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8-成都浣花溪公园上海园林-DESIGN

098-成都浣花溪公园上海园林-DESIGN

098-成都浣花溪公园上海园林-DESIGN
098-成都浣花溪公园上海园林-DESIGN

** 成都概况

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富饶美丽,人文荟萃。素有“天府之都”的美誉。

在成都,流传着与山川河流有关的神话传说,位于杜甫草堂边的浣花溪便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个。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行进,成都市作为西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迅速地崛起,但其还年轻,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开发,城市和景观设计上去激发其尚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项目概论

本基地设计范围环绕着“浣花溪”展开,应设计的需要,我们将其分为四块区域。其一为白鹭洲生态湿地区;其二为民俗休闲步行街区;其三为万湖梅园区;其四为万树园区。公共绿地和公共交通枢纽贯穿于“浣花溪”内部,作为“浣花溪”前沿主题的延续,本项目设计主题定为——“鹤舞浣花溪”。

总体设计主题将充分表现成都市的人文特质,规划的目标是发扬当地具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致特征,并将保留的商贸群能借助于环境的开发,得以成为焦点。

1.3 报告结构

这份报告详细阐述基地开发的框架和深化后的总体规划,提供公共绿地设计与未来开发的指导性方针。组织分各章节提列如下:

CHAPTER 1 报告综述设计的要求与基地文脉。

CHAPTER 2 设计的总体设想与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

CHAPTER 3 基于总体设想的设计原则。

CHAPTER 4 这一章节明确有助与绿地规划的设计元素,并确保设计同时符合基地环境要求与未来使用者的使用功能要求。

CHAPTER 5 包含总体规划。指导性的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主要元素,而区域性总体规划将明确各区域功能并在第六章节中详细阐述一系列鸟瞰图提供绿地的俯视景观效果。

CHAPTER 6 区域环境描述,这一章节详细论述每一区域之总体概述,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表达设计主题与特征的图例。

CHAPTER 7 细部设计元素,这一章节明确不同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包括灯光、

家具、绿化植栽等)。

2.1 项目设想与目标

对项目的广义的总体设想是表现“鹤舞浣花溪“的概念。

为演绎这一总体设想,已确定了实现它的许多具体的目标,分别包括:

●突显成都市人民的自豪感;

●充分体现“浣花溪”之体态特征;

●保留商贸群的总体形式与周边环境的完美整合;

●历史与当代潮流对成都市发展影响的体现,包括艺术、文化、商业与贸易;

●生态与环境影响的阐述;

●“浣花溪”的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的鉴赏。

2.2 设计目标

环境景观形态将与如下要求相关:

●基地地理限制条件;

●设计主题;

●保留商贸群;

●现有与未来的土地使用;

●与基地周边环境有关的边界整合;

●“浣花溪”水系位置。

基于上述主要设想目标,设计目标将在总体规划中得以实现,包括:

●列表说明动态而现代的总体设计特征、特色、饰面、绿化概念,表现国际化的风格;

●结合主题弘扬成都市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提供一系列的户外活动场所,将生态、游乐与交通互动组织;

●建立极具层次和丰富多彩的空间;

●以基地地形特色为设计契机,平衡商业、娱乐设施和道路之间的关系;

●传达神话、体现人文,建立地方特色。

3.1 设计原则

在绿地设计的总体设想下,有三个实现该设计概念的主要设计原则:

●文化

●自然

●未来

这三个原则基本上互相衔接,促进成都市不同层面的交流融汇——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本基地设计思想机理中,每一原则共同表达着成都市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自然环境

与对未来的追求、向往。

文化古迹流传、人文记忆、神话传说、景观、建筑、传统等。

自然“浣花溪”两岸的水岸植被,界定基地的山峦地貌等。

未来设计将反映一个繁荣昌盛、通畅便捷、进步开放的社会活动空间,并同时对传统历史保持与尊重。

3.2 设计契机

环境

对不同层面的认识,将通过改善水质、欣赏包括保留商贸群和舞台在内的社会活动空间以及岛状、坡状公共绿地等方式加以表达。

传统与教育

利用点缀碑文、雕塑等形式保留传统人文,为人们提供学习、鉴赏的机会,传达生态的理念,表达成都市历史、传说、商业、艺术与文化。

商业

创造商机,设立书报亭、咖啡馆、餐厅、租赁机构、商场等社会经济功能。

演出

综合考虑了演出和集会空间,包括正式空间(如舞台等),非正式空间(即兴活动事件等)。3.3 设计考虑

作为保证公共绿地的设想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又是陈述设计的需要,合并几项设计基本条件如下:

国际风格体现

●现代、动态和进步的设计;

●领导潮流与先进的材料;

●使用先进技术;

●地景艺术、地雕是轻盈的、耐久性佳的;

●不同于当地设计手法的表现;

●空间结构新颖。

技术的结合

●科技含量综合体现于景观元素中,如喷泉、灯具等;

●高度互动式的,可面向各年龄阶层,如少儿的适合踢踏、游玩的雕塑等;成人的商场与

游艇等;

●沿“浣花溪”的线形交通系统与岛状公共绿地的衔接;

●地下停车场。

5.1 区域

设立着各类独具特色与不同功能的小区域环境。各区域环境的规划均仔细考虑了基地物质特征形态、现有与未来可能的土地使用、基地边界情况,以及如何适应大量人流。各种功能与主题从极具吸引力、交叉互动到温馨宁静变化不一。设计以“浣花溪”为主题基础。

5.2 边界

北侧边界是直线的,具有区别于南侧边界的弯曲。

5.3 道路

道路系统与贯穿基地的漫步道联结着周边环境。有三种道路系统。

主道路为保留的车行道路,宽畅、易识别的,较大的路宽明确了其功能性。次道路为公共空间景园主路,其穿插于水系和绿地系统中,为各区域交接处的终止、起始和铺地图案。游步道以各形态遍布于本基地中,其不连贯性的形态是对河流蜿蜒性的回复。

5.4 景点

景点是设计的重点。基地中,景点轴线通过道路走廊、雕塑、可视之周边景观等得以突出加强。

5.5 节点

绿地内各节点形成合理的参考点,包含着地标元素。表演舞台、中心广场等空间重点突出各节点。节点处小品有助于明确并加强这些区域。节点也是绿地内合理点,起到目的地、转变方向、休憩点、集会点等作用。

5.6 特点

本基地特点部分来源于“浣花溪”。最北侧的生态白鹭区与演出舞台相契合,利用现有的水系形态打造活力特性;保留的商贸区建设成主要的商业活动中心,于整体基地中具备明确的局部特征;当地的神话传说及传统历史集中主导中心大面积的水域设计;而西区域的广场空

间则影响着景观轴线,使之与周边景致成对景。总体特点通过与当地现有设计明显不同的风格——国际风格,加以集中表现。

5.7 交通与泊车

除了服务与紧急交通车辆外,基地内限制车辆与自行车停发。整个基地设有两个地下停车场,通过道路系统,车辆将被引导至此停放。

6.1 万树园

起名源于本基地保留的绿地原名。以蜀锦、七色轴为规划概念,整体景观设计布局满足景观轴线的要求,是一处游览、休憩的人们主要活动场所,风格静溢。结合了巴蜀蓉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并强调突出设计了“万树”的特质。

6.2 梅园

突显中华古园林之理水概念,结合西方园林的优点营造出中心湖区——万湖。其构造上总体设计与浣花溪融为一体,湖边植竹为林,滨江设置游艇等活动场所,功能性、观赏性多以水系为借助构成。

6.3 民俗休闲步行街区

在保留现有部分的建筑群的基础上,附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十二月市的概念,构成极具蓉城特色的民俗休闲步行街市。在融合了古今休闲活动的基础上,营造出蓉城新颖娱乐商贸新天地。

6.4 白鹭洲生态绿地及生态广场

以形成四川省博物馆如画般景观背景为设计初旨,构筑生态湿地景观。景观布局延伸了梅园的水系和岛状绿地,强调生态,如白鹭洲,如保健树种等。公共聚集场所为一圆形舞台,远望之,宛如在水一方。

7.1 设计元素绪论

注意到景观中的元素(包括绿化、铺地、灯光与家具)能提升绿地的精神内涵,进而确定并区分各区域的各自特点。重复元素的重点设计(包括街景与滨江漫步道)赋予基地可视别性与设计中的一致性。

7.2 铺地与道路饰面

绿地的铺地、道路饰面、材料以及效果与其所处环境紧密呼应,质地纹理的丰富多样与环境,特别是图案、形态、构成等得到完美结合,从而主题与特色鲜明生动。设计中强调采用当地石材,推荐某些铺地形式采用成都市当地传统铺装技术。

7.3 植栽设计

植栽绿化概念目标是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环境,框架为赏心悦目的、保健而又富于色彩的自然环境。植栽与植被是公共绿地中的主要设计元素,自然点缀的理念,表现于区域反复使用特色要素,乔木与灌木相辅。另外树种配置上大量采用成都市当地的植物品种,标志性的灌木与乔木将被大量用于入口处。

绿化设计要求达到美观、功能和环保。以形态、色泽、排列方式和空间定位等表现美观;以屏障、舒适宜人、围护、遮荫避口表现功能;保健的,可持续性的植物品种倡导环保。

7.4 灯光

本基地内所有的灯具优先采用现代及具国际风格的设计。

灯具光源与每个环境一致,包括矮灯柱、墙灯、辅助重点街灯的铺地灯、雕塑灯等,设计幽雅静溢的灯光效果。

7.5 室外家具

严格控制室外家具的数量、品质及配置的适合度。本基地的室外家具功能上主要为资讯功能、环保功能、邮电功能、都市设备和休憩功能。其设计原则以精致为准绳,部分家具着重表现传统的历史文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