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

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 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 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 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单元所学篇目《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课前同学们根据填空题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原名(),字(),浙江()人。从《少年闰土》一 文中,我们知道幼时的鲁迅();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中,我们知道在动荡的时局中鲁迅();从《一面》一 文中,我们知道鲁迅()。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

多怀念和深深的思考,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赞扬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的座右铭是:()。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伟大的()、(),是中国文化革 命的()。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 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 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 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出示美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著)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 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 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 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 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1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

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2)、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何关系? (2)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否有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3)鲁迅先生一面对潦草书信深恶痛绝,一面仍展读每一封来信,说明他对青年什么样的态度? (4)文中的鲁迅是生活化人性化的鲁迅,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民族魂”是否背离?说说理由。 (5)吃鱼丸事件反映了鲁迅什么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精品教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

优质课教案《回忆鲁迅先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文导入】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2.背景透视: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3.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4.相关资料 鲁迅名言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预习反馈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qián )诚紊(wěn)乱肋(lèi)膜噢(áo)的一声 抽屉(tì)解剖(pù)遭殃(yāng)踌躇(chóu)(chú) 喘(chuǎn)着窘( jiǒng )迫鉴(jiàn)赏阖(hé)一阖眼睛 2. 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视角,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二)基础梳理 字词清单 舀(yǎo)碟(dié)捆(kǔn)咳嗽(ké)绞肉(jiǎo) 薪金(xīn)校对(jiào)草率(shuài)洗澡(zǎo) 悠然(yōu)吩咐(fēn·fù)揩(kāi)阖(hé) 调羹(gēng)抹杀(mǒ)深恶痛绝(wù) 理解词义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安顿:安稳。 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调羹:羹匙。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忧郁:忧伤愁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校样: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疙瘩: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白萨萨:文中指玻璃窗发亮了,即天快亮了。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

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的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情境导入】 同学们,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他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可以看出这是一篇__________散文。 3.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段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体现了什么? 明确: 1.咳.嗽(ké)轻捷.(jié)虹.口(hónɡ) 吩.咐(fēn)调羹.(ɡēnɡ) 绞.肉(jiǎo) 筷.子(kuài)天津.(jīn)薪.金(xīn) 深恶.痛绝(wù)揩.桌子(kāi)油腻.(nì) 悠.然(yōu)寂.静(jì)阖.眼睛(hé) 玻.璃(bō)白萨.萨(sà)烧瓷.(cí) 抹.杀(mǒ)疙.瘩(ɡē)枕.头(zhěn) 剪.刀(jiǎn)捆.书(kǔn)果戈.理(ɡē) 2.回忆性。 3.(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吩咐坐车;(4)调侃玩笑;(5)读青年人的来信;(6)接待客人感染快乐;(7)品评饮食;(8)工作通宵达旦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二、深入探究——理解形象 本文作者对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数语,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到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描写特别生动具体。“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 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2.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认为?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的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来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章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拓展延伸 1.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女作家萧红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而创作的长篇怀人散文(被选入教材有删改)。萧红把鲁迅当作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对鲁迅的为人、性格、日常生活十分了解,所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的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她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撷取心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味、亲切动人的真实而具体可感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表达了对鲁迅发生内心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与《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一起编在第一单元,是有特殊用意的。了解名人故事,感受名人品格,接受名人“伟岸人格”的教育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和独立人格、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伟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心理成长有重有作用。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的过程中领略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了解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本课为自读课文,我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教材实际设计本课教学目标: 1.多角度阅读指导,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感知生活化的伟人鲁迅。 2.师生交流合作,探究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独特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3.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及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鲁迅的《自题小像》这首诗,由此引出“我心目中的鲁迅”这个话题,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今天,我们由萧红的笔触去领略一个别样的鲁迅先生。 PPT课件出示课文标题,板书——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明确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用作批注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鲁迅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情感; 3.品读细节,探究抓住细节展现人物品格的写作方法。 (备注:教学目标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这堂课共同完成的目标,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平时阅读中,有谁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知道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最新经典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细节,抒发了萧红对先生真切的情感。被安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杰出人物”。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开始学习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第四单元开始训练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不少学生已能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学生还需继续指导、训练,以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单元目标中对人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训练。本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在教学中采用精读,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含义,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随文学习了副词。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也是教读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赏析文中细节描写。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萧红《呼兰河传》中一段文字导入,简单重温作者及其作品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再设计“一读”、“二品”、“三说”、“四比”四个学习环节。“一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品..”是重点,揣摩语言....、品析细节描.....写.,解决旁批问题,要确保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指导学生从问题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两个角度入手细读文本,再全班交流分享,同时随文学习....课文补白的介词..知识。“二品”做好了,“三说..”(总结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总结写法)就水到渠成。“四比..”是课外阅读作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一节课完成这篇长文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保障,即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内容,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品细腻的语言。 教学重点:概括内容,品味细节,理解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76237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回忆鲁迅先生》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3《回忆鲁迅先生》课时一课时主备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重点: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 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 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鲁迅。 2、写作背景。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明确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把握层次,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中获取信息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卓越科学家邓稼先、爱国诗人闻一多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眼前则浮现出一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一个情深义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平常如普通人,温情如平凡人。它从一个鲜为人道的角度,为鲁迅先生形象增添了异常真实,异常亲切的一笔,使鲁迅成为更完满、更丰富的“人”。同时,萧红的散文,情真意切,细腻的笔调充溢着萧红对先生的敬意、怀念种种真情实感,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实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怀人名篇。是为“琐事蕴含人物本色,琐记成就经典篇章”。 三、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关键语句和“批注”方法,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不同“身份”,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萧红心中鲁迅的“身份”之重,理解作者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和梳理文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如“~~~”、“——”等做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鲁迅之“凡人”身份,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明白萧红心中“鲁迅”之“贵人”身份又体会到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二)学法: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并注重积累;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3、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教学重点: 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其实,他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出示鲁迅诗文及相片,从不同层面解读,让学生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了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孔乙己》。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萧红小说的特点: 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 1、易读错的字。 舀yǎo 瞿qú揩kāi 阖hé校jiào对疙瘩ɡēdɑ 深恶wù痛绝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 2、多音字:差塞 3、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描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第二部分(2):描写鲁迅先生走路的姿势轻捷。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1 我要投稿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1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2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3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4正文: 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1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2时:(1911—1942) 3地:黑龙江呼兰人 4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5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