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

—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两型农业纪实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江夏区法泗镇怡山湾,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注册资本1500万元。2008年以来,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新社区、新家园”的要求,顺应农民意愿,结合公司实际,确立了“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周边大路村等3个村13个小组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建设新农村。项目区占地7357亩,总计498户,人口1600人,建设之前,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住环境都十分落户。项目区总占地7357亩,其中:村庄宅基地709亩、水面500亩、可耕地3000亩、荒地3148亩,人均可耕面积仅为1.88亩,加之土壤贫瘠、农业基础设施基本空白,亩均产出不到4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内红砖房、楼房、土坯房的比例为7:1:2,红砖房普遍低矮破旧、人畜同居,村庄又缺乏规划,居住分散、粪污横流,农村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截至目前,公司流转整理土地4000亩,建成3500亩绿色蔬菜基地、500亩生态鱼塘和4.3万㎡标准化猪舍,形成了年出栏生猪5万头、年产莲藕3000吨、鲜鱼250吨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一期202户新农村已基本建成,并通过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打造低碳新农村社区,年节约标准煤达2000多吨,切实实现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逐渐探索出“以企业为主导,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怡山湾模式。

一、发展“两型农业”,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规划先行,科学安排

公司先后投资50万元,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分别编制了《怡山湾生态农庄总体规划》和《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整个项目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做出了明确可行的规划安排。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

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规模经营。公司遵循“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以村组为单位,与农民达成协议,将农民土地按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由公司投资完成土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再将土地按照规模经营的原则连片承包给农民经营。公司已投入资金1200万元,流转整理土地4000亩;新建灌溉管网4万米,蓄水当家塘8口,蓄水量达15万m3;修建机耕路、农产品运输路6km;安装315千瓦变压器一座,架设7公里高低压输电线路,解决了农业生产用电问题;购臵农业机械14台套。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路能通,货能出,机能耕,田能肥,产能增”设施农业生产格局。

二是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推动节能减排。公司先后投资4000万元,建成4.3万㎡猪舍,形成了年出栏5万头的生猪养殖规模,并投资600万元建成了总容量7050m3的大型沼气池8处,日产沼气1800m3,铺设沼液输送管网4万多米、沼气入户管道1万多米,通过沼液全部还田、沼渣养蚯蚓、沼气对接新农村,实现了猪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初步构建起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动物、植物、微生物良性互动,农民与企业利益双赢的低碳循环农业生产系统,年节约标准煤2000多吨,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通过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项目区原本贫瘠

的红黄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基地生产的莲藕、红菜薹、辣椒等蔬菜也全部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种田亩均年利润由2008年之前的300多元,达到了现在的2400多元,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3、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新社区、新家园

为改善农民落后的居住环境,结合农民意愿,公司按照“一湾一品、保质保量、农民自愿、逐湾推进、产业支撑、连片开发”的原则,由公司垫资建设新农村,每户农民仅出5万块钱就可入住新农村。新农村社区户平150㎡,不仅小区绿化、亮化、硬化、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齐全,公司还为农民统一安装沼气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并计划安装太阳能路灯,全力打造低碳新农村社区。新农村社区还将配套建设卫生、购物、餐饮、娱乐、安全保卫、教育、农民文化广场、农家图书馆、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公司还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及特困户免费提供65平方米的住房。

目前,项目区一期202户新农村,现已投资近4000万元,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预计2012年端午节前后可搬迁完成。二期大路村3-9组296户新农村已立项,正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预计将于2012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4、明晰致富门道,多渠道保障农民增收,实现家门口致富

为带动农民增收,公司广开致富门道,多渠道保障农民增收,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一是合作种植莲、藕、菜等收入。公司通过劳资合作,把整理后的土地承包给农民种植经营,公司提供种苗、水、肥、技术指导,负责统一销售,农民只负责投工投劳,前三年收益全部归农民,以后按三、七分成(农民得七成,公司得三成)。二是在公司猪场经营方面鼓励农民参股分红。每1万元为1股,农民每入股1万元,公司配送1万元干股,每户最多只能入5股。公司承诺:若公司年度

盈利,保证入股农户分红上不封顶;若公司年度亏损,入股农户本金不减少,农户没有风险。根据生猪市场行情涨跌周期规律,公司可保证入股农户在一个周期(约3至4年)收回成本,目前农民入股金已达230万元。三是打工收入。公司猪场已招用入场打工的农民100人,包吃包住,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公司还在农忙季节大量聘用临时工,按每天每工60至100元的标准支付工资;招商引资入驻的服装加工厂,吸收周边妇女就业50人,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社区内餐饮、超市、保洁等服务业吸收农民就业15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四是租金收入。公司流转农民土地租价为每年每亩600元,且不分水田、旱地、不分荒滩荒地,连土地整理后的宅基地也作为租用农民土地支付租金,农民人均每年可获租金2610元。五是国家补贴收入。公司租赁农民土地后,国家给予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性补贴仍由农民领取。凭借这五项措施,保证了农民能够持续稳定的增收,2010年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

5、农民做主,全面构建和谐新农村

在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公司本着“农民说好才算好”的标准,除了组织小组开会协商外,还走家串户,广泛征求农民意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保证了“没有一户农民吃亏,没有一个农民上访”。现在已流转土地的农民,不仅住上了楼房,还人人有事做,2010年返乡农民工65人,解决大学生就业10人(其中返乡大学生3人),吸收外来务工人员50人,公司还定期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展开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应村里妇女的要求,公司还购臵了音响设备一套,聘请健身舞蹈教练免费为妇女娱乐健身活动提供条件。

二、取得的成效

公司发展“两型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2010年8月16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亲

临公司调研指导。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原市委副书记涂勇、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学忙,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杜云生等各级领导多次来此调研指导;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土壤保护委员会主席纳度对我们流转土地、土壤培肥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对银河公司“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做法进行了长达4分多钟的报道,给予了高度肯定;农民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也对我公司的做法做了长篇报道。

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公司也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公司被授予“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全国畜禽标准化百例示范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武汉市循环型企业”、“武汉市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计划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按照“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再投资2.58亿元,再流转整理土地2934亩,结合已建成的规模,建成5500亩绿色莲藕基地、800亩生态养鱼基地、200亩林果基地、300亩畜禽养殖基地和200亩农产品加工园,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种养加三位一体、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续建二期大路村3-9组296户新农村,使498户农民全部入住新农村社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在“十二五”期末,形成年出栏生猪7万头、年产莲藕1.37万吨、鲜鱼400吨、林果400吨、成品籽莲3000吨以上、净菜1000吨以上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5.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年节约标准煤3000吨,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将怡山湾打造成为全

国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主题班会教案图文稿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主题 班会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主题班会九年级(2)2017年9月6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同时,绿色循环经济是社会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2.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和参与监督企业的环境效应的落实。 3. 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树立低碳意识,节能环保,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绿色。 教学重点:使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认识到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难点:体会到人情比金钱更可贵,并从花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引出班会主题 观看视频音乐《地球,你好吗》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你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怎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呢这是今天主题班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解的内容。 二、认清现状,介绍“低碳”及“低碳生活” 我们的现状。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严重程度高于经济危机。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如何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提振经济、保障民生,成为普遍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应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步伐,深入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培育绿色新动能,促进经济复苏。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涵盖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但并非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有助于统筹三者关系、促进其协同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在新时代,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为核心,统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产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与商业模式创新,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和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代价,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目标的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需以六大子体系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主要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贸易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等六大子体系构成,各子体系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大势所趋和机遇所在,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主体容易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损害他人利益,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着较大的外部性阻碍。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前期投入大、融资难、投资短期回报低、回报周期长、市场不明朗等实际困难。单纯依靠市场主体的自发行动,无法有效克服环境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问题。同样,单纯依靠政府推动绿色发展,也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低、政策成本高等政府失灵问题。加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内在要素的关联性、复杂性,更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形成系统的政策架构,为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由此,需从市场、政府和公众三个主体维度,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治理体系。针对市场主体的政策,如绿色金融、绿色税收、绿色补贴、排污收费、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主体绿色创新、投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下) 1.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改革试点。 A.国家森林体制 B.国家公园体制 C.国家城市公园 D.国家地质公园 2.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划定()。 A.生态红线 B.保护红线 C.生态保护红线 D.基本红线 3.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下不属于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的是()。 A.2018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5% B.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C.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 D.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 4.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 A.国家节约计划 B.国家节约行动 C.国家节水行动 D.国家节水计划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五大发展理念是指()。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2.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下属于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治理的是()。 A.全面整治黑臭水体 B.加大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C.严禁“洋垃圾”入境 D.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在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方面,习总书记表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正确 错误 2. 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低、资源环境成本高、经济社会效益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确 错误 3. 我们要致力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正确 错误 4. 绿色发展是指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正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

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低碳经济作业》word版

1.SWOT方法是对系统或机构的()进行分析,然后寻求最优的发展战略。 (多选 ) A内部优势 B内部劣势 C外部机遇 D外部威胁 2.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 (多选 ) A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 D减少人口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多选 ) A精细生产技术 B替代技术 C减量技术 D再利用技术 4.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判断 ) 正确错误 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 (判断 ) 正确错误 6.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政府行为。 (判断 )

正确错误 7.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 (判断 )

正确错误 8.( )的利用,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单选 ) A煤炭 B石油 C水电 D核电 9.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 (单选 ) A煤清洁技术 B煤替代技术 C煤净化技术 D煤转变技术 10.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重心要向()领域倾斜。 (单选 ) A消费市场 B生产市场 C研发部门 D销售部门 11.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不包括()。 (单选 ) A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C可过度开发原则

D 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12.简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简答 )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4)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全文分为几个文档,可在店铺中按标题找到) 目录 一、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1) 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 七、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二十一)强化法律法规支撑。推动完善促进绿色设计、强化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扩大绿色消费、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问责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配合。 (二十二)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健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完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落实好居民阶梯电价、气价、水价制度。 (二十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继续利用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首要范畴,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根据这个新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使生态文

明建设融入和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更加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范畴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对孪生姐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生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文明形态的形成。 纵观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大变革, 都伴随着文明的更替,都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生活更趋丰富。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 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定性要素,直接催生和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兴起与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 生活方式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对于我国来说,形成新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效益体现,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深化对生态文明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系统研究,探索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探索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形成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探索如何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在对两者关系的深入把握中,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形成。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异常尖锐,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东**沈,素有“畿东 第一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 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 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园艺产品示范县,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小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总产 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 业资源十分雄厚,瘦肉型猪年饲养量130万头;牛饲养量25 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和林果业成为全市农业三大支柱产业。 2.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龙企**”战略,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4家,其中**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美客多食品集团 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野物产实业有限公司、**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源食品有限公司、平安食品有限公司和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蔬菜加工、板栗加工、果品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林板加工六大产业群体,年可加工转化果品17万吨、蔬菜8万吨、粮油 6 万吨、肉类3 万吨、木材2万立方米。先后开发出栗仁、栗酒、果奶、酸枣汁、速冻果片、罐头、腌渍菜等20类230多个产品,其中,栗源、 山源和珍珠栗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美客多、燕春罐头等12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栗源”“美客多”、“广野”、“山源”、“部落”、“珍珠王”、“燕春”、等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市循环农业省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酌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部门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 纷争异常尖锐,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牧 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种 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 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 **市农业区划 办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 东**沈,有“畿东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 丘** 山地各占三分之,总面积1521平方里,辖25个乡镇 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电力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东欧国家园艺产品示县,国家经济林工程先进县,国 家经济林产业示县,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示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 b>自然条件甚为优越,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 。属暖温带半湿润基本型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本人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 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 总产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 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资源十分雄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点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点 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进程,我们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制定并实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全面绿色转型路线图、时间表与优先序,筑牢相关制度基础,引领中长期政策导向,投资布局零碳未来,不断积累经验、优化和创新发展路径。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纲领性文件,是激励各地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经济危机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一些研究给出诸如“停止增长”的解决方法,如美国学者鲍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学”、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提出的“零增长”对策、赫尔曼·E·戴利的“稳态经济”等,但在实践层面,发展产生的问题最终仍需在发展中解决,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西方,国际组织、政府和学界相继提出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等概念和转型方向,并用于指导实践。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难言成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立足于基本国情、结合国际趋势、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自身情况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自1992年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九五计划”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进

循环农业经济规划

循环农业经济规划 当前循环农业是保证绿色食品和安全健康农业的前提,循环农业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北京中农华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陈袁华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六个重点环节: 1、要突出“绿色”,调整结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在优化调整上下工夫,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注意保护水土,节约资源。 2、要保护耕地,提升质量。坚持推广秸秆返田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种地与养地有机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相关企业要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塑料薄膜。要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节水农业。 3、要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工业,要做到防污于未然,做到低排污与达标排放。 4、要发展沼气,有效转化。近年来,各地以户用沼气工程为重点,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大力推广以“猪—沼—菜(粮—果—渔)”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随着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循环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表明,循环农业与科技、经济与环保可以实现相互支持、良性互动。 5、要优化布局,整体规划。发展循环农业首先要制订发展规划。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别制定省、设区市、县(市、区)、乡、村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循环农业发展计划,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稳步推进。要特别强调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农牧业的生产现状和实际需求,建立适宜的循环模式,并依照不同模式的特定优势,进行布局配置、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确保循环农业模式中各流通量与接口间的相互匹配、协调运行,促进循环农业健康、安全、有序生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得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得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与制度成果得总与。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得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涉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得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得重要地位,突出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就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得首要范畴,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得基础工程与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与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得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得基础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得十六届三中、四中与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得提出与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建设社会主爻与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特别就是党得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 党得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得思想日益成熟,

对生态文明建设得战略指导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得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得各方面与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得基础性地位。根据这个新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与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新得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范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就是一对李生姐妹。马克思与恩格斯 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提出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两个概念。 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得基础,没有物质资料得生产活动, 就谈不上人们得生活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与享受需要得生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决定文明形态得形成。 纵观人类文明形态得历史演进,每一次生产方式得大发展、大变革, 都伴随着文明得更替,都使人类得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生活更趋丰富。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与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与环保技术等为特色得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 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转变得决定性要素,直接催生与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得兴起与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生 活方式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中得地位与作用就越重要。对于我国来说, 形成新型得生活方式就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得价值目标与效益体现,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与谐发展,提高人们得生态素养,有着极为重要得意义。我们应当深化对生态文明与生活方式关系得系统研究,探索生活方式得变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得重要意义,探索新得生态文明形态得形成将给人们得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探索如何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与谐相处得生活方式,在对两者关系得深入把握中,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精修订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首要范畴,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的思想日益成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根据这个新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范畴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对孪生姐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生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文明形态的形成。纵观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大变革,都伴随着文明的更替,都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生活更趋丰富。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本文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重点课题“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铁民: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永龙: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互为依存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活动建立在GDP增长、集约化、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的行动原则,通过实施一定边界内的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所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可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没有循环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 一、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推进福建农业新阶段的进一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福建农业尽管已进入新增长阶段,但其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目前仍处于从小规模、分散化、粗放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型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比较集中,但其发展劣势也相对显著。 我们立足于福建的农业省情,将福建农业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我们认为,这一定位符合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福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基础的分析,我们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二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三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 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福建农业特殊的山海布局,尽管福建山地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丰裕,但由于山海区隔,福建农业发展的腹地空间仍相对狭小,无论山地农业还是沿海区农业皆面临特殊的自然-生态基础与资源条件约束: (一)福建农业发展的农业耕地资源约束。福建现有耕地面积1780万亩,人均耕地0.52亩(2002年),仅为全国人均数的13,沿海省区人均数的12,耕地供求矛盾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业耕地资源呈现显著山海分布,山区农业耕地大

循环低碳发展新方式

循环低碳发展新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煤炭生产消费所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大量矸石外排,占用土地;矿井瓦斯当作废气排空,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矿井水大量抽采,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煤炭开采引起土地塌陷,严重破坏地表生态。如何摆脱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快速实现“两个转变”,已成为决定煤炭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梧桐庄矿积极践行冀中能源集团“绿色开采、打造生态矿山”的发展新理念,瞄准高端定位,确立了“建绿色环保生态持续矿井,创安全高效和谐发展企业”的战略定位,通过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工程,解决了矸石堆积如山、地表沉陷、三废排放这些困扰煤炭开采业多年的问题。 用水不排水———创新保水开采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 建设生态矿山,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梧桐庄矿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井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水压高、突水量大,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巨大威胁。梧桐庄矿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利用掌握的先进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一是利用先进探测手段,查清地下水系,科学安排生产,减少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系的影响。二是利用注浆技术,控制地下水的径流,减少

地下水涌出。三是利用充填技术,控制含水层下沉,保护地下水系。四是应用采煤新技术,矿井涌水量由建井初期的每分钟17.5立方米减少至5立方米,有力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使每分钟5立方的水经过过滤、净化处理后,用于矿井防尘、注浆、绿化等各个方面。由于排水量的大大减少,仅排水一项,每年矿井就可以节省排水电量约2187.81万千瓦时,节省排水电费约1700万元,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1812.5吨,减排“碳”5950.8吨。另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保水开采技术的采用,矿井地下水位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矿井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这对于极端缺水的华北地区,意义非常重大。 排矸不提矸———创新煤矸置换技术,实现了矸石零排放。 科学有效治理矸石,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排放,是建设绿色低碳生态矿山的重要一环。梧桐庄矿实施矸石饱和充填技术,对工业广场的永久保护煤柱用矸石进行充填,并采用从地面注浆站经过预埋注浆管进行注浆,实现了饱和充填,提前采出了大量煤炭资源,既解决了矸石不升井,消除了矸石排放的污染,又缓解了副井提升排矸压力。 产煤不烧煤———创新水源热泵技术,实现废气零排放。 梧桐庄矿循环利用矿井水的自然热能,依靠水源热泵技术,完成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料讲解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 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首要范畴,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战略

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根据这个新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范畴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对孪生姐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生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活动。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要及要点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要及要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大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汲取传统农业精华,传承农耕文明,迫切需要继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我国五千年传统农业始终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的地力观、御欲尚俭的节约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稻田系统、桑基鱼塘、轮作互补、庭院经济等传统的生态循环模式,更是我国历经千载而“地力常壮”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资、高能耗的“石油农业”快速发展,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加重,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转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汲取传统农业精华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等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 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依然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融合不够。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 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今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莘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基本情况。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20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154个行政村,1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总面积1416km2,其中耕地面积9.2万hm2(13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99hm2(1.49亩),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区)。1.2自然生态条件。莘县地理位置是北纬35°25′~36°46′,东经115°20′~115°44′。气候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晾爽,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约为2231.1h,年平均辐射量1.177×107kJ/m2,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4.03℃,无霜期天数历年平均215d,年降雨量455.2mm 左右。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1.3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莘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抓特色,上规模,提档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特色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整体格局呈现蓄势待发、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莘县农业以粮食、瓜菜、食用菌、畜禽养殖和林果等产业为主,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雄厚扎实,尤其是瓜菜菌产业十分发达,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莘县农业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全县区域范围内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化肥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常年使用化肥总量约为7.56万t,平均每亩使用化肥约60kg,有效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每年有近5万t化肥对土壤或地下水造成污染,连年积累进而造成农产品化肥残留超标。近几年,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有效的遏制了化肥污染的上升趋势。1.3.2农药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大田作物农药使用主要以杀虫药、除草剂为主,设施蔬菜农药使用以杀菌剂为主。莘县常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之和为190万亩,蔬菜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是用药的主体,每年使用农药超510t。近年来,通过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化肥减量增效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等技术,实现了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转变。1.3.3农膜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全国优秀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露地蔬菜和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