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复习提纲(自己总结)

有机复习提纲(自己总结)

有机复习提纲(自己总结)
有机复习提纲(自己总结)

第一章

(1)价键理论;(定域的)它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如果两个原子都有未成键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就能配对形成共价键。

方向性,饱和性

(2)分子轨道理论(离域的)分子轨道法通常是采用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来处理共价键。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当任何数目的原子轨道重叠时,就可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

对称匹配/原子轨道的重叠具有方向性/能量相近;

(3)共价键键长C-C(0.154 nm),C=C(0.134 nm),C C(0.120 nm)

(4)共价键键能;(键能与离解能的区别)

断裂单个特定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称为该键的离解能。

共价键的键能是分子中全部同类共价键的离解能的平均值。

(5)共价键键角;10928 120 180

(6)共价键的极性;如果共价键的正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则该键就存在偶极(正,负),就是一个极性键。

杂化轨道的电负性的大小:s>sp>sp2>sp3>p

(7)分子偶极矩;对于双原子分子,其键矩就是分子的偶极矩。

对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偶极矩是各键键矩的向量和(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对称性有关)。(8)诱导效应;由于原子电负性不同,使得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不均匀,且这种影响沿分子链传递下去,这种效应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常用I表示。

C-Y键电子对偏向Y(C→Y),则原子Y或其基团的诱导效应为负,用-I表示;反之,Y的电负性比碳小,电子对偏向碳(C←Y),则原子Y或其基团的诱导效应为正,用+I表示。(9)均裂;共价键的断裂有两种方式:均裂和异裂

均裂:共价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成键的两个原子或基团,产生了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通常进行自由基反应。

(10)异裂;异裂:共价键断裂时,成键电子对完全属于一个原子或基团,产生了正离子和负离子。

(11)协同反应: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无活性中间体生成,这类反应称为周环反应。

第二章

1. 命名和结构

普通命名法

(1)对于十个碳以内的脂肪烃,碳数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

十一个碳及多于十一个碳的用中文数字表示。

(2)饱和烷以“烷”字结尾,相应的碳数放在“烷”字之前。

(3)含有双键的以“烯”字结尾,碳原子数分别放在“烯”之前。

(4)含有叁键的以“炔”字结尾,碳原子数分别放在“炔”字之前。

(5)“正”(n-)表示直链,“异”(iso-)表示具有(CH3)2CH-结构的异构体,“新”(neo-)表示具有(CH3)3CCH2-结构的异构体。

系统命名法

(1)烷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某烷基

(2)烯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基团命名为某烯基

(3)炔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基团命名为某炔基

(4)烷烃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基团称为亚基,从不同碳原子上去掉两个氢原子,应该标明去掉氢原子的位置。

具体命名如下:

烷烃:

第一步选择主链:

选择最长的连续碳链作为母体结构,称为某烷, 支链作为取代基(即烷基)。

如果构造式中最长碳链不止一条时,则选择带有最多取代基的一条为主链,命名时将烷基写在母体名称的前面,称为某基某烷。

第二步给定编号:

如果烷基在母体碳链上可因位置不同而引起异构现象时,就必须对母体碳链进行编号,并用阿拉伯数字指明烷基所连的碳原子。

编号时,以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为1。如果主链上连有不同的取代基且距碳链两端的距离相同时,按“次序规则”排序,使较优基团编号为大。

第三步正确书写:

若烷基不止一次地作为支链出现,应该用中文数字来表示相同烷基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指明每个烷基的位置。

表示取代基位次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逗号分开;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分开。

如果有几种不同的烷基连接在母体链上,按次序规则从小到大的先后次序来命名。

烯烃:第一步选择主链:

选择一条包含碳碳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按主链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烯。如主链的碳原子数超过10个时,应在烯字前加一“碳”字。

第二步给定编号:

编号时,应使双键的位次尽可能的小,以双键两个碳原子中编号较小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双键的位次,写于烯烃名称的前面,并用半字线隔开。如双键在末端时,也可不标双键的位次。若双键正好在主链中央,主链碳原子则应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第三步正确书写:取代基的命名与烷烃命名相同,将其位次、数目、名称分别写在烯烃名称之前。

炔烃:第一步选择主链:选择一条包含碳碳叁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按主链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炔。

第二步给定编号:

编号时,应使叁键的位次尽可能的小。

第三步正确书写:

取代基的命名与烷烃命名相同,将其位次、数目、名称分别写在炔烃名称之前。

特别注意

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的化合物称为烯炔。选择含有双键和叁键最长碳链为主链。

碳链的编号应从最先遇到双键或叁键的一端开始,并以双键在前、叁键在后。若在主链两端等距离处遇到双键或叁键时,编号要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

脂环烃(顺反,不饱和结构)

顺反命名一般是在烯烃名称之前标记其构型。

顺式:两个相同基团处于双键同侧的叫做顺式,记为“顺-”(cis-)

反式:两个相同基团处于双键异侧的叫做反式,记为“反-”(trans-)

Z/E命名

当两个“较优”基团位于双键同侧时,用Z(德文Zusammen是“共同”的意思)标记其构型。

* 位于异侧时,用E(德文Entgegen是“相反”的意思)标记其构型。

* 书写时,将Z或E写在括号内,放在化合物名称的前面,并用半字线相隔。

脂环烃

如果化合物名称前没有标明取代基或不饱和键的位次,则表示不饱和键为1位。

当环上有多个取代基时,尽可能使取代基的位次为小,且使小取代基号数为小。

当环上同时有取代基和不饱和键时,使不饱和键的位次定为1位,但在名称前不用标明“1”字。

当链烃结构比较复杂时, 命名时可将环看成是取代基。

螺环:两个环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共用的碳原子称为螺原子。

(1)按两个环的碳原子数目叫螺某烷。

(2)在螺字后用方括号注出两个环中除了共用碳原子以外的碳原子数目,小环的碳数排在前面,大环的碳数排在后面,两个数字之间用小园点隔开。

(3)螺环母体的编序从小环开始,后通过共用碳原子而到大环。

(4)有取代基时,取代基位次尽量最小。

(5) 环上同时有取代基和不饱和键,首先满足不饱和键的位次为最小,将不饱和键的位次放在“某烃”中间,并用短线隔开。

先小环后大环,若两环一样大,在开始满足双键和取代基

桥环,:二环共用二个或更多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桥环化合物。共用的碳原子称为桥头碳。两个桥头碳之间可以是碳链,也可以是一个键,称为桥。

(1)按桥环母体的碳原子数目称为二环某烷。

(2)在二环后面用方括号注出三座桥上的碳原子数目(“桥头”碳原子除外),大数在前,各数字间用小园点隔开。

(3)编序时,从“桥头”碳原子开始,沿着最长的桥到另一“桥头”碳原子,再沿次长桥回到“桥头”碳原子,最短的桥最后编号。

(4) 同时有不饱和键和取代基,首先满足不饱和键的位次为小,并将不饱和键的位次写在“某烃”中间,用短线隔开。

取代基:在环己烷的取代衍生物中,最大基团处在e键上的构象是最稳定的构象

e键取代基越多越稳定,而且大基团在e键上稳定

2.基本概念和理论

共轭效应(P23):π键电子不是在某个单一π键内运动,而是在大π键内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有电子离域的体系称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所表现的效应称共轭效应。

次序规则(P18):(1) 将各取代基的原子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大者为较优基团。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元素其顺序由大到小排列如下:I>Br>Cl>S>P>F>O>N>C>D>H >∶(2)如果两个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则比较与它相连的其它原子,比较时,按原子序数排列,先比较最大的,若仍相同,再依次比较第二、第三个原子。

如-CH2Cl与-CHF2,第一个均为碳原子,再按顺序比较与碳相连的其它原子。在—CH2Cl 中为—C(Cl、H、H),在—CHF2中为—C(F、F、H)。Cl>F,故—CH2Cl > —CHF2。

(3)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基团,可认为连有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

构象(乙烷,丁烷,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和稳定构象的判别,十氢萘构象):由于单键旋转,使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产生不同的排列,这种特定的排列形式,称为构象。

透视式、楔形式,纽缦式

3. 物理性质

沸点:化合物蒸气压与分子间引力大小有关;分子间引力小,化合物蒸气压高,化合物沸点低;分子间引力大,化合物蒸气压低,化合物沸点高。同数碳原子构造异构,分子支链多,沸点低。(支链阻碍了分子之间的接触,分子间的色散力减小)

直链烯烃,相同碳数的端烯比中间烯沸点低;反式构型烯烃比顺式构型烯烃沸点低。

这可能是因为双键是平面型的,双键在中间可能使分子之间能更好地接近,色散力大一些,沸点高;而顺式构型的偶极矩比反式构型的偶极矩大,存在微弱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大,故沸点高。

由于炔烃极性比烯烃大些,且分子细长,分子之间可以靠的很近,故分子间作用力大。

炔烃比相同碳数的烷烃和烯烃高些。

熔点:分子对称性越好,分子在晶格中排列越整齐,晶格力越大,熔点越高。直链脂肪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逐渐升高。相同碳数的同分异构体中对称性好的异构体熔点相对高些。

密度: 开链脂肪烃的相对密度都小于1,随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密度也增大。

增加到一定值后,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密度变化很小。

相同碳数的烷、烯、炔,相对密度为D烷

相对密度的大小也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

第三章

1.基本概念和理论

旋光度:偏正光振动方向的旋转角度,叫做旋光度,用“α”表示

比旋光度:国际上通常规定在20℃,波长为589nm(钠光谱的D线),偏振光通过长为1dm,装有浓度为1.0g/ml溶液的样品管时,测得的旋光度为比旋光度,用[α]20D表示。

手性:实物和镜像不能重合的性质称为手性。手性是物质具有旋光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对称面:设想分子中有一个平面,它可以把分子分成互为镜象的两半,这个平面就是对称面(用σ表示)。

对称中心

对称轴:分子中有一直线,当以此直线为轴旋转360/n后(n为正整数),得到的分子与原来的分子形象相同,这条直线成为n重对称轴,用Cn表示。

分子中找不到任何对称中心或对称面,这种结构特点叫手性分子,最普遍的手性因素是手性碳原子。故分子内有对称轴,分子有可能是手性分子。

对映体(外消旋体)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一定是手性分子,有一对对映体,每个对映体都具有旋光性,一个分子是右旋,另一个分子则是左旋。

由等量的对映体相混合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外消旋体。

非对映体(P52):非对映异构体理化性质,旋光性各不相同,不能组成外消旋体。

由于非对映体的沸点、熔点及溶解度不同,所以,一般可用分馏或分步结晶等方法将它们分离,也可用色谱法分离它们。

内消旋体(P53):含二个或二个以上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中,若分子内部有对称面,则手性碳原子的旋光作用在分子内部就会互相抵消,整个分子不显示旋光性,称之为内消旋体。

构型的表示方法(P49),

构型的命名(P50,RS绝对构型,DL相对构型,赤式,苏式):1.把手性碳原子所连的四个不同的基团(或原子)根据英果尔-凯恩规则,确定先后次序。

2.将次序最后的基团(或原子)d指向背离我们的方向,其它三个基团指向我们,然后观察这三个基团的排列次序。

3.如果这三个基团从最优先基团A到第二优先基团B,再到第三优先基团C的次序是顺时针方向排布,则该分子的构型为R-构型;若逆时针方向排布则为S-构型。若有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有2n个旋光异构体,有2n-1组对映体(即外消旋体)。

环状化合物命名。

2.手性判别

一般化合物,

环状化合物:二取代以上的环状化合物,具有顺反异构体,如果含有手性碳,也可能具有对映异构体。

丙二烯型化合物:如果丙二烯两端的任何一个碳上连有两个相同的基团,整个分子不具有手性。

联苯型化合物:未取代联苯的两个苯环在同一平面上。当苯环两个邻位连有体积较大的取代基时,两个苯环之间的单键旋转受阻,不再共平面。

如每个苯环邻位所连的基团不同,整个分子就具有手性。

如果联苯任何一个苯环的邻位连有两个相同的基团,整个分子不具有手性

第10章醛、酮及亲核加成反应

1.命名和结构

醛、酮

系统命名法

以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醛从醛基的碳原子开始编号,酮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把羰基的位号写在名称前面。

如主链上有取代基,则将取代基的位号及名称写在醛酮的名称前。

如有两个以上的羰基,可以用二醛、二酮等命名。

编号可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用希腊字母。与醛酮的羰基(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为α,依此为β、γ等。

如果碳链上有芳基或环烷基,把它们作为取代基。

如果醛羰基直接与碳环相连,可命名为环烷甲醛或芳甲醛,与羰基相连的碳编号为1。

如果羰基在环上,可命名为环某酮,羰基碳编号为1。

若同时含有醛羰基和酮羰基,可以醛为母体,酮羰基用“氧代”,并需标明其位次;也可将醛羰基作为取代基,可命名为甲酰基。

2. 化学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含碳亲核试剂, 含氧亲核试剂,含硫亲核试剂, 含氮亲核试剂), 还原反应(金属氢化物, 催化氢化,克莱门森还原, 黄鸣龙, 康尼查罗), 氧化反应(Bayer-Villger).

亲核加成:含碳亲核试剂

负电性的亲核试剂首先进攻羰基上的碳原子,然后正性基团加到氧上,完成亲核加成反应。(1)与氢氰酸加成

醛及多种活泼的酮(脂肪族甲基酮及少于8个碳原子的脂环酮)与氰基负离子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生成α-羟基睛。

(2)与有机金属试剂加成

格氏试剂(RMgX)、金属炔化物(RC CNa)和有机锂(RLi)等能与a绝大多数醛、酮进行加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格氏试剂与醛、酮的加成,加成物经水解后生成醇,这是由格氏试剂制备醇的重要方法。

(3)与炔钠加成

醛、酮与炔钠反应,经水解生成炔醇

(4)Reformatsky反应

醛或酮与α-溴代酸酯在无水乙醚中用金属锌处理时,可发生加成反应,经酸化可得到β-羟基酸酯。

含氧亲核试剂

醛在干燥氯化氢气体的存在下,可与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半缩醛,半缩醛不稳定,会分解为原来的醛,若有另一分子醇存在,半缩醛将与之失水生成缩醛。

在有机合成中常将醛酮做成缩醛来保护羰基,也可以反过来利用醛酮保护羟基

原来的氧掉下来

含硫亲核试剂

醛或活泼的酮(脂肪族甲基酮及少于8个碳原子的脂环酮)在室温下与过量的饱和亚硫酸氢钠(40%水溶液)溶液一起振荡,不需加任何催化剂反应即可生成 -羟基磺酸钠盐沉淀。

在酸或碱存在下加水稀释,产物又可分解为原来的醛或酮

含氮亲核试剂

含氮亲核试剂如伯胺和仲胺、肼、羟胺等可与醛、酮的羰基可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与伯胺反应,其加成产物脱去一分子水,形成含C-N双键的产物,叫做亚胺(imines),又称为席夫碱(Schiff base)。

3.反应机理

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4.制备

醇的氧化

烯烃的氧化

傅克酰基化

瑞默-梯曼反应(水杨醛)

5.α-碳的反应

(1)酸性(所连的吸电子基团越强,酸性越强)

(2)α-位含有活泼氢的酮在酸或碱催化下可与卤素作用,发生α-氢的卤代反应:

优先顺序CH>CH2 >CH3(不对称的)醛类直接进行卤化,常被氧化成酸。如将醛转化成缩醛后再卤化,然后水解缩醛,也能得到α-卤代醛。

可利用甲基酮的卤仿反应来制备羧酸。可以减少一个碳

(3)α-烷基化反应

在强碱作用下,一元酮所形成的碳负离子或烯醇负离子是强的亲核试剂,可与卤代烷发生反应,生成烷基化物。

迈克尔(Michael)反应:双键进攻缺电子位置,亲核加成

(4)羟醛缩合反应

在碱存在下,醛或酮可发生缩合反应,称为羟醛缩合(Aldol condensation)反应。

Α-H去进行进攻,之后可以分子内脱水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 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H ≡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⑷ C n H 2n -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 ⑸ C n H 2n +2O :饱和脂肪醇、醚。如:CH 3CH 2CH 2OH 、CH 3CH(OH)CH 3、CH 3OCH 2CH 3 ⑹ C n H 2n O :醛、酮、环醚、环醇、烯基醇。如:CH 3CH 2CHO 、CH 3COCH 3、CH 2=CHCH 2OH 、 、 、 CH 2—CH 2 CH 2—CH 2 CH 2 CH 2—CH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O CH 2—CH —CH 3 CH 2—CH 2 O CH 2 CH 2 CH 2—CH —OH

教育学人物汇总(上)

1.孔子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5、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2.孟子 1、性善论 2、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4、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教育目的:明人伦 3. 荀子 1、性恶论,首次将“道”“德”二字合用。 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6、强调尊师;闻——见——知——行 7、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4.墨子,墨翟兼爱非攻 1、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2、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3、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4、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 道家“绝学、愚民” 1、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2、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3、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6.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4、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7.苏格拉底 1、问答法,雄辩著名 2、知识即美德 3、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分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 4、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完整word版)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中有机化学知识整理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甲烷的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③如何检验燃烧的产物? ④在常温常压下,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写出甲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反应条件:甲烷与纯净的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写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其中有机产物有,在常温常压下,其中为气体,其余均为液体;其中为正四面体构型,其余均为构型。 来自石油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 a,写出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现象: ②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酸性KMnO4溶液将乙烯氧化为CO2 现象: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完成下列乙烯与H2、X2、HX、H2O的加成反应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 ①与H2 ②与Br2,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③与HX ④与H2O

3、加聚反应: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分子,这样的聚合反应同时也是加成反应。 写出乙烯的加聚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单体、链节、聚合度: 【思考】 1、鉴别甲烷与乙烯的方法有: 2、如何除去混在甲烷中的乙烯?能否用酸性KMnO4溶液?为什么? 来自煤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思考】1、苯的一氯代物有几种? 2、苯的邻位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2、加成反应:(与H2、X2) 写出苯与H2的加成反应方程式: 3、取代反应: ①卤代反应:苯与液溴(纯净的卤素单质)在FeBr3的催化下反应 写出反应方程式: 有机产物的名称为,常温常压下为色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思考】 a,加入药品的顺序为: b,此反应的催化剂为: c,长导管的作用为: d,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e,尾气处理装置如图,为何如此设计?还有哪些尾气处理装置可达到此目的? f,如何检验产物中的无机物? g,如何提纯产物中的有机物? h,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教育学有关人物的知识点

教育学 一、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 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 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②若有机物为多羟基 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三、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6)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育学中主要人物与主要思想 中国萌芽时期 1.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③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④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⑤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⑥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孟子 ①.性善论 ②.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 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荀子 ①.性恶论 ②.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

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⑤.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⑥.强调尊师。 4.墨子,墨翟兼爱非攻 ①. 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②. 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 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 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③. 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 刻苦磨练精神。 ④. 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 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 道家“绝学、愚民” ①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②.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③.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6.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I.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II.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建立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III.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等 西方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①. 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 柏拉图《理想国》 ①.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理念世界”,走向理想世界,要经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②.教育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国家主义思想19世纪达到高潮。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①.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①.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第一本教育学论著。 ②.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全)

催化剂 加热、加压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物理性质:1.常温下,它们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且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均为无色。 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2.它们的熔沸点由低到高。 3.烷烃的密度由小到大,但都小于1g/cm^3,即都小于水的密度。 4.烷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C 16H 34 C 8H 18 + C 8H 16 ④烃类燃烧通式: O H 2 CO O )4(H C 222y x y x t x +++????→?点燃 ⑤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O H 2 CO O )24(O H C 222y x z y x z y x +-+ +????→?点燃 E) 实验室制法:甲烷:3423CH COONa NaOH CH Na CO +→↑+ 注:1.醋酸钠:碱石灰=1:3 2.固固加热 3.无水(不能用NaAc 晶体) 4.CaO :吸水、稀释NaOH 、不是催化剂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C=C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CaO △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 COOH OH 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 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A4)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与。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CH 2 —CH 2 2—2 CH 2 CH 2—CH —CH 3 CH 3

教育学代表人物的总结(精品)

教育学代表人物的总结(精品)

————————————————————————————————作者:————————————————————————————————日期: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 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 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 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 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

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 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 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 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 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 六、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选择价值 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米切尔——强调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集体教学模式:马卡连柯——强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一、诸子百家主要观点: 人物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学而优则仕六艺因材启发学思行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 )≤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 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O 3 + 6NH 3 + 2H 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 2O 4 + 6NH 3 + 2H 2O 甲酸: HCOOH + 2 Ag(NH 3)2OH 2 A g ↓+ (NH 4)2CO 3 + 2NH 3 + H 2O 葡萄糖:(过量)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2A g ↓+CH 2OH(CHOH)4COONH 4+3NH 3 + H 2O (6)定量关系:—CHO ~2Ag(NH)2OH ~2 Ag HCHO ~4Ag(NH)2OH ~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 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 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 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 ),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 4 == Cu(OH)2↓+ Na 2SO 4 RCHO + 2Cu(OH)2RCOOH + Cu 2O↓+ 2H 2O HCHO + 4Cu(OH)2CO 2 + 2Cu 2O↓+ 5H 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 2O↓+ 4H 2O HCOOH + 2Cu(OH)2 CO 2 + Cu 2O↓+ 3H 2O CH 2OH(CHOH)4CHO + 2Cu(OH)2CH 2OH(CHOH)4COOH + Cu 2O↓+ 2H 2O (6)定量关系:—COOH ~? Cu(OH)2~? Cu 2+ (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 ~2Cu(OH)2~Cu 2O HCHO ~4Cu(OH)2~2Cu 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 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 2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