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端。人们为了不断地适应环境,以使生活更美好,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具体事物,无不始于感觉和知觉。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感知觉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们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本章将介绍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如何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事物的完整映像,尤其突出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二者一同构成了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标:

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感知觉的分类;

3、理解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关系及分类;

4、掌握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理解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

6、掌握观察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本章教学重难点:

1、感知觉的关系;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3、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

4、观察力的培养。

本章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如苹果:其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就是它的个别属性。我们说它是红的、圆的,很大、很香、很甜。这就是其分别作用于我们眼、鼻、舌感官所产生的反映。

2、意义

(1)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现象的开端。

(2)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是认识的基本途径

(3)感觉对人类的认识及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3、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面对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或者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与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即反映着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式和表现来看,它又是主观的。即在一定的人身上形成、表现和存在着,受到主体的个性、经验、知识及身体素质的影响。如常人能分辨的黑色有2-3种,染色专家则能分辨40-60种;熟练的屠夫能够准确地割下顾客所需要的各种分量的猪肉;音乐家对不同音阶的区别。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引起感觉刺激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接受身体外部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身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感觉的测量

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心理内容的量的说明,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感觉的灵敏程度。感受性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的人对相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相同的温度或气温,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暖和。

(2)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同。如一个人听力很好,视力很差。

(3)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对相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同。如感冒时嗅觉的感受性下降;熬夜之后视力会下降。

(4)所有人的感受性总是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与人的感受器的特征有关。如听力,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到。

感受性是个心理量,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大小。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

觉阈限分为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每种感觉的产生都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若刺激太弱,无法产生感觉,相反,刺激过强,感觉遭到破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强度)就是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受器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就越敏感。反之亦然。对人体的感受器来说,绝对感受性是很高的。尤其是视、听觉。瓦维洛夫的实验证明,只要有2-8个光能量子落在视网膜上,人的眼睛便能看到它。我们能在空气透明度较好的完全黑暗中看到27公里距离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听觉器官在安静条件下能听到6公尺以外一只表的嘀嗒声;嗅觉器官能嗅到一滴香水弥散在三个房间中;味觉器官能尝到4500克水中的一匙糖;触感受器能感觉到距离一公分高的一只蜜蜂的翅膀落在脸颊上(据Calanter,1962)。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也就是说,在可感觉的刺激范围内,感觉随同类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刺激强度变化幅度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这被感觉到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就是最小可觉差,即差别感觉阈限。对它的感觉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仍成反比关系。韦伯定律认为,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被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量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是K=△I/I,△I是刺激强度的变化量,I是原刺激强度,K 是韦伯分数,每一种感觉的K值均为一个常数。例如:在举重实验中,原刺激强度是100克,增加1克或2克则感觉器官察觉不到101、102克与100克的重量差别;当增加3克到103克时就能感觉到100克与103克之间有重量差别了;如果原刺激量为200克,则需增加6克才有重量觉差;若是300克,则要增加9克。依次类推,举重的韦伯分数K就为3/100。不同种类的感觉,K值不同,对视觉器官来讲K值大约为1/100,听觉器官K值大约是1/10,触觉器官大约是1/30。

(二)感觉阈限测量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极限法、平均误差法、恒定刺激法和信号检测论。

三、感受性的变化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顺序不同或感受器的各个部分所受的刺激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一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有以下几种现象: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般地讲,各种感觉器官都容易发生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可分成明适应、暗适应两种。从亮处到暗处,最初一片漆黑,什么看不见,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这是感受性提高的缘故。反之,若在暗处呆久了,突然到了强光照射的地方,最初很耀眼,看不清外界的东西,稍后才能逐步看清东西,这是视觉的明适应,它使视觉感受性降低。平时生活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现象;“背着娃娃找娃娃”是触压觉适应;入“热水浴久不觉其烫”是温觉适应。一般地讲,除视觉的暗适应是提高感受性外,其他的感觉适应现象均是降低感受器的感受性。人们总依靠感受性的变化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便于生活和工作。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先后)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月明星稀,无月星繁”就是同时对比。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就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如:吃了糖后再吃水果,会觉得水果酸,吃了苦药后再喝白开水,觉得白开水也甜。

感觉融合圆规的两只脚尖距离到达一定距离就只有一点的感觉,这是肤觉融合;炒菜时盐放咸了,可以放点糖或醋融合;在色盘上红色与黄色相邻的中间部分有橙色感,这是视觉融合现象。

感觉掩蔽感觉掩蔽现象以听觉掩蔽多见一些,如老师上课的大声讲解掩盖教室里的其他声响;医生注射时用棉签拭摸针尖注射附近的皮肤,有暂时的止痛效果,这是肤觉掩蔽。生活中,胖一点人穿深色和竖条的衣服就可以在视觉上产生掩蔽效果。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发生在不同感受器同时受到刺激的时候。有增敏和干扰现象。如,视觉在噪音的影响下,对颜色的感受性降低,而在微弱的乐音的影响下对颜色的感受性增高。前者是听觉对视觉的干扰现象,后者是增敏现象。同

样地,视觉在清香的气味影响下感受性提高,而在浓烈的气味影响下感受性降低,听觉在微光(绿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而在强光(红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

联觉也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表现。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发生时容易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色彩视觉还有冷、暖、进、退色调之分,音乐工作者听到音乐声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而优美的音乐可以充当麻醉剂,还可引起味觉,增进食欲。

另外,在不同感觉间还有相互代偿的作有。如瞎子的视、听、嗅、触摸觉发达,上肤残缺后,下肤功能异常活跃,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机能相互代偿的原因。

(二)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它是由于神经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如注视电灯几秒钟,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与电灯相仿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就是正后像。再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在白色背景上出现黑色的形象,因与正后像相反,故叫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一般都是负后像。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0.1秒,但延续时间长短与刺激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刺激强度大,作用的时间长,则后像的延续时间也长。视觉后像引起闪光融合现象,闪光融合是指继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使人们及到一种融合的感觉。如,市民生活中用的荧光灯每秒闪动50次,由于视觉的暂留作用——后像,我们才看到连续不断而均匀的灯光。电影放映就是利用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的原理。

(三)实践训练对提高感受性的作用

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一些染色工人能分辨30-40种黑色的色度,而一般人只能分辨3-4种;熟练的磨床工人能看到0.0005毫米的空隙,而一般人只能看到0.1毫米的空隙;钢琴家能够辨别两个相邻琴键之间的20-30个中间音,而一般人只能辨别两个中间音。某些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通过发展另外一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如盲人的听觉与触摸觉,嗅觉能力比一般人发达,可以“以耳代目”,“以鼻代目”,“以手代目”。天生的盲人由于后天的实践磨练,其拇指指尖内的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的数目比一般人多很多。可见,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改善人们分析器的结构和提高它们的能力。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整合个别信息,并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来解释信息。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认识阶段。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十分紧密,人们总是以感觉和知觉共同反映客观事物的,很少产生孤立单纯的感觉。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的总是白色的衣服,红色的苹果,绿色的树木,而不是只见到与具体事物分离开的单纯的颜色。因而,感觉与知觉常常被连在一起,统称为感知觉。

(三)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物体知觉是关于事和物的知觉。具体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等。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如对地球,宇宙,上下左右,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对年、月、日、时、分、秒、朝代、时代、世纪、纪元等时间的知觉。时间知觉依赖于一定的参考系,通过一定的媒介来间接进行的。首先是根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来知觉时间的。四季更替是一年,太阳东升西落是一天,月亮阴晴圆缺是一月。这些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依据。其次,依据有机体内部的各种生物节律来知觉时间,人体内的生物节律活动叫生物钟。比如,消化系统从

吃到饿一般是四——六个小时,觉醒与睡眠每个周期是24小时等。最直接而精确的知觉时间是以计时工具知觉时间。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如对行云,流水,飞禽,走兽,汽车行进,飞机飞行等世界上万事万物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到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物体的参考系、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等来进行的。

3、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正误,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幻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现象很多,一般有:

(1)视错觉。下图列举了视错觉的几个典型例子,其产生的原因是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2)形重错觉。这是由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错觉。如“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错觉,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缘故。对不同体积而重量相等的物体,人们总认为体积大者为轻,体积小者为重。

(3)运动错觉。当注视下图中的圆盘慢慢转动20秒后,这圆盘似乎随转动方向不同而在放大或缩小。

4、时间错觉。时间有时因心情、兴趣不同而产生一种如“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的错觉。

5、方位错觉。在不熟悉的地方乘火车时,火车出发时向北行驶,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使火车向南行驶,人也觉得火车是在向北开。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知觉的选择性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反映了心理活动的能动性。

1、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从于两个条件:

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把知觉的对象

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小,知觉对对象的选择,就越困难。

②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就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的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

(2)知觉中的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可以互换的。一定条件下,对象可以变成背景,背景也可以变成对象。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互相转换在双关图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下图:

(3)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还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①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和白墙上画上同样的○,它的物理特性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看起来黑板上的○清楚分明,墙壁上的○模糊不清。

②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白纸上的灰色和黑纸上的灰色。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区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是在对象和背景纷繁复杂的一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出对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刺激物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如街上行驶的车辆、月夜里的流星、闪耀的警灯等,都容易被知觉到。

(3)对象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排列有规律。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排列有规律的一组刺激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如作业本上书写工整规范,排列整齐的汉字或英文单词比杂乱、潦草的单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者主观方面的因素。如经验、情绪、动机、需要、性格等。在扑天盖地的广告中,球迷对球迅,病号对药品广告容易注意。

(二)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许多属性和部分组成的。但是人在知觉事物时,并不把事物感知为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如下图,容易知觉为是一个长方形和四个椭圆形。

知觉的整体性还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当知觉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相似以及具有连续对称、闭合等特点时,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知觉的整体性做过很多研究,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如下图1中的黑色小圆点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在其它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如下图2中所示虽然各圆点的距离相同,但是容易将黑色圆点或白色圆点分别看成是五组。

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如下图3中三组图形都有缺口,但都被看成是完好图形。闭合仅是完整倾向的特例。

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如下图4中容易把黑色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

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如下图5中容易看成是ac和bd两条曲线相交。

6、共同命运因素。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说的。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如下图6中由于增加了箭头表示运动方向,看到的整体便不同于图6A中接近因素所产生的整体知觉。

7、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在下图7中,从左向右看ABC三行的圆点后,再接着看D行,很容易把D行也看成是成对的,其实D行并不是两两接近的。

8、经验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过去经验是知觉整体化的重要因素。如下图8,学过外语的人很容易把它看成是“W”和“M”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知觉当前事物,并用词来标志对象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同样一幅画,成人和孩子的感知就不同。成人不但能了解画的寓意和内容,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看到儿童忽略的细节。因此,知识经验在知觉的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迅速地说出事物的名称,同时也就意味着把它归入到人们所熟悉的一类事物之中。

知觉的理解性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并会对同一个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知觉结果。如下图:处在中间的图形b 是一张两歧图,既可以看成是一张妇女的面孔,也可以看成是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左右两侧的图是没有歧义的。图a容易被看成是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图c 容易被看成是一张妇女的面孔。同样的刺激,受不同知识经验的影响,可以直觉为不同的内容。如果先看a图,再看b图,往往会知觉为一位萨克斯管吹奏者,如果先看c图,再看b图,往往会知觉为一张妇女的面孔。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恒常性的产生也是由过去经验对当前的知觉起纠正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

(1)亮度恒常性。物体的亮度取决于它的反射率,反射率大的看起来亮,反之则暗。煤和石灰反射率不同,看石灰总比煤块亮。若把石灰放在暗处,把煤块放到亮的地方,人们还是认定石灰要比煤块亮。这种不受外界照射条件的影响,仍保持对物体亮度知觉的稳定特性就是亮度知觉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从光学原理来说,离我们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要比离我们近的同样物体形成的像小。但当我们向离我们远的物体走近时,并不觉得这个物体越来越大。这种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不变的特性,就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例如,一个钟表从正面看是圆的,从斜面看是椭圆的,从正侧面看是长方形的(但必须标出时针),但我们总觉得它是圆的。人们的形状知觉,并不随视网膜上的投影角度改变而有不同的特性,就是形状知觉的恒常性。如下图所示:

(4)颜色的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耀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用不太饱和的黄光照射蓝色色盘,我们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一种饱和度较小的蓝色。同样,用红光照射白色的物体,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不是红色,而是红光照射下的白色。正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射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5)声音的恒常性。飞机飞得很高时的声音很小,可能比蚊子在耳边飞的声音还要小,但我们主观上总觉得飞机的声音比蚊子飞的声音大得多,这是声音的恒常性。

第三节观察

一、观察的含义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作为有意知觉,开时进行时就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按照目的与计划要求去组织并实施自己的知觉活动。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始终要有思维和语言的参与,并对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观察离不开思维,所以有人把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二)观察的特征

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关于个体是否善于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以达到自己所确定的观察目的。一般来说,观察的目的越明确与具体,观察的过程就越迅速,效果就越明显。

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知觉客观事物。

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是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区分出客观事物细节的特征。

4、观察的敏捷性。观察的敏捷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发现客观事物重要特征或重要属性的特征。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个体能迅速、敏锐、准确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以及细节等方面的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组成成分。心理学家把形成和发展观察力视为一个人发现和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力,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极为重要。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技能;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并进行交流、比较和评价;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题 1关系。 2 3、观察的品质包括: 4、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应,可分为 5 6 7. 8 9 觉。 10.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知觉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对象的影响仍然相对不变的 特性称为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的时间依次出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 这种知觉称为()。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幻觉D时间错觉 3、月朗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现象B对比C后象征D视觉障碍 4、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外受感觉D运动觉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

A继进对比B回想C适应D继时对比 6、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称为()。 A思维B感觉C知觉D概括 7、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应称为()知觉。 A深度B大小C形状D面积 8、视觉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机体觉D外受感觉 9、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是()知觉。 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 10、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应是()感觉。 A外受B内受C本受D皮肤 11、费希纳指出符合对数定律的是()。 A 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B心理量变化和物理量C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量D感觉和感觉阈限 12、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 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 13、内脏痛觉属于() A外受感觉B本受感觉C内受感觉D感受性 14、从黑暗处到明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叫() A嗅觉B皮肤觉C暗适应D明适应 15、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A嗅觉B皮肤温度觉C触压觉D痛觉 1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B.反应c.知觉D.阈限 17.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 ): A.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18.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出磨苹果感到光滑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复习稿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P42 2.知觉P60 3.感受性P45 4.感觉阈限P45 5.绝对感觉阈限P45 6.差别感觉阈限P46 7.适应P50 8.明适应P52 9.暗适应P52-53 10.社会知觉P72 11.首因效应P74 12.晕轮效应P76 13.社会刻板印象P77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P60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P42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表,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P42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P44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P45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P45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P46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P50 A.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P60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P61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P64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P62-63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P76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P50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P52-53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P53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消费心理学资料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 教学要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本章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和营销应用,掌握提高企业展露水平的技巧;学会利用知觉原理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特征,感觉知觉的心理现象在营销中的应用。错觉的产生、种类及营销应用。知觉过程、知觉风险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展露及展露选择性的认识以及营销应用;零售商如何提高展露水平;植入式营销和埋伏式营销的认识和营销应用。知觉风险的产生和降低知觉风险的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第一节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可以获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资料。 一、消费者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所谓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二)感觉的分类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按引起感觉的刺激物与感受器官有无直接接触,分为距离感受作用和接触感受作用。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多种多样的感觉使消费者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初步获得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受性。(3)适应性。(4)关联性。 (四)感觉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感觉使消费者获得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感觉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

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第四章_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感觉P104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_知觉。不正确的P131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提高,暗适应,下降,明适应P110 4、_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P110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反比关系P107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_的现象。降低或减少P110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_、__、__、_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_、__、__。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P116-120,114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_的刺激。韦伯定律,中等强度的刺激P108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_和_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双眼辐合,双眼视差P121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_、__、__、__。迎合,自我美化,自我表露,威胁,恳求P129-130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P107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 )P110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 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P120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 D.理解性 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 D )。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C物体本身 D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P109 A整合 B 对比C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P104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 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P122 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C) P124-125 A.运动知觉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现象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精编资料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 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 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①改善外部环境。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心理学)

《心理学》郭德俊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些 不同? 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 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 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2、三色论适用于对视网膜机制的解释。对立过程理论则更多地解释了信息离开视网膜后在视觉神经通路上发生的事件。 四、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哪几种? P61-63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2、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P63(参考图 3-6) 1、邻近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4、闭合原则 5、同域原则 六、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七、什么是似动?似动的形式有哪些? 1、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2、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知觉、观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感知、观察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了解观察的策略。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感知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一节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一、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周围的客观事物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滋味、温度、硬度等等,当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人就会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总是结合为整体而存在,或统一于事物的整体之中的。因而,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映象,这便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 (三)观察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二、感觉、知觉、观察的作用 (一)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感知、观察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都是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观察。例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感知和观察活动。 (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可以充分说明感知对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俄国医生鲍特金(1830—1889)描述过一个病例。这个病人除了一只眼和手上的一小部分有感觉外,全身其他部分都失去了感觉。如果这个病人再闭上这只眼,别人也不去动他那只手,他很快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感知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他就会失去意识。这样的人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什么认识世界了。所以,人必须通过感知、观察,获得外界和自身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