潮后的数月或一年左右,月经周期尚不规律,卵巢发育也尚未成熟。一般到18岁卵巢发育方达成熟水平。

男性性成熟要晚于女性,男性性腺是睾丸,睾丸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迅速增长。首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15岁。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起来,但是遗精初期的精液内并无精子,约4―5年之后生殖系统才能真正发育成熟。

11.少年期个体心理过程的发展

少年期(11、12岁一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独立性强烈。

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到了14、15岁,个体发展进入青年初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步与成人接近。12.少年期个体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具体表现为:(1)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2)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3)抽象记忆的发展

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初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并有效地提高记忆成绩。但初中生在充分运用高层次的记忆策略时还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已能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初中学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课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适宜的现实性结论。他们不断地检验假设,迅速地放弃不正确的假设,及时地建立新的假设,从而使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能力逐渐提高并趋向成熟。

青春期可以进一步地以个体从未经验过的事项,运用因果关系等逻辑理论构成命题,建立假说。能够运用逻辑法则和推理建立抽象的问题和命题是认知能力成熟的表现。这个时期思维者完全可以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抽象逻辑思维的假设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思维的形式与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童年期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形式不能脱离思维内容的支持。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分离正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反复萦绕于心。(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青春期儿童关注自己身体形象,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成熟速度(早熟或晚熟)也容易影响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中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青春期儿童过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与自我情绪情感。

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独特的自我”,“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这是青春期的一个突出的困扰问题。他们要面临性骚动带来的欲望,又要面对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如果在与异性的关系中某种行为受到指责和非议,他们还要经受压力。因此常常为此而经受烦恼和烦躁。在家庭中常因为这类事情而发生大矛盾,或严重冲突,乃至引出离家出走的事件等。

三、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师招聘考试背诵口诀

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 过度学习150,阅读试忆相交替 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 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 深度加工材料、 (3) 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4) 进行组块化编码。 (5) 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 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标材容程策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 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 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 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 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 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 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020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招聘试题大纲

2020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知识,以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一)普通心理学 1.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注意及其特征 3.感觉及其规律知觉特性 4.记忆概述记忆品质 5.思维概述问题解决想象及其种类 6.情绪情绪理论挫折 7.意志的品质

8.需要及其理论 9.能力概述能力测量 10.气质和性格概述人格测验 (二)发展心理学 1.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2.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 3.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4.婴幼儿发展时期的重要研究(关键期、依恋、视崖、双生子爬梯等) 5.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6.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7.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 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2.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培养 3.学习迁移概述

4.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四)社会心理学 1.社会化自我概念社会知觉 2.沟通与人际关系 3.态度及其改变理论 4.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5.侵犯行为及其矫正 6.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暗示 (五)统计与测量 1.t检验、F检验、2 检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2.描述研究数据基本特征的常用统计指标 3.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 4.评价心理测验质量的量化指标 5.影响信度的因素及提高信度的方法

6.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提高效度的方法 7.常模参照测验 (六)变态心理学 1.定义心理障碍 2.注意障碍/多动症 3.儿童的抑郁症和焦虑、强迫障碍 4.智力发育障碍 5.自闭谱系障碍 (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途径与方法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之备考的四点经验谈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之备考的四点经验谈更多复习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b016851073.html,/html/jszp/zlfd/xx/6.html?wt.mc_id=bk10487 1、备考前需要整理笔记三遍:第一遍,按课本中章为单位整理成框架图的形式,旨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最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形成两本的笔记小本。在考试的后期,每次考试前1、2天,我对用很短很迅速的时间翻阅这本笔记几遍,所有知识点匀速在头脑中重现。(整理3天,阅读、背诵7天,之后每天看一遍) 第二遍,由于已经形成了知识体系,接下来就是深入背诵、记忆。按照大知识点整理笔记,整理其中能出现的题型,如该知识点中会考察到哪些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填空等(视你考试的题型而定)。这一遍,是真的要实实在在的下工夫背了。所谓,背过了才可能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否则,一切就成了空谈了!(整理4天,理解、背诵、再理解背诵5天,) 第三遍,整理每章可能出现的论述大题!由于目前教师招聘考试题型越来越灵活,重视考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集中锻炼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答题特点、总结答题套路很重要。每章总结1、2题即可。(整理、理解、总结4天) 整理加背诵,总共耗时1个月,每天写到手疼、眼疼、肩膀胳膊疼是肯定的!所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通过作笔记,可以很好的总结重点,随着笔记整理的深入,自己对考点的掌握会越来越清晰,那时的成就感就会很强。 2、一定要多考、多考,有考试就参加,增加考试经验。 千万不要锁定一个地方,从一开始有教师招聘考试开始就要积极报名参加,无论自己是否准备考了,都要参加,要知道考试经验是你付出半个月的闭门苦学也得不来的宝贝!去经历经历题型,考察侧重点,对你以后的考试,无论是经验还是心态上都有非常大的收益。此外,这些时候可以结交许多像你一样“赶考”的同仁们,相互鼓励、互通有无,会让你感觉你并不孤单,千千万万的考生和你同路呢^_^,从而增加信心和培养竞争意识。 3、做题。 无论哪里的题,做个几十套,独立做,之后看答案,尤其对于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提高很快!摸清得分点在哪里,寻找答题技巧! 4、及时调整心态,让自己拥有压力又不太沉重的心理备考。 考试失败是常有的事情,一定要坚信你的“量变一定会发生质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试题试题库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 一、单选题(10) 1、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A .初中时期 B.高中时期 C.大学时期 D.成年期 2、21 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A 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 人际关系良好 3、我们常见的嫉妒心理属于()。A 轻微的心理失调 B.轻度的心理障碍 C.中度的心理障碍 D.严重的心理疾病 4、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A. 情绪障碍 B.适应不良 C.人格障碍 D. 精神障碍 5、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不包括()。A.焦虑症 B.抑郁症 C.疑病症 D.精神分裂症 6、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占()。A.16 -20% B.30-34.4% C.37.9%D.64.4% 7. 近年来,成为大学校园一大杀手的是()。A.焦虑症 B. 疑病症 C.恐怖症 D.抑郁症 8、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是()。A.环境适应 B.自我评价 C.人际关系状况 D.情绪健康 9、某生患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一旦发病起来,情绪会异常兴奋或低落,或兴奋与低落交替出现。请问该生患有什 么心理疾病()。A. 反应性精神病 B.情感性精神障碍 C.精神分裂症 D.人格障碍 10. 某大一学生小明,经常感觉自己的车没有上锁,然后跑到停车点查看,请问该生患有什么症状()。 A.焦虑症 B.强迫症 C.疑病症 D. 偏执狂 11.院学生心理访谈室是在() 12.我院在线QQ 咨询热线是() 13.我院心理信箱是() 二、多选题(6) 1、常用的鉴别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包括()。 A.个人经验标准 B.社会文化标准 C.症状检查标准 D.数理统计标准 2.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 A.焦虑症 B.强迫症 C.恐怖症 D.精神分裂症 3.人格障碍包括哪几种类型()。A. 偏执型 B.分裂型 C.冲动型 D.强迫型 4.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有()。 A. 精神分裂症 B.情感性精神障碍 C.反应性精神病 D. 人格障碍 5.个别咨询的主要形式包括()。 A. 门诊咨询 B.访问咨询 C.广播咨询 D.电话咨询 6.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的基本要求包括()。A. 自我意识良好 B.社会功能良好 C.社会支持良好 D.价值观合理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成长一、单选题(10) 1.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 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2.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A.健全自我意识 B.意志坚定 C.人格健全 D.自我统合 3.青年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健全人格 B.培养意志 C.自我统合性 D. 情绪稳定 4.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需要()。A.15 年B.20 多年C.30 多年 D.40 年 5.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A. 少年期 B.青年期 C.成年期 D.中年期 6.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 A.初级阶段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 D.最终阶段 7.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A.青年初期 B.青年中期 C.少年期 D.青年晚期 8.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 阶段理论,当代大学生目前的主要解决的任务是()。 A.获得自我统一性 B.克服自卑感 C.获得自我完美感 D.获得信任感 9. 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人生、追求自我实现必须面对的终生课题是 A.健全自我意识 B.健全人格 C.培养坚定的一致 D.调控自己的情绪 10. 形成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是()。A.健全自我意识 B.自我统合 C.悦纳自我 D.调控自我 二、多选题(6) 1. 从结构形式上看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A.自我认识 B.心理自我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2. 大学生自我认识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A.广度和深度发展迅速 B.自觉性增强 C.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D.主动性增强 3. 从自我体验的形式看,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现实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A.丰富性 B.敏感性 C.波动性 D.深刻性 4. 从自我体验的内容看,大学生子自我体验的特点包括()。A. 自尊心强 B.好胜心强 C.孤独感强 D.成就感强 5.大学生自我控制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A.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B. 自我设计的愿望比较强烈 C.独立意识凸显 D.自信心增强 6.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A.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矛盾突出 B.过分依赖 C.自卑过强 D.过度

2018教师招聘考试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 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 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标材容程策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心理健康学科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必须坚持的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B.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C.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D.坚持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导性相结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据学生(C)......理健康教育活动。 A.智力发展 B.能力发展 C.身心发展 D.生理发展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规定,......的总目标是(D) A.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B.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C.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D.以上都是 4.(A)不属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目标。 A.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B.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C.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D.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5.对“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学生的潜能是普变存在的 B.潜能的开发不需要任何基础 C.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D.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主要任务增加了培养中小学社会(A)的内容。 A.责任感 B.使命感 C.归属感 D.安全感 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C)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A.形象魅力 B.学识魅力 C.人格魅力 D.气质魅力 8.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B)的倾向,……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A.现代化 B.学科化 C.医学化 D.躯体化 9.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C),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A.师生沟通 B.同伴沟通 C.亲子沟通 D.夫妻沟通 10.针对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的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具体要求是(D) A.要在心理学理论知识上有显著提高 B.要在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上有显著提高 C.要在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 D.以上都是 11.关于“习得性无助”,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专家指导教师招聘考试最佳复习法

专家指导教师招聘考试 最佳复习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专家指导:教师招聘考试最佳复习法 教师职业是一个融道德、能力、生活实践、基础理论水平于一身的综合职业岗位。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教师岗位的关注以及教师待遇的普遍提高,很多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将眼光投入到教师这个岗位上,这样不但可以为教师队伍增添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推动了教师招录考试如火如荼的进行。 一、教师招考范围及形式 目前,由于国家没有出现统一的大纲和参考教材,所以各地的教师考试呈现出地区教育局自己命题、审核、招录的局面。华图教师培训专家在综合分析各个省市区的相关教师招录考试情况之后,将教师招录考试考查内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考查类型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查方式,笔试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教育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规等,面试通常采用说课或是试讲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具体学科的讲授,例如语文、数学等。 2.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组合方式逐渐成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范围。它不但对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各门科目进行考查,同时也会考查考生对于所报专业学科的基础能力和知识,以上两部分会成为笔试出题测查的重点。面试中采用说课或讲课的方式进行考查,同时很多地区说课考查后会附带出现结构化的面试题目。

总体来说,在笔试方面,虽然各地所考内容不同,但是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教材教法、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法律法规,班主任常识,教材教法,教师基本素质及你所报的专业知识,有些的地区还会出现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英语以及时事政治的内容。在面试方面,一般就是专业课的考查,具体比如你面试的是小学语文教师,那么面试的题目很可能就是当地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的一篇,各位考上可以根据具体的科目进行复习。说课或讲课之后考官还会即兴的出一些教育类的相关问题,对你进行考查,主要考查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应急处理能力及对教育事件的看法。 二、教师考录的复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招录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想顺利的通过教师考录,其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参加教师考录的众多考生中,不乏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他们经常会认为曾经对所考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复习中,常会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对内容大致有了记忆的印象,在复习时,就不用在认真的去掌握了,而这种考生的笔试成绩往往是不尽人意。因此,在教师招录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考生要认真对待,尤其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可循的,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法同样有规律可循。下面是几个基本复习方法的介绍: 1.整体复习法 把所有的章作为整体把握,建立整体结构,除了整体联系之外,还可以进行前后的比较。比如说我们在复习教育学基础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的定义首先对教育学要掌握的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粗略的划分。根据狭义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教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教育综合知识轻松学 ◆常用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记忆口诀1 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记忆口诀2 政治目标要实现 ◆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口诀3 手表(表扬)因(因势利导)为很正(正面教育),所以被盗(讲道理)了。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记忆口诀4 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记忆口诀5 一(一分为二)个人发(发扬)自(自我教育)肺腑。 ◆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记忆口诀6 木(目)织时代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记忆口诀7 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口诀8 植(直观)入宣(选择)讲(讲解)语(语言)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口诀9 小猪(主动)动手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 ◆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口诀10 教科系主任(教材系统)抓住了一头猪(主要矛盾)游到(由...到...)了岸边。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3. 1. (1)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 1. 1879 2. 并找 机能主 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

教育综合口诀——教师招聘

教综主观题背诵口诀七十道 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四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七、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十一、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十二、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十三、简述教师职业道德 十四、简述人本主义典型教学模式 十五、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 十六、简述布鲁纳结构教学观原则 十七、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十八、简述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十九、简述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二十、简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必须具备哪些素养。 二十一、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十二、简述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二十三、简述德育的途径 二十四、简述我国新时期师德规范的特征 二十五、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十六、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二十七、简述班集体具备的四个特征 二十八、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十九、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十、简述班主任如何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教育 三十一、简述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三十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三十三、古代教育的特征 三十四、学习策略的原则 三十五、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 三十六、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三十七、简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三十八、简述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 三十九、简述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四十、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十一、简述教育的独特功能的表现 四十二、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四十三、简述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四十四、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四十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十六、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四十七、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四十八、教学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四十九、简述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概括五十、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五十一、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 五十二、教学智慧的基本特征 五十三、简述现代学生观 五十四、简述现代教师观 五十五、简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五十六、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五十七、外铄论代表人物 五十八、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五十九、个人本位论代表 六十、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六十一、劳动起源说 六十二、生物起源说 六十三、课程分类口诀 六十四、柏利纳-教师成长五阶段 六十五、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六十六、学制记忆口诀 六十七、心理学人物记忆口诀 六十八、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区别六十九、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七十、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2020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划重点考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试卷

2013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 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1、小学生学完了汉语拼音对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形成干扰,这是知识学习的() A、正向迁移 B、负向迁移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学生严格遵守班主任制定的班规,这种现象是() A、依从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学生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学习是() A、命题学习 B、概念学习

C、表征学习 D、程序学习 4、“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某餐厅开业时故意让人等候,制造生意隆重的假象,商家利用了从众动机中的那一种现象?() A、减少压力 B、行为偏差 C、行为参照 D、偏离恐惧 6、“秀色可餐”这种现象反映了人际吸引因素是() A、熟悉 B、相似性 C、才能

D、外貌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哪种感觉现象?() A、联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感觉适应 8、一般意义上,10-12岁儿童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平均为()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9、提出情绪“评定-兴奋”说的心理学家是() A、阿诺德 B、艾利斯 C、巴普洛夫 D、艾宾浩斯

10、小青向朋友透露了一点小秘密,两人的沟通也越来越广泛,但彼此间仍保持一定的行为界限,他们的人际关系进入了() A、稳定交往阶段 B、交往定向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情感探索阶段 11、美国一位亚裔母亲因打自己的孩子被起诉,她很不理解,这种认知失调源于() A、逻辑违背 B、文化价值冲突 C、观念层次冲突 D、新旧经验矛盾 12、在心理测验中,可以对称名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的是() A、T检验 B、F检验 C、X2检验 D、方差分析 13、在标准化测验中,含有E、N、P、L分量表的测验是()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 阶段教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 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选择)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 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 b.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批判教育学 c.当代教育学发展 d..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专题二小学教育 一、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优惠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既可以保障公民 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书上有案例分析) 2、《义务教育法》 1、颁布与实施:1986年4月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 教育制度的确立;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 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规范;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 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 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2、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国务 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a.普及性;b.基础性c.强制性。(选择) 二、小学教育目的 1、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育(科学知识文化技能: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机 基础知识;自然社会生活常识) 体育(培养意志力) 美育(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文明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试卷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招聘试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2013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1、小学生学完了汉语拼音对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形成干扰,这是知识学习的() A、正向迁移 B、负向迁移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学生严格遵守班主任制定的班规,这种现象是() A、依从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学生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学习是() A、命题学习 B、概念学习 C、表征学习 D、程序学习 4、“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某餐厅开业时故意让人等候,制造生意隆重的假象,商家利用了从众动机中的那一种现象() A、减少压力 B、行为偏差 C、行为参照 D、偏离恐惧 6、“秀色可餐”这种现象反映了人际吸引因素是() A、熟悉 B、相似性 C、才能 D、外貌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哪种感觉现象() A、联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感觉适应 8、一般意义上,10-12岁儿童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平均为()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9、提出情绪“评定-兴奋”说的心理学家是() A、阿诺德 B、艾利斯 C、巴普洛夫 D、艾宾浩斯 10、小青向朋友透露了一点小秘密,两人的沟通也越来越广泛,但彼此间仍保持一定的行为界限,他们的人际关系进入了() A、稳定交往阶段 B、交往定向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情感探索阶段 11、美国一位亚裔母亲因打自己的孩子被起诉,她很不理解,这种认知失调源于() A、逻辑违背 B、文化价值冲突 C、观念层次冲突 D、新旧经验矛盾 12、在心理测验中,可以对称名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的是() A、T检验 B、F检验 C、X2检验 D、方差分析 13、在标准化测验中,含有E、N、P、L分量表的测验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 C、卡特尔16PF D、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14、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巩固与稳定的特征是() A、团体气氛 B、团体类型 C、团体凝聚力 D、团体人数 15、实验发现,老鼠为了逃避电击,除了习得铃声预示电击痛苦外还要习得() A、适应电击的痛苦 B、回避痛苦和恐惧 C、形成对电击的联想 D、辨别电击的痛苦和恐惧 16、一般而言,神经性贪食患者最常见的补偿行为是()

教师招聘速记口诀

教师招聘速记口诀 https://www.doczj.com/doc/b01685107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速记口诀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思科一统,发力攻(巩)关(观),理论实际,因果循环。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技巧: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锻炼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 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 动眼:眼馋(演参); 动手:2次实战演练;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建设接班全面个性);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9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1: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记忆技巧2:内(内发论)服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今夜HI不停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题及答案

2018 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题及 答案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45 分) 1.2017 年秋季开始,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新增加的学科有 () A.幼儿教育 B.小学语文 C.心理健康教育 D.小学科学 答案】 C 2.某心理健康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遵循了心理健康评价的() A.客观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答案】 D 3.在升学考试前突击开展一两次大规模的心理辅导讲座 教育的效果, 这种观点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 , 采用不用的评价标准,

A.常规性和持续性 B.主导性和主体性 C.全体性和个体性 D.全面性和活动性 【答案】 A 4.右图显示的实验装置是() A.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B.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C.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 D.桑代克的“试误说”实验 【答案】 B 5.”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出现的学段是() A.小学中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年级 D.高中年级

答案】 C 6.教师对小学生合作行为, 分享等社会性行为给与注意和表扬的做法属于() A.角色扮演 B.认知重建 C.行为强化 D.榜样示范 【答案】 C 7.下列做法属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是 A.设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B.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C.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 D.注意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答案】 D 8.人逢喜事精神爽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完整word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试卷

2013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1、小学生学完了汉语拼音对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形成干扰,这是知识学习的 () A、正向迁移 B、负向迁移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学生严格遵守班主任制定的班规,这种现象是() A、依从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学生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学习是() A、命题学习 B、概念学习 C、表征学习 D、程序学习 4、“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某餐厅开业时故意让人等候,制造生意隆重的假象,商家利用了从众动机中的那一种现象?() A、减少压力 B、行为偏差 C、行为参照 D、偏离恐惧 6、“秀色可餐”这种现象反映了人际吸引因素是() A、熟悉 B、相似性 C、才能 D、外貌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哪种感觉现象?() A、联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感觉适应 8、一般意义上,10-12岁儿童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平均为()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9、提出情绪“评定-兴奋”说的心理学家是() A、阿诺德 B、艾利斯 C、巴普洛夫 D、艾宾浩斯 10、小青向朋友透露了一点小秘密,两人的沟通也越来越广泛,但彼此间仍保持一定的行为界限,他们的人际关系进入了() A、稳定交往阶段 B、交往定向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情感探索阶段 11、美国一位亚裔母亲因打自己的孩子被起诉,她很不理解,这种认知失调源于() A、逻辑违背 B、文化价值冲突 C、观念层次冲突 D、新旧经验矛盾 12、在心理测验中,可以对称名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的是() A、T检验 B、F检验 C、X2检验 D、方差分析 13、在标准化测验中,含有E、N、P、L分量表的测验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 C、卡特尔16PF D、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14、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巩固与稳定的特征是() A、团体气氛 B、团体类型 C、团体凝聚力 D、团体人数 15、实验发现,老鼠为了逃避电击,除了习得铃声预示电击痛苦外还要习得() A、适应电击的痛苦 B、回避痛苦和恐惧 C、形成对电击的联想 D、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 学院计算机学院班级软件工程一班 姓名陈佳鹏学号 67 序号 98 一、简答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八个方面? 答:(1)良好的学习能力; (2)正确的自我意识; (3)善于调控情绪;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完整统一的人格; (6)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优良的意志品质;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抑郁的自我调节方式有哪些? 答:(1)改变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心态; (2)转移、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 (3)改变认知; (4)建立积极行为方式,寻求人际支持; (5)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挫折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答:(1)彰显人生意义; (2)磨炼人的意志; (3)成就人生;

二、论述题 1、请用ABC理论分析以下案例,并论述你的看法。小王、小李一起碰到一个认识的同学,那人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小王:他可能没注意到或有特殊原因。小李:他是故意的。 答: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结果。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小王、小李一起碰到一个认识的同学,那人没有跟他们打招呼是这件事的起因,即诱发性事件。“小王:他可能没注意到或有特殊原因。小李:他是故意的”是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解释。 两个不同的解释必定会造成两个不同的结果,前者认为无所谓,这件事对他没有多大的影响,他仍能保持安静的心境去干他想做的事情;而后者,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最直接的结果是,他心情变得不好,甚至可能和这位同学的关系变得不愉快! 2、请根据你目前的情况为大学四年的目标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要求详实有操作性) 答: 大一已经过去一大半了,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努力认真的学好课堂上教的知识,决不挂科;见学习重点放在大英与专业课上!不沉迷于电脑,不浪费时间在没意义的事情上。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大二过四六级,当一年的班干部,推优入党,不留任社团,全身心放在学习上。 大三为考研做准备!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增强自我的综合能力。 大四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司的动态,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