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登笔记
三个结合
宏观把握&重点巩固
知识点的扫射&点射
毛中特&近现代史纲要(esp.分析题)

章节分布
章一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章二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旧民主主义完整体系(1840-1919.5.4前):
章三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四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章五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章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章七 为新中国而奋斗
章八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章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中特为主,近现代史纲要为辅)
章十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堂笔记(列举考点&课堂讲解要点、添加点)
章一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林则徐禁烟 1839.6广东虎门】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 耆英&伊里布
中英《虎门条约》1843.10进一步签订
中美《望厦条约》1844.7
中法《黄埔条约》1844.10

【3、中国近代史起点:鸦片战争】

【4、《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5、俄国侵占中国国土最多:150多万平方公里】
?1 1858《瑷珲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改订伊犁条约》&5个勘界议定书

【6、中日《马关条约》:1895,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7、各国势力范围】
德国——山东胶州湾,以山东
沙俄——东北(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
英国——山东威海卫、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岛屿,以长江流域
法国——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以广东、广西、云南
日本——以福建

【8、条约为何强调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限定口岸而外国受到限制(出示具结保证书),战后如此,中国被迫走向世
界,但方式是耻辱的。 录音

【9、巨额赔款】
《南京条约》2100万银元
鸦战2后英法各得8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
此外,还公然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与古迹。

【10、把持中国海关,是外侵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11、通商口岸】
1842《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港口城市
1858《天津条约》又开设10个口岸

【12、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是主权失落的重要一点】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天津条约》规

定洋货只需在海关缴纳2.5%的子口税

【13、1894~1895以甲午战争为界】
由鸦战前出超转为入超;甲午后外商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允许外商在
华办厂,其他各国援引最惠国待遇亦可。

【14、《马关条约》允许外商在中国办厂】

【15、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操纵表现在】
l 近代工业&交通运输
在中国的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地位。
帝国主义列强还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及中国沿海和内河主要航道的航运业。
税收
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了关税&盐税
设立银行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
后果: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严重破坏中国的农业经济

【16、文化渗透】
宗教宣传,与中国传统理念相冲
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活动,e.g刺探军情
较早的外文期刊著名的有《北华捷报》(后称《字林西报》),是影响最大的在华外文刊物
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其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介绍史地、政治、文化,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毛中特重点)
【17、鸦战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为半殖民地。
封建的中国逐步成为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与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1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点:外侵势力渐成决定性力量
封建势力衰败、依附资本——帝国侵略势力成为社会基础&
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水深火热

【19、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动:旧阶级变化,新阶级出现】
旧有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
n 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n 升迁的官僚地主
n 部分地主从农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
旧有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
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新诞生的被压迫阶级即工人阶级
n 最

早出现于19c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n 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n 产生。
n 又有一批出现在19c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及70年代之后的中国民族工业中。
新产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主要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企业转化而成
官僚买办资本家,后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家,即民族资产阶级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毛中特重点)
【20、两对主要矛盾】
(占支配地位)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1、两大历史任务(前提&目的的关系)】
争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裕
首先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首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900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在廊坊、杨村等地的殊死战斗。

【23、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录音44:06
冯子材——1885.3大败法军之镇南关大捷
关天培——鸦战期间广东水师提督
邓世昌——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管带(舰长)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了解下)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24、反侵略战争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n 鸦片战争,n 有功者如林则徐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主张对敌妥协者如琦善反得重用
n 中法战争,n 爱国将领领军大捷,n 当权者却避战求和、签约撤兵。最终“中国不n 败而n 败,n 法国不n 胜而n 胜”
n 中日甲午战争,n 慈禧、皇帝不n 问国事大肆庆生;李鸿章为保北洋海军&淮军实力消极抗战积极求和;清廷下令不n 许接济支援台湾军民
n 八国联军侵华,n 清廷虽一度想利用义和团与列强讨价还价、排除异己,n 实则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兵;侵占北京后,n 亲贵西逃,n 向列强乞降求和;此后清军公然勾结八国联军屠杀、镇压义和团
经济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技术&作战能力
武器装备
军队素质
综合实力

四、民族意识的苏醒
【25、“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的维新思想(封建蒙昧)】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编成《四洲志》,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魏源1843.1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
19c70年代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作为早期改良思想的代表,但并不动摇君主统治和既存伦理

【26、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民族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正式出版),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与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于国人已有理念)

章二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背景:封建地主压迫剥削;清政府苛捐杂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解体自然经济;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现象更加严重。1842~1850,全国反清起义达数百次以上,清廷镇压,群众斗争此起彼伏且规模更大。
领袖是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1发动金田村起义;1853.3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首都,正式宣告天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 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28、《天朝田亩制度》】
最能体现此次农民起义以及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
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将土地好坏搭配,按人口分配
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分配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实行管理,并设有社会基层组织“伍”

【29、《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大致按照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学发明与机器制造,并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禁止鸦片的输入

【30、天京事变】
1856.9发生,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与局限
★【3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的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是19c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在亚洲的统治。

★【3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将消亡,∴不能领导),有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甚至抱有幻想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33、代表者&指导思想&时期】
成员: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基本口号:“自强”、“求富”
时间:19c60~90年代

【34、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兴办近代企业
n 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865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曾国藩,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1865金陵机器局:李鸿章 南京
1866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建,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1867天津机器局,崇厚,天津
1890湖北枪炮厂:张之洞,汉阳
辅助军用工业而兴办的民用企业
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方式,少数是官办或官商合办,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均由李鸿章筹办或控制,官督商办是把双刃剑
上海机器织布局
建立新式海陆军:装备、操练、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若干民用工业,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其兴办洋务新政并非要是中国向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为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3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巩固中国封建通知的目的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企业管理具有腐蚀性。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阶

级基础&民族危机) 录音
【37、宣传行动】
上书皇帝
1895公车上书,,拉开了政治运动的序幕
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 做舆论准备
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
设学堂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
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担任中文总教习
办报纸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主笔
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
湖南《湘报》

【38、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录音1:08:21前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

【39、百日维新】
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从慈禧后党处夺取统治权。1989.6.11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开始变法,此后103天内接连发布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像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其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上: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上: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上:创办京师大学堂(失败后唯一被保留的措施),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守旧势力于1898.9.21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仅经历103天。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4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推动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新主张

【4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

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弱小。既无严密组织,又无实权和军队,更未发动群众。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章三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c末~20c初(与辛亥革命有关)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三个时期 一战时期
国民党1928统一中国后的一段时期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了解)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42、兴中会】
1894.11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首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3、人物作品&机构】
章炳麟(即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华兴会
邹容:《革命军》 科学补习所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光复会
岳王会

【44、中国同盟会】
1905.8.20 日本东京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孙中山任总理
机关报:《民报》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是近代中国首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基础知识)
【45、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族统治(民族统治的转变)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制度的转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四、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46、辩论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武昌起义
【47、黄花岗起义】
1911.4.27的广州起义影响最大,72烈士葬于黄花岗,故史称黄花岗起义

【48、保路风潮】
发生地: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其中四川最烈

【49、武昌起义】
1911.10.10晚 武昌

二、封建帝制的覆没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50、中华民国】
1911年底,“独立”各省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

【5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颁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

义。
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打开了思想记不得闸门。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53、刺杀宋教仁】
1912.8,宋教仁在征得孙、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1913.3,袁世凯指示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这也成为“二次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54、袁世凯帝制复辟】
1915.12.12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之后下令将1916作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55、中华革命党】
1914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但参与者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56、护国运动】
1915.12.25,袁世凯准备登基的前一周,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57、护法运动】
孙中山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但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1918.5.21,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5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跟教训】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外部和内部共同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很多弱点和错误。
n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n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n 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
n 不n 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正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n 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n 不n 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n 作为团结一切n 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n 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前三章总结:
民主革命的代名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外皆如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前的“君权神授”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民主权”
民主革命之称由此而来。
资本主义发展前提&革命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解放农民于土地束缚之中而成为自由受雇者
打破封建领主国地域限制,实现民族独立,为商品经销创造统一的市场。
新、旧民主革命区分:领导者不同
在中国,1919年后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属新事物,∴称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以无产阶级为核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即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把握的三个方面:
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地主阶级开明者(林、魏 洋务派 )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新生的资产阶级(主要:改良派)
n 西方侵略带来的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变化
n 资产阶级革命者领导的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终结)
贯穿旧民主主义革命始终的特点:
政治上: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封建&帝国主义
经济上: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太平天国可结合方案的关联内容)
思想文化上:启蒙民智,开阔眼界,输入西方先进知识,
动摇儒学权威,冲击旧伦理观念
贯穿始终的失败原因:
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程度有所不同)
缺乏群众基础

章四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1~1927) 录音4/1:17:40
时期 抗日战争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联系
封建主义
解放战争 官僚资本主义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59、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人物】
1919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你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此运动从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科学,即所谓的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60、民主&科学的涵义】
民主
n 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n 包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以及自由民主权利等
n 民主政治制度
科学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主要)
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61、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被袁世凯所尊奉的孔教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言“文学革命”。
新文化倡导的民主&科学各有两层涵义(见【60】)

【62、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上掀起

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63、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弱点】
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他们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及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人士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64、李大钊&作品】
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科斯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65、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中国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余万人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府代表提出的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要求遭拒,北洋政府还准备在有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日本的条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爆发,后逐步成为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66、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不得不在1919.6.10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28中国政府也未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可出分析)
【67、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旧的特点】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口号。
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不仅有学生、工人参加,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参加。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开始到工人中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68、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

恩来
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69、民主的新含义】
不再指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70、维经斯基】
1920.4,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

【71、工人阶级政党的早期组织】
(南)1920.8,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在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最早组织。
(北)1920.10,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
1920秋~1921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在广州,都成立了早期组织

【72、中共的发起组】
陈独秀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则是中共的发起组和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73、《共产党宣言》】
1920.8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74、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问题和主义”的论战: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李大钊于1919.8发表《再谈问题与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20年底,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的论战
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75、上海机器工会】
1920.11宣告成立,是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76、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7.23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12名代表: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东京)。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北京有事而未参加。列席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77、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7召开
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成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78、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四大主要运动】
1922.1香港海员罢工
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79、农民协会】
1921.9,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协会
1922.6彭湃于广东海丰县成立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海丰总农

会。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80、党内合作】
马林提出,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吧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81、国共首次合作的标志】
1924.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会议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少数人所得而私”;将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约资本”(后又提出“耕者有其田”),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大会还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82、北洋军阀】
与国民党政府相对立
直系军阀吴佩孚:湖南、湖北、河南、直隶(河北)保定一带
由直系分立出的孙传芳: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奉系军阀张作霖: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山东

【8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大革命的原因】
大革命是在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一口号由共产党提出。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共产党是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和表率作用。

【8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
主观上:中共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加之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85、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共产党人进行可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章五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86、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性质】
1927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已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87、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的本质】
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区别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88、八七会议】
1927.8.7,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89、起义】
南昌起义:1927.8.1,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9.9,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界
广州起义:1927.12.11,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90、农村包围城市的首要分析点】 录音5/1:4:20
中国是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n 农村的自给自足可以脱离城市而n 存在
n 统治阶级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n 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革命的主力军,因此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梦想,抓住了这支主力军

【91、土地革命】
1928.12,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毛泽东、邓子恢等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n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n 联合中农,n 限制富农,n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n 消灭地主阶级
n 以乡为单位,n 按人口平分土地,n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n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9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主席之称由此而来)。

【93、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7大革命失败到1935.1遵义会议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1927.11~1928.4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
1930.6~9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1.1~1935.1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历时最长、最严重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94、遵义会议】
1935.1.15~1.17,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5、长征胜利的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下来的力量经历了千锤百炼,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96、《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1935日本在华制造一系列事端,要求使华北“特殊化”,引发了新一轮抗日救亡的高潮。当此之际,中共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早在1935.8.1,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97、瓦窑堡会议】
1935.12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这标志着党政治路线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将资产阶级等纳入到统一战线之中。

章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7.7.7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民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1945.8.15 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侵华战争彻底失败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是由日本不断渗入华北而发起的
【98、一二八抗战】
1932.1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抗击进攻上海的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

【99、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5,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与中共合作。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共。

【100、福建事变】
1933.11,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即福建事变。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12.9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
【101、西安事变】
1936.5,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将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但当时蒋介石并未根本改变对日态度。他于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红军。张、杨哭谏无效,毅然以兵谏扣留蒋介石,此为西安事变。经和平谈判,蒋作出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02、五项要求&四项保证】
1937.2,中国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五项要求,若对象愿将其作为国策,中共愿意实行四项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0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庐山谈话)。这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04、四大会战】
?1 淞沪会战
沂口(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105、台儿庄战役】
1938.3,李宗仁等,取得大捷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06、正面战场状况】
1938.10武汉、广州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大致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大溃败。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07、全面抗战路线】
即人民战争路线,也就是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是相对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而言的。

【108、《论持久战》】
1938.5~6,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释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09、平型关大捷】
1937.9,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敌人,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

【110、百团大战】
1940.8~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1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必须在统一战线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112、三大口号】
1939.7,中共明确提出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113、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冬~1940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侵犯陕甘宁边区,并在山西、河北进攻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

【114、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1941.1,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9000多人,蒋介石还污蔑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此即皖南事变。

【115、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春

,国民党顽固派借共产国际宣告解散之际,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中共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116、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中共制定:发动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所需要的条件:
n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n 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
n 要同n 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逐步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大地主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对其要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17、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118、减租减息政策】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联合地主阶级。

【119、根据地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号召】
为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120、第三五九旅南泥湾】
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江南”。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21、林伯渠之主张】
1944.9,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938.9~11,中共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23、新民主主义理论】(毛中特,分析)
要点:
?1 革命性质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因
革命前途

【124、整风运动】
1941.5,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2,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主要内容:
n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人物
u 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
u 当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u 尤其是教条主义
n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n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25、毛泽东思想】
1945.4.23~6.11,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会议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若考毛泽东思想:
?1 道路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26、联合国制宪会议】
1945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27、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未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128、盟国援助】
苏联是最早对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2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大团结,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各国夺取犯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力量获得空前发展,影响空前扩大,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共领导人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章七 为新中国而斗争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30、“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8.25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31、双十协定】
1945.8.28,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10,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32、政治协商会议】
1946.1.10,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者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代表共38人。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33、全国性内战】
1946.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内战。
1946.6~1947.6,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逐渐地,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

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34、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标志】
1947.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就此拉开。
(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
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135、“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
1947.10.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36、《五四指示》】
1946.5.4,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即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37、《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7~9,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本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38、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其先导是学生运动。

【139、著名的运动】
一二·一运动:1945年底由昆明学生发动,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口号,后扩展到很多城市
一二·三0运动:1946.12.30,北平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强暴女学生)
五二0运动:1947.5.20,南京、北平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扩展到60多个大中城市,会合理各阶层人民
抢米风潮:1947.5~6,饥饿城市居民的抢米风潮席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的40多个大小城镇
在农村,农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抓壮丁、征粮、征税的浪潮
二二八起义:1947.2.28,台北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3.14起义失败
期间也有工人罢工运动,但无太出名者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40、民主党派】
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中共农工民主党(第三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幻灭
【141、纪念国际五一劳动节口号】
1948.4.30,中共中央在纪念国际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

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4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9.12~11.2,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提出
n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n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n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n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n 在经济工作中,n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n 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检验(毛中特中有详略涉及)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章八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对应毛中特章四)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44、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45、经济成分】
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土地问题解决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146、两种基本的矛盾】
国际: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超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的严峻的考验

【147、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的标志】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148、新中国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发展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业化
以苏联为代表: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4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正式提出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150、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国营经济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有了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且其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为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n 其生产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发生了矛盾,n 与国营经济形成了争市场、原料的局面:
u 国家需要集中力量搞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
u 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无政府性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有计划性发生冲突
n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对其进行了调整,n 将其逐步纳入到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中,n 已经与国营经济发生了联系。这有利于日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造。
农村&农民
土地改革时期及之后,中共已经初步将农民组织起来,e.g.互助组、初级合作社,这为进一步组织高级合作社奠定了基础。
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的支援构成了中国实施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有利条件。

第三节 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毛中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151、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高级之分】
初级:仍由资本家经营,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订合同等等,在企业外部建立联系
高级:公私合营,两者联系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还深入到企业内部和生产领域。社会主义
经济在企业中已具有决定意义作用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