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拾遗记6

拾遗记6

拾遗记6
拾遗记6

《拾遗记》中汉代帝王形象研究

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语文) 2010级周燕

指导教师罗欣

摘要:《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集中对《拾遗记》的汉代内容和汉代帝王形象作具体研究,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将《拾遗记》艺术成就的研究推向深入。

Abstract:Shi Yi Ji i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Shi Yi Ji" in Ha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emperor image conte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novel creation, research the "gleanings" artistic achievement further.

关键词:王嘉;《拾遗记》;帝王形象

Key word:Wangjia;Shi Yi Ji;the image of Emperor

王嘉撰写的《拾遗记》作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兼有杂史杂传和博物志怪体两种类型的特点。《拾遗记》共十卷,全书按照史传的体例,以历史年代为顺序记载了从上古庖犠到后赵石虎期间的野史传说和奇闻异事。前九卷按时代次序,第一卷记庖犠至尧舜的故事;第二卷记夏、商、周三代;第三卷记周穆王、鲁僖公和周灵王;第四卷记燕昭王和秦始皇;第五、六两卷记两汉;第七卷记三国魏;第八卷记吴、蜀;末一卷则转为博物志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洞庭等九个仙山。其中卷五和卷六两汉故事是《拾遗记》的描写重点。汉代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在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期间的汉代,经济实力逐渐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然成

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更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两汉期间开疆拓土,国力富强,人口众多,西汉全盛时到达六千万人口,这汉朝人口是最鼎盛的时期,以后频年战乱,到了西汉末东汉初,人口骤减,通过东汉的逐步恢复,到东汉后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万,大致达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这些王朝的建立与繁荣抑或是衰败都离不开各朝代的帝王,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朝代,其帝王亦是受到了关注。研究其帝王形象,进而管窥出帝王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拾遗记》中勤政为民的汉代帝王形象和荒淫昏庸的汉代帝王形象的文化解读,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两汉帝王形象类型

(一)勤政为民(以汉武帝、孝惠帝为例)

在汉武帝统治的初年,几十年的累积,汉代社会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经济建设做得很好,随著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如果不是碰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这是国富民丰的图象。第二个特点是当时的社会非常稳定,犯罪率很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百姓珍惜这样的生活,不会轻易的就去做犯法犯罪的事,做事时也都讲道义。如果有人做坏事,所有的人都会加以批评指正。这样看来的话,汉武帝即位初,一是物质富裕,二是精神健康。

孝惠帝二年,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时有道士,姓韩名稚,则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是东海神使,闻圣德洽乎区宇,故悦服而来来庭。时有东极,出扶桑之外,亦有泥离国来朝。······至二年,诏宫女百

人,文锦万匹,楼船十艘,以送泥离之使,大赦天下。①

孝惠帝在位时,天下太平,战事偃息,书同文轨,各方远国听闻起其圣德,都诚悦来朝拜。汉朝执政为民,圣德远播又如汉武帝:

天汉二年,渠搜国之西,有祈沦之国。其俗淳和,人寿三百岁。有寿木之其国,妇怀其叶者,则终身不老。其国人缀草毛为绳,结网为衣,似今之罗纨也。至元狩六年,渠搜国献网衣以袭。帝焚于九逹之道,恐后人徵求,以物奢费。烧之,烟如金石之气。

太始二年,西方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有至圣之君,则来服其化。

录曰:汉兴,继六国之遗弊,天下思于圣德,是以黔黎嗟秦亡之晚,恨汉来之迟。高祖肇基帝业,恢张区宇。孝惠务宽刑辟,以成无为之治,德侔三王,教通四海。至于武帝,世载愈光,省方巡岳,标元崇号,闻礼乐以恢风,广文义以饰俗,改律历而建封禅,祀百神以招羣瑞;虽[钦明]茂于《唐书》,[文思]称于《虞典》,岂尚兹焉。······②

汉景帝刘启死后,他的儿子刘彻登基,即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采纳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汉武帝刘彻强化皇权,开创年号,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势,从此,诸侯王的势力再也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来又用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理由,取缔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

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撤废了汉朝“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开始重用儒术。虽然刘彻期间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材,汉代也一向“霸王

①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13

②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23-124

道杂之”,但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纳用,使得儒家思想获得重视,并在今后逐步成为华夏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天汉二年时,祈沦国的使者朝贡网衣,武帝心系民生,恐怕会让后人征求而引起事故,以物奢费,于是他将此神奇网衣焚烧毁掉。太始二年时,西方远国亦来朝拜,悦服武帝之德。萧琦于是录曰:恨汉来之迟。孝惠帝致力于宽刑法,以达到无为之治,武帝则视察四方,巡行山岳,观民设教。至武帝时,武帝始令司马迁、公孙卿等共定新历,以正月为岁首,是为太初历。汉朝的大统一为百姓建立了新的生活,而又有这样的圣德贤明君主,不仅汉族人民赞扬称颂,贤君的德治更是远传至他国,使者来贡,络绎不绝。

(二) 招贤纳士,为人才是用

武帝时期人才济济,特别多,有值得讨论的问题。他是怎么把这些人聚拢来的?并且是怎么处理关系的呢?我们看看东方朔的个例。班固说“滑稽则东方朔”②,本意是言谈能变换常理。起到幽默的效果。像向汉武帝自我推荐时说,“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③说自己身高两米多,又说自己眼睛像珍珠,性格与才华,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像鲍叔廉洁,守信用像尾生,这种自我推荐把自己说得好得不得了,说自己学习,积累下来,能背诵二十二万言,兵书等二十二万,要什么有什么。“文辞不逊,高自称誉”④。汉武帝恰恰欣赏,留下来了,给职位。班固对汉武帝有自己的解释“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⑤量才录用,能识人用人。又举了公孙弘、董仲舒、主父偃等,根据特长来一一任用,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他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东方朔如此,对司马迁也是如此。汉武帝选拔人才,有三大特点:一是人才类型齐全,像文臣有公孙弘,武有卫青等,法律有赵禹等,“汉之

②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105

③班固.《汉书.东方塑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25

④班固.《汉书.东方塑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25

得人,于兹为盛……后世莫及”⑥,在他笔下是人才济济;二是英雄不间出处,有许多出身不高,像卫青,本是奴仆出身,桑弘羊是商贩之家,还有匈奴中投降而来的,只用真才实干,不间出身,放心地作用;三是真心仰慕,非常敬重,举了例子,像“以蒲轮迎枚生”,是枚乘,赋写得好,汉武帝久仰其大名,但是他年龄大了,不适合长途奔波,汉武帝用一辆车用蒲草裹起车轮,让他坐得舒坦些,结果还是死在半路上,却也能体现出尊重人才的姿态。

(三)接纳进谏(以汉昭帝为例)

刘彻驾崩后,年仅7岁的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汉昭帝刘弗陵登位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一起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暴发元凤政变,汉昭帝刘弗陵果断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防止了霍光被冤杀。之后霍光继续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国。刘弗陵则遵循汉武帝晚年的治国策略,对内仍然坚持休养生息,以至于苍生安居乐业,四海清平。

昭帝始元元年,穿林池,广千步。······帝时命水嬉,游宴永日······使宫人歌曰:[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支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开曙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云多!]帝乃大悦。起商台于池上。及乎末岁,进谏者多,遂省薄游幸,埋毁池台······⑦

《汉书.卷八》:“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大雨,渭桥绝。八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秋八月,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 六年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

⑥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107

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28

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 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朗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汉昭帝的治国时间不长,英年早逝,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从以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他注重视农业生长,平叛乱,巩固朝廷局面,国内虚耗,户口减半,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止息,是非分明,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为汉朝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底子,难怪班固最后予了他高度的评价。

(四)荒淫放荡(以安、灵二帝为例)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阶,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其水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帝盛夏避暑于裸游馆,长夜饮宴。帝嗟曰:[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宫人年二七以上,三六以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著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子洗涴毕,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又使内竖为馿鸣。于馆北又作鸡鸣堂,多畜鸡,每醉迷于天晓,内侍竞作鸡鸣,以乱真声也。······⑧

灵帝的荒淫浪荡不但见于《拾遗记》,《后汉书·灵帝纪》和《五行志》都有记录:[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百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这样的淫荡昏庸君主,好听驴鸣,于是让内侍学驴叫,真正是败类!所谓萧琦录曰:安、灵二帝,同为败德。也是如此这般。庸才缘心,缅乎嗜欲,塞谏任邪,没情于淫靡。至于历朝列代的往过之主,莫不凭威猛以丧家国,肆奢丽以覆宗祀,询考先坟,往往而载。⑨

⑧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44-145

⑨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46

1.好女色(以汉成帝为例)

汉宣帝刘询身后,汉元帝刘奭登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招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振起。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登上皇位。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溺于女色而怠忽政务,前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因为赵氏姐妹无法生育,所以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儿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忍杀害,史称“燕啄皇孙”。也正因为“酒色侵骨”,汉成帝刘骜最后终于死在温柔乡中。正如《拾遗记》中说:

汉成帝好微行,于太液池旁起宵游馆,以漆为柱······所幸之宫,咸以毡绨籍地,恶车辙马迹之喧。······每乘车返驾,以爱幸之姬宝衣珍食,舍于道旁······是以鸿嘉、永始之间,国富家丰·······故刘向、谷永指言切谏。于是焚宵游宫及飞行殿,罢宴迆之乐。所谓从绳则正,如转圆焉。⑩

2. 好男色(以哀帝为例)

汉成帝刘骜身后,汉哀帝刘欣登基。哀帝有断袖之癖,竟日与宠男董贤厮混游戏不务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哀帝尚淫奢,多进谄佞。幸爱之臣,竞以妆饰妖丽,巧言取容。董贤以雾绡单衣,飘若蝉翼。帝人宴息之房,命筵卿亦轻衣小袖,不用奢带脩裙,故使宛转便易也。宫人皆效其断袖。又曰,割袖恐惊其眠。11

前7---前1年在位的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喜男色。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尊宠董贤一家,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对于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情《汉书.佞幸传》也有曰:贤宠爱日甚,……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画寝,偏籍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二、《拾遗记》帝王形象成因分析

⑩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37

(一)时代背景

《拾遗记》卷五和卷六展现的是两汉故事。汉代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在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期间的汉代,经济实力逐渐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更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两汉期间开疆拓土,国力富强,人口众多,西汉全盛时到达六千万人口,这汉朝人口是最鼎盛的时期,以后频年战乱,到了西汉末东汉初,人口骤减,通过东汉的逐步恢复,到东汉后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万,大致达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拾遗记》让我们看到,自东汉王朝崩溃以后,魏、蜀、吾三个集团形成了鼎足割据的局面。在连年混战中,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除了大量被屠杀还经受着疾病灾荒的袭击,颠沛流离,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西晋建立后,接连着的八王之乱,以及少数民族的入侵,尖锐的阶级矛盾加上民族矛盾,处于这样社会的各阶层人民都有朝不保夕的危险。因此逃避现实、追求麻醉的出世思想便很自然地萌生。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从汉末到六朝为篡夺时代,四海骚然,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时,皆让超脱现世,不问世事,所以好饮酒。驯至名士方士化,方士名士化,二者合流,共同致力于鬼神灵异的传播渲染,于是志怪小说盛行起来。王嘉正是在这样社会氛围中生活的一个人物,《拾遗记》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的一部小说。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反转过来,这样社会的面貌在《拾遗记》中也是得到了反映的,特别在后几卷中反映得尤为明显。不管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还是统治阶级的荒淫贪财、奢侈放荡都有所反映。同时这样的经济关系,这样的政治生活,自然也影响到它的上层建筑—文化、习俗、思想各方面。

(二)帝王的成长历程

《拾遗记》是以帝王世纪为线索,将其遗闻逸事,荒诞传说串连起来,其中虚实皆有,有的则与史实记载相符。如:“庖犠氏之茹腥、穴居”、“炎帝教民耒耕”、“舜葬苍梧”、“王莽九虎之号”、“汉成帝微行”等等。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帝王。许多古代文献关于三皇五帝的描绘都具有一副神秘怪异的面具。如《诗含神雾》说少女华胥践踏雷神迹而感孕,生子伏羲。《春秋元命包》又说“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余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拾遗记》称白帝之子与神女皇娥婚配,生少昊。这些记载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但三皇五帝的神话,是对英雄的一种崇拜和传说。而汉代的帝王神话,则不仅仅是一种对神仙的迷信更是古代帝王建立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虽然已经意识到神化帝王的必要性,但他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编好一个神话便已经病死沙丘。而汉高祖刘邦完成了第一个用帝王神话神化帝王的创举。

先秦时期流传着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和江源履巨人迹而生弃的传说为刘邦编造神话提供了现成的形式。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之《高祖本记》就记载下这样一个神话:“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了证明刘邦确实是蛟龙的儿子,《史记·高祖本记》又说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赊酒。醉卧,王媪、武负见其上常有龙,怪之”。从此,刘邦蜕变成一个人人敬畏的龙的儿子。这个神话了的帝王形象也深入人心。《拾遗记》卷五汉太上皇微时遇铸工为天子铸剑,铸工说若得太上皇腰间佩刀杂而治之,即成神器。铸工问上皇何时得此匕首,上皇云:秦昭襄王时,余行逢一野人,于陌上授余,云是殷时灵物,世世相传,上有古字,记其年月。铸工为天子铸剑,等到剑铸成功后,工人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长佩于身,以歼三滑。大抵这些都是为神化帝王形象而作了。

汉文帝,名君,原名刘恒。其母薄姬出身卑微,又受刘邦冷落,故而虽然刘恒在刘邦众子中排行第四,却最为低调,凡事拘谨,形貌老实宽厚。八岁时,受众大臣共举为的代王,也因地位不如其他王子得以躲过吕后迫害并且上位。皇位之上,刘恒也依然小心,甚至以占卜入长安,而后,先是薄昭探听长安虚实,后有属下与其途中探路,其小心谨慎,可见一斑。更因其步步为营,开启著名的“文景之治”。

(三)小说家王嘉的创作思想

《拾遗记》共十卷,全书按照史传的体例,以历史年代为顺序记载了从上古庖犠到后赵石虎期间的野史传说和奇闻异事。前九卷按时代次序,第一卷记庖犠至尧舜的故事;第二卷记夏、商、周三代;第三卷记周穆王、鲁僖公和周灵王;第四卷记燕昭王和秦始皇;第五、六两卷记两汉;第七卷记三国魏;第八卷记吴、蜀;末一卷则转为博物志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洞庭等九个仙山。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而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为正史所不载。这就是为什么隋唐志把它列入杂史而《宋史·艺文志》则把它列为小说的原因。

就形式上看,这部书从三皇五帝一直叙述到后赵石虎,不但有帝王的名号,如神农、帝尧、黄帝、帝舜、夏禹、殷商到两汉,有太上皇、惠、武、昭、宣、成、哀,有明、章、安、灵、献,甚至还有士人刘向、贾逵、何休、任末、曹曾。三国,魏有明帝、文帝,吴有孙坚,蜀有先主,晋有武帝、惠帝,后赵有石虎。而且有年代有事迹,煞像一部史书。然而若就内容来考察,所写人物不管是帝王或者士人庶子,都杂有荒唐怪诞的神话或传说,则这所谓的事迹却“十不一真”,证以史传皆不合,是只能看做故事,作为谈资,而不能信其为史实的。

值得探讨的是魏晋小说既然以志怪为主,所写的一般是超现实的题材,何以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出人命的情感和愿望呢?我们的答案是:这些作品固然是出自文人或方士之手,但是这些故事的来源却大都是民间的一些传说,

作者不过是尽了搜集和写定的义务,所以原来故事的思想内容往往自然流露而不可掩。纵使作者主观上未必有反映现实、表达民意的意图,而在客观上却或多或少地起了这样的作用,这是不难理解的。就《拾遗记》而论,当然也是如此。而他的作者王嘉又是曾经多年隐居山野的,对于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自会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他以一个方士的身份来写书,因而在写到他的前辈方士的时候,常常有近似自我表现的情况,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如史称王嘉“不食五谷,不衣美丽”,而他笔下的子韦也是一个“不服宝衣,不甘奇食”的“野人”,正可看作是他自己的影子。同时也和那些残民以逞的贵族们所过的奢侈生活,形成强烈的对照。而子韦对宋景公说的“德之不均,乱将及矣,修德以来人,则天应之祥,人美其化”云云,我们也可以看作是王嘉自己的言论,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看来,《拾遗记》中汉代帝王形象有勤政为民与荒淫无道两大类,其形象的塑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王嘉的创作意图是有密切关系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

[2]王兴芬.王嘉与《拾遗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2-3.

[3]朱莉莉.《拾遗记》作者、版本及文学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6.

[4]孙勇.王嘉及《拾遗记》研究[D]兰州大学,2010:6-9.

[5]樊伟峻.魏晋南北朝博物类只怪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3.

[6]王兴芬.《拾遗记》研究综述[D].西北师范大学,2007:1-10.

[7]张春红.《拾遗记》创作的神奇化追求[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

[8]张凯.试谈萧琦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35.

021《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借,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白题二十字,赐守宫女云: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车驾既行,师徒百万前驱。大桥未就,则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濬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御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濬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帝离都旬日,幸宋何妥所进车。车前只轮高广,疏钉为刃。后只轮庳下,以柔榆为之,使滑劲不滞。使牛御马(车名)自都抵汴郡。日进御女车。车<车宪>垂鲛绡纲,杂缀片玉鸣铃,行摇玲珑,以混车中笑语,冀左右不闻也。长安贡御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骏憨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名,采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花外殷紫,内素腻,菲芬粉蕊,心深红,跗争两花,枝干烘翠,类通草,无刺。叶圆长薄,其香气农芬馥,或惹襟袖,移日不散,嗅之令人不多睡。帝令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上大悦。 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 一日帝将登凤舸,凭殿脚女吴绛仙肩,喜其柔丽,不与群辈齿,爱之甚,久不移步。绛仙善画长蛾眉,帝色不自禁,回辇召绛仙,将拜婕妤。适值绛仙下嫁为玉工万群妻,故不克谐。帝寝兴罢,擢为龙舟首楫,号曰崆峒夫人。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录。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黛不绝。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因吟《持楫篇》赐之曰:旧曲歌桃叶,新妆艳落梅。将身旁轻楫,知是渡江来。诏殿脚女千辈唱之。时越溪进耀光绫,绫纹突起有光彩。越人乘樵风舟,泛于石帆山下,收野茧缲之。缲丝女夜梦神人告之,禹穴三千年一开,汝所得野茧,即《江淹文集》中壁鱼所化也。丝织为裳,必有奇文。织成,果符所梦,故进之。帝独赐司花女洎绛仙,它姬莫预。萧妃恚妒不怿,由是二姬稍稍不得亲幸。 帝尝醉游诸宫,偶戏宫婢罗罗者,罗罗畏萧妃,不敢迎帝,且辞以有程姬之疾,不可荐寝。帝乃嘲之曰:个人无赖是横波,黛染隆颅簇小蛾。幸得留侬伴成梦,不留侬住意如何?帝自达广陵,宫中多效吴言,因有侬语也。帝昏湎滋深,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戴车纱皂帻,青绰裒长裾,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许,罗侍左右,中一女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即丽华也。每亿桃叶山前,乘战舰与此子北渡。尔时,丽华最恨,方倚临春阁,试东郭<夋兔>紫毫笔,书'小砑红绡,作答江令璧月'句,未终,见韩擒虎跃青骢车拥万甲直来冲入,殊煞风影,以至今日。"俄以绿文测海蠡,酌红梁新酿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白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

烟涛微茫信难求(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默契)

原文名:大洋彼岸的玛雅兄弟 作者:长铗 原载《科幻世界》 烟涛微茫信难求 殷商末年,周武王率军闪击殷都朝歌。当时殷军主力正在山东一带打仗,驻守朝歌的殷军仓促应战,结果在牧野全军覆没,帝辛自丨焚,国破家亡。据史书记载,在山东作战的殷人共达二十五万,是殷人中最能征善战的一族,唤作飞虎族。亡国后,这些人不愿做周的臣民,于是在将军攸侯喜的带领下,夺海东渡……然而,从此海外再也没有传来这群冒险家的信息。攸侯喜率领的二十五万殷人哪里去了呢?是被浩渺汪洋吞没了吗? 天之浮桥与黑潮暖流 正如大西洋东西海岸线轮廓能几乎完美地契合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太平洋两岸的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也存在一种令人不解的文化契合现象。 这一奇特现象的最早发现者,大概是中华民国第一任驻智利公使欧阳庚。1922年,他偶然发现公使馆的马车房后面有三亩涕竹,不由得大为奇怪,因为滋竹原是中国福建、广东一带的植物群,乃是造舟材料。于是,他问印第安仆人这些涕竹是从哪里来的,仆人说:“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传外伤药,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带来的,现在印加的Hosi 医师都用涕竹治外伤,用针灸治疗内科百病。”欧阳庚闻听此言,心念一动,当年盘庚避水迁都,不是发明了针灸治疗瘟疫么?《神异经》上则说涕竹可以治疗瘟疫,这等中药偏方,印第安人又是如何知道的?这个Hosi王会不会就是殷末逃亡海外的商人后裔攸侯喜?至少从发音上讲,相似得令人遐想。 四十一年后,一位名叫布·德·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三百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玛雅人的许多传说。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的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 这里的“天之浮桥”暗示的是殷人的东渡路线吗?三千多年前,殷人的造船技术与航海知识是否足以使他们跨越迢迢万里的大洋呢? 可能性是有的。考古学家曾发现五千年前山东沿海人民出海捕鱼的遗迹。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已在黄海的海岛上有了殖民点。此外,在山东长岛还发现了四千年前的木板船。这说明,殷人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远海航行的技术、知识和物质条件。 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存在,又将这一设想的可能性大大推进一步。源于北赤道海流的黑潮暖流,从台湾东部北上日本南岸向东,与常年顺风的西风漂流相接,至美洲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为加利福尼亚海洋,直达墨西哥海岸。学者们认为,在东北太平洋上航行的木船一旦进入这股长年性质稳定的漂流带,是可能到达美洲的。为此,他们做了一系列探险试验。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率众驾小艇八艘,从广东下海,随后进入黑潮,果然漂亮至加利福尼亚。 也许,对于冒险家而言,大洋并非想象的那么宽阔不可逾越。 人,人种,语言,文字 南美球星雷科巴因为外貌的原因,被国际米兰的队友送了个外号,叫“中国男孩”。他就是印第安人的后裔。 玛雅人、印第安人与中国人相似这一点,得到了人类学家的证实:玛雅人与中国人同属蒙古利亚人种,不仅拥有内眦皱裂、幼年骶部色斑、体毛较少等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而且

《南唐拾遗记》【明】毛先舒

南唐拾遺記【明】錢塘毛先舒稚黃纂 敘曰:予觀李後主,雅好儒學,善文章。繼統江南,屢有美政。惜其智略不優,而喜游宴,又湎于酒,遂以亡國。然非有吳主皓東昏侯之酷虐淫酗亡度也。歸命之後,謂宜優饒小詞,何罪致慘禍以死,無乃宋人實甚。予讀馬令、陸遊諸公所撰著及他外紀所載,竊悲之。嗟乎,煜未為太子時,以兄冀性嚴忌,獨遠嫌避跡,執喪哀過其禮,可不謂孝友出天性者哉。太宗號宋英主,然太祖十月崩,十二月即改元傳位,後致弟姪俱不得其死。開寶皇后崩,群臣不成服天倫之際,慚德實多,故迹成敗以議,而賢否繫之,非篤論也。予故略采江南遺事諸不見正史者,附錄馬陸二書、鄭文寶近事、陳彭年別錄及陳霆唐餘記傳之後,名曰南唐拾遺記,以備覽古者之蒐擇,且以懲喪失家國者,不必盡極亂之主而不能自強于為政,雖才華明敏為守文令辟,亦終不免辱於銜壁云。 宋藝祖事周世宗,功業初未大顯。會世宗征淮南,駐蹕正陽偪壽州。時劉仁贍未下,而藝祖分兵略滁州。滁四面皆大山,去州三十里為清流關則平川,而又有西澗在滁城西。是時江南李璟據一方,國力全盛。聞世宗親至淮,而滁州其控扼地,且欲援壽州。命大將皇甫暉將兵十萬扼其地。藝祖以周軍數千與暉遇於清流關隘路,周軍打敗,暉整師入憩滁州。藝祖兵聚關下,且虞暉再至。問邨人云,鎮州趙學究在邨教學,多智計。邨民有爭訟者多詣以決曲直。太祖微服往訪之。 學究者,固知為趙點檢也。迎見加禮,太祖再三叩之。學究曰,皇甫暉威名冠南北,太尉以其與己如何?曰非敵也。學究曰,然彼兵勢與公如何?曰非其比也。曰然兩軍之勝負如何?曰彼勝我敗,畏其出兵,所以問計于君也。曰然則使彼整軍再來,則師絕歸路,無複有遺類矣。藝祖曰,當復奈何?學究曰,我有奇計,所謂轉敗為勝者也。今關下有徑,路人無行者,雖牌軍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直抵城下。方阻西澗水大漲之時,彼必謂公既敗,無敢躡其後者。公能由山背小路率兵浮溪澗水至城下,斬關而入,彼方戰勝而驕,解甲休眾不虞,公來可以得志,所謂兵貴神速,出其不意者也。 藝祖大喜,且要學究為導,學究亦不辭,遣人導之。即夜出小路行軍,皆跨馬浮西澗以迫城。暉果不為備,奪門而入。既入,暉始聞之,率親兵擐甲與藝祖巷戰,三縱而三擒之。帥既被擒,或謂周師且大至。城中亂,自相蹂踐,死亡不可計數,遂下滁州,即國史所載。太祖曰,餘人非我敵,須即斬皇甫暉頭者,此時也。 滁州既破,則壽為孤軍,故周人得以擒仁贍,自破滁州始也。暉擒送正陽御寨,世宗大喜,見暉於簣中,金創被體,自撫視之。暉仰面言我自貝州卒伍起兵佐李嗣源,遂成唐莊宗之禍。後率眾投江南,位兼將相,前後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未嘗敗。而今日見擒於趙匡允者,乃天贊匡允也。因盛稱藝祖神武,遂不治創,不食而死。至今滁人一日五時鳴鐘以資薦暉云。

《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

大业拾遗记

大业拾遗记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借,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白题二十字,赐守宫女云: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车驾既行,师徒百万前驱。大桥未就,则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濬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御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濬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帝离都旬日,幸宋何妥所进车。车前只轮高广,疏钉为刃。后只轮庳下,以柔榆为之,使滑劲不滞。使牛御马(车名)自都抵汴郡。日进御女车。车<车宪>垂鲛绡纲,杂缀片玉鸣铃,行摇玲珑,以混车中笑语,冀左右不闻也。长安贡御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骏憨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名,采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花外殷紫,内素腻,菲芬粉蕊,心深红,跗争两花,枝干烘翠,类通草,无刺。叶圆长薄,其香气农芬馥,或惹襟袖,移日不散,嗅之令人不多睡。帝令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上大悦。 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

秦始皇曾与外星人接触的证据

秦始皇曾与外星人接触的证据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秦始皇(网络图片)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瞭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

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长城是外星人叫秦始皇建的,一方面名义上是防止匈奴入侵,一方面在实质上和狮身人面像组成风水布局。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涌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谁能想像,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西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我们怎么能完全相信现代所谓的科学结论呢?那么反过来说,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为什么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于,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结合《拾遗记》所说的,有可能是外星人给他们造的剑,你还认为我是“想像力丰富”吗?这是逻辑,铬盐氧化处理法、形态记忆合金,铁证如山,若用外星人说法来解释足够的合情合理。 中国古籍《博物志》里的外星旅行(图) 《博物志》是晋朝人张华所著的一部怪书,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异草木虫鱼和飞禽走兽,也有神仙方技记录,其中也保存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对于研究古代和历史的人,是有参考价值的。

《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回答12-16题。(共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2.(1)旨:甘美(2)负:背 评分说明:(2分)每题1分。 13.(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评分说明:(4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是故”“困”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B 15.D 16.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评分说明:(2分)围绕两文,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中国名剑榜

[资料]中国名剑榜 中国名剑榜 (0) 轩辕剑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 《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1) 腾空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 禹剑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3) 启剑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后藏之秦望山。 (4) 太康剑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 夹剑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 定光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古文篆书,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 照胆殷武丁铸,铭曰照胆,古文篆书,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 含光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承景脊练。 (9) 镇岳尚方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 昆吾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 骏周简王铸,铭曰骏,大篆书,三尺。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 干将莫邪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13) 越五剑越欧冶子造,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 越八剑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 龙渊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 太阿工布铁剑三枚太阿工布诫,秦昭王铸,铭曰诫,大篆书,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 定秦秦始王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 神剑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 赤霄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 神龟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xx: 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住杜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橘井: 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泡枣探秘

泡枣探秘 这是一个阴暗的冬日,听说西安凌晨下了一场小雪,只有一个人看见了,还照了相,发到网上,说是西安第一场雪。而大家都说没看到下雪。我说这是鬼雪,太神秘了。陕西地方,神秘的东西多了。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你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煮一壶酽茶,放进去两枚干巴巴皱巴巴黑巴巴的大枣,不一会,它们就会鼓起来胖起来红起来,鲜艳圆润,养眼养心。大枣是果蔬中的鬼精,枣是天赐人间的宝物。中医说这样有补益作用。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同样是大枣。炮制方法不同,效果也有差异。酒枣兼有活血作用,蜜枣加强了润肺的作用。而民间秘传的泡枣,又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令男人兴趣盎然,蓬勃崛起,且能延年益寿。 什么叫泡枣?泡枣古称牝甘,或者阴枣。炮制方法很奇特,就是将风干的大枣放入未婚女子或者年轻女子的阴户中,第二天取出,当即食用。有人说阴枣是来自陕西民间,又有人说陕西要将阴枣申遗。起因便是现代文学作品《白鹿原》、《废都》中的精彩的文学描写。 《白鹿原》中的郭举人是一个喜食阴枣者。他让自己的小老婆小娥每晚给他用阴户泡枣。并且让自己的大老婆亲眼看着把两枚干枣放进阴户。而小娥则悄悄地将枣取出扔进尿盆里。第二天把被尿泡胀的枣给郭举人吃。虽然在阴户里没有泡够一天,竟然让郭举人功能猛进,犹如返老还童。小说没写这枣放进去的时候是不是要清洗干净。晒干的大枣有许多皱褶,容易藏污纳垢,滞留细菌,如果枣不干净,就会把机器弄坏的。 《废都》中的庄之蝶用阴户泡的不是枣,而是荔枝,泡的适应范围拓宽了,但工艺是一模一样的,效果也是一样的。相对于泡枣,泡荔枝倒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一是它干净卫生,没有后遗症;而是便于南方荔枝产地的人们操作。 阴枣在陕西民间的确传说很广。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大孩子们说这话。说是四川著名大地主刘文彩荒淫无度,养了七个年轻女人,专门给他泡枣。晚上临睡前让每个人把一枚大枣塞进阴道中,第二天一大早,一声口哨,七个女人光溜溜地站成了一排,刘文彩便走过来,她们就撇开大腿,一齐拿出泡胀的枣,刘文彩便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好像味道很美似的,也不知道吃了以后结果如何,有没有把脾胃吃坏。但没有听说陕西哪个村里有泡枣的人,也许这太隐私,如香港人私家菜配方密不外传,或许张家也泡,李家也泡,但都做事诡秘,不声张而已,除非刘文彩那样的,而陕西没有那么大的的地主,这事就不容易传出来。 那时候小,不知道吃这玩意儿有啥用。后来,看了许多古典文学著作,才知道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特别是古典文学中的道家讲究以阴补阳,即利用女人的阴精补益男子的阳气。没见道家泡枣,但是道家讲“采战”功夫,就是男子和年轻的女子交媾的时候,忍住不泄,用意念将女子的阴精采走。 女子的阴精是大补,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铁打的事实。当今有个名人,而且名气很大,但是多病,病得快死了,有个中医大夫建议他取个小媳妇。他吓出一身冷汗,说我这身子,犹如油灯将枯,哪里耐得住她用力抽吸,不是要我命么?大夫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克又相声,无阴不生,无阳不长,她可要你命,也可给你寿,若以我办法行事,保你能延年益寿,功能长进,而丝毫无害。于是,名人休了老妻,纳一小妻,年方十八,夜夜采战,果然百病痊愈,至今精神矍铄,还在为国家工作。

名剑记-明-李承勋

名剑记 (明)李承勋 【提要】《名剑记》一卷,明李承勋撰。李承勋(1473-1531),字立卿,湖广武昌府嘉鱼县(今湖北省嘉鱼县)人,明弘治六年、登进士第,后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该书辑历代名剑史料传说为一编,可资博览。 【版本】《古今图书集成》本 【正文】 ○轩辕剑 《广黄帝本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 ○画影剑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夏葛剑 夏禹铸一剑藏之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又有背面,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照胆 殷太甲剑名“照胆”,古文篆书。 ○昆吾(一为锟铻) 子顺对魏王曰:“周穆王时,西戎献昆吾之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泥。” ○辟邪剑 吴王有辟邪剑。 ○越五剑 《越绝书》: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 ○龙泉〒太阿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曰:“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欤?”因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尺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 ○吴二剑 《吴越春秋》: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阖庐使作二剑:一曰干将,一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 ○吴钩 《吴越春秋》:阖闾既宝莫邪,复命国中作金钩,曰善者赏百金。有人杀其二子,以血衅金,

成二钩以献,向钩呼二子之名,曰:“我在此。”两钩俱飞着父胸。乃赏百金,服不离身。 ○神剑 《钩命诀》:汉太公微时游山泽间,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器,可以克天下。昂精为辅,以歼三滑。”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赤霄 汉高帝以秦皇戊子岁,于南山得一剑,名曰“赤霄”,及贵常服之。 ○神龟 《刀剑录》:汉文帝剑名曰“神龟”,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帝崩,命入剑玄武官。 ○茂陵剑 《世宗记》:汉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上铭曰“直千金,寿万岁”。 ○镇山剑 《刀剑录》:蜀后主禅造一巨剑以镇剑口山,往往人见精光,求之不获。 ○倚天〒青虹 《平阳史传》:魏武帝初时有二剑,一曰“倚天”,一曰“青虹”,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 ○珠剑 《魏志》:羊侃初为尚书郎,以力闻,魏帝试作武状,侃以手抉殿没指。帝壮之,赐以珠剑,拜征东大将军。 ○魏三剑 《典论》曰:“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淬以清漳,砺以石坚石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又曰:“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日华铤。” ○清刚 魏太子造匕首二: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耀似朝日,名曰“阳文”。 ○尚方剑 《朱云传》:云奏帝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头。” ○秘剑 《彭宠传》:朱浮对光武曰:“前吴汉发兵时,大王遗宠以秘剑。” ○玉具 《冯异传》;赤眉延岑暴乱三辅,以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之曰“思召”为“绍”字。 ○文士剑 《文士传》:杨修举孝廉,历丞相府主簿,总知内外事,皆称意。魏文帝以下争与之交好,

博物志

博物志 旧本题晋张华撰。考王嘉《拾遗记》,称华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於武帝。帝诏诘问,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然记事采言,亦多浮妄,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云云。是其书作於武帝时。今第四卷物性类中称武帝泰始中武库火,则武帝以後语矣。《书影》有谓《艺文类聚》引《博物志》子贡说社树一条,今本不载者。案此条实在第八卷中,《书影》盖偶然未检。然考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志》太祖纪、文帝纪、濊传,《吴志。孙贲传》引《博物志》四条,今本惟有太祖纪所引一条,而佚其前半,馀三条皆无之。又江淹《古铜剑赞》引张华《博物志》曰:铸铜之工,不可复得,惟蜀地羌中时有解者。今本无此语,足证非宋、齐、梁时所见之本。又《唐会要》载显庆三年太常丞吕才奏,按张华《博物志》曰,白雪是泰帝使素女鼓五铉曲名,以其调高,人遂和寡,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张华《博物志》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雲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今本皆无此语。李善注《文选》引张华《博物志》十二条,见今本者九条。其《西京赋》注引王孙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词一条,《闲居赋注》引张骞使大夏得石榴、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得蒲陶一条,七命注引橙似橘而非、若柚而有芬香一条,则今本皆无此语。段公路《北户录》引《博物志》五条,见今本者三条。其鸺鹠一名鸡鸺一条,金鱼脑中有麸金出功婆塞一条,则今本皆无此语,足证亦非唐人所见之本,《太平广记》引《博物志》郑宏沉酿川一条,赵彦卫《雲麓漫钞》引《博物志》黄蓝张骞得自西域一条,今本皆无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卷首有理略,後有赞文,今本卷首第一条为地理,称地理略。自魏氏曰以前云云,无所谓理略,赞文惟地理有之,亦不在卷後。又赵与旹《宾退录》称张华《博物志》卷末载渊夫人事,亦误以为尧女,今本此条乃在八卷之首,不在卷末。皆相矛盾,则并非宋人所见之本。或原书散佚,好事者掇取诸书所引《博物志》,而杂采他小说以足之。故证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亦往往相符。其馀为他书所未引者,则大抵剽剟《大戴礼》、《春秋繁露》、《孔子家语》、《本草经》、《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异苑》、《西京杂记》、《汉武内传》、《列子》诸书,饾饤成帙,不尽华之原文也。又刘昭《续汉志注。律历志》引《博物记》一条,《舆服志》引《博物记》一条,《五行志》引《博物记》二条,《郡国志》引《博物记》二十九条。《齐东野语》引其中曰南野女一条,谓《博物记》当是秦、汉间古书,张华取其名而为志,杨慎《丹铅录》亦称据《後汉书注》,《博物记》乃唐蒙所作。今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博物志》四条,又於《魏志。凉茂传》中引《博物记》一条,灼然二书,更无疑义。此本惟载江河水赤一条,又载汉末关中女子及范明友奴发蒙重生,一条而分为两条,又载日南野女一条,讹群行不见夫句为群行见丈夫,讹其状皛且白句为状晶目。其馀三十一条,则悉遗漏。岂非偶於他书见此三条,以博物二字相同,不辨为两书而贸贸采入乎?至於杂记下所载豫章衣冠人有数妇一条,乃《隋书。地理志》之文。唐人所撰,华何自见之?尤杂合成编之明证矣。书中间有附注,或称卢氏,或称周日用。案《文献通考》载周卢注《博物志》十卷,又卢氏注《博物志》六卷,此所载寥寥数条,殆非完本,或亦後人偶为摘附欤? 《博物志》一书多采晋以前典籍中的材料,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草异木,也有珍禽怪兽,还有神仙方技,其中也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资料。该书在志怪猎奇方面,明显地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但它在内容分类上比《山海经》更科学。在解释社会和自然现象方面,引入了当时已基本完善了的阴阳五行学说;由此,也可以发见中国古代科技在易学理论指导下缓慢发展的痕迹。《博物志》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久负盛名,除了“闻见甚广,取材宏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拓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这却为学者们所忽视。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博物志》“殊乏新异”,还是不公允的。 《博物志》在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解释上,虽然所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但仍然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意识。如:“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卷一,地)这一观念后来也为风水堪舆所宗。在五行学说对事物的比附上,《博物志》认为,“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卷一,山)“水有五色,有浊有清。河淮浊,江济清。”(卷一,水)很显然,在晋时,阴阳五行学说已基本成型。《博物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五方人民时说:“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朗,其人佼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面多毛;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其

成语典故

尚书履声 shāng shū lǚ shēng 《汉书·郑崇传》:“哀帝擢(郑崇)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喻入朝直谏,或指皇帝亲近的大臣。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 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郑履下天去,蘧轮满路声。 唐,钱起《送蒋尚书居守东都》 少安毋躁 shǎo ān wù zào 《左传·襄七年》:“吾子其少安。”唐韩愈《昌黎先生集·答吕医山人书》:“方时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知为,少安毋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毋:不要;躁:急躁。●喻指暂缓一会儿,不要急躁。 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会当晴。 宋,陆游《雨》 少微星 shǎo wēi xīng 《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指处士、隐士。 既当少微星,复隐高山雾。 唐,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椽丹阳》 匣中三尺剑,天上少微星。 唐,窦群《草堂夜坐》 岂能得路陪先达,却拟还家望少微。 唐,张蠙《言怀》 云卧竟不起,少微空陨光。 唐,李群玉《经费拾遗所居呈封员外》 舌耕 sh? gēng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贾逵)经史编通,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论。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指以散书谋生。 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磬。 元,张之翰《为郭迁庵寺》 舌卷齐城 sh? juǎn qích?ng 《汉书·郦食其传》:“(刘邦)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曰纵酒。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颜师古注:“冯读曰凭。凭,据也。轼,车前横板隆起者也。云凭轼者,言但安坐乘车而游说,不用兵众。”●喻儒士游说,建功立业。 异义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 宋,苏轼《次韵答刘泾》 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日王七十城。 唐,胡曾《咏史诗·高阳》 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 宋,苏舜卿《蜀士》 下齐功不细,奔赵事无成。 清,吴伟业《夜宿阜昌》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拾遗记6

《拾遗记》中汉代帝王形象研究 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语文) 2010级周燕 指导教师罗欣 摘要:《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集中对《拾遗记》的汉代内容和汉代帝王形象作具体研究,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将《拾遗记》艺术成就的研究推向深入。 Abstract:Shi Yi Ji i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Shi Yi Ji" in Ha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emperor image conte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novel creation, research the "gleanings" artistic achievement further. 关键词:王嘉;《拾遗记》;帝王形象 Key word:Wangjia;Shi Yi Ji;the image of Emperor 王嘉撰写的《拾遗记》作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兼有杂史杂传和博物志怪体两种类型的特点。《拾遗记》共十卷,全书按照史传的体例,以历史年代为顺序记载了从上古庖犠到后赵石虎期间的野史传说和奇闻异事。前九卷按时代次序,第一卷记庖犠至尧舜的故事;第二卷记夏、商、周三代;第三卷记周穆王、鲁僖公和周灵王;第四卷记燕昭王和秦始皇;第五、六两卷记两汉;第七卷记三国魏;第八卷记吴、蜀;末一卷则转为博物志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洞庭等九个仙山。其中卷五和卷六两汉故事是《拾遗记》的描写重点。汉代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在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期间的汉代,经济实力逐渐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然成

历史典故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 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典故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1:甘拜下风的典故 原句为“敢在下风”。《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以前曾答应过秦穆公,要把黄河环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 但晋惠公执政后却没有遵守诺言。晋国发生饥荒时,秦穆公曾送粮食给晋国,可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时,晋惠公却关闭了两国的粮食贸易市场。 秦穆公决定攻打晋国,面对强大的秦军,刚愎自用的晋惠公反而主动下战书。开战之时,本就对这场自取灭亡之战极度不满的晋国大臣们不但袖手旁观,而后又处处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时,直到秦军俘虏了晋惠公。获胜的秦穆公表示不杀晋侯。 晋国大臣们纷纷叩头下拜说:“贤君脚踏后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你的话,我们也敢于在下风头证实听到你在上风头的讲话呀。”“敢在下风”日后便演变为“甘拜下风”。 历史典故故事2:覆水难收的典故 《拾遗记》中记载,姜太公隐居时,家境窘困。妻

子马氏不愿与他共同生活,任凭姜太公如何挽留却兀自离去。 后来,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联合各路诸侯攻灭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马氏见其登临高位执掌重权,请求重新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令人将壶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后让马氏收起,马氏急忙趴地取水却只能收到星点泥浆,姜太公此时冷冷说道:“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复合,好比这倒在地上的水再难收回。”《汉书·朱买臣传》也记载了朱买臣与其妻的类似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3:赴汤蹈火的典故 语出《东汉·晁错传》。刘启继位称作汉景帝后,经常听从“智囊”晁错的意见。晁错主张中央集权,巩固边防,重农粟的政策,并在一篇奏章中具体提出鼓励将士保卫边疆,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就升级,攻破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就奖赏,这样才能使将士们“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去拼命”。原句中的“赴汤火”日后渐扩充、演化为“赴汤蹈火”。 历史典故故事4:扶摇直上的典故 《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的记述:“鹏迁往南海时,水花被激起三千里高,它的翅膀拍打着飓风上升到九万里高,它的背如同泰山般大,两翅如同悬挂在天边的

古代名马资料

周穆王的八骏: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秦始皇的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 项王骏马:骓,常骑日行千里. 汉文帝九逸: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 三国: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曹操的绝影,曹洪的白鹤. 唐太宗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 七曰发电赤、八 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飒露紫、特勒骠、拳毛、青骓、白蹄乌、什伐赤。 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 周穆王八骏《拾遗记》: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 二名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奔宵,野行万里。 四名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逾辉,毛色炳耀。 六名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腾雾,乘云而奔。 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拾遗记》记载与《穆天子传》所记载的存在着差异】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郭璞注:“八 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不仅仅它们的名号迥异,而且其形迹更出乎想象。古来袭用八 骏泛指好马如 唐王李世民的八骏等。 ***穆王八骏渡“赤水” 西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要算是我国最早的大旅行家之一。相传他有八 匹绝世骏马, 号称绝地、翻羽、奔宵、起影等等,并有一个名叫造父的杰出马夫为他驾车。据《穆天子传》、 《拾遗记 》、《史记》等记载,周穆王曾令造父套上八骏牵引的旅游车,自镐京西行,宜上昆仑山,会 见西王母于 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诗歌互答,乐而忘返,成为上古时期我国中原与西域友好交往的一段佳 话。唐人李商 隐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瑶池》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 重来?”借用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典故。 二.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 纤离。乘以

禹铸九鼎

禹铸九鼎 后世对于传说时代禹铸九鼎的故事,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可以称得上信史的《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一直到达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乘机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没有回答楚庄王,而只是说夏代兴盛的时候,用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夏亡迁于商,商灭迁于周,并说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来可问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和语词“鼎迁”的来历。不过《左传》说铸鼎的时间,是“夏之方有德”之时;《史记》说在“虞夏之盛”,又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墨子·耕柱》说,夏后启时铸成九鼎。 《易林·小畜之九》、《拾遗记》卷二等都说禹铸九鼎。显而易见,上述诸种说法都肯定禹铸九鼎或夏初铸九鼎。 可是,秦灭东周时,似乎并未得到九鼎。《史记》的《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载有九鼎在迁往咸阳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江苏北部泗水中之事。据说秦始皇东巡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曾“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而《十道记》、《括地志》等则说,鼎被刮到四川的鼎鼻山。鼎鼻山下江水清澄,因能看到鼎鼻,故名此山为鼎鼻。然而,如果九鼎中仅失一鼎,那么尚有八鼎,汉取代秦,八鼎当归汉。可是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时,所能交出的只有皇帝玺,而没有鼎,况且此后再未见夏鼎复出。难道鼎真的被风刮走了?《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鼎需要九万人来搬运,九鼎的搬运需八十一万人。究竟是什么风能卷走如此沉重的鼎?或曰《战国策》多夸大之辞,那么鼎沉泗水、禹铸九鼎就只是传说了。根据以上理由,近代《古史辨》派学者提出否定禹铸九鼎的看法。 随着考古科学的发展,证明夏代,乃至夏代以前,确实已出现冶铜铸造业。如绝对年代早于夏代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以及大汶口遗址一号墓等,就出土了铜器、青铜器。一般认为,属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铜爵、铜锛、铜凿、铜锥、铜刀、铜镞、铜鱼钩和带有镶嵌的圆形铜器等,并发现坩锅片、铜渣和陶范。由此看来,夏铸九鼎的说法,又未可绝对否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