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用途导学案

二氧化碳的循环

任务一:看课本140页莫纳罗雅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思考

1、二氧化碳的含量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

2、观看曲线图说出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规律是什么?你认为都有哪些原因导致了

这一变化?

3、针对上述你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如何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呢?

任务二:分析课本141页二氧化碳循环图思考:

1、大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都有哪些?

任务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麻烦?

巩固练习

1、绿色植物能通过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里填写化工原料的化学式2CO2 + 6H2 ==== ( ) +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A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新能源 B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石燃料

C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4、“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CO2的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A、用篮子代替塑料袋B、用节能灯泡C、节约每一滴水D、每天开车上班

5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观念的是A、节约纸张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加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现

象:

;原

因:;反应方程式:

将加有紫色石蕊溶液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加热,现象;反应方程式;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化学反应方程

式:

该反应的用途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呢

1.用于灭火,利用了其什么性

质,因此进入菜窖前要先

做实验。

2.制冷剂、保藏食物、人工降雨,利用了其什么性

3.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

作;

六、达标检测(相信自我,一定能行)

1、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A.N

2 B.O

2

C.CO

D.CO

2

2、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CO

2溶于水C.实验CO

2

的密度 D.自制过滤器过滤

液体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A.喷石灰水B.直接喷水 C.直接放入CO

2

中D.喷水后放入CO

2

5、CO

2和O

2

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

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B.都能供动物呼吸C.都不溶于水D.密度都比空气大

6、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

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7、“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

七.能力提升训练(热爱学习,功到自然成!)

1.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选择药品。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药品实验现象

①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②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③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

(2)选择装置。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

(3)制取气体。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

2.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低碳”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是。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是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的作用

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

6H

12

O

6

)和氧气;②海水的吸收。请用化学反应

方程式表示出上述两条消耗CO

2

的途径

①、②。

(3)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多的CO

2和H

2

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成甲烷

和水,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请举一例你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2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特性 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超高温气冷堆和气冷快堆具有高安全性、高效率、用途广等特点,且均拟采用氦气作为反应堆直接循环工质。由于氦气具有稳定、无毒、无感生放射性、热容大等特点,因此,目前世界上的气冷堆广泛使用氦气作为直接闭式Brayton循环的工质及反应堆的冷却剂。但氦气循环需较高的循环最高温度(堆芯出口温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率,因此,对反应堆的结构材料、燃料元件材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氦气密度低、可压缩系数小等缺点,氦气循环叶轮机械的制造也产生了一定困难。 与氦气相比,CO2因其密度大,且易于压缩,CO2的临界温度为304.19K,比环境温度略高,临界压力为7.3773MPa,在运行工况下,可利用其实际气体的性质减少压缩功等,采用CO2作为工质的循环所需的温度不需太高即可与氦气循环具有相当的效率,因此,使用CO2作为气冷堆循环的工质具有广阔的潜力。同时,CO2循环也被推荐使用于第4代核能系统中的钠冷快堆(SFR)和铅冷快堆(LFR)。 1. 二氧化碳动力循环 (1)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 与理想气体的Brayton循环类似,CO2的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如图1-1所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至2为CO2在压缩机中被压缩至循环最高压力的过程;2至3为CO2在回热器中的吸热过程;3至4为CO2在中间换热器从反应堆堆芯或热源的吸热过程;4至5为CO2在透平中的膨胀做功过程;5至6为CO2回热器中的回热过程;6至1为CO2的预冷过程。其中,2至3及5至6的回热器的回热过程是Brayton循环的关键。回热器的存在使得Brayton循环的热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从而提高了循环的效率。

基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优化分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编号:15xxxx 基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的燃煤发电系 统优化分析 周敬1,凌鹏1,2,张晨浩1,崔晓宁1,徐俊1,许凯1,苏胜1,胡松1,汪一1,向军1,* (1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长沙,410114) (Tel:87542417-8206,Email:xiangjun@https://www.doczj.com/doc/b217717582.html,) 摘要:本文建立超临界CO2燃煤发电系统全流程优化模型,在32.5MPa/605℃/610℃/610℃/高参数条件下,分析不同冷却方式、再热级数以及省煤器布置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冷却与二次再热在高压缩比下能有效提高S-CO2布雷顿循环热力性能;锅炉受热面压降能降低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且对二次再热影响高于一次再热;从高温回热器入口引出部分流到省煤器能有效提升S-CO2发电系统全厂效率;;相同条件下,超临界CO2发电系统全厂效率高于传统蒸汽锅炉。 关键词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系统优化;全流程模型Thermodynamics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supercritical CO2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ercritical CO2 Brayton Cycle Zhou Jing1,Ling Peng 1,2, Zhang Chenhao 1, Cui Xiaoning1, Xu Jun 1, Xu Kai 1, Su Sheng 1, Hu Song 1, Wang Yi 1, Xiang Jun 1,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mbustion,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rmodynamics optimization model of supercritical CO2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nder the high-parameter conditions of 32.5MPa/605°C/610°C/610°C/, different cooling modes, reheat stages, and economizer layouts are analyzed for system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cooling and double reheat can improv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S-CO2 Brayton cycle at high compression ratios effectively; double reheat is more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drop at the heated surface of the boiler than the single reheat.; the case that the part flow is introduced from the inlet side of high-temperature recuperator into the economizer can utilize effectively waste heat and improve the whole plant efficienc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whole plant efficiency of supercritical CO2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s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steam boiler. Key words:Supercritical CO2Brayton cycl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Thermodynamics optimization analysis; Process analysis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景慧慧05211066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故事引入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知识归纳 综合运用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二、教案 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2.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反应的原理.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把部分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 仪器和药品:自制简易天平、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木条、饮料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

1.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A)比空气大(B)比空气小(C)与空气相等(D)无法判断 2.CO2 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3.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将CO2通入水中(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液变成 (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5.常温下,二氧化碳跟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氧化反应 6.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 (A)它能溶于水(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 (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3. 思考:日常生活中,为了装饰我们的房子,我们给墙壁刷石灰水,当石灰水变干时墙壁会被一白色的物质覆盖,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吗?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1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氦动力循环的比较 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和研究的高温气冷堆都是使用He作为工质,这是因为He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及热传导性。但是,He作为工质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动力循环需要较高的温度、难于压缩等,给反应堆和换热部件的结构材料、叶轮机械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出于降低反应堆结构材料要求、减少技术难度、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学者进行了选取CO2作为循环工质的研究。CO2虽然在稳定性、热传导性方面比He稍差,但CO2具有合适的临界参数,不需要很高的循环温度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率,且具有压缩性好、储量丰富等优点。采用CO2作为循环工质可以降低循环温度和压缩功,从而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反应堆造价。超临界CO2的闭式布雷顿循环被推荐在铅冷快堆及钠冷快堆中使用。 1. 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分析 (1)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 CO2与He在动力循环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气体性质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表1-1)。高压(7.5 MPa)环境中,CO2的导热系数λ、定压比热容c p 和压缩因子z均与低压(0.1 MPa)下的参数有很大差异;在循环工况下,He循环可以视为理想气体循环,除密度外,其余参数变化不大。动力循环的工况,CO2的工作参数在其临界点(7.377 MPa,31℃)附近;因此,CO2动力循环除与He循环有相同的决定因素外,还取决于动力循环的不同实际工况,即超临界压力、跨临界压力及亚临界压力3种循环工况(图1-1)。超临界循环:循环压力及温度均在临界参数以上;跨临界循环:循环高压侧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低压侧压力低于临界压力;亚临界压力循环:循环压力均低于临界压力,工作于气相区。 表1-1 CO2和He热物性比较(35℃) 工质P/MPa ρ/kg·m-3 λ/W·(m·K)-1 C P/kJ·(kg·K)-1z CO2 7.5 277.6 0.03532 5.9306 0.463 0.1 1.95 0.01497 0.828 0.879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讲义及答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讲义) ?知识点睛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雪花状固体,俗称,常用 作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 (2)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此反应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此反应用来吸收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3)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2.二氧化碳的制取 (1)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 【拓展】CaO 易与水发生反应,大量的热, 可用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①药品:和 反应原理: a.不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 导致收集到的CO2不纯。 b.不选用稀硫酸,因为反应生成的微溶于 水,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c.不选用碳酸钠粉末,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反应速率太,不方便收集。 (Na2CO3+2HCl 2NaCl+H2O+CO2↑)

②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常混有HCl 和水蒸气,可利用 如下装置进行净化。饱和NaHCO3溶液可除去HCl,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拓展】万能瓶的应用 图A:收集气体(根据气体密度选择合适的进气口); 图B(短进长出):收集气体(液体被挤入烧杯); 图C(长进短出):除去杂质(气体充分接触液体); 图D(长进长出):既能除杂质,又能收集气体。 ③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a.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 b.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精讲精练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只能证明其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上)编制:田中义 课型:预习探知课审核人:张凤山时间: 课题:5.3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目标: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 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习重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学习难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自学导航】 知识点一:(第一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第二组)根据[实验5—11]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第三组)讨论:①二氧化碳是否有毒?②在进入深井或深洞的底部 时,应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安全? (第四组)根据[实验5—12]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产 生的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判断“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 色’这句话是否正确。 。 (第五组)根据[实验5—13]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

式, 知识点三:(第六组)二氧化碳的用途: 【达标检测】 一、我来选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A.比空气大 B.比空气小 C.与空气相等 D.无法判断2.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3.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会变成()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4.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也跟它的化学 性质有关的是( ) A. 人工降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 灭火 D.用作化工原 料 5.由于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化石燃料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D.大量滥砍乱伐,减少绿化面积 6.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 B.能改良酸性土壤 C.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 D.产生温室对植物起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性质、用途导学案 二氧化碳的循环 任务一:看课本140页莫纳罗雅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思考 1、二氧化碳的含量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 2、观看曲线图说出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规律是什么?你认为都有哪些原因导致了 这一变化? 3、针对上述你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如何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呢? 任务二:分析课本141页二氧化碳循环图思考: 1、大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都有哪些? 任务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麻烦? 巩固练习 1、绿色植物能通过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里填写化工原料的化学式2CO2 + 6H2 ==== ( ) + 4H2O 3、为了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A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新能源 B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石燃料 C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4、“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CO2的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A、用篮子代替塑料袋B、用节能灯泡C、节约每一滴水D、每天开车上班 5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观念的是A、节约纸张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加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现 象: ;原 因:;反应方程式: 将加有紫色石蕊溶液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加热,现象;反应方程式;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化学反应方程 式: 该反应的用途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呢 1.用于灭火,利用了其什么性 质,因此进入菜窖前要先 做实验。 2.制冷剂、保藏食物、人工降雨,利用了其什么性 质 3.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 作; 六、达标检测(相信自我,一定能行) 1、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A.N 2 B.O 2 C.CO D.CO 2 2、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CO 2溶于水C.实验CO 2 的密度 D.自制过滤器过滤 液体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A.喷石灰水B.直接喷水 C.直接放入CO 2 中D.喷水后放入CO 2 中 5、CO 2和O 2 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 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B.都能供动物呼吸C.都不溶于水D.密度都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说课稿 一、说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

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

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应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应用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临界点时,二氧化碳就进入了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出现为一种即非气体又非液体的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特殊性质:粘度低、密度高,对高聚物具有很强的溶胀和扩散能力,安全非易燃易爆,无毒无腐蚀性。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直接促成它在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其在能源领域获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作为环境友好型工质,CO2有着诱人的物理和输运特性,将超临界CO2用于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通过消耗较低的压缩功,能够实现较高的系统热效率,在新一代核能、太阳能、地热、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模式包括取热器、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冷却器等换热器。换热器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是数量最多、体积最大、成本最高的设备,其综合性能对系统效率提升与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承担的我国首座“双回路全温全压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在廊坊中试基地建成。其高效紧凑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可在极端环境下运行(温度高于900℃,压力高于60MPa),且比表面积大于2500m2/m3。相同热负荷条件下,PCHE体积大约为壳管式换热器的1/5。而且,换热器热侧出口温度和冷侧入口温度的差值能够接近1K,而壳管式换热器一般在12K以上。

图1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 在相同的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尺寸大约是蒸汽涡轮的1/10,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结构紧凑、投资成本低。但由于整个系统运行压力高,且占地面积小,因而传统换热器,如壳管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等,均不再适用。 2020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二五所联合中核集团原子能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液态金属钠-超临界二氧化碳印刷板式换热器(PCHE)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CHE作为一种颠覆性的紧凑高效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耐低温高温、耐高压、可靠性高等优势。 近年来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高效紧凑式微通道换热器,具有高完整性扩散结合结构的高效换热器。扩散结合成就了换热器耐高低温和出色的机械性能,使其成为唯一可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循环中的最佳换热器。 图2高效紧凑式微通道换热器 特点:超耐高温高压,适用于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换热面积大,可达1000m2/m3;采用扩散焊接技术,焊接强度大,机械性能出色;且耐腐蚀,可靠性高,体积小。适用于高温高压下的发电循环;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适用于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在新一代核能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氢能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课题三(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由浅入深的科学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并学会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和学习化学。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质的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此外,本节课实验较多,尤其要注意借助于板书和教学课件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总结!成功的教学在于解决了问题,又引发学生思考更多更深入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作业之外,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是不是无毒就一定无害?”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科学观念。 四、药品与仪器:

药品:阶梯蜡烛、澄清石灰水、一矿泉水瓶(内充满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汽水、浸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花四朵、四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一烧杯二氧化碳气体、稀醋酸、小木条 仪器:酒精灯、烧杯(250mL)、镊子、试管、喷壶、火柴、试管、试管架、玻璃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打一物 质的名称。 生:二氧化碳 讲解:二氧化碳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也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也是中考的重点考点。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探讨二氧化碳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在生活中,它又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课题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提问:研究物质的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板书: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指哪几方面?) 演示:展示一瓶已经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板书: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提问:你能根据老师存放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方向猜出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吗?是这样吗? 生:密度比空气大,正放。 板书:2、标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提问:你认为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 演示: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注入约1/3的水,然后拧紧瓶盖,振荡。 生:振荡后,塑料瓶瘪进去。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板书:3、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重点)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且H2CO3不稳定,常温或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H2O和CO2。因此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时,由于石蕊遇到生成的碳酸而变红;加热时,由于碳酸的分解,红色试液又恢复紫色。化学方程式如下:CO2+ H2O === H2CO3H2CO3 === CO2+ H2O (3)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溶液反应(比如,氢氧化钙溶液,这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 CO2+ Ca(OH)2 ==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 1.反应原理: ⑴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固液不加热型) ⑵制取原理: 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不能用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CO2不纯。 ②不能用硫酸。虽然硫酸也能跟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2SO4+CaCO3 === CaSO4+H2O+CO2↑;但由于产物硫酸钙微溶于水,形成的沉淀会附着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时,一般都选用稀盐酸。 ③不用粉末状碳酸钙或碳酸钠固体,虽然Na2CO3+2HCl ==== 2NaCl+H2O+CO2↑,但此反应激烈,不便于控制。 2.实验装置: 任何实验装置的设计都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时所需的条件、反应过程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方法探究】⑴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⑵反应器内的导管稍露出胶塞即可,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⑶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以便于排净空气。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率先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研究,通过实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循环存在的包括压缩、轴承、密封、摩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循环实验装置获得了接近50%的发电效率。2011年3月4日桑迪亚实验室在其网站上正式宣布已经掌握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关键技术。 该试验台在早期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特性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添加涡轮、浸入式电加热器和回热器等装置而成,其中电加热器的功率为260kW,压气机压比为1.8。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先进能源科技专辑” 2、麻省理工(MIT)提出了3 种热力循环参数方案: ①基本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 MPa、堆芯出口温度550℃、净效率达43%; ②先进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 MPa、堆芯出口温度650℃、净效率达47%; ③高性能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 MPa、堆芯出口温度700℃、净效率可达49%。 S-CO2冷却快堆(GFR)的总体方案。 反应堆热功率为2400 MW,电功率约1200 MW,采用2 环路或4环路设置,设计寿命60 a;系统热效率51%,净效率47%;堆芯进、出口温度分别为485.5、650℃,运行压力20 MPa。 3、东京工业大学(TIT)——气冷堆:反应堆热功率为600MW,堆芯出口温度为650℃,反应堆出口运行压力约为7 MPa,系统效率为45.8%。 以S-CO2作为二回路能量转换工质的核反应堆一般采用液态金属或气体冷却,以达到较高的堆芯出口温度。美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S-CO2动力系统高效率、设备简化紧凑等特点开发多功能模块化中小型核反应堆。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 1.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 (1)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目前正在进行发电系统的示范阶段。这种新轮机可将热电转换效率提高多达50%,为核电站配备的蒸汽轮机可改善50%,或者一个单独的燃气轮机效率可提高40%。该系统十分紧凑,意味着资金成本会相对较低。 研究主要集中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轮机,这种轮机通常是用于大型热力和核能发电方面,包括下一代动力反应堆。目标是最终取代蒸汽驱动的兰金循环轮机(效率较低,高温条件存在腐蚀性,同时由于需要非常大的轮机和冷凝器来处理多余的蒸汽,占用空间是30倍)。布雷顿循环每个组合可以产出20 MW的电力,占用空间只有四个立方米。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目前有两个超临界二氧化碳测试循环。第一个发电循环位于科罗拉多州Arvada,从2010年3月开始运行,发展阶段的发电量大约为240 kW,现在正在进行升级。第二个循环位于Albuquerque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用于研究临界点附近存在的包括压缩、轴承、密封、摩擦等问题。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近期计划继续开发和运行小的测试循环以确定关键功能和技术。测试结果将说明概念容量(尤其是它的紧凑性)、效率和更大系统的可扩展性。未来计划是进行技术的商业化,先在10 MW的工业示范电厂开展。 桑迪亚还有一种采用氦作为工作流体的布雷顿循环,设计运行温度约为925℃,预计发电效率达43%-46%。相比之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作为

氦布雷顿系统提供了同样的效率,但温度相对较低(250-300℃)。S-CO2设备比氦气循环紧凑(它又比传统蒸汽循环紧凑小巧)。 (2)东芝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 东芝公司日前针对正在开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在达到目标压力的状态下,成功完成了燃气轮机燃烧器的燃烧试验。由此,向实现发电效率高、可回收二氧化碳、环境负荷低的系统迈进了一大步。这种系统具备与组合利用燃气和蒸汽的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同等水平的效率,同时无需另外设置分离及捕集设备就可回收高压二氧化碳。 图1-1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示意图 超临界指的是气体和液体的界限消失、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二氧化碳在温度和压力超过31℃、74个大气压时会达到超临界状态。燃烧试验利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氧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时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2、逐步确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CO2的化学性质难点:CO2与水的反应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在电视节目的舞台上有时会看到“白烟”,那么这些“白烟”是什么呢?又例如夏天喝汽水时,当打开瓶盖时会冒出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将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提问】通过观察,你可得出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完成实验后补充的内容) 加压降温形成白色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能升华。 【实验一】在天平两端放两个等体积的烧杯,将天平调平。将一瓶二氧化碳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倾倒。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一 【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二】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设计及反思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设计及反思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安全教育:1.如果皮肤溅到盐酸,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碱水、肥皂水等),就医。 2.如果眼睛溅到盐酸,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 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3.如果吸入大量盐酸,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 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 医。 4.如果不小心食入盐酸,用大量水漱口,吞服大量生鸡蛋清或牛奶 (禁止服用小苏打等药品),就医。 【活动目标】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 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还需补充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 药品:稀盐酸(1:2)、紫色石蕊试液,还需补充的药品有大理石(或石灰石)、澄清石灰水。 用品:蜡烛、木条、火柴、蒸馏水 你还需用的用品: 二、实验步骤: 1、制取二氧化碳 (1)组装实验装置:参考课本P125图6—23,小组内合作设计,用你选用的仪器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药品:先加固体(大理石),再加液体(稀盐酸)。

(3)收集并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的方法来检验是否集满,集满后盖好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2、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按图6—24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倾倒入放有燃着的短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这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如课本P126图6—25所示,向其中一支通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溶液逐渐由紫色变为红色,然后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不时地移动试管。可以发现溶液又变成了紫色,这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 (3)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水,振荡,可观察到软塑料瓶变扁,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1、探究各种装置的优劣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分析原因 2、对比实验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比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变量唯一。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的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变量?请你设计实验动手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并用实验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学法指导】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 2014.2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推断题是考查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推断题的 答题技巧。 策略一: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此类推断题给出了物质结构、性质或数量关系等。且已知条件充分, 层次清楚,所求问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依次根据相关的已知条件直接 得出各个问题的结论。 例 1(2013?朝阳)如右图所示,A、B、C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液体、气体和 固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良好。 (1)若 A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B 为空气,将金属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 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金属固 体C是 (填化学式) 。 (2)若 B 为空气,将黑色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黑色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3)若 A 是水,将气球中的固体 C 倒入试管中,气球很快被吸入试管中,则气体 B 是 (填化学式) ,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解析: (1)已知 A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即 A 显酸性。而 C 为金属固体,且现象为冒气 泡,所以 A 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而 C 为常见的活泼金属例如 Fe、Zn、Al、Mg 等均可。 (2)已知 C 为黑色固体,A 为液体,两者反应现象为冒气泡,联想到固液产生气体的反应 原理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锌粒与 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但 C 为黑色固体,所以满足条件的只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即 A 为 H2O2,B 为 MnO2. (3)由于气球被吸入试管中,则意味着管内压强减小,而 A 为水,则气体 B 必然被吸收。 虽然水也能与 CO2 反应,但倒入固体 C 之后,气球是很快被吸入,所以联想到碱的固体溶 解于水,形成溶液,能够吸收气体 B。 答案:没写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熟练掌握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借助反应现 象、物质颜色等关键点解题。另外,还需对常见吸收气体的反应有所了解。 练习:
( 2013?沈 阳 ) 体 会 内 在 联 系 , 填 写 下 表 内 容 :
物质名称 组成元素 ( 1) C 石墨 C
微观结构模型
物 质
颜色 硬度
无色 ( 2)
黑色 小

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

【全封闭硬式覆盖种植方法】在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 1,如何治理工业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有害气体,这是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的尖端课题; 1,1 有人在研究如何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壳深部,永远不让它再到空间危害大气环境。1,2 有人在研究,利用还原剂将二氧化碳变成再生能源,进行二次利用。 1,3 有人在研究,直接回收将它变成超低温固体,进行二次利用。 1,4 大多科学家都认为,加速地球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进行固化。 2,对以上四种方法的具体分析; 2,1 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壳深部,永远不让它再到空间危害大气环境。 2,1,1 二氧化是种能源,人类只能将它正确继续利用才是科学的选择,永久封存起来不是最科学的选择。 2,1,2 地壳深层的封存方法能不能做到永久性,地球是个活体,每天都在活动,又有什么办法能将地壳运动,造成的移山填海能有效避免呢,一旦地壳有大的运动,避免不了封存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挤压到地面,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方法没有安全性,看是科学,并不科学。 2,2利用还原剂将二氧化碳变成再生能源,进行二次利用。 2,2,1 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对二氧化碳进行了二次利用,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可以减少人类对固体燃料的快速开采,可以遏制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快速污染。 2,2,2 不足的是,经过二次利用燃烧,又将二氧化碳气体二次排放到大气中,不能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效果。 3,直接回收将它变成超低温固体,进行二次利用; 3,1 直接回收是个好办法,从源头防止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污染大气,见效快。 3,1,1 二氧化碳固化后,二次利用在低温冷冻技术领域,可以替代重度污染大气的氟利昂,但也不是好的科学选择,低温冷冻技术,也是再慢慢的释放二氧化碳冷冻液,也会造成二次利用的排放和污染。 4,加速地球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进行固化; 4,1 这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最科学的选择,方法也有许多。有些二次利用也存在不科学的一面。 4,1,1 农田秸秆焚烧后的烟尘,有排放到大气层中,秸秆回田后地表没有覆盖物,秸秆腐烂后有害气体又重新蒸发到大气层中,造成二次污染,林业的制碳业,枯枝烂叶的焚烧等等,都在二次污染大气。 5,如何利用植物有效的快速的将二氧化碳变成固体物资,又能将被植物固化的二氧化碳的固体物资得到永续的有益的循环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最最科学的选择,也是科学家们最想攻克的技术课题。 6,【全封闭硬式覆盖种植方法】的推出,为二氧化碳科学的循环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6,1 该技术使用在农业、林业、土地改良、沙漠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治理、盐碱地治理、黄土高原治理等等诸多领域。 6,2 该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将整理好的土壤表面用硬板覆盖,再在板与板留出的缝隙里进行种植的方法。 6,3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6,3,1 保土、保肥、保水都在90%以上,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的永久的将土壤加以保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