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昆虫抗药性:

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抗药性(iusecticides resistance)。即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增加的现象,其特点是这种由使用药剂而增大的抗药力是可以遗传的。

2、自然耐药性:

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健壮耐性(vigor tolerance)。特点:不稳定,不能遗传,随着条件的改变又可消失。

3、选择性:

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自然抗性(natural resistance)。即有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表现一种天然的敏感度低,即具有高度耐受性,如DDT、抗蚜威对棉蚜的药效很差,而对蚊虫或其它蚜虫的效果很好。这种自然抗性也是可以遗传的。

4、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

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5、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

是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

6、多种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

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7、击倒抗性:

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而对DDT和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称为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

8、IRM

是抗药性治理9Resistan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同时保持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9、植物病原物抗药性: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10、抗性杂草生物型(resistant weed biotypes):是指在一个杂草种群中天然存在的有遗传能力的某些杂草生物型。这些生物型在除草剂处理下能存活下来,而该种除草剂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能有效地防治该种杂草种群。

二、选择题

1、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 ②] 。

①自然耐药性;②抗药性;③交互抗性;④多种抗性

2、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 ③]。

①负交互抗性;②击倒抗性;③交互抗性;④多种抗性

3、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

[ ①]。

①负交互抗性;②击倒抗性;③交互抗性;④多种抗性

4、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称为[ ④]。

①负交互抗性;②击倒抗性;③交互抗性;④多种抗性

5、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而对DDT和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称为[ ②]。

①负交互抗性;②击倒抗性;③交互抗性;④多种抗性

三、简述题

1、简述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对抗药性的形成,现今主要有四种学说:选择学说、诱导变异学说、基因重复学说和染色体重组学说。

(一)选择学说:

认为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 phenomenon),完全取决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二)诱导变异说:

认为昆虫种群中原来不存在抗性基因,而是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昆虫种群内的某些个体发生突变,产生了抗性基因,他们认为药剂不是选择者而是诱导者。

(三)基因重复学说: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theory)抗性基因存在,某些因子引起基因重复(拷贝多个抗性基因),如抗性桃蚜及库蚊的酯酶基因扩增E4或FE4基因扩增。

(四)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进化。

现在大多数人都主张选择学说。

2、简述害虫抗药性的特点。

①对化学合成农药都会产生抗性;②抗性是全球现象,但有区域性,取决于用药历史和水平,最初镶嵌式(Mosaic)分布,用药广泛和昆虫扩散趋于一致;③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日趋严重,对新药剂抗性有加快趋势;④双、鳞翅抗性数最多,农业害虫>卫生害虫。重要农业害虫如蚜虫、棉铃虫、小菜蛾、菜青虫、马铃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尤为严重。

3、简述害虫抗药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

1、穿透作用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降低:

表皮穿透降低,可能是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降低穿透的基因可视为其它抗性因子的强化因子。同时,降低穿透也可作为增加排泄或贮存的强化因子。

(2)神经系统穿透作用降低:

昆虫神经系统对杀虫剂的穿透存在着屏障,与杀虫剂的亲和力降低,从而神经穿透作用降低。

2、作用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

包括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药性有关的AChE的改变,DDT和拟除虫菊酯受体钠通道的改变,引起对杀虫剂敏感度下降,结果产生击倒抗性(Kdr)。其他靶标部位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和新型杀虫剂氟虫腈(fipronil)及阿维菌素(abamectin)等杀虫剂的作用靶标部位,环戊二烯类杀虫剂与该受体结合部位敏感度降低,导致了其抗性;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受体是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Bt)的作用靶标部位。Bt杀虫毒素蛋白与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受体位点亲和力下降,导致了印度谷螟和小菜蛾的抗性。

3、行为抗性:抗性的产生是由于改变昆虫行为习性的结果。

4、代谢作用的增强:

昆虫体内代谢杀虫剂能力的增强,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制。其中主要起代谢作用的酶包括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脱氯化氢酶等。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代谢抗性,实际上是这些酶系代谢活性增加的结果。

3、简述影响昆虫抗性发展的因子。

Georghiou和Taylor(1977)把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分为遗传学、生物学和操作三大类。

(1)遗传学方面的因子:

a、原始抗性基因频率:

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是决定抗性速度的主要因素。频率越高,在同样的选择压力下形成抗性种群的速度越快。

B、抗性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抗性基因是显性、隐性或半显性的问题一是涉及到抗性形成的速度问题。二是涉及抗性种群的纯度。

C、抗性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抗性若是单基因,则难以形成高抗性。大多数抗性害虫种群都是由多基因支配的。多个抗性基因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问题。

(2)生物学因子

a、世代周期

从时间意义上来说,假定每代都经过选择,则每年代数越多,抗性发展得越快。B、繁殖方式:

抗性变化速度与繁殖力之间有正相关性。

C、行为因子

昆虫行为因子对抗性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施药(种植方式、用药水平、习惯不同)总是局部的,如果没有迁飞和扩散的影响,则害虫抗性的发生一般也是局部的。

(3)人为因子(操作因子)

人为因子主要指选择压的强度和范围,即施药的剂量,次数,范围,一般认为高浓度及多次大面积施药有利于抗性的发展。

4、简述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

IRM的基本原则:

(1)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和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某一药剂,特别注重选择无交互性的药剂间进行交替代轮用和混用。

(3)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实行综合防治,即应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遗传的及化学的各项措施,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的比率及其适合度(即繁殖率和生存率等)。(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包括次要害虫)的再猖獗。

5、简述害虫抗药性治理(IRM)的策略:

基本策略有三个:

(1)适度治理(Moderation management)

限制药剂的使用,降低选择压力,而在不用药剂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阻止或延缓抗性的发展。

方法: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和用药量,采用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等(降低选择压)。

(2)饱和治理(Saturation mamagement)

当抗性基因为隐性,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的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度。

(3)多种攻击治理(Multiple attack mamagement)

采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或混用时,如果它们作用于一个以上作用部位,无交互抗性,而且其中任何一种药剂的选择压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那就可以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三个基本策略中,适度治理和多种攻击治理是最普遍的,而采用饱和治理则风险性较大,因为采用高剂量(高杀死)、选择压大,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并且有两个条件:(1)是抗性基因为隐性;(2)保证敏感种群迁入治理区,与存活的抗性纯合子个体杂交,其后代又可用高剂量杀死,达到抗药性治理的目的。

6、简述抗性监测在IRM中的作用。

1、设计抗性治理方案的依据:

(1)监测可及时、正确测出抗性水平及其分布,尤其早期监测,可争取时间上的主动性。

(2)明确重点应治理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保护性治理、治疗性治理)。

2、评估抗性治理的实际效果:

监测害虫抗性水平变化,对整个治理方案或不同阶段抗性治理的效果提供评估,也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补充提供依据(P250)

6、简述害虫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

为了达到即将害虫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以保证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以能延长药剂有效使用寿命的目的,抗性治理必须在IPM原则指导下,加强农业、生物、物理、遗传和其它非化学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方法的有机结合。化学防治应采用科学合理使用药剂,减少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以降低选择压,延缓抗性,减少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

1、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2、农药的限制使用:

3、农药混用:

4、增效剂的使用。

7、简述植物病原物抗药性发生的原理。

通过遗传变异而获得抗药性。

非选择性农药:具有多个生化作用靶标,病原物个体不易同时发生多位点抗药性遗传变异并保持适合度,因此,难以形成抗性。

选择性强的农药:特殊生化位点,单基因控制,随机遗传变异,毒力下降或完全丧失,表现抗药性;

病原物抗药性是由病原物本身遗传基础决定的,既随机突变而出现抗性个体,抗性个体在农药应用之前就存在于群体之中。农药则是抗性突变体的强烈选择剂——选择学说。

8、植物病原物抗性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1)遗传机制:单基因抗药性:等位基因抗药性:寡基因抗药性:聚基因抗药性;突

变基因显隐性;多基因(multigene)抗药性;多效作用等。

(2)生化机制

①药剂与靶点的亲和性降低:产生抗药性最重要的生化机制;

②减少吸收或增加排泄:

③增加解毒或降低致死合成作用:

④补偿作用或改变代谢途径。

9、简述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策略及原则。

杀菌剂抗性治理策略:实质就是以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病原物对相应农药抗性的发生和抗性病原群体的形成,达到维护药剂产品的信誉,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化学防治效果的目的。

设计抗药性治理策略时应考虑如下要点:

基本原则:

①使用易发生抗药性的农药时,应考虑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药剂对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②考虑所有与抗药性发生的相关因子;

③在田间出现实际抗药性导致防效下降以前,及早采用抗药性治理策略。

10、杂草对除草剂抗药性形成学说有哪些?

(1)除草剂选择:在除草剂的选择压力下,自然种群中一些耐药性的个体或具有抗药性的遗传类型被保留并繁殖而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的群体。

(2)除草剂诱导:由于除草剂的诱导作用,致使杂草体内基因发生突变,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对除草剂的解毒能力或使除草剂与作用位点的亲合力下降,而产生抗药性突变体。然后在除草剂选择压下抗性个体逐步增加,而发展成为抗药性生物型群体。

11、简述杂草抗药性种群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1)传粉途径多样,又多具有远缘亲合性和自交亲合性,有利于产生变异。

(2)大多数杂草属一年生,结实期长,繁殖量大,有些种又兼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种类型,有些种如反枝苋、婆婆纳等一年可繁殖数代。

(3)杂草种子寿命长,又具休眠习性,利于多种变异类型的产生和保存。

(4)许多杂草还具有多倍性和杂合性,易于适应新的环境和产生变异类型。

例如:苋科杂草藜具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能力,每株最大种子产量可达70万粒,种子具有异型性(长日照和短日照下产生的种子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休眠习性),并且种子寿命很长,埋土20年仍具发芽能力。

12、简述杂草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1)除草剂作用位点的改变:(2)对除草剂解毒能力的提高;(3)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13、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1)交替轮换使用:(2)除草剂混用:(3)限制使用:(4)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

四、思考题

1.概述昆虫抗药性与自然耐药性的差异。

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抗药性(iusecticides resistance)。即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增加的现象,其特点:(1)种群特性;(2)相对敏感种群而言;(3)有地区性,即与该地区用药历史、药剂选择压有关;(4)受基因控制,可以遗传。

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健壮耐性(vigor tolerance)。特点:不稳定,不能遗传,随着条件的改变又可消失。

2.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有哪几种学说?

对抗药性的形成,现今主要有四种学说:选择学说、诱导变异学说、基因重复学说和染色体重组学说。

3.昆虫抗药性机理主要包括哪几类?

1、穿透作用降低:(1)表皮穿透作用降低:(2)神经系统穿透作用降低:

2、作用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

3、行为抗性:

4、代谢作用的增强:

4.害虫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哪几类?它与抗性发展有何关系?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中间类型(既不是显性也不是隐性neither dominance nor recessivity)、不完全隐性(incomplete recessivity)及完全隐性(complete recessivity)。

抗性形成的速度:显性快;隐性慢。

抗性种群的纯度:显性,抗性种群是杂合子个体,不是纯系;相反,抗性种群是纯系。一旦形成纯系则抗性恢复很难,特别是对孤雌生殖种群。

5.概述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IRM的基本原则:

(1)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和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某一药剂,特别注重选择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间进行交替代轮用和混用。

(3)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实行综合防治,即应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遗传的及化学的各项措施,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个体的比率及其适合度(即繁殖率和生存率等)。

(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包括次要害虫)的再猖獗。

IRM的策略:基本策略有三个:(1)适度治理(Moderation management);(2)饱和治理(Saturation mamagement);(3)多种攻击治理(Multiple attack mamagement)

6.从害虫抗性治理的角度阐述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技术。

抗性治理必须在IPM原则指导下,加强农业、生物、物理、遗传和其它非化学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方法的有机结合。

化学防治:科学合理用药,降低选择压,延缓抗性,减少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

1、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化学农药交替轮用就是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包括药剂的种类,使用时间及次数等。是抗性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即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种药剂。

遵循原则:不同抗性机理的药剂间交替使用,这样才能避免交互抗性的药剂间交替使用。

2、农药的限制使用:

针对易产生抗性的一种或一类药剂的品种,根据其抗性水平,防治利弊的综合

评价,采用限制其使用时间和次数,甚至停止使用等,如我国与澳大利亚棉铃虫抗性治理方案中对Pyr的限用。

3、农药混用:

两种观点:

(1)日本学者认为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用是抗性治理的好办法。

(2)Wilkinsan(美国)认为:混用将给害虫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创造有利条件,会给害虫的防治和新药剂的研制带来更大的困难。

因此农药混用,必须考虑和解决如何避免交互抗性和多抗性产生的问题,要求科学合理研制和使用混剂,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常用混剂有3种类型:(1)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2)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3)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4、增效剂的使用:

使用增效剂可能使用抗性而失败的杀虫剂得以恢复应用。

一般来说,如果抗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特别是单基因的代谢抗性,则使用增效剂可能效果较好。

但必须指出:目前使用的增效剂大多为杀虫剂解毒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有些与杀虫剂具有类似结构,这类增效剂既是解毒酶的抑制剂,又是其底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杀虫剂增效剂也是一种混剂,因而对害虫抗性的产生也不是完全免疫的。

7.植物病原物抗药性发生的原理和机理是什么?

病原物抗药性发生原理:通过遗传变异而获得抗药性。

非选择性农药:具有多个生化作用靶标,病原物个体不易同时发生多位点抗药性遗传变异并保持适合度,因此,难以形成抗性。

选择性强的农药:特殊生化位点,单基因控制,随机遗传变异,毒力下降或完全丧失,表现抗药性;

病原物抗药性是由病原物本身遗传基础决定的,既随机突变而出现抗性个体,抗性个体在农药应用之前就存在于群体之中。农药则是抗性突变体的强烈选择剂——选择学说。

病原物抗性发生机制

1 遗传机制

单基因抗药性:等位基因抗药性:寡基因抗药性:

突变基因显隐性:多基因(multigene)抗药性:多效作用

2 生化机制

药剂与靶点的亲和性降低:产生抗药性最重要的生化机制;

①减少吸收或增加排泄:通过某些代谢变化,阻碍药剂到达作用靶点,或者将已进入细胞内的药剂排出体外;

②增加解毒或降低致死合成作用:通过某些变异,将有毒的农药转化成无毒化合物,或者在药剂到达作用位点之前就与细胞内其他生化成分结合而钝化;

③补偿作用或改变代谢途径:病原物可以改变某些生理代谢,使药剂的抑制作用得到补偿。

8.简述杂草抗药性的形成学说。

(1)除草剂选择:在除草剂的选择压力下,自然种群中一些耐药性的个体或具有抗药性的遗传类型被保留并繁殖而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的群体。

(2)除草剂诱导:由于除草剂的诱导作用,致使杂草体内基因发生突变,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对除草剂的解毒能力或使除草剂与作用位点的亲合力下降,而产生抗药性突变体。然后在除草剂选择压下抗性个体逐步增加,而发展成为抗药性生物

型群体。

9.杂草抗药性的机理主要包括哪几类?

目前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形成机理可以概况为以下3个方面:

1、除草剂作用位点的改变:

2、对除草剂解毒能力的提高

3、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

10.概述治理杂草抗药性的主要措施。

抗性杂草生物型的出现和危害与作物连作、农田耕作及栽培活动减少、高强度除草剂的使用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抗性杂草生物型的产生与控制抗性杂草生物型危害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

1、交替轮换使用:杂草抗药性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地区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除草剂时,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该地杂草群体中抗药性杂草生物型的比例会逐渐上升,当交替轮换使用另一种(类)除草剂时,利用抗药性杂草生物型的适合度通常低于敏感杂草生物型的不利因素,可使群体中稍有上升的抗性杂草生物型恢复到用药以前的水平。

注意:(1)交替轮换的除草剂间不应存在交互抗性;(2)不同类别的除草剂间,如有交互抗性,也不能交替轮换使用。

2、混用:除草剂的科学合理混用,也是杂草抗药性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合理混用除草剂的关键:

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性的除草剂进行混用,尤其是作用位点相同的除草剂间有交互性应避免混用;除草剂混用具有产生多抗性风险。

3、限制使用:对用药量采取限制,即在阈值水平上最佳使用除草剂

4、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作物轮作、耕翻、放牧、焚烧及休闲等。作物轮作能避免栽培系统中使用单一除草剂,从而延缓其抗性产生。

(2)生物防治:利用杂草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病毒和线虫等来防除杂草。

(完整版)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

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 名词解释 农药生物测定:是指运用特定的试验设计,利用生物的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对农药(或某些化合物)的反应,并以生物统计为工具,分析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效应,来度量(判断或鉴别)某种农药的生物活性。 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剂的毒效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称为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如溴氰菊酯对伊蚊幼虫的毒力在10℃时比30℃时大7倍。 正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如敌百虫。 标准目标昆虫:指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杀虫剂内吸毒力:药剂可通过植物根、茎、叶等部位吸收到植株内部,随着植物体液输导,当害虫取食植物或刺吸汁液时,药剂进入虫体并将之杀死。 熏蒸毒力:在适当气温下,利用有毒气体、液体或固体挥发产生的蒸气来毒杀害虫(或病菌)。熏蒸毒力测定:测定杀虫剂从昆虫气孔或气门进入呼吸系统而引起试虫中毒致死的熏杀毒力。化学保护:用药剂处理植物和植物环境,在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前发挥药效,保护植物不受病菌侵染的措施。 化学治疗: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后使用杀菌剂消灭病菌,使植物不再发病。将药剂内吸到植物内部起作用。 化学免疫:植物通过药剂的作用,使植物具有对病菌的抵抗能力,避免或减轻病菌的侵害。杀菌剂的离体活性测定:只包括病原菌和药剂而不包括寄主或寄主植物的培养皿内测定方法,通常根据病菌与药剂接触后的反应,如孢子不萌发、不长菌丝等来作为毒力评判的标准。 杀菌剂的活体活性测定:包括病原菌、药剂和寄主植物在内的活性测定,通常以寄主植物的发病情况(普遍程度、严重程度)来评判药剂的毒力。 致死中量(LD50)(medium lethal dosage):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指一定条件下,可致供试生物半数死亡机会的药剂剂量,表示单位:mg/kg、μg/g或μg/头。 致死中浓度(LC50)(medium lathal concentration):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校正死亡率:采用Abbort(1975)校正死亡率公式,以去除自然死亡对结果的影响。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试题库

附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技术 件: 人员大比武理论知识考试参考试题 题库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法律法规类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所称的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 B )。 A ?农产品及制品 B ?初级产品 C ?植物产品 D ?动物产品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C )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A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B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时间分别为( B ) A. 2006年6月29日、2007年1月1日 B.2006 年4 月29 日、2006 年11 月1 日 C.2007 年1 月1 日、2007 年5 月1 日 D. 2007年4月29日、2007年11月1日 4.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B )的规定。 A .食品安全法B.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C.食品卫生法 D .产品质量法 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

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发布有关( A )状况信息。

6.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 ( B )统一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 情况、食 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及其处理信息、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 息。 A. 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B.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 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D.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7.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时间为( A. 2006年 11月 1日 C . 2009年 1月 1日 8. 《食品安全法》中的食品是指各种供人( C )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 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A .吃的 B .饮用的 C .食用或者饮用的 D .其他的 9. 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 C )联合发布 A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 C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D .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根据( C ),及时修订 A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 .农产品市场监管情况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A ?农产品质量安全 C .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安全 B .食品质量安全 D .农、兽药质量安全 D )。 B . 2008年 6月 1日 D . 2009 年 6 月 1

农药学

1、简述不同类型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答:(1)有机氯杀虫剂 1939年DDT的发现标志着有机合成杀虫剂的新纪元的开始,于1874年首次合成DDT;1 825年首次合成“六六六”。 1940年六六六异构体含丙体99%以上的纯品林丹用以草原上防止蝗虫,1973年1月1日,美国环境保护局宣布禁用滴滴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各国纷纷开始了有机氯农药在粮食产品及环境中残留的研究,,此后,如六六六等有些杀虫剂也先后被禁用。 (2)有机磷杀虫剂 由于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药效高、杀虫谱广、价格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长期以来在杀虫剂工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近年来,带有三元不对称结构和杂环结构的少数新品种又开始受到重视。它们的优点是与传统有机磷无交互抗性,并且毒性低,对环境安全。 (3)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毒衍生物上,即“前体农药”的开发上,通过向结构中引入硫原子,推出了一系列高效低毒品种。近年来,将类保幼激素的结构引入到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是这类杀虫剂的一大突破,得到的化合物是一种非萜烯类氨基甲酸酯结构,具有保幼激素活性,但不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因而对环境特别友好。如瑞士Maag公司推出的双氧威。 (4)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非酯类拟除虫菊酯的开发。如13本除虫菊公司将氟原子引入醚硅菊酯,于1986年开发成功第一个对白蚁有良好驱避作用的新农药氟硅菊酯,杀虫谱广,对多种害虫效果明显,对鱼低毒。 含氟或杂环类拟除虫菊酯的开发。鉴于一般拟除虫菊酯的杀螨活性不佳,而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之后,不但能提高杀虫活性,而且可以改善杀螨性能。因此,近20年来对开发含氟拟除虫菊酯杀虫杀螨剂特别重视,并相继开发成功许多新品种171。如英国捷利康公司开发的氯氟氰菊酯,具有极强的胃毒、触杀作用,具有用药量低,对很宽范围内的食叶性害虫有高效特点,而且可在公共卫生上使用,是第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审准予防治疟疾及其他热带疾病的杀虫剂。目前,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问题和残留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制约这类杀虫剂的进一步发展。 (5)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1934年,日本学者Nitta首先从海生环节足动物异足索沙蚕体内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取 名为沙蚕毒素,并研究了NTX对脊椎动物的药理学特性。但在此后20年里,NTX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60年Hashimoto和Okaichi重新研究提出了NTX的分子式并确定了其结构[10–11]。1965年,Hagiwara等人工合成了NTX[12]及其衍生物,经过广泛筛选,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成功开发了第一个NTX类杀虫剂———巴丹。 (6)新烟碱类杀虫剂 具有杀虫活陛的新烟碱类化合物最早由Shell发现,其先导化合物是SD.03 1588t ,随后Soloway等对该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得到了具有高杀虫活性的硝基亚甲基杂环化合物和噻虫醛(WE108477)t ,其后掀起了对该类化合物研究的热潮。通过对该类化合物官能团变换和构效关系研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新型杂环结构的超高效新烟碱类杀虫剂。目前已经商品化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有8个:1984年日本农药和德国拜耳公司合作开发的吡虫啉、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的啶虫脒、1 9 8 9年日本武田开发的烯啶虫胺、拜耳公司1996年开发的噻虫胺和1997年开发的噻虫啉(thiacloprid)、瑞士诺华(现先正达)1991年研究并于1998年推出的噻虫、日本三井1998年推出呋虫胺t6_1 D1。

华农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实验2014年

实验一 杀虫剂初步毒力测定 1、 实验原理: 初筛试验,又称初步综合杀虫毒力试验。这种试验不涉及毒杀方式和毒杀能力的大小,一般采用较高的浓度,尽量发挥综合毒效(包括胃毒、触杀、薰蒸等作用)。 一般农药初筛毒力测定方法,根据试虫对象不同,多采用浸渍法、喷雾法、喷粉法、饲料混药法等。每处理需试虫15-30头,可以不设重复,每次试验均要设空白对照,施药时要注意各处理用药等量均匀一致。一般液剂在0.1-1%,粉剂1-10%。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药剂配制:将A、B药剂配成0.1%的溶液备用。 2、 试虫移取:取小菜蛾3龄幼虫集中混匀后,用毛笔刷入培养皿, 每处理10头,重复一次。 3、 喷布质量检定:用9cm的白色园纸片来检查喷雾雾滴的大小和喷 布是否均匀一致,如不符合要求,可调节喷头及位置,使喷布质 量达到基本要求。 4、 处理方法:采用喷雾法,选用potter喷雾塔,喷布药液前,用清 水及欲喷洒的药液大量喷布。换药前需将受药盘及雾化室底部用 布充分擦净,然后大量喷布试验的药液。在接有小菜蛾的培养皿 中加入一定新鲜菜叶后,用移液管吸取3ml药液进行喷布,约10 秒后,待药液全部沉降,取出培养皿,做好标记,空白对照只喷 洒清水。待药剂干后,将试虫连同饲料置于恢复室内培养24小时 后检查结果。 3、 实验注意事项: 1、 目标试虫的选择:应选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经济价值,耐药 性较强、生长健壮、自然死亡率底,虫龄虫体大小一致,最好 采用人工饲养的试虫。 2、 环境条件的选择:温度在20-28℃,相对湿度在60%-80%,通气 良好。 3、 处理设计:每处理需试虫15-30头,可以不设重复,每次试验均 要设空白对照,施药时要注意各处理用药等量均匀一致。 4、 实验结果处理: 处理24小时,48小时后,检查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并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大小。试虫死活标准,一般以能正常活动或飞翔的或能正常行动的作为活虫,其余中毒的均为死虫。 5、 思考题: 1、 将筛选药剂的毒力试验结果记入杀虫剂初步毒力试验记载表,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6,共计15分评分标准:2.5答案: 1、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 2、ADI——系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相当人体每公斤体重的毫克数表示。 3、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挥发性盐基总氮——指肉、鱼类样品浸液在弱碱性下能与水蒸汽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主要是氨和胺类(三甲胺和二甲胺),常用蒸馏法或Conway微量扩散法定量。 5、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表示单位是mg/Kg食品或食品农作物。 6、 LD50——指受试动物经口一次或在24h内多次染毒后,能使受试动物中有半数(50%)死亡的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 二、填空 ,×30,共计30评分标准:1分 答案: 1、鲜奶中的乳烃素能抑制细菌生长、防腐败变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 6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3、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4、通过兽医卫生检疫,可以将肉品划分安全肉、条件可食肉和废弃肉 三类。 5、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6、食用油脂常用的卫生学评价指标有酸价、过氧化物值 和羰基价。 7、细菌性食物中毒按照中毒机理可以分为2类,分别是感染型和毒素型。 8、食品法典委员会将食品风险分析分为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 风险情况交流三个必要部分,其中风险评估是食品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农药生物测定一至三章

农药生物测定绪论 一、农药生物测定的含义 ?广义的生物测定为:来自物理、化学、生理或心理的刺激,对生物整体(living organism)和活体组织(tissue)产生效力大小的度量(如:机械刺激、电刺激、各种射线的照射等)。?即:生物测定是研究作用物、靶标生物和反应强度三者关系的一项专门技术。 ?狭义的生物测定为:以生物的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对某些化合物的反应,作为评价这些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量度,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以生物统计为工具,测定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效应,即为生物测定。 农药生物测定:运用特定的试验设计,利用生物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对农药(或某些化合物)的反应并以生物统计为工具,分析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效应,来度量某种农药的生物活性。 二、农药生物测定的简史 第一时期: 19世纪末~1920至1923年间 ?事件:法国学者埃利希(R. C. Ehrlich)研究出测定白喉抗毒素含量的标准方法–特点:都是用单个动物体作直接的效力测定,将待测的药剂与标准药剂相比较来估计其相对药效。 –缺点:由于生物个体从受药到中毒死亡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以生物中毒死亡为反应标准测出的致死剂量总比实际反应所需剂量大。 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事件: –1937年欧文(J.O.Irvin)首先提出了系统的生物测定方法报告; –1947年芬尼(D.J.Finney)出版了系统的生物测定统计方法; –1950年芬尼及古德温(L.G.Goodwin)出版《生物测定标准化》一书; –1957年布斯维纳(J.R.Busvine)出版《杀虫剂生物测定评述》; –1959年张宗炳在其《昆虫毒理学》一书中,以专章对杀虫剂生物测定及统计分析作了系统的论述; –1963年张泽薄等出版《杀虫剂及杀菌剂的生物测定》; ?特点:研究出以生物群体为反应基础的生物测定方法,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第三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因具有各种特殊生理活性的化合物不断出现,生测方法也在发展。 ?事例: –1.研究利用昆虫神经电生理法检测化合物对昆虫的拒食活性取得进展。 –2.杀菌剂也由以传统的病原菌离体试验方法为主,转变为寄主植物上的活体试验为主。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介于活体与离体之间的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测定方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适用于细菌性病害筛选的块根法;适用于大麦白粉病筛选的芽鞘表皮法等。 三、生物测定的内容 ?可以概括为活性筛选的常规测定、田间药效试验、残留分析。也可以归纳为:–1.比较农药对昆虫、病菌或植物的药效或药害; –2.比较农药不同方法、加工质量、物理性状对供试生物的药效; –3.测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混用的效力大小; –4.新研制化合物或农药对供试生物的药效、药害的筛选和评价; –5.研究供试生物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药剂效力的关系; –6.鉴定生物体对农药的抗药性; –7.测定农药在生物体内外、土壤或环境中的残留量。 生物测定的发展趋势 ?植物细胞培养与生物测定相结合

农药残留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农药残留分析 农药残留分析复习题 简答题 1、写出各种硅胶代号及其意义 a.硅胶H—不含粘合剂 b.硅胶G—硅胶和锻石膏混合而成 c.硅胶HF254—不含粘合剂,含荧光 指示剂,254nm呈现强绿色荧光背景 d.硅胶GF254—同时含粘合剂和荧光指示剂,254nm光致发光,呈强的绿色荧光背景 e.硅胶HF254+336—不含粘合剂,含无机荧光剂,在254nm和336nm呈现荧光背景 2、简述农药残留分析常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1)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特点:质量型,准通用型;最高操作温度(℃)450最低检测限丙烷<5 pg 碳/s;线性范围107(±10%)主要用途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对碳氢化合物的灵敏度高 (2)热导检测器(TCD)特点:浓度型,通用型;最高操作温度(℃) 400;最低检测限<400 pg/ml,壬烷:20000 mv?ml/mg;线性范围丙烷:104(±5%);主要用途适用于各种无机气体和有机物的分析,多用于永久气体的分析。 (3)电子俘获检测器(ECD)特点:浓度型,选择型;最高操作温度(℃) 400;低检测限六氯苯<0.04 pg/ml;范围>104;主要用途适合分析含电负性元素或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多用于分析含卤素化合物。 (4)氮磷检测器(NPD)特点:质量型,选择型;操作温度(℃) 400;低检测限用用偶氮苯和马拉硫磷的 混合物测定:<0.4 pg氮/s; <0.2 pg磷/s;范围>105;要用途适合于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的分析。 (5)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特点:质量型,选择型;高操作温度(℃) 250;低检测限用十二烷硫醇和 三丁基膦酸酯混合物测定:<20 pg硫/s,<0.9 pg磷/s;性范围硫:>105磷:>106;要用途适合于含硫、含磷和含氮化合物的分析。 3、简述酶抑制法测定农药残留的基本原理 乙酰胆碱酯酶与胆碱能神经的生理功能极为密切。其生理功能是:当神经冲动到达胆碱能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Ach(乙酰胆碱)外排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激发。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ch完成传递冲动作用后,随即被突触后膜上的AchE在数毫秒内水解,生成乙酸和胆碱,水解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反之,式样提取剂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酶的活性就被抑制,式样中加入的机制就不能被水解,从而不显色或颜色很浅,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计算出抑制率,就可判断农药残留情况。 4、简述超声波萃取原理 超声波辅助萃取: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强烈空化效应、机械振动、扰动效应、高的加速度、乳化、扩散、击碎和搅拌作用等多级效应,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从而加速目标成分进入溶剂,促进提取的进行。 名词解释 1、农药残留:指由于农药的应用而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亲体及其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杂 质、代谢转化产物和反应物等所有衍生物的总称。 农药残留毒性:因摄入或长时间重复暴露农药残留而对人、畜以及有益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2、农药纯品:能够真正反映化合物特性的高纯度物质。 农药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 3、最大残留限制(MRL) :指由食品营养标准委员会推荐的,食品或动物饲料中允许的农药残留物的最大 浓度(毫克/千克)。是根据在毒理学上认为可以接受的食品农药残留量制定的。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指在一生中,对消费者健康没有可感知危险的日摄入量。 论述题 1、论述农药标准品常用的制备方法p62 ①重结晶法(适于除去农药原粉中的少量杂质) ②蒸馏法 ③柱层析法(其特点: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 ④区域熔融法 ⑤升华法(此法在农药纯品制备中应用较少) ⑥薄层色谱法(常用来制备毫克级农药纯品) 2、写出样品提取技术的类型及其提取剂的要求 (1)溶剂提取法包括液液提取和固液提取 固液提取常用以下方法:①索式提取法②振荡提取法③组织捣碎法④消化提取法 (2)固相提取法

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实验指导(精)

农药生物活性测定 实验指导 游红编

实验一供试目标昆虫的饲养 ——棉铃虫的饲养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标准目标昆虫饲养在生物测定中的意义; 2、了解常见目标昆虫的饲养条件及方法; 3、学习棉铃虫的饲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杀虫剂生物测定必须使用大量、群体整齐、健康程度一致,龄期一致的标准目标昆虫,才能保证对杀虫剂毒力的反应准确。因此,进行杀虫剂生物测定必须采用人工饲养标准目标昆虫,以保证供试昆虫的充分供应,这是农药毒力试验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饲养目标昆虫的种类,除采用农作物害虫外,仓库害虫、卫生害虫及其他繁殖力强,便于饲养的昆虫也可采用,通过饲养条件的控制,促使供试目标昆虫尽量达到生理状况一致,以减少试验中的误差。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杂,可长年饲养。但因幼虫在三龄期以后有相互残杀习性,故必须单头饲养。对该虫可采用天然植物饲料,如棉蕾铃、青豌豆、新鲜玉米和辣椒等。若连续大量饲养,须用人工饲养。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1、试虫:棉铃虫; 2、饲养用具:养虫室,培养皿(15cm),培养皿(5cm),养虫缸,纱布等。 3、饲料: (1)、饲料组成: 熟大豆粉(g)20.0 玉米粉(g)30.0 大麦粉(g)30.0 抗坏血酸(g) 1.0 干酵母(g)8.0 琼脂(g) 3.5 苯甲酸钠(g)0.8 棉油(ml) 0.5 36%醋酸(ml) 6.0 10%甲醛(ml) 1.0 水(ml) 200 (2)、配制方法: 取总水量30%的水,加入玉米粉等成分搅拌;另取70%的水,以溶解琼脂,冷却至70℃时与上述成分混合搅拌;饲料均匀倒入培养皿(15cm)内,厚度1.0——1.5cm,冷却后备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饲养条件: 养虫室温度保持26——28℃,相对湿度60%——70%,12小时光照。 2、饲养方法: (1)、在培养皿(16cm)放入约0.3——0.5mm厚的饲料若干块,将附有卵块的纱布放入皿内,用黑布将皿口封住,布上压玻璃板,缸下部对着光源,孵化的幼虫可很快到饲料上取食。(2)、待幼虫长到2龄后,移入装有人工饲料的培养皿(5cm)内,每皿一头,幼虫在内取

2018继续教育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2018年度执业(从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 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最佳选项,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下列哪一个不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点人群():(1分)* ? A.妇女、儿童 ? B. 残疾人群 ? C.老年人口 ? D. 军人 2、以下属于水溶性固体分散体载体的是 ( ) :(1分)* ? A.聚乙二醇类 ? B.聚维酮 ? C.乙基纤维素 ? D.表面活性剂类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需求主要有哪几种类型():(1分)* ? A. 养老服务需求 ? B. 养老用品需求 ? C. 养老金融需求 ? D. 养老地产需求 ? E. 养老机构需求 4、下面哪些方法属于基因芯片原位合成技术():(1分)* ?A、原位光刻合成 ?B、合成点样 ?C、压电打印 ?D、分子印章 5、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地龙药材重金属不超过():(1分)* ? A.30mg/kg

? B.20mg/kg ? C.40mg/kg ? D.50mg/kg 6、从药品质量和临床治疗的角度看,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可以包含三个层次,其包含为( ): (1分)* ?A体外药学一致 ?B体内生物利用度一致 ?C临床疗效一致 ?D以上都不是 7、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下列哪些是它 的优点:( ):(1分)* ? A.制备过程条件温和,不需有机溶剂,绿色环保,无污染; ? B.操作条件不易于控制,产品重现性差; ? C.直接形成微粒,无需粉碎,避免了常规制粒过程中产生相转变、高表面能、静电和化学降解等问题; ? D.对许多溶质具有溶解性,药物溶出效果显著E.技术难以掌握,控制,不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8、在溶剂-熔融法中,先用少量有机溶剂溶解药物,然后将溶液与熔化了的载体混合均匀, 蒸去有机溶剂,按熔融法冷却固化即得。以下哪种浓度的溶剂不影响载体的固体性质( ):(1分)* ? A.5% ? B.6% ? C.8% ? D.11% 9、我国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分)* ? A. 国家领导层重视程度 ? B. 政策文件导向

农药学期末试题

农药学期末试题(第八组)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抗药性:有害生物具有能够抵抗药剂致死剂量的能力且发展成一个种群的现象。 2. 致死中浓度(LC50):引起供试昆虫死亡50%所需要的药剂的度 3. 毒力:药剂对有害生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4. 保护作用:阻止病原物侵入植物体内使植物免于发病的作用。 5. 胃毒作用:药剂经过昆虫消化道引起中毒死亡的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 农药的施用方法有 _喷雾法_ 、 _喷粉法_ 、 _土壤施药法_ 、 _浇泼法_ 、 __拌种法_ 、 _种苗浸渍法_ 、 _毒饵法_、 _ 薰蒸法_。农药的科学使用原则是、 __高效_ 、 __经济__。 2. 农药的毒性分 _高毒__ 、 __中等毒__ 、 __低毒_。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急性经皮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__〈200 mg/kg __ 、__200-1000 mg/kg __、〉1000mg/kg__时,其毒性分别为高毒、中等毒和低毒。 3. 水悬浮剂大多是以固体粒径为 3 -5μm 的固体农药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加入合适的润湿剂、分散助悬剂、增粘剂、防冻剂和水等组分,经砂磨机湿法磨制而成。 4.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

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__5_倍(卫生害虫在__5~10__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__10%一20%__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_抗药性___。 5. 农药的“三致”指:_致畸毒性_、_致突变毒性__和__致癌性_ 6.水分散粒剂是在__可湿性粉剂 (WP)__和____悬浮剂 (SC)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 三、判断题(认为正确的,在题后[ ]内划“T”;错误的划“F”,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般采用药剂的纯品进行毒力测定。(T) 2、原药一般有效成分含量很不高。(F) 3、HLB值小,亲油性越强;HLB值大,亲水性愈强。(T) 4、乳化剂具有“两亲性”,在两相液体中,一头亲油(农药),一头亲水。(T) 5、一般幼龄植物输导除草剂能力不如老龄植物。(F) 6、土壤含水量小,有利于杂草充分吸收除草剂,药效就越高。(F) 7、盖草能广泛用于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T) 8、除草剂混用可提高作物的安全性,降低对后茬作物的影响。(T) 9、除草剂活性初筛不可采用盆栽测试。(F ) 10、室内测定的药品应该是制剂。(F) 四、简答题(共 35分) 1混用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 对 B. 错 A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 对 B. 错 A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 对 B. 错 B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 对 B. 错 A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 对 B. 错 B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 对 B. 错 A 7. 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 对 B?错 B 8. 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形体微小 B?结构复杂 C种类繁多 D?培养容易 B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微生物污染 B. 农药残留 C. 加工方法不合理 D. 没有分类存放 A 10. 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争夺营养 B. 机械损伤 C分泌毒素 D急性中毒 D 11. 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 含有皂素 B. 含有秋水仙碱 C含有龙葵碱 D.含有亚硝酸盐 A 12. 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 蔬菜腐烂变质 B. 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 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 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D 13. 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A. 鲫鱼 B. 草鱼 C鲐鱼 D.青鱼 C 14. 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A. 3 B. 4 C. 5 D. 6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药专业农药学试卷(两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09—2010学年第2学期《农药学》课程A 卷专业班级:制药工程08级命题教师:马志卿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考试成绩: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 LD 50致死中量 2. 交互抗性某一品系的昆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反而对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也产生抗性。 3. 辛硫磷有机磷类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对昆虫兼有触杀胃毒作用 4. 专一性农药 5. 安全间隔期 6. 时差选择 7. 石硫合剂 8. 草甘膦 9. ME 10. 撒施法 - - 总结资料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写在题后的[ ]。每题1分,共20分)得分:分 1. 将功夫菊酯归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主要分类依据是[ ]。 ①按原料的来源和成分来分;②按作用方式来分; ③按毒性来分;④按化学结构和用途来分。 2. 第一代农药主要指的是[ ]。 ①砷素剂;②有机磷杀虫剂; ③无机农药及植物性农药;④波尔多液。 3. 由原药、填料和湿润剂为主要成分混合可加工成[ 可湿性粉剂]。 ①SC;②EC;③WP;④UL。 4. 和昆虫喜食的食物混拌后撒施对昆虫可起到作用的杀虫剂可能属于[ ]。 ①触杀剂;②内吸剂;③胃毒剂;④引诱剂。 5. 对抗菊酯类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棉叶螨,可采用的混合配方是[ ]。 ①功夫+抗蚜威;②灭扫利+西维因; ③浏阳霉素+水胺硫磷;④杀螟丹+久效磷。 6. 防治柑桔矢尖蚧时可以选用[ ] ①25%单甲脒水剂;②90%敌百虫晶粉; ③50%抗蚜威可湿性粉;④矿物性乳剂。 7. 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可以选用[ ] ①5%井冈霉素水剂;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③波尔多液;④BT乳剂。 8. 适于泼浇法的剂型有[ ] ①粉剂;②可湿性粉剂; ③颗粒剂;④油剂。 9.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作用靶标是[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是ACHR ①神经——肌肉接点;②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 ③神经细胞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④AChE。 10. 某地棉铃虫已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抗药性,在防治时可用[ ]。 - - 总结资料

食品理化检验试题及答案1

食品理化检验试题及答案 (每空4分,共100分)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2、GB5009上的准确称取是指用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其准确度为 ±0.0001g。 3、采样应注意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掺伪和 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4、食品理化实验室个人防护设施主要包括护目镜,工作服,口罩, 手套。 二、选择题: 1、食品理化检验包括(ABC) A、快检筛查 B、定性 C、定量 2、法定计量单位包括(AC) A、mol/L B、% C、kg D meq 3、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BCDEFGH): A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B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C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D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E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F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G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H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4、掺伪或中毒样品采样应注意(B) A 代表性B典型性C普遍性 5、一般样品在检验后应保存(A)个月 A 一、 B 三、 C 六、D九 6、罐头或其它小包装食品同一批号,包装小于250克时,采样应 不少于(D)个 A 3、 B 6、 C 9 、D10 7、下列单位哪些是错误的写法(AC) A mg/Kg、 B g/100g、 C PH 、 D mol/L 8、被测物质含量在

农药残留准则试题答案

农药残留在职人员考试试题(共计100分) 姓名考试日期 成绩 一、填空(每个空0.5分,共计20分) 1.残留试验根据农药产品推荐的使用方法,期望得到规范用药条件下的最高残留 量。 2.试验小区设置中,粮食作物不得小于30 ,叶菜类蔬菜不得小于15 ,果树 不得少于 2 ,每个处理设3个以上重复小区,小区之间设保护行或田埂。 3.对于土壤施用颗粒剂、拌种剂、芽前土壤处理剂等,植株消解动态试验可在出苗 后开始按不同间隔时间采样,以研究其消解趋势(可不计算半衰期,或以释放高峰作为原始沉积量计算半衰期. 4.消解试验采用在同一小区一次施药、多次采样的方法进行试验;采样次 数不得少于6次,最后一次的样品残留量以消解率达到90%以上为宜。 5.土壤中的溴氰菊酯用丙酮混合乙酸乙酯提取后一般选用正想填料(填写何种填 料即可)净化柱净化,葡萄中的嘧菌酯用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后一般选用正想填料净化柱讲话,田水中的氨氯吡啶酸一般选用阳离子交换柱富集,苹果中的阿维菌素一般采用衍生后(仪器)fld 检测。大豆中乙羧氟草醚残留,用乙腈提取过后反响填料净化柱净化。 6.在最终残留试验中以推荐最高剂量作为残留试验的低剂量,以 作为残留试验的高剂量,以和作为残留试验的施药次数。 7.在消解试验中旱田作物做可是部分或植株和土壤消解试验,水田作 物中做田水、植株和土壤消解试验。 8.在提取方法开发中一般考虑溶解度和溶剂和基质的匹配度 确定选择提取剂。 9.在检测仪器的选择中一般考虑响应值和吸光度进行检测 仪器选择。 10.在通过固相萃取柱净化时,控制流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净化方法的重现 性。 11.在残留试验中MRL值得选择顺序是中国、cac 、美国、澳大利 亚、韩国。 12.一般除去叶绿素用石墨化碳柱。中性氧化铝柱用水进行脱活。硅胶在烘 箱中进行烘干的目的活化。 13.LC-MS/MS用乙酸铵或甲酸铵水溶液即可做正模式流动相也可以做负模式 流动相。;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反相色谱中出现被分析物出现前伸峰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A.被分析物在柱子上保留过强 B.流动相极性过大 C.上样量过大导致柱子过载

2015农药学博士生综合考试题目

2015年农药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复习题 1.农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请叙述在农药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和如何利用哪些学科知识。 (1) 理论方面:见识的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的化学物质结构知识,物流学的表面张力知识; (2) 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关于农田有害生物的生理机能研究的知识; (3) 需要气象学关于田间小气候的知识; (4) 近代物理测试技术,如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色谱质谱联用,手型分离; (5) 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6) 与生物科学结合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小分子化合物对生物过程的影响与控制,进而有利于对靶标活性物质的合成研究; (7) 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方面:材料科学,尤其是功能材料,分子电子材料的研究; (8) 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方面:农药创新中的绿色合成及其施用。 (9) 经济学方面:农药的销售与管理。 2.请分析农药发展的方向及可能应用的前沿技术。 农药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农药,包括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和激素等)、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及半合成类生物农药,其特点是:①超高效:药剂量少而见效快;②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③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可能应用的前沿技术: ①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②与生物科学结合方面: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子信息学; ③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方面:材料科学,尤其是功能材料,分子电子材料的研究; ④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方面:农药创新中的绿色合成及其施用。 3.农药的化学结构包括哪些功能团? 羟基,氨基,卤素,醛基,酮基,羧基,杂环,酰胺,酯基,醇基,羰基,等等 4.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为什么能够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或提高安全性? 在农药分子中引入过去农药中少见的元素,如氟、硅、锡等原子或基团,往往可以明显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杂环化合物结构多种多样,有些可能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意想不到的生物活性。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可以改变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水溶性,酸碱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等),使化合物更加容易吸附、穿透靶标生物,从而提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根据生物靶标的不同,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可以提高化合物的选择性,选择性的作用于靶标生物而对其他生物更加安全。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也可以使农药化合物在使用后更加容易降解,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对环境的安全性。 5.简述农药筛选和农药生物测定的常见技术及要求异同。 农药筛选和生物测定因目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研究技术。杀虫活性筛选及生物测定技术:①饲料混毒法,②叶片浸药饲虫法,③点滴法,④药液浸虫法。杀菌活性筛选及生物测定技术:①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②抑制孢子萌发法,③抑菌圈法。除草活性筛选及生物测定技术:①种子萌发测定法,②小麦去胚乳法。农药筛选是从大量合成化合物中快速找出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相对于农药生物测定,筛选技术相对粗放。使用生物测定技术测定化合物的活性时,要求较为严格精确。 6.农药毒力和相对毒力的含义是什么?影响农药毒力常见参数的因子有哪些?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即内在的毒杀能力,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算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度量,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影响农药毒力常见参数的因子有:①、药剂本身:农药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含量、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及使用剂量、剂型、用药时期、作用方式等均对毒力产生影响。

农药生物测定

《农药生物测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37 英文名称:Bioassay of Pesticid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1)掌握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原理、触杀毒力、胃毒毒力、内吸毒力、熏蒸毒力、拒食活性等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 (2)掌握杀菌剂室内孢子萌发法,含毒介质培养法及盆栽试验等的测定方法 (3)掌握除草剂生物测定原理及种子发育、植株生长量、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4)掌握各类农药生物测定结果的评判和统计分析方法 (5)掌握大田药效试验的设计原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药学导论》、《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杂草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植物生物学》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以及《普通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基础课程。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农药生物测定.江志利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校内教材).2005年 (2)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参考书目: (1)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黄国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2)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慕立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3)西北地区农作物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指南.张兴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 (4)农药使用技术原理.屠予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5)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吴文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6)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张宗炳.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7)农药药效试验的设计与分析.宋哲和.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2)“农药生物测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的新理从论、新成就、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讲授给学生。 (3)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提倡自学,对于活跃学术思想、开阔思路、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有重要的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的积极参与,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农药生物测定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仪器分析习题及课后答案..

色谱法习题 一、选择题 1.在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 A.保留值 B.峰面积 C.分离度 D.半峰宽 2.在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 A.保留时间 B.保留体积 C.半峰宽 D.峰面积 3. 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 ) A.蒸气压低、稳定性好 B.化学性质稳定 C.溶解度大, 对相邻两组分有一定的分离能力 D. (1)、(2)和(3) 4. 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良好的载体为 ( ) A.粒度适宜、均匀, 表面积大 (2)表面没有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 C.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D. (1)、(2)和(3) 5. 试指出下列说法中, 哪一个不正确? 气相色谱法常用的载气是 ( ) A.氢气 B.氮气 C.氧气 D.氦气 6.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D.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7.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 A.H2 B.He C. Ar D.N2 8.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 A.浓度型检测器 B.质量型检测器 C.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9.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 ) A.H2 B.He C.Ar D.N2 10.含氯农药的检测使用哪种色谱检测器为最佳?( ) A.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 热导检测器 C. 电子捕获检测器 D. 火焰光度检测器 11. 某色谱柱长1m时,其分离度为1.0,问要实现完全分离(R=1.5),色谱柱至少应为多长: A. 1.5m B. 2.25m C. 3m D. 4.5m 12. 气相色谱检测器中,通用型检测器是: A. 热导池检测器 B.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 火焰光度检测器 D. 差示折光检测器 13.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下列操作哪种是正确的: A.先开载气,后开桥电流, 先关载气,后关桥电流 B. 先开桥电流,后开载气, 先关载气,后关桥电流 C. 先开载气,后开桥电流, 先关桥电流,后关载气 D. 先开桥电流,后开载气, 先关桥电流,后关载气 14. 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分析试样中铅、镉等金属离子的含量 A. 气相色谱法 B.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 可见分光光度法 D. 伏安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