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说明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说明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说明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说明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李智滔:201523410327 陈智瀚:201523410308 张嘉锵:201523410348

1、珠江新城的简介 (3)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3)

3、CBD的特点 (3)

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4)

4.1建筑密度太大 (4)

4.2 配套设施 (4)

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5)

5.1建筑密度 (5)

5.2交通 (5)

5.3配套设施 (6)

6、结语 (6)

1、珠江新城的简介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20万居住人口。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至此,广州CBD 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3、CBD的特点

C B

D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城市C B D 具有如下特征:( 1 )拥有高赢利水平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并逐渐替代位于中心区的工业制造业。( 2 )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C B D 内商务办公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内建筑空间、交通和就业岗位密度的峰值地区。(3 )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C B D 占据了块速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等交通报务最佳区域。( 4 )拥有最高的地价。峰值地价点往往是C B D 的核心区。(5 )与城市的地理中心有关联,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对区域经济活动起控制作用。

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广州塔与珠江新城隔河相望,华南地区最高的商业大厦西塔,建筑大师Zah a Hadi所设计的广州歌剧院等7大标志性建筑物,广州的“城市客厅”非珠江新城莫属。

珠江新城早期已建设好的区域,以华穗路与华利路为例,已经成为成熟的商业与居住区。交通上有多路公交车途径此地,而且有地铁3号线的珠江新城站也位于此地。配套设施上,有成熟的商业网点,大型超市与餐厅的进驻,各大银行,邮局的布点。教育设施上有先烈东小学,天河中学。政府部门有“广州政务中心“、”广州市财政局”、“中国海关大楼”、“中国检验检疫大楼”。但就依然缺少医疗机构,以及建筑密度太大。可是,只是依靠一小块的区域并不能形成CBD。

4.1建筑密度太大

冼村路以东,金穗路以南的这个区域里,集中了大量的高层住宅,部分住宅的层数达60层。超高的层数与狭窄的楼距已成为珠江新城住宅的特征。但珠江新城的“密”有其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准备建设地铁。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靠土地收益支持地铁建设。那时候,政府自然寄希望于土地出让的收益。然而,在当时的珠江新城规划中保留了猎德村、冼村和谭村等几个自然村,留地规模达87公顷,致使政府手中的土地十分有限,于是只能将地块划散零打碎敲地出售。财政格局决定了珠江新城开发之“密”;到了2004年左右,市场需求又进一步铸就了它的“密”。这种现象的背后揭示了一种定律,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在空间上的投影。

4.2 配套设施

以冼村路以东,金穗路以南的这个区域为例,由于这个区域里都是正在兴建的楼盘为主,而在这区域里的配套设施是非常缺乏,就连新开张没多旧的家具中心与餐饮饭店都因为缺少人流都纷纷倒闭。市场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目前珠江新城商务写字楼、国际公寓、酒店、高档住宅的消费人口约计有30万,而与之配套的只有松散型的裙楼商业。高档百货公司、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店等高端服务性产业目前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将是削弱珠江新城CBD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整体竞争力。

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四大措施,加大对珠江新城的建设力度。一、对城市土地进行有组织的控制,回收闲置土地,使发展商的开发用地更多地通过竞拍等方式获得。同时,将未来全市的商务办公用地都集中放在珠江新城内,原则上不再从其他区域批出,促成开发的集约和聚集效应。二、让市民参与珠江新城的规划讨论,并出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进一步明确珠江新城作为广州CBD的定位。三、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要动力,带动珠江新城的开发建设。四、把部分政府部门和广州大型的市政配套集中纳入珠江新城,形成更大范围的集约开发。

5.1建筑密度

其一,保证规划的延续性,即尊重“93版”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规划方案的构思和城市设计概念,根据现实情况,向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方向深化和适当调整功能结构;其二,保持利益平衡,即注意保持按原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形成的既有利益格局不受大的扰动,协调市、区两级政府开发政策,对已经建成和批出建筑方案的用地原则不作调整。在此基础上,规划检讨之一就是对街区空间形态的调整。以原方案为基础编制的控制性规划,采用的是“方格网道路+小地块”的街区规划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不同单位的开发建设之间较难统一管理协调,易形成各自独立、无完整公共空间的建筑森林。因此,规划检讨时将原控规约440个小开发地块整合为269块综合地块开发单元,并多采用建筑周边围合的布局方式,争取最大的街坊围合公共空间,由此建构了由街坊、街区、地域单元三个递进的空间单元结构体系。

5.2交通

根据规划,珠江新城将容纳近50万人的工作和生活,未来面临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对于珠江新城的交通问题,规划检讨也将其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调整。2003版规划检讨在1999年编制的《广州市珠江新城道路交通规划》基础上,综合近期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对珠江新城的道路交通提出调整方案:珠江新城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为花城大道,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为猎德路,临江大道和珠江大道则作为城市景观性道路,金穗路、华夏路、冼村路和马场路为生活性交通次干道。设互通式立交6座,设跨越式立交6处,设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场7处,总用地规模约8.5公顷。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于花城大道与华夏路交叉口设置换乘站,5号线在区内共设3个车站。通过设置人行天桥、人行过街隧道及东西商业轴高架步行平台和中轴线区域南北向高架步行平台并充分利用地铁隧道系统,构成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

5.3配套设施

2003版规划检讨中提出,要提高配套建设标准。原规定是按《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公建配套足额指标下限设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检讨则在尽量维持建设管理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升珠江新城建设标准和公共配套建设水平,扩大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设施用地规模,由原来的19.6公顷增加至32公顷;扩大市级医院用地规模;市级文化中心的具体内容为广州歌剧院、广州博物馆、市图书馆和市少年宫等。天河区经济贸易局一方面在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针对珠江新城进行了新的市场布点,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协调广百、家乐福、万佳等大型超市进驻珠江新城。与此同时,规划部门会按照相关规定在各新建居民区小区配套中预留室内肉菜市场或生鲜超市。

6、结语

虽然珠江新城的现状与CBD的目标定义有相当大的出入,从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环境,到配套设施都不完善,但希望政府能与各界专业人士多作沟通,不断提出修正规划的方案,对每一步的规划都多做可行性分析。罗马不是一天所能建造的,但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珠江新城能会成为华南地区,甚至全东南亚的一个核心商务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