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仗知识

对仗知识

对仗知识
对仗知识

走出对仗误区,创作律诗精品

杭州钱明锵 2008年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当前律诗中精品很少,问题出在对仗上。当前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

一、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

二、过于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

三、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四、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五、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

一、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

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

1.蜂腰格: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它通常见于五言律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其格)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如:杜甫《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王力在《近体诗格律学》中说:“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多到四联都用,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这时颔联不用对仗。”现今,我们提倡改革创新,王力的话和杜甫等人的对仗实例,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2.偷春格“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宋沈括《梦溪笔谈》论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也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而先开也。”其实初唐时期已有此体,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采用呢?

3.藏春格、藏春格是指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如杜甫的《早花》: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仇兆螯说:“此诗上四散行,下四整对,亦“藏春格”也”(《详注》)

现今的律诗中,这些变格很少看到,原因是怕运用这些变格,遭人诟病。我们认为前人可以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只要在诗题后面的括孤内注明是什么格就可以了。

二、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首先我们要提倡多用宽对。

由于工对的范围很窄,近体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少,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者,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等。所以我们提倡多用宽对。

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他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我们研讨与学习,试举例如下:

1.有一种是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如: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以上加“·”者,词性各不相同。

2.有一种超乎宽对,令人感觉似对非对的对仗,如:

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送贾阁老出汝州》

“五马”与“二毛”是工对;“贵”、“侵”,词性虽不同,但都是谓语,亦可算作宽对,唯“人生”是名词;“莫受”是副词加动词,这两个词性是不相对的,但这两个不相对仗的词,却有使对仗一气贯下,流动之感,所以也算宽对了。3.有一种对仗,仅前二字相对者,如: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日暮》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

此两联仅首两字,“黄云”与“白水”,“菱熟”与“蒲荒”相对,其它完全不对。杜甫却能大胆开拓,用这种似对非对的对偶句,使诗意流畅,毫无窒碍。4.还有一种以疑问句作对仗,常常是似对非对,如: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寄高三十五书记》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观兵》

5.有杜律中有的对句甚至只有一字相对者,如:

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寄邛州崔录事》

此联唯“有”“无”两字相对,因为此二字处于五言第三字的显要位置,它们的对仗使句子不对而觉其对。

6.有一种是语法结构不同,也作对仗的。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何在”是宾语前置;“欲狂”是动宾结构。

杜甫律诗中有这么多种多样的宽对,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杜诗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也许正是潜心于诗味而并不计较词语上的“小节”之故。侯孝琼教授说:“杜律正是有如此众多的宽对和似对非对的对仗句式,使得杜律能曲折尽意,既守“法”而又不为“法”所拘缚”。此话诚然。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载:

“尹文端公”(继善)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

袁枚讲的所谓“现成语”与“非现成语”,用现在的语法术语讲,“欲雨”是动宾结构,而“新秋”是偏正结构;“欲”是动词,“新”是形容词,词性不对,结构亦不对。袁枚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仗不能太刻板,他是提倡写诗不受拘束,直抒性灵的。纵观格律诗的发展史,唐、宋名家的对仗,得其天分,于自然

中求工稳,并不斤斤计较于个别词语的严格对仗。到北宋末,诗论家开始注重律诗的对仗,明清时期对律对更多讲究,于是对仗日趋工整。实际上诗歌的对仗,贵在巧妙工稳,既要靠才思的敏捷,又要靠学问的丰赡,以自然能工为最佳,若字字拘泥,就不活泼了。当前有些人写诗,底子薄,功力不足,为了追求对仗工整,东拉西凑,以致写出来的诗板滞晦涩,读之味同嚼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杜甫律诗的对仗艺术和技巧,放宽律对的要求,写出真正、高品位的好诗来。其次在对仗中尽量多用反对。

正对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道理的对仗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但是正对并不等于两句所应说的话必须说一个内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等于其中有一句废话,这种情况也是诗人所应极力避免的。如

人情怀故乡,客鸟思故林。

(王赞《杂诗》)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上面两例,上下两句都是一个意思,其中一句就显得有点多余。这说明正对容易流于“义同”,有“合掌”之患,所以刘勰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侯孝琼教授说:“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间虚实、上下、是非、有无等等,都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矛盾对立面,而律诗中的“反对”巧妙地用对仗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社会中矛盾的‘趣合’。在这类对仗中,矛盾的双方既向外延伸,各自走向一极,形成一个有张力的‘场’,又向内聚合,说明一个共同情理。”所以,我们作对仗时,最好用“反对”。杜甫绝对是这方面的高手。下面是他一些反对例子。

(1)有无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2)非是: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

(3)动静:

入幕旌旗动,归轩锦绣香。——《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

(4)多少:

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摇落》

(5)合分: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严中丞枉驾见过》

(6)落生: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遣意二首》之一

(7)去来: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

(8)短长: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秋野五首》之三

(9)新旧: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有感五首》之一,

(10)去留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11)明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12)重轻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泛舟送客》

(13)深浅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七

(14)暖寒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十月一日》

杜甫律诗中反对的类目很多,举不胜举。他通过词句的提炼,传达了一种妙合无垠的声情,将律诗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杜律的反对为后人作出了榜样,所以我们在写对仗时应有意识地多考虑使用反对。

第三,尽量多用流水对。

流水对亦名串对。这是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因为这种对仗形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叫“流水对”。如: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自然界的草木,由枯而荣,由荣而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自然是前后相承的,“野火烧不尽”和“春风吹又生”,也是前后相因,意同流水。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欲穷千里目”是条件,“更上一层楼”是结果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上、下句不是对立或并列的关系,而是一气连贯下来,象流水一样直泻而下。(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下句是对上句的陈述或解说。

(5)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杜甫《畏人》

上句是地点的状语。

(6)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杜甫《示侄佐》

上句是时间状语。

(7)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杜甫《收京三首》之二

上下句由一谓语连贯而下。

(8)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杜甫《蕃剑》

十字问句一贯而下。

(9)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杜甫《月三首》之一

上下句各是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10)看花虽郭内,倚仗即溪边。

——杜甫《倚仗》

“虽”“即”虚字相对,转折而连贯。

(11)那因丧乱后,便作死生分。

——杜甫《怀旧》

“那因”、‘便作“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的因果关系。

(12)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

——杜甫《寄贺兰銛》

“仍”“更”相应,表示进一层意思,有递进关系。

流水对以五言律诗为多见,两句道一意,叙一事,直可把两句作一句看。十个字的一句话,分两句说,故又叫“十字对”,或叫“走马对”。但也有十四个字分两句的;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无板滞之感。所以律诗要有意识地多用一些流水对。

三、绝对戒忌四言一法,尽量多采用不同语法结构的对仗句式。(一)一句式:

甲、主谓型。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只有主语,谓语和修饰成分(附加成分)的,叫做“主谓型”。从其所带修饰成分上看,又有各种不同情况,例如:1.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的,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语法结构为“〔状语〕(定语)主语谓语”的,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春望》

以上例子中省略的主语,是作者自己,如果要加上主语,则应加上“我”。2.指本诗题目中的人、物或事时,主语往往省略,例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此例省略的主语是“雨”,可以从题目中看出,所以省略后,读起来也没有困难。3.泛指或特指

“泛指”系指不确定的某些人,“特指”系指专门负责某种职务的人或一定范围内的人,这也可以从情理中推断出来。例如: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杜牧《早雁》

谁须知胡骑纷纷在呢?不确指,或者可以说指“大家“。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杜荀鹤《山中寡妇》,谁征苗?那是不言而喻的,指的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税官税吏等。

乙、省略谓语的,

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说明:“()”内表示所省略的成份,下同。)1、省略了表示活动、变化的动词谓语,如:

雨中黄叶树(凄凉),灯下白头人(孤寂)或(落拓)。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括号内补充的动词谓语等,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有多种补充的方法,哪一种都能说得过去,如也可补充为:“雨中(风吹着)黄叶树,灯下(只坐着)白头人”。2.省略了表示判断、存现的动词谓语,如:

树树皆(是)秋色,山山惟(有)落晖。

王绩《野望》

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

杜甫《蜀相》

3.省略了表示比况的动词谓语,如:

浮云(似)游子意,落日(如)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这一类缺少动词谓语的对仗句,在格律诗中是比较常见的。

丙、省略宾语的,比较少见,但亦可找到:

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前一个“草”字是宾语,后一个“草”字是兼语,都省略了。

丁、省略虚词的,又可分:

1.省略介词的,如:

乡泪(在或于)客中尽,孤帆(在或于)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省略连词的,如:

(因为)草枯(所以)鹰眼疾,(因为)雪尽(所以)马蹄轻。

王维《观猎》

3.省略助词的,如:

五更鼓角(之)声悲壮,三峡星河(之)影动摇。

杜甫《阁夜》

(四)、名词性语式或简称为“名词语”,它是由有某种关系的一些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构成的近体诗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有的书上称之为“名物语式”(颜景农《近体诗特殊语式》)。有的书上称之为“意象叠加”(徐汉华主编《写作技法辞典》)。这种缺乏谓语句子的含义,可以从这些名词的结构次序含蓄地表达出来;当然,也有借题意和上下句分析,体会出来的。它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象景物安排于画面,象镜头出现于电影,是颇具匠心的。那种信笔堆砌几个名词,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与此毫无共同之处,例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两句的大意是:被鸡鸣声唤醒的茅店旅客,在月亮还挂在天空时就起身赶路了,经过板桥,走在一片白霜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这二句诗只有10个字,但包含着多少意思,蕴藏着多少韵味啊!

(五)、对仗句中成分的错列(错列句)

汉语句子中成分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定语和状语在其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其所补充的中心词后。在某些对仗句中,其成分的组合排列,不按一般的须序,颠倒其位置的,这叫“错列”。错列包括其他的倒装与交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注】错列句包括了倒装句。

甲、主移谓后例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乙、宾置谓前例如: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多,形作动)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丙、定语后置例如: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马戴《塞下曲》

丁、交叉错列指句中变换位置的成分不止一个,形成交叉的现象。例如: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杜甫《日暮》

句的句式,“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地浑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袁行霈《中国诗词艺术研究》)

四、对仗中要注意运用有情趣有技巧的语言修辞手法。

这些有情趣,有技巧的语言修辞方法,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甲、关于对仗的语音修辞方面

语音修辞除了平仄对立而外,诗人还力图在声调以外用声母、韵母以及同音字等语音要素进行对偶句的修辞。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叠韵对和双声叠韵对,都属这种修辞手法。

1.借音对

借音对,旧称声对。两句之中词语互对,如果它们语义上毫无联系,不能形成工对,就是借助它们字音上的联系,造成工对。借音对的具体做法是,甲字与乙字义类相左,但在甲字的同音字中有与乙字义类相同的字,就借甲字之音,取其同音异字与乙字相对。借音对中所用词语,字面虽不相对,但读其音,诵其句可以使人从字音上联想到工对类别,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工对了。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清”谐音“青”,与老相对。这是为了造成门类对。

2.叠音对

叠音对,又称连珠对,这是在句中将同一词语重叠,再两两相对的对仗形式。如: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李商隐《忆梅》)

同字相叠,在一句中是一种重复。但重复之词如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能增加诗辞的言外之美。所以在叠音对中,各叠韵词所描写的内容都要有所不同,不尽相合,比如有状声、状色、状形、状时、状态、状物的区别,才能在对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描写中表现

丰富的内容。

3.双声对

并连应用的两个字在声母上有相同相近的关系,就是双声字。将两个双声字相互对偶就是双声对。双声对运用得当,就好像贯珠相联,能够造成听觉上的连续呼应和音乐上的节奏感。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

在应用中,双声对各句所用的声母可以不相同,也可以两句完全相同。如上例李商隐诗句以“参差”对。“迢递”,一为清母双声字,一为定母双声字,各句所用双声虽然不同,但诵读过程中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语音的和谐统一。

4.叠韵对

叠韵,是连用的两个字韵部相同相近。叠韵对,就是两个叠韵词的相互对偶。如: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口山。(皇甫冉《送带大夫》)

韵母是语音中最响亮清晰的部分。叠韵字运用得好,可使对偶句铿锵婉转,优美动听,吟诵后仍有袅袅不尽之余韵。所以叠韵对在近体诗中的应用远胜于双声对。

5.双声叠韵对

对仗中,双声字和叠韵字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句中用了双声字或叠韵字,就必须在另一句相同位置上也有一个双声字或叠韵字;如果不用,就会造成语音上的不平衡、不协调,被诗家称之为“跛”,视为诗病。所有的双声字和叠韵字都能找到合适的般配对象的,有时

为了诗意的表达,对仗中的双声字也可以与叠韵字相对,这种形式就称为双声叠韵对。如:

十年蹴踌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二首(其二)》)

“蹴踌”叠韵,“秋千”双声。双声叠韵对是一种变通的方式,既照顾了对偶语音修辞方面的需要,也是给诗人用词提供了便利。

乙、关于对仗的词汇修辞方面

对仗的词汇修辞,有两种基本形式:借义对和互成对,是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造成特殊形式的工对;双拟对和虚实对,则是利用汉语一词多性和复音词组合的灵巧性,来突破对仗基本规则的限制。这些对仗修辞方法,能使词语的应用更加灵活生动,变幻神妙,给对仗带来新的生命。

1.借义对

借义对,是指甲字字面上的词义不能跟乙字相对,就用它的另一个词义与乙字相对。这个甲字一定要用多义词。借义对一字两用,所借之字既能表现诗句内容,又能兼顾对仗工对的要求,是一种十分经济和富于技巧的修辞手法。如: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杜甫《涪江泛舟送韦斑之京》)

“君”的字面义为“你”,实际上取君王这“君”与“客”相对。

2.互成对

互成对,是指同一义类的两个并列成分用在一句之中,再两两相对的形式。互成对中两两相对的词语,不一定要用同类对。只要本句同类词语连用,就有了两两连用互成的意思。这就把形式上的宽对,变为实质上的工对了。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3.双拟对

近体诗中禁用同字对。但双拟对却在对仗的一句之中用两个相同的字;这两个字本句自对,又在一联之中与另外两个同字两两对。如: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上句用了同一个。‘鸟’字,下句用了同一个“人”字,“鸟”字与“人”字对偶。

4.虚实对

对仗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也有打破这一规则,以实字对虚字的,这就是对偶中的虚实对。虚实对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要有两个并列的虚字对两个并列的实字,所以唐人称这类对偶形式为双虚实对。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丙、有关对仗的句法修辞

对仗在句法上仍以两两词语相对,两句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两句同叙一事,句意并列平行为原则。但对仗句法修辞,就在这个基础上变化。原来词语整齐相对的,就改为斜侧偏对;原来是单句相对的,或用复句相对来代替,或将两句合并为一句,用单句的各个成分相对;原来只要求两句互对的,就来一个本句自对,再两句互对;原来是一句一意,互不相干的,就打通两句语意,将两句意思连贯下去,不让断截。总之,对仗句法修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句子容量,改变旧有,对仗的呆板模式,创立新的形式。

1.交络对

交络对,是在字面上采用宽对,而实质上用斜侧交错的方式体现工对内容的一种对偶方式。交络对,要求同一门类的词语处于两句的不同位置上,错落交杂,斜侧偏对。旧称这种对仗为交股对、蹉对,或错落对。如: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刘希夷《览镜》)

出句第一字“秋”与对句第四字“春”对。

2.列锦对

列锦对,又名叠句对,是指一句之中不用虚字(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全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对偶的格式。列锦,是指名词密集排列,犹如一匹匹锦缎相继陈列,让人应接不暇,叠句对,是说它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一个词代表一句子,许多小句重叠在一句之中。

由于没有虚字联系,列锦对中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中断,各自独立。诸种名词之间留下的空白,凭读者自己填补。列锦对中的并列名词,也不是恣意随便的,都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和有意安排。有些名词间的逻辑关系,是介绍某一事物时,连带展现它的背景,比如时

间地点、原因结果等等。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乘楼船”、“骑铁马’’指发生的事,“夜雪”、“秋风”指时令气候,“瓜洲渡”、“大散关”指地点。列锦对中的名词有的是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自然排列的。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两山早仃》)

写的是天寒早行的情景。上句先闻“鸡声‘‘起床”,出了“茅店”,方见“明月”高悬:下旬写旅人的“足迹”,留在‘板桥’上,又蒙上一层‘霜’。诗句中各名词,均依事物发展顺序而写。

3.两兼对

两兼对,是指复旬中的一个名词既作上一分句的宾语,又兼作下一分句的主语,一个词语同时兼了两个句子的成分。两兼对中的名词一般要重读,才能完整地表达出句子的全部含意。如孟浩然《京还留别》:“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句中的“温泉”、“晚日”重读,句意为树绕温泉,温泉绿;尘遮晚日,晚日红。可见,两兼词语的应用,实际上是用单句形式表现复句的内容,以简洁的文字表现更为复杂的意思,这在变化对仗句法,扩人对偶容量方面有积极意义。

4.当句对

当句对,是一联两句中既有本句自对,也有两句互对的对偶,当句对的基本要求还是两句互对,但有一句用了当句对,另外一句也必定要用,这样才能两两相配,形成对偶的格局。当句对给人以对中有偶的感觉,增进了对仗的形式美。当句对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一句之中两个词语相对,再两句互对。这种方式又称作独词对。互对词语一般都是双音词,而且在句中相连并用,不作间隔。如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

当句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出句或对句是复合句,复合句中分句相对,再两旬互对。如: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白居易《代春赠》)

当句对中的分句互对,所对词语并不齐整。五言诗中是上二字与下三字对,七言诗中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或上四字互对,又与下三字对。字数虽不相等,字义却颇工整。这种用法,能使诗句更显灵巧生动。

5.折腰对

折腰对,是指一个单句从中切断,分布在对仗两句之间,犹如拦腰截断一般。折腰对在形式上是两句,实际上还是一句。如:

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沈俭期《陇头水》)

“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是动词‘见’的宾语。这种对仗对映了诗人在句意和句法结构上对旧有规则的突破。

6.隔句对

隔句对,是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即两联四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种对仗,打破了诗歌一行一句的界线,将两句当作一句用。就一联来看,未用对仗,但两联结合,却有工整的对仗。古人称这种对仗为扇对,是说它能以两句一行的形式写在扇折上。两联之间相互对偶,确是如折扇展开一样,扩大延伸了对偶的句式。如:

得罪台州云,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杜甫《哭台州郑司户少监》

总这,在律诗对仗中能在语音、词汇、句法上运用有情趣、有技巧的艺术手法,将大大提高作品质量,避免呆板滞晦,使读者受到美的享受。

五、戒忌两联内容重复雷同,避免同类连叠

对仗句忌合掌,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两联的意思也不能雷同,最好有所分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说理,一联叙事。景与情,事与理搭配得当,就可避免合掌雷同的毛病。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近体中二联一景一情,法也。”有这么一首诗:

咏事歌时挥彩笔,抒怀写景语丹心。

承前启后翻新韵,继往开来弃旧音。

这诗不仅每句结构都“二、二、三,”而且意思也雷同,这样就显得重复呆板。

另外要避免同类连叠。同类连叠,是指在相连两联对仗中,将同一类名词聋用。例如李商隐《马嵬》的中两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纪昀《瀛奎律髓干0误》说:“此诗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所谓犯复,是说上联的“虎、…鸡”是走兽门,下联的“马”、‘牛’又是走兽门,不免门类重复,诗意贫乏。

如果同类名词都用在同一位置上,那更是诗家之忌了。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中两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是指它的同类连叠。更有甚者,此诗将“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地名,均用在诗句的开头,尢显句法单调,语意拘束,诗味索然。

我们写律诗对仗如能在上述五方面用些功夫,那未肯定能创作清新空灵,诗味隽永的律诗精品来。

[最新]词语对仗

《古今对偶句选》 写人记事 过五关,斩六将。亲贤臣,远小人。鸿门晏,桃园盟。孙行者,祖冲之。言必信,行必果。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登高极目,览水送归。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鹿为马,画地为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天下,誉满山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雨霏霏。山抹绿,燕剪柳。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十里荷红,三秋桂香。天欲飞霜,云将作雨。烟迷远水,雾锁深山。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流云在,雨到风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明月如霜,好风似水。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百花吐艳,万木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清霜浸碧

650句古今对偶佳句

650句古今对偶佳句,读完唇齿留香!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对偶是中国诗词和对联创作的常用手法,讲究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650句古今对偶佳句,读完唇齿留香! 写人记事 过五关,斩六将。 亲贤臣,远小人。 鸿门晏,桃园盟。 孙行者,祖冲之。 言必信,行必果。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指鹿为马,画地为牢。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650句古今对偶佳句,读完唇齿留香!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 雪茫茫,雨霏霏。 山抹绿,燕剪柳。 清风明月,苍松怪石。 十里荷红,三秋桂香。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 烟迷远水,雾锁深山。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水流云在,雨到风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千峰凝翠,万峦吐霞。 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 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 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半壁见海日,中空闻天鸡。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花草相掩映,云霞共吐吞。 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 霜蹄千里骏,风翻九霄鹏。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对偶和对比

对偶和对比 相似点:都是把成对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使用。 不同点: a.对偶中成对的短语或句子在内容上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称为“反对”),也可以是相近或相关的(称为“正对”),对比的两种事物则只能是相反或相对的。如: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反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正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b.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相互映衬,重在“比”,对偶着眼于结构上的对称,并非为了比较。 c.在形式上,对偶有严格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字字相对,意思有联系,字面没有重复,对比没有这些要求。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一般来说不容易混淆,所以相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要求“对”,如果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的相对而不顾及语言的结构形式,就势必产生混淆了。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这里先有一个总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又有两个具体的对比:“说的”和“行的”相对比,“对人”和“对己”相对比。可见这里强调的是意义的对比,形式是不大讲究的。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个对子是个典型的对偶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且是一对句子。“墙上”对“山间”,“芦苇”对“竹笋”,“头重”对“嘴尖”,“脚轻”对“皮厚”,“根底”对“腹中”,“浅”对“空”,可见对偶在形式上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对比的语意用对偶的形式表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③东家门里有酒肉, 佃户家中无米面。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两个例子,从结构上看是对偶句,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句。有人主张这类句子可以看成是对偶兼对比,这种主张忽略了对偶句的语意也可以包括“相对”和“相反”的,据此,这一类句子仍可以看做对偶句。 由此可见,对偶句的着眼点是在句子的结构形式,而对比句的着眼点则在句子的意义对比。 形式上不合对偶要求。

对偶词语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堂堂正正——偷偷摸摸 寻根究底——追根刨底 有条有理——有条不紊 无孔不入——见缝穿针 目无全牛——目中无人 守株待兔——临渊羡鱼 心中有鬼——目中无人 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呆若木鸡——噤若寒蝉 指鹿为马——攀龙附凤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审时度势出谋划策由浅入深方兴未艾乐天知命通权达变 反躬自问随声附和大同小异此起彼伏精疲力尽心甘情愿内联外引里应外合 技压群雄功亏一篑身居要职脚踏实地春满人间气贯长虹提纲挈领出类拔萃 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狼吞虎咽鸡飞狗跳胆大心细仁至义尽克敌制胜揠苗助长 深信不疑见义勇为为人作嫁同病相怜在劫难逃欲罢不能屈指可数噬脐莫及 不易之论不实之词老当益壮穷且弥坚天衣无缝人言可畏病从口入计上心来 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低声下气阿谀奉承街头巷尾天涯海角蒙混过关敷衍了事 踌躇满志煊赫一时心胸开阔意气风发镇静自若坚贞不屈忠贞不渝坚定不移 证据确凿精神抖擞歪门邪道昏天黑地生离死别冥思苦索展转反侧切磋琢磨 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初战告捷万事大吉一蹶不振群龙无首高屋建瓴空穴来风 座无虚席亲如一家答非所问朝不保夕言犹未尽义不容辞言之有理天不绝人 狗仗人势风助火威平心而论尽力而为背道而驰半途而废喷薄而出蜂拥而来 顺流而下迎刃而解等闲视之姑妄听之屡教不改百折不挠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玩物丧志倾家荡产胆小怕事树大招风任人唯亲顺我者昌坚强不屈刚正不阿 永垂不朽坚信不疑执迷不悟敬谢不敏呼之欲出召之即来寡不敌众瑕不掩瑜 悬而未决望而却步愤然而起油然而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暴跳如雷欣喜若狂 危如累卵置若罔闻法大于天恩重如山强手如林大智若愚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失之交臂置之度外行之有效操之过急气壮如牛胆小若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100句对偶佳句

100句对偶佳句 [ 写人记事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 描景状物 ] 雪茫茫,雨霏霏。 山抹绿,燕剪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漠漠水田飞白鹭,阳阳夏木啭黄鹂。

[ 哲理修养 ] 满招损,谦受益。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芽知春,一叶知秋。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言志抒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吟怀山川趣,观感古今文。 放怀形骸以外,浪迹山水之间。骋此长风快浪,欣然临水观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朝饮木兰之堕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十里水光心地朗,一林花色性天空。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山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读书风雅 ]

胜不骄,败莫馁。 苦读有恒,好学无时。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自有高明将学讲,且教童子抱诗来。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尽日相亲惟有石,长年可桨莫如书。铦锋梳尽山中兔,蘸墨惊飞海上鱼。 [ 时令佳节 ] 三月昏,参星夕。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白雪: 《常用的虚字对》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但得——何须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莫向——何妨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何处——此间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他年——莫望刚被——却教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 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对偶佳句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对偶佳句一、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 雪茫茫,雨霏霏。 山抹绿,燕剪柳。 清风明月,苍松怪石。 十里荷红,三秋桂香。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 烟迷远水,雾锁深山。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水流云在,雨到风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千峰凝翠,万峦吐霞。 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半壁见海日,中空闻天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花草相掩映,云霞共吐吞。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霜蹄千里骏,风翻九霄鹏。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 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 茸铺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 亭亭玉树览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漠漠水田飞白鹭,阳阳夏木啭黄鹂。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一池芙蓉新出水,千层芳草远浮山。 高树夕阳连远巷,小桥流水接平沙。 满地绿阳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 日照棉球晶闪闪,风吹稻穗浪悠悠。 江水流长还绕似青罗带,海蟾轮满澄明如白玉盘。 一丝春风要把一株新曲吹绿,一滴春雨要将一朵蓓蕾染红。 二、托物寄兴

关于对仗题

关于对仗题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 用平声。(律诗要平仄相对) 3.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典型题: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与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上联作适当调整。(3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已被打乱的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应调整为: 练习: 1、下列诗句与“幽溪鹿过苔还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深树云来鸟不知 B、曲径新篁野草香 C、僻寺藓深人少到 D、雁过秋空夜未央 2、下列诗句与“一寸在土已有节”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3、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4、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甲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甲。 A.聚天地精华B.读中外奇书C.凝笔墨之香D.落笔撼五岳 5、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碧天如水倚红楼 B.断云含雨入孤村 C.冷红泣露娇啼色 D.雁迷寒雨下空壕 6、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是() 甲、江阔天高乙、鸢飞鱼跃丙、识此心之分量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7、下列诗句与“物象归余清”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亭亭碧流暗 B.日入孤霞继 C.林峦分夕丽 D.湖云尚明霁 8、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100句对偶佳句

100句对偶佳句,汉语真的好美 ----来源:“人民日报”(rmrbwx) 对偶是中国诗和对联创作的常用手法,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充分体现汉语凝练和谐之美。100句古今对偶佳句,一起感受汉语之美吧! 风流人物 1.风为裳,水为佩。 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3.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4.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6.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8.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9.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1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花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光。 时令佳节 杏花盛,桑叶白。 梅花尽落,柳眼初开。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沾衣欲湿杏花雨,同不寒杨柳风。漠漠水田飞白鹭,阳阳夏木啭黄鹂。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风月情浓 东风恶,欢情薄。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秋离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君子之交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尊对明月,三径来故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胜游朝挽袂,妙语夜连床。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常因流水思今日,每托清风怀故人。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喜有两眼明多交友, 恨无十年暇读奇书。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梦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握手见面还疑梦里身。腹有诗书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 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虎尾春冰真学问,马蹄秋水妙文章。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春亦多情鸟向枝头催逸兴, 人其得意梅从窗外放诗怀。 长吟玉海诗兴动江山皆入句, 大开春酒会醉余天地总为家。 人生哲理 骄招损,谦受益。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对仗词语简略

对仗词语简略 天文总太乙==长庚 五纬==三台 鹰风==鹤露 杏雨==槐烟 芦风==橘露 顿雨==疑云 怪雨==玩云 干雨==湿烟 膏雨==油云 电女==星娥 飓母==云师 风脚==雨拳 霞脚==电腰 风爪==云鳞 烟魄==月魂 雨练==云罗 月珥==烟鬟 雪带==云衣 雷斧==星弧 雨翦==风梭 风驷==雷鞭 月浪==星波 河鼓==天船 雨力==风威 日嫩==风娇 月瘦==风尖 风脆==雨香 列缺==丰隆 云帐==霓裳 云岭==风巢 谷雨==梅风 瑞霭==香霞 月娣==风姨 月眼==星眉 日线==云绵 霜练==雾绡 云盖==风轮 烟瘦==月肥

桂月==榆星 花洞雨==石楼霞 蟏蛸月==蛱蝶风 歌扇月==酒旗风 桐叶雨==稻花风 迎梅雨==劈柳风 催诗雨==醒酒风 赵衰日==傅说霖 三竿日==一线天 三径雪==一程云 廉织雨==料峭风 天开子==月建寅 云布甲==月逢庚 云作使==雪为媒 泼火雨==养花天 封姨翦==织女机 惠风畅==化日舒 芭蕉雨==杜若天 红杏雨==绿柳烟 童女电==美人虹 千条露==九点烟 三尺雨==一声雷 巫云洛月==蛋雨蛮风 露松霜瘠==雨瘦风皱 星连月合==雨别云离 从星配日==子雨友风云包露裹==霆扫风移翦云裁月==祝露谈风 黒云翻墨==白雨跳珠 腾六降雪==撰二起风曰雨而雨==若烟非烟天

亲善==益谦 鳌极==蚁盘 寥廓==鸿蒙 大冶==洪钧 盖高==不息 补石==戴盆 刚健==高明 骨连==弓张 灵造==神功 壶中客==瓮里虫 披云观==坐井天 黄金阙==白玉京 共工触==盘古分 分清气==仰至仁 张衡论==邹衍谈 屈原问==秦穆观 名参四大==德冠三才 行以流矢==道犹张弓 无声无臭==至神至虚 无心成化==不见为元 观文以察时变==垂象而见吉凶 或似卵而含黄==或若匮而仰水 日月 素魄==朱羲 素女==黄人 久照==贞明 盈昃==升沉 玉兔==金乌 合璧==重环 炎炎红镜==穆穆金波 临下土==丽中天 生少海==浴咸池 昼夜代==往来推 光有瞿==照无私 冬可爱==秋最明 月几望==日初升 日 复旦==再中五色==重轮驹过==鸟飞寸晷==分阴镜开==轮涌测影==惜阴

绝美绝配的对偶佳句

绝美绝配的对偶佳句(要求一个月内背熟) 一、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 雪茫茫,雨霏霏。 山抹绿,燕剪柳。 清风明月,苍松怪石。 十里荷红,三秋桂香。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 烟迷远水,雾锁深山。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水流云在,雨到风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千峰凝翠,万峦吐霞。 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半壁见海日,中空闻天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花草相掩映,云霞共吐吞。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 霜蹄千里骏,风翻九霄鹏。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 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 茸铺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 亭亭玉树览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漠漠水田飞白鹭,阳阳夏木啭黄鹂。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一池芙蓉新出水,千层芳草远浮山。 高树夕阳连远巷,小桥流水接平沙。 满地绿阳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 日照棉球晶闪闪,风吹稻穗浪悠悠。 江水流长还绕似青罗带,海蟾轮满澄明如白玉盘。 一丝春风要把一株新曲吹绿,一滴春雨要将一朵蓓蕾染红。 二、托物寄兴 千峰竟秀,万壑争流。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 皓月无幽意,清风有泪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雨过天愈碧,风来花送香。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1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

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 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 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古今对偶佳句

古 今 对 偶 佳 句 任之 2014.4.9

古今《对偶佳句》3000条 1.【写人记事】 过五关,斩六将。亲贤臣,远小人。 鸿门晏,桃园盟。孙行者,祖冲之。 言必信,行必果。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指鹿为马,画地为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云楼。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2.【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 雨霏霏。山抹绿,燕剪柳。 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十里荷红,三秋桂香。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烟迷远水,雾锁深山。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水流云在,雨到风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哲理对仗佳句

哲理对仗佳句哲理对仗佳句 人生哲理对联(4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时髦易逝;经典常存 知错益智;就过误身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荣毋昂首;辱不弯腰 旁门勿进;正道直行 民心似秤;历史如筛 小失当重;大智若愚 勤能补拙;学可医愚 甜以思苦;乐不忘忧 贫能节俭;富不奢华 通今博古;返朴归真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失意休馁;得势莫狂 人生哲理对联(5字) 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书读万卷少;德缺一点多耻做桀王犬;乐为孺子牛容人人不矮;责己己偏高乐从勤中得;烦自贪里来无知常自满;有识不轻狂奋争生灿烂;等待落平凡小心行世路;大胆写人生鱼虾浮浅水;鸿鹄博高云知足人常乐;无欺心自安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情趣诚中得;心花静里开无德偏哗众;有才不轻人砺德身心正;求知耳目聪有才休拍马;无耻乱吹牛光阴无放假;成就不攀亲虚心成大器;劲皆见奇才安分身无辱;防非口慎开药难医假病;酒不解真愁白眼观邪恶;丹心付善良不谋无耻事;甘作有为人欲使腰包实;须防脑袋空

志士嫌天短;愁人苦夜长博览知学浅;广交悟世深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有德名声远;无私威望高有德通情理;无志弄是非名声清似水;人格重如山勤劳能励志;俭朴以修身读书求甚解;做事必认真做人诚作本;谋事信为基缺德常欺事;大贤不傲人良书架上有;悔药世间无人间无净土;世上有真情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名缰牵蠢客;利锁铐庸人品正心常泰;德高寿自长风清尘不染;磊落德常存贤人常克己;俗子不饶人辱人终辱己;尊己务尊人三思终有益;百忍永无忧趣真不涉俗;心静自得天绝苟且之友;怀检点之心读书必提要;处世在通情

对偶与对仗

对偶与对仗 子洲县实验中学麻伦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想象”,是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解释得含乎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要领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要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前”。这种对称的语言形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得使用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乐感和音乐美,达到表达形式上的高度完善。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伏,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俺《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期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科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劲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彩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对仗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伏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为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