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越差异_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跨越差异_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跨越差异_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跨越差异_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 2004年第5期(总第105期)No.5,2004(Serial No.105)

收稿日期:2003-12-作者简介:李萌羽(1968-)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生。

跨越差异

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李萌羽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 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包容性。它与本土性处于动态的辩证联系之中。全球化的辩证法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类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所达成的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更重视不同文化体系创造的文明资源的独特价值。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需在考察文化类同与文化差异两个层面上展开。既要重视文化类同研究,更要致力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4]05 0023 03

在众声喧哗的全球化问题讨论中,不同的理论学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其中,对全球化概念的不同解读,其定义被不断重新阐释、修正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相对性。全球化曾被理解成一个西方标准化的单值意义概念,成为 主导全球化理论的坐标范式 。但这一概念后来逐渐遭到解构,被放到了一个与本土化辩证联系的关系中进行阐释,从而还原了其内涵的相对性与多义性。全球化成为一个既包含全球,又包含本土的复合体概念,从而恢复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动态辩证关系。

全球化是否是一个单值意义概念,它是否仅仅指向一种适用世界各地、千篇一律的单一经济、文化体制?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全球化与本土性关系上不同的倾向性。其中,全球化即西化的西方观点,曾一度成为 主导全球化理论的 坐标范式 。日裔美籍政治家福山在 历史的终结 中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已压倒一切,其体制可能导致人类进步思想的终结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就是 历史的终结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也竭力宣扬美国文明模式,反对多元文明。他甚至说: 如果多元文化盛行,如果对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可能

同苏联一道落进历史的垃圾堆 。[1]

这些看法无疑把全球

化理解成一凝固的、具有单一意义的概念。从表面层次看来,全球化是在西方化、现代化的运动过程中,不同国家与民族所呈现出的一体化的发展趋向。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西方的资本经济与消费文化的确在试图制造一个同质的社会: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标准被视为全球通用标准,资本与市场打开了国界的大门,其运行规则得到了全球意义的扩张,好莱坞、麦当劳、英语、西装在世界文化的各个

角落长驱直入。故美国现代化理论认为,始于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具有转化全球的内在含义,它将把世界引入单一的西方现代文明体系。这种全球化理论在多种意义上反映了一种西方 主导叙事 的观念。但全球化作为西方 主导叙事 这一单值意义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被逐渐解构。一些学者尖锐指出,全球化这一概念实际上代表着西方的霸权,它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 这一概念包含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帝国主义过程,它发端于西方中心,并扩展到被主导叙事(maste r na rrative)称为边缘的世界其他地区。 [2]霸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单向的思维范式,在其建构的话语之中,全球与本土处于一种褒贬分明的二元对立关系。而在后现代解构大潮中,这种片面强调全球单一文明的观念逐渐被修正。欧阳桢认为,全球化 这一现象中全球和本土不是那么对立地作为两极并列在一起,相互排斥的因素互相融合或共存。 [3]故他用glocalization 这一英文(由globalization 和localiza tion 两个英文词 即 全球化 与 本土化 各取其词根拼写而成)来阐释全球化这一复合体概念。阿米塔瓦 库马尔也指出: 我认识到全球 本土的两元对立是毫无益处的,全球和本土之间的严格划

分崩溃了 。[4]

因而,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不确定性、

相对性和包容性。它不是一个绝对、纯粹的概念,而是本身就包含着其对立面 本土的存在。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模式,全球/本土之间只能是一种 我中有你 、 你中有我 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全球化的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性视野来理解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辩证关系,它使我们以超越全球化与地方化,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开掘人类的精神资源。希腊哲学、西方文艺复兴和现代启蒙思想,不仅构成了西方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内涵,而且在全球化

23

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而东方哲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学者考察,一元神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源于东方。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道教徒的生活方式均展示出一种基本的洞见、繁复的仪式以及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境界。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狭隘的边界,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各自冲出封闭、绝缘的状态而相互渗透、影响,共享人类全球共同体丰富的精神资源。

全球化使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文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多种文明的融合中,人类可以寻求到更多的共同点。杜维明认为,尽管全球多种文明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人类仍可以遵循、共享一些最根本的价值观,它们即为人道、公正、文明、智慧和信任。这些共同的价值观为人类开展文明对话,培育更高水准的全球文明提供了基本前提。

但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的过程,将人类文明归于一种单一发展模式的简单化推论无法解释当今社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日趋复杂的文明、种族之冲突。人类深深扎根于 原初纽带 (primordia ltie s)之中,而这种 原初纽带 不会轻易被改变,这是因为 我们拥有强烈的情感,崇高的愿望和不尽的梦想经常与某一特殊的社体相连,通过母语来表达,与某一独特的地方有关 [5]因此,在描述当前人类生存条件时,我们不可能忽略种族、性别、语言、本土、阶级、年龄和信仰的差别。任何试图放弃 原初纽带 成为世界公民的说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原初纽带 给全球共同体以丰富的个性,全球化不但没有削弱人类的这种 原初纽带 ,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本土意识。正是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原殖民地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首先觉醒的是民族意识,他们正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强调来重新确立其独立地位。故弗兰西斯 福山指出,农耕时代民族主义根本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在转向工业社会后,民族主义思想才得以产生。

为此,我们应该用全球性和本土性来界定我们的身份:我们既是各自国家、民族的成员,同时也因世界的相互依存,成为全球人类大家庭的一员。正如某非洲谚语所说,地球不仅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同时也是将来的几代人托付给我们的。这一谚语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在地球上彼此相依相生的情境。但人类又深深扎根于 原初纽带 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民族都无法抛弃其根基。

全球化的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理论视野,它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建立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文化认同观。这一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两点:其一,人类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遗传基码说明人类几乎都是同一材料构成。人类不仅和其同类,而且和动物、植物、树木、岩石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同的肤色、种族、语言、文化传统、宗教归属、教育背景,都无法削弱人类的共性。因而人类在行为、思想、情感、心理上的类似性,不同民族文化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内涵,全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相通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基本前提。没有人类文化对 人 这一大概念所达成的普遍性共识,文化认同无从谈起。其二,全球文化更表现为一种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特色。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特征。跨越多元文化的认同意味着用一种更为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把各种文化体系看作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开放、兼容并蓄的辩证运动过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全球化实际上是人类族群文化逐渐冲破各自封闭的地域阻碍而走向相互融合的世界化大潮的一个动态运动过程。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揭示了全球各民族文化、文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所必然走向世界化的趋势。几乎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一些)德国文学家歌德也曾预见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来临。

歌德宣告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首先是基于对不同民族文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类同性的感悟。一本在中国尚不太出名的明代传奇 风月好逑传 ,竟使歌德感悟到了中西文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惊人的类似性。在 歌德谈话录 中,他的一番有感而发的议论,成为佐证人类文学趋于世界化的经典话语: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发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 , 世界永远是一样的,一些情景经常重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讲恋爱,那末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能相同,为什么诗的情境就不可以相同呢? [6]

人类文化表现的趋同化反映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的某些共性化特征。尽管人类隶属于不同的族群,但又归属于 人类 这一大概念之下。人类具有类似的生命形式(从出生到成长、衰老、死亡)和体验形式(欢乐与痛苦,团聚与分离,希望与绝望,爱与恨等),这决定了人类在对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及宇宙的体悟和感知上的相通性。荣格的 集体无意识 理论则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不同民族心理趋同的规律。在他看来,在 个人无意识 的深层先天存在着 集体无意识 :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7]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内涵,全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相通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基本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认同的大语境,人类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便无从谈起。

然而文化的世界化趋向并非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同一化、雷同化,相反,文化的多元化更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特征。人类文明史表明,正是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希伯来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诸多不同体系的文化构成了世界大文化的宝库。而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并没有遮蔽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丰富性特征,而是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各种 中心论 的解体。在后殖民理论语境下,以往的 逻各斯中心 和 宏大叙事 被解构,世界已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显示出碎片以及非中心的特征。正是全球化浪

24

潮加快了各种多元文化交锋、冲突、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促成了多元文化在世界大舞台的交融共生。 全球性恢复了文化的无边界性并且促进了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和无限多样性,而不是促进了同质化或杂交化。 [8]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显示了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特征,正是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质构成了其文化之灵魂。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丰富而多样化,它们构成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多姿多彩。各民族文化在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探寻宇宙的奥秘、思索人的存在意义等本原性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方式。如不少学者曾多次论及中西思维观的不同,认为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人们认识世界就是一个对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切割、综合的过程。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则表现为把主客体视为一体,强调 尽心、知性、知天 ,认为 天道 存于人心,须从人的内心去挖掘、体察。让 杜布菲在比较了西方文化与世界一些原始民族部落文化在思维方式及宇宙观上的差异性后指出: 西方文化相信人大别于万物 但一些原始民

族不相信人是万物之主,他不过是万物之一而已。

西方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他思维想象中的完

全一样,以为世界的形状和他理性下规划下来的形状

完全一样 西方文化极喜分析 故把整体分割

为部分,逐一地研究 但部分的总和并不等于整

体。[9]

不同的文化原型意象也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思维的差异性。独角兽在西方传说中是一种长着美丽独角的动物,在西方文化一直是幸福圆满的象征,但它在中国文化中却并无特殊的意义,正如松竹梅等原型意象对西方文化毫无意义一样。[10]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性。面对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该如何进行文化认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需在考察文化类同与文化差异两个层面上展开。既要重视文化类同研究,即在承认人类多元文化的前提下,研究、探讨人类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趋同性的内涵,更要致力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

然而,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交锋中,却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 文化部落主义 ,赛义德把它称之为 本质主义的认同观 。它把本族文化视为一种纯粹、本真、静止、绝对的本质存在,以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把其民族性绝对化、本质化。如占据西方主导叙事的西方文化优越论,它认为西方文化包含着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应普及应用于全世界。在解构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同时,东方国家的一些知识分子却又强化了另一种本质主义的文化与族性观念,不自觉地陷于对本土文化的绝对维护中。他们实际又在确立一种新的本土性与全球性,东方与西方,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此类 本质主义的认同观 旨在维护本族文化的纯粹性,它必然会造成文化认同中的狭隘文化观,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各文化体系之间不相容与敌意的紧张关系。

为此,一些学者提出重建文化认同,他们认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一种诉诸纯粹、本真、静止、绝对化的民族文化认同都是不可思议的,要打破这种本质主义的、绝对化的主体性观念,而以流动的主体性、多重自我和复合身份取而代之,尤其要抛弃把一个民族的族性特征绝对化、本质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用一种更加开放与灵活的态度来思考认同问题。[11]哈贝马斯主张用一种 非我的 、 陌生的 眼光,使不同的文化 互为主观 ,这样就跳出了原有体系的自我设限。杜威 佛马克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是沿此思路展开。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multic ultural ism)这一术语隐含着一种元视角,这一元视角有助于我们借助他元文化超越我们自身文化之局限。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只是在一种跨越文化差异的启蒙辩论的视角中才有意义。 [12]这些学者的建设性意见对我们建构一种更为理性、客观的文化认同观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文化资源中,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是独特的个性存在体,都有其对世界及人类生活方式独到的阐释和理解,但任何文化体系都不是绝对的、完善的,都有其局限性。因而建立科学的文化认同就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来打破文化本位主义,促进各种异质文化体系的兼容并蓄。

全球化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理性的文化认同理路。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世界各族群文化日益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走向了与他种文化的交融与汇合中,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审视各族群文化,就是要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以一种开放的文化认同观,来审视各种文化体系,从而既能探寻到一些人类文化、文学的基本规律,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出不同民族文学的丰富性特质。

参考文献

[2]、[3]、[4]、[11]、[12]王宁、薛晓源主编: 全球话与后殖民批评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56,69, 70,196,252页。

[1]亨廷顿(Sa muel Hunting ton): 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 ,美国 外交 杂志1997年10月号。

[5]杜维明: 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 , 史学集刊 ,2002年1期,1~13页。

[6]歌德: 歌德谈话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7]荣格: 心理与文学 ,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 -53页。

[8]马丁 阿尔布劳: 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7页。

[9]李达三、罗钢主编: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0页。

[10]乐黛云等主编: 独角兽与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责任编辑:武卫华)

25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的高兴,希望跟大家有所交流。我把中国大陆最近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上的 反映跟大家有一些沟通。 其实说到建筑,大家都会发现,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建筑时代,建筑时代又和中国所谓的青春期一起到来。就是说建筑时代,大规模的开发的时代,在中国到来了。当然这个时代,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个青春时代一到来,使得对房子的需求现在变成了一个无限的需求。总的来说,中国人住房的欲望还没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点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从一个建筑师来看,进入了一个最有机会的时期。当然这个机会是靠人来掌握的,现在中国人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就是有一个说法,最近“中国”这个词 (CHINA),中文的译音就是“拆哪”。 虽然最近国家中央政府的政策,但是挡不住地方政府强烈变革的欲望。中国改革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地方拿到权利,每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基本上就是董事长一样。这个地方的所有成员,老百姓其实就是公司的成员。董事长就是市委书记,每一个地方都像一个大公司,大公司就是把这个地块做出业绩来。地方政府就发现如果不在这个竞争中间取胜的话这个地方就被别人抛掉没人用了。就是说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要大兴土木,就是要赶上所谓全球化的浪潮。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自己直接跟世界组织接轨,中央政府只是把这个国家画一个圈圈,实际上各个公司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大的总公司,所有的这些上市公司都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润。 这个格局下面,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证监会,就是管理这些公司的。但是管不住,公司他有自己的逻辑。所以你看,每一个市政府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的格局,这个秩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所谓全球化的程度现在已经是很深的程度。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讨论这个全球化在文化上在社会上引起的一些后果是什么。我想跟大家探讨对于建筑,因为我们也关心建筑行业。现在在北京,北京人他的地标或者象征性的建筑是什么。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化本身,提升对大社会发展背景的了解。郑晓云在本书中共利用六个大板块来介绍文化认同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前言中详细地谈到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全球传媒、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阐释文化认同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本书的支柱,六个章节的分类简洁明了。 其中,第一章作者从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三个方面讲解“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通过对这一章的品读,使读者明白文化认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单位中最基本的个体,是构成群体认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人认同对群体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告诉我们的单独个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警示人们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的努力。说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其实讲述的便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是知道中华民族形成的诸多因素的人却是

为数不多。 郑晓云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说到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顺流而下”,讲到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然后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历史的车轮历来少不了政权的压轴,政权同样与文化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述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者还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即从澳门这个特殊单位,讲述其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不光是澳门,还是像台湾、香港这样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地区,亦或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能从其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其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这便启示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要从表面理解,更要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诞生。“全球化”绝非只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成为青年人新的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青年个体被置于一系列新知识、新语言、新习性和新背景的认同和表达中,并且其中“总是包含着将其他意义带入了我们自己所有的意义之中”[1]。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面临着个人文化身份如何构建的问题。良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能使广大学子在自我和他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游刃有余,进而促进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共生、共荣。相反,如果这种文化认同与构建存在缺失,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产生身份准确阐释的焦虑,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动摇甚至缺失。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就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审视 1.全球化语境对本土文化及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而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外来文化已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加上青年学生惯有的心理逆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2]。全球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使他们有机会分享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异域文化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 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抢占信息传输主体以及对信息传输工具的成功研发,使美国在媒体传播领域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主导整个媒体,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国大力加强了对外传播的力度,通过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等各种文化产品,形成了美国的“话语霸权”地位。在大量的信息输出过程中,美国通过饮食文化、影视文化和电脑软件文化等,逐渐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强大的价值观输出攻势,一些青年学生的本土文化感情正在逐渐淡化,逐渐以西方文化时髦为标准,崇尚西式价值观,而对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字等不以为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逐渐淡化。 2.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主体”构建的关键时期——“个人化—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张晴晴 34 091资源0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大潮渐起,文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语”之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 在当前的时代,概括文化发展的特征,首先就是多样性。从西方文化哲学对文化形态的区分开始,多样性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首要表现。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样性宣传》。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保留各别文明丰富否认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存在方式。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是与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文化的多样形态是人类本身发展历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态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 我们在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形态的同时,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文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实力、技

文化认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文化认同 周述波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一文化认同现象的发生根源及言说语境 何谓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1] 事实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现象,早在文明之初就存在着,“当社会组织从家庭扩大到氏族和部落,成员的联系纽带从血亲扩大到姻亲观念认同时,氏族成员的认同便已经初步具备文化的内涵。”[2]文化认同“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3]。郑晓云认为,人类文化认同产生源于三个方面,即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祟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4]。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代社会问题,则是西方现代性引发的结果,并在西方后现代性影响下日益突出,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文化认同的危机。西方工业社会现代性的开拓,造成了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被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引起了近现代的文化认同现象。“认同作为一个现代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5]两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在世界范围内漂泊与散居,也强化了文化认同问题。“所有这些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散居’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6]文化认同也与20世纪60年代欧美社会中现代主义衰落、后现代主义来临以及人文领域“文化论转向”带来的文化研究有关。“‘认同’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学术话语的后现代转向有着密切关联。”[7]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各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中。”[8] 305. [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4-265. [3]俞正燮.节妇说. [4][7][10]胡适.贞操问题[J].新青年5卷1号. [5]鲁迅.我之节烈观[J].(署名唐俟).新青年5卷2号. [6][日]与谢野晶子.周作人译.贞操论[J].新青年4卷5号. [8][9]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3、20. [11]徐仲佳.论《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的现代性 意义[J].德州学院学报,2006,(1). [12]吴俊编译.东洋文论—— —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22. [13]陈子善.名人笔下的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5. [14]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 1998,(3). (作者简介:徐仲佳,男,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