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

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和29,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P. 115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①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节标题略)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鸟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触释放臭气(及学

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维持个体生存重要,不可缺少。

延续种族

小资料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

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

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2000~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

2.昆虫防御行为数例

①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20000Hz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蛾可以因左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②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Sphecodina allottii)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另一种夜蛾(catocala corogame)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③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靠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

昆虫的这些行为被你为昆虫的化学战,是昆虫的防御行为。

动物的行为 习题(含答案)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A. 动物体内分解有机物 B. 大雁南飞 C. 狼捕鹿,鹿奔跑 D. 鸟儿鸣叫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描写了鸟类下列哪种行为?() A. 攻击行为 B. 取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3. “孔雀开屏”、“蜻蜓点水”等动物行为属于()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节律行为 4.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行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 B. 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C.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5. 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乌贼遇到敌害释放墨汁 B. 黑猩猩登高取香蕉 C. 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 D. 壁虎遇到敌害会自动断尾 6. 比目鱼的身体颜色能够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行为是() A. 节律行为 B. 繁殖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7. “幼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诗中描述的是鸟类生殖过程中的() A. 筑巢行为 B. 求偶行为 C. 孵卵行为 D. 育雏行为 8. 老鼠偷吃蚁穴中的食物,被蚁穴中的蚂蚁“群起而攻之”.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 A. 攻击行为 B. 贮食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9.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惊弓之鸟 B. 鹦鹉学舌 C. 蜘蛛结网 D. 黄牛耕地 10.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控制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后天学习 C. 亲代教育 D. 环境因素 11. “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蜘蛛结网、鱼类洄游等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这些行为属于() A. 学习性行为 B. 先天性行为 C. 贮食行为 D. 防御行为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 人体将摄入的食物消化 B. 家鸽用气囊协助呼吸 C. 蜥蜴遇到敌害会断掉它的尾巴 D. 青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 从行为形成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______ (判断对错)

七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十三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O3R 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4)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防备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 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备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预备 〝鸟的占区炫耀〞〔自绘〕;〝动物的拟态〞挂图;雄百灵鸟两只;甲虫假设干只。 教学建议 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备行为的录象带。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样野生动物内容的录象带不宜直截了当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百灵鸟是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的野生留鸟,在其他地区是常见的笼养鸟。可预备两只雄百灵鸟,分不养在两个笼子里。雄百灵鸟在发情期有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春季,两只雄百灵鸟隔着笼子便会发生攻击行为,课堂演示成效较好。本节教学进度假如在6月下旬,百灵鸟的攻击行为稍差,假设两笼靠近没有发生攻击行为,能够把两只雄鸟放进一个笼子,攻击行为仍旧能够发生。 昆虫的假死现象是动物防备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可相继把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成效专门明显。 使用谈话法教学,学生在回答以下咨询题的过程中容易走题,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不熟悉或答不出的内容由教师讲述。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生物学上有着积极意义,教材中没有涉及,老师能够简要地讲述一些。

教学过程 复习提咨询: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讲述新课: 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看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看到了有味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伙儿讲讲。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看,时刻约用三四分钟。同学们观看的现象差不多上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能够分为多种,今天我们第一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备行为。 一、攻击行为 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样情形都能和谐相处。但有的也会争斗起来,而且争得难解难分,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你们见过同种动物发生争斗的事吗? 学生可能见过的同种动物争斗有狗打架、斗蟋蟀、斗鸡、羊相抵、牛相顶和猴子互相追打。 教师:那个地点有两只百灵鸟,差不多上雄性,它们在繁育季节就有互相争斗的行为。平常,一个笼子只能养一只雄百灵鸟,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两笼靠近或放入一个笼子〕,你们注意观看,显现了什么现象?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百灵鸟互相攻击。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形下会发生互相攻击,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动物攻击行为。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猛烈的因此是野生动物的争斗。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猎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驰。羚羊的长角原先是在繁育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请再看挂图〔示象海豹在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象海豹在斗争,表现的也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象海豹是生活在北极的一种大型海生哺乳动物,繁育期爬到陆地上来,雄象海豹先在海滩上占据一块〝领地〞,只承诺雌象海豹进入,而且来者不拒,通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再呈现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一、取食行为 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 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 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 什么? 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 之间。 (2)攻击行为是动物发动的用以伤害或吓退同种个体的行为。 (3)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减小自身的伤害,所表现出的行为。 【典例】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生物-常见的动物及结构(一)

常见的动物及结构(一) 【知识要点】 1.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尾,体表覆有鳞片,鳞片上有 一层粘液,有侧线,运动器官是鳍,呼吸器官——鳃、鳔,卵生、变温, 4.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 吸,卵生、变温,代表动物:大鲵、青蛙; 5.爬行类,真正的陆生动物,皮肤上有鳞片或甲,呼吸器官——肺,卵生、变温,代表动 物:鳄鱼、蛇、蜥蜴; 6.鸟类、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适于飞行,身体呈纺锤形,有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 中空,没有牙齿,卵生、恒温,鸟的喙和脚有多种形态,膀胱退化以适应空中飞行,鸡鸭鹅属于鸟类; 7.哺乳类,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胎生、哺乳、恒温,雌性哺乳动物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后代, 呼吸器官——肺,有发达的运动器官,适宜陆地奔跑。其中啮齿类动物的门牙一辈子都在生长,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8.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棘皮动物。代表动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珊瑚虫、水母、水螅、海葵、海蛰;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线形动物:蛔虫、蛲虫、蠕虫;环节动物:蚯蚓、水蛭,软体动物:蛤、河蚌、乌贼、蜗牛、章鱼,节肢动物;蝗虫、虾、蟹、蜘蛛;棘皮动物:海参、海星。其中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的昆虫类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 9.益虫、害虫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有些动物是益虫,有些动物是害虫,菜青虫是菜粉蝶 的幼虫,是一种害虫。 【经典练习】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种,其中脊椎动物种,无脊椎动物种。 2、根据体内有无,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根据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动物分为和。 1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节律行为

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 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人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人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人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③阅读《课外读》,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在巡视时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双比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5、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7、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9、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习实践】《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 整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

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同步练习2 济南版

一、课前预习 1.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等。2.从动物行为获得的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3.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在于、和对人有益的动物,和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二、慧眼识珠 1.下列行为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 ] A.母鸡下蛋 B.小鸟索食 C. 猫捉老鼠 D.壁虎断尾 2.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它是偶尔碰巧形成的 B.它是通过学习掌握的 C.它是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D.它是由生活环境所迫的 3.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 A.鸟类育雏 B. 鹦鹉学舌 C. 野鸭迁徙 D.蜘蛛结网 4.“蜻蜓点水”与下列哪种动物的行为结果相同? [ ] A.鲫鱼产卵 B.蝙蝠捕捉蚊子 C.海豚戏水 D.母鸡孵卵 5.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换身体的体色,这种行为对变色龙来说[ ] A.不易被敌害发现B.有保护作用 C.属于防御行为D.包括A、B、C三项 6.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 ] A.金丝猴B.大雁C.白蚁D.鲫鱼 三、明辨是非 7、蜜蜂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昆虫 [ ] 8、蚯蚓走迷宫的行为非常复杂,这是一种学习行为 [ ] 9、动物的防御行为有利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 ] 10、只有高等动物有学习行为,低等动物没有学习行为 [ ] 四、穿针引线 11.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各属于哪种行为,用线连接起来:

①一只为首的猴子带领一群猴子在丛林中活动 A节律行为 ②蜥蜴在遇到敌害时断掉尾巴逃脱 B社群行为 ③孔雀东南飞 C防御行为 ④两只公羊为争夺一只母养而顶角 D争斗行为 ⑤青蛙张口伸出舌头捕捉害虫 E觅食行为 五、巩固提高 12.在非洲草原上,猎豹的奔跑速度是很有名的,它经常要去追捕羚羊,羚羊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另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然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羚羊虽然跑的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子下逃脱。 (1)短文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行为? (2)羚羊在生活中遇到强敌时突然改变奔跑方向,这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3)这种行为对于羚羊自身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八年级生物上册 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练习题 苏教版

6.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A.蚂蚁 B.蜜蜂 C.狒狒 D.蚊 2.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迁徙行为 D.生殖行为 3.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燕子筑巢 B.狗绕道取食 C.老马识途 D.小狗跳火圈 4.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蚯蚓 B.大山雀 C.黑猩猩 D.牛 5.动物具有“学习行为”,有利于() A.寻找食物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适应复杂的环境 6.下列不属于动物的生殖行为的是() A.雌雄蛙抱对 B.孔雀开屏 C. 筑巢 D.雄鸡报晓 7.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黔驴技穷 B.狡兔三窟 C.井底之蛙 D.老马识途 8.下列不属于动物防御行为的是() A.狗遇到人弯腰拾石块时,就逃跑 B.壁虎断尾 C.枯叶蝶体色形状像枯叶 D.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感知鸟的位置,从而捕食 9.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如捉到虫子,它自己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将虫带回巢,亲鸟的行为属于()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生殖行为 D.社群行为 10.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鱼池中的金鱼喂它所捕杀的昆虫,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属于() A.觅食行为 B.生殖行为 C.防御行为 D.后天性行为 11.下列各种动物行为中,与其他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袋鼠的育儿袋内 D.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12.动物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雄鸟占领巢区,建造鸟巢是防御行为 B.蜥蜴自动断尾是攻击行为 C.公鸡报晓,北雁南飞是先天性行为 D.只有脊椎动物才有后天性行为 13.生活在海底的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行为对于比目鱼来说() A.属先天性行为 B.有利于逃避敌害 C.有利于保护自己 D.以上三项都对 二、非选择题 1.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等。 2.鸟类的求偶、占区属于行为。 3.下图中的几种动物行为分别是:①行为;②行为; ③行为。

第二节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生物教案《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2.引入新课: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3.自学本课内容:①浏览课文。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和29,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P. 115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④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4.小组讨论: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5.全班讨论: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②教师引

七年级生物: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教学方案)

( 生物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生物:在实验室里观察动 物(教学方案) 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

七年级生物: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教学方 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入门课,是在前两章“学会观察”、“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验室里观察常见动物的形态特点和局部结构特征,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少。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难点是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口器,从而使学生树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交流和了解仿生学知识等环节,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尝试观察,初步了解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本节课所涉及的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食物、习性、生活环境及仿生学知识等内容,大部分学生或有生活经验或有课外知识,但学生普遍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兴趣虽然浓厚,但是深入观察比较(如昆虫口器)的能力可能较差,理性思索(如总结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估计有一定困难。 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主动观察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总结规律。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每一个学习者的生物科学素养。 (3)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由实际现象到理论总结,最后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同步练习济南版

2.2.4 动物的行为 一、夯实基础 1.白居易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描绘的是燕子的() A.社会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觅食行为 2.下列动物的表现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草原上狼群集体围猎黄羊群 B.麻雀成群飞向麦田觅食麦穗 C.雨后青蛙集体鸣叫求偶 D.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去产卵 3.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猎豹捕食受伤的羚羊 B.水蛭吸附水牛的皮肤 C.小丑鱼躲进海葵避险 D.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 4.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步 B.乌贼遇到敌害时能迅速喷出大量墨汁

C.失去蛋的企鹅把鹅卵石当企鹅蛋孵化 D.刚出生的小羊碰到母羊乳头吮吸乳汁 二、能力提升 5.有一音像店的老板养了一只狗,天天听着腾格尔的《美丽的草原可爱的家》这首歌,渐渐地这只狗也会唱这首歌了,只要音乐响起就会仰起头,跟着节律高声嚎叫,狗的这种行为属于() A.社群行为 B.繁殖行为 C.后天学习行为 D.先天性行为 6.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捉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这种现象说明() A.动物界的动物都能各平相处,互相帮助 B.鱼和鸟亲缘关系非常近 C.母鸟的同情心很强,对其他小动物很关心 D.鸟的育雏行为属于一种本能 7.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A.蟾蜍受到攻击时身体会充气膨胀 B.担任警戒任务的猴子看见鹰时发出叫声 C.雌性菜粉蝶释放性外激素 D.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行为练习题

第15章动物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30) 1.家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与它的哪种运动方式相适应()A行走B跳跃C爬行D奔跑 2.下列不属于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 A鱼B虾C草履虫D马陆 3.长期生活在沙漠中,靠行走和奔跑来寻找食物的是()A骆驼B家兔C鹿D金丝猴 4.鸟类滑翔器官是() A羽毛B双翅C腿D足 5.蛇的四足退化,马陆有许多步足,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A爬行、爬行B爬行、行走C爬行、奔跑D前三项都不对 6.蝙蝠借助下列哪些结构实现飞行() A后肢B尾C羽毛D翼膜 7.下列对动物运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空中飞行的都是鸟B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是用鳍游泳 C每种动物都固定的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运动方式单一 D昆虫因为有翅扩大了生活范围 8.骨质中的成分有() A水分和无机盐B水分和有机物 C有机物和无机盐D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 9.骨是一种()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10.颅骨的连结具有() A无活动性B有一定的活动性C半活动性D前面说法都不对 11.关节中韧带的作用是() A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B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C减缓运动对脑的震荡D使骨硬度加强 12.人体骨骼分成() A中轴骨和椎骨B中轴骨和胸骨C附肢骨和股骨D中轴骨和附肢骨 13.每块骨骼肌由() A肌腱组成B肌腹组成C肌腱和肌腹组成D肌肉组成14.人体骨骼肌除参与运动外,还有哪些作用() A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B参与呼吸和排便 C表达情感维持体温D前三项都是 15.下面的叙述中不符合骨骼肌特性的是()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同一骨的两端B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不同的骨上C每块骨骼肌中肯定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D任何一块肌肉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 二、填空(25) 1.有些动物用_______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_______的交替_______和________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行走。 2.据科学测定,在成人的骨中,有机物约占______,无机物约占______,这种骨既坚硬又有_________. 3.运动是以骨骼为________,关节为_______,骨骼肌收缩为_________形成的。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4.绝大多数动物能够迅速改变自向的空间位置,一方面寻找和______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的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有效地_________. 5.人体有_______块骨,有_______块骨骼肌。 6.人体骨骼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8.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12) 1.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费力的运动方式。()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乌贼在水中依靠漏斗喷水和腕摆动,推动身体进行快速的倒退运动。() 4.骨骼肌内有血管和神经。() 5.一个运动通常是由两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6.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结。() 四、连线(11) 1.将下列动物运动的名称与运动的结构用线连接起来。 水母四肢 乌贼肌肉收缩 草履虫步足 马陆纤毛 蛇漏斗、腕 猫伞部 2.把下列动物与运动方式连接起来 金丝猴跳跃 袋鼠爬行 蚯蚓行走和奔跑 猎豹飞行 蝴蝶攀援 五、填图(22)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