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中文参考书目

犯罪学中文参考书目

犯罪学中文参考书目
犯罪学中文参考书目

犯罪学推荐书目

一、外国犯罪学推荐书目

1、贝卡里亚(意):《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为“47章版本”的中文本,有助于了解贝卡里亚在写作此书时的原本构思以及此书的原始构架。书中将1819年的英译本附于中译文之后。

2、龙勃罗梭(意):《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犯罪人的感觉、犯罪人的自杀等。

3、恩里科.菲利(意):《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犯罪人类学资料;犯罪统计学资料;实际的改革三章,包括:犯罪社会学的起源;犯罪统计学的价值;犯罪社会学与刑事立法等。

恩里科.菲利(意):《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为三章,内容包括: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观;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对策论。

4、加罗法洛(意):《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本书包括“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形式”三卷,从法的角度具体阐释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

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6、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维特等:《犯罪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介绍了罪犯、犯罪行为理论和美国的刑事审判制度,其内容涉及社会学、行为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8、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理论犯罪学》是本领域中一流的教科书,本版书活泼生动,为吸引各个层次学生量身定做。《理论犯罪学》更加准确、热诚、全面地论述了犯罪学理论,仍然保持着它在本领域中的首要帅位.

9.[英]韦恩·莫里森著,刘仁文、吴宗宪、徐雨衡、周振杰译:《理论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法]达尼埃尔等:《网络犯罪-威胁、风险与反击》(国际犯罪学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11、[法]戴尔瓦尔:《伪造与欺诈-伪造证件单据的国际犯罪》(国际犯罪学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刘易斯·齐林著,查良鉴译:《犯罪学及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俄)阿·伊·道尔戈娃主编:《犯罪学》/赵可等译,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14、(德)施奈德(Schneider,Hans Joachim)主编,许章润等译:《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本书论述了被害人学的起源、研究对象以及被害原因、被害预防、被害人赔偿、被害人与犯罪的互动等问题。

15、(日)菊田幸一著:《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16、(波)霍尼斯特(Holgst,B.)著,高明等译:《比较犯罪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7、(英)约翰,格拉海姆、特雷佛,白兰德著:《欧美预防犯罪》,王大伟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19、[法]乔治·卡比著,王立宪等译:《犯罪学的思考和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前苏联]B. K. 兹维尔布利、H. Ф. 库兹涅佐娃和Г. M. 明科夫斯基著,曾庆敏等译:《犯罪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2、[美]刘易斯·齐林著,查良鉴译:《犯罪学及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前苏联]B·H·库德里亚夫采夫主编,刘兆祺译:《犯罪的动机》,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24.[美]路易斯·谢利著,何秉松译:《犯罪与现代化》,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5、[前苏联]B. H. 库德里亚夫采夫著,韦政强译:《违法行为的原因》,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26、[美]D·斯坦利·艾兹恩、杜格·A·蒂默著,谢正权、邬明安、刘春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27、法]米·戴-马蒂著,卢建平译:《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8、[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著,钟大能译:《刑罚与预防犯罪》,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30.[美]大卫·E·杜菲著,吴宗宪等译:《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俄] C. C. Босхолов(谢尔盖·谢苗诺维奇·博斯霍洛夫)著,刘向文译:《刑事政策的基础》,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英]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3.(美)曹立群、(中国台湾)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34、[美]萨瑟兰:《白领犯罪》,大百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5、(美)马西安达罗:《全球金融犯罪:恐怖主义、洗钱与离岸金融中心》,周凯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6、(美)迪·金·罗斯姆著:《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7、(美)罗伯特·J. 桑普森,约翰·H. 劳布著:《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转折点》,汪明亮[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中国犯罪学推荐书目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而且全面论述了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学说观点,包括古典学派、实证学派、社会学派以及19世纪的社会犯罪学学说、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其他犯罪学学说与研究。

2、康树华:《犯罪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本书论述了犯罪学的内容与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点,特别是我国现实的犯罪问题。全书分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5篇45章。

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康树华、魏新文主编:《有组织犯罪透视》,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3、王牧:《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共分为四篇,介绍了犯罪学概念、犯罪现象发生论、犯罪现象存在论、犯罪学研究对象—犯罪现象本身、犯罪现象对象论等。

4、周东平:《犯罪学新论》(第二版),2006年版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高校法学本科“犯罪学”课程的教材。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系统阐述犯罪学基础知识,包括犯罪及犯罪学的概念,犯罪统计、犯罪暗数及其调查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犯罪学理论,包括犯罪学的诞生、发展,犯罪社会学的各种理论,犯罪学研究的最新动向等。第三部分为附论,分两章介绍被害人学和被害人犯罪的新理论、新知识。

5、周路:《当代中国实证犯罪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为当代中国实证犯罪学专著,也是1995年出版的《当代实证犯罪学》一书的续篇。全书共发七编二十九章。作者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先进的研究手段,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分析优势,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研究犯罪规律为主线,对犯罪人构成规律、犯罪动机规律、犯罪行为规律、犯罪类型规律、重新犯罪规律、预防犯罪规律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6、皮艺军:《越轨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全书共两篇10章。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应用篇”。内容包括:越轨的界定、研究方法与学科定位、暴力越轨、性越轨、社会控制等。

7、肖剑鸣:《犯罪演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分导论与纵论两大部分对我国“入世”后犯罪形态的演化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犯罪形态演化论;犯罪演化机制论;犯罪机制调控论。

8、孙小虎主编:《犯罪学研究》(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学研究生用书/曾宪义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研究方法,犯罪的社会原因、保安处分、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犯罪、计算机犯罪等内容,是法学研究生教材。

9、许章润主编:《犯罪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第三版对于各章内容或修订或重撰,注重对于犯罪学基本知识的叙述、基本理论的介绍与基本学术的阐释,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同时注重经典文献和最新资料的征引,并增补大量案例,以为说明。

10、张远煌主编:《犯罪学》(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作为一部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在注意保持内容的系统性的同时,着力反映了当代犯罪学发展的最新趋势。首先,在犯罪原因论中,引入了“社会反应”的概念。同时,在对影响犯罪现象的传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犯罪行为生成模式理论其次,在犯罪预防论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再次,在犯罪现象论中,基于准确描述犯罪现象的需要,对犯罪现象的测量手段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也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

11、曹立群:《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犯罪学成为更科学的学科。批评了美国大学的课程设计,这种设计把犯罪学的理论课和统计学课程、方法论课程完全分开教授,造成了理论和研究脱节的现象。本书力图把方法论和理论融为一体,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在抽象的方法中显得具体;力图把中国历史上有关犯罪的哲学论点,恰当地融入西方犯罪学的理论中,以便中国读者的理解。

12、吴宗宪编:《英汉犯罪学词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年版

13、袁林等著:《犯罪学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台湾)蔡德辉、杨士隆:犯罪学(增订四版)(繁体),五南图书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牧:《犯罪学论丛》(第1卷至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犯罪学论丛》是由犯罪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的犯罪学学术论著。

16、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李伟:《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刑事法律论丛),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18、白建军:《关系犯罪学》(21世纪法学研究参考书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张绍彦:《犯罪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用教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0、金其高:《犯罪学》(犯罪学大百科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1、陈和华、叶利芳:《刑事司法学》(犯罪学大百科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2、喻胜云:《刑法学与犯罪学:问题点与文献源》(新视野法学教研参考书系),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3、李伟:《犯罪学的基本范畴》(法学论丛),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24、宗剑峰:《中西文化与贪污贿赂犯罪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旭:《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莫洪宪:《犯罪学概论》(修订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犯罪学的内容,特别是我国现实的犯罪问题。全书分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控论四编十七章,不仅阐述了犯罪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历史沿革、类型特点,而且重点揭示了犯罪产生的根源。原因、条件及相关因素,探讨了犯罪预测、预防、矫治、控制的防控系统工程。

27、林喆、马长生:《腐败犯罪学研究》(法学论丛),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

28、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29、宋浩波:《犯罪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1年版

30、李晓明:《经济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1年版

31、徐久生:《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力图将介绍和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反映德语国家犯罪学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包含了作者数年来对德语国家的刑事法学,尤其是犯罪学的研究所得,在作背景情况介绍时,力求保持介绍所要求的客观性。

32、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康树华:《刑事犯罪学》(中国刑事法学研究丛书),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34、王智民:《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邱国梁:《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版

36、下凤垒:《中国金融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9年版

37、张远煌著:《现代犯罪学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38、魏平雄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孔一:《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群众出版社, 2007年版

40、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年版

本书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各国恐怖主义犯罪,尤其是“9·11”恐怖事件后的立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

的剖析。

41、方明月:《犯罪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介绍了犯罪学发展简史、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个体原因、犯罪预测、犯罪预防等内容。

42、李庆华、杜勤、徐英军:《科研犯罪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内容包括:科学失范行为、我国在科学失范行为道德法律化方面的障碍、科学失范行为犯罪化范围的设定、几种严重的科学失范行为及其刑法对策。

43、王娟:《犯罪学:罪因与对策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分犯罪学概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类型犯罪选论五编二十三章。内容包括:犯罪学概论、犯罪状况与特点、犯罪的生物原因等。

44、赵翔等著:《犯罪学新论》,贵阳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论述了犯罪学的内容,特别是当前社会现实的犯罪问题。针对信息时代传统类型犯罪出现的新特点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犯罪类型,着重探讨了新型犯罪的特点、成因、发展态势及社会面对新情况应作出的反映。

45、衣家奇:《犯罪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全面介绍了当前犯罪学学科理论的基本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6、张健康主编:《犯罪新手法与侦查新思路》,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是西安市公安局大案与反恐怖工作处两年来侦破工作的侧面展示,所涉及的案件探讨了刑侦工作新的思路和破案新的方法。

47、周振想主编:《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结合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惩治的案例,深入剖析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建构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刑事处遇制度”进行探讨。

48、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是各地预防部门开展预防调查和实证分析的一个总结。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职务犯罪宏观防范调查、中国职务犯罪行业预防调查和中国职务犯罪现象预防调查。

49、杨再明:《犯罪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从犯罪概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犯罪类型论五个方面阐述犯罪学的概念、对象、类型等,并重点揭示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50、《论证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李新成等主编:《当代犯罪与犯罪侦破指南》,群众出版社, 2003年版

本书进行深入透彻的论述,不仅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一般理论和和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并从实际操作方面分析了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等。

52、赵可等著:《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 2002年版

本书介绍了犯罪被害人的生物学特征,犯罪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社会性特征,被害人自救与求助等内容。

53、刘文成:《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 2001年版

本书介绍了犯罪现象论要、现阶段犯罪增长的特点和规律、犯罪的微观环境原因、犯罪的调查统计和预测、经济犯罪、有组织犯罪、计算机犯罪等内容。

54、李玥:《犯罪学原理与实务》,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版

本书介绍了什么是犯罪学、对犯罪学中的有关“犯罪”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评析、介绍了犯罪人的犯罪心态及被害人的研究。

55、邱国樑主编:《刑法典中性犯罪的犯罪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本书介绍了我国性犯罪的状况和分类,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性犯罪,腐败官员的性犯罪,性犯罪的被害人等内

容。

56、周伟,李克非主编:《刑事法研究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本书从新的视角考察刑事法研究,包括经济犯罪、环境与资源犯罪、职务犯罪、毒品犯罪、刑事实体法问题、刑事程序法问题、刑事执行法问题,以及涉港台、涉外、跨国和国际犯罪问题等。

57、刘卫政,司徒颖怡著:《疏漏的天网: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8、肖剑鸣,皮艺军主编:《罪之鉴:世纪之交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众出版社, 2000年版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通过序篇、方法篇、现象篇、罪因篇、防控篇、形态篇六篇,对中国犯罪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59、解玉敏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0年版

本书包括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犯罪现象概述;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犯罪现象的特点及规律;犯罪类型;犯罪控制;犯罪预防等十六章内容。

60、汪建成,刘广三著:《刑事证据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本套丛书是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九五”重点科研项目

61、陈利,王学才编著:《犯罪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本书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系统阐述了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并从公安应用的角度探索犯罪对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等。

6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本书包括中国法律中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规定,中国青少年犯罪发展变化与理性思考,青少年犯罪的几种主要类型,人民法院对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等内容。

63、欧阳涛著:《刑法犯罪学领域热点问题剖析及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1999重印)

本书分犯罪学、刑法学两部分,收入有《当前贿赂犯罪的情况、特点、原因及对策》、《诈骗犯罪的剖析与对策》、《我国黑社会犯罪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改革开放与完善刑法》、《刑事案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等约20篇论文。

64、皮艺军著:《在天使与野兽之间:犯罪的童话》,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65、魏平雄等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6、宋浩波主编:《犯罪学理论研究综述》,群众出版社, 1998年版

67、徐久生著:《德国犯罪学研究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68、费贵廉主编:《经济犯罪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版

69、谢勇著:《法人犯罪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济犯罪和超经济犯罪》,湖南出版社, 1995年版

70、谢勇著:《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出版社, 1992年版

本书包括犯罪学研究什么,犯罪学理论的结构,探索发展犯罪学理论的策略等三篇含七章。

71、陈兴良著:《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本书以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一生为主线,系统地客观地评述了龙氏犯罪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与作用。

72、李尚智著:《一个犯罪学家的传奇: 社会写真集》,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战场、法庭、会场、监狱、医院等采写的新闻通讯作品数十篇。

73、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本书论述了犯罪学的内容与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点,特别是我国现实的犯罪问题。全书分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5篇45章。

74、郭建安著:《美国犯罪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本书探讨了关于犯罪和犯罪学的理解、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历史与现状、犯罪的测量、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研究、犯罪预防七个问题,分析美国犯罪学研究的特点及其新的动向。

75、陈兴良主编; 曲三强等编写:《经济犯罪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本书从犯罪学的角度,对经济犯罪的形态、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筑了经济犯罪学的理论体系。

76、李洪海,林秉贤编选:《国外犯罪学研究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年版

77、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8、樊树芳方、刘文成主编:《犯罪学新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冯树梁主编:《中国预防犯罪方略》,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80、康树华等编:《犯罪热点透视》,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81、王牧:《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2、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4、康树华、赵国玲:《犯罪热点透视》,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85、康树华:《女性犯罪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6、佟新:《女性违法犯罪解析》,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87、康树华、赵可著:《国外青少年犯罪及其对策》,北大出版社1985年版

88、张甘林:《犯罪学原论》,汉林出版社1986年版

89、林准等主编:《中国少女犯罪与司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90、康树华主编:《家庭、青少年犯罪与救治》,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91、康树华:《青少年法学》,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92、刘广三:《犯罪现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3、于志刚著:《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黄教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5、徐苏林:《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困惑的职务犯罪疑点、热点问题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96、严励主编:《刑事司法与犯罪控制的新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97、陈光中主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王娟主编:《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9、刘晓梅主编:《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犯罪防控研究》,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7

100、吕瑞萍著:《犯罪与侦查行为心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101、欧阳卫民主编:《中国洗钱犯罪类型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7

102、熊云武编著:《犯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3、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4、杨兴,谭涌涛著:《环境犯罪专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05、孔一著:《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群众出版社2007

106、于萍主编:《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2007

107、阮传胜著:《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8、王大中等著:《犯罪现场新概念及再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09、熊一新主编:《社会转型期犯罪新问题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10、徐跃飞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11、覃珠坚,刘建昌,朱俊强:《恐怖犯罪防范控制与法律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12、赵远主编:《金融实务与金融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13、武和平著:《黑社会犯罪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14、李锡海著:《文化与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15、周良沱著:《犯罪学群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16、杨佩正著:《涉讼犯罪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117、黄志强:《医药卫生领域职务犯罪预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118、张小虎著:《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9、胡联合著:《转型与犯罪——中国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20、康树华著:《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121许细燕,刘向阳,翟凯夏主编:《广东绑架犯罪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122、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23、张功著:《秦汉逃亡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许兴荣著:《犯罪心理学原理》,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5、刘白驹著:《性犯罪:精神病理与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6、冯建仓,陈文彬著:《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犯罪学复习问题

2013-2014-2学期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 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 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 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 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 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第三次被害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产生极端心理,转向犯罪人的过程。这是被害人自身性格、生活态度和外界压力造成的报复犯罪行为。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压力和被害人的带动,与被害人一起报复社会,成为犯罪人。

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 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 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 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 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 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描述性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情况。 思辩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 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关于犯罪数字材料的活动。 官方统计: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对某些需要知道的数据的统计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 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对相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关变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浅论犯罪学方法论

浅论犯罪学方法论 <内容提要>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犯罪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有自己的方法论,但是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并不象其他刑事科学一样清晰,所以犯罪学的方法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实证方法和思辩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田野调查法。 <关键词>犯罪学方法论实证研究思辩方法田野调查法 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即“通向正确的道路”之意。所谓方法论就是指解决本学科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路线及方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尤为重要。“只有当一种理论懂得了个性和理性是社会的产物,才能使他们的问题得到解释,使他们的生存得到理解”。①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学科的对象即领域决定了学科的性质,同时方法论也是为本学科的目的服务的,例如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后者又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思维方法。所以法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1)价值评判方法2)逻辑分析方法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犯罪学通常认为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科学”。所以犯罪学也有它的研究方法。以下简要论述: 一; 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无法否认,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又一个新的犯罪高峰期,这也是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表现之一。所以犯罪学的研究也尤为重要。犯罪学作为一个学科,尽管与其他学科有着相互交叉,但它也有本学科的方法论。“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是指借以揭示所研究的犯罪现象的规律、形式及内容的各种方法方式的总和。”②每门学科的方法论都与学科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犯罪学方法论是内在地包括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中的,而不是游离的,超然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外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犯罪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研究目的: 基于犯罪活动③的增加,人们首先用实证方法对犯罪活动加以研究,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犯罪。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犯罪产生、发展变化及其消亡的客观规律,进而寻求减少预防及至消灭犯罪的道路。④ 2、思维进路:也可叫研究路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通常认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其中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和犯罪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结。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的结果,是一种表浅、直观的经验事实。而近代犯罪学史基本上就是犯罪原因学说史。近代犯罪学兴起始于对犯罪原因的研究,狭义上的犯罪学即犯罪原因学,即使广义上的犯罪学也以犯罪原因理论为核心部分。同时,罪因理论的基本价值体现在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关系上。二者的关系常

犯罪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学的概念和特点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三、犯罪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节犯罪学简史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二、中国犯罪学简史 犯罪学产生之前的研究:——古代西方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犯罪根源的研究: 鬼附人体说:认为人触怒鬼神而引起的精神异常实施犯罪; 原罪说:人生而有罪,一生就是在赎罪; 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是犯罪的本原,当人对自己的善性放松控制的时候,恶性就会像兽性一样出现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犯罪的原因有三:穷、情欲、权; 德谟克里特、托马斯莫尔:经济、刑罚严苛、社会风气奢侈无度滋生犯罪。 古代东方 墨子:“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盗人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以利其身。”荀况:性恶论。 董仲舒:人性无善恶之分,仅有向善向恶的秉性。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18世纪的犯罪古典学派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诞生标志着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 ★贝卡利亚 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3月出生于米兰,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1764年,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影响却极为深远,问世以后立即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声誉,被誉为刑法学和犯罪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内容:这部著作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边沁 杰里米·边沁,1748年2月生于伦敦。自幼聪明好学,3岁能读拉丁文,16岁自牛津大学毕业,被誉为神童。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法学家,著有《道德与立法原理》、《宪法论》、《司法证据原理》等作品。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对于近代刑法学、犯罪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也是一切不道德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1)社会对于犯罪必须予以处罚;(2)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以期收到惩戒和教育的作用;(3)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动机。如果制止犯罪的动机大于驱使犯罪的动机,犯罪就不会发生;如果驱使犯

2019电大法学犯罪学网络作业答案

电大法学本科《犯罪学》网络作业任务参考答案一、什么是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谈谈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 答:所谓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是指支配和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个体心理失衡是指社会中的某些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与其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当前我国犯罪状况严重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应该说,个体心理失衡极易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抵触情绪。一般而言,心理失衡并不一定导致犯罪,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缓解和释放,如自我控制、自我攻击等,但达到严重程度的个体心理失衡却极易导致一些人犯罪意识和动机产生,促使他们去实施违法犯罪行为。(1)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2)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 二、你是如何理解青少年犯罪概念的? 答:1、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学者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学理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解释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 3、我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中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称为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周岁不满26周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按照《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4、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它从年龄上说可以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既有犯罪行为,又有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犯罪学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范围比刑法学关于犯罪定义所界定的范围,无论从年龄上看,或者从行为上看,都要宽泛得多。 5、犯罪学研究的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把青少年的年龄定为已满6岁至25岁,第一,为适应犯罪向低龄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为6岁,第二,从预防青少年犯罪角度看,将青少年的年龄下限定为6岁,体现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抓早,抓小的共识。第三,以6岁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6岁孩子一般开始上小学,第四,将青少年年龄定为6岁至25岁可以保持研究的连续性。25岁以下的青少年,基本上还处于不同程度的“不成熟”状态,男性到25岁,女性到23岁,发育才完全停止。 6、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则是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是指14岁至25周岁。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任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未满14岁的人即使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第17条第3款还明文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_陈谦信

犯罪学体系是指在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间的结构关系,即犯 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是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反映和系统形式。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1]7犯罪学体系关系到犯罪学的成熟与发展,关系到犯罪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在对其具体内容体系的划分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旨在对我国犯罪学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犯罪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概括性梳理,尝试选取相关论点进行阐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犯罪学教科书体系 1.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认为,依照犯罪的自然过程,应将犯罪分为罪前、罪中、罪后三个阶段来研究,并以如何消除犯罪为整个犯罪问题的归结。此体系说将犯罪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篇,即“罪前篇”、“罪中篇”和“罪后篇”。“罪前篇”共有四章,分别为“犯罪与犯罪学现状”、“犯罪行为”、“犯罪分类”和“犯罪原因”,以“犯罪原因”为主章,其余三章为辅论。因为原因论虽是犯前阶段主要论题,但必须从现状与行为谈起,使初学者有一个认识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究犯罪原因,也才能使初学者认识 到犯罪分类理论的实质。“罪中篇”共有两章,以“犯罪实施”为主章,辅以“年龄、性别的犯罪学意义”一 章,因为“犯罪实施”是犯罪学的一个新增论题,是研究犯罪活动规律的论题,而犯罪是有年龄与性别的特点的。“罪后篇”共有三章,以“犯罪预防(犯罪的防治)”为主章,辅以“罪后诸问题”与“犯罪行政”两章,因为探究犯罪预防必先从罪后诸问题开始,并以犯罪行政为助力。[2]前言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按照犯罪 的自然过程来构建犯罪学体系,形成“罪前—罪中—罪后”的体系,这符合事物最初的存在形态。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种体系说有其合理之处。这种体系中除了关注“犯罪原因”外,还将“犯罪预防”纳入到犯罪学体系中来研究,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这种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只是对犯罪最初形态的一种阐述。此外这种体系中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于薄弱。 2.“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认为犯罪学由以下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第一,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犯罪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第二,我国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这是犯罪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第三,我国社会的犯罪预防措施。故而,此体系说主张犯罪学理论体系可以这样建构: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陈谦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犯罪学体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的发展史,说明了我国对犯罪学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关键词:犯罪学体系;教科书体系;学科群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0)01-0092-05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陈谦信(1981-),男,福建长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第12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12,No.12010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0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院系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院系:09法学学号:K10914107 XX:马闪摘要:犯罪概念及犯罪属性是研究犯罪学首要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犯罪学所研究的外延、对象,也使得犯罪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刑法学上的概念与犯罪学上的概念比较讨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的概念,以及根据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来分析其属性。关键词:犯罪社会危害属性正文:一、犯罪的概念何为犯罪?国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如英国的霍布斯、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等人认为,犯罪是侵害法律或者社会的规X的行为;英国的边沁认为,犯罪是侵害公共秩序的行为;德国的李斯特认为,犯罪是应受国家处罚的行为等等。概言之,西方的学者们队犯罪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即违反法律和违反社会规X的行为。我们认为,一个概念、一种定义应当是揭示其本质的表述,而不是上述定义的单方面的表述。因此,我国的学者并不认同上述犯罪的定义。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第一,刑法学的概念;第二,犯罪学的概念。(一)刑法学上犯罪的概念在我国刑法学上,犯罪是侵害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由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形式在法律上的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侵害统治阶级的秩序,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二是具有XX性的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其三,它是应受刑罚的行为。(二)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犯罪学中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X而应当受到处理的行为。(三)二者的异同第一,两者相同点: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两者都是把一定的反社会行为视为犯罪行为,都以刑法的规定作为依据。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它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离开了法律特别是刑法的评价,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无所谓犯罪。在这一点上,两者的概念有相同之处。第二,由于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之上的,并要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而不是定罪、量刑,因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有所差异。它们的不同点:(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没有"刑事XX性"的越轨和不良行为,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更完整准确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进程和预防犯罪。因为,绝大多数法定犯罪行为,追根溯源,都是由一般XX行为、越轨行为逐渐演变而来的。所以,犯罪学把这些行为作为犯罪来研究是有其理由的,它所涵盖的犯罪X围自然应比刑法意义上的犯罪X围要大得多。"犯罪学'超脱'(宽广)于刑法学是必要的,犯罪学存在的价值之一正在这里。(2)刑法严格按照构成要件,强调的是"责任~刑罚" 这一观念,而犯罪学上则无此观念。但是,犯罪学基于心理学、精神医学或社会学的学术角度的不同,有各种定义标准。例如,从犯罪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的角度,则主要着眼于犯罪行为是否有性的动机来理解性犯罪问题。因此,刑法对盗窃异性内衣内裤的行为,虽然通常归入侵犯财产犯罪的X畴来处理,但在心理学、精神病学的学者看来,这种行为,以及窥视癖者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猥亵儿童癖者的猥亵诱拐(绑架)行为,均是基于性冲动动机的犯罪,因此,犯罪学上可以把它们归入性犯罪的X畴。总而言之,刑法学的犯罪是一种狭义的犯罪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一种广义的犯罪概念。它是以刑法为依据,但又不受刑法规定的限制;他即包括刑法学的法定犯罪,又包括有严重危害社会的XX行为和不良行为。明确这一概念,将有助于全面描述犯罪现象,正确解释犯罪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同时也对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二、犯罪的属性犯罪具有阶级性、社会性、相对性的属性。(一)阶级性。犯罪具有显著的阶级性,犯罪的产生、发展与阶级的产生、发生密切相连。从犯罪的产生看,犯罪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人类发展史表明,当人类处于蒙昧时期时,没有法律、没有犯罪。到了原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犯罪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犯罪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具体见教材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调解模式;(二)小组会议模式;(三)圆桌会议模式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在此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互动的结果使得双方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人,而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冲突着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 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诱引、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足以刺激对方不适当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 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首先挑起争端并诉诸暴力”而招致对方的伤害;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的性诱惑”,即被害人针对具体对象或泛对象进行性诱惑,从而招致被诱惑者的性攻击。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1973年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部分银行职员扣押在金库内,人质中的一名女性竟与一名恐怖主义分子产生了爱情。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 A: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积极地结成联盟,即以“打”起始而以“交”告终; B: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回忆自己的被害过程时,被害人更多想起的是加害人的友好行为而不是其暴行。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古典犯罪学派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观点正是资产阶级这种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现。这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唯意志论。同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特别是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古典社会学派的理论观点。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贝卡里亚、边沁和费尔巴哈。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修订稿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 念和属性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 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 摘要:犯罪概念及犯罪属性是研究犯罪学首要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犯罪学所研究的外延、对象,也使得犯罪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刑法学上的概念与犯罪学上的概念比较讨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的概念,以及根据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来分析其属性。 关键词:犯罪社会危害属性 正文: 一、犯罪的概念 何为犯罪?国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如英国的霍布斯、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等人认为,犯罪是侵害法律或者社会的规范的行为;英国的边沁认为,犯罪是侵害公共秩序的行为;德国的李斯特认为,犯罪是应受国家处罚的行为等等。概言之,西方的学者们队犯罪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即违反法律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我们认为,一个概念、一种定义应当是揭示其本质的表述,而不是上述定义的单方面的表述。因此,我国的学者并不认同上述犯罪的定义。 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第一,刑法学的概念;第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刑法学上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刑法学上,犯罪是侵害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由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形式在法律上的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侵害统治阶级的秩序,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二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其三,它是应受刑罚的行为。

(二)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 犯罪学中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当受到处理的行为。 (三)二者的异同 第一,两者相同点: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两者都是把一定的反社会行为视为犯罪行为,都以刑法的规定作为依据。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它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离开了法律特别是刑法的评价,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无所谓犯罪。在这一点上,两者的概念有相同之处。 第二,由于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之上的,并要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而不是定罪、量刑,因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有所差异。它们的不同点:(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没有"刑事违法性"的越轨和不良行为,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更完整准确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进程和预防犯罪。因为,绝大多数法定犯罪行为,追根溯源,都是由一般违法行为、越轨行为逐渐演变而来的。所以,犯罪学把这些行为作为犯罪来研究是有其理由的,它所涵盖的犯罪范围自然应比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范围要大得多。"犯罪学'超脱'(宽广)于刑法学是必要的,犯罪学存在的价值之一正在这里。(2)刑法严格按照构成要件,强调的是"责任~刑罚" 这一观念,而犯罪学上则无此观念。但是,犯罪学基于心理学、精神医学或社会学的学术角度的不同,有各种定义标准。例如,从犯罪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的角度,则主要着眼于犯罪行为是否有性的动机来理解性犯罪问题。因此,刑法对盗窃异性内衣内裤的行为,虽然通常归入侵犯财产犯罪的范畴来处理,但在心理学、精神病学的学者看来,这种行

论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法学发展的春天,为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进而介绍了我国犯罪学的研究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提出了21世纪犯罪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加强犯罪学理论研究,为更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广泛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开展应用理论研究,为与犯罪作斗争的实践服务。 「关键词」犯罪学,现状,理论研究 一、新中国犯罪学创建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是,回顾建国近50年的历史,不可否认,我国犯罪学研究是走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面对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种种破坏和颠覆活动,开展了“土改”、“镇反”、“肃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这不仅为我国从根本上铲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开辟了道路,也为我国确立刑事司法制度和用劳动改造手段改造罪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50年代初至中期,我国在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也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将许多经验上升为理论,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与犯罪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经验及其理论认识,在“左”的思想干扰下,又受到苏联对犯罪学、社会学等学科所采取的否定、取消主义的思想影响,所以我国在建国后的30年内没有建立一个对犯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机构,更没有一所政法院校开设犯罪学课程,人为地阻碍了这一在国际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在十年动乱期间,不仅犯罪学研究被列为禁区,就是法学研究都遭到了完全否定。这段历史背景,归纳起来说,正是由于,(1)我国法学研究的传统,一向是偏重于现行法的解释或论证,对于现行法之外的学科研讨,不甚热烈,甚至是忽视的。(2)法律虚无主义的作祟。(3)林彪、“四人帮”较长时间的干扰和破坏,法学领域禁区之多难以想象,致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处于落后、停滞状态,作为法律科学之一的犯罪学更是多年无人问津。这是中国法学研究、特别是犯罪学研究一直处于落后停滞状态的重要历史原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法学领域空前活跃与兴旺发达,犯罪学、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开始从各自为战发展为各方面的结合,再发展为全国性的结合,很快建立了一支可观的理论队伍,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研究,犯罪原因与预防犯罪的研究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开始于80年代初,它首先是从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的。青少年犯罪在这个时期之所以成为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因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其犯罪率急剧上升,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为此,1979年,党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等八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要求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政法工作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探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规律,更好地指导预防违法犯罪的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和政法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及其他犯罪问题的历史、现状、特点、趋势、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一)

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一) 坦言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一如福柯所言,当你从重重迷宫走出时所遇到的目光是你永远不想再见到的。但人类理性就是不断探问问题所在,因此,全面解读犯罪事实并寻求对策,可以减少因无知、轻慢而导致的错误。 一、对国内犯罪学理论框架与研究状况的整体评价 目前,国内犯罪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说,以犯罪行为产生原因为主导的犯罪研究,以及以犯罪原因为基础的犯罪预防策略与措施的研究,构成了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1995年出版的《犯罪学大辞典》,以5400个条目、22个分类、370万字数的宏大规模,权威地反映了这一框架特点。它以“犯罪是什么”为切入点,深入成因分析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应付犯罪的策略研究2]。 (一)这一框架下的犯罪学研究视野开阔,并形成总体结论 首先,国内犯罪学理论普遍重视对当前犯罪数量、种类、危害程度、犯罪人构成特点以及社会转型期间犯罪演变规律等做较为系统的分析,由此完成对犯罪趋势的宏观预测。其二,注重对犯罪成因的多维立体透视,进而揭示了政治经济状况、社区环境、文化传统与犯罪的关联;从人的需要或心理生理特性,解释理性人的犯罪渊薮或犯罪的原始冲动;从自然环境因素入手再现刺激犯罪发生的情景与条件。其三,在展开现象、成因与对策主线时,国内犯罪学者普遍认同以下说法:犯罪概念是以刑法学的犯罪概念为基础,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在内的事实现象;犯罪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病症”;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它包含社会、心理、生理、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等多种因素3]。 (二)“以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为逻辑起点”4],犯罪学学者证伪制度预防的模式揭示了社会发展与犯罪共存的客观真实 首先,人性作为犯罪之源表明犯罪无法根除。因为人性需要在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会成为理性人的犯罪之源。由于引发个人行为的终极动因是趋利避害,经济学家曾经坦言:“我们并不能从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的仁慈来祈盼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的自利考虑。我们不要诉诸他们的人道,而诉诸他们对自己的爱,永远别向他们提到我们的需要,而要向他们提到他们的利益。”5]由此不难推知,除非是放弃发展,社会必须确认犯罪不可避免。此外,驱使个人行为的终极原动力是趋乐避苦,即感性人可能无视社会规范而只是追求满足刺激、冒险需要或高峰体验。可见犯罪之于社会犹如痛苦之于生命。难怪犯罪学家告诫人们:“任何刑法典,无论是和缓的还是严厉的,都不能改变人的自然的不可征服的倾向性。”6]其二,由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冲突直接诱发犯罪质疑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由于“人们被迫要在日益扩大的活动空间和日益强大的客观强制之间,在自治和分裂之间,在继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和风险的民主化作用之间做出选择和决策”7],个人越轨与社会变动的关联变得极为微妙。目前,国内学者从社会越轨行为中看到了深层问题:比如权力市场化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圈内转换8];随着经济体制转型,进入类似民营企业的工人失去了政府帮助而明显处于弱势;现阶段规模较大的困难群体存在,严重损伤了普遍受益的重要原则;农民负担加重和干群矛盾突出现象正在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9];“机会与风险、成果与代价的分离,社会身份、起点不公正本身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与破坏”10];等等,都在促使犯罪指数不断攀升。其三,从新旧价值碰撞和文化冲突,揭示犯罪成因。犯罪学者已经告诫人们,“个性彰扬”和“人是目的”的观点虽然表达的是进步的道德观,却无法阻止个人行为的极端化,它“折射出人们在社会方案上的二难选择”11]。加上中国特殊背景下,世人惯于外力约束而缺乏自律,其从禁欲到纵欲的反弹,也在不断加大机会性、情绪性犯罪的风险系数。 (三)犯罪学背靠社会学的发展,令其在法学领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犯罪学者通过数据实证分析,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系统观察解释犯罪,他们不必像决策者

2015电大《犯罪学》网上作业任务三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你认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该包 涵哪些内容? 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任务、工作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范围。我认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是:(1)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2)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3)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 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二、你是如何理解青少年犯罪概念的? 答: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我们研究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的角度提出的,并非刑法意义的犯罪解释。 1、广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6-25周岁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不良行为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所有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禁止的一切行为。 2、狭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这个概念有两个突出的含义,一、主体为青少年。二、青少年实施的行为具有犯罪行为的三大特征。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