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

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

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

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

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

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解析:C 依据材料中“匪徒藉口仇敌”“各国……合而谋我”,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刘坤一奏疏中的“匪徒”指义和团,C项正确。

5.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

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材料中清政府“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等信息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

6.(2017·河南濮阳期末)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根据材料中“不割我土地”等信息判断该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其他三个条约均涉及割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

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

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两国军队的领导权、军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从两国不同的社会性质分析。第(2)问,“国际环境”也就是列强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在分析具体国家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认识。

答案:(1)区别:①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②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中国则对战争准备不足。③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

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中国为落后的封建制

国家。

(2)国际环境: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纵容和支持。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教材中有关历史材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并据此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分析,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学习,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线索结构】 (一)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步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西方列强对日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 3、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经过 时间:1894年——1895年 战役:丰岛、牙山之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 结果: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三)影响 1、日本控制朝鲜、割占台湾,成为东方强国 2、《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3、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学教思路】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的结果 思考:为什么说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1)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器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侵略性; (2)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3)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2、中国:19世纪末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危 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朝鲜,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爆发:1894年7月25日,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1894年,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马玉昆英勇杀敌,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战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平壤失陷。 黄海之战: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双方互有损失,中国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保船,不许巡海迎战,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战役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辽东之战: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北洋舰队爱国官兵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但日军陆军从荣城湾登陆,海陆夹攻,部分清军将领投敌。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三、甲午战争的结果 1、中国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腾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隔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偿日军费白银二亿两——使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高中历史剧本甲午中日战争【实用】

甲午中日战争(节录) 旁白: 19 世纪末,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盛。为了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 侵略成性的日本统治集团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师——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侵吞土地,掠夺财富的罪恶战争?? 第一幕:求和基调 人物:李鸿章慈禧太后左宝贵叶志超等人 地点:坤宁宫西暖阁 时间: 1894 年夏 李鸿章:启禀太后,中日开战,前方战事吃紧,海军衙门上来奏折,要求增加海军军费, 以供战需。 慈禧:哦,那就拨一些过去吧。 李鸿章:是,可前一时期,各国赔款刚付清,所以国库紧张万分,海军大臣恳请??恳请?? (李鸿章犹犹豫豫,吞吞吐吐,面带难色) 慈禧:恳请什么呀? 李鸿章:恳请太后把办60 大寿庆典维修颐和园的费用暂时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眯着的双眼猛的睁开)要挪掉这笔银子!哼!(站起,来回渡步,后 背对李鸿章站定)我好不容易办个寿宴,现在竟打起我的主意来了!告诉他们不可能,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以后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满面怒容)与日本之战,能和则和,我可不要 到时让我没了好兴致! 李鸿章:是,太后,臣一定照办!(缓缓退出)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议事厅) 李鸿章:各位将军,中日虽然交战,但是,仍然要以和为贵,国际友人正在帮我们调停, 能不战最好不战。当前我方,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更何况过些时日老佛爷就要搞“万寿庆典”。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可不要坏了她老人家的好兴致啊! 左宝贵叶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齐声)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宝贵叶志超士兵甲 地点:朝鲜平壤城 时间: 1894 年夏 (墙外枪炮声骤紧,喊杀声震天) 士兵甲:左将军,日军已分多路围我平壤城,形势危急! 左宝贵:来,随我上城墙应敌。(急忙出营) (城墙上死尸累累,已有多处被炮弹击中)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人教版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1.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王嬴政 3.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隋唐B.西周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 5.西周时期,同一宗族内部的庶子即使政治地位高于宗子,也只能参与宗子祭祀,而不能成为主祭人。这一现象() A.符合分封制的分封原则B.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密切 C.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D.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

6.我国内阁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 7.《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 A.周王室日趋衰微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8.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异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西周的统治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9.下列史料记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0.“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必修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要求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好!请看这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海疆,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当时各种国际因素促成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极其尖锐,正是在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我们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上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日本统治者精心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加紧扩充军事力量,多方面搜集刺探中国的军事机密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大家下去搜集一下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大陆政策是相当宏伟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面对日本扩张的动向,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表现出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这就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有利的国际条件 就在日本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国际条件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则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一步步将清政府引入自己预设的战争陷阱,蓄意挑起争端。 面对日本政府的磨刀霍霍,清政府内部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力主避战求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丧失先机 二、经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