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重点肖女神

小米

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综合式立法模式)

2、环境的内涵:第一,环境的范畴并不是无限的,它仅相对于人类而言,即特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那些自然因素的总体,不包括社会或经济等其他因素在内。第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种自然的环境;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1)因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如:海啸)和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第二环境问题。(2)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或生态破坏。(注:20世纪八大公害事件,其中发生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发生最多的公害事件是大气污染)

5、环境保护的概念: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注:(1)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是在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会议上;(2)1978年《宪法》将环境保护首次列入国家根本大法)

6、环境保护法的概念: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A、只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特定的范围;C、它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不单指《环境保护法》)

7、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2)浓厚的科学技术色彩;(3)很强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8、可持续发展:此概念是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1)它包括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和制约。需要指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还包括发展的需要。制约,这种制约要求尊重环境规律,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追求发展,要通过社会管理机制和科学技术,限制过多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和过多地索取环境资源,保持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2)它的实质是要求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满足人类的需要。(3)它的基本思想是:A、鼓励经济增长B、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C、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9、环境保护法的任务:(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10、环境保护法的目的:(1)保障人体健康(2)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环境保护法的作用:(1)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的必然要求(2)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3)它是维护国家、社会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武器。

12、环境保护法体系的概念:指由一国现行的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环境保护法体系的构成:(1)《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4)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5)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6)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7)环境保护标准(8)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注:A、区分第二、第三项,P32/P33;B、环境标准是和环境保护法相结合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是制定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依据,也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法定依据)

14、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概念:适应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承载环境保护法根本价值或揭示环境保护法基本原理,对环境保护法理论构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环境保护的法治理念。

15、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它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的领域(2)它是环境保护法所特有的(3)它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确性

16、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1)概念: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形成:它的形成是对以前观念的批判的基础形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承载能力无限论和经济发展优先论。(3)贯彻:A、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环境保护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的高度采取措施,并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性规划之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B、各级决策部门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在制定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C、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a、奖励综合利用政策b、经济优惠政策c、征收环境资源补偿费政策等;D、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E、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17、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1)概念: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2)含义:第一,在环境问题上,要采取预防为主的要求,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者恶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环境损害的产生。第二,在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后,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治理。第三,在预防和治理的关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并不意味着预防可以取代治理,或者治理并不需要,而只是强调在环境问题上,应优先考虑预防。预防是防止今后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或者危害,则强调治理的重要作用,实行治理为主。因此,预防和治理分别有其适用的领域,两者是相互结合的关系。(3)原因:这是由于环境问题的本事的特点决定的:A、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无法补救;B、“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一、治理成本高,致使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治理的难度大,同时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无助于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的减少。四、造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和执法的成本过高;C、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4)贯彻: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B、制定和完善预防性的环境法律制度

18、污染者负担、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1)污染者付费原则是由经济合作组织在1972年5月的《在关于环境政策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控制原则》一文中提出。(2)相关概念:污染者付费: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污染者承担,而不应转移给国家和社会。利用者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开发者养护: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破坏者恢复: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资源破坏的单位

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3)贯彻:A、结合技术改造、治理工业污染——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一条根本途径。B、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实行限期治理是分期分批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C、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D、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19、公众参与原则:(1)概念: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动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执行这一原则,就是把对环境的国家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把依法保护环境和公众参与的自觉维护相结合。公民有权通过法定的程序参与自身利益或者社会公共环境利益相关的环境决策与实施活动,从本质上讲,公众参与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要求政府在行使可能致人或者社会公众以不利影响的权利时,听取并尊重对方或者社会公众的意见,这是民主社会的基本准则。(2)意义:A、有利于调动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B、有利于吸收群众参加环境管理。(3)贯彻:A、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是公众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和权益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政府和部门有义务来回应和保护。B、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C、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D、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关系

2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调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2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首创于美国,我国于1979年开始使用(2)概念: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3)对综合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只需在规划中含有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因而无需单独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而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则需单独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B、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C、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4)综合性规划的对象是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对象是工业、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他两的主体都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5)建设项目: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C、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2、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比较:(1)环评时间不同。规划环评是在编制过程中进行的,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阶段完成的(2)法律形式不同。规划环评只有一种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3)内容和要求不同。归评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一些,建设项目的环评经常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体现公众参与的内容,参与的对象也大多为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对象比较明确和狭窄。而受到规划评价影响的人群并不明确,其体现公众参与的内容规格更高。2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手段(2)可以为确定某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3)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评价:(1)扩大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的范围(2)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3)实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评价(4)强化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

24、国家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再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规划的,可以简化。

25、“三同时”制度:(1)概念: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2)我国于1972年首创(3)适用范围:A、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B、技术改造项目C、一切可能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开发建设项目D、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4)内容:A、在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篇章;B、在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C、在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要求三个月内申请竣工验收)

D、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

E、在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阶段,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同时投入使用(5)意义:A、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B、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C、是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26、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1)概念:指有关环境保护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吊销、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总称(2)分类(P75所列举的):A、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B、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C、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3)瑞典首创,这一制度并未在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中予以明确规定(4)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规定的废水、污水。(5)排污申报登记是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最基础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6)确定本地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是发放许可证的最核心的工作。(7)审核发放排污许可证应符合两个条件:A、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B、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8)在水污染领域,对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放许可证(五年),对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发放临时排放许可证(两年),同时要求其限期治理,削减排污量。

27、排污权交易:(1)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2)概念:指在承认环境容量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通过立法将污染物排放权利合法化,并将其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分配给排污者,允许这种权利转化为商品,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3)注意事项:A、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是削减,没有实际的削减就不存在交易,交易的目的是使公共环境质量得到切实改善B、转让的是减排,但减排不等于不排,无代价就无转让权,额外义务可获得补偿C、防止指标投机。指标投机是一种无偿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

28、排污收费制度:(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2)最早是在1976年的联邦德国的《污水收费法》中规定的。我国在1978年首次提出。1982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正式确立。(3)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一排污就收费,超标就处罚;固体废物污染——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噪声污染——既超标又扰民的单位缴纳超标准排污费(4)征收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5)征收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6)排污费的减免与缓缴:排污者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或免缴排污费。但即使发生不可抗力,却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得申请减免。排污者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的,可在接到通知单之日起

7日内申请缓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在7日内作出书面答复,期满未答复的,视为同意。缓缴期限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7)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8)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不同,排污者应缴纳的排污费数额也不同。

29、生态环境补偿费:(1)概念: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向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者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多征收的一定数额的费用。(2)征收对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者、森林资源的砍伐者、草地资源的过度放牧者、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者等。(3)征收范围:排污费的征收中尚未覆盖的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如各类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采、森林资源的砍伐、草原资源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区建设等。

30、限期治理制度:(1)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这一制度,标志着此制度在我国的确立。(2)概念: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3)限期治理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注:仅此制度为县级人民政府,其他的全是主管部门)(4)对象:A、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B、在特定情形下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a、特别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b、两控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C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和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源。(5)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A、排放污染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B、超过临时排放许可证规定的削减制度C、造成较大以上污染事故(6)在分析案例时,若遇到涉及限期治理的内容,必须判断能否适用”限期治理“的方式,其主体是否适格,会否发生越权行政的问题

3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1)概念:指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2)特征:一是事件的突发性;二是危害的严重性;三是原因的多样性(可以使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的原因,也可是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四是处理的艰难性。(3)2006年1月24日,《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正式建立。(4)分类(P93,记所列内容):A、突发环境污染事件B、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C、辐射环境污染事件(5)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红色预警(由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Ⅰ级响应);重大环境事件(Ⅱ级,橙色预警(省级人民政府发布),Ⅱ级响应);较大环境事件(Ⅲ级,黄色预警(市级人民政府发布),Ⅲ级响应);一般环境事件(Ⅳ级,蓝色预警(县级人民政府发布),Ⅳ级响应)。(6)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一个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32、环境信息公开制度:(1)概念:指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及其监督与责任等法律规定的总称。(2)原则:环保部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客观的原则,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原则。(3)政府公开的内容:A、法律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B、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C、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D、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E、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4)政府公开的方式:A、应当主动公开的,自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B、申请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答复,需要延长的,经负责人同意,书面告知申请人,可延长,最长不超过

15个工作日。(5)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公布:A、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B、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情况、超标、超总量情况C、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D、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33、环境标准:(1)概念:是指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2)特征:A、规范性B、强制性(强制性环境标准,GB;非强制性的环境标准仅具有指导意义,GB/T)C、程序性D、科学技术性E、时限性(3)分级:A、国家环境标准【G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B、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国家环境部制定,只有在国家环境标准没有相应规定而具体实际工作由需要的情况下才制定,仅仅作为国家环境标准的备用或者补充作用,一旦有了国家环境标准,则相应的行业标准自动废止;C、地方环境标准【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前两字的首字母,湖南省为HN】:国家为了保证地方的环境质量,在国家环境标准没有做出规定的项目上,允许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相关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4、民事责任:(1)构成要件:A、有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原告举证)B、造成了危害后果(原告举证)C、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告举证);(2)免责条件:不可抗力,受害者自身的过错,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引起的。(3)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3年,最长20年。

35、行政责任:(1)P165,简易程序(2)P167,听证程序(3)行政复议:申请期限60日,决定期限60日。(4)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15日。环境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政行为时,为告知相对人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果环境行政相对人不知道环境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期限不超过20年,对其他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期限不得超过5年。36、风险防范原则与我国预防为主原则的区别:(1)风则以科学不确定性为前提,即在科学知识无法确定某一特定事件是否发生或者能否导致环境损害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仍有必要采取行动预防损害发生的义务。预则以科学知识对某一环境问题的危害等因果关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为基础。防止是指某一事件的发生及损害能被确定时采取行动防止损害发生的义务,即某一事件是否可能发生及导致的损害是人民能根据一定的知识加以判断确定的。(2)两者在国际法律法中的地位不一样。预则已经成为国际环境法中的一项习惯法原则。风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仍然是争论的问题。(3)预则已经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风则只是一项指导性的原则。

37、环境公益诉讼: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的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权利而进行的诉讼活动。主要适用于出现了致使社会公共环境利益遭受损害的侵权行为,但没有合适的原告提起诉讼的特殊情况。

38、大气污染具有的特点: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39、率先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出规定的是1996年的《水污染防治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实施形式: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

40、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

41、有权规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行政机关是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经国务院备案。

42、强制要求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

游城市

43、固体废物污染危害:(1)占用土地并造成土壤污染(2)污染水体大气(3)处理不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44、三化管理原则是各国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立法中普遍使用、富有成效的原则。三化: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5、环境噪声特点:(1)感觉性公害(2)局部性多发性公害(3)具有暂时性

46、城市四大公害::环境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7、1982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第一个综合性环境噪声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音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48、《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时,必须保证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引入了行政代履行制度。

49、毒性是农药的基本特征。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

50、土地权属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土地使用权禁止交易

51、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首选目标。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占多少,补多少,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52、水资源,人类利用并能再生的淡水总称。水资源归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水法》确立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取水权,取水人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后取得取水权。

53、《水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54、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55、森林资源由森林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森林。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

56、除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外,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

57、《草原法》草地指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58、《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因野生动物资源所依存的土地或者水体的所有权的改变而改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只有两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59、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批准。

60、渔业资源也称水产资源,有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淡水类、淡水食用水生植物类及其他类。

61、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和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得涂改、伪造、变造。

62、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的渔具。禁止在禁渔期和禁渔区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63、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期和禁渔区进行捕捞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捕捞方法或者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 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 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境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8

《环境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名词解释: 1、环境 P2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 P3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 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保护P15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 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国际环境问题 P429也称全球环境问题或者地坏环境问题 是指超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墨守成规范围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P41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 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一、填空题 1、自然形成的环境;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人类环境;生物环境 2、污染;其它公害 3、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环境污染 三、判断对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 1、P34-40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目的和作用? 具有两项任务: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根据《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前述规定可知,实现环境保护两项任务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的作用:一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二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三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四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2、P61-66试论述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 一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定义指由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冶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一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二当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4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5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6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7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8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三环境保护法体系与环境保护法学体系的关系1从其存在的形态看,2从其内容看3从结构看4从效力看。 3、P440-441简述中国政府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所阐述的中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一深化对可持续发的认识,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三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四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五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限期治理制度P105指对污染严重的工程、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冶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 2、“三同时”制度P94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工程,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P88指对规划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环境标准P111指为了防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

环境资源法 题库(选择题版)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 1. 请问环境与资源两个概念的关系是:________ A:并列关系B:包含关系C:相交关系D:对立关系 2.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分类,下面哪一项不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的分类:__________ A:大气环境B:水环境C:自然环境D:土壤环境 3. 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第三环境问题D:次生环境问题 4. 以下哪项不属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 A:全球化B:综合化C:高科技化D:伦理化 5. 第一次正式而系统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报告是:__________ A:《我们共同的未来》B:《零增长论》C:《21世纪议程》D:《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答案: 1~5:B C A D A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6. 下面属于狭义的环境资源法的是:_________ A:《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B:《民法通则》C:《环境保护法》D:《水法》 7:以下哪个时期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发展的黄金时期:___________ A:1949~1972 B:1973~1979 C:1979~1989 D:1989至今

8: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___________ A:适地B:适人C:适事D:适时E:适法 9:环境权的客体是:_________________ A: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 B: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 C:是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D:是国家,国家机关,法人,公民。 10: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不包括:___________ A:环境资源法的一般理论问题B: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C:污染防治法D:国际环境保护法E:环境经济法学 答案: 6~10:D C E A E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11. 下列哪一项不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 A. 污染者付费. 开发者保护. 利用者补偿 B.公众参与原则 C. 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原则 D.“三同时”原则 12. 法的规范根据其抽象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中的层次? A. 基本原则 B. 原则 C. 规范 D. 规则 13. 以下对“预防为主”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环境问题具有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是环境保护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因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 1.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分类: 一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人工干预; 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一、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二、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⑴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⑵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3.我国环境法的目的与任务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⑴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⑵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⑶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第一项任务即保护环境与资源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直接目的。第二项任务保护人民健康,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根本任务。 4.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⑴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⑵技术性,环境保护需要采取各种工程的,技术的措施。 ⑶社会性,环境保护的利益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地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一面。 ⑷共同性,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有的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污染是没有国界限制的,一国的环境污染会给别国带来危害,因此,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5.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6.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环境资源法体系是指一国内所有调整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活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5)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章;(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形成性考核手册(一)学习资料

环境资源法-形成性考核第一次作业-辅导资料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第1题下面属于恒定的资源是草原太阳能水矿藏正确答案是:太阳能第2题下列不属于环境法律关系客体的是森林野生动物大气太阳正确答案是:太阳第3题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单位按照政府指令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有权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不负担责任正确答案是:按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第4题我国有关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规定,主要体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中的负载定额律能流物复律物物相关律相生相克律正确答案是:能流物复律第5题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德国中国美国日本正确答案是:美国第6题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说,不属于水资源的是江河、湖泊的水运河的水水库的水海洋的水正确答案是:海洋的水第7题由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增大,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酸雨沙尘暴温室效应煤烟一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正确答案是:酸雨第8题下面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植物动物石油水正确答案是:石油第9题公众享有知情权体现了环保法的哪项基本原则精神预防为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开发者保护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正确答案是:公众参与原则第10题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法律规定,其生态学依据是相生相克律负载有额律物物相关律能流物复律正确答案是:能流物复律第11题环境保护被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在1983年1980年1992年1972年正确答案是:1983年第12题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不具有的权利是立法参与权弹劾权环境诉权监督权正确答案是:弹劾权第13题大气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应受重点保护的是平流层暖层对流层中间层正确答案是:对流层第14题征收排污费的对象是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因养殖排放污染物的农民未超过排放标准向水体排污的单位排放生活垃圾的城市居民正确答案是:未超过排放标准向水体排污的单位第15题目前法律规定的限期治理的对象是超标准排污的污染源造成污染的污染源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所有排污的污染源正确答案是:造成污染的污染源第16题环境要素的特点所包含的重要规律有最小限制律等值律相关律集体效应律地时制宜律正确答案是:最小限制律, 等值律, 集体效应律, 相关律第17题环境保护法的特点是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区域特殊性专业性正确答案是:综合性, 科学性, 技术性, 区域特殊性第18题构成行政法律责任行为人主观上应具有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无过错疏忽大意的过失正确答案是: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第19题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有放弃传统的导致环境恶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的消费方式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环境管理加速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正确答案是:放弃传统的导致环境恶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环境管理, 加速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第20题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际交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正确答案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第21题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有吊销营业执照返还财产排除危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正确答案是:排除危害, 赔偿损失, 恢复原状, 返还财产第22题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阳光消费者分解者空气正确答案是: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第23题目前我国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包括废气放射性污水噪声固体废物正确答案是:污水, 废气, 固体废物, 噪声, 放射性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环境资源法形考3答案

1、下列不属于矿产资源的是 天然气 地热 人造水晶 地下水 2、在环境保护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开发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 建设许可证 生产销售许可证 3、能够造成水体污染的物质是 植物营养物 植物 氧气 二氧化碳 4、自然资源中具有双重属性的资源是 地下水 石油 花岗岩 二氧化碳气 5、构成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只需具备哪种要件

违法行为 故意 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 过失 6、焚烧皮革、塑料造成生活环境恶臭的行为违反了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7、在环境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为 谁主张谁举证 举证责任倒置 共同举证 环保部门举证 8、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根本措施是 抑制消费 征收高额排污费 增加商品进口 支持清洁生产,合理选择利用原材料、能源 9、“三同时”制度适用于

新建的建设项目 改建的建设项目 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 10、在污染物的组成结构方面,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以哪种类型为主 光化学烟雾 煤烟 油烟 汽车尾气 11、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航运用水的需要 生活用水的需要 工业用水的需要 农业用水的需要 12、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人体健康 自然环境 经济效益 社会财富 13自然资源中恒定的自然资源是

土壤 矿藏 风能 植物 1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在 《人类环境宣言》 《生物多样性公约》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内罗毕宣言》 15、下列哪项行为会对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大气、水体的污染 人为恢复草原植被 禁止开垦 防治草原鼠 16、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包括 环境标准样品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17、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的“三化”原则指的是

环境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水污染?如何认识我国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答:污染防治法中的水环境污染简称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渔业的危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污染除了上述危害外,还会影响航运、旅游业的发展,妨碍人们的娱乐、休养、体育活动等对良好环境的享受。 2. 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防治水污染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 试述我国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4.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原则(2)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原则(3)利用资源与维护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 5.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强调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答: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制度;水环境质量检测和水污染排放监测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什么是环境噪声污染?其危害性和特点有哪些?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特点: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噪声污染是一种其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公海。危害性:影响人体健康;危害人类财产 7.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8.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9.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0.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1.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环境保护法形考任务1-4答案

环境保护法形考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这一分类是依据 ( A ) A. 环境的形成 B. 环境的要素 C. 环境的功能 D. .环境的范围 满分:5 分 2. 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性文件是( B ) A. 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B.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C. 《关于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D.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满分:5 分 3. 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环保专项资金不得用于( C ) A. 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B. 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C. 环境卫生、绿化项目 D. 污染防治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满分:5 分 4. 我国《森林法》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这一规定中,“费用”的性质属于( D ) A. 开发使用费 B. 生态补偿费 C. 保护管理费 D. 惩罚性收费 满分:5 分

5. 下列属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的是( C ) A. 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生动物 B. 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 C. 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 D. 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野生动物 满分:5 分 6.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三类,即( C) A. 农村用地、城市用地和未利用地 B. 农用地、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C.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D. 耕地、非耕地和城市用地 满分:5 分 7. 我国《水法》规定的取水许可适用于( A ) A. 直接从江河取水的行为 B. 为家庭生活少量取水的行为 C. 城镇居民取用自来水的行为 D. 村民从本村水库取水的行为 满分:5 分 8.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该法所要管制的固体废物采取了概括性规定,该法主要防治三类固体废物,即工业同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 C ) A. 半固态废物 B. 一般废物 C. 危险废物 D. 矿业固体废物 满分:5 分 9.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资源补偿费的是( C ) A. 水资源费

法考《环境资源法》复习题集(第2324篇)

2019年国家法考《环境资源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我国生态保护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2015年卷一31题,单选) A、国家只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B、国家应积极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我国生物的多样性 C、国家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D、国家应指令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给予生态保护补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生态保护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生态保护制度。 A项:《环境保护法》第29条第1款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故A项错误。 B项:《环境保护法》第30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根据该条规定,引进外来物种,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经过认真研究才可以。故B项说法错误。 C项:《环境保护法》第3 2.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和效力的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排污标准须报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地方排污标准时,可略低于已有国家排污标准 C、国家排污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标准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污标准>>>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环境标准制度 【答案】:B 【解析】: 考查环境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根据《环境保护法》第16条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

大学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环境法 简答: 1.环境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第一,作为完整法保护对象的环境,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具体。第二,环境法法中的环境的外延小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第三,某种环境要素是否能够获得法律保护拒绝与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二)认识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二)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三)产业革命以后的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四)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 4.环境法(定义)的三层主要含义:1.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环境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来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同自然和谐发展。3.环境法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包括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5.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制订本法。 三项任务: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二是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公众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项任务是保护环境与资源是之前目的。第二项任务保护公众健康,是环境法的根本任务。第三项任务促进社会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相互制约依存。 6.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一)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环境法律关系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二)环境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化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强制。(三)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行为其中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7.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三)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8.环境管理的原则:(一)综合性原则(二)区域性原则(三)预测性原则(四)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9.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五类,三级,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三级是指国家级,地方级和环境保护部级三级10.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一)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三)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依据 11.环境许可制度的管理程序:(一)申请(二)审查(三)决定(四)监督(五)处理 12.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一)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环境许可制度(四)环境调查与监测制度(五)环境税费制度(六)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 论述: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中国环境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最新环境资源法考试重点

环境资源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2)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限制某些行为,不至于因为当代人类的发展而危害满足后代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3)就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环境资源法:是调整有关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书上: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环境问题:即环境资源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4、人类环境:指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5、公民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指公民有在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同时又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7、环境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况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资源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 8、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9、环境许可制度:又称环境许可证制度,是指从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10、排污权交易制度:也称排污指标有偿转让,是指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量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排污指标,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准的进行交易。 11、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12、环境法上的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3、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是民法中的民事责任的一种具体形式。(PPT:公民、法人因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14、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严重危害环境和破坏资源的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触犯刑罚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制裁的法律责任。 15、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简答: 1、什么是环境民事诉讼?及其特点。Pg276 环境民事诉讼是指环境侵权受害人为保护自身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依据民事诉讼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诉讼。 其特点:①起诉资格的放宽:通过公益诉讼的运用、集团诉讼的途径。公益诉讼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建制目的和诉讼条件.集团诉讼是指处于相同情况下,由共同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临时组织集合体,作为诉讼主体,并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活动,该诉讼判决对所有共同利害关系人都有效的一种诉讼制度,它是多数人之诉的一种形式。集团诉讼特点:(1)诉讼主体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当事人。(2)代表人代为诉讼。(3)判决结果对所有共同利害关系人都有效。 ②举证责任倒置,是一种特殊的证明规则,即原告提出的事实主张不由其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转而由被告承担该证明事实不存在的义务,否则即推定该事实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