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的地理课堂

转型的地理课堂

转型的地理课堂
转型的地理课堂

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

赵才欣

一.地理课堂转型的外部推力

着眼发展的视角,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历史需要重温,可以让人们避免重复曾经的错误,梳理成功的经验,从而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现在需要审视,可以让人们面对现实、把握时机,在“协调与平衡”的原理下不断提高效率、效益、效能。未来需要预测,可以让人们未雨绸缪,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奠定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坚实基础。如将近代以来到可见的未来做一个梳理,现在无疑正处于一个“大转型”时代。 这里可以借用图1来说明。

代表近代的可算是一个“能源”

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

时纠结人们的一个矛盾问题。代

表未来的将是一个“信息”时代,

“人”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是

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矛盾问题。

而现在,社会处于两者之间的“转型”时代,是一个改良历史遗留问题和关乎未来发展的关键期。转型的时代也是社会出现质性突变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人还是事,都必然要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革命态势

21世纪注定会转入一个突变的年代,促使这种突变的主因是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就是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已经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标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全球化,源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所引发的技术变革,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这就是意义更大、影响更有深远的“信息革命”的主要内容。

“信息革命”的前提是人类社会的信息爆炸。信息传递的技术,历史上曾经使用的烽火台达到远距离传达信息的目的;19世纪中期以后,电和电磁波的发现引发了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实现了一次飞跃;二次大战后,半导体、集成

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又一次飞跃。到本世纪初,出现了“信息高速公

路”,这是一种高速多媒体传输系

历史 未来 现在 图1 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第一代即时通讯 第四代即时通讯 第三代即时通讯 第二代即时通讯 图2 中国即时通讯发展阶段示意

统,通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动静结合的多媒体信息。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所遇到的困惑,也会进一步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再一次革命。这种趋势对教育提出了如何来应对的课题,对于地理教育和课程教学同样都无法回避。

“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道德呼唤

未来社会发展的另一个课题是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的内容主题,也不仅是环境教育或整个教育界的内容主题,而且是全社会的大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人类的观念主张曾经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探索,也表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观”的提升。

关于环境保护,人们在教育方面,从“关于环境的教育”到“为了环境的教育”,再到“在环境中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时代课题也在发展,观念也在提升。但这种观念的基础还是反映了人对环境的主宰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关注了环境对人类发展观的启示。香港“地球之友”原总干事吴方笑薇曾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七个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系统思维,协调“人类系统”和“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让人重新发掘大自然,了解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价值取向有关——“人类资本”与“自然资本”两者孰轻孰重?可持续发展教育借助环境成本全面计算和生命周期分析,重塑人们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与效率有关。人口增长和过量消费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关注资源、原料的生产力和应用效率,重新厘定需要、改革各种系统,以有效管理资源,达致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公平用量有关。要让消费者明白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有限,很难应付人口大量增长的过分消费造成的压力。必须提倡道德消费,教育投资者认识良心投资,关注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让下一代都能公平享用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与明智选择有关。生态知识不只是环境知识,还包括如何参与、分析、查询、支援、加强决策过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令市民获得有关知识,让他们能在提高顾问质素、建立社会共识两方面担当带头和参与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与优质人才和优质生活有关。要集思广益、全民醒悟、共同了解“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提高个人对资源管理、决策和领导的能力,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多重益处。

可持续发展与自立自救有关。如何解决问题、勇于改变,是自救真义所在。除了“减用”、“再用”、“再造”、“再思”外,还应该提倡“更新”和“自立”。让环保产业制造就业机会,为自然资本增值;同时,也为原料生产力增值,延长产品周期,提高经济价值。

而“生态文明”更是人与环境的伦理道德层面的观念新提升。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内涵层面包括几个关键内容:一是生态哲学,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及其普遍规律;二是生态伦理,强调人格文明,要求人类将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环境,当代人无权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后代人的需求;三是生态经济,主张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四是生态现代化,需要将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改变了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完善了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提升了人类的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强调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生态文明是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促使“以人为本”的教育产生了新的精神追求,也是地理教育的精神新追求。 “终身学习时代”的学力培育要求

社会发展告诫人们,人对一种知识和本领掌握后终身受用、不需再学习再受教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样,以往只关注学生眼前发展,为学生升学奠基的教育已经落伍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

远发展服务,就必须注重“学力”的培育。 这里所说的“学力”与一般所谓“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

知识方面的能力”还不尽相同。本“学力”

(academic achievement )是指一个人能适

应社会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的

三维素养的集合,是教育范畴中具有内部结

构的专业概念。其本质当然是人的能力,但

是有前提的。按照学者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的解释,学力内涵的四个前提是:(1)学力是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2)其媒介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通过系统教学而形成;(3)同学习主体的内部条件和侧面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同人的其他能力整体发展有机联系);

(4)源于主体侧面(动机、兴趣、意识等)与客体侧面(内容等)的结合统一。书中还介绍了几位日本学者的“学力结构模型”,图3即是广冈亮藏的“学力成层结构”模型1。这个学力模型表明:人的学力核心是“态度”,包含开展思维、感受与表达、实践操作等方面,是面对问题自然产生学习的动力;中间是“能力”,包括对相关要素的理解力和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外围是“知识与技能”,这是形成学力的载体。

二.地理课堂转型的学科内驱力

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发展与地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地理学的发展又与社会环境问题的挑战是直接相关的。早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国际地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就通过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其第一章“挑战与反应”中列举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人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第一版 上海 2 冯以浤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地理学报》 1993年04期 北京

图3 学力的成层结构

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和无国籍者、违反人权、疾病、罪恶、性别歧视、人口迁移、动植物的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等”。这个宪章认定这是对全体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当然也是对地理课程这个学校地理教育最主要载体所提出的挑战。

据此,目前可以这样来展望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趋势:

●基于“统一地理学”新理念的地理课程重构

许多社会环境问题其实都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传统的部门地理能够对付和解决的问题,地理研究对象的视野拓展,一个新的视点就是应该打破原有的部门地理围城,直面现实存在的综合地理问题。目前所显露的许多社会环境问题都可以与地理相关,但同时又是涉及地理要素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人文之间,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现实问题就需要地理科学去应对。地理学的社会应用价值是显然的,地理课程也就需要凸显这种应用的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地理学即学科地理时代,可能面临新挑战。因为一般而言,基础教育的地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未来的普通公民为主,而非地理精英。但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地理学的基础部分,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构。美国的中小学地理课程纳入“核心课程”,是针对一个现实的“核心问题”,往往协同其他学科共同组织教学来实施;德国高中的地理课程,一般重视的是一个地理范例,化做一个课题,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参与来开展探究。学科趋向针对问题解决和范例的研究来组织学习,学科突破原来体系,“学科中心”、“经验中心”乃至“社会中心”有了融合,这意味着一种“后学科主义”的建构时代的到来。

●回归地理科学重视实践环节的地理课程建设

实践性是许多学科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学科的实践性是有差异的。如果说,物理、化学乃至生物学科的实践性主要在于实验环节,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实践性主要在注重对文物或社会现象的考察,那么,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更关注对各种环境的现场观测、运用图像语言(如地图、卫片)的对照分析或描述。这是具有学科特性的学习方法,尽管时代发展、技术提高、采用现代化手段来革新,但在内涵上看,这一本质要求还是不可丢失。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其他地区具有不可复制性,一个地区自然或社会的物理化学变化或文化体系,都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课程重视实践性环节,是对地理科学本身特性的一种回归。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中,“乡土调查”、“地理测量”、“野外观测”等传统地理实践活动要求都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得到强化,上海颁发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专列了“地理专用教室”的配备要求。不少学校已经重视地理实验室、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创新实验室、地理园等建设,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创建了“地理创新实验室”,包括天文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环境教育实验室以及多媒体区昂立化地理专用教室,都有相关地理课程的整合实施要求。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创建的“海洋科学创新实验室”,上海海事大学

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创建的“航海科技创新实验室”,同样有相应的地理实践类课程的支持。上海市七宝中学校园中,也创建了包括天文工作室、地质博物馆等在内的创新实验室。通过多种现代地理实践环节丰富学生地理学习经历,展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生长点。

●注重开放性背景下实施改革的地理课程架构

开放性涉及地理课程的整个体系,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资源等。这里一个对地理课程体系带有质性变革的新问题。我们知道,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地理新课程,是实践“拓展学习时空,完善学习方式”整个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抓手,为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增强了更坚实的操作力,引导学校和教师改革课程实施形态,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空间的延伸,对教师提高学习情景的创设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地理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多样化学习环境、对学习的资源和内容进行“问题化”、“结构化”的处理与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有学科改革意义的项目。而要有效实施好这一项目,当前还必须重点改革教育观念、完善各种的社会教育资源。

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对学生基于社会资源和真实情景下建构知识概念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如法国巴黎“科学城”的中小学生“博物馆课程”、德国汉堡的“公园课程”、英国伦敦的“户外教育课程”等,都是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其中不乏地理的基本内容。上海2002年建成了“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营地(东方绿舟)”,2006年始推出了四批以科普场馆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都以课程化的形式,包括项目活动和作业单,涉及天文、地质、地震、气象、交通、海洋、生态、环保等,与地理学科相关者占多数。北京从2008年开始的“社会大课堂”项目;杭州、长沙等市也尝试社会开放性的学生探究学习活动,同样是地理课程发展的一个新探索。

●适应“云计算”背景之地理课程形态与功能的塑造

现代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中小学地理课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条件。信息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给地理课程新体系建构带来诸多便利和新课题。美国的调查:2010年,有98% 的学生使用计算机;99% 的学生有移动电话;66% 的学生有iPod播放器;64% 的学生有数码相机;40% 的学生有游戏机……。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67%首先上网研究他们的主题,10%到图书馆查阅书,9%从教师那得到帮助,仅5%靠查阅课本。每天大约有3亿人向Google提问20亿次。2010年全世界产生的新信息量大约有40个exabytes(百万万亿),超过了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的总和。为此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要从幼儿园就开始让学生学习全球交流;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这种态势下,地理课程将面临形态与功能的革命,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地理除传统形态外,一个“虚拟地理”将出现,包括虚拟地理学,赛博地理学,虚拟地理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技术,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应用实践(数字城市,数字流域,数字地域,知识发现等)。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地理的课程学习,将可以创设“沉浸式虚拟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混合现实环境”,从中开展地理计算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学习、

地理多维图解学习、地理视觉认知等活动,了解并研究“赛博空间”、“虚拟社区”。现在许多地区正在策划学生课本和书包的电子化,来应对这种时代的挑战。这对于时空尺度宏大的地理科学研究是有利的,对以地理科学为学习对象的地理课程及其教学是需要提前筹划的。

三.呼之欲出的地理新型课堂

社会转型、知识转型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推动地理学科的革新,引发地理课堂的转型,使地理教学回归育人为本的理念,支持学生享用各种开放的资源,实现“以学定教”甚至而“以学定学”,这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趋势。

● 展望新型的“地理大课堂”

地理课堂从传统教室的围墙里突围,建立“地理大课堂”,这种态势正是回归地理科学本原的学习方法。综合上述思想,“地理大课堂”的组合图像基本可以呈现,这就是图4所展现的功能与结构示意。

地理课堂的转型需要思考的关键词是三个。第一是“地理”,从学科看,她既古老又有新的特征,需要进入一个文化的新生

的阶段;第二个是“课堂”,已经不

是一个狭义的概念,面临一种时空的

延伸拓展,同时还能体现出这是一个

充满着资源价值的学习场所;第三个

是“转型”,不是简单的“类型”,而

是包涵着目标、内容、过程、结构、

管理、评价等在内的完整系统。打开

视野,地理课堂转型的道路十分广阔。相对传统地理课堂,转型的要素特征其实已经初见端倪:

理念的转型——传道为本转向育人为本;

目标的转型——升学奠基转向终身发展;

内容的转型——注重知识转向经历过程;

空间的转型——唯一教室转向开放课堂;

方式的转型——“以教启学”转向“以学定教”(“以学定学”);

评价的转型——关注学业水平转向关注地理素养。

● 关于新型地理课堂的顶层思考

从“课堂”的物理层面:从室内到室外、从校内到校外,从人造环境到自然环境,可以这样来规划地理课堂转型的主要范畴,并简要描述这些新型的地理课堂:

第一是翻转的常规课堂。要以再造教学文化为追求,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翻转”概念,提倡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格局下,实现针对传统地理课堂的转型。这里的关键在于尊重学情和技术支撑的因素,而这些时代都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较好条件。

图4 “地理大课堂”功能与结构

其次是创新的实验课堂。要突出“创新”含量,支持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地理实验当然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因为地理是一个变量众多的巨系统,可重复性小。学校的地理实验教室主要是支持学生开展诸如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实物与虚拟的实验设计、合作与自主的实验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与思维的能力。

第三是鲜活的校园课堂。提出将学校生活和地理学习做一些有机的联系,把原来学校中传统的“气象园”、“地理园”等资源重新盘活,在开展诸如把校园“画”(地图)下来、把数据记下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地理科学和微生态系统的探究。

第四是丰富的博物馆课堂。进入与地理相关的博物馆场所,面对丰富的实物和情境,还有现代博物馆中可以互动的形象设施设备,引导学生走进地理科学的实物殿堂,体验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感受人文情趣,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视知识为问题,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第五是精致的园林课堂。尽管园林具有人造的痕迹,但其区位一定是地域的背景。所以,一所园林就是一个生态样本。城市或近郊都存在这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解读园林景观,亲近植物王国,也可以探索动物世界,感受自然的生命,开展与地理相联系的学习活动。

第六是真实的野外课堂。这可以说是最具有地理科学特性的课堂,往往可以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教育中渗透地理学科的实践学习。中国的许多省市都建有像上海“东方绿舟”一样的“户外教育营地”,学校还有许多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甚至利用暑期的远足活动。这些活动中,学生与“大自然”结缘,以“真实”为基础,体味“大地的学理”,对长期在封闭的学校课堂中的地理学习,是一个时代需要的突破。

第七是跨界的“云”课堂。这是一个迎合数字时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会到来的课堂形态。包括学习内容从印本转向数字化的“电子书”,即“教材”变为“学材”;学习的方式由集体统一授课转向个性化甚至个别化的学习(一对一学习);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TS)的平台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开放式交流学习等。

(《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已经由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最新出版)

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课堂是知识生成与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创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为了使学生通过地理课堂真正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提高个人的技能和价值观,教师必须从构建高效课堂入手。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备好每一节充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内容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并运用耳熟能详的知识去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现象,以此来激活学生对地理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地理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情感渗透,使学生主动接受地理课的学习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首先要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地理课,喜欢地理老师。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或者“倾诉的对象”,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有一种可怕的距离感。地理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满爱心地去认知教育对象,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成为温暖学生的爱心使者。教师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以实际行动熏陶学生,发挥自己的“榜样”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地理课的学习。 二、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言传身教是自古传道授业最基本的方法。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尤为重要。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双方心情愉悦,从而使学生在较为活跃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精妙的板书,能让学生更快的理解知识点,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学习动机。 .渊博的知识、合适的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良好前提。名师李再湘先生说过“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因此,深钻教材,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每节课所教的知识在整个地理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变化,明确插图、挂图的作用及运用插图、挂图的教学时机,恰当处理好教学讲练关系,做到教学内容兴趣化,习题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标准化,结构系统化。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能把天文地理、人文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典故等融于课堂,学生无不喜欢,有了这个前提,地理教学就有了希望。 .地理学是一门与实际紧密相联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创造广阔的空间。地理教师可以联系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地理时事,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联系地理科学的新成果、新问题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事实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地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实现以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提高课堂效益。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地理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学习《中国的河流》概述部分

地理课堂评语

地理课堂评语 篇一:地理评语 一等: 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下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和上交,有错误及时改正,有不懂得知识也能及时和老师交流,希望今后能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新知识,拓展地理的知识面,在地理的学习和考核中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二等: 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能基本上能做到听讲,认真记笔记,但是还要积极思考问题,勇敢地表达你对地理问题的观点,和老师及时呼应;课下的作也能按时完成和上交,有错误及时改正;当遇到不会的地方,要敢于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向老师反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心细,实事求是,寻求更好、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三等: 课堂上没有太大的纪律问题,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按老师的要求记笔记,课下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错题要及时改正,否则失去了些作业的意义。希望你端正学习态度,寻找科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取得令自己和老师可喜的满意的成绩。

四等: 课堂上的你有些活跃,但是有些不太注意场合,可能影响了同学和老师;听讲是学会课堂知识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作为一名学生最起码的要求;课下的作业有些不太用心,要做到按时上交,及时改错;希望你能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给自己施加些压力;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篇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之“六看” 身为地理教研员,深入基层无数次地听课评课,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怎样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一节地理课?怎样更有效地利用下基层听评课这一管理行为对基层的地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成为每一位地理教研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人多次在基层的听评课活动中同老师们提到自己评课的“六看”,现将这“六看”整理出来并加以必要的说明同大家共同讨论商榷。 一、看目标把握 1.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当,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课程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标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着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均作出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析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析 枝江市老周场中学施昌新地理专业委员会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进“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的地理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关键词:地理高效课堂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 一“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引导目标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导学案”,结合教材、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1、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或“导学案”,自学教材。 2、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或“导学案”相关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台湾省”时,先指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乡愁”,并与音乐烘托气氛,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场景,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内心情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冲动,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西亚地区,教师就西亚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西亚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现代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的相互配合,使课堂变得积极、主动、生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教学目标为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并且掌握提问的技巧,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高中地理一直被教师和学生形容为“文科中的理科”,因为高中地理有很多知识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在记忆的基础上需要计算,这些内容基本是在课堂上掌握,所以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示意图繁多、复杂,课本上给出的示意图虽然画的很精致,标志的也很清楚,结合文字内容,是可以进行阅读的,可是会造成很大的难度,让地理课更加的枯燥乏味。其实,很少有一门课会有这么多的图示,这本来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但是因为包含的地理知识较多,加上课本给出的图案比较死板,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负担,不仅要记住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还要学会图示的画法,所以要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把课本上的图或者文字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的表达出来,把

静态的图片转换成更为直观的视频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楚相关的变化,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记忆,做题的时候才能不出错。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资料,上课时结合这些动态的资料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更积极的吸收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鲁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主要讲解的地球和宇宙的关系,涉及到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各大行星的运动,其中的知识繁杂,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是天体系统的示意图,包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书中只是一个平面图,在多媒体播放的视频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三者的关系:地月系处于太阳系之间,而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探究到的地方,成为河外星系。其次是太阳系的的运动,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绕其运动,而且有各自的轨道和周期,这些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可以看到更立体的天体运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从多媒体视频可以清晰的看出两者的运动过程,教师结合课本上的介绍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更轻松的掌握这一块知识。 二、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专心的听课。但是,很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参考。篇一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

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一.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 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画面,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些地理事实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难以理解。地理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如讲“美国的领土组成”时,可展示“美国国旗”图“美国的领土扩张”历史地图,通过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之两幅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变化,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2.精讲历史故事 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密度流”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中偷袭盟军。盟军因此损失惨重,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却收效甚微,德军潜艇依旧从地中海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人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人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艇上所有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在初中阶段,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为之前虽然在小学阶段通过社会和科学接触了一点地理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知识系统,所以,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从零开始的。这对于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正是一个良好开始的契机。特别是初一的地理教师,从第一节地理课堂上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即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首先得益于地理教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无疑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的关键性举措。 一.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的探索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贵在探索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在所有学 科教学当中,都在探索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路子,所以,大力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风靡各个学校。 高效课堂教学” ,毋庸置疑,就是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课堂外。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而注重学生的学法,无疑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是教师当前极力关注的重要变量之 1 .学而有法,学无定法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 ,很 多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并且,在初中阶段,我不建议一些地理教师经常给学生们留预习内容或者是作业。 正像上文所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不是要学生的课外时间,不是让学生把课内的东西拿到课堂外去完成,然后形成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这是变相在给学生增加负担,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我们初中地理教师都明白,即便是我们给学生留了预习作业,学生也未必有时间去完成。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不是

地理高效课堂基本要求及评价标准

地理高效课堂基本要求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市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的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赤峰市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地理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体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货,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高效地理课堂

高效地理课堂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2011年日照市 中小学优秀论文评选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初探 姓名:李成斋 单位:峤山二中 联系电话: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初探 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去完成更多的任务。即课堂容量大的同时学生掌握知识或者学习效果更佳。它区别于我们原先的教学方式及授课方法。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体现并实施这一高效课堂呢谈一谈我在教学、探索、研究及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优化预习方式,钻研教材实质 1、整体预习、适量调查 ⑴我们传统的布置让学生预习教材大多是让学生课前预习下一节内容。我布置的预习是让学生利用长假期完成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的预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并提前介入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的整体把握教材的大体脉络。 ⑵适量的调查是指根据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让学生进行调查。初探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高效学习积攒资料和注入兴趣因素。例如在讲人口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在假期调查自己家族(3—4代)人口增长和迁移状况,了解自己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试着分析产生变化

的原因。为学习人口的发展、分布做充分的准备。在讲授有关农业问题时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的村子的农业种植状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钻研教材、精心备课 ⑴钻研教材 高效课堂离不开对教材的钻研和精心的备课。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既有科技方法上的进步,更有思想观念上的飞跃,还伴随着科学与迷信的残酷斗争,这些丰富的知识内涵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要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就必须创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讨论,在良好的心境中完成学习过程。比如我在讲授《澳大利亚》一课时就根据教材设计了: 1、说明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生物的影响。 2、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选择牧场地址。 3、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这样就把这一课的主要问题抓出来了。 ⑵精心备课 地理是一门综合类学科,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定好目标,要求学生牢记、掌握的知识教师首先记牢,典型例题自己必须先做,不能留知识死角,在课堂上要根据各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每节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之“六看” 身为地理教研员,深入基层无数次地听课评课,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怎样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一节地理课?怎样更有效地利用下基层听评课这一管理行为对基层的地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成为每一位地理教研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人多次在基层的听评课活动中同老师们提到自己评课的“六看”,现将这“六看”整理出来并加以必要的说明同大家共同讨论商榷。 一、看目标把握 1.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当,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课程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标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着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均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阅读本部分教材的课程标准,仔细地体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实质。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要严重超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的缺漏和能力的降低。 2.教学要求要适当,要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要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要兼顾优秀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看课堂结构 1.教材梳理要自然顺畅、系统条理 教师对一节课教材的把握梳理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和重要前提,教师对教材的梳理要做到系统、清晰、条理、顺畅、以纲带目。重点难点把握准确,难易知识处理得当,重点问题拓展到位,教学用语科学准确。这一要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教师专业基础是否扎实、备课工作是否充分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生手中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和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本部分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适当地的查阅与本节知识相关连的一些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力求对本节教学内容找到一条即便于知识要点的串连,又感觉整个教学过程自然顺畅的“线”,最后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感觉有必要补充的素材和信息恰当的穿插到这条线的主干或分支当中,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梳理设计的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搬迁、增减。即依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注意此点。这也是每一个负责任教师备课工作中付出精力较大的环节之一。那种完全依据教材顺序照本宣科、机械叙述、知识点堆砌的课堂教学根本谈不上什么备课,更难谈什么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抓住关键。 对重点内容,要做到重点处理、练习要充分、拓展要到位,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列举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化、易化。 抓住关键是指对理解和掌握本章、本节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讲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实理解其地理意义,明确掌握关键对建立知识间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地理“三标”要求的有机结合。 地理知识教育是地理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地理能力的发展、情感品德的提高,也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轻视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思想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寓能力的培养于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这里的地理能力是指学生的自学阅读、提取信息,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教学环节要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活动、互动、反馈、总结等)连续活动的整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的优劣,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衔接是否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升计划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升计划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二.计划制定的依据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三.计划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 1.地理教师必须坚持自身的学习提高。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参与网络教育和学习,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的艺术,会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2.抓目标导向。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编好教材,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3.抓乐趣培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1.在教学设计上,以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2. 在教学设计的项目上,重视了对课程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 勇于开拓,大胆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最为突出的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 4. 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探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读图、识图,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现象入手,以“质疑—激趣”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5.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通过视频、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创设学 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这堂课首尾呼应,问题设计得很巧妙,导入新课的时候,利用材料,提出问题,这样构成了一个悬念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凝聚。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地理图表的运用始终贯穿整个学习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开发学生的智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依据课程标准将目标情境化,问题化,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辅助等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 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能将课后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6. 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本)

( 地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 本) Distinguish the location of things, learn geography, give you an outline, let you imagine, learn geography, you can know things and the world.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实用文本)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下面是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

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关于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的课堂,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课堂。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形式了,而当前的高效课堂正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现地理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目标达成,注重生成,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近期学习及个人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备课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就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备课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案设计和课堂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平常我在备课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本部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尤其是遇到知识点较多的章节时,这一步就显得更繁杂了,在如山如海的知识资料中,我要精心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地整理出来。二是把课本读“薄”。我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基于这两点,我先把我的教学思路以教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就是预习交流-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 1、“预习交流” 这一环节先列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下面给出适量的思考探究题目,或以填空形式或是简答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自学,自主掌握本节的大部分简单的知识点,也为下一环节节省时间。 2、“互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最重要的一步,我在教学案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修订]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修订]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案 “欢迎到我家”——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会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与事物,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课外实践调查,成果汇报。 三、活动时间: 准备阶段时间较长,暂定为国庆期间,汇报时间另定。 四、活动准备阶段--课外调查 1、原则上将班上的同学按地区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以5至8个人为准可适当的调整,并确定小组调查的主题与方向。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自己家乡本地区的乡土地理情况进行调查活动,可以通过各个途径获得资料,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与指导。 3、根据小组调查的成果制作一个演示文件与设计一个“旅游路线”,并选定一个代表作“导游”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欢迎到我家”活动要求与安排 1、每个小组推选的“导游”都要在本市行政区划图上指出所以述地方的地理位置,并对自己家乡作简单的介绍。 2、“导游”要根据小组设定好的“旅游路线”带着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光旅游”,即是调查成果的展示。

3、当“行程”结束后,全组成员都要上前接受班上同学或者老师的提问,回答作为评分的参考。 4、班上的同学与老师根据小组的表现与回答,进行评分。 5、最后要进行观众投票 六、“最受欢迎的家乡”评选活动 各小组介绍结束后由同学与老师进行评分,并选出我市“最受欢迎的家乡”作为第二课堂的尾声,并由老师进行简要的点评结束活动。 七、活动小结 本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知识背景的第二课堂。先让学生在课前对自己家乡做调查,并在课堂上以“导游”这样主人翁的角色向班上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可以是人文方面的,如民俗风情,当地小吃,风景名胜古迹,也可以是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乡,了解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八、乡土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与地理课的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互相代替。乡土地理是新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开展一系列的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意义深远的。 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