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

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指数≥0.5判定为脑卒中后抑郁(PSD),分析PSD与脑卒中部位、脑卒中性质的关系。结果左侧病灶、前部病灶、皮质病灶、多病灶脑梗死患者并发PSD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脑卒中性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存在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 were detected as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with SDS inde x≥0.5 according to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and stroke natur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SD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the left lesion,the anterior lesion,the cortical lesion,and multifocal le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ere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SD and stroke nature(P>0.05). Conclusion PSD is related to the stroke position.

[Key words] stroke;Post-stroke depression;Stroke position;Relationship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有人认为是脑梗死继发神经功能缺损的心理反应[1],也有人认为是脑梗死的病理性改变继发了PSD,目前对于PSD的致病因素,还没有一致的观点[2]。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分析了PSD与脑卒中部位、脑卒中性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45.0~85.0岁,平均(65.0±5.0)岁,病程1.0~24.0个月,平均病程(12.0±6.0)月。

1.2 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各项目进行评分,相加得出SDS总分,计算SDS指数=SDS总分/80。当SDS指数≥0.5时,判定为PSD[3]。

1.3 脑卒中的检查方法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作者:雷雅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汉密顿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汉密顿评分于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文拉法辛;舍曲林;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患后并发的疾病,如果对此病症的治疗不够及时彻底,影响的不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大的危害,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1]。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起效快,抗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功能抗抑郁制剂,同时其有较好的依存性和安全性,对于脑卒中的预后及其后期康复都有重要意义。本次的研究对比了脑卒中后期的综合治疗中的盐酸文拉法缓释片和舍曲林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旨在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合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患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5.89±11.55)岁;病程(18.45±7.56)个月。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所选取的患者的脑卒中均符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经CT或MRI证实,两组所选取的患者其抑郁障碍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大于17(P>0.05).排除了对药物敏感者,患病前存在行为过激者,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对酒精和药物有心因性依赖的患者。 1.2 方法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舍曲林。其中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初始剂量为37.5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mg/d。疗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数据考察,并于6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应用HAMD评定,评定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末,在6周末,行HAMD减分率判定,减分率大于70%为治愈,大于50%有效,大于25%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療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是指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6个月~12个月,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卑、忧愁、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绝望等表现[1]。据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54%,且近年来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即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开展了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4~66岁,平均(52.8±3.1)岁,病程6个月~10个月,平均(7.9±0.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5±3.2)岁,病程6个月~9个月,平均(7.7±0.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如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饮食、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遵医嘱定期复查有关项目、给予相应治疗,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7-16T14:59:32.65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魏燕燕 [导读] 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魏燕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是指由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引起的抑郁症(相对于静息性脑血管病而言),属于继发性抑郁。PSD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预后,造成卒中病程迁延,增加复发和死亡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生活质量,加重疾病负担。但在临床过程中,因卒中症状明显,且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血管病得到有效控制,而PSD却常常被忽略或轻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者出现自杀。本文就PSD 发生率、临床表现形式、诊断要点和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 1.PSD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PSD 的临床表现与内源性抑郁或抑郁发作的表现基本相同。首先,其区别在于PSD 有明确的卒中发病史和临床症状表现,如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知觉运动障碍和/或言语障碍等。PSD 的抑郁症状可在卒中发生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其次,临床表现多样,分类显示5%-25%患者表现为忧郁,75%-95%的患者表现为抑郁[11]。 Robinson 等将PSD分为轻、重两型,轻度抑郁:症状类似神经症性抑郁,表现悲哀、沮丧、睡眠障碍、精神活动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度、兴趣减退、失望和易愤怒。重度抑郁:症状类似内源性抑郁,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常有紧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思维困难、濒死或绝望及自杀意念等。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和评定指标,PSD属于继发性抑郁,所以诊断必须具备脑卒中这个前提条件又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内外目前诊断PSD,基本依靠患者卒中的诊断,结合原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辅以相关量表。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一般辅以量表作为定量诊断,如常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17/24 项),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 编制于1977 年,原名为流行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虽然这些量表不能作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标准,但仍可以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抑郁的疗效。 2.PSD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PS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方向基本趋向以下几个方面: 2.1 神经解剖与神经递质学说 20世纪80年代Robinson提出左半球前部损伤较其他部位更容易引起PSD,且程度较重,但此后部分研究认为PSD与损伤部位无关。因此,目前关于脑卒中病灶部位与PSD 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缺乏明确的一致性。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大脑半球对称性、损伤容积、皮质及皮质下损伤等方面[1]。大多数研究认为,大脑损伤部位是决定卒中患者是否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与以下部位有关:左半球损害;左前皮质损害;左前半球损害。其中尤以左前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损害累及左额背外侧者更易发生。 Maybery应用PET行脑代谢研究发现,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单胺递质(NE、5-H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这更支持PSD的神经递质学说。 2.2 社会心理学说 Ebrahim 认为PSD是反应性抑郁,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从而产生担忧、恐惧的情绪。社会活动减少,自己感觉是负担,易引起情绪低落、妄想、自杀等念头。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3.PSD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治疗PSD的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 5-HT 和NE 再摄取抑制剂(SNRI)。TCA 是较早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代表药有阿米替林、丙咪嗪等。它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单胺递质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但其对脑内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易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毒副作用,而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SSRI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浓度来消除抑郁症状,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该类药对胆碱能类和组胺类受体无亲和力,也无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因而没有心血管方面和昼间镇静的副作用,患者易于耐受[2]。主要特点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起效快、服用安全方便,但价格较为昂贵。其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睡眠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大量PSD治疗的药物中SSRI与TCA疗效相似,但SSRI 起效快、副作用小,对PSD 患者更适用。NARI 代表药为瑞波西汀,研究显示西酞普兰和瑞波西汀均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均可作为一线用药[3]。其中,西酞普兰对于焦虑型抑郁效果较好,而瑞波西汀更适于治疗运动阻抑型抑郁。SNRI 代表药有文拉法新和新药盐酸米那普仑等,研究发现对传统抗抑郁药抵抗的老年患者用盐酸米那普仑治疗效果较好[4]。 3.2 心理治疗 由于PSD 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PSD 进行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目前有关PSD 的心理治疗资料不足,缺乏系统的干预方案和策略。根据经验,PSD的心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参考文献: 3.刘永珍,龙洁,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 4. 栾文慧,有关国内卒中后抑郁的文献综合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2010. 19.张长青,方向华,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杂志,2009,35(3):148-151.

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10704270.html, 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影响 作者:方素珠刘芳陈松李中元陈星余李强林楠聂平英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 【摘 ;要】目的:探究头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及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对30例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头部百会穴、太阳穴、神庭穴、四神聪穴进行为期3个月的头部穴位按摩,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头部穴位按摩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穴位按摩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焦虑;抑郁;头部穴位按摩;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088-02 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是脑卒中患者严重且常见并发症,国外发病率27.81%[1],国内发病率可达40.69%[2]。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且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自杀风险[3],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见效快[4-5],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依赖性。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心理干预、艾灸等,可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6-7],但其受医院康复周期、治疗成本和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满足患者出院后的需求。头部穴位按摩作为一种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运用头部穴位按摩干预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范文最新推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标准(总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3~86岁,病程<6个月者26例,6个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患者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类实验研究的自身对照法,其方法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评定(ADL)Barthel指数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作为初评,然后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再由该研究者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1.2.1心理护理(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 1 / 7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2T11:45:51.6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张永慧 [导读]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张永慧 (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表现,随之展开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经调查显示,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的性别、性格以及卒中性质及其结局有关(P<0.05)。结论: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状态,消除其抑郁和焦虑情绪,以辅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23-01 在神经内科发病史上,脑卒中一直处于高发阶段,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阻碍了其康复治疗[1]。为此,我院医护人员对导致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下便是本次调查详细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68例为男性,52例为女性,年龄在35~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22.52)岁;经检查,59例患者脑出血,61例患者脑梗死。以上所有患者均经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且无一例患者表现以下特征:1严重性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2精神障碍及家族病;3伴严重性躯体疾病。 1.2 调查研究方法 首先,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均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患者的焦虑、抑郁病情程度,以便比较和甄别。其次,对照调查结果,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制定性格评价表,将其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用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评。最后,结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卒中结局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2.1 影响因素之一:性别 68例男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5.14±3.29)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7.17±3.09)分,二者相比(P<0.05, t=3.44);68例男性的焦虑情绪平均得分:82.41分,52例女性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100.19分,二者相比(P<0.05,Z=2.187)。因此,女性患者更易表现抑郁与焦虑情绪。 2.2 影响因素之二:性别 120例患者中,其性格特点归结为三大类: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据得分情况来看,内向型为(18.54±9.65)分,外向型为(13.28±9.02)分,中间型为(13.64±8.12)分,三者相比(P<0.05),且内向型得分最高,更易表现抑郁和焦虑情绪。 2.3 影响因素之三:卒中性质 59例脑出血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6.65±3.32)分,61例脑梗死患者抑郁平均得分为(5.44±3.28)分,二者相比(P<0.05, t=2.04)。脑出血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119.45分,脑梗死患者焦虑平均得分为85.86分,二者相比(P<0.05,Z=2.905)。因此,脑出血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2.4 影响因素之四:卒中结局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其抑郁与焦虑情绪得分越高,因此,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越大,脑卒中患者更易表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卒中结局(神经功能残损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3.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女性患者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概率较大,可能与女性自身特点有关。众所周知,女性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外在刺激更为敏感,导致其情绪更易产生波动。另据相关研究显示,内分泌对女性的情绪也具有干预作用。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女性患者更易产生负性情绪。另外,患者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导致负性情绪积压,得不到及时缓解,最终引起抑郁和焦虑[3]。 以上属于外在因素或先天性因素,但内在因素或后天性因素,也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比如脑出血和神经功能残损程度较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进展论文

269-270. [6]Lee J,Zhou HJ,Wu XH,et al.Dihydroartemisinin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inducesapoptosis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 Cancer[J].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2):213-220. [7]Zhou HJ,Wang WQ,Wu GD,et al.Artesunate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 pre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J].VasculPharmacol,2007,47(2-3):131-138. [8]周惠君,吴惠玲,王伟琴,等.青蒿琥脂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报),2004,26(6A):18-27. [9]杨涵,田攀,余明莲,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3785-87. [10]SINGH NP,LAI H,.Selective toxic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J].Life Sci,2001,70(1):49-56. [11]刘俊玲,郑智茵,虞荣喜,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3):155-157. [12]S.J.Kim,MS,Kim,etal.Dihydroartemisinin enhances radio-sensitivity of human glioma cells in vitro[J].Cancer Res Clin Oncol,2006,132:129-135. [13]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6):818-820. [14]Du JH,Zhang HD,Ma ZJ,Ji KM.Artesunate induces oncosis-like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has antitum or activity against pancre- atic cancer xenografts in vivo[J].Cancer Chen other Pharmacol,2010,65(5):895-902. [15]Chen H,Sun B,Pan S,etal.Dihydroartem is in inhibits growth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vivo[J].AnticancerDrugs,2009,20(2):131-140.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翟加岩* 摘 要:抑郁症是卒中后的常见伴发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卒中后抑郁进行积极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有很大进展,本文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中医;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49.42;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75-02Abstract:Depression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stroke.It has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not only affect the patients’rehabilitation,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other complications.There-fore,the rapid and activ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In recent year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essay willmake a brief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Key words:stroke;depres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cture and moxibustion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为脑卒中患者的20%~50%[2],国内PSD的发病率为34.2%,病情多在脑卒中后6~24个月内最严重。PSD不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进一步的脑损伤,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减缓康复,从而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功能的缺陷,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3,4]。因而PSD诊断一旦确定必须立即进行积极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针对PSD的中医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1 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 PSD在祖国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中的“郁症”、“中风”之合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晰,大多数西医学者认为PSD发病与多种机制相关。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PSD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多用于解释急性期PSD的发病机制;二是“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脑卒中后遗留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及社会、家庭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产生了绝望感,由此触发或加重了抑郁症状;这一机制能够更好地解释脑卒中恢复期抑郁发生的原因[5]。中医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七情内伤,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6],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7],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中医医院内二科(300300) 2012年6月2日收稿 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因此,中风后抑郁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2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PSD的中医分型仍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中医学派有各自的分型法,诸如:阴阳分型法、五脏分型法、专脏分型法、脏腑与内生诸邪分型法等。齐铁钢等[8]将本病分为忧郁伤神证、肝郁化火证两型。刘庆宪等[9]将本病分肝郁血虚、心脾两虚、气虚血瘀三型进行辨治。阎咏梅[10]将本病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郁火内蕴型,气虚血瘀、心脾双损型,肝肾不足、忧郁伤神型四型。 3 治疗 3.1 中药方剂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结合与其相关的脏腑病机,分别运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方剂:若以胸胁胀痛、脘闷嗳气等肝气郁结症状为临床主症者采用疏肝解郁法;若以舌质暗紫、脉细涩等血瘀症候为主症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法;若以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为主症者则采用养阴润燥法[11]。如徐海虹等[12]选用加味小柴胡汤合银杏叶片治疗PSD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减少脑灌注后的脑损伤及水肿,同时进一步促进缺血性神经元功能的恢复;许二平[13]用丹栀逍遥散治疗PSD亦有显著疗效,常蔚应用加味宁神汤治疗50例效果良好;熊益居等[14]用自拟珍珠解郁汤同时视患者病情,对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等各种具体症状给予使用相应的汤剂,均取得明显治疗效果,徐容富等[15]对脑卒中后80例并发抑郁症的患者分析得出,气虚血瘀型和风痰阻络型脑中患者出现抑郁症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55.6%和47.4%,且脑卒中恢复期并发抑郁症的发病率较急性期高,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和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孙志高等[16]用疏肝宁心治疗卒中后抑郁取得良好疗效,关群等解郁活血宁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50例临床疗效良好。 3.2 许多中草药中的提取物也能够对PSD起到很好的治疗 5 7  2012年第19期

卒中后抑郁

罗本燕: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 医脉通2014-10-08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7次学术会议上,浙江省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做了题为《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的精彩讲座。罗教授分别从卒中后抑郁(P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享了PSD 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PSD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2)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杀等后果;(4)与脑卒中事件相关。PSD具有患病率高、漏诊率高、不易察觉和自杀风险高等特点。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 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北京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二、发病机制 关于PSD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其中前者包括卒中病灶机制、单胺神经递质机制、细胞炎性因子机制和基因多态性机制;后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是年轻的病人发生PSD的机率越大。 三、临床表现 PSD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卒中后发生率约为10%~30%。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卒中后发生率为0~25%。 PS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四、PSD危害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1)增加死亡率;(2)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3)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4)影响认知功能;(5)延长平均住院时间;(6)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五、筛查和诊断 关于PSD的筛查对象,《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被视为抑郁的高风险人群,应该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进行筛查;AHA与ASA联合发表的《成人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

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护理效果探讨

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护理效果探讨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其临床干预 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见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和生活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见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HAMD评分、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1个月、3个月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快速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干预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1]。它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思维内容障碍及意志活动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胃肠道、心血管、呼吸等多系统的临床不适症状,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厌世和自杀等行为。脑卒中后抑郁症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使躯体疾病治疗复杂化、影响肢体及语言的康复等,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干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文特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8例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4例。对照组134例患者中,男70例,女64例,年龄35~78岁,平均(54.5±7.5)岁;观察组134例患者中,男68例,女66例,年龄36~79岁,平均(54.8±7.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HAMD评分、发病时间、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给予抗抑郁治疗措施。同时,对照组给予

中风后焦虑是一种发生于脑中风后一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逍遥散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治验举隅 中风后焦虑是一种发生于脑中风后一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中风可导致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欠利等症状,突然失去社会功能,多数患者会出现心理障碍,中风后应加强对其抗焦虑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中医药对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笔者以逍遥散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李某,男, 32岁,教师, 2018年12月10日“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就诊于我科门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上肢可持物,下肢依靠辅助工具可行走,言语欠利,舌红暗,脉弦细。因突发的肢体功能障碍,情绪低落,时有心悸,胸闷气短,不思饮食,失眠,康复训练无法配合完成,多方治疗无效,诊断:中风后焦虑。 药物组成 :柴胡 20 g, 郁金 15g, 丹参 15 g, 当归15 g,川芎10 g, 石菖蒲30g、地龙 10 g, 蝉蜕5 g 地龙6 g,黄芪15g,白术15g,甘草 6g,太子参15g。日 1剂 , 水煎服分 2次温服 , 服药 10d后, 心悸,胸闷气短,不思饮食,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可配合进一步康复治疗,后继续服药 4周,已可积极康复健治疗。 体会: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情志,肝失调达,肝气郁结,焦虑之为病,加之气血瘀滞,心神失养,如张介宾所提倡的“以情病者 ,非情不解。”故中风后焦虑,应以疏肝,理气活血为治疗原则。方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中开郁结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郁金可降低血脂,避免形成斑块,可有效镇静。当归、川芎、丹参、行气活血,调经化瘀,上行头目,畅达全身气血,为臣药,现代药理表明丹参可有效镇静,川芎有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久瘀湿滞易生痰,故重用石菖蒲化湿开窍,现代研究提示其可镇静,催眠。久瘀难解,非一般祛瘀药物所能及,故在行气活血基础上,加用轻清灵动之性的虫类药僵蚕、地龙并佐以少陵橘络,入络搜剔,祛除宿瘀,通络活血,使肝气通畅。思则气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之气既伤 ,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其可补益胃气;脾胃正常,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 , 也是保持情志舒畅的关键所在,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效。

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量表得分将21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组(HAD得分≥8 分,58例)和非抑郁组(HAD得分<8分,152例)。进而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神经 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抑郁组治愈7例(12.1%),好转32例(55.2%),未愈19例(32.8%);非抑郁组治愈50例(32.9%),好转74例(48.7%),未愈28例(18.4%),抑郁组神 经功能康复情况明显差于非抑郁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恢复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长期以来, 脑卒中是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 率高、死亡率高)现象,致残率高达75%,且我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约120万。 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为当务之急。然而几乎有20%~60%的脑卒中 患者出现抑郁,其发病高峰为中风后3~6个月[1],脑卒中后的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增加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2]。参加神经内科工作12年,通过观察,清楚认识到脑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并将工 作统计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7年1月住院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一、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二、在发 病48h内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三、发病前无精神障碍,无失语、无认知障碍;且均依从检查。 1.2分组方法首先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3〕筛查,对SDS≥30 分者再采用17项版本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3]评定抑郁程度,HAMD 总分<8分为正常,8-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SDS≥30分且HAMD≥8分者归入抑郁组。将21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非抑郁组(HAD<8分)152例,男性111例,女性41例;年龄35~85岁;基底节梗死92例,丘 脑梗死6例,脑干梗死12例,脑叶梗死37例,小脑梗死5例;腔隙性脑梗死87例,脑 血栓形成65例;单灶梗死105例,多灶梗死47例;首次发病123例,复发29例;合并 高血压96例,糖尿病44例,冠心病58例。抑郁组(HAD≥8分)58例,男性40例,女 性18例;年龄50~80岁;基底节梗死41例,丘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4例,脑叶梗 死7例,小脑梗死1例;腔隙性脑梗死37例,脑血栓形成21例;单灶梗死35例,多灶 梗死23例;首次发病40例,复发18例;合并高血压42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8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性质、部位、合并症、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通过对比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疗效,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 能康复的影响。 1.3评定标准用HAD评定脑卒中患者,评分总分<8分患者为正常,≥8分患者为抑郁症。疗效标准:一、偏瘫、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下床作一般活动, 且可与人 沟通、交谈,但精细活动较差为治愈;二、偏瘫、失语等体征恢复不完全,搀扶下 能离床大小便,可简单与人对话,为好转;三、上诉症状同发病时基本相同,偏瘫、失语等体征较严重,有严重假性球麻痹症状,或病情加重、恶化、死亡者为未愈。 1.4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