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刘颖

摘要:“轮回”是佛教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一个观念。它与佛教的关于事物本质观念、事物变化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修行观念、解脱观念等密切相关。佛教轮回观念的形成于印度,和早于佛教产生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关联。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观念。以下仅就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及对现代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方面作一粗略考察。

关键词:佛教轮回;产生及发展;影响

一佛教轮回观念的思想渊源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轮回就特指佛教轮回,这或许和中国古代时大部分朝代的崇佛政策有关。但其实在印度宗教中,有轮回观念的不仅佛教一家,且并非佛教首先提出。早在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吠陀和奥义书中就有轮回观念的提出。所以要追溯佛教轮回观念的产生,就要回顾先前印度宗教中的轮回观念。

早期轮回观念的出现与一部分哲人思考自己死后的去处有关,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就论及了人死后的去处,提到了“阎摩”。认为阎摩是人们死后的所去之所。还提到了最高之天,认为做好事的回报就是死后升入最高之天。

吠陀时期的此类思想表明,当时印度一部分人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不随肉体的腐败而消失,人死后精神会升天并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但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早期佛教所讲的“精神”并不是人生前对文化等的贡献,而是可以等同于魂魄。此时人们并未区别阎摩和神,没有对死后去阎摩表现出恐惧,即阎摩在早期印度人眼里不是我们所述的地狱,并认为阎摩是人死后的必经之所。这和后世印度人对轮回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后世印度宗教(如佛教)则强调死后轮回的次数与所受苦难和人生前的行为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奥义书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有重要发展,轮回观念也渐成体系。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念密切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的更为紧密。再奥义书中已有对轮回观念好坏的区分,有了明确的业报轮回观念。提出了轮回的主体。

但在此时,所谓行善就是严格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教义,尽各种姓应尽的义务。行恶就是与之相反。

早期印度宗教中关于轮回的阐释不尽完善,比如:吠陀中只有简单的轮回观念,并无轮回好坏和生前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奥义书中业报轮回的标准也只是依照婆罗门教教义,没

有广泛性。虽然如此,依然对印度后世宗教影响极大。二二早期佛教的轮回观念

佛教在批判和改造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上形成的,其重要特点就是否定婆罗门教的种姓制,提出凡人只要修行就可成佛。早期佛教的轮回观念也和婆罗门教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轮回的主体和轮回的具体形态上。

相对于婆罗门教的轮回主体是“我”,早期佛教主张“无我论”和“无主体论”。轮回则是诸缘相作用的结果,并无谁主谁次之分。十二因缘的理论是早期佛教缘起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其实就是人生死轮回的形成过程。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是生命现象的根本原因,人有了无明才有行,行的本意是产生轮回的业。人的各种行为所产生的业力可以招感果报,识就是招感果报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了识才有人对自身的识别和认同,从而产生名色,有了名色才有六入,即人的六种身体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有感官才有触,有了触才有爱。有了爱才有对事物的追求,追求的结果会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即所谓有。有生存环境就有生,有声必然有死。

早期佛教认为,如果不消除无明,轮回就会一直轮转下去,人就会一直受苦。停止轮回的唯一方法就是消除无明,所以佛教中大部分的修行和行善就是为了消除无明。

关于轮回的种类,早期佛教理论中就有“四生”理论,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三小乘和大乘部派佛教的轮回观念

相比于早期佛教,小乘佛教所阐述的轮回观念更为丰富和系统。小乘佛教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论”。所谓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两重因果即无明,行作为过去之二因招感识、名色、六处、触、受这现在五果,还指爱、取、有作为现在之三因招感生、老死这未来两果。小乘佛教将十二支分为“三世”,细化了早期佛教的轮回观念。佛教在小乘佛教时期还对轮回的种类和具体内容做了详细叙述,主要表现在“五道”或“六道”的理论两方面。

大乘佛教在吸收了早期和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新的解释,在轮回形态的划分、轮回本质的判定、轮回主体的解释方面有了一些新观念。首先,大乘佛教把轮回形态从以前的“五道”“六道”发展到“十道”,增加了趋向于涅槃的道,即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其次,在判定轮回本质方面,大乘佛教中主张彻底的“空”,但依此观点,如果十二因缘本身就是空,那么轮回和业报就是空,那就和佛教本身有冲突。最后,关于佛教的主体

问题大乘佛教特别强调无所得,所以轮回的主体就是“无我”。

四中国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的轮回同其他佛教思想一同传入中国,但同其他宗教一样,在中国佛教更多地和政治结合。早在佛教在传入中国之时,就结合中国的封建体制进行自我改造,在中国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如果不加改造,佛教就无法生存和传播。同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在传入罗马时也对自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基督教在流传过程中原始的那种反对民族和阶级压迫的斗争精神消失殆尽,连争取社会平等的观念也趋于淡化,而逆来顺受,视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教义被提到首位。到公元二世纪基督教正式形成后,便开始成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到三世纪,罗马教父极力宣传基督教和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到帝国后期基督教完全失去被压迫者宗教性质,变为奴隶主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因此,中国佛教轮回观念核心就变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善”已不是早期轮回中遵循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而是遵守各种封建道德和礼制规范。所谓“恶”则恰恰相反。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佛教的作用,无外乎是禁锢人民思想,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以轮回观念最为明显。

根据轮回观念的具体理论,如果人民在现世多做好事,死后进入六道轮回,下一世就会投胎享福,当然统治者所谓的做好事就是:安于田亩,恪守己任,逆来顺受。反之,下辈子就会继续在社会的下层受苦。由于“今生受苦是源于前生作孽”观念的影响,谁也不愿“作恶”来世再受苦。所以封建社会的人民大多都闭目塞听,安分守己。遵守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三纲五常的束缚。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佛教中轮回观念对社会稳定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由于大部分人都只注重个人生存,忽略了整体社会的不公。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会那么的石破天惊。略观世界世人类文明五大发源地,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文化连绵不绝,不得不说佛教轮回也有功一份。

五轮回观念在现代的发展

不少认为在现代社会谈轮回观念是无意义的,因为现代科学表明人是物质的,并且唯物主义表明“形灭神散”。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人们都更注重物质,忽视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客观意义上来讲轮回观念在现在社会有一定的激励和正面作用。

轮回观念在现代不单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来世积善行德论。而是有一种更积极的作用,比如当人生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有人往往会充满期望地鼓励自己说:‘不要紧!一切都会好的。’甚至犯人受刑时,也会拍拍胸脯豪迈地说:‘二十年后还是好汉一条。’有了轮回,人生还有回转的余地;有了轮回,未来的心愿终有偿尽的一天;有了轮回,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乘1。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生生死的也是轮回。宇宙物理的自然变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递,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是一种时间的轮回。有了轮回人们才能做到“知行”即可预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春夏秋冬是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春后才是夏,并且这个规律亘古不变,假想一下,如果自然界没有轮回,那么春后就不一定是夏,人们无法通过上一年的经验教训来安排下一年的生活,也许春天刚长出来的小苗马上就遇到冬天冻死了。

其实人的身体也是轮回的,现在在美容界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二十八天人脸上的皮肤就换一遍,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规律安排自己的美容计划。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轮回,周期短的叫轮回,而人体中周期最长的轮回叫生灭。

同样在精神方面,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轮回更不是用来逃避人生冷酷无情的最后裁判──死亡的心理安慰。佛教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早期轮回观念在现世中依然有进步意义,由于道德水准的长期作用,人们其实早已对善恶有了一套基本的判断准则。谁都知道吃喝嫖赌,坑蒙拐骗是不好的行为,乐于助人则是值得提倡的。所以一些人在作恶前如果能想到轮回观念,那么他也许就会收手。

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了轮回,前人的经验与智能、历史的文化遗产,可以传递给后代子孙,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可以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假如我们不能将一生的经验转接到未来的话,工作只是徒劳无益的,甚至可以说工作是浪费生命。试想一下如果工作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工作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只有发工资的一瞬间是快乐的。但假如我们工作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甚至是文化的传承,那么工作的意义和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同样文化宝藏不能留传给后代子孙的话,历史的生命有限的。学历史,学考古的一大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历史来以史为鉴,如果没有轮回,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我们要想以史为鉴,就必须清楚什么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比如,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腐败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而这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人民起义。我们通过历史知道了人民的重要性,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民意。

1选自星云大师《佛教对轮回的看法》

综上所述,轮回观念并不是一个已死的佛教名词,它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的影响在现实人们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轮回观念依然有不息的生命力。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D)。?A、 文言文 ?B、 白话文 ?C、 秦书 ?D、 汉诗文 2 (C)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 隋朝 ?B、 明朝 ?C、 唐代

?D、 五代 3 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B) ?A、 七十二 ?B、 二千三百多 ?C、 四万八千九百多 ?D、 五万多 4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A、 唐代小说 ?B、 唐代小史 ?C、 唐代碑帖

?D、 唐代诗歌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正确) 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D)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 法律 ?B、 思想 ?C、 文明 ?D、 华夷 2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BCD)?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3 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错误) 4

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错误) 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B)科。 ?A、 十 ?B、 九 ?C、 三 ?D、 二 2 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D)。?A、 小作坊老板手中 ?B、 农民手中 ?C、 商人手中 ?D、

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3 佛教从(A)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 武则天时代 ?B、 唐玄宗时代 ?C、 唐明宗时代 ?D、 唐太宗时代 4 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正确) 5 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确)唐诗发展的阶段 1 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C)?A、 诗经 ?B、 离骚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3), 40-4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1743105.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b1743105.html,/10.12677/cnc.2015.33009 History and Story on Chinese Buddhist Doctor from Poetry of the Tang Xican Li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Email: lixican@https://www.doczj.com/doc/b1743105.html, Received: Aug. 26th, 2015; accepted: Sep. 9th, 2015; published: Sep. 1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b174310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n ancient religious group,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 has emerged since Eastern-Han Dynasty in China. This group was formally named in Tang Dynasty and well recorded in some an-cient books such as Poetry of the Tang.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trie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it based on Poetry of the Tang.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in Tang Dynasty mostly were local Han Chinese, and minor of them were foreigners. They usual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he pat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tools included operation, acupuncture, pharmacotherapy, and food therapy. Most of the treatm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y also devoted themselves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ing, collecting, processing, decocting, and storage. Some of them were also engaged in charitable activities, medi-c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heritage. In shor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ancient China in Tang Dynasty. Therefore, they were highly trusted and honored. The so-calle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ang Dynasty was thought to be very harmonious. From their appearance described i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they were believed to be happy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Keywords Medical Monk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History,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李熙灿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随着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佛教在我国发展迅速,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自传入我国以来,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融洽接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佛教儒家道教文化影响 前言 要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教育、科技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印度佛教禅学传入中土以后,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则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然而佛教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则是其本身思想对传统中国百姓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 一、佛家与道家、儒家 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角色。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在很多时候担任着医师的角色,固有十道九医之说。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 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 【拼音】:chán yì 【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时间:2006-3-7 8:20:14 [文] 释慧开法师 在正式讨论问题之前,笔者先声明个人的基本立场与态度。笔者对于「生命不死」与「生死轮转」,均抱持着正面肯定的态度与观点,此非关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基于生命哲理的思惟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事实上笔者自幼即对文史哲学与数理科学均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台大数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后由于台大学长推荐的因缘,在私立普门高中创校之初,即应聘到校参与建校的工作,并教授数学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笔者的基本思惟模式深受数理逻辑训练的影响。在考进大学之前,笔者从未正式接触过佛教,学佛是从参加台大晨曦学社才开始,至今已逾三十一年,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灵异的遭遇与经验,但是在理解上,一直认为吾人是生存在一个多重(多次元)的宇宙与开放互摄的时空结构之中。因此,笔者对「前世今生」与「三世因果」的理解,是同时从数理逻辑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观待与思惟,绝非单纯地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而抱持这些观念。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从生命意义探索的立场,来重新检视佛教生死轮回以及三世生命观的深层意蕴,并且尝试从面对生死课题的观点,提出一些具有现代性与教育性的诠释。 壹、前言─ 生死的玄机 当吾人面对无常多变的人生,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在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贵﹑贱;穷﹑通﹑祸﹑福;恩﹑怨﹑情﹑仇﹑…」等种种际遇之时,总想厘清一条理路与脉络来解释其前因后果与究竟意义。于是乎,有神论﹑无神论﹑不可知论﹑宿命论﹑自由意志论﹑不定论﹑断灭论﹑缘起论﹑复活永生论﹑天堂地狱说﹑三世因果论﹑六道轮回说…等,种种不同的观点应运而生,互竞长短,不一而足。在诸多的观点与论说之中,究竟何者才是宇宙的真理与生命的实相?自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仁智互见。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生死的玄机,就有下列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吾人的生命是一世?还是三世?生死的历程是有限?还是无尽?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创?抑或自然发生的?死后是否仍有灵性的 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这是千古以来的疑难与谜题。针对生死的大哉问,古今中外,从来就不曾有过定论,未来也不大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解答。关于死后的生命存在与否,就世间现有的理论来分析,大致不出下列三种主要的观点:断灭见、恒常观与轮回说。断灭见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即随之灰飞湮灭,不复存在,此乃唯物论所持的观点,为东、西方所有宗教所驳斥。恒常观认为吾人在生时,有一永恒不变之内在自我主体,死后则成为一永恒不变之灵性实体,亦即灵魂,此为东、西方多数宗教之立场。 轮回说则以「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来解说有情生命的迁流与生死的奥秘,一般皆以为此一说法是本属于印度教与佛教生死观点的教义内容。其实有关生命轮回的说法,并非印度教与佛教所专有,而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举例而言,西方哲学思想中早有轮回的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毕氏定理因其而命名)是轮回说的提倡与拥护者,大哲柏拉图(Plato)亦承袭其说,然不幸为后世所湮没。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轮回转世的说法,在《旧约》与《新约》圣经之中皆有轮回的文献记载,早期教会的神父也接受轮回的概念,不少圣徒更相信他们有前世与来生。然而《新约》圣经之中有关轮回的文献,却被罗马帝国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删除,后来又被罗马天主教会于553年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判为异端邪说而禁绝,因此在后来西方文化思想中,轮回之说几乎成为绝响。1

佛教美术心得体会

婆罗浮屠,追求圆满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世界已经经历两千余年。在这些年内,佛教传遍世界的大部分角落,并被很多的人所信仰,使得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佛教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它的各种艺术也被流传各地。这样子不仅充实了当地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还丰富了自身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比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日本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的卧佛亘像等佛教艺术作品,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其中,婆罗浮屠塔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据网上的资料,“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婆罗浮屠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老佛塔,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莫高窟一起,合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回顾起这座塔的建造历史,在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并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佛塔。整座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造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茶罗。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从1814年在灌木丛中发现之后,就成为了印尼的“千佛塔”,对研究印尼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旅游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旅客来此参观游览。 从婆罗浮屠塔的外观上看,它似乎是很不规则的,圆不像圆,方不像方。实际上,许多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人说,婆罗浮屠塔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是为了试图通过建筑风格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也有人认为,这是有意向圆形过渡,从航拍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头三个平台既不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反而像正方形,只有最顶端的那个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圆形。更有人认为,这样建造是为了引导香客们在去追求每一个阶段的真理,从刚开始的万物俱存身边难舍弃,到渐渐看穿一些世间道理,再到最后达到最终洞穿一切的地步。 而从众多的观点中,我却有自己的一个见解。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有“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超脱人世之后就是“涅磐”啦。而我认为婆罗浮屠塔是按照这个说法而建造的,为啥我这样认为呢?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吴文星老师就讲到,婆罗浮屠塔,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的三层而已,其实它在地面下还有更为隐秘的一层。在刚开始的第一层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平台是近似于一个方形,虽有一些凸出的地方。而我们之中很多人不正是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生活着吗?而我认为这些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更加像一个正方形一样井然有序、对称优美。而第一层之中,有很多美丽的浮雕,可这些浮雕却没有直接浮现在世人的眼前,而是有一座巨大的防护墙。也许这些防护墙的存在是为了加固佛塔的底座,但我认为这正代表着欲界中的世人虽身处其中却难以发现其中的不妥,唯有那些不被外物所迷惑的圣人才能透过迷惑去发现这一界的本质,进而逃脱“欲界”。紧接着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有许多的佛龛围绕着中心排列开来,而这两层的佛龛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透过佛龛看到里面的佛像,似乎在述说逃离了欲界的人们虽可以感受到这一界真理的存在,可却难得其本质,就好像这时的人们虽似乎可以摆脱色界中物质的束缚但又不能完全进入无色界。而最后,就是人生中的最圆满状态——涅磐。此刻的圣人,超脱了人世的种种束缚,已经成为了不生、无为、无动的存在啦。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

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刘颖 摘要:“轮回”是佛教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一个观念。它与佛教的关于事物本质观念、事物变化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修行观念、解脱观念等密切相关。佛教轮回观念的形成于印度,和早于佛教产生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关联。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观念。以下仅就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及对现代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方面作一粗略考察。 关键词:佛教轮回;产生及发展;影响 一佛教轮回观念的思想渊源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轮回就特指佛教轮回,这或许和中国古代时大部分朝代的崇佛政策有关。但其实在印度宗教中,有轮回观念的不仅佛教一家,且并非佛教首先提出。早在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吠陀和奥义书中就有轮回观念的提出。所以要追溯佛教轮回观念的产生,就要回顾先前印度宗教中的轮回观念。 早期轮回观念的出现与一部分哲人思考自己死后的去处有关,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就论及了人死后的去处,提到了“阎摩”。认为阎摩是人们死后的所去之所。还提到了最高之天,认为做好事的回报就是死后升入最高之天。 吠陀时期的此类思想表明,当时印度一部分人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不随肉体的腐败而消失,人死后精神会升天并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但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早期佛教所讲的“精神”并不是人生前对文化等的贡献,而是可以等同于魂魄。此时人们并未区别阎摩和神,没有对死后去阎摩表现出恐惧,即阎摩在早期印度人眼里不是我们所述的地狱,并认为阎摩是人死后的必经之所。这和后世印度人对轮回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后世印度宗教(如佛教)则强调死后轮回的次数与所受苦难和人生前的行为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奥义书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有重要发展,轮回观念也渐成体系。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念密切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的更为紧密。再奥义书中已有对轮回观念好坏的区分,有了明确的业报轮回观念。提出了轮回的主体。 但在此时,所谓行善就是严格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教义,尽各种姓应尽的义务。行恶就是与之相反。 早期印度宗教中关于轮回的阐释不尽完善,比如:吠陀中只有简单的轮回观念,并无轮回好坏和生前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奥义书中业报轮回的标准也只是依照婆罗门教教义,没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我的答案:A 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我的答案:C 3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我的答案:B 4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我的答案:D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错 6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已完成1 执政指的是 ? ? ? ? 我的答案:B 2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5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已完成1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 ? 我的答案:C 2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我的答案:A 3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6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已完成 1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我的答案:C 4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 通过2010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 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 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五、佛教的核心理念 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 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 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 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三重门》里罗天诚曾感叹道:“钱有什么意思。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悲,什么喜,什么爱,什么恨,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生,值吗?”虽然他小小的年纪说

2015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98分

2015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98分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 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 ? 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B、正统的儒家 12、滕王阁是谁建的 D、李元婴 13、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 C、九 ? 14、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 A、传统王权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 A、《山居秋暝》 16、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D、崔王李郑 17、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B、王绩 18、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D、《燕歌行》 19、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C、唐代 ? 20、执政指的是D、李权 21、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B、募兵制 22、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B、陈子昂

23、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B、近体诗 ? 24、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A、武则天时代 ? 25、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D、沈约 26、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D、禅趣 27、《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C、当下事实 ? 28、开元中诗人,下面哪一个不与其他三个齐名? ? A、岑参 ? 29、李北海指的是 ? A、李邕 30、李白24岁之前主要是在哪里 A、蜀中 ? 31、杨炯的《晦日药园诗序》中的“若使适情之足??”认为奢华的生活是 ? A、破坏人性的 32、御史台负责监察()。 D、百官 33、“苍梧云”是什么之乡 A、鬼魂 34、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 ? A、盛唐诗 ? 35、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哪里 C、梁园 36、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 ? A、《切韵》 ? 37、高适在()时仕途开始起步 ? A、50.0 38、在诗歌的感情基础上,四杰的诗歌 C、非常充实 39、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B、九 40、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 ? C、张柬之 41、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D、尚书省礼部 42、义不食周粟指的是 D、伯夷和叔齐 43、咏蝉三绝不包括 C、杜牧的《咏蝉》 44、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C、瘦

2015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98分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 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B、正统的儒家 12、滕王阁是谁建的D、李元婴 13、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C、九 14、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A、传统王权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A、《山居秋暝》 16、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D、崔王李郑 17、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B、王绩 18、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D、《燕歌行》 19、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C、唐代 20、执政指的是D、李权 21、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B、募兵制 22、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B、陈子昂 23、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B、近体诗 24、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武则天时代 25、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D、沈约 26、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D、禅趣 27、《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C、当下事实 28、开元中诗人,下面哪一个不与其他三个齐名? A、岑参 29、李北海指的是 A、李邕 30、李白24岁之前主要是在哪里 A、蜀中 31、杨炯的《晦日药园诗序》中的“若使适情之足……”认为奢华的生活是 A、破坏人性的 32、御史台负责监察()。 D、百官 33、“苍梧云”是什么之乡 A、鬼魂 34、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 A、盛唐诗 35、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哪里 C、梁园 36、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 A、《切韵》 37、高适在()时仕途开始起步 A、50.0 38、在诗歌的感情基础上,四杰的诗歌 C、非常充实 39、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B、九 40、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 C、张柬之 41、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D、尚书省礼部 42、义不食周粟指的是 D、伯夷和叔齐 43、咏蝉三绝不包括 C、杜牧的《咏蝉》

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

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 摘要: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佛教;业报轮回;融通;教化 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严格说来,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充斥着佛家和儒教思想的争斗。但是,佛教的很多经典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 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但是来世并一定为人,要在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中轮回。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时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天、人、阿修罗),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畜生、饿鬼、地狱)。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天等归结为气秉的不同,与人们在现世的作为无关。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生中落得好的去所。即一定会有好报。元代的刘谧在其《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而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固然而有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