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务文秘课程建设实施与成效

商务文秘课程建设实施与成效

商务文秘课程建设实施与成效
商务文秘课程建设实施与成效

《商务文秘》课程建设实施与成效

首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已经成为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设置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本院及时根据专业发展的走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通过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堂实践的初级阶梯;通过更新实训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中级阶梯的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性格,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使高级阶梯更加扎实巩固;而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和活动,使各级阶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虽然外语类学生面临着毕业实习和就业单位分散、人数需求较少的现状,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保持在100%,同时根据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本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均受文秘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很多学生才毕业1~2年就成为了办公室主任或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显示出较高的就业质量和继续发展的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近年大力加强文秘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卓有成效的。在看到显著成效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文秘课程校内外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实训项目较少,容纳学生的人数有限等原因,存在着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在目前和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已经并将进一步考虑把部分理论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内容安排在实训室中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同时,对相近专业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在安排上做到彼此互通有无,以更好地实现实训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文秘教学中,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深受秘书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文秘课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秘书课程实践性教学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重中之重。然而秘书工作的辅助性、综合性等特征往往导致文秘课程在客观上具有专业性不够鲜明的特点,这就使得文秘课程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指出:“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段表述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导向,也是文秘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情景模拟训练

情景模拟训练就是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下训练秘书的职业意识和某项技能的方法。文秘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是要训练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性格,而情景

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在教师虚拟的场景中扮演秘书角色,按照秘书的职业要求练习待人接物,体验秘书角色,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而发生自我角色意识的改变,从而使正直、善良、热情、温和、豁达、坚毅、缜密、内敛等优秀文秘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性格在学生们的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场景的设计源于常见的秘书工作实践,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面临类似问题时能应对自如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与范例准备。情景模拟训练侧重于秘书礼仪、接待工作、商务沟通、商务活动等,尤其是礼仪的情景模拟训练由单一到综合,如先训练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引领等,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合理的场景,指导学生进行电话礼仪、会务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商务活动礼仪等综合礼仪的训练,要求学生融会贯通、运用得体。具体操作时,除了学生和教师可以对其表现做出当场评价外,还可以借助文秘实训中心所拥有的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记录并播放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模拟表演与正确的礼仪规范进行对比,与自己以前的表演进行对比,与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对比,从中体会进步,同时也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在相关课程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秘书工作的实际编写短剧脚本,自己练习拍摄,这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对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完成了。

二、重视专业实训周的实践技能强化功能

院内实训场所重点训练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接待、会议筹备与组织、文书处理及归档、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等秘书工作基本技能,开设的相关实训周项目有:办公自动化实训、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实训、网络技术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电子文件与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训、秘书实务实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文秘专用周》作为文秘课程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商务文秘》的配套实训课程,重点对学生进行秘书实务的技能性训练,使其在前期已经完成的课程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对秘书三大特定能力中的“办事”和“办会”技能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实训全过程均在文秘实训中心进行,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仿真的实习环境中较好地体会和培养秘书的职业角色意识;同时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通过小组案例分析、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文书制作与相关表格填写、接待案例设计和演示、电话情景模拟、会议筹备与组织、模拟秘书招聘等多种形式将秘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合作精神等的教育渗透其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岗位能力。从教师自己的指导感受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实训效果非常理想。教师、学生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实训内容的准备和实施,学生没有1人缺勤和迟到、早退,除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学生还自觉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来构思接待案例、做会议组织筹备及模拟秘书招聘、应聘的准备工作,为第二天实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自己反映从来没有哪个实训有这样忙碌,虽然很累,也有一定的压力,但是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收获很大,不仅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改变了原先对秘书职业尚且比较模糊

的认识,坚定了从事并做好秘书工作的信心。学生另一个较大的收获是通过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完成实训项目,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及有效沟通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对于促进班级整体的凝聚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

帮助。

三、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再早就功能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其中,校内实习基地以单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主。在构建实践体系高级阶梯的过程中,建立一批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相关校外实习基地有7家,分布在全省各地,以苏南为主。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注意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经常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行业专家开设专业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在实践教学文秘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环节上,在学习《商务文秘》等理论课程之后安排课程认识实习,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单位,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操作讲解;每年暑期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调研和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和课程调查中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一些基地每年暑期都为实习和调查的学生提供岗位、联系企事业单位;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学生边实习,边工作,边写论文,并请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做指导老师。同时,由于和相关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合作关系,在这些单位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很多已经是单位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通过他们的推荐,每年为相当一批学生提供和引荐实习和工作单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同时,学院和校外基地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学院的师资、生源和校外基地的设施、技术等),开展一些双赢的合作项目。例如:学院与贝塔斯曼集团合作开展外贸业务工作,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项目的实习过程中,既学会了使用现代化的扫描、复制、输入等数字化技术,又了解和学习了文书的归档、档案的整理和利用,同时学生还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而校外基地单位也大大缩短了相关项目完成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教育通过科学的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人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载体。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1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1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2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4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6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实施存在问题 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过分重视中考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忽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错位; 部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淡薄; 支持保障课程改革机制不健全等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基本理念 一个方针:党的教育方针 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一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三个关键: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要围绕改革的四个主要任务(15条具体要求)。 增强课程意识重在课程落实 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框架

突出重点任务 总体:课程建设与实施 统筹国家课程 整合地方课程 完善校本课程 突出德育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 课时灵活安排 8个具体变化 1加强德育课程 2调整外语教学 3加强科学课程 4加强书法教育 5坚持健康第一 6加强实践活动 7促进课程衔接 8倡导综合课程 各地如何做好落实???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二、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 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六、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1、落实国家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做好部编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的全覆盖使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开展新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指导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动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

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总结类)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2.1.4.1-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成效》(初稿)150130HGX

徐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效以机械加工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邀请企业现场专家、课程建设专家参与,与保定永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巨力集团、“保定长城汽车”等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 从机械加工典型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分析入手,基于案例和项目改革课程内容。企业的某些产品项目可作为课程中的案例、项目、教学情境。制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配套资源。建设《机械识图与制图》、《焊工技术》、《普通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4门核心课程资源,并在专业教学中全面铺开。核心课程的建设,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一)课程内容精细化 该课程内容精细的原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课程的实际应用知识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1. 内容取舍与编排 机械制图基础。删去实际生产中少用、不用的内容,以及现代科技能够智能实现的内容,如:“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复杂相贯线”等内容。 将“基本体”及“截交线”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为“立体的投影”,关键是将本章具体内容编排采用“串行结构”,以形体类型为主线,内容按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及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排序,如:“圆柱体的三视图”,“圆柱体表面上点的投影”“平面与圆柱体相交的交线画法”贯穿在一起讲授,然后再讲“圆锥体的三视图”……。打破传统的“平行结构”内容排序:先讲授圆柱体、圆锥体……的三视图,然后再讲圆柱体、圆锥体……的表面点的投影;最后再讲平面与圆柱体、圆锥体……相交的交线画法,费时、费力、费解。整合后的课程避免了重复教学,改变了知识构建周期较长的现象,更符合学生认识心理顺序,使知识点之间联系更紧密,便于理解和掌握,省时高效。 “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及“装配图”均融合成一个模块,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科学设计工作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的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新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旅游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校、政、企、研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现对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分如下四方面进行总结: 一、项目的实施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 实行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的制度安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工作团队,明确各细分专业方向及相应教研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在特色专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全过程实施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处负责特色专业的申报、立项与教学质量监控。旅游专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与日常教学管理,教育评估办负责专业质量保障及学生评教,网络中心负责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专业发展涉及到的几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以及教学团队均有明确任务和责任。 (二)实施程序与措施 1、第一步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调查研究。第二步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订全面的、详细的建设计划。第三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材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建设。 2、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采用“平台+模块”的套餐式课程结构组织教学,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习题和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程 《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随着学院的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紧跟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04年—2006年:起步阶段。 根据鲁西北工业乃至山东半岛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德州广顺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建设了电加工实训室,融教室、实训车间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课程实施中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地点,完成同一教学任务。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单项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2.2006年—2008年:发展阶段。 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探讨,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在做中练,练中学相结合。在课程建建设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借鉴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的探究。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地,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更高学历的深造,要求老师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学习专业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材料。打造一批胜任一体化教学的老师。积极引进有一线生产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学队伍。 3.2008年-至今:完善阶段。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完善。为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始了课程的完善阶段,《电加工技术与应用》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典型零件的加工实施,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仅完成零件的工艺和程序编制,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课程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 编写和修定《电加工实训指导书》。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在对《电加工技术与应用》这一课程进行完善时,以5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设计,设立的5个典型任务为载体,融于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电加工的5个学习情境中反复训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蒙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蒙医内科学是高等医药院校蒙医专业临床课程,自1958年蒙医学高等教育建立的那天起在蒙医药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伴随着蒙医药高等教育经历了近50年的历程,而且一直是蒙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蒙医内科学是基础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医德素质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考研就业等机会的提升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于2007年被列入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使《蒙医内科学》课程建设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步较大。于2008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行列。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现将课程建设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 蒙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着力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作为本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将课堂作为精心设计的舞台、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不断的认真探索教学规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教学水平和效果逐步得到了提高。 1.转变教学理念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构建,教师无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老师应该在引领学生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病例讨论形式导入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规范、有效的入门训练,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向性、实践性为主,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的过程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讲教师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发音清晰、节奏适度的教学语言形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感官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学生的状态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较多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毛泽东思想概论》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该课程自1992年开设以来,2003年被评为学校首批合格课程,2005 年12月立项建设优秀课程,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五个一"标准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该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五个一"标准和德州学院优秀课程建设"五个一"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二)课程建设定位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三)课程建设的特色 (1)《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3)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该课程的教学队伍由三人组成,开始建设时,只有两名副教授,一个讲师,两个硕士,一个在职硕士,讲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全部为副教授高级职称;全部取得硕士学位,建设成效明显。40-45岁两人,30-40岁一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生配比为1︰18。 该课程由政法系田宝华副教授任课程负责人,现为德州学院政法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宣传委员和统战委员。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教育法学会理事。曾获2004年德州学院优秀教师、德州学院师德标兵、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德州学院2007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共党史、刑法学、犯罪学、刑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中国当代主要犯罪与预防等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6部,主持、参加校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一项。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德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德州市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二项、德州市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四项、获德州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 多年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赵环秀副教授和孟现琴副教授为成员。硕士毕业的赵环秀同志和孟宪琴副教授均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在该科的教学中教研成果突出,孟现琴副教授2006年被评为德州学院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故在教学中能较好的实现理

2.1.5.5-1精品课建设成效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2.1.5.5-1 精品课建设成效 三级项目 2.1.5.5 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二级项目 2.1.5教材、教研和教学资源建设一级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精品课建设成效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精品课具体建设成效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培养出了一批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打造出了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加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校企合作方面,引进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达到了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要求的比例。加强了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使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了市级以上成果。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标准。精品课的教学内容反映了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其中的专业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方面 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深入研究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有效调度,在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合理而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成效的评价材料

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成效的评价材料 为了更好地配合和完成焊接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特别是企业对课程体系建设成效的评价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特进行了校企合作企业和学生实习单位课程体系建设的问卷调查工作和征求各企业的合理化建议。以下是对各企业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促使我们将对课程体系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和调整。 一、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专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中等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尤为重要,离不开学校给于多方面的支持,另外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本身不断的学习,自我充电,自我提高,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也要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的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加以改进。 (一)师资队伍水平差异较大,实训教师严重短缺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剖析、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但学校目前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同时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具有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更是短缺,教师的这种职业技能局限,影响到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二)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的作用 学校在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的同时让企业专家能进入到课堂中来,和我们的老师共同完成项目课程中的某个项目,从而共同探讨一种更适合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一)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精选文档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山西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2) (3)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4) (5)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

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建设成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苦探索,克服了独立学院在办学方面的种种困难,经济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经济学院目前共有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电子商务、投资学、税收学等专业,17年又申报了金融工程、商务经济学两个专业。其中,国际贸易学科成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金融学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一定优势。并且得到了同类学校、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学院这些成绩,以《货币银行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在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办出专业和学科特色,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通过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学风严谨,尽力尽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二是充分凸显我校“专业+外语+实践+创新”的办学特色。 三是充分发挥教材、教辅资料的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传承与创新,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内涵与外延不断的丰富与教材容量和时滞及学时有限的矛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如何联系实践的问题, 即使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 四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学业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这些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项目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五是充分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互相促进的作用。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坚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学习能力上。 六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以及社会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资源,整合创新,为学生提供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景式、全天候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平台。 七是坚持学生工作的改革创新,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长期以来,受应试型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养成了实用主义的被动式学习态度和风气为就业而学习的实用主义,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为转变学风,我们尝试做了一些工作,如:将现行终结性的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性的积累考核;树立典型,重点培养,以点带面,营造学生求知、思考、研究的学术氛围;实行班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办专业学会;成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等等。上述工作,有的已取得初步成效;有的还要继续探索。诚然,多年养成的陋习,其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坚信,只有我们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附件:部分数据 1.金融学历年招生情况表 (包括金融学各方向,金融学双语、全英班,金融学2+2班,金融学西班牙语试点班)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河北北方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软件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数据结构》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共1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90,实验学时54,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之比为5:3。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编码理论、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的研究范围,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能够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它不仅是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大型应用系统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质量将直截了当妨碍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的学习效果。鉴于“数据结构”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系历来重视《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安排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安排青年教师上机辅导。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交流,我们从单主讲制,改为多主讲制。本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德,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能满足教学要求。能通过教学改革、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等多种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授课质量和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领导、学生、毕业生及同行的确信。同时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考试治理等教学环节。使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初见成效。2000年,《数据结构》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由于任课教师职称、学历有限,只被评为合格课程。这几年我们不管从学历层次上,依旧在科研能力上,不管是师资力量,依旧教师的职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依照《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对该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并说明达到优秀级别。 二评估结果 1师资队伍建设 1.1师资结构 1.1.1学历〔学位〕教师比例 鉴于《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系安排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并安排青年教师上机辅导。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交流,我们从单主讲制,改为多主讲制。本课程的现任教师共3名,分别为秦奋涛、李忠哗、冯素勤,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秦奋涛和李忠哗为硕士研究生,冯素勤为在读硕士,本课程学历状况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名,比例为67%>30%。 达到评估标准的A级。 1.1.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本课程现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两位,拥有中级职称的一位。其中秦奋涛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李忠哗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冯素琴2004年晋升讲师。高级职称比例67%>(30-50)%。 达到评估标准的A级。 1.1.3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 现在这3教师秦奋涛41岁、李忠哗40岁、冯素琴33岁,平均年龄38岁。满足平均年龄≤50岁的条件。 达到评估标准的A级。

软件工程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软件工程》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优质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我们课程组全体成员认识到《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搞好这门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科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优质课程建设所做过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思想,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工程教育为准绳,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为突破口,以科研促教学,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教学管理的建设推进到新的高度。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软件工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语言的能力。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软件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作风,提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今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特色 1.采用国内先进教材,教学起点高 采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材国防科技大学齐治昌的《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电子参考材料,教学起点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软件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学习、研究《软件工程》及其相关系列课程的学科前沿课题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教材,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2.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将软件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工作与软件工程教学过程相结合。在开学之初布置实验或课程设计题目,学习相应章节内容以后,要求学习完成相应开发工作并撰写相应的文档。如需求分析内容学习完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课题做需求分析并书写需求分析报告。其他章节内容依次类推。这样模拟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使学生熟悉软件工程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完成了包括教材配套课件、电子参考材料及网络课程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辅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软件开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的建设非常注重中青年教师培养,注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特别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加强软件工程教学和实验队伍的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安排教师外出参加专项进修或研讨。 2.锻炼教师实践能力:要求课程教学组所有教师必须承担实验或课程设计教学任务。通过软件设计与实验指导培养教师的软件开发、程序调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试讲、观摩、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统一了教学思想,使课程组全体教师

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公共管理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新)

3.3-2主讲教师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公管学院朱春江 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振兴一个国家经济的保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方法。本课程是以培养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学习与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管理的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对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从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具有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三、工作过程 根据《关于推进我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院教[2012]40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管理教研室《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工作。从2012年4月到6月,课程负责人朱春江、许强老师及主讲教师庄红蕾、张玲、段云鹏、殷铭老师进行了精品开放课程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

物流管理系统专业建设成效

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基本做法是,在第3学期的8-10月份,安排一个月时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4学期的6-8月份,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在第五、第六学期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近几年,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016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建设点的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 2017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注重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