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四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辽宁)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云南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34、青海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

3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

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

4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

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44、民族识别的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

4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4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的顺序组成。

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

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左右。

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二、问答题

1、青海是三江之源,“三江”指的是哪三江?

答:长江、黄河、澜沧江。

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里?

答:6380公里。

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里?

答:5464公里。

4、澜沧江全长4500公里,在我国境内干流长1612公里,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水”,流经哪六国?

答: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5、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

答:1947年。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的原则?

答:依法行使、充分行使的原则。

7、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的重点是什么?

答:修订的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的基本特点,“三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

9、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有哪些相关的规定?

答: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民族?

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

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13、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答:一个“发展”即民族自身的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作者是谁?

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15、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几个?答:155个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的六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17、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州?

答: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8、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县?

答: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自治区?

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

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过适当的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的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培育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22、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西藏民主改革是哪一年?

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23、至2009年青海民族大学走过了多少年历程?

答:60年。

24、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对青海民族大学是怎么评价的?

答: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青海民族大学不愧为我省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25、请解释“七星披肩”。

答:云南丽江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26、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

答: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宗教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15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其基本内容要点有三:一是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三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27、青藏高原精神——“五个特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28、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大学的演讲《我眼中的青海》中是如何概括大美青海的?

答:第一,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这是青海的形象美;第二,大美青海,美在风俗淳朴,人民可爱。这是青海的人文美;第三,大美青海,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是青海的内涵美;第四,大美青海,美在地位重要,蓄势勃发。这是青海的发展美。29、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是如何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三、选择题

1、“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2、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3、全世界的民族约有30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4、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5、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6、(C)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增强民族团结

B、维护社会稳定

C、大力发展经济

7、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B)。

A、民族解放

B、民族繁荣

C、民族自强

8、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 A )的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英雄主义

9、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 B ),维护国家统一。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谐

10、( A )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A、国家统一

B、民族团结

C、维护和平

1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既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又表现为(A )

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阶级问题

C、不同劳动者之间的问题

12、只有加强各民族( A ),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相互繁荣,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A、互助合作

B、互相促进

C、互相交流

1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 C)。

A、和谐问题

B、社会问题

C、政治问题

14、( A )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民族干部

B、科技队伍

C、知识人才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 C )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党的民族政策

B、法律

C、宪法

16、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 A )三级。

A、自治县

B、民族乡

C、民族村

17、自治州、自治县的建制须经( B )批准。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18、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C )、补充规定是民族立法的表现形式。

A、特殊条例

B、一般条例

C、变通规定

19、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 A )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A、国家正式

B、民族意愿

C、区域识别

20、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 A )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母

B、祖父母

C、继父母

21、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年满( A )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A、20

B、18

C、16

18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 B )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A、可以随意

B、不得随意

C、根据需要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以直接责任人员,处( C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A、1

B、2

C、3

23、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 C )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A、10443

B、10543

C、10643

24、目前中国有( A )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

A、22

B、24

C、26

2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 C )。

A、现实依据

B、历史依据

C、实践依据

26、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现状,划定民族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5个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成份较多的( C )。

A、云南、贵州、四川三省

B、云南、四川、青海三省

C、云南、贵州、青海三省

27、素有“民族走廊”之称的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移的重要通道的省(自治区)是( A )。

A、四川

B、贵州

C、宁夏

28、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C )。

A、赫哲族

B、高山族

C、珞巴族

29、“乌鲁木齐”是蒙古语的音译,原意是( A )。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

30、( B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A、壮族

B、回族

C、满族

31、我国自治地方数量最多的省份是(A )。

A、云南

B、青海

C、贵州

32、寺塔和竹楼、竹桥是( A )的建筑特色。

A、傣族

B、瑶族

C、侗族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B )。

(A)1954年(B)1955年(C)1959年

3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B )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B)大杂居、小聚居(C)小集中、大分散

35、我国边疆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220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C)多公里在民

族地区。

(A)15000 (B)17000 (C)19000

36、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叫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分散而交错的地区叫民族散杂居地区。西宁属于民族( C )地区。

(A)混居(B)聚居(C)散杂居

37、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 A )。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B)一律使用汉语(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38、( C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A)民族平等团结(B)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区域自治

39、“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 C )提出的。

(A)胡锦涛(B)邓小平(C)江泽民

40、2009年7月25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A ),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A)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

(B)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团结进步

4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C )。(A)主线(B)本质(C)基石

4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C )。

(A)方法(B)理由(C)自由

43、《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 B )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A)应当(B)适当(C)必须

44、《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教育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A)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

(A)尊重(B)了解(C)注意

45、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立了( B )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A)1700 (B)1173 (C)1713

46、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少数民族的是( C )。

(A)纳西族(B)景颇族(C)基诺族

47、大昭寺、布达拉宫地处我国西部的( C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四、名词解释

1、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民族融合,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相互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达到一致的过程就叫民族融合

4、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5、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包括2个层面:

1、自我认同。即认识到自己是某个特定族群的成员。

2、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民族意识比较成熟,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相对不够成熟。这是因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原来是经济文化落后的殖民地,甚至还未形成民族。

6、民族同化,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民族中的一部分)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逐渐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7、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8、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9、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10、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民族振兴,政局稳定等都有密切关系。西部开发是一个牵动面很宽的大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

五、思考题

1、如何理解强卫书记在全省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四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青海精神”?

2、2010年8月14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对“4?14”地震的救援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此你有何感想?

3、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此有何认识?

4、“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5、“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你是如何理解的?

6、如何理解“维护法律的尊严是法制社会每一个民族的公民的义务”?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的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对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现现阶段民族关系的和谐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制度建设基础上的利益协调和民族关系和谐氛围的营造。

8、青海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哪几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丹麻土族,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藏族拉伊;民间舞蹈:锅庄舞、土族於菟;传统戏剧;民间美术:土族盘绣、塔尔寺酥油花、热贡艺术、灯彩;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土族纳顿节、热贡六月会、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

9、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都应互相尊重。尤其是少数民族,更应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如果不尊重,就等于不尊重他那个民族,也就违反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就违背宪法,违背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

10、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流派

————————————————————————————————作者: ————————————————————————————————日期: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 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 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单项选择题1.D2。C3。D4。C 5。C 6.B 7。C 8。D9。B1o。C 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 灶。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5.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zO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1oo0o B。12000C。3000D。1000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中心环节。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10。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二、多项选择题11.ACDE 12。ABDE13。ABCDE14。BCE15。ACDE16.ABCE 17。ABC 18。BCDE 19。ABCDE 1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方法D·对比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12。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3.民族同化的特点有()。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E。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4.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 15。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 )。 A。承认和坚持-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应尽义务方面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7。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8.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19.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为.. (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8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科目代码:811 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艺术 ……………………………………………………………………… 一、考试性质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是为中南民族大学招收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民族学人类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民族学人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学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并具备能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考查的题型及其比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1.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2.人类思维同一性 3.实证主义 4.单线进化论 5.万物有灵论 6.比较法、残存法 7.氏族、胞族、部落 8.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3.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三)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1.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2.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二、传播论学派 (一)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1.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2.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3.文化圈 4.区域研究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2.莱奥·弗罗贝纽斯 3.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4.威廉·施密特 5.威廉·里弗斯 6.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三)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 (一)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1.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2.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3.历史的方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也存在民同化现象,将来也还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 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 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族 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狭义上是指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 9、历史民族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它可以称为一个学派,但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角度,一种方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 二、列举题 1、实地调查的特点 (1)社会性和多元性;(2)历史性和现实性;(3)实践性和探索性;(4)艰苦性和变化性。 2、实地调查的类型 (1)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5)专题和综合。 3、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 4、实地调查记录的方式 (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 5、实地调查的物质准备 地图、摄影设备、录音机、测量绘图工具、记录表格、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 6、民族社会学的特点 (1)强调现实而非历史,即主要关注现实的民族问题; (2)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民族集团自身; (3)注意结合集团与个人两个层次; (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描述的基础上,力图解释种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6)注意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7)注重实证研究; (8)结合政策研究; (9)结合社区发展研究; (10)关注一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民族理论与名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