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名词解释:

1.血清离体血液自然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

2.抗凝剂或抗凝物质能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

3.碱性染料有色部分为阳离子,能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DNA、RNA等结合,主要

用于细胞核的染色

4.红细胞计数(RBC)血液一般检验项目,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合,常作为诊断

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b或HGB)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

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6.网织红细胞(RET)在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

7.红细胞沉降率(ESR)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8.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9.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

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

10.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

细胞的现象

11.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12.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源等因

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

13.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现

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1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核酸变性、聚集形成的颗粒,

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

15.血型及血型系统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主要特征之一血型系

统:由单个基因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16.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

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

17.ABO血型鉴定盐水介质法ABO血型抗体以IgM为主,属于完全抗体。IgM抗体分子

链较长,能克服红细胞表面的排斥力,同时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18.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概率

19.血小板直方图正常血小板直方图是一个偏态分布的单峰光滑曲线,通常在2~30fl范围

内,主要集中在2~15fl

20.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

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即流体动力学聚焦技术2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

大、断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22.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中,

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23.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

24.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能力降

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25.组织性蛋白尿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

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

26.尿比重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

27.尿渗量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

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可以确切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28.尿液离心染色显微镜检查法为了鉴别病理性有形成分和提高白细胞、闪光细胞、上皮

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和真菌的对比度,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尤其防止漏检透明管型,可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

29.透明管型又称玻璃管型,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含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呈无色透明

状,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

30.草酸钙结晶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两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

形,偶见哑铃型或饼状

31.尿液有形成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

32.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高血糖所致

33.蜡样管型是由颗粒管型衍化而来,或因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

也可能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的

34.隐血试验(FOBT)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

35.肠道菌群失调症粪便中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比例>1:10,正常菌群减少甚至消

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

36.精子活动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动精子所占精子总数的比例

37.精子活动力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

38.生精细胞即未成熟生殖细胞,指各阶段发育不全的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

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发育不全精子细胞

39.精子计数一种指计数单位体积内的精子数量,即精子浓度。另一种是精子总数,即单

次排出的精子的绝对数量(精子浓度×本次精液量)

40.前列腺液由前列腺分泌的不透明的淡乳白色液体,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41.磷脂酰胆碱小体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呈圆形或卵圆形,折光性强,大小不均,形

似血小板,但略大,故观察时应与血小板区分

42.阴道分泌物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主要由阴道粘膜、宫颈腺体、前庭大腺及子宫

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俗称白带

43.脑脊液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的无色透明液体

44.黏蛋白定型试验是一种简易的黏蛋白筛检试验,可粗略区分炎性积液和非炎性积液

45.血性渗出液一般呈红色、暗红色或果酱色,常见于创伤、恶性肿瘤、结核性积液及肺

梗死

46.漏出液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的体腔积液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

炎症性积液

47.渗出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局部组织发炎所致的炎性积液

48.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链抗原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

解答题:

1.血液标本常用抗凝剂和抗凝原理

抗凝剂抗凝原理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与血液中的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中断

枸橼酸钠与血液中的Ca2+结合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

草酸盐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

2.皮肤采血法的采血方法

◆轻轻按摩采血部位(左手无名指指腹内侧或耳垂),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

◆消毒皮肤,待其干燥后,紧捏采血部位两侧

◆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针迅速刺入(深度以2-3mm为宜),血液自行流出或稍加挤压后

流出。第一滴血液因混入组织液,一般将其弃之不用,或根据检验项目内容要求决定是否使用

◆采血结束后,用无菌干棉签压住采血部位以止血

3.皮肤采血法的注意事项

◆采血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和生物安全防范,采血针为一次性使用

◆取血时可稍加挤压,但切忌用力过大,以免使过多组织液混入血液中

◆采血要迅速,防止流出的血液发生凝固

◆采用手工法进行多项常规检查时,血液标本采集顺序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

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4.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的采血方法

◆在穿刺点上端扎压脉带,并嘱受检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暴露

◆拔除采血穿刺针的护套,左手固定血管,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沿静脉走向使针头

与皮肤成30°角刺入皮肤,再向前(针头与皮肤成5°角)刺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有回血后,将胶塞穿刺针(双向针的另一端用软橡皮乳胶套着)直接刺入负压采血管的

胶头盖的中央,血液被自动吸入采血管内,同时松解压脉带

◆如需多管血样,将刺塞针拔出后再刺入另一采血管

◆采血完毕,嘱受检者松开握紧的拳头,并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拔出穿刺针,继续

按压穿刺点数分钟

5.红细胞生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缺氧,如新生儿(增高35%)、高山居民(增高14%)、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和体力

劳动者

◆雄激素增高,如成年男性高于女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如情绪波动(感情冲动、兴奋、恐惧)

◆长期重度吸烟

◆静脉压迫时间>2分钟(增高10%)

◆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增高10%~15%)

◆日内差异,如同一天内上午7时的红细胞数量最高

◆药物影响,如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药物

6.简要说明引起红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

增多原因

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增多

1.组织缺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性增高:异常血红蛋白病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非代偿性增高:肾癌、肝癌、子宫肌

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术后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7.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评价疗效

◆放疗和化疗的监测

◆药物影响

8.血涂片制备的质量保证项目和评价

项目评价

载玻片保持中性、洁净、无油腻

制备血涂片 1.良好的血涂片的“标准”为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渡。应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两侧留有空隙,边缘整齐

2.血膜厚度、长度与血清的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速度及红

细胞比容(HCT)有关。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膜吼;反之则血

膜薄

3.HCT增高时,血液粘度较高,宜保持较小的角度,可得满意的血涂片;相

反,HCT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应用较大的角度和较快的推片速度,才

可获得满意的血涂片

染色血涂片应在1小时内完成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9.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疾病临床意义

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心肌梗死后3~4天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迅速增多恶性肿瘤与肿瘤组织坏死、纤维蛋白原增高、感染和贫血有关

炎症疾病急性细菌感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迅速增多)

风湿病活动期(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加)

结核病活动期、风湿热活动期(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

HIV感染(血清标志物阳性伴血沉增快是AIDS早期预测指标)

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沉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具有相似的灵敏度

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慢性肾炎、免疫球蛋白增高

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黏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其他退行性疾病、巨细胞性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瘤

10.影响血沉测定的因素

变化因素评价

增快血浆因素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和异常克隆性免疫球蛋白,α、β球蛋白,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

红细胞因素大红细胞容易形成缗线状,使血沉加快;各种原因的贫血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药物、代谢产物和异常抗体等中和了细胞表面

的负电荷

药物因素葡萄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白明胶、青霉胺、口服避孕药、甲基

多巴、葡聚糖、普鲁卡因胺、茶碱、维生素A

标本及物理条件标本溶血、血沉管倾斜、温度过高

减慢血浆因素白蛋白、糖蛋白及磷脂酰胆碱等增高,抑制红细胞缗线状形成红细胞因素数量增加、大小不均或球形、镰形细胞增多,不利于缗线状形成物理条件血沉管不洁净或血柱含气泡、温度过低

药物因素阿司匹林、可的松、奎宁

1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性增多的原因

类别原因

急性感染细菌、某些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感染(最常见)炎症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支气管炎、肾炎、肾盂肾炎、结肠炎、胰腺炎、甲状腺炎、皮炎

组织损伤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

血细胞破坏严重血管内溶血

急性失血消化道内出血、脾破裂、官外孕破裂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癌、胃癌)和肺癌急性中毒代谢性、化学物质、药物、生物毒素等中毒(与趋化因子增多有关)

12.根据粒细胞的动力学特点,简述粒细胞分布、细胞池及细胞种类

分布细胞池细胞种类动力学特点

骨髓分裂池原粒~中幼粒具有分裂能力,1个原始粒细胞经过3~5次分裂,可增

殖为16~32个晚幼粒细胞

骨髓成熟池晚幼粒及杆状核不具分裂能力,经历3~5天,并逐渐发育成熟

骨髓贮存池杆状核及分叶核停留3~5天,数量约为外周血液的5~20倍。中幼粒到

分叶核粒细胞的成熟时间约5~7天,受到刺激时可缩短

为2天

血液循环池少量杆状核,分

叶核为骨髓贮存池释放到血液的粒细胞的50%,随血液循环,约停留10~12小时,半衰期约6~7小时

血液边缘池分叶核为释放到外周血液中粒细胞的另外50%,粘附到血管壁

上,与循环池的粒细胞随时交换,并保持动态平衡,并

与循环池合称为总粒细胞池

组织或体腔组织固

有池

分叶核为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的粒细胞,生存1~4天,

执行防御功能,不再返回血液,在组织中破坏、清除或

排除

13.病理性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的原因和意义

血小板原因临床意义

减少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性贫血

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

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增多原发性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

其他外科手术后、脾切除

14.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和缩短的临床意义

◆延长:1.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3.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

◆缩短:1.先天性FⅤ增多症

2.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药物影响,如长期服用避孕药

15.纤维蛋白原(Fg)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Fg增高: 1.感染:毒血症、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无菌性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3.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4.恶性肿瘤

5.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

6.其他: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Fg减低: 1.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

白原血症

2.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晚期、纤溶亢进、重症肝炎和肝硬化

16.ABO血型系统抗原存在的部位

◆完全抗原: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等细胞膜上

◆半抗原: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或分泌液中

17.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输血虽然,约99.6%中国人为Rh阳性,且健康人血清中一般不存在Rh抗体,但是,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必须做RhD抗原鉴定,Rh阴性受血者必须输Rh阴

性血

◆发现新生儿溶血症病如果母体血液中含有针对胎儿红细胞的IgG类Rh抗体,IgG类

抗体可以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故

鉴定新生儿及母亲Rh血型及检查Rh不完全抗体,以利于发现

新生儿溶血病

18.交叉配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配到合适血源,验证血型配到合适血源,并进一步验证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鉴定是否

正确,以避免血型鉴定错误而导致的输血后严重溶血反应

◆发现亚型如A2亚型一部分人含有抗A1的血清,与A1型红细胞配血时,可出现凝集◆发现不规则抗体虽然ABO血型相同,但当Rh或其他血型不同时也可发生严重的溶

血性输血反应,即使没有进行Rh或其他血型鉴定,通过交叉配血也

能发现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合或存在免疫性抗体

19.简述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的质量保证

◆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要贯穿于临床医生的申请,护士或检验人员采集标本,

运输人员转运标本,检验人员接收标本、检测、复查确认、打印结果、发出报告,以及临床满意的全过程

◆检测前质量保证: 1.合格的检验人员 2.合适的检测环境 3.合格的血液分析仪

4.配套试剂

5.合格的检验标本

◆检测中质量保证: 1.仪器启动 2.室内质控 3.标本检测 4.仪器清洗

◆检测后质量保证: 1.实验室内结果分析

2.结合临床情况作相关分析

3.定期征求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评价

4.记录和报告难以解释的检测结果

20.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

(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适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这就是电阻抗原理

21.血细胞计数误差种类及其减少方式

误差种类原因误差减少方法

技术误差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液不当、稀释的血液混合不均、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

当和细胞识别错误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仪器误差器材(计数板、盖玻片、吸管)不准确、不精密校正各种器材

计数域误差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均匀等扩大细胞计数范围和数量

22.血液分析仪报警的概念

◆血液分析仪的功能主要有三项:

1.筛检和报告正常检验结果,此时,一般不出现任何报警

2.技术条件已成熟,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在仪器或实验室设定的检测项

目规则内作出报告时,也可无报警。但多数情况下仍出现报警,以提醒检验人员密切注意已经出现的异常

3.标本不能满足实验室预先设定的各项规则时,仪器必然出现报警,必须复查。

◆检测结果出现报警意味着仪器直接向临床报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已经明显降低,在没有

复查确认或有效解释前,不能直接向临床签发检测结果报告

23.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项目一般要求

患者要求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按常规生活、饮食

生理状态运动、性生活、月经、过度空腹或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和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查结果

避免污染 1.患者先洗手并清洁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周围皮肤

2.女性患者特别要避免阴道分泌物或月经血污染尿液,男性患者要避免精液混入

3.要避免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粪便等其他污染物混入

采集时间用于细菌培养的尿液标本,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使用无菌容器采集,以便利与细菌生长

特殊要求 1.采用导尿管标本或耻骨上穿刺尿标本时,医护人员应先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然后由医护人员进行采集

2.采集婴儿尿标本时,由儿科医护人员指导,并使用小儿专用尿袋采集标本

24.红细胞管型及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管型:管型基质中嵌入形态完整的红细胞

◆红细胞管型是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所致,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

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及IgA肾病等

25.血红蛋白尿及其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

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血红蛋白尿

◆临床意义:常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CH)、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常见血管内溶血的因素与疾病见下表

因素疾病

红细胞破坏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大面积烧伤、剧烈运动、急行军、严重肌

肉外伤和血管组织损伤

生物因素疟疾、所装芽孢杆菌中毒

动植物所致溶血蛇毒、蜂毒、毒蕈(xùn)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DIC

药物作用伯氨喹啉、乙酰水杨酸、磺胺、非那西丁

免疫因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血型

不合的输血

26.进行尿液分析时有何种情况时进行显微镜检查

◆医生提出显微镜检查要求

◆肾脏病患者(无论初诊还是复诊)均应直接进行标准化显微镜检查

◆任何一项尿液理学、化学检查结果异常。尤其是干化学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

和亚硝酸盐4项中有一项异常者,必须进行显微镜检查,并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准

27.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

◆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

浓度成正比。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经微电脑处理,计算出个检测参数的反射率,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的本质就是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试剂模块颜色的深浅对光的吸

收、反射是不同的。颜色越深,光吸收越大,光反射越小,反射率越小;

28.管型及形成条件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质凝聚体

◆管型形成应具备3个条件:

1.原尿中有白蛋白、Tamm-Horsfall蛋白(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

其中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

2.肾小管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

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聚、沉淀

3.肾脏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的形成与排泄,即发生病变处于“休息”

状态肾单位的尿液瘀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当该肾单位得到修复,恢复功能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可随尿液排出

29.肾衰竭管型的临床意义

◆肾衰竭管型也称为宽大管型。肾衰竭管型提示肾脏病变严重,急性肾衰竭多尿早起患者

尿液中可出现大量宽大管型,随着肾功能改善而逐渐消失、消失。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可出现肾衰竭管型,常提示预后不良。在异型输血后溶血反应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其尿液中可见褐色宽大的血红蛋白管型。肾挤压伤或大面积烧伤后的急性肾衰竭,其尿液中可见带色素的肌红蛋白管型

30.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临床意义

◆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见于:1.暂时性镜下血尿:见于健康人,尤其是青少年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

站立时间过长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还应注意月经血的污染,应通过动态观察

加以区别

2.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

应、先天畸形等。血尿有时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

3.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4.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等

31.粪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胃液的消化作用,红细胞已被破坏粪便中也难见到

◆下消化道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

肠息肉、痔疮、急性血吸虫病等

炎症损伤出血:白细胞、红细胞可同时存在

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数量少于白细胞

阿米巴痢疾:红细胞多黏连成堆并有破碎现象,数量多于白细胞

32.粪便中细胞(红细胞)形态及临床意义

细胞

形态

临床意义生理病理

白细胞(脓细胞) 无或偶见

白细胞,形

态完整者

与血液中

的粒细胞

无差别

中性粒细胞呈灰白

色、胞体肿胀、坏

死、破损、结构不

完整、胞质内充满

细小的颗粒、胞核

不清楚(即脓细

胞),常成堆出现

1.肠炎:白细胞增多不明显,一般<15个/HP,

分散存在

2.细菌性痢疾、溃疡性肠炎:可见大量白细胞

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以及吞噬异物的小吞噬

细胞

3.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尤其是钩虫病

及阿米巴痢疾):粪便中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

胞,可伴有Charcot-Leyden结晶

红细胞无草绿色、略有折光

性的圆盘状,有时

可因粪便pH影响,

而呈皱缩状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胃液的消化作用,红细胞已被破坏粪便中也难见到

下消化道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痔疮、急性血吸虫病等

33.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FOBT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的筛检和鉴别

1.消化道出血的判断:FOBT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药物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如服用阿

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Crohn病、胃溃疡、各种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2.消化性溃疡与肿瘤出血的鉴别:FOBT对消化性溃疡的阳性诊断率为40%~70%,呈间

断性阳性;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FOBT阳性仍可持续5~7天,如出血完全停止,隐血试验即可转化为阴性。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率早期为20%,晚期可达95%,且呈持续性阳性

34.精液检查的主要目的

◆评价男性生殖功能,提供不育症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依据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输精管结扎术后的疗效观察

◆为体外授精和精子库筛选优质精子

◆法医学鉴定

35.精子活动率减低的临床意义

精子活动率减低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当精子活动率低于70%时,可使生育力下降,如低于40%则可导致不育。引起精子活动率下降的因素较多:

◆精索静脉曲张

◆生殖系统感染,如淋病、梅毒等

◆物理因素:如高温环境(热水浴)、放射线因素等

◆化学因素,如某些药物(抗代谢药、抗疟药、雌激素)、乙醇等

36.精子数量减少常见疾病

精子计数持续<20×109/L时为少精症;精液多次检查无精子时为无精子症(连续检查3次,离心后沉淀物中仍无精子)。常见于:

◆男性结扎术后:一般在结扎术后第6周开始检查,每周1~2次,连续检查3次无精子,

则表明手术成功

◆睾丸病变:如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畸形、炎症、结核、淋病、肿瘤及隐睾等

◆输精管疾病:如输精管阻塞、输精管先天性缺陷和免疫性不育

◆其他:逆行射精、有害金属或放射性损害、环境因素、老年人、应用抗癌药物等

37.前列腺液常见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成分临床意义

磷脂酰胆碱小体前列腺炎时可见磷脂酰胆碱小体减少、成堆或分布不均;炎症较严重时磷脂酰胆碱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失

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老年人、前列腺炎(可增加10倍,伴大量脓细胞)

淀粉样小体一般无临床意义,可与胆固醇结合形成前列腺结石

红细胞增多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结石、前列腺结核或恶性肿瘤、前列腺按摩后白细胞增多并成簇,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特征之一

滴虫发现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前列腺炎

病原生物相应感染

38.阴道毛滴虫及检测原理

◆阴道毛滴虫:属鞭毛虫纲,是一种寄生于阴道的致病性厌氧寄生原虫。虫体直径

,呈颈宽尾尖倒置梨形,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虫体顶端有鞭毛4根,后端8~45m

有鞭毛1根,前后鞭毛和波动膜均为其运动器官。其生长的最适pH为5.5~6.0,最适温度为25~42℃。能通过性接触或污染的物品传播,引起滴虫性阴道炎

◆检测原理:1.直接涂片法:用生理盐水悬滴法置于高倍镜下观察

2.Wright或格兰染色后,用油镜观察虫体结构,可以提高检出率

3.培养法和免疫学方法:如胶乳凝集试验、单克隆抗体检查、酶联免疫吸附

法和多克隆抗体乳胶凝集法等

39.脓性白带和血性白带的临床意义

变化临床意义

脓性 1.黄色或黄绿色、味臭:滴虫性或化脓性感染

2.泡沫状脓性:滴虫性阴道炎

3.其他: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幼儿阴道炎、阿米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

宫腔积脓及阴道异物引发的感染

血性 1.带血:宫颈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老年性阴道炎、重度慢性阴道炎、宫内节育器的副反应等

2.血性、有特殊臭味: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

40.脑脊液的形成

◆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室管膜细胞也能分泌部分脑脊液,还有少量脑脊液是由血

管滤过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形成

41.脑脊液细胞总数计数的检测原理

◆仪器计数法:体液细胞分析仪可自动分析计数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1.比较清亮或微浑的脑脊液:用滴管吸取已混匀的脑脊液标本少许,充

入血细胞计数板内,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室内四角和中央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即每微升脑脊液细胞总数,报告时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2.细胞过多、浑浊或血性的脑脊液:可采用红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再计数,最后换算成每升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42.脑脊液检查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应用

◆脑脊液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早期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数天内即被小、中淋巴细

胞和胞质着色较深的激活的淋巴细胞所替代。当异常细胞消退和正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达到正常比例时,提示病情有好转,反之则反映病情加重或复发。蛋白质轻度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脑脊液AST活性增高者脑组织损害较重,预后差;特异性IgM 抗体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

43.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临床意义

病变临床意义

脑组织炎性病变脑组织感染时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先有白蛋白增高,随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也增高

神经根病变如梗阻性脑积水、Guillain-Barre综合征,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椎管内梗阻脑与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血浆蛋白由脊髓静脉渗出,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有时达30~50g/L),如脊髓肿瘤,转移癌、黏连性蛛网膜炎

其他早产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达2g/L,新生儿为0.8~1.0g/L,出生2个月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44.脑脊液葡萄糖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变化临床意义

减低 1.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越低,其预后越差

2.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

3.神经性梅毒

4.低血糖

增高 1.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液葡萄糖含量增高

2.脑出血

3.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或中毒

4.糖尿病

45.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临床意义

IgG 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舞蹈症、神经系统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症

IgA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IgM 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IgE 脑寄生虫等

46.脑脊液氯化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减低:1.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

2.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肾脏病变

3.病毒性脑炎、脊髓灰白质炎、脑肿瘤时,脑脊液氯化物烧减低或不减低

◆增高:尿毒症、脱水、心力衰竭和浆液性脑膜炎等

47.浆膜腔积液的形成

类型发生机制

漏出液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淋巴回流受阻

钠水潴留

渗出液微生物毒素、缺氧以及炎性介质

血管活性物质增高、癌细胞浸润

外伤、化学物质刺激

48.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保存和接收

◆标本的采集:浆膜腔积液标本由临床医师进行浆膜腔穿刺术采集,采集中段液体于消

毒试管内,且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抗凝剂予以抗凝。另外采集1管不加

抗凝剂的标本,用于观察积液有无凝固现象

◆保存和接收:1.妥善保存:标本收到后应及时检查,浆膜腔积液常规及化学检查必须

在采集后2小时内完成,否则应将标本冷藏保存。如果进行细胞学计数

与分类可将标本保存24小时

2.注意标识(zhì):采集标本容器的标识应与检验申请单一致

49.浆膜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D)和腺苷脱氨酶(ADA)检查的临床意义

LD:积液LD检测主要用于鉴别积液性质,渗出液LD在化脓性感染积液中活性最高,其平均值可达正常血清的30倍,其次为恶性积液,结核性积液略高于血清。恶性胸膜腔积液LD约为自身血清的3.5倍,而良性积液约为2.5倍

ADA:浆膜腔积液ADA检测主要用于鉴别结核性与恶性积液,结核性积液ADA显著增高,>40U/L应考虑为结核性,对结核性胸膜腔积液诊断的特异性达99%,优于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学和活组织检查等方法。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时ADA下降,故可作为抗结核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50.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实验室鉴别

项目漏出液渗出液

病因非炎症性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刺激

颜色淡黄色黄色、红色、乳白色

透明度清晰透明或琥珀色样浑浊或乳糜样

比重<1.015 >1.018

pH >7.3 <7.3

凝固性不易凝固易凝固

Rivalta试验阴性阳性

蛋白质含量(g/L)<25 >30

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 >0.5

葡萄糖(mmol/L)接近血糖水平<3.33

LD(U/L)<200 >200

积液LD/血清LD <0.6 >0.6

细胞总数(×106/L)<100 >500

有核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

炎症或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肿瘤细胞无可有

细菌无可有

脱落细胞学的复习要点

1.子宫内膜的上皮类型是?鳞状上皮细胞、分泌性腺上皮细胞、纤毛上皮细胞、间皮细胞

2.不全角化鳞状上皮在巴氏染色师细胞质的颜色?

3.角化前细胞核染色质的特点?细致均匀

4.涂片中一般把什么细胞做其他细胞比较的标尺?红细胞

5.分化好的腺癌排列成什么结构?实体结构

6.分化差的腺癌排列成什么结构?

7.病毒感染的细胞主要表现为?多核

8.巴氏染色的优点?细胞透明度好,结构清晰,涂片色彩丰富而鲜艳,由于能显示鳞状上皮不同角化程度,常用于阴道涂片测定雌激素水平。宫颈涂片和痰涂片中分化差的鳞癌小角化细胞显示桔黄色,在红色坏死背景中特别突出,不易漏诊

该染色法不但具有显示细胞核结构清晰,分色明显,透明度好,胞浆受色鲜艳等特点,而且所染标本不易脱色,可长久保存

9.印戒样癌细胞一般见于哪一种类型的癌?高分化腺癌

10.多形性癌细胞一般见于哪一种癌?高分化鳞癌

11.分化好的鳞癌相当于哪一层的癌细胞?

12.来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细胞称为?癌细胞

13.简述癌细胞团及其特点:癌细胞团中,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失去极性、互相挤压、呈镶嵌状或堆叠状。

14.哪一种肿瘤对放疗比较敏感?视网膜母细胞瘤、鼻咽癌、卵巢癌中的无性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胚胎瘤、恶性淋巴瘤等。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A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具有吞噬传递免疫信息在特异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红细胞 2.冲液后,计数池每个大格的体积是() A 0.1u l B 0.01 ul C 1.0 ul D 0.0001 ul 3.血片经过瑞氏染色后,成熟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染色呈浅灰色, 其原因是PH为() A 5.4 -6 B 7.4-8 C 6.5-7 D 8.2-8.6 E 8.7-9.4 4.三种粒细胞区别的要点是() A细胞大小 B特异性颗粒 C染色质结构 D浆颜色 E核浆比例 5.下列除了哪种疾病外,均是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 A猩红热 B尿毒症 C 流行性感冒 D 铅中毒 E化脓性阑尾炎 6.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分叶核常为() A一叶 B二叶 C三叶 D四叶 E 五叶 7.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以上幼稚细胞增多称为() A核左移 B核右移 C中毒颗粒 D 逆行性变化 E杜勒氏小体 8.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是棕红色,在波长540nm处,有一较宽的吸光带, 它是() 9.大面积烧伤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增高的原因是()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寿命延长 C 红细胞破坏减少 D 血液浓缩 E白细胞生成减少

10.诊断铅中毒的最佳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低色素红细胞增多 C 靶红细胞增多D 点彩红细 胞增多 11使血沉明显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数量增多 B 大红细胞贫血 C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D 球形红细胞贫血 E 红细胞凝集成团 12.关于魏氏血沉发测定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深静脉血1.6ml B 用血沉管吸抗凝血至零刻度 C与0.4ml抗凝剂混匀 D垂直立于血沉架上 E 室温静置半小时 13.关于血沉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男性血沉生理变化不大 B 新生儿血沉加快C妇女月经期血沉可 加快 D 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血沉可加快E 高原地区的居民血沉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14.欲中和A型血清的天然抗体,可加哪一种唾液() A A型分泌型唾液 B B型分泌型唾液 C O型分泌唾液 D A B型分 泌唾液 E 任何唾液 15.用标准血清鉴定血型,下列哪项的结果应判断为A型血() A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凝 B与抗A凝,抗B不凝抗A+B凝 C 与抗A凝,抗B凝抗A+B不凝 D与抗A不凝,抗B不凝抗A+B凝 E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不凝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D 29.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ICSH, the best anticoagulant for the blood routine tests is ("

药理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题库)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解释下列名词: 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新药、药物体内过程、吸收、首过消除、酶诱导和抑制、肝肠循环、t1/2、生物利用度、一级消除动力学、量效关系、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LD50、受体激动药、受体拮抗药、受体调节、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肾上腺素作用的反转、化学治疗与化疗药物、抗生素、抗菌谱、MIC、MBC、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二重感染 1.试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结合型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2.弱酸(碱)性药物中毒时,如何加强尿液中药物的排泄?并说明其作 用机制。 3.何为药物不良反应,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 4.试述pilocarpin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5.试述neostigmin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6.试述atropine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7.有机磷酸酯类中、重度中毒时用哪些药物解救?试述其解毒机制。 8.简述山莨菪碱(anisodamine)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9.试述东莨菪碱(scopolamin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0.试比较筒箭毒碱(tubocurarine)和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肌松 作用的特点,及药物过量的抢救原则。 1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代表药。 12.比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药理作用、临 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3.试述α受体阻断药phentolamin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何为肾上腺 素作用的反转? 14.试述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5.试述diazepam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6.试述常用抗癫痫药物的临床选用。 17.抗帕金森病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18.试述chlorpromazine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9.Morphin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20.试述静脉注射morphine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 21.Morphine急性中毒特征是什么?如何解救?长期应用可致什么不良 后果? 22.试述哌替啶的作用和用途 23.临床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有那些?试述其作用特点。 24.试述aspirin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5.Aspirin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时应如何选用剂量?试述其作用机制?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1)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药理名词解释与大题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若氯丙嗪)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β2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21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2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23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24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25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26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7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28抑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29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0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1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 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 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 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 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 细胞总数减少 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 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 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 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 或溶解等变化 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 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 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 平均值,pg 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 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 止的时间 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 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 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 胞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28.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单选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本题答案]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本题答案] D 1. 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成人约3~4L B 约占成人体重的7~9% C 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 D 健康人血液pH值为7.35~7.45 E 血浆渗量为290~310mOsm/kgH2O [本题答案] A 2. 有关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 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 药物依赖性:指连续使用某种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1)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具体来讲, 它是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 的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甚 至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从而使机体对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这样一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4.致病条件:也叫诱因,是指在疾病的原因的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5.遗传性疾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直接引起的疾病。 6.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胎儿发育异常而在出生时即 表现出某种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7.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等)功能的不可逆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 永久性停止。 第三章水钠代谢紊乱 1.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大量水分潴留在体内, 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时,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2.等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水和钠按等渗比例丢失,即使开始时不按比例丢失,但经机体调节性代 偿活动,血清钠仍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仍然保持在280-310 mmol/L的病理过程,属等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其主要特征是是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 浆渗透压<280mmol/L的病理过程。 4.高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患者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病理过程。 5.水肿:edema 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6.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 时水肿液的分布与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有关,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 又称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一般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严重时水肿可波及全身,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水。 第四章钾钙磷代谢紊乱(课本第八章P52-56主要看钾的代谢紊乱) 1.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常常诱发代谢性碱中毒,这是因为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时,肾脏排H+增 多。此时机体为碱中毒,但是尿液中H+增多而成酸性,故将这种碱中毒时排出酸性尿的现象,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五章酸碱平衡紊乱(课本第九章)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 2,CO 2 与水 结合生成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碳酸可稀释出H+,也可形成CO 2, 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挥发酸。 2.固定酸:fixed acid 主要包括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 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生成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类酸性物质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所以又称非挥发酸。 3.代谢性碱中毒:血浆内NaHCO 3 原发性增多而使血液PH趋向高于正常范围的情况,称为代谢性碱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 DEECB 6-10:BDACD 11-15: CCEBC 16-20: DAABC 二、填空题 1. ①大红细胞;②小红细胞,③棘形红细胞,④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⑤新月形红细胞,⑥颗粒形红细胞,⑦皱缩红细胞,③影细胞,⑨红细胞碎片。 2. 皱缩、胀大、渗出。 3.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vohie小体、退行性变。 4. 3 /HPF,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5. 流动,凝胶。 三、名词解释 1、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若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3、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而渗出血管外、组织间隙及浆膜腔所形成的积液。

四、简答题 1、异型淋巴细胞种类

I型(空泡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H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皿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2、血沉增快的病理临床意义?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物质释放增多所致。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血沉增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血沉增快,,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增快。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常见增快。 3、大便OE试验临床意义是什么? 粪便隐血阳性见于①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粘膜损伤(如服用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肿瘤时。②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鉴别诊断:在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之越小。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以后,细菌的生长持续受到抑制。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作用:能是药物原有作用增强的,目的为增强疗效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问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协同作用:能使药物原有作用减弱的,目的是减少不良反应 共同传递:许多神经均贮存有二或三种递质可供释放,此现象称为共同传递 “开关反应”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总称水杨酸反应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或加重现象。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使用a受体阻断药后,可使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的a效应被阻断,而舒张骨骼肌血管的B2效应占优势,此时给予肾上腺素血压不但不升,反而下降。 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此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 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肾排泄功能不完善,对氯霉素解毒能力差。大剂量使用氯霉素

病生名词解释&简答

病生---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 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5.脱水(各型):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6.脱水体征: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时,皮肤弹性丧失、眼窝或婴儿囟门凹陷的脱水外貌 7.脱水热:在高渗性脱水时因汗腺细胞脱水,汗液分泌减少,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以致 散热功能降低,同时因体温调节中枢神经性细胞脱水,功能减退,导致体温升高。 8.水肿(包括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 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9.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 10.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同时有机体总钾含量缺乏。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1.代酸:是指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之一。 代碱:是指原发性HCO3-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呼酸:是指因原发性PaCO2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下降。 呼碱:是指因通气过度,使PaCO2原发性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升高。 12.AG:阴离子间隙,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13.氧中毒:机体吸入高压氧,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 的病理现象。 14.反常型酸性尿:低钾血症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 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15.缺氧(包括四型):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 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6.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17.肠源性发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偶,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 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粘膜可呈咖啡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18.发热:在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超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 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 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 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是反 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12、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 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1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在显微 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的白细胞 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WBC 的比值和绝对值。 14、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 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内 出现的比正常中性粒粗大、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染成紫黑色的颗粒。 15、异性淋巴细胞(lymphocyte)在某 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 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 异型淋巴细胞。 1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者出现晚幼粒 细胞,中幼粒细胞等。常伴中毒颗粒等 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7、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五叶以 上大于3%。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 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 血。 18、棒状小体(Auer body)白细胞浆中 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 1条或数条不定,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 晶化的形态。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 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19、晨尿(first morning urine)指清晨 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派出的尿 液。 20、随机尿(random urine)指患者无 需做任何准备,不收时间限制,随到随 留的尿液标本 21、中段尿(midstream urine)指临床 上尿液培养中,采取小便时,让开始的 小便将尿道冲洗干净后,截取中间小便 作样品进行培养。目的是防止尿液被污 染。 22、多尿(polyuria)24 小时尿量大于 2.5L 称为多尿。(1)内分泌病:如尿 崩症、(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23、少尿(oliguria)24 小时尿量少于 0.4 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 称 为少尿。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 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 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 性少尿:尿路梗阻引起。 24、无尿(anuria)24小时尿量小于0.1L, 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进 一步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其发生原 困与少尿相同。 25、蛋白尿(proteinuria)一次随机尿 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型试 验为阴性,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 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实验为阳 性,称为蛋白尿。 26、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指在健康人的尿中出现了 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 27、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 游离Hb>0.3mg/L,而镜下未见完整 RBC,外观为棕色或酱油色, OBT(+)。 28、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为尿中含有 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 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若在空气中久臵 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 外观呈棕绿色。 29、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浆细胞 病,体内产生过多的Ig轻链,该蛋白加 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 新溶解又称凝溶蛋白 30、血尿(hematuria)离心沉淀尿中每 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 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 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 均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则称为血 尿。 31、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 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 32、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ira) 1L尿液中含1ml以上的血,肉眼能辨认 出尿呈红色。 33、脓尿(pyuria)脓尿是指尿液中含 有大量的脓细胞即白细胞,临床上指的 脓细胞就是变性的白细胞,故该病又称 白细胞尿。 34、镜下脓尿(microscopic pyuria)离 心沉淀后的尿液每高倍视野中平均见 到5个以上的白细胞和脓细胞。 35、肉眼脓尿(macroscopic pyuria)尿 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 块状。 36、结晶尿(crystalluria)产生尿结晶的 现象称晶结晶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