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doc

生物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doc

生物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doc
生物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doc

第四章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陆地生物群

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还有些生物群,它们不确定分布在那个地带内,而是分布在所有地带的适宜条件下,这类生物群称为非地带性生物群。例如草甸、沼泽、盐生、水生等生物群。

地带性生物群的分布模式基本上是由气候,尤其是水、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气候都有它特定的地带性生物群。

第一部分热带生物群

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因各地降雨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着热带雨林生物群。

如果降雨全集中在雨季,干季很少或几乎无降雨,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一、热带雨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热带雨林木见于赤道低海拔区域,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但在大陆向风边缘地带伸展到15-25度左右。

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亚马逊流域及马来群岛,并分布到中美洲的东侧。

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动物和植物的繁殖及其他活动的季节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与雨量变化有关。

热带雨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热带雨林生物群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

举例:巴西植物

巴拿马运河动物

由于物种的多样性,热带雨林植物很少由风传播花粉,而主要依靠昆虫、鸟类、蝙蝠等来传播。

在热带雨林中,由于生物种类异常繁多,很难找到优势种,相邻的两种树很难找到同种的。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植物种类的复杂性,还在于林内发育着众多的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

生境条件的优越和食物的充足,使大多数动物形成食性特化,雨林中的动物以狭食性和单食性为多数。

全球90%的灵长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热带雨林动物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也相当丰富。

2、外貌

群落的生活型组成是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

热带雨林的生活型特征,是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植物的叶子以中型全缘常绿单叶占优势。叶级通常随树木高度的增长而变小。叶具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

由于热带雨林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不大,动物生活规律的周期性也不明显。

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贮粮习性,无冬眠和夏眠现象,无一定繁殖季节,无明显的换毛期。

季节性迁移现象很少,因而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

由于日间高温,许多动物在夜间和晨昏活动觅食。

有滴水叶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3、结构

热带雨林植物的成层现象,要比其他所有植被类型都复杂。

虽然它基本也分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但因整个群落生物种类繁多,所占据空间较大,故显得十分复杂。

雨林乔木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树木力图伸高是雨林的典型特征。

雨林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植被的商场,而温带森林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接近地面的空间内。

雨林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占绝对优势。

二、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又称热带萨王纳,该群落形成于赤道两侧高温区的宽广地带,主要分布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它大约覆盖了世界陆地面积的10%。

热带稀树草原多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但降水分配都很不均匀,集中在雨季,雨季和旱季交替。

温度经常很高。全年内保持相对高的温度和降水显著不均是热带稀树草原存在的原因之一。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热带稀树草原外貌典型的特征是树木与草被的混生。

生物群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雨季,植物茂盛,动物成群,一片兴旺景象;旱季,乔木落叶,草类枯黄,动物迁移或休眠,整个草原死气沉沉,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不丰富,与热带森林比较有明显的不同。

猴面包树叫非洲木棉,是稀树草原特有的一种高大乔木,可达25m,内贮大量水分,故能在干旱气候下生存,树龄可达4000-5000年。

在澳大利亚稀树草原,有独特的瓶子树。

热带稀树草原动物具有显著的特征:

食草动物占优势

集群的生活习性—同种动物或不同种、属的混合群

地栖种类多

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第二部分亚热带生物群

亚热带处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因此亚热大的生物群具有很大的过渡性。

由于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和内陆气候的不同,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类型。

这在欧亚大陆变现得最明显,其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而内陆则为亚热带荒漠生物群。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常绿阔叶林也称为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的植被。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年均温在16-18度。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温暖。

最大降水量多在夏季,冬季降水量虽少,但无明显干季。

土壤为红壤、黄壤等。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常绿阔叶林的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一些种类组成。

种类较为丰富,多为被有蜡膜的革质小型叶片,且常与光照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故称照叶林。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随季节变化,但季相的更替不如温带森林明显。

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植被的垂直层次丰富,基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层。

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具有明显的温带与热带群落的过渡特征。群落组成显示了一种混杂的性质,本群落的特有种类很少。

土壤动物也很丰富。

在本带出现冬眠现象,动物有频繁的昼夜往来和季节性迁徙。春秋两季有大量旅鸟过境和候鸟迁来越冬。

动物的数量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动。

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

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是在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一种群落类型。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南美智利和北美的太平洋沿岸等。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这一生物群乔木的最好代表是位于澳大利亚东南的桉树属森林。

常绿硬叶林的乔木是常绿的,由于夏季相当干旱,叶子形成了对旱生的适应特征。

该生物群中,植被以灌木的生活型占优势。

硬叶林下草本层植物生长稀疏。

植物具刺,特别是叶变成刺是典型的特征。

充足的食物和灌丛对地面良好的覆盖容纳了丰富的动物。

三、荒漠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荒漠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在地球上分布的面积相当广,约占陆地面积的32.78%。

按地理纬度吧荒漠分成两种类型:纬度0-30度内的称为热带和亚热带荒漠;高于30度的称为冬季寒冷的荒漠。

本书把荒漠列入亚热带生物群,实际上是涉及全球的荒漠。

荒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欧亚大陆内陆,构成了世界上最广阔的荒漠区,即亚非荒漠区。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荒漠中植物生长十分稀疏,主要由半灌木和禾本科植物组成,种类非常贫乏。

荒漠植物对于干旱的环境已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为防止动物的啃食,大多数灌木产生了保护性适应的特征。

荒漠中的动物种类贫乏,数量少,由于植物稀少,动物也缺乏食物。

动物群以小型啮齿类和爬行类占优势。

荒漠动物群是由适应性特别强的种类组成,它们对不利环境因素有各种各样的适应能力。

夏眠是荒漠动物对干旱的一种适应。

荒漠动物穴居、善跑的习性,比草原有进一步发展。

温带与热带、亚热带相比,热量显著减少。气候的非周期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变化都很明显,这显然会对生物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形成了温带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和干旱气候,于此相适应在温带湿润气候下发育着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在温带亚湿润亚干旱气候下发育着温带草原生物群;在温带干旱气候下则为温带荒漠生物群。

一、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阔叶林,它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生物群。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及美国的东北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地区的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湿润,四季变化明显。

我国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因受季风影响,气候夏热冬寒比较明显,并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典型土壤为棕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优势树种都是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林树种。它们的叶片较宽,比较坚韧,但比热带种类的叶片要窄。叶的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

在林冠层的缝隙下往往形成稠密的灌丛,并包括了大量不同的物种。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结构清晰,乔木可分三层,灌木一层,草本可分二至三层,有时有一个地被层。

大多数乔木在初春叶子尚未展放的时候开花,这样有利于传粉。

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对动物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春季,大批旅鸟过境和夏候鸟迁来,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活动达到了高峰。种类比冬季增多。动物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也很大。

冬季,大量的食虫鸟、猛禽和水域鸟类迁徙到较温暖的气候区去越冬,很少由能力做长距离迁移的种类则有冬眠的现象。

温带落叶阔叶林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地面活动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隐蔽条件,地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热带森林多。

二、温带草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温带草原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两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在南美阿根廷和非洲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

温带草原区气候干燥,雨量少儿变率大,冬季寒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温带草原生物群的地带性土壤为富含腐殖质的黑钙土和栗钙土,它们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地带性土壤之一。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温带草原生物群在植物组成上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占优势。

群落的外貌呈暗绿色,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也占很大比例。

草原中的植物,一般都具有旱生结构。

草原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在整个生长期内,可有多个亿不同种类优势开花的时期,并出现不同的季相。

温带草原动物的种类组成较森林贫乏。兽类以啮齿类特别繁盛。有蹄类种类虽少,但个体数量甚多,食肉类也较丰富。

本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草原无脊椎动物无论是种类还是个体数量都非常多。

三、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在北美和欧亚大陆北部有一条宽广而横贯的巨大森林带,这就是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针叶的结构是在长期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这里气候冬季寒长,夏季温和湿润,植物生长期很短。

典型土壤是铁等元素强烈淋溶的酸性土壤---灰化土。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寒温带针叶林的乔木主要包括云杉属、松属和冷杉属的种类,落叶松属也有分布。

大量的占优势的是云杉属。

在寒温带的自然环境里,常绿针叶树为了生存而产生了特殊的适应。

在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与热带雨林相比,形成了森林动物种类的两个极端。

针叶林中的动物对这里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有特殊的适应。大多数哺乳类动物营定居生活,冬季都有贮藏食物和冬眠的习性。有些鸟类和哺乳类有季节性迁移。

由于冬季严寒,地面积雪很深,树枝覆冰很厚,动物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构造。

动物群分布的垂直结构变形得比较简单,主要分配在两个基本层---地面层和树顶层。

针叶林生物群动物的数量很不稳定,许多种类的数量随食物量产生周期性的变化。

寒带热量很少,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而酷寒,暖季短促而凉爽,无真正夏季。

因此,限制了绝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在这里只发育了寒带苔原生物群。

寒带苔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苔原生物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这里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由于蒸发量小,气候仍是湿润的。永久冻土使过多的水分无

法渗入地下,因而形成了广阔的沼泽。

苔原的北部保留了全年的永冻层,除了夏季表层几厘米的冻层可融化,一年中的其他季节水是冻结的。

由于永冻层的存在,使表层水不能下渗,引起沼泽化现象,形成了这里的典型土壤---冰沼土。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苔原生物群植物种类贫乏,没有特殊的科,最典型的是杜鹃花科。苔藓和地衣也很典型。

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多数形成裸地,仅有的地被层为生长稀疏的苔藓和地衣,然而就是这样的植被在冬季对食草动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苔原植物通常为多年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

许多植物抗寒性很强,能在开花期忍受冰冻。

苔原动物种类也较贫乏。

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附近。

寒带苔原中还有一些与海洋食物网联系的动物种群,如海豹和小型海象。

苔原动物一般都有较高的繁殖力。

第五部分非地带性生物群

前面几部分所述的各种陆地生物群都是地球上某一气候带所固有的,每种生物群都与大的气候类型相对应,所以称它们是地带性(或显域)生物群。

除了这些地带性生物群外,还有一些陆地生物群,它们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内,而且不能形成任何独立的地带。例如草甸和沼泽生物群,它们被称为非地带性(或隐域)生物群。它们主要受非地带环境条件制约,但也受当地地带性气候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一、草甸生物群

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等湿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它不同于湿生的沼泽植被,也不同于旱生的草原植被。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草甸在外貌上为浓密的草群。以多年生植物为主,生活型中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也有一年生植物。

草甸生物群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草甸生物群的结构比较清晰。在水平分布上可分为成群结构和分散结构两类。在垂直分布上,可分为:高位禾草层、地位禾草层、矮草层、近地面植物层、苔藓地被层。

(一)生境特点

草甸可以形成于各气候带内,因此,各地的草甸环境中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大。但共同特点是土壤中水分充足,地下水距地表较近。

草甸生物群的动物以鸟类最多,兽类主要有鼠类和旱獭。

二、沼泽生物群

沼泽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沼泽的形成,主要是环境多水的缘故,其分布往往是跨地带的。

(一)生境特点

土壤过湿或水分积聚是沼泽形成的首要条件。

1、水热状况

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

2、地貌与地表组成物质

3、土壤为各种沼泽土,总体肥力较差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沼泽通常都出现在积水的低地和地形的低陷部位。

2、沼泽植物的生活型是多种多样的

3、沼泽植被由少数特殊的科属组成

4、植物通气组织发达

5、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

7、泥炭积累是沼泽的普遍现象

第二节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某一地带的生物群与环境,特别是气候密切相关。气候条件对生物群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影响植被而对生物群产生间接影响。土壤与植被关系密切,可把它们看作一个统一体,而气候则决定了土壤和植被的性质。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分布情况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

由于气候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受气候条件所决定的陆地生物群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规律性的特征。

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和水分以及两者组合状况是决定世界陆地生物群呈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地球表面接受的热量从赤道至两极的规律性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热量带。因而各地陆地生物群也成带状从赤道向两极依次更替。

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为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不同、大气环流和洋流性质的影响,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水分条件的差异,使生物群分布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现象称为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带性。

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性

生物群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即生物群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更替。

山地生物群的这种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称垂直带性。

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垂直带,在温带一般大于800m,在热带一般在1000m以上。

第三节水域生物群落

一、水域生物的生态类群

漂浮生物

浮游生物

自游生物

底栖生物

二、淡水生物群落

(一)河流生物群落

上游

中游

下游

(二)湖泊生物群落

沿岸带

深水区

三、海水生物群落

海岸带

1、河口湾生物群落

2、红树林

浅海区

远洋带

1、大洋区

2、上涌区

3、珊瑚礁生物群落

生物信息学作业

生物信息学试题 1、构建分子系统树得主要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说明构建分子进化树 得一般步骤。(20分) 答:(1)构建进化树得方法包括两种:一类就是序列类似性比较,主要就是基于氨基酸相对突变率矩阵(常用PAM250)计算不同序列差异性积分作为它们得差异性量度(序列进化树);另一类在难以通过序列比较构建序列进化树得情况下,通过蛋白质结构比较包括刚体结构叠合与多结构特征比较等方法建立结构进化树 (2)序列比对——选取所需序列——软件绘制 具体如下: a测序获取序列或者在NCBI上搜索所需得目得序列 b在NCBI上做blast:比对相似度较高得基因,并以fast格式下载,整合在*txt文档中。 c比对序列,比对序列转化成*meg格式 d打开保存得*meg格式文件,构建系统进化树 2、氨基酸序列打分矩阵PAM与BLOSUM中序号有什么意义?它们各自 得规律就是什么?(10分) (1)PAM矩阵:基于进化得点突变模型,如果两种氨基酸替换频繁,说明自然界接受这种替换,那么这对氨基酸替换得分就高。一个PAM就就是一个进化得变异单位, 即1%得氨基酸改变。 BLOSUM矩阵:首先寻找氨基酸模式,即有意义得一段氨基酸片断,分别比较相同得氨基酸模式之间氨基酸得保守性(某种氨基酸对另一种氨基酸得取代数据),然后,以所有60%保守性得氨基酸模式之间得比较数据为根据,产生BLOSUM60;以所有80%保守性得氨基酸模式之间得比较数据为根据,产生BLOSUM80。

(2)PAM用于家族内成员相比,然后把所有家族中对某种氨基酸得比较结果加与在一起,产生“取代”数据(PAM-1 );PAM-1自乘n次,得PAM-n。 PAM-n中,n 越小,表示氨基酸变异得可能性越小;相似得序列之间比较应该选用n值小得矩阵,不太相似得序列之间比较应该选用n值大得矩阵。PAM-250用于约 20%相同序列之间得比较。 BLOSUM-n中,n越小,表示氨基酸相似得可能性越小;相似得序列之间比较应该选用 n 值大得矩阵,不太相似得序列之间比较应该选用n值小得矩阵。BLOSUM-62用来比较62%相似度得序列,BLOSUM-80用来比较80%左右得序列。 3、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得主要方法有哪些?试选择其中得一种方 法,说明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得一般步骤。(10分) (1) a同源建模(序列相似性低于30%得蛋白质难以得到理想得结构模型 b折叠识别(已知结模板得序列一致率小于25%) c从头预测得方法(无已知结构蛋白质模板)。 (2) 4、您所熟悉得生物信息学软件有哪些?请选择其中得至少一种软 件,结合自己得研究课题,谈谈您所选择软件得基本原理,使用

生物信息学作业1实验2

上海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二 一、实验原理 答:利用Blast全球联网数据库,对输入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给出与输入序列相关性最大的对应的基因信息,比较两者的同源性。 二、操作步骤 答:(1)先打开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017619350.html,/ (2)点击右边的Blast链接,打开Blast数据库,进入Blast界面 (3)在Basic Blast中选择nucleotide blast (4)在对话框中输入核苷酸序列,在choose search set下的Database选项中选择Others (nr etc.) (5)把网页拉到最下方,点击Blast按钮 (6)在Descriptions 栏下找到Max ident 百分率最高的序列名称 (7)再往下拉,找到Alignments项下第一个序列,可以找到输入序列相关信息 (8)点击Accession,即能找到更多输入序列的相关信息。 1. tttcactcca tagttactcc ccaggtga 1.1它属于哪类生物? 答:属于Hepatitis C virus (丙型肝炎病毒) 1.2它属于哪类基因? 答:属于non-structural protein 5B gene 1.3它在该基因的什么位置? 答:它在该基因的第749-776这个位置。 1.4它与你搜索到的序列的同源性(Identities)是多少? 答:同源性100% 2.(1)ccacccactg aaactgcaca gacaaatttg tacataagag 1.1它属于哪类生物? 答:属于Influenza A virus (A/chicken/Iran261/01(H9N2)) hemagglutinin (HA) gene (A型流感病毒,A型伊朗型261鸡流感病毒,H9N2病毒,血细胞凝集素抗原基因为依据) 1.2它属于哪类基因? 答:属于ssRNA negative-strand viruses Orthomyxoviridae (单链RNA,负义链病毒,正粘病毒科) 1.3它在该基因的什么位置? 答:它在该基因的第1-40这个位置 1.4它与你搜索到的序列的同源性(Identities)是多少?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精选考题·黑龙江高考适应性训练)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x k b 1 . c o m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解析: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环境中同一种群的K值一般是不同的,不同生物的K值往往也不同,所以K值是可以改变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一定呈“J”型,如有天敌的限制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D 2.(精选考题·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 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 解析: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①正确。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的是b,②错误,③正确。年龄组成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④错误。 答案:A 3.(精选考题·福州三中月考)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决定的。 答案:B 4.(精选考题·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生物信息学课程作业

生物信息学作业 1. Align the leghemoglobin protein from soy bean and myoglobin from human with global and local alignment software (ex. needle and water) respectively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ANSWER: (1)Use Needle to Align the two sequence: Aligned_sequences: 2 # 1: CAA38024.1 # 2: NP_001157488.1 # Matrix: EBLOSUM62 # Gap_penalty: 10.0 # Extend_penalty: 0.5 # Length: 203 # Identity: 43/203 (21.2%) # Similarity: 58/203 (28.6%) # Gaps: 90/203 (44.3%) # Score: 30.0 (2)Use Water to Align the two sequence: Aligned_sequences: 2 # 1: CAA38024.1 # 2: NP_001157488.1 # Matrix: EBLOSUM62 # Gap_penalty: 14 # Extend_penalty: 4 # Length: 32 # Identity: 11/32 (34.4%) # Similarity: 15/32 (46.9%) # Gaps: 0/32 ( 0.0%) # Score: 35 两种软件虽然使用同一罚分标准但得分不同。因为Needle程序实现标准pairwise全局比对,而Water则是局部比对。全局比对因为是比对全长序列,所以空位罚分多,得分较局部比对低。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第九章生物种群 一、种群的定义(population) 种群是种群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的个体集群。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一种 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同种生物个体群数量动态、特性分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数量和密度 种群数量是在一定空间中某中生物个体的总数。 种群的密度——某种生物在单位空间中个体数目。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例如,在我国某地的野驴平均每一百平方千米还不足两头,但是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夏天的种群密度较高,秋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通过研究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可以了解某一种群与其环境是否协调,若协调该种群的大小就大,密度就大。反之,该种群的大小就小,密度就小。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先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M)放生,一定时间后,再捕m个个体,其中有n个标记个体,则,样地个体数为: 例如,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N∶39=34∶15 N=39×34÷15=88(只) 密度的类型: 天然密度:单位空间的生物数量(粗密度)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生物的数量(特定密度或经济密度)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饱和密度(saturate density):特定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 施研究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于皓 姓名:乔利敏 专业(班级):环境11-2班 学号:1129010211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11-2乔利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控制,已成为各国科学界、公众和立法的注意焦点之一。大气微生物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大气微生物能够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疾病的传播,导致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尤其近年SARA、禽流感、超级细菌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特别是近年来室内污染的加剧,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经济发展[1]。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内外不少学者对大气微生物的污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大气微生物特性来源、污染分布、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气微生物;分布现状;污染特征;防治措施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gress,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public and the legislature. Airborne microbes pollution is on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irborne microbes can lead to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and plan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use ro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ARA, avian flu and other diseases prevalent superbugs and outbreak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indoor air pollution intensifie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 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human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microbial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any scholar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origin abroad atmospheric pollution distrib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 airborne microbe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us quo;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0:引言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生物信息学》上机作业

《生物信息学》上机作业 题目:对人血红蛋白(HBA1)编码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分析

目录 引言 .............................................................................................................................................. - 1 -1 正文......................................................................................................................................... - 2 - 1.1 NCBI上对相关核苷酸序列的查找............................................................................ - 2 - 1.2 BLAST运行及其结果.................................................................................................. - 2 - 1.3 BLASTX运行及其结果................................................................................................ - 6 - 2 其他软件的运行及其结果..................................................................................................... - 8 - 2.1 Clustal W运行及其结果 ............................................................................................. - 9 - 2.2 MEGA4.0运行及其结果............................................................................................. - 10 -结论 ............................................................................................................................................ - 10 -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内容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生物信息学作业

CDK2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姓名: 学号: 专业: 1前言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yclin-dependent kinase 2,CDK2),又名细胞分裂激酶2(cell division kinase 2)或p33蛋白激酶(p33 protein kinase),其基因定位于人类基因组的12号染色体上的q13染色带上。CDK2基因全长6013bp,这部分中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7个外显子的长度依次为353bp、78bp、121bp、171bp、102bp、204bp、1264bp(可依次记为外显子1-7)。在翻译过程中,该基因转录成的mRNA的外显子1的前137bp和外显子7的后1159bp不进行翻译,属于调控序列。mRNA上只有中间的部分编码蛋白质。 CDK2基因可以转录为两种mRNA。其中,变体1长度为2325bp,编码298个氨基酸;变体2长度为2223bp,编码264个氨基酸。这两种蛋白质为CDK2的同型蛋白,功能相同,具有调控细胞分裂的功能,主要在G1期到S期和S期到G2期这两个阶段起作用。CDK2广泛分布在生物体的各种细胞的胞质溶胶和细胞核质中,但只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行使功能,这是因为CDK2只有与不同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结合后才具有活性。CDK2可以与细胞周期蛋白A、B1、B3、E等结合后,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由于CDK2在细胞内的数量变化有可能导致细胞周期异常而产生癌症,故CDK2基因可以被看作癌基因,其活性和表达量可以作为衡量癌症的指标。CDK2与周期蛋白E的复合体不仅能直接参与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还能与类Rb蛋白p107或转录因子E2F结合,促进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化或调控DNA复制有关的基因转录。而CDK2与周期蛋白A的复合体可以增强DNA复制因子RF-A的活性。 在CDK2分子中,被称为T环的氨基酸环阻断了活性部位,妨碍激酶履行它的酶功能,而且活性部位的氨基酸形成一种难于为蛋白质结合的形状。CDK2与周期蛋白结合时,周期蛋白将T环转出2nm以上,又将CDK2中的PSTAIRE螺旋部分转了, 并把活性部位氨基酸变成能与底物蛋白结合的正确构象。CDK2的活性不仅与周期蛋白有关,还与其上的Thr-15、Tyr-15、Thr-160三个位点是否磷酸化有关。一般情况下,与周期蛋白结合的CDK2的上述三个位点被Wee/Mik1和CAK激酶磷酸化,但此时复合体还没有活性,只有当Cdc25c将Thr-15、Tyr-15两个位点去磷酸化后,复合体才有活性。细胞中存在多种因子对CDK2进行修饰调节,此外还存在对其活性起负性调控的蛋白质,即CDK激酶抑制物,例如p21CIP/WAF1、p27KIP2等。 前面提到,CDK2基因转录的产物有两种。这两种mRNA的不同之处在于变体1由全部7个外显子组成,而变体2缺失外显子5,由剩余的6个外显子组成。这样翻译成的两种同型蛋白的长度就相差34个氨基酸。 2 材料和方法: 2.1序列数据来源 采用蛋白质名称对NCBI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CDK2蛋白的记录有1013个。而采用基因名称对NCBI非冗余核酸数据库进行检索,CDK2蛋白的记录有680个。 采用人(Homo sapiens)的CDK2蛋白序列进行BLAST搜索。 2.2序列分析方法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苏教版必修

第15课时生物群落的演替 目标导航 1.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2.描述群落演替的过程。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________另一个群落的________现象。 2.特点: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变化。 3.主要标志 (1)在________________上发生了变化。 (2)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4.类型 (1)原生演替 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__________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__________。 ②过程:____________阶段―→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 ③实例: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上开始的演替,冰层融化而暴露的地区上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 概念: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水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________________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________________(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 ________________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内部因素 (1)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2)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3.外界环境因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这种变化包括 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十分巨大,人类生产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 ________________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也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群落按照________________发生演替,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________,将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置于人为控制下。 知识点一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生物信息学作业题

生物信息学作业题 绪论 1.什么是生物信息学? 2.生物信息学有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章生物信息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DNA的双螺旋结构要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对它们的研究有何意义? 第二章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机基础 1.简述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 第三章核酸序列分析 1.什么是全局比对? 2.什么是局部比对?有哪些优点? 第四章分子进化分析 1.分子进化分析具有哪些优点? 2. 简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第五章基因组分析 1. 什么是基因组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2.简述基因预测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六章蛋白质组分析 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主要研究的大致方向是什么? 2. 蛋白质组功能预测的程序是怎样的? 第七章生物芯片数据分析 1. 什么是生物芯片? 2. 生物芯片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第八章核酸与蛋白质结构预测 1. RNA二级结构典型的预测方法有哪些? 2. 基于统计学的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生物信息学平台与工具软件 1. 请利用Clustal X软件对下列6条蛋白质序列进行多重比对(比对结果用BioEdit软件打开,用“截图”方式显示比对结果)。 >1 mqngkvkwfn sekgfgfiev eggedvfvhf saiqgegfkt leegqevtfe veqgnrgpqatnvnkk >2 mqgkvkwfnn ekgfgfieie gaddvfvhfs aiqgegykal eegqevsfdi tegnrgpqaanvvkl >3

mqngkvkwfn sekgfgfiev eggedvfvhf saiqgegfkt leegqevtfe veqgnrgpqatnvnkk >4 mqgkvkwfnn ekgfgfieie gaddvfvhfs aiqgegykal eegqevsfdi tegnrgpqaanvvkl >5 mqngkvkwfn sekgfgfiev eggedvfvhf saiqgegfkt leegqevtfe veqgnrgpqatnvnkk >6 mqgkvkwfnn ekgfgfieie gaddvfvhfs aiqgegykal eegqevsfdi tegnrgpqaanvvkl 2. 现有一ZmPti1b蛋白质序列,请用DNAMAN软件分析其二级结构,给出分析结果。 1 MSCFACCGDE DTQVPDTRAQ YPGHHPARAD AYRPSDQPPK GPQPVKMQPI AVPAIPVDEI 61 REVTKGFGDE ALIGEGSFGR VYLGVLRNGR SAAVKKLDSN KQPDQEFLAQ VSMVSRLKHE 121 NVVELLGYCA DGTLRVLAYE FATMGSLHDM LRGRKGVKGA QPGPVLSWSQ RVKIAVGAAK 181 GLEYLHEKAQ PHIIHRDIKS SNVLLFDDDV AKIADFDLSN QAPDMAARLH STRVLGTFGY 241 HAPEYAMTGQ LSSKSDVYSF GVVLLELLTG RKPVDHTLPR GQQSLVTWAT PRLSEDKVRQ 301 CVDSRLGGDY PPKAVAKFAA VAALCVQYEA DFRPNMSIVV KALQPLLNAH ARATNPGDHA 361 GS

生物信息学作业1.doc

生物信息学实验作业 试验一 一.找到编码拟南芥(arabidopsis)phyA(光敏色素A)基因的核酸序列编号, 并记录查找过程。 GI:224576211 步骤 1.进入NCBI主页 2.搜索arabidopsis phyA 3.Arabidopsis thaliana phytochrome A (PHYA) gene, partial cds 4.VERSION:GI:224576211 二.以phyA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在题目和关键词字段中含有该检索词的文献,记录检索出的条目数目。 Results: 614 三.仔细阅读所查询核酸序列在NCBI和EMBL数据库中格式的解释,理解各字段的含义,并比较NCBI 与EMBL中序列格式的异同。

实验二 一.分析你感兴趣核酸序列的分子质量、碱基组成。 Composition 35 A; 25 C; 35 G; 15 T; 0 OTHER Percentage: 32% A; 23% C; 32% G; 14% T; 0%OTHER Molecular Weight (kDa): ssDNA: 34.26 dsDNA: 67.8 二.列出你所分析核酸序列(或部分序列)的互补序列、反向序列、反向互补序列、DNA双链序列和RNA 序列。 R S 1 ACTACTCGAG AAGCAGCGAC AGAGGCGTTA GCCCGCTCAG CAGACTGGCA GTTCTCTACC 61 GACAAAAAAG AGGTAGGAGG CACAGTAATG ATACAGGCGT AGCAGGAGGG C S 1 CCCTCCTGCT ACGCCTGTAT CATTACTGTG CCTCCTACCT CTTTTTTGTC GGTAGAGAAC 61 TGCCAGTCTG CTGAGCGGGC TAACGCCTCT GTCGCTGCTT CTCGAGTAGT R C S 1 TGATGAGCTC TTCGTCGCTG TCTCCGCAAT CGGGCGAGTC GTCTGACCGT CAAGAGATGG 61 CTGTTTTTTC TCCATCCTCC GTGTCATTAC TATGTCCGCA TCGTCCTCCC D DNA S 1 GGGAGGACGA TGCGGACATA GTAATGACAC GGAGGATGGA GAAAAAACAG CCATCTCTTG CCCTCCTGCT ACGCCTGTAT CATTACTGTG CCTCCTACCT CTTTTTTGTC GGTAGAGAAC 61 ACGGTCAGAC GACTCGCCCG ATTGCGGAGA CAGCGACGAA GAGCTCATCA TGCCAGTCTG CTGAGCGGGC TAACGCCTCT GTCGCTGCTT CTCGAGTAGT RNA S 1 GGGAGGACGA UGCGGACAUA GUAAUGACAC GGAGGAUGGA GAAAAAACAG CCAUCUCUUG 61 ACGGUCAGAC GACUCGCCCG AUUGCGGAGA CAGCGACGAA GAGCUCAUCA 三.列出核酸序列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结果(酶及识别位点)。 Restriction analysis on US Methylation: dam-No dcm-No Screened with 117 enzymes, 5 sites found Ecl136II 1 GAG/CTC 103 EcoICRI 1 GAG/CTC 103 SacI 1 GAGCT/C

生物信息学作业(一)

生物信息学实验作业一 1、了解NCBI、DDBJ、EMBL上网的方法自学各网站相关介绍。答:(1)、NCBI: (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简称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其主页为:https://www.doczj.com/doc/b017619350.html,。NCBI 是在NIH的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一个分支。NLM是因为它在创立和维护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方面的经验被选择的,而且这可以建立一个内部的关于计算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计划。NCBI的任务是发展新的信息学技术来帮助对那些控制健康和疾病的基本分子和遗传过程的理解。 NCBI有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小组包括计算机科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数学家,生物化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集中于计算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的和应用的研究。他们一起用数学和计算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的基本的生物医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基因的组织,序列的分析,和结构的预测。 在1992年10月,NCBI承担起对GenBank DNA序列数据库的责任。NCBI 受过分子生物学高级训练的工作人员通过来自各个实验室递交的序列和同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EMBL和DDBJ)交换数据建立起数据库。同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安排使得专利的序列信息也被整合。 BLAST是一个NCBI开发的序列相似搜索程序,还可作为鉴别基因和遗传特点的手段。BLAST能够在小于15秒的时间内对整个DNA数据库执行序列搜索。NCBI提供的附加的软件工具有:开放阅读框寻觅器(ORF Finder),电子PCR,和序列提交工具,Sequin和BankIt。所有的NCBI数据库和软件工具可以从WWW 或FTP来获得。NCBI还有E-mail服务器,提供用文本搜索或序列相似搜索访问数据库一种可选方法。 主要任务:(1)建立关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知识的存储和分析的自动系统(2)实行关于用于分析生物学重要分子和复合物的结

生物信息学作业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研究 班级:5061专业:药剂学姓名:孙建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文文献全文的检索和获得方法。 (2)掌握Pubmed数据库文献的检索和交大图书馆英文数据库全文的获得方法。(3)掌握核酸序列搜索的方法。 (4)掌握核酸序列相似性分析的方法。 (5)掌握PCR引物设计软件的原理、使用及特点。 (6)掌握蛋白质序列搜索的方法。 (7)掌握蛋白质序列分析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研究背景: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突变率与35%~40%的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有关。该基因常以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并有很高的外显率。外显率在乳腺癌为60%~80%,卵巢癌也可达15%~40%。该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 不仅能抑制细胞生长, 还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转录调节、DNA 损伤修复及其凋亡等重要细胞活动, 在维持基因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BRCA1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之一,本人选择其为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 1.在中国知网(CNKI)中查找中文文献:

2.在PubMed中查找英文文献: 3 在Genbank中查找BRCA1基因及其序列: 登陆NCBI主页,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017619350.html,/guide/,选择gene数据库

4. 使用NCBI网站中的BLAST工具进行序列比对 登陆https://www.doczj.com/doc/b017619350.html,/,选择核酸序列比对nucleotide BLAST,界面显示如下,

输入登录号,NM-007294.3,点击“BLAST”。结果如下: 与其匹配的核苷酸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如下: 一条核苷酸序列为“Homo sapiens breast cancer 1(BRCA1), transcript variant 1, mRNA”,登录号:NM_007294.3。 另一条核苷酸序列为“Homo sapiens breast cancer 1(BRCA1), transcript variant 2, mRNA”,登录号:NM_007300.3。

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CG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 摘要: 关键词:老秃顶子;冰缘地貌;群落类型;结构特征 引言 冰缘地貌是由冻胀、热融蠕流、热融、雪蚀、风力等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的冻土分布区和季节冻土区发育的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1]辽东地区冻土环境属于季节性冻土,冰期内地表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使得山体岩层崩解分离,散落的岩块、碎屑常堆积于缓坡或谷地,形成杂乱无章的乱石堆积,故此,当地人也将该地貌称为“乱石窖”或“跳石塘”。目前植被状况良好,苔藓、地衣、蕨类和灌木覆盖严密,乔木根系固定在岩石缝隙之间,郁闭度在0.7以上,给公顷蓄积量达300立方米。但这种特殊石质生境上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恢复困难,还潜在着发生泥石流、啸山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危险。加之本区正好处在我国东部2~3级生态敏感带的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着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掌握冰缘地貌上覆植被的分布规律,对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丰富性。目前国内外对于冰缘地貌与植被生态学之前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见,1983年陈鹏等研究了长白山冰缘地貌与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6】对于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的研究仅限于对其冰缘地貌的形成和冰缘地貌本身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把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与其植被生态学联系到一起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老秃顶子冰缘地貌上的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冰缘地貌上的植物类型,分布、结构等特征与其所在冰缘地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冰缘地貌上的植被保护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41′13″~125°5′15″ E;41°11′11″~41°21′34″ N)位于辽宁省东部桓仁、新宾两县交界处,主峰老秃顶子位于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海拔1367.3m,相对高差867m,为辽宁第一峰。其四周群山起伏,各山间谷地均有大量冰缘地貌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和暗棕壤为典型代表,多由花岗岩残积母质发育而成,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植被生长【2】。地带性植被为温性落叶阔叶林,植物区系属长白植物区系的西南边缘,兼有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查明有真菌植物50 科 44 种 , 地衣植物 13 科 84 种 , 苔鲜植物 50 科 204 种 , 维管束植物 120 科 1141 种。维管束植物中有蕨类植物 19 科 60 种 , 裸子植物4 科23 种, 被子植物97 科1058 种[ 24 ], 主要优势科有菊科(Compositae) 、蔷薇科 (Rosaceae) 、毛茛科(Ranun2culaceae) 、禾本科( Gramineae) 、百合科(Liliaceae) 、豆科(Leguminosae) 、伞形科(Api2aceae) 、杨柳科(Salic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唇形科(Labiatae) 等。区内气候类型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 6.3℃,年降水量为870--10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7%【4】;年无霜期133d,冻结期114d,年平均冻土厚度91cm。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网布,局部乱石窖之下形成暗河,在巨石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