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作业

陶行知作业

陶行知作业
陶行知作业

以陶行知的生平探究成功之道

成功是每一个人都梦想,可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修炼、积累而获得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续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已超越了国界,其教育思想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而他的成功也绝不是偶然的,是由很多因素加在一起结果。

通过本学期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的公选课,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生平。我认为,他的成功之路就是由立志、勤奋、创新、实践四个词构成的。

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一条真理。陶先生所以能成才,与他从小就立志是分不开的。他16岁时,母亲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县城的崇一学堂做炊事、勤杂工。在陶母多次恳求下,校长才破例批准陶行知入学读书。他很小的时候,便在学生宿舍的墙壁上,写了这样的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以铭心志,这说明他在少年时代,就有献身祖国的抱负。

陶行知先生成功的方法就是勒奋。他自幼爱学,6岁便叫只识得几个字的父亲教他读书习字,8岁时,随父奔走他乡谋生进私塾念书。但后因家境越来越穷,13岁时,又不得不辍学。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穷苦而放弃读书的念头,而是经常利用劳动之余,坚持进行自学。自学,对一个失学的少年来说,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总是以顽强的意志,克服自学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在自学中碰到难题时,他就跑到15里外向一位名塾师请教。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

了。”

创新是陶行知先生成功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行为和思想的轨迹,是一条创新之路。陶行知先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一步,都体现他敢于创新的气魄。正如他带着杜威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个思潮回国,通过八年的实践将其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见,陶行知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他的老师杜威挑战,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行动就是实践,是陶行知成功的关键。实践出真知,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成功,与他长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分不开的。他原名叫陶文俊,深受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的影响,第一次改名为“陶知行”。后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深感到行的重要性,懂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而他开始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做”的观点,1934年,他第二次改名为“陶行知”。我认为,陶行知先生最可贵之处,就是说到做到,身体力行,落实到行动上,亲自参加到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

陶行知以赤子之心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以“教育救国”做为许多自己的梦想。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而且,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为世所共仰。

陶行知先生的生平说明了,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拥有理想,并为之坚持努力和奋斗,投身实践,勇于创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虚度青春,终日东游西荡,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做到坚持不懈的学习,勤奋一辈子,打稳基础,学好本领,成人成才,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 ——我之读书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有颇多感悟,顿觉获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研究上的先行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爱满天下。他的很多教育主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我就从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来谈谈我的理解和感受。 一、“生活即教育”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教育开始贴近人民大众。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之改造。”“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含有教育的意义。”换言之,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经验的获得过程恰是学习的过程。在社会中,我们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要穿插社会学习的要素。适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从社会中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做人的品德与素养。适时开展实验性教学,开设实验课程,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活跃性的课堂要素。这一理念给

了我很多的思考,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要加入更多的趣味因素,把更多的社会体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文本的讲解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要采用多变的游戏性的方式。比如把表演,说唱,做游戏、比赛等因素融入课堂中,课堂学习就变得不再单一呆板,而是趣味十足了。我也曾经试用过这样的不同的教课方式,确实有着良好的效果。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理念实际上在新课标要求上就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定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活动的参与者。倡导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并且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的中介。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他提倡教育要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他在1923年所写的《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提出:要采用科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提到教师要在课堂组织、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工具三方面力求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这种提法是很有先进性的。在我们当今的教学中,这三点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上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 201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先生125周年诞辰。为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的教师品德,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宣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经研究决定,举行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爱满天下 主题诠释: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奋斗了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等名言更是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的大众化“独开风气之先”。国事多难,民情艰苦,他是民族革命的歌者。他是代民吁命,为国振臂高呼的诗人。他的诗,以小见大,题材众多,通俗易懂,蕴含深意。他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以及他身体力行的崇高师德,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遵循,有着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本次活动将聚焦“爱满天下”的主题,让广大师生通过解读陶行知诗歌及创作等活动,更深更好地认识陶行知、了解陶行知,学习陶行知。以诗“情”话“意”,叙述爱党敬业、教书育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美好情怀,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 二、活动对象 教育系统教职工、学生 三、主办单位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英盛教育基金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上海梦陶艺术剧社 SMG版权资产中心上海教育新闻网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等。 五、活动组织 1、活动日期:2016年3月1日-2016年10月18日 2、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陶”阶段(2016年3月1日- 3月31日) 下发方案,举行启动仪式,网络发布。 在区教育党建网上开辟“爱满天下”专题网页。由SMG版权资产中心提供“陶行知”专题资料篇,挂党建网供学习。按照英盛教育基金提供的陶行知诗歌120首,认真组织教育系统内的品读活动,形成学校上下同读共成长的效应,感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 第二阶段:“创·陶”阶段(2016年4月1日- 5月20日) 4月1日- 5月6日,各基层单位发动教职工,围绕主题开展不同组别的四项活动。 活动 1.解读陶诗:每人最多不超过三首,以文字解读(时代背景、诗意、诗背后的故事、诗的现实意义等)文字短小精悍,不超过200字。 活动 2.诗歌创作。开展校内诗歌创作(仅限诗歌,文体不限;作品内容以抒发爱党敬业情怀、弘扬师德师爱为主题)。 活动3.陶诗演绎。以绘画、雕塑等形式演绎陶诗诗意。 活动 4.陶诗品读抄录:以书法、篆刻形式品读抄录陶诗,进一步感悟陶诗的内涵。 5月9日前,学校选择优秀作品,按照不同活动组别参赛,上交作品(参赛表另附)。 5月16日- 20日,邀请专家按组别进行评审。获评作品通过区教育党建网“爱满天下”专题网页,或通过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布。 第三阶段:“研·陶”阶段(2016年5月23日-10月18日) 5月23日- 6月17日,(此阶段学生可加入)发动各基层单位师生,采用配乐诵读、歌舞;数字故事、微电影新媒体;沙画、课本剧、小品、

陶行知演讲稿

幸福的由来 台湾作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始终铭记:“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细心,对待家长要有诚心”,我细细品尝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得刚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刹那,陌生,恐惧一起袭来,心底只有喜欢孩子的一颗心为自己壮着胆。我被分到中班和从事幼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司马老师一起工作。我看着,记着,学着司马老师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像司马老师一样铃鼓一摇,孩子们的眼睛就望过来。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我的努力孩子们视而不见。一个班30几个孩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任凭我嗓子喊破他们还是讲他们的,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奈,特别是有时候一个人带班的时候。这时候当我接触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才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的发现出来的精神。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的一次次体贴的照顾,耐心的倾听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国庆长假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刚接通,“肖老师,我想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中想起,原来是班上灿灿小朋友放假想我了吵着妈妈给我打电话,正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重新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爱,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爱我,喜欢我,想着我…..总认为半年来自己碌碌无为,这不正是孩子教给我满意的答卷吗?我为被孩子们的接纳而幸福着,快乐着。 时间流逝,困难总会过去,我充满信心继续着我的幼教事业,我向同行学习业务能力,我参阅幼教杂志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做个有心人积累点滴经验,每年的研究课我和班上老师商量共同探讨,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给自己定目标,“琴棋书画”对幼儿老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我坚持每天画一张简笔画,一个星期弹一首幼儿歌曲,看着我的画能给孩子们的课堂气氛增添色彩,看着孩子们随着我的琴声《找朋友》在教室里欢歌跳舞,那双僵硬的手指从此灵动起来,我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一起表扬道:“老师真棒!”我和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着。也正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钻研,慢慢的,我对幼教工作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熟悉和提高。园长也放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了我,我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我听着孩子们的“肖老师好!”快乐的工作着,晚上伴者孩子们的欢声入眠,我珍惜着能在蓝天下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工作,我享受着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当看到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要在这里起飞时;我打心眼高兴,同时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幸感受着他们的开心,见证着他们的进步,更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了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1 稿费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3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陶先生耐心地说:“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

请陶行知走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请陶行知走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建国后较长时间“左”的错误,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一些不应有的禁区,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致使语文教材至今仍有遗珠之叹,这就是至今仍然缺少被毛泽东同志称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作品。50年代初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粗暴地株连了推崇武训的陶行知,使得本应成为新中国教育奠基石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创立者被打入“冷宫”几十年,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初,即使在教育界也大都不知陶行知为何许人了;编写和修订教材也迟迟未能选入陶行知的作品,也更没选写陶行知感人事迹的诗文。这对我们的教材建设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缺陷。 在中国近现代的专家学者中,毛泽东同志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陶行知。毛泽东的评价,代表了党内外的普遍良知。宋庆龄称他“万世师表”,周恩来说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吴玉章称他是“前无古人的教育家,一个时代的英雄”。李维汉说:“陶行知先生,是人民大众最亲切的朋友、导师和领袖。对人民忘了自己,对朋友与人为善,对青年诲而不倦。对敌人有最大勇敢,对困难有最大顽强。”“陶先生不是共产党人,却是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的榜样。”翦伯赞称他“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合体”。徐特立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优秀的人民教育家”。胡乔木说:“陶先生的死叫我们一下子损失了三个有独创性的伟人——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诗人郭沫若说“陶先生是一个真善美三者具备的完人”,其“大哉陶子”等几句献辞,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他“大哉鲁迅”的几句话。延安各界追悼陶行知大会上,陆定一代表党中央所致悼词也明确肯定:陶行知与鲁迅“走的同样的道路”。各人言词虽有区别,所表达的意思却与毛泽东的评价完全一致。 这两个铁骨铮铮的伟大学者,用他们只活到55岁的有限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两座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有效地开采利用这两座宝库,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鲁迅更专注于笔耕,更侧重于文学创作、思想文化斗争与建设,他这座宝库也就更全面、更丰厚一些。建国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对这座宝库的开采利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册《语文》中有关鲁迅的内容——从鲁迅的诗文,到别人写鲁迅的诗文,足以汇成一本厚重的专著。这对于几代青少年学习语文、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在终生不懈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同时笔耕不辍,兼顾思想文化斗争和文学创作的。他这座宝库虽然更侧重于教育理论方面,却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建树,也有许多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堪称“第一”的创造:他最早强调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第一个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在五四时期得到广泛认同而一直沿用至今;他最早抓住“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 这一最大的国情,发起平民教育下乡运动并躬身实践,是留洋知识分子中最早重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第一人。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等文中几次讲到:“大革命前,有一次恽代英同志看到陶行知他们搞乡村工作,寄信给毛泽东同志,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在乡村里搞一搞。”(《周恩来选集》上卷179、333页)可见我们党的领袖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也受有陶子的影响和启发;早在30年代中叶,他就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教育与人口、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主张少生、优生、优教,是现代中国最早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主张的人之一;他曾任《申报》顾问,在《申报·自由谈》发表大量杂文,与鲁迅并肩作战;他积极主张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在《战神前的对话》一文中明确指出:日本不能“久战”,中国则利“久战”。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

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庆典活动主持词

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庆典活动主持词 开场白 赵:亲爱的老师们 唐:可爱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赵:我是大三班的赵鑫涛小朋友,很高兴成为今天的小主持人 唐:我是大二班的唐佳琪小朋友,我也很高兴和赵鑫涛一起成为小主持人。(和赵鑫涛握握手) 赵:哎,唐佳琪,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让我们当小主持人吗? 唐:这还不简单,因为咱俩会讲话呗。 赵;你呀,还真不谦虚,是为了纪念陶行知爷爷诞辰120周年,以及庆祝我们幼儿园更名一周年。所以今天我们幼儿园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相聚在陶行知爷爷的铜像前开展庆典活动。 唐:原来如此呀,看来今天真是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呀。哎呀妈呀,我太激动了。我们幼儿园的名字叫曹桥行知幼儿园,是因为陶行知爷爷。他是一位热爱小朋友的伟大教育家,是我们共同的爷爷 赵:对啊,我们都是幸福的小陶子,陶爷爷希望我们能够在快乐的行动中学会更多知识,就像陶行知这个名字一样,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唱响属于我们的园歌吧。

(1、全体幼儿唱院歌) 赵;小朋友动听的歌声让我们幼儿园充满了快乐,我们都是活泼的小陶子,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 唐;哎哎哎,别说了别说了,我们快去做客吧,要来不及了。 赵;做客?今天谁那么大方要请客吗? 唐;是啊,大一班有只小熊听说我们幼儿园里今天很热闹,要请客了呢,我们赶快去吧。(拉住赵鑫涛) 赵;哎呀,瞧他急的,那小朋友们,我们赶快一起去看看“小熊请客“吧。 (2、大一班童话剧“小熊请客) 赵;哎,唐佳琪,幼儿园里有圈圈吗? 唐;这个当然有。 赵;那幼儿园里有心形的圈圈吗? 唐;这个…可以有吧。 赵;这个,还真有哦,就在大三班哦。大家想看吗? 唐;让欢迎大三班的老师和小朋友为我们带来节目“心形圈”。 (3、大三班教师唱歌“心形圈”,幼儿运动项目展示) 赵:唐佳琪,我今年七岁了,你呢? 唐;我也七岁了。 赵;看来我们都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们长大了。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一) 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

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二)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

陶行知思想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实践

陶行知思想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实践 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实施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位论述了如何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师生关系,实践活动、理性认识、创新思维能力 正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些,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易做到的。

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并且应主动参与研究的问题。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这为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依据。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完整版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学校要求我们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着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陶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

学习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学习行知思想弘;:jii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口张锦贤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缅怀陶行知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宣传陶行知伟大的人格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一生。在他颇为丰厚的著述当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儿童的激情;一字一句;充满着求务实、求创新、求发展的精神。尤其是他“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如永恒的榜样和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 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中。少年时期的陶行知就立下“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的爱国抱负。留学美国时,他毅然转入师范大学学教育,放弃申报博士学位,提前返回祖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对普通大众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他说: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他关爱难童,想方设法为难童增加营养,亲自为难童募集寒衣。陶先生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的治学格言,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在他看来,追求真理做真人,一要说真话,二要求真理,三要做真入。在育入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传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装公款,一只袋装私款。有次,在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r1袋星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JL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的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一生乐于奉献,积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20年代,已经担任了大学教授、系主任的陶行知,放弃了四百银元的高薪,连同自己平日积蓄的一千银元和四千元稿费,怀着“四个一百万”的宏愿,来到南京北郊荒野的晓庄村开荒山盖草房,办晓庄师范学校。在重庆育才学校时,他把当参政员的三百银元车马费,全部献给育才学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艰辛,陶行知“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无怨无悔,鞠躬尽瘁。 陶行知提倡创造教育,他自己就是创造、创新的典范。陶先生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发扬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甚至牺牲的献身精神,坚持对教育进行改革试验。他不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理、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在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体制和试验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他创立“生活教育论”,发表《创造宣言》,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至今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他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体、德、科、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 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领会陶行知与时俱进的 ?2002年?第2期?总第t36期?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在铁西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区“一校一品”、“创教育强区”的精神指导下,为我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是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进单位,铁西区特色学校。 一、沿革 肇工三校自1998年开始确立了《探索陶行知美育思想内涵、完善学生人格的实验研究》的科研课题立项,正式开始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其间中陶会会长方明先生,国家教委基教司司长,省陶研会秘书长高婉老师,时任市教育局长张卓然等市区领导到校参校启动仪式大会,并为学校题词留念,给予高度评价。在2001年学校实施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陶研特色学校》的实验课题,在2002年召开了区现场会,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从2005年在前一个课题结题后,继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陶研特色办学之路,确定了新的省级科研项目《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力图构建一所开放式的,以研究为典型特征的研究型学校。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曾留学美国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回国后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等思想,扎根农村教育改造,他以“爱满天下”“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深刻的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教育,受到后世的敬仰,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二、学校的办学思路。 肇工三校多年来研究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所浸润着陶研文化的学校,学校教师以“爱满天下”的无私情怀,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努力通过以尽教师之责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理想,并取得丰硕的业绩。从学校的现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文集》主要收录的是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思想和实践,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理论篇、诗歌篇和实践篇。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篇一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

【范文】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庆典活动主持词

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庆典活动主持 词 开场白 赵:亲爱的老师们 唐:可爱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赵:我是大三班的赵鑫涛小朋友,很高兴成为今天的小主持人 唐:我是大二班的唐佳琪小朋友,我也很高兴和赵鑫涛一起成为小主持人。(和赵鑫涛握握手) 赵:哎,唐佳琪,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让我们当小主持人吗? 唐:这还不简单,因为咱俩会讲话呗。 赵;你呀,还真不谦虚,是为了纪念陶行知爷爷诞辰120周年,以及庆祝我们幼儿园更名一周年。所以今天我们幼儿园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相聚在陶行知爷爷的铜像前开展庆典活动。 唐:原来如此呀,看来今天真是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呀。哎呀妈呀,我太激动了。我们幼儿园的名字叫曹桥行知幼儿园,是因为陶行知爷爷。他是一位热爱小朋友的伟大教育家,是我们共同的爷爷 赵:对啊,我们都是幸福的小陶子,陶爷爷希望我们能

够在快乐的行动中学会更多知识,就像陶行知这个名字一样,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唱响属于我们的园歌吧。 (1、 全体幼儿唱院歌) 赵;小朋友动听的歌声让我们幼儿园充满了快乐,我们都是活泼的小陶子,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 唐;哎哎哎,别说了别说了,我们快去做客吧,要来不及了。 赵;做客?今天谁那么大方要请客吗? 唐;是啊,大一班有只小熊听说我们幼儿园里今天很热闹,要请客了呢,我们赶快去吧。(拉住赵鑫涛) 赵;哎呀,瞧他急的,那小朋友们,我们赶快一起去看看“小熊请客“吧。 (2、 大一班童话剧“小熊请客) 赵;哎,唐佳琪,幼儿园里有圈圈吗? 唐;这个当然有。 赵;那幼儿园里有心形的圈圈吗? 唐;这个…可以有吧。 赵;这个,还真有哦,就在大三班哦。大家想看吗? 唐;让欢迎大三班的老师和小朋友为我们带来节目“心形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