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11新闻5班梁雯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费尔巴哈认为,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主子,只能做自然的奴隶;黑格尔说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子;达·芬奇说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郭沫若说艺术家既不能做自然的儿子,更不能做自然的孙子,而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这四个思想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主张征服自然,有的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的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从自己的角度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字:人与自然的关系费尔巴哈黑格尔达·芬奇郭沫若

一:费尔巴哈认为,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主子,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评析: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

②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使自身原因.

③时空与物质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

④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

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费尔巴哈认为人只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驾驭于自然之上,如果做自然的主子就会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会受到自然的谴责。

二:黑格尔说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子

评析: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

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所以黑格尔认为人类是艺术家,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必须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黑格尔辩证统一的精神。

三:达·芬奇说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

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达芬奇认为艺术家画的东西不是艺术家要求大自然定的,大自然也不能控制艺术家的画笔,但艺术家可以跟着大自然的步伐去创造、绘画。

四:郭沫若说艺术家既不能做自然的儿子,更不能做自然的孙子,而应该做自然的老子。

“自然之子”郭沫若则倾向心于呼唤自然的力量,更强调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泛神论者心中,自然与人原本是“天人合一”的,因此,在郭沫若那里,自然的力量是自然力本身,同时又是社会变革力量的象征。十七、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那种否认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神的泛神论,才能够给郭沫若以较大的影响。显然,郭沫若作为一个受过近代科学教育的人,不可能真正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神”。他自己就明白地表示过:“泛神便是无神。”

郭沫若在1924年曾撰文《整理国故的评价》,以唯物史观发表自己对研究和整理国学的看法。他曾在《跨着东海》中阐明自己研究中国史的宗旨:“我主要是想运用辩证唯物论

来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自然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反过来说,我也正是想就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

所以郭沫若觉得人类必定要做宇宙的中心,征服自然,呼唤自然的力量,进行社会变革。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要征服自然。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我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总体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经历以下三个方面:

论据:一:依赖阶段,以自然为本——人在自然之下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一样,都起源于自然,又都依赖于自然。大约在300-----400万年以前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清,所以人类与许多动物一样,对于自然只是处于一种依赖阶段,并且任由自然摆布。

等到人类到了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新的耕作技术;随着城市的出现,冶金、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了。在封建社会,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器,开采有色金属。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人类仍对自然要进行依赖。

总的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依赖阶段,并且无所超越。

二:征服阶段,以人为本——人在自然之上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正向新的阶段发展。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前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可能自我修复的极限,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系统正在朝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三:协调发展阶段,伙伴与朋友——人在自然之中

在人类征服自然阶段,人类曾经为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即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也更加的深刻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以人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

1.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

一元论

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2.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

3.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

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

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依赖阶段,征服阶段,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协调发展”阶段是整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它体现了人类的反思,具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我们相信,人类有信心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朋友。

2021年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①。下面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人与自然太微妙了,曾经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当我看过电影《正负2度C》的时候,我惊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②。我们人类又能阻止得了这一切的发生吗?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保护、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地球,改善大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1.1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③,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1.2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改造和征服,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

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人与自然关系之浅析

1、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什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为什么要处理好? 怎么样处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和自然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的不好,极易造成人和自然之间失衡。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即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只有正确认识自然, 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 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 才能合理改造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过程, 是人类积极变革自然、加工自然并从中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 这一过程作为人类打破自然平衡创造物 质财富的过程, 在客观上必然要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 这 是实践活动双重效应的必然表现。贝尔纳指出, 人类从作为 一个猎人或农夫开始, 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的平衡以利自 己的活动。正因为如此, 又必须积极保护自然, 努力把 实践活动的负效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使其不要超过自然可

以承受的极限。也就是说, 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始终 控制在大自然巨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的 范围内。上述四个方面中, 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 合理改造自 然是手段, 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 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 这四 个方面构成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环节, 对于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与此同时, 人还要不断认识、改造自我和社会, 以适应自然变化。只有这样, 才 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 才能在生 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 才能做到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因为说到底, 所谓和谐, 其实就是全面遵循并综 合运用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和社会表现。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必须积极倡导三种态度。 一要积极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自然既 不是任人宰割的对象, 而是人类赖以生存并生活于其中的母体和家园, 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永恒伙伴。二要积极倡导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 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生态的退化现象, 其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类的危机, 是大自然对人类非理性活动的警告与报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理性水准, 全面揭示自然规律, 深刻把握自然界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要把握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内在机理和运

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诚挚贡献一点论文与大家共勉呵呵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ISSN1009-8976 CN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卷第1期 J.Ch angchun Inst.T ech.(Soc.Sci.E di.),2004,Vol.5,No.1 4/24 11-12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张红梅 (长春工程学院院办,长春130012) 摘 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人化自然;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04)01-0011-02 近代以来在向自然宣战、向自然索取、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作为主流观念盛极一时的文化氛围下,并不能蒙蔽所有人的睿智。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弥漫西方世界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冲决“理性”的屏障,对西方传统的天人对立、“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理性”支配一切等错误观点进行了彻底清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康德、黑格尔等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认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今,当我们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寻找解决它的理论依据时,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深体会到她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洞察力。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 的双重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主体“自身 收稿日期:2002-12-22 作者简介:张红梅(1964,4-),女(汉),长春,副教授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0431)5954954。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2]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又被人类加以改造,成为主体活动的对象。人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活动,促使“自在的自然界”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在改变人类身外的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自然。所以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当他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了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人类所面对的环境也同样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作为自然存在,它具有自然的外在性的一面,遵循自然规律;同时它是人劳动生产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它又具有社会的属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主体的作用,所以地理环境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参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且它还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在社会影响下运动变化。正因如此,在我们考察环境问题时,就不能不看到这种双重作用。既要看到自然原因引起环境的变化,又要看到社会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变化。 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因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化,日益令人关注,这是人类随着高科技发展而带来的新问题。如在农业生产中,以往人类基本是依据自然条件:阳光、空气、土壤、气候、水份;而工业文明产生后,农业生产的规模、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人类使用的新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肥料既可能增加产品的产量,但又有削减土壤肥力、改变产品质量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整个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只注意了人类及其社会需要,而对人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缺少深入的考证。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要“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4]而在实际中,这恰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从自然灾害辩证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自然灾害辩证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从原始和谐到冲突失衡引发自然灾害再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和谐,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双重作用等容的辩证浅析,反思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规律,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自然灾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1]。人类诞生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处于被动适应自然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逐渐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收获。 然而,当人类从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人类开始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不断地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与此同时,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显现出非理性的过度倾向。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但破坏了自然,而且直接导致自然界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向人类“报复”。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带来的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人类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与自然之间是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2][3]。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可以利用自然,但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条件,任何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的做法,只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

不断恶化,从而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后果。 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当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人类难以抗拒,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危害时,便构成自然灾害。实质上,自然灾害就是自然变异过程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危害性后果的事件。 自然灾害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在对自然灾害分类时可以根据其性质的异同进行归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分类,通常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划分自然灾害的种类[4]:如表1.1所示。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专业 姓名 学号

论我们的胜利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话深刻而耐人寻味。其中提起“胜利”一词,我不禁遥想到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金戈铁马和疆场搏杀,而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多少家国兴与亡,血与火中杀出了人类的历史。从这个角度去反思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时,我便想到这“胜利”的惨烈,更让我诧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如何走到如今这水火不容般的地步,以至于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自然又针对我们的每次胜利都给以报复。 回溯我们的进步历程,会发现在那些所谓“胜利”的背后,潜藏着自然报复带给我们的种种灾厄,它们或急或徐的酝酿着,成了人类一个个胜利背后不断蔓延的阴影,最终甚至盖过胜利本身的积极意义,让原本辉煌的胜利成为笑柄。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19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75%,实现了高度城市化,经济中心实力凸显。然而,在创造辉煌工业文明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悄然开启。自十九世

纪开始,英国伦敦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被烟雾笼罩,“雾都”之名由此而来。然而直到1952年12月以前,伦敦市民们还并未认识到这种反常现象的危害。一家位于伦敦的成衣品牌甚至以“伦敦雾”来命名,以此标榜彰显其品质,于是伴随着“胜利”衍生却超出人类掌控的灾厄就这样静静的酝酿。在1952年12月3日,微风习习,阳光普照英伦三岛,人们恨不得在这样可爱的天气里带着苏格兰格的小毯子和斗牛狗去乡间野外喝下午茶。12月4日,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中心自伦敦西北向东南移动,凉风渐止,乌云盖日,相对湿度为82%。12月5日,雾锁伦敦,悄无声息的杀戮由此拉开序幕。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不久伦敦市民便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最早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先获得对自然界胜利的国家,也最先承受了自然界的怒火,然而人类并未因此勒住疾驰的步伐,同样的自然界也在暗中筹划它的报复。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受动性;能动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要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资料。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又受制于自然界。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适应自然。 人依赖自然具有受动性 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资料。”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要不断的交换能量,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人依赖自然而生存,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能获取生活必须的资料,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现存的规律,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能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料是有限的,自然界具有自偿性,人类不能任意地无限制地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受制于自然界。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依赖自然生存,受制于自然,“人作为对象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感性的、肉体的、对象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必须以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没有对象的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也不可能存在,人只能通过对象活动来表现自身。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就必须使自身适应自然界,就必须以自然界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且受制于自然界。因此,人具有受动性。 受动性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人具有的一种表现。受动性主要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中,人不是为所欲为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受到各种各样自然条件的制约,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是:人是要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就限定了人类生产的种类和活动的范围,人要更好地生存只有适应其所处的自然条件。人的受动性就是指条件性和自然对其的限制。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必然要受到自然的限制,因此人具有受动性。 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 人除了依赖自然的受动性外,还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在与自然界发生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时,加入了自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建立了与自然的联系,建立了属人自然,即人类社会,使自然获得了属人的价值,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和科学分类问题、数学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人类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问题、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发展问题等等。 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

人与自然关系小论文

谁是谁的主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童文杰 090605 [摘要]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总是处在很绝对的对立之中。或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应该绝对地主宰和奴役自然;或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奴隶。 [关键词]主人辩证统一和谐 一: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有人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由人类占主导地位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尺度,自然存在是人类的奴隶和工具。培根提出 ,“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 ,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科学努力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恢复亚当和夏娃曾在伊甸园失去的支配自然存在物的权力。达尔文虽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 ,人起源于类人猿 ,但他仍然意味深长地论述了人类的优越性。“在他现在所生存的最粗犷的环境中,人是地球上所曾出现过的最具优势的动物。他的分布范围比任何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生命形式都要宽广得多 ,而其他生命形式在他面前都俯首称臣。”康德更是认为,人类拥有自我观念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无限地超出生活于地球上的所有其他存在物之上;人凭借先验理性完全能够为自然立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依靠自己的科技不停地改造自然,不停地从自然中夺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在自然中留下人类的印记,证明自然是属于人类的。 二: 大自然是人的主人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活的自我运动的有机体 ,它不仅充满灵魂 ,而且还拥有理性。它在为自身立法的同时也为人间事务立法。居住在自然世界中的所有被造物 ,其灵魂和理智是这个充满活力有机体的特定部分。一种植物或动物如同它们在物质上分有自然世界躯体的物理机能那样 ,在心理上也依它们自身的等级也分有自然世界的灵魂 ,以及在理智上分有自然世界的心灵。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三: 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的统一体 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界存在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便不能生存,然而如果没有了人类,虽然自然界依旧存在可是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此得出: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

从人性角度浅析人与自然关系

从人性角度浅析人与自然关系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自今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人类屈服于自然”到“人类征服甚至奴役自然”再到今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人性欲望智慧人与自然和谐 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那么,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也就受到限制,人类的活动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和限制。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人类是屈服于自然的。而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此时的人们发现了自己拥有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可以征服自然,相信自己以作自然的主人。但好景不长,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之后,人们发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最终招来了自然界的狠狠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的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于是,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奴役自然、作自然的主人,更不是屈服于自然,而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所谓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的确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真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密切相关。纵观人类文化史,人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